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交通工具的设计,家具的设计

合集下载

中国设计史5秦汉时期的设计

中国设计史5秦汉时期的设计
汉代的染织工艺,有着飞跃的发展。 汉代的丝织主要产于齐、蜀。品种有锦、绫、绮、罗、纱、 绢、缣、缟、纨及织成等。 汉代的锦为“经锦”,经丝彩色显花,同一图案,同一色彩, 形成直行排列。 汉代丝织的装饰划纹有云气纹、动物纹、花卉纹和几何纹, 以及文字装饰。 汉代的印染工艺有涂染、浸染、套染、媒染等。 汉代的刺绣主要为辫绣,著名的有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
汉代的其他工艺还有琉璃、木器、编织等,也各有特色。
因多见于文献资料,遗存尚少。
第十节 结语
1、是工艺美术的空前繁荣期,成就较高。
2、厚葬风盛行,羽化升仙、祥瑞迷信等为题材。
3、在工艺美术设计上,取得实用与美的统一,并向一物多用 化发展。
4、其装饰风格:质、动、紧、味。
5、其图案装饰方法:
变形的处理--剪影法
第五节 陶瓷工艺
汉代的陶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陶瓷品种有灰陶、釉陶、彩绘陶、原始瓷器、以及砖瓦、 陶塑等。 装饰手法丰富多彩,有印纹、划纹、堆贴、彩绘、雕镂 等多种。 这时期的釉陶、彩绘陶、砖瓦、陶塑等均有出色的成就。
第六节 染织工艺
构图的处理--分割法
装饰的处理--填充法
材料的处理--减地法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大量漆器,是秦代漆器工艺的 代表。
而秦代最有特色的是陶塑作品。举世闻名的始皇陵兵马俑, 一、二、三号俑坑出土了武士俑7000多件,战车百余辆, 战马百余匹。另有著名的“秦重文采。
第三节 铜器工艺
汉代的铜器已向生活日用器皿方向发展。以素器最为流行。 其中,灯、炉、奁、壶、洗、镜等的产量最大,也最具特色。 另外,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则流行铜鼓。 汉代还出现了优秀的铜雕工艺品“马踏飞燕”、“铜屋”等。
第四节 金银工艺
汉代的金银器,主要是制作各种装饰用品。 最为著名的是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的金银错狩猎纹铜车饰。

中国古代家具史 (1)

中国古代家具史 (1)
商朝是我国青铜工艺发达的极盛时期。当时将 铜锡合金制成兵器、礼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 工艺品等,创造了辉耀人间的青铜文化,其中很多 用具已具有木器家具的雏形。
礼器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器物,其中也有一部分器 物可 视为早期的家具,起到置物、储存等作用。从历史文献可知, 我国早在殷商以前就已发明了家具。
夏商周是家具起源时期,主要出现的家具品种:
席——床榻之始; 俎、几——桌案之始; 禁——箱柜之始; 扆——屏风之始。
8
二、低矮的家具诞生——(春秋战国、秦汉)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 力水平大有提高,人们的生存 环境也相应提高。
当时主要的家具品种是 几、案、椅、墩等。其中木制 品大部分都以漆髹饰,一则为 了美观,显示家具主人的身份 和地位,二则是对木材起保护 作用。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是 坐、跪于地上,所以几、案都 比较低。
撇案脚 34
五、高型家具的鼎盛时期(宋元)
宋元时期:宋代完全脱离席地而坐的生 活方式。漆家具制作繁荣、品种丰富;一些专 用家具,如棋桌、琴桌等出现。中国家具发展 到南宋,形式品种已经完备。全进入垂足高坐 的时期,高型家具已初步定型。到了南宋,家 具品种和形式已相当完备,工艺也日益精湛。 至明代呈放异彩,成为我国传统家具的黄金时 代。
43
图1 云纹牙头
图2 凤纹牙头
牙子
很多家具在立木与横木的 支架交角处,多运用形式 不同的牙子,予以装饰这 种牙子,横向较长的叫牙 条,施在角上的短小花牙 叫牙头。
图3 棂格头
图4 卷云牙头
44
矮老
是一种短而小的竖枨子,往往用在跨度较大的横枨上。矮老多与罗锅 枨配合使用。如桌案的案面下、四周横枨上多用矮老。起到支撑桌面、
47
卡子花

秦汉时期的铁路建设与交通运输

秦汉时期的铁路建设与交通运输

秦汉时期的铁路建设与交通运输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也是铁路建设和交通运输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开始形成了对于铁路交通以及运输运营的独特认识,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完整的铁路交通系统,早先的一些交通运输形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秦汉时期铁路建设的背景在秦汉时期之前,中国的交通运输主要依靠人力、畜力、水力和船舶运输。

交通运输设施简陋,主要依靠存在的交通资源,连接着中原和边疆。

由于交通工具不先进,而且交通路线复杂,交通环节繁多,交通费用昂贵,交通运输来回时间漫长,货物无法及时到达目的地,给商业贸易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由于学术研究以及民间口口相传的原因,人们普遍认为铁路的起源是欧洲的使用。

但是,事实上,中国的铁路交通方式,在古代(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铁路运输体系。

二、秦汉时期铁路交通的规模在秦汉时期,铁路交通已经建设了初步的设施和设备,不过得到了一定的规范和完善。

秦汉人民主要使用轻车马车,不仅逐渐适应了大规模行军和运输,而且使得铁路运输从单一水平面向多维度立体化发展。

从铁路交通的规模来看,秦汉时期并没有完全发展壮大,在交通运输技术上的提高和成果在汉唐时期得以充分实现。

三、秦汉时期铁路交通的意义在中国交通运输史上,秦汉时期的铁路交通虽然规模相对不是很大,但是却开创了中国铁路交通的先河。

秦汉时期的铁路交通建设,为中国交通运输从人力、畜力到机械动力的转型奠定了基础,为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经济发展方面,铁路交通的发展显著地降低了交通运输的成本,加快了商品和人员的流动,促进了各地区的较为平稳的贸易发展。

由于铁路交通,商业贸易在政治稳定的汉代达到了一个相对的高峰。

业界普遍认为,铁路是现代社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带动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概念,而这一理念在秦汉时期的交通运输中,也得到了初步形成和实现。

四、秦汉时期铁路交通的局限在铁路交通规模与运作方面,秦汉时期相对后来的时期会显得不那么发达。

中国设计简史——第二章

中国设计简史——第二章

第二节 漆器、铜器等生活用品的设计
一、轻便与华贵——漆器的设计 (一)种类与功能 汉代,人们生活中实用漆器的种类增多,主要有鼎、 耳杯、勺、卮等饮食器,盘、奁、盒等盛物器以及 案、几、屏风等家具。既有独件产品,也有化妆盒、 具杯盒等成套组合产品,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耳杯、 漆奁和具杯盒。
汉代云气纹漆具杯盒和 里面六件叠放的耳杯。 耳杯立放刚好占满具杯 盒的内部空间,从其剖 面图可以看出杯与盒盖、 盒身的相似形体
从纹饰上看,装饰纹样主要有云气纹、云龙纹和几何纹。 回旋流转的云气纹作为漆器装饰构成的骨骼,以卷舒的 姿态,规律地分割着装饰面,给人永不止息的感觉。云 龙纹十分抽象,在回旋流动云气纹的衬托下,力量和速 度更显生动。几何纹有的作主体装饰,有的与其他纹样 相组合,点、线、面的变形使漆器装饰千变万化。
九子漆奁内单件器物的装饰符合其自身器形,比如圆盒上的 柿蒂纹采用了四叶形,中心对称令其更加圆满;而方盒上的 柿蒂纹则采用了角对称设计,显得既端正又不呆板;矩形盒 和椭圆形盒上的柿蒂纹特意拉长,以适应长轴的变化,具有 伸缩动感;马蹄形盒上的柿蒂纹则尤其特殊,专门将四瓣改 为三瓣,并由圆弧和两角的形态组成了不规则的轴对称。 汉代漆奁的设计还启发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格子盘、果盒和 多子盒之称的陶瓷槅的设计。
(二)造型装饰 就造型而言,不同的制胎工艺会影响漆器的形式表 现。两汉时期的漆器胎骨已经由一般的木竹刳胎、 卷素胎发展到了夹纻胎。以漆液裱糊麻布而成的夹 纻胎,不但使漆器更加轻便,而且使漆器造型也有 了更多丰富的变化。从装饰设计的纹样类型看,此 时的漆器有云气纹、锯齿纹等几何纹,有虎、鹿、 鸟、蛇和神怪等动物纹,有狩猎、舞蹈等情节人物 纹,还有四叶纹、卷草等植物纹。
以云气纹为主体 的汉代漆器纹饰

中国家具的演变发展

中国家具的演变发展

中国家具的演变发展(一)2010-07-13 10:54 来源:木石隅古典艺术网我要评论中国家具的历史源远流长,共经历了史前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代、清代、民国时期;1、史前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为初始家具阶段。

中国现已知的最早的家具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史前人类构筑房屋的技术,榫卯结构为家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大约从公元前16世纪我国社会进入了青铜文化相当发达的商代,出现了大量的青铜礼器。

如青铜俎、青铜禁等,而这些礼器应是后世桌、案、箱、柜的雏形。

随着奴隶社会的不断进步。

手工业的日益发展,除了青铜家具外出现了木制、漆制家具,但起居方式仍为席地而坐,家具制作也相对简单,主要有席、俎几(似桌案)、禁(似箱柜)、扆(后世的屏风)等,在等级制度分明的奴隶社会,家具除有实用价值外还常常做为祭祀用的礼器,所以商周时期的家具在使用时有着严格的等级制约,具有着特殊的意义。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是各诸侯国各自为政,振兴己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青铜器生产开始衰落,大部分生活用具被漆器所代替。

同时由于青铜器的逐渐商品化,促进了品种的繁富,从出土实物证明,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有青铜俎,而且还出现了设计精巧的四龙四凤青铜案。

髹漆工艺虽然在古文献中早见记载,如《周礼.考工记》中,在“轮人”、“弓人”中多次提到漆饰。

在西周墓中也见过漆俎,但是漆工艺得到较大发展的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此时很多漆器已经取代了青铜器,漆家具的品种有明显的增加,不仅有漆俎、漆几等原有品种,还出现了漆木床、漆衣箱、漆案等新的品种,装饰采用彩绘和雕刻等多种手法。

纹样也很丰富,有涡纹、动物形象等。

家具的品种主要有案、俎、几、床、箱、禁、屏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家具不单具有使用功能还开始具有观赏功能和价值,如战国的彩漆透雕座屏,它的长是51.8厘米,高仅15厘米,是一件小型家具。

中国艺术设计史(2秦汉—随唐 )

中国艺术设计史(2秦汉—随唐 )

第五节 漆器业的兴盛与漆艺设计
漆器业的兴盛 漆艺设计的丰富样式
秦汉时期的漆器手工艺,是在 战国基础上又有新的提高和发展。 由于漆器轻便耐用,精致艳丽,深 受人们的喜爱,以致王侯贵族不惜 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来制作,所以 当时的漆器生产规模庞大,工艺水 平也达到新的高峰。
汉代耳杯
第六节 车船设计水平的提高
铜灯
铜灯始于战国,到汉 代达到鼎盛。铜灯不仅展 示了青铜工艺技术和当时 科学成就的诸多内容,而 且也展示了青铜器艺术设 计的风貌。汉代的铜灯形 制各异并又各具特色,形 成中国灯具史上特有的阶 段,为其后各朝代灯具的 演变奠定了基础。比如, 虹管灯,又称灯,灯体有 虹管,灯座可以盛水,利 用虹吸原理,可将灯烟送 入灯座,溶于水中,防止 烟尘污染空气。如长沙出 土的铜牛灯,灯体为牛形 ,以两角顺背向上作成虹 吸管,有一向下的碗状灯 罩以吸收灯烟。
练习思考题
1、秦汉时期官手工业制度与私营手工业的形成,对艺术 设计有何影响作用? 2、简要论述秦汉时期铁器和铜器设计的差异,并举例分 析说明。 3、秦汉时期的纺织、印染、服饰的设计特色有哪些? 4、举例说明秦汉时期陶瓷设计的艺术特色。 5、秦汉时期漆艺设计的风格与特色是什么? 6、举例说明秦汉时期车船设计的技术水平。 7、举例说明秦汉时期的建筑设计与木作业的密切关系。 8、简述秦汉时期设计理论的要点。
“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
印染工艺的发展
汉代的印染业随着纺织业的兴旺而发达,官府设有专管练染的机构,据 班捷妤《捣练赋》所述,汉代丝的精练已能利用砧杵(chǔ)的机械作用和草木 灰的化学作用相结合的捣练法,提高了生丝的脱胶效率,缩短工艺时间。从 出土的纺织物看,已有朱红、深红、大红、紫、绛紫、茄紫、宝蓝、淡蓝、 湖蓝、翠蓝、蓝、蓝黑、黑、藏青、藕荷、绿、油绿、叶绿、褐、浅驼、浅 橙、黄、古铜、杏色、纯白等30余种颜色,说明当时的配色和漂染、套染、 媒染技术水平已经相当高超了。

中国传统家具设计 ppt课件

中国传统家具设计  ppt课件

《听琴图》中所用的琴桌
ppt课件
34
宋、辽、金时期-凳
方凳 凳子自北魏壁画上的方凳出现以来,实物也屡有发现,
隋张盛墓的瓷凳模型,两只板式腿的方凳形式是民间的 通常用具。到了唐代凳子形式增多。宋代凳子又有了发 展,造型多样。
宋画《纺车图》中的方凳。坐面 与腿子都是较粗的料,可以说是断 木为四足的简陋木凳,当为民间用具。
ppt课件
5
席-床榻之始
先民在筑巢而居的远古时代,为了避免潮湿与寒冷, 用茅草、树叶、树皮或兽皮作为坐卧之具,这就是最古老 的家具--席。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兼作坐具与卧具,可 谓床榻之始祖。
《三礼图》中的席
ppt课件
6
商周家具的主要装饰和特点
装饰上的等级制度 装饰纹样的威严、庄重、神秘化与秩序化 镶嵌与髹漆
弯腿几
ppt课件
39
曲足火盆架 此盆架有弯曲四足,上部有雕花围板,腿子与围板交
角处有牙头。弯腿之下是向外翻出的兽爪足。此
40
镜架
元代墓出土的银镜架。整体造型好似一把豪华的交椅, 凡是横枨均出头,凡是出头均作卷云雕饰。上部如靠背, 中间高,两侧低,板面雕满花饰,下部为支架的腿,形如 交椅腿。前面又有一块雕花板,极为精美。
《纺车图》ppt中课件的方凳
35
宋、辽、金时期- 几
高几 几在宋代得到了发展,使用比较普遍,形式也多样,
不仅见于宫廷士宦,也见于寻常人家。图是《听琴图》中 的香几。方形几面,四腿挺直,在腿的上半部设四边横枨, 架起隔板。几面与腿子上端有牙头为饰,中部隔板的四角 也有小雕饰,此几简洁挺秀。
《听琴图》中的香几
灯挂椅 《孟母教子图》
ppt课件
山西大同金墓出土的坐椅 31

中国设计艺术史四秦汉设计艺术

中国设计艺术史四秦汉设计艺术

中国设计艺术史四秦汉设计艺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设计艺术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秦汉设计艺术中,展现了强烈的政治意味和宏大的气势。

1.帝国的设计风格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他的设计风格主要体现在陵墓和宫殿建筑上。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的陵墓之一,以其严谨的结构和庞大的规模而闻名于世。

陵墓内设有众多壁画、彩石和铜马铜车,展示了秦代的富丽堂皇风格。

在宫殿建筑方面,秦代采用了借景致远的设计手法,通过布局的巧妙安排和建筑物的规模来营造气势磅礴的效果。

秦宫是四合院式建筑,分为前殿、后殿和中庭,整个宫殿在空间上呈现出进退有序、层次分明的特点。

2.郎官之风在陶瓷艺术方面,郎官们提倡绘制博雅图案,内容涉及自然景观、人物风俗、神仙传说等,给人以深厚的文化内涵。

另外,在盛行一时的郎官墓上,也可见到精美的石刻、铭文和陶质器皿。

3.立体雕塑艺术秦汉时期对于立体雕塑的表现也有一定贡献。

兵马俑是秦代陵墓中最有名的雕塑,其中的士兵和战马栩栩如生,展现了兵马的队形和军容。

这些雕塑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历史和考古意义。

此外,汉代还出现了佛教的传入,带来了雕塑艺术的革新。

佛教造像呈现出丰满的身体曲线和温雅的神态,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雕塑艺术的表现,人们对佛教信仰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4.绘画艺术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主要以壁画和书画为主。

墓葬壁画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以描绘各类人物、动物和神话传说为主题。

这些壁画绘制精细,形象生动,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

书画艺术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秦代的书法以篆书为主,汉朝则出现了草书和隶书。

在绘画方面,主要流派有宫廷绘画、风俗绘画和山水绘画,其中山水画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意境的营造。

总的来说,秦汉设计艺术在整个中国设计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技巧,还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发展和文化融合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时期交通工具的设计,家具的设计一.交通工具:这一时期的交通工具是别有特色。

车辆就像现在的时装一样,翻来覆去的流行。

比如汉代时多为中下层官员称作的轺车(四面无挡板,以敞露为特点),到后来却逐渐为高官贵胄所青睐。

再比如在汉代时地位低贱的商人才能乘坐的牛车。

此外,当时的陆路交通工具还包括舆轿、辇(人力车)、鹿车(独轮车)。

水路交通工具包括以楫拨水前行的小船,也包括规模宏大的楼船。

二.家具:(一)家具类型(1)坐具秦汉时期的坐具有席、筵,还已创造出榻和独坐式小榻。

河南郸县汉墓出土有“汉故博士常山大(太)博王君坐榻”铭石榻。

山东安邱汉画像石上也绘有榻的形象,榻背附曲尺屏风。

最早出现的席此时仍在应用,北方芦编,南方为竹。

可以认为,北方常用的炕出现于汉代,但记载不详。

《说文》曰:“炕,乾也,从火,亢声”,“谓以火乾之也。

”知炕有烘烤,乾燥之意。

《玉篇》也说:“炕,炙也。

”迟至唐代,才有“冬月皆作长炕,下燃煴火以取暖”(《旧唐书•高丽传》的具体记载。

“坑”通“炕”。

《蓟丘杂抄》所记更详::“燕地苦寒,寝者不以床,以炕室东西南北。

炕必近前荣,贫家一廛衾枕之处,即街巷,妇女安坐炕上,市贩者至,汤饼肴蔌,传食于窗牖中”。

这时出现了一种可供垂足面坐的胡床,即现在所称之“马扎”;据《后汉书•五行志》:“(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座……京师贵戚,皆竞为之”,可知现在东汉晚期颇为流行。

“胡坐”即垂足而坐,应是当时北方民族的坐式,已启日后流行高型家具的先声。

(2)承具江苏连云港汉墓出土彩绘八龙吐水书案,长950毫米、宽150毫米、高320毫米,有下栅腿,各作四龙吐水状,翻滚的水浪间雕有昂首的蟾蜍。

栅腿下为柎足。

案身以藤黄、群青彩绘纹样。

汉代大食案如北京丰台大葆台西汉墓出土彩绘大案,与前述河南长台关战国墓出土者相类,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中有使用大食案的生活场面。

更多使用的还是中小型食案,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彩绘食案长765毫米、宽465毫米、高50毫米,出土时案上还置有小漆盘五件,漆耳环一件,漆卮两件,盘上有竹串1件,竹箸一双,都是生活实用品(图4)。

除食案外,汉代还有双层案,在河南灵宝汉墓、山东沂南画像墓都有表现。

至于汉百戏图的七层案或庖厨图的四层、五层案,应是单层案的临时叠落。

汉代除沿用产前此已有的直形凭几外,末年又出现了一种曲形凭向,是在三足之上置一半圆形曲木为凭;除木制外,还有陶制。

此外,还有一种利用树木枝叉或盘曲的树根制成的直形或曲形凭几,几足也是天然枝杈,具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意趣。

汉•邹阳的《几赋》提到了这种凭几:“龙盘马回,凤去鸾归,君王凭之,圣德日跻。

”木质家具甚难存世,现知仅有湖产北江陵拍马山一号墓出土一架凭几,就是用天然枝杈制成的。

秦汉庋具仍以箱为主。

汉代木箱普遍为平顶式和盝顶式,其形象在山东沂南画像石墓和河南密县打虎亭壁画墓都可以看到。

扬州七里甸东汉墓出土有漆箱实物,大者长460毫米、宽270毫米;小者长244毫米、宽113毫米、高88毫米,为盝顶式,外髹褐色漆,内为朱漆。

除木箱外,汉代又出现木柜、木橱和竹材编织的笥。

柜储存衣物,其特点是向上开门,汉时写作“匮”。

又有一个“匚”字,与柜也有关。

《说文》曰“匚,受物之器,象形。

在匚之属皆从亡,读若方。

”。

许慎又说:“曰椟,匮也。

是则匮与椟音义皆同,实一物也。

《论语》:……又曰:‘龟玉毁椟中’。

”又“椟,匮也。

从木,椟声”。

《韩非子•外储》:“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还其珠,可谓善卖柜而不可谓鬻其珠也。

”这里的“柜”是小匣。

而“匣”,“匮也”。

汉柜形象首见于河南灵宝张湾汉墓出土的一个陶质模型,长240毫米、深210毫米、高190毫米,通体绿釉。

柜身近似一立方体,下有四个兽形柜足。

柜上有一个小门,可开启。

正面模印锁饰,并有圆钱形贴饰。

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墓也出土一件类似的陶柜。

山东沂南东汉画像石墓中室南壁正中刻一大柜,长方体,正面作两段分割,四腿落地,腿间连以水平横牚,上面中间可以开启,是一件躺柜。

橱的形象首见于西周青铜方鬲的座,正面设二门扇,门上铸出守门的刖者,即被斩去小腿和脚的奴隶。

《论衡•感虚篇》提到燕太子丹质秦求归,秦王提出的条件有:“橱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透露橱门上饰有刖者木像,故言“生肉足”,但一般的橱似乎没有这种讲究。

辽阳棒台小屯东汉墓壁画绘有一橱,顶作屋顶形,前设双门,一女子作开橱门取物状。

汉代还存有一件陶厨模型,让部亦作屋顶形状,正面开门,门内有两层搁板,其下为闷仓。

笥,竹制,盛衣或盛饭。

《说文》:“笥,饭及衣之器也,从竹,司声。

”《礼记•曲礼》注云:“圆曰箪,方曰笥。

”“箪笥,盛饭食者。

此饭器之证。

”“衣裳在笥。

此衣器之证。

”《后汉书,戴良传》:“良五女并贤,每有求姻,辄便许嫁,疏裳布,被竹筒,木屐以遣之。

”竹材比较耐腐,因此竹筒实物出土较多。

湖北云梦大坟头一号汉墓出土五件竹笥,形制相同,皆长方形,由笥盖和笥体组成,人字纹编织,周边用竹片加固,缠以藤条,并以绳绑缚,加封泥匣。

其中一笥长600毫米,宽380毫米,高180毫米。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竹笥达四十八件,大部完整。

出土时分别用朱色或蓝色麻绳捆扎,有的还有缄封的封泥匣及标明笥内物品的木牌。

个一般为长方形,长约480-500毫米、宽约280-300毫米、高约150-160毫米,也由笥盖和笥体组成。

用4-5毫米宽、1毫米厚的竹篾编成人字纹,口沿部及顶部周边用藤条或竹篾加缠厚竹片以加固。

其中一件盛衣竹笥较大,制作也精致,内衬黄绢(图6)。

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西汉墓也出土竹笥五件,皆双层竹篾,里层篾务较细,外层较宽,均为人字形编织,用竹片加固,并以藤条缠绕。

(3)屏具汉代屏风之称已很普遍。

在一些重要建筑中,几乎就都有屏风,并使用多种材料装饰。

《汉武旧事》曰:“帝起神明台,其上屏风悉以白琉璃作之,光治洞彻。

”《西京杂记》:“赵飞燕为皇后,其女弟在昭阳殿上书遗飞燕三十五物,有云母屏风、玻璃屏风。

”以上所言屏风都是单扇的座屏。

汉代座屏实物以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图7)。

此屏由屏板和足柎组成。

屏板宽余720毫米、高580毫米、厚25毫米、通高620毫米。

通体彩绘,以菱形锦纹为主题,正如汉赋所说:“重葩累绣,沓璧连璋,连以文锦,映以流黄。

”背面黑色漆地上用红、绿、灰三色绘云龙纹。

龙身绿色,朱绘鳞爪,龙首高昂,张口吐舌,蜿转腾跃于云气之间。

形体粗犷,色彩强烈,线条自然流畅。

据该墓遣册第217片墨书“木五菜(彩)画并(屏)风一,长五尺,高三尺”,应称五彩屏。

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出土一陶屏。

山东沂南画像石墓中室南壁西段刻齐桓公与卫姬故事,正中立一屏风。

以上二屏都与马王唯屏形制相同,可见是汉代的流行式样。

与座屏同时出现于汉代的还有床屏,即置于床或榻后的屏风。

《汉书•陈万年传》:“万年尝病,如咸教诫于床下。

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

汉代此类床屏颇多,有一字、L字和Ⅱ字形,可分别见于内蒙古林格尔壁画墓、山东安邱画像石墓、辽阳棒台子屯和三道壕壁画墓以山东诸城画像石墓谒见图。

此外,汉代尚有大型折屏,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十分富丽。

与屏相类还有步障,即以织物与柱杆组成的临时性围隔,比屏风更为灵活随意,可以移动。

沂南画像石墓中室南壁横额东段备膳图即刻出一具,地上立木柱,柱头连以绳,绳上挂帷幔。

步障起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更为流行,隋唐仍有余风。

(3)架具汉代架具有衣架与镜架两种。

镜架用以悬挂铜镜。

古代修容,铜镜由女婢手持或挂于镜架。

沂南画像石墓后室隔墙东面有一备妆场面,左婢手中所持镜架,下有圆座,座上立圆柱,顶为卷云状板,其下系一短缨,备穿镜钮,再下为一长方板,可放置脂粉篦等物。

镜架在南北朝时仍然延用,传顾恺之绘《女史箴图》的镜架与沂南墓近似。

(二).家具的髹漆与纹饰中国家具多为木制,其最大特点之一是涂饰油漆。

中国是世界最早发现和使用漆的国家,也是世界桐油和漆的生产大国。

在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已出土有漆碗。

商代漆器纹样已相当精美,河南安阳殷墟大墓发现墓雕花木器,涂朱色纹,并镶嵌蚌壳、玉石和松石,清晰绚丽。

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中期遗址也出土许多漆器残片,朱地黑纹,绘饕殄纹、夔纹、雷纹、蕉叶纹等,有的也镶嵌松石。

由此可以肯定漆艺在商代已十分发达。

大量的出土器物证明,漆艺的进一步发展是在战国。

汉代是中国漆艺的黄金时代,分布地域很广泛,北至内蒙,南达广州,东起山东,西抵甘肃,皆有发现,出土漆器数量多,类型丰富,保存完好,并有纪年铬文。

特别是在信阳长台关,随县擂鼓墩、长沙马王堆、江陵凤凰山、云梦大坟头的战国和秦汉墓葬的发现,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保存完美如新。

在这些漆器,家具占颇大的比重。

家具漆饰纹样多见如龙风、云气、花草、几何、鸟兽、仙人、孝子,及其他人物和车马等。

儒学在汉代获得思想界至高无上的地位,因而漆画题材除纯装饰性纹样外,也注重宣传儒家教义,“成人伦,助教化”,表彰孝子、义士、明君、贤相。

同时受当时神仙思想的濡染,诸凡仙人升仙等神仙题材也时有出现。

彩绘是漆饰的主要方法,用各种颜色的矿物粉调和油、漆进行描绘,大多为黑地朱绘或黑地彩绘,也有少数朱地黑绘。

黑地为大漆,初为乳白色,经氧化而呈黑色。

朱色为朱砂,学名硫化汞,与漆液调和后色彩艳丽,永不褪色。

此外,尚有黄、白灰、石绿、绿、褐、红、金、银诸色。

彩绘时多用纯色,很少用混合色。

矿物颜料与漆调和之后附着力极强,若混入油或胶,虽也友爱保持原色,但附着力较差。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凭几和座屏,色彩已多处脱落,就是使用油、胶调色之故。

彩绘的工具主要是毛笔,还可能使用了不同宽度的刷笔。

彩绘的方法有线描、平涂和堆漆数种。

漆液调色后,粘稠不易展开,描画有一定难度,故早期纹饰多仅平涂,很少用线,即或用线也感觉线形笨拙,如长台关楚墓漆几的朱绘。

汉代技法已经熟练,对漆液性能掌握准确,方能做到线条流畅、奔放有力、婉转自如,马王堆汉墓彩绘漆棺就是很好的例证。

长沙其他汉墓出土的凭几,彩绘纹样也十分生动流畅。

针刻又称“锥画”,是用针或锥在漆面刻镂纹样,线细如丝,有的内显彩漆或金色。

针刻纹多用于小件器皿,如山东银雀山西汉墓的盝顶长方盒,木胎、里朱外黑,其盒顶用针刻纹中彩笔勾点,盒四面为竖线纹和三角纹,纤细如发。

在漆器上镶嵌是一种传统工艺,历史悠久。

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有嵌绿松石和蚌壳的器物。

战国时更多加嵌玉石,如长台关楚墓漆几。

汉代所嵌品种愈多,玉、骨、玛瑙、料器、水晶、云母、螺钿、玳瑁、金银、宝石皆属常用,丰富多彩。

文献对此记载很多。

嵌金银片是其中一种。

金、银反光强,延展性好,打成金箔或用于镶嵌。

汉代还流行把金银片镂刻成人物、动物、飞禽或几何纹,粘贴于漆器上,经磨砻而显出纹样,称为“平脱”,其实也是镶嵌的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