(完整版)苏州拙政园分析
拙政园分析完整版

立水边、秀美倩巧。
其雪梅中总,香部体亭云是旁布蔚植拙局梅亭政以,:园暗水雪香的池香浮主为,动景指。中梅又区心花称,,。冬为云亭亭蔚。精台,华楼指所花榭木在皆繁。临盛面。水此积而亭约建适1宜,8早.池5春亩广赏。 树茂,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 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 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 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西为“雪香云蔚亭”,东 为“待霜亭”。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 的“香洲”(“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 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 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 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 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花木为胜
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 (“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
花木为胜
倚玉轩、玲珑馆的竹 “倚楹碧玉万竿长” “月光穿竹翠玲珑”
花木为胜
待霜亭的桔 (洞庭须待满林霜”)
花木为胜
听雨轩的竹、荷、芭蕉 (“听雨入秋竹”,“蕉叶 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 声”)
花木为胜
玉兰堂的玉兰 “此生当如玉兰洁”
花木为胜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早期王氏拙 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 材。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 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 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 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
花木为胜
“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
花木为胜
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
空间布局
西花园
洒兰雪”诗意而名,堂中南面置漆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国著名的园林之一,始建于明代,建于苏州市虎丘区,其园林建筑与景观极具特色,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园林文化、景观设计、园林结构、文化意义等方面对拙政园进行分析。
一、园林文化苏州园林建筑具有浓厚的园林文化氛围,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苏州园林利用自然山水,取得天人和谐之美,有“人工为自然,天地合一”的园林理念,将自己打造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拙政园创新了园林文化,既积极吸收华夏文化,又吸收异域文化,形成了“灵心所见”的园林特色。
二、景观设计拙政园的场景设计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其时空布局设计合理,空间利用充分有效。
整个园林包括了池塘、山水、假山、建筑、花岗石等元素的结构,以及清静、雅致的格调,构建起一派风雅之气。
拙政园园内的景观很有特色,花岗石路上雕刻着名人手迹,墙上也刻有许多文化名人墨迹,这样将追溯文化和历史的气氛完美地融入其中。
古典式建构、精美细致的雕花门、弧形山墙等,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拙政园还采用了互见互联的手法,形成连续流通的空间,在自然中自然寻址,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三、园林结构拙政园的景观布局以水为中心,园林结构构建了自然美与文化美的结合。
整个园林以池塘为骨架,把人工山水、花草、石块等构成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园内石牌坊、假山、亭阁、廊榭、楼阁等建筑也各具特色。
所有的建筑物都以重重叠叠的园区进行着自然的分隔,中间留出溪流或池塘等自然景观,形成自然的隔断与联系,方便游人欣赏风景。
拙政园的色彩构成也非常注重设计,园内花坛花事更是极具灵光,令游人呼之欲出。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古典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审美意趣。
四、文化意义拙政园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提供的观赏价值,更体现在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思想。
拙政园融合了古典建筑、艺术和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和民族气质,同时也传递了社会重视诗词书画和文化艺术的价值观。
拙政园景区详细分析

在船头,四面开敞明亮,满园
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
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凉爽。
北
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旳题 额,后人还专门为之题跋。
东
西
香洲
南
香洲顶层平面
小飞虹
小飞虹作为架空旳廊桥,既有 分割空间旳作用,又可使两侧空间 相互渗透,从而加强了空间旳层次 感。半通半隔,意境悠远。
自松风亭透过小飞虹看香洲,前者为近景,后者为远景。 自香洲透过小飞虹看松风亭,原来作为近景旳松风亭则变为远景。
园林旳骨髓—山石 园林旳五官—建筑
园林旳血脉—水系 园林旳毛发—花木
私家园林之拙政园
拙政园始建于1523年明朝正 德年间,是中国一座著名旳园 林。拙政园是王献臣弃官回乡 后拓建而成,四百数年来拙政 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 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 一,恢复初名“拙政园”。拙 政园为中国旳四大名园之一, 与北京颐和园,承德旳避暑山 庄,苏州旳留园齐名。作为苏 州园林中旳经典作品,被誉为 “中国园林之母”,也是全国 要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 化遗产。今拙政园辖地面积约 83.5亩,其中开放面积约73亩 。73亩开放面积中,仅38亩为 晚清建筑园林遗产。
透过枇杷园旳门洞看雪香云蔚婷
绣绮亭
荷花池
远香堂
绣绮亭三面开敞,北可 俯看大荷花池之沧浪,西可 远眺远香堂之红裳,南可近 望枇杷园之晚翠。亭柱有 “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 之劝世联文,亭墙窗额复有 “晓丹晚翠”之匾,两侧还 有“露香红玉树,风绽紫蟠 桃”这么旳应景之对。
绣绮亭平面图 枇杷园
海棠春坞
荷风四面亭
见山楼
此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底层被称作“藕香榭”, 从西部可经过平坦旳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 山廊或假山石级。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 黛瓦,色彩淡雅,楼上旳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上 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见山楼高 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旳景物构成均衡旳图画。
拙政园景区详细分析

拙政园景区详细分析拙政园是中国苏州的一座著名古典园林,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素有“江南园林之首”的美誉。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东南,总面积为1.86万平方米,始建于1764年,由明代官员、诗人和书法家王熙凤所建。
如今,拙政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拙政园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美的建筑艺术而闻名。
整个园林分为东园和西园两个部分,东园是主要景区,西园则是次要景区。
东园以山水为主题,有大型的人工山水景观,如著名的“万斛泉”,以及桥梁、亭台和假山等。
西园则以林木花草为主,有众多的花卉和果树,以及中式园林的典型元素如曲径通幽、假山散点等。
整个园林的布局和景观设置都充满了变化和惊喜,每一步的景色都具有独特的美感。
拙政园的建筑设计非常精细,每一个建筑和景观都注重细节和造型,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例如,园内的亭台楼阁、廊道、石桥等都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
同时,园内的石刻、雕像、雕花等艺术品也是园林的一大亮点,展示了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和工艺水平。
除了景观和建筑,拙政园还有很多隐藏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园内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如兰亭、横山书屋、琴堂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所,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
此外,园内还有许多文人的题字和诗词,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发展。
拙政园作为一座古典园林,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和独特之处,对后世的园林设计和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拙政园也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一部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代表。
尽管如今的拙政园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但它仍然保留着大部分古代园林的特色和风貌,没有过多的商业氛围和商业化的打扮,使游客能够真正体验到古代园林建筑和艺术的魅力。
同时,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拙政园还进行了多次修缮和保护工程,使其能够更好地保存下去。
拙政园赏析800字

拙政园赏析800字拙政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拙政园进行赏析。
一、园林布局拙政园的园林布局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园林的特色。
整个园林以水为主,水面占据了园中大部分的面积,同时辅以假山、花木、亭台等元素,形成了错落有致、曲折深远的格局。
在建筑方面,园中散布着各式各样的建筑,如长廊、楼阁、亭台等,它们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山水画”般的意境。
二、文化内涵拙政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
园中的许多景点都寄托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和理想。
比如,“芙蓉榭”寓意“清风徐来,芙蓉盛开”,象征着高洁自重;“海棠春坞”则象征着“海棠依旧”的忠贞情感。
这些景点以其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深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三、历史背景拙政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当时的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返乡后便开始修建这座园林。
随着历史的变迁,拙政园几经易主,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由沈德潜等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
这次修缮奠定了拙政园的基本格局,并使其成为我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在拙政园的赏析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自然与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于高雅文化的崇尚。
同时,也可以看到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这些都将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艺术价值拙政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园中的每一个景点都凝聚了古代艺术家们的心血与智慧。
无论是假山、花木、亭台的布局设计,还是长廊、楼阁、亭台的建筑造型,都展现出了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同时,园中的砖雕、木雕、石雕等装饰也极具艺术价值,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通过对拙政园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我国传统园林的魅力与独特之处。
这座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拙政园分析完整版

空间序列
空间分隔
利用廊道作为辩解的处理 可以虚化边界,同时扩大空间 感。
利用廊道作为分隔空间的手段, 有人行走其中时能同时观赏两边的景 色,这时被分割的两个空间似乎交融 在一起。
空间序列
墙体前面的叠石和半亭弱化 了边界,同时在墙体上采用漏景 手法,墙外景色融入其中,式庭 院显得典雅大方,景色宜人。
园林总体布局的空间序列节奏
空间序列组织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它具有 多空间、多视点、连续性变化的特点。因此我们不仅 仅要考虑到在某个视点的景观效果,而且还必须考虑 人在走动过程中能否获得连续的优美景观。
拙政园的中部景区的空间序列结构犹如诗文结构,其 空间序列可简化为:封闭、山石景、小空间——半开 敞、水景、小空间——开敞、山水主景、大空间—— 封闭、水乡风貌、小空间——开敞、建筑与山水主景、 大空间——封闭、花木景、小空间。空间大小的序列 是:小、小、大、小、大、小、大、小;空间敞闭的 序列是:闭、半敞、敞、半敞、敞、闭、敞、闭。
错落有致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 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 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 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 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
错落有致
志清意远
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
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 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 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 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
待霜亭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依山傍水建以亭阁。 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 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西部主要 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 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 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西部另一 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与谁同坐”取自苏 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西部其它建 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
拙政园缺点分析报告

拙政园缺点分析报告一、引言拙政园是中国苏州的一座古典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它以其精巧的设计和独特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然而,就像任何事物一样,拙政园也存在一些缺点。
本报告将对拙政园的一些缺点进行分析,以期为后续改进和提升工作提供参考。
二、拙政园存在的缺点1. 过于拥挤拙政园每天吸引大量游客,尤其在节假日和旅游旺季。
然而,由于园区较小,游客数量过多,导致整个园区常常人满为患,给游客的游览体验带来一定的不便。
某些热门景点周围更是人山人海,游客们往往需要排队很长时间才能亲身体验。
2. 缺乏导览设施拙政园的布局错综复杂,内部景点众多,游客往往容易迷失方向。
然而,拙政园却缺乏明确的导览设施,包括缺乏清晰的指示牌和相关地图等。
这使得游客在园内游览时,常常需要询问工作人员或其他游客的帮助,增加了游览的困难度。
3. 清洁状况有待改善虽然拙政园的景致优美,但是园区内的卫生状况却有待改善。
游客随地乱扔垃圾和吃零食的现象比较普遍,尽管园内有清洁人员进行定期清扫,但仍然难以避免一些角落和景点周围的脏乱现象。
4. 缺乏多样化的娱乐设施随着人们旅游观光需求的提高,游客对于单一的观赏景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
然而,拙政园目前缺乏多样化的娱乐设施,比如游乐设施、文化表演等,这对于游客的停留时间和体验感受有一定的影响。
5. 食品和饮料供应有限在拙政园内,游客们经常会感到饥渴和饿肚子,然而园区内的食品和饮料供应却有限。
目前,园内仅设有少数几个小吃摊位和茶座,无法满足所有游客的需求,游客们往往需要外出寻找其他餐饮场所。
三、改善方案1. 控制游客数量为解决拙政园过于拥挤的问题,可以考虑限制每天的游客数量,并通过预约、门票分配等方式来控制游客流量。
此外,可以在旅游旺季增加工作人员,加强管理和维护园区秩序。
2. 增加导览设施为了方便游客游览拙政园,可以增加明确的导览设施,包括设置指示牌、地图、标识等。
这样,游客可以更方便地了解园区内的景点分布和导览路线,提升游览的效率和体验感受。
拙政园元素设计分析报告

拙政园元素设计分析报告一、引言拙政园是中国苏州城内一处古代私家园林,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其设计风格独特,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特色和文化内涵。
本报告将对拙政园的元素设计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园林设计中的意义和价值。
二、建筑设计元素1. 建筑布局拙政园的建筑布局严格按照传统园林的规划原则进行设计,以中轴线为主,左右对称。
整个园林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和景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追求和谐、均衡的思想。
2. 园林建筑拙政园内的建筑大多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以木材、砖石等材料为主要构造,屋顶采用重檐翘角的形式,具有独特的韵味。
建筑的装饰十分精美,常见的有雕花、彩绘等传统工艺,体现了江南文化的精髓和审美观念。
3. 园林景观拙政园的景观包括湖泊、山石、花木等多种元素。
湖泊是整个园林的核心,以“配水主”和“配景”为原则,与周围的建筑、山石相互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水景画面。
山石被运用得恰到好处,既增添了园林的山水韵味,又起到了景障的作用。
花木点缀其中,为整个园景增添了生机和色彩。
三、艺术设计元素1. 象征意义拙政园中的建筑、山石和景观多有象征意义,寓意深远。
建筑和山石往往以龙凤、莲花、云纹等图案进行装饰,寓意着繁荣、吉祥和美好的愿望。
其中,龙凤象征着君主和贵族的权力和尊贵,莲花象征着纯洁、高雅和美好,云纹则寓意着祥瑞。
这些象征意义的运用,使整个园林充满了文化和精神内涵。
2. 艺术造型拙政园中的建筑、山石和景观都经过精心的造型设计,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建筑的屋顶造型多变,有的如拱桥,有的如宝塔,富有变化和动感。
山石则呈现出各种形状和姿态,有的高耸入云,有的曲折蜿蜒,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想像空间。
景观的设计巧妙地将山水、建筑和植物融为一体,形成了美的画面和意境。
3. 园林细节拙政园中的细节设计非常精致,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注重细节和精神内涵的传统。
例如,建筑的雕花和画栋梁上的彩绘都非常精美,展示了绘画和雕刻艺术的高超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拙政园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
而苏州拙政园又是苏州各个园林之中的经典之作。
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公元15世纪初的明代,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山地相间,开阔疏朗,天然野趣。
中部山光水影,花繁树茂,厅楼榭,曲径通幽,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西部水浪起伏庭院错落,水波倒影,清幽恬静。
在这里主要对中园和西园作主要分析。
对于拙政园,可以从空间的对比,仰视与俯视,渗透与层次,堆山理水等多个造园设计原则来分析,因为拙政园符合了私家园林的众多造园手法。
拙政园中的每一个建筑如果经过仔细推敲,其实做得都非常有意思。
下面就对拙政园的建筑和景观依依做一个分析。
私家园林多位于市井之中,所以相对的园林面积不会太大。
而在这种小的空间中展示各种空间,就必须采用对比的手法,其实从整个造园手段上来分析,又无处不用到了对比的手法。
欲扬先抑就是其中一种。
从平面图上看,可以发现,拙政园的入口位于中园的南面。
入口做的很低调,通过一个狭小的走廊之后,暂时在空间上放一放,出现一个相对较缓的空间进入腰门。
利用腰门前的小庭院空间种植黄杨,门左右分别植桂和竹,营造园林幽静恬远的氛围。
园门虽与外界直接相通,但处理的小巧,朴素,淡雅。
进入腰门后,映入眼帘的是用土石垒成的山,在山上大面积种植乔木,花草而形成一个天然屏风来挡住园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
当从游廊绕过土山后,空间就豁然开朗起来,园中大片大片的湖景,筑景顿时袭来,使人从空间上获得愉悦感。
在此用土山代替了常用的影壁,务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地看到全园的景色。
从入口的处理上不难发现,拙政园的入口采用的也是园林中常用的手法,欲扬先抑——从而在极有限的空间来营造极佳果。
(拙政园入口平面)远香堂不但是中园的主体建筑,而且是整个拙政园的主体建筑,其中中部的诸多建筑都是围绕着远香堂来为中心来展开的。
远香堂原为主人宴请宾客之处,四面皆为通透长处窗,可以看到四周的美景。
往东,可看到假山之上的绣绮亭,透过通透的窗,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形成对景。
往北是广阔的湖水,湖中植荷花,景色宜人。
与北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形成对景,又能隐约见到北山上的另外一亭待霜亭的一角,一藏一露,给人以无尽的想象,趣味十足。
(图中隐约可见的的为绣绮亭)(远香堂与周边四亭分析图)在西北面与荷风四面亭形成对景。
这几个对景的建筑中,两者间都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周围的四个亭都处在相对较高的位置,形成一道亮丽的景观而被看,反过来站在亭中之人又可以在高出看到远香堂,这时远香堂又成了他们的景观。
处于远香堂西南面的小飞虹一带,可谓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
这里的空间丰富,步移景异。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一座廊桥,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
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
小飞虹不但形态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分隔了两边的空间,但又隔中有透。
从松风亭可以透过小飞虹看到香洲的一隅,而透过香洲也可以隐约看到松风亭,空间层次比较深远。
站在小飞虹上,更是能饱览周围的水景,廊景,葱郁的植被,隐约见到远处的见山楼,近处又可以见到北面香洲,还有南面小沧浪,可谓是节点位置,利用的极为妥善。
小飞虹西南面的志情高远的空间也值得品味。
这里用一圈回廊圈出了一个极为小的内院,与背面的大院形成对比,互相通过一道走廊形成空间互透。
南面则通过引入湖水,形成一个小的封闭的水景,并在南墙前种植乔木,通用园林山水画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手法,形成一幅怡然的水墨画,环境幽雅恬静,回味无穷。
使用同样的手法的还有西面的玉兰堂南院和东面的海棠春坞和西面的鸳鸯馆。
(玉兰堂南部庭院)(海棠春坞庭院)(鸳鸯馆南面)(图中为海棠春坞院景,墙面与中国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平面图上可以发现,得真亭是有回廊中突出的一个建筑,这里作突出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在空间上做一个舒缓的不变化。
因为廊道相对亭来讲,是狭窄的一个空间,而亭不但在平面面积上较廊宽敞,而且在立面上比廊更通透,所以一收一放形成对比。
第二,与正北的香洲形成一个景观的呼应。
在景观呼应上,可以发现香洲与倚玉轩,香洲与柳荫路曲都是景观呼应关系。
而且这些个景观呼应并不是说简单的成两点视线而已,而在于两者之间视线的空间层次关系。
很明显,倚玉轩与香洲之间隔了高大的乔木和水面。
柳荫路曲与香洲之间隔了宽阔的湖面和树木,这都使被看时的建筑或隐隐约约,或露出一角,这也就是藏与露之间的手法运用。
(得真亭位置)(香洲、柳荫路曲、倚玉轩视线分析) 说到园林,使我们不由想起的是园中的曲折的廊道抑或曲径通幽的小道。
廊道的作用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就是曲折的廊道,不但可以形成流线上的曲折,而且可以形成空间上的曲折,从而是空间富有变化。
第二个作用就在于廊作为一种狭长的带状的空间,具有极强的空间引导性,既起引导人流的作用,同时又起分割空间的作用。
西部的波形长廊就是典例。
波形长廊依水而建,最初的目的是用来分隔西园和中园,之所以用廊来分隔,是因为如果用墙分隔,则显得过于平乏。
而如果使用廊分隔,还可以起到引导人流的作用,若在墙上开若干小窗,更可以使两园的空间景观互相渗透,使在廊中行走之人应接不暇。
波形长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随池水而高低变化,这时廊的空间性就体现出来了。
首先在立面上空间就更丰富,形成高低起伏,虽然这里的高差并不大,但是毕竟是打破了长廊过于平坦给人带来的单调感。
而这种高差的产生是巧妙地使用在湖北面叠石,使廊顺势爬石而上。
又在石上挖洞,既联通两边湖水,有使产生泉水流动之声,从各个角度表现了空间的趣味性。
(高低起伏的波形长廊)(突为挖洞的山石)园东玲珑馆一带用廊形成一个闭合的的庭院,小飞虹以东使用廊道形成丰富空间,并使空间渗透。
见山楼一带使用廊道爬山而上直接上见山楼二层。
以此可见廊道的运用在于可以适应地形的变化,轻盈通透,可随意拐弯,随意爬升,解决中国古建筑单体简单空间的缺陷。
西园中的两个节点分别是与谁同坐轩和宜雨亭。
与谁同坐轩三面靠水,一面背山,地势也较高,在看与被看方面都显得很好的视角。
宜雨亭所处的位置空间也很丰富,往东可望香洲,西面可见鸳鸯馆,北面与远处的倒影楼形成对景,又与西北面的与谁同坐轩遥相呼应,并可隐约见到北山上最高的浮翠阁。
这里的宜雨轩,与谁同坐轩,浮翠阁既是良好的赏景点,又是园中及其重要的景观建筑。
(图为玲珑的浮翠阁,八角双层阁楼,处西部最高处的北山上)(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建筑通透,依水而建,四面清风)鸳鸯馆也是依水而建,台馆分离,在四个角探出四个台,形成良好的观景视角。
拙政园的西南面,可以说是人流稀疏比较冷落之地,而且南面突兀,孤流注入,如果处理不当,则成无人问津之地。
在这里做了一个塔影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冷落,更重要的是给人以一种穷尽感。
做建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端头上要收住,我想塔影亭就是收住的那一个点,并与留听阁形成很好的对景关系。
(塔影亭,轻巧,通透,八角夸张上翘,江南典型风格)从总体上的来讲,可以发现拙政园以一个以水为园的建筑,水占了近一半的面积,基本所有的建筑也都是围绕水而展开,利用山水来营造景观。
这种分散用水的方法使水陆迥环萦绕,给人以来去无源头及不可穷尽感。
a 中部较大的一块水面极狭长,横贯东西,有深远感b 香洲前水面,较迂迥曲折,贯穿廊阁之间,有深邃藏幽之妙c 见山楼前水面较开阔宁静,可延伸至见山楼以西,颇能引人入胜d 其沟通前后水面联系作用此为拙政园之理水拙政园西廊上叠石以使廊上扬,海棠春坞墙边植海棠数株,翠竹一丛,墙前做石成景,做到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志情高远西面廊道上雅石斋阵列各种奇石。
还有入口处的土山屏障,此为拙政园之叠山置石。
拙政园雪香云蔚亭,位于园的中部一小丘上,周围除有几株高达乔木外,还种植了许多腊梅,每当岁寒之时,斗雪的腊梅开得最盛,花香与瑞雪交相辉映,为园中观赏冬景的佳处。
拙政园中部的荷花池,池南正对园内主要厅堂——远香堂,每当夏季,荷花盛开,阵阵沁香随微风吹拂到厅堂内外,馨人肺腑。
拙政园东南面听雨轩庭院内遍植芭蕉,桂花,竹,形成幽静之感。
以上为拙政园之精巧花木配置,仅略作举例。
雪香云蔚亭结合嗅觉与视觉,听雨轩借芭蕉听雨声结合了听觉,此为拙政园之通感用法。
从平面图上来看,拙政园的建筑并不是均匀的的散布在园中的,而是有强烈的疏密关系。
显然,中园的的西南面、远香楼附近、以及鸳鸯馆一带建筑较集中,而远香楼北部的北山,浮翠阁一带则以垒山为主,植物居多,这种疏与密的手段则突出空间的趣味性,避免平淡无奇。
此为拙政园之疏与密的理解从立面上来讲,白墙的与廊、门窗的通透形成疏与密的对比,山的起伏与建筑、树木植被形成立面上良好的轮廓线。
在整体园林的色彩方面,拙政园的色彩朴素淡雅,不运用琉璃瓦做屋面,而用青瓦,与山石,花木,水池等所形成的环境统一协调,并给人以幽静宁静的感觉。
在建筑外立面的色彩上,我个人认为现在修葺后的颜色还是过于偏红,而把拙政园推向高贵处,我认为有点不妥,比如几个亭子的立面,还有个别建筑墙面。
立面上的我认为应该以清灰为主,油漆要偏向栗皮色。
另一个缺点就是西园最靠西一带景观平平,但是也许用意在于使整个园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这也是造园上惯用之手法。
对于拙政园的分析中,发现了许多园林营造方法在拙政园中的利用,可见中国古人的博大的智慧。
中国的园林文化就是古人的诗文化,山水文化的完美体现,以及中国古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体现。
在江南园林的小小一方土地中,能令人神游其中,感受到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真是件神奇的事情。
也就是因为这一点,仔细的研究推敲园林造园方法就显得很有价值,以便我们日后能在建筑中充分运用,以做到古为今用,中外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