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服务指南

合集下载

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指南2019.8

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指南2019.8

附件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指南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2019年8月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厅字〔2018〕22号)关于气候可行性论证区域性评估要求,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避免或者减轻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受到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的影响,或者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的影响。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70号)、《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18号)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相关标准规范,制定本技术指南。

组织编制部门: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主编单位: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参编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北京市气候中心沈阳区域气候中心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编写指导:宋丽莉龚志强主编:陈正洪副主编:胡昌琼编制成员:廖洁、何飞、许杨、熊守权、房小怡、贾蓓西、杜吴鹏、龚强、王业斌、鲁俊、陶寅、苏志、蒋品平目录1 总则 (1)1.1 编制目的 (1)1.2 适用范围 (1)2 编制依据 (1)3 术语和定义 (3)4 开发区气象灾害敏感因子 (4)5工作原则及工作程序 (5)5.1 工作原则 (5)5.1.1 资料真实可靠 (5)5.1.2 推算科学合理 (5)5.1.3 结论清晰可信 (5)5.2 工作程序 (5)6现场踏勘及资料收集 (6)6.1 现场踏勘 (6)6.2资料收集 (6)6.2.1 开发区规划及相关资料 (6)6.2.2气象资料 (6)7工作大纲编制 (7)7.1论证范围的确定 (7)7.2工作大纲的制定 (7)8关键气象因子推算及分析要求 (7)9报告内容及要求 (9)9.1 报告编制要求 (9)9.2项目概况及编制依据 (9)9.2.1项目概况 (9)9.2.2 编制依据 (9)9.3资料处理 (9)9.3.1参证气象站 (9)9.3.2现场气象观测和测试 (10)9.3.3资料处理 (10)9.4区域气候背景分析 (10)9.5 高影响天气分析 (10)9.6关键气象因子推算及分析 (10)9.6.1关键气象因子极值推算 (10)9.6.2区域气候资源分析 (11)9.6.3通风环境分析 (11)9.6.4区域气候分布精细化分析 (11)9.7论证结果的适用性说明及对策建议 (12)9.8结论 (12)10 报告评审及有效期 (13)附录A我国产业经济功能区分类及气象敏感因子 (14)附录B开发区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流程 (15)附录C园区及重点企业对高影响天气敏感度调查表 (16)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关于气候可行性论证区域性评估要求,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避免或者减轻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受到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的影响,或者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的影响。

基于雷电易发评价体系下的广西雷电区划

基于雷电易发评价体系下的广西雷电区划

第42卷第丨朗 2021 年 3 J1气象研究与应用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Vol.42 No. 1 Mar. 2021郭媛,卢炳火,黄伊曼.基于雷电易发评价体系下的广西雷电K划[J ].气象研究4应用,2021,42 (丨):63-67.Guo \uan,L u Bingfu, Huang 'i iman. Lightning division of (^uangxi l)ased on tin* evaluation system ol lightning; proneness [J ].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2021 ,42( 1 ):63-67.基于雷电易发评价体系下的广西雷电区划郭媛\卢炳夫\黄伊曼2(I.广两壮族自治K 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南宁530022; 2.广两壮族自治IX 气象台.南宁530022)摘要:利用丨960—2013竿广西地面气象站观测雷暴资料、2009—2018年二维雷电监测定位资料和2016—2018年-'.维甫电定位监测资料,以闪电密度为评估要素,建立层次分析模型,绘制广西雷电易发K 划图;并加载环境高程 数据,2000—2019年雷灾数据以及2005年一2018年广两人口、GDP 统i 十资料,计算雷电灾害风险值,绘制广两雷电 灾害风险K 划图.,结果表明,广西雷电易发区划分为极高易发区、高易发K 、中等易发K 个等级,其中以中等易发K 为主,该K 而积约占全K 总面积的47%;极高易发K 域i 耍分布在桂南,桂东南及桂东地K广西雷电灾害风险划分为极卨H 险、高风险和中等风险三个等级,以中等风险为L 广两甫电灾苫风险区划1 .j 雷电易发K 域分布态势基本一 致,等级变化趋势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关键词:雷电易发;if •价体系;雷电灾古;风险K 划 中图分类号:S 429文献标识码:Adoi :引言广西是我国雷电高发区之一,根据多年人工观 测雷暴日数据和不完全雷灾数据统计,每年平均雷 暴日在60~90d 之间,沿海地区例如防城港东兴市 高达105d ,内陆地区例如河池市的天峨县约为5UL : 广西也属于雷灾频发的省份之一,自2000年以来, 广西共发牛:2 600余起雷灾事件,400余起雷击人 员伤亡事件,造成人员伤亡800余人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是通过科学、系统的评估计 算,根据风险值的大小判断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雷电 灾害风险等级,为区域的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 据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是相关法律法规赋予气象部 门的职责,《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关于优化 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以及《广西K 政府关于优 化建设1.程防雷许可的意见》等文件都对雷电区划 (包括雷电易发和雷电灾害W 险)提出了相关要求近邱年来,国内学者〜15对很多省区的雷电灾害 易损性评估与易发区域划分已经做了相关的研究,10.19849/45-1356/P.2021.1.11 OSID :研究成果为丐地做好雷电灾害防御提供了一定的科 学理论支撑。

气象灾害防御--第3部分:重点单位气象安全能力建设要求

气象灾害防御--第3部分:重点单位气象安全能力建设要求

气象灾害防御第3部分:重点单位气象安全能力建设要求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开展气象安全能力建设的要求,包括一般要求、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应急能力建设、档案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规范开展气象安全能力建设,其他单位可参照执行;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开展气象安全监督检查可参考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6742—2018 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安全保障规范QX/T 694—2023 防雷安全重点单位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指南DB41/T 1852—2019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规范DB41/T 2680.1—2024气象灾害防御第1部分:重点单位综合风险区划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气象灾害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

注:主要指暴雨、干旱、雷电、高温、大风、低温、雪灾和冰雹等所造成的灾害。

[来源:GB/T 36742—2018,3.2,有修改]3.2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质、地貌、气候环境条件和单位的重要性及其工作特性,易遭受气象灾害的影响并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发生较严重安全事故的单位。

[来源:GB/T 36742—2018,3.3,有修改]3.3灾害性天气.对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运行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和危险性的大气状况,主要由不同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引起。

3.4气象灾害风险点有气象灾害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气象灾害风险的作业活动(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来源:DB41/T 1852—2019,3.3,有修改]4一般要求4.1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将本单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关口前移,建立气象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生活知识_关于气象灾害的防御条例

生活知识_关于气象灾害的防御条例

关于气象灾害的防御条例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的防御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暴雨(雪)、寒潮、低温、霜冻、干旱、高温、大风、沙尘暴、冰雹、雷电、大雾等直接造成的灾害以及由此引发的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森林火灾、草原火灾、道路结冰、雪阻、环境污染、疾病流行等衍生灾害。

第三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灾害和气象衍生灾害(以下统称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预防和其他减轻气象灾害等防御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指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参与气象灾害防御的义务,并有权对气象灾害防御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县级以上农业、水利(水务)、林业、畜牧、国土资源、建设、交通、民航、铁路、环境保护、卫生、民政、广播电视、教育、公安、安全监管、邮政通信、旅游等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有关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

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的气象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本系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接受省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省监狱管理局、民航管理局等有关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开展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接受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本级人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指挥、协调机制和应急预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服务于当地气象灾害防御所需的基本建设投入和事业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气象灾害防御技术。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布日期】2024.11.11 • 【字 号】咸政办发〔2024〕48号 • 【施行日期】2024.11.11 •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 【时效性】现行有效 • 【主题分类】气象其他规定

正文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咸政办发〔2024〕4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派出机构、直属事业机构: 《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1月11日

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要求,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办发〔2024〕21号)精神,加快推进咸阳气象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30年,气象科技深度融入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农业、交通、能源、生态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气象科技创新、业务、服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明显提升;到2035年,气象科技能力达到西部同期领先水平,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为加快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提供高质效气象服务支撑,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突出趋利避害,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提高暴雨、强对流、干旱、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提升渭河、泾河流域洪涝以及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森林火灾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加强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的联动。建设数字化、场景化、移动式决策气象服务支撑平台。推进预警发布基础设施共建共用。依托市县一体化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和决策支持系统,提升气象灾害鉴定评估能力。(市应急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以下任务均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不再列出) 2.健全气象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完善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和社会响应联动机制。建立多部门综合会商研判平台。全面融入地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指挥调度工作体系,建立完善多灾种应急指挥调度气象支持和响应机制。完善气象高级别预警“叫应”直通式报告机制。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镇(街道)等基层网格化管理。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目录。落实雷电防御监管职责。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定期修订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实施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实行重大气象灾害停工停课停业以及气象风险评估等制度。将气象防灾减灾等内容纳入党校相关培训课程。(市应急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数据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健全完善统一协调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体系,迭代发展市县一体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强化地面作业能力建设,实施作业站点标准化建设和作业装备升级改造,装备自动化率达到100%。提高防灾减灾、生态修复、治污降霾、重大活动保障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加强精细化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指导产品研发和应用。实施渭北果业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渭北优势果业区、关中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治理区等人工影响天气特色试验示范区,开展无人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实验和新型作业装备应用。完善应急、公安、气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联合监管体系。(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强化城市治理和安全运行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推动气象服务全面接入城市大脑,积极利用各类渠道增强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推进在未设气象机构的行政区和开发区实现城市气象服务全覆盖。针对城市治理、安全运行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建设微型智能气象站、大气激光雷达等观测设备,打造城市气象综合立体监测网。建设城市智慧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开展暴雨强度公式修订,开展城市防洪排涝、交通出行、治污降霾等气象保障服务。(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高新区管委会、经开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聚焦赋能增益,高质效助力咸阳经济社会发展 5.做好乡村全面振兴气象服务保障。强化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智慧气象服务。建立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示范园区,建设病虫害防治精细化气象服务系统。发挥气象科技小院作用,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技术试验。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基地。加强农业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和开发利用,推进主要粮油作物种植精细化气候适宜性区划和特色农业气候好产品认证。将优质气候资源利用融入乡村规划布局、生态保护等多领域,推动数字化气象服务融入基层智慧村务、数字农业等。(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6.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开展温室气体等生态气候监测。加强渭河、泾河流域、渭北“旱腰带”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气象服务和气候影响评估。强化气候变化对咸阳生态脆弱区影响监测评估和风险预警能力建设。强化重污染天气和森林火情卫星遥感监测应用,开展森林防灭火、大气污染治理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出台气候可行性论证目录。(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应急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提升能源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围绕渭北集中式风能发电、光伏电站开发建设,开展重要能源工程建设气候资源评估。完善能源气象观测网。建设能源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做好电网安全、电力生产调度和能源保供气象服务。强化油气管道、储油储气库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和雷电防护等设施建设。联合开展能源化工等重点场所防雷安全检查。(市发改委、市应急局、国网咸阳供电公司、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提升交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立交通气象预报预警及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开展公路交通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天气监测预警。开展精细化交通、商贸物流气象保障服务。(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提升文化旅游气象保障能力。推进重点旅游景区气象监测网和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建设。开展重点旅游景区、重要体育赛事的精细化气象服务。深度挖掘气象景观观赏、气候生态旅游、气象科普研学等气象文旅资源。打造天然氧吧、避暑旅游地、气候宜居城市等生态气候品牌。(市文旅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0.提升气象护航现代化产业能力。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开展场景驱动的气象服务,打造行业气象台,推进数字化气象服务产品接入各行业智能决策平台、生产运营系统。积极开展金融、保险气象服务。推动专业气象服务融入式、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探索建立“气象+”“+气象”融合发展产业联盟。(市气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坚持创新驱动,提高气象科技现代化水平 11.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落实国省市科技发展规划,将气象科学技术攻关纳入市县科技发展规划。加强灾害性天气机理、雷达和卫星遥感、人工影响天气、农业气象、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应用研究。加大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气象保障技术研发和引进吸收。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与气象融合应用,建设行业智能气象服务应用场景。(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秦创原咸阳农业气象融合研究中心和智慧气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强化局校、局所(院)、局企在气象科技等领域交流合作,共建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以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气象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应用“揭榜挂帅”制度,完善科技成果与业务服务、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转化应用和创新激励机制。将气象高层次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工程建设,加大气象人才引进和培养,建设素质优良的专业气象人才队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需求牵引,夯实气象发展基础 13.提升精密监测能力。地面气象观测站间距缩小到6公里以下。建设重大活动保障等气象监测网。完善交通、旅游、生态、农业等专业气象监测网。建设垂直观测系统,持续健全雷达、卫星遥感监测体系,全市天气雷达覆盖率达100%。开展渭北冰雹协同观测专项试验。推进气象探测装备国产化迭代更新,发展高精度、智能化的新型气象探测装备。建立气象探测装备计量检定平台和试验室。建立跨部门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强化部门气象监测信息共享与数据互联互通。支撑数字防汛、数字减灾、数字城市等场景建设,加快发展“气象数据要素×”行动。建设固移融合、高速泛在的气象通信网络。建设气象数据信息网络安全系统,强化气象数据资源、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保障。(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工信局、市应急局、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4.提升精准预报能力。加强基于相控阵天气雷达的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能力,构建“实况—监测—预警—预报—预测”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系统,提供1公里、逐小时更新的精细化监测预报产品,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提前60分钟。开展以镇(街道)、村(社区)为单元的突发强对流天气滚动预报预警业务。强化多源数据融合的强对流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农业、交通、水利、能源、环境、旅游等专业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建立协同、智能、高效的气象综合预报预测分析平台。(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5.提升精细服务能力。将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目录清单。迭代发展市县一体化气象业务服务、本地化特色服务功能模块。建设互动定制、智能感知、分众个性的气象服务产品智能加工分发系统。发展基于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场景式气象服务。增强边远地区以及特殊群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携性。升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6%以上。(市气象局、市应急局、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6.强化台站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开展标准化气象台站、特色示范气象台站建设,推动县级气象台站综合改造全覆盖,保障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土地要素需求。实

学校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例(3篇)

学校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例(3篇)

学校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范例一、前言自然灾害系指地球表面发生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地球生物等自然现象,其引发的后果对人类生命、财产及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鉴于地震、台风、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对学校造成的深远影响,强化学校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制订与执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对于确保学校师生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二、组织机构1. 学校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由学校高层领导及各职能部门主管构成,主要负责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组织、实施及监督等工作。

2. 学校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工作组:由学校各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具体负责预案的编制、宣传、培训及组织实施等细节工作。

三、应急预案内容1. 灾害风险评估与监测(1)构建专业的灾害风险评估与监测体系,确保及时获取地质、气象等部门的灾害预警信息,并第一时间向学校师生及家长传达。

(2)强化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测力度,定期进行灾害风险评估与分析,建立动态调整的灾害预警指标体系。

2. 灾害预警与通知(1)建立完善的灾害预警与通知机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有效传达至学校师生及家长。

(2)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如短信、微信、电话等),迅速向师生发送灾害预警及应急通知。

3. 应急组织与指挥(1)构建健全的学校自然灾害应急响应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与任务分工。

(2)制定详细的灾害应急组织与指挥流程,确立指挥部设置、指挥关系及信息传递机制,确保应急工作的高效运行。

(3)设立灾害应急指挥中心,配备先进的应急设备与专业人员,以便及时获取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态势,并有效指挥应急工作。

4. 避险与疏散(1)制定详尽的学校灾害避险与疏散预案,明确疏散路线、安全点及避险场所,并定期组织师生进行演练。

(2)加强对学校建筑物(如教学楼、宿舍楼、实验室等)的安全检查与维护,确保其稳固性及防灾减灾能力。

5. 救援与救治(1)制定明确的灾害救援与救治预案,明确救援队伍的组织架构与任务分工,并配备专业的救援设备与人员。

第一讲 防雷业务分类及发展变化

第一讲 防雷业务分类及发展变化

其中,重要的防雷观念变化有: 重视雷电电磁感应作用。以前建筑物防雷 以防直击雷为主,侧重机械性破坏和雷电 反击;现在则以防感应雷为主,侧重雷电 的电磁感应效应。独立避雷针附近电磁感 应强度最大,对称多条引下线可使避雷网 电磁感应强度明显减弱,实体法法拉第笼 内的感应电磁场强度为零。
注意防雷方式的系统性。以前建筑物提 到防雷就想到装避雷针,现在注意到雷电 的 各种引入渠道。雷电防护区(LPZ) 的划分是从多级保护发展而来,采用了系 统论的方法,其界面的划分是以电气节点 分段的。有人把它误解为隔离分界,没有 从电工学的角度去理解雷电防护区的概念。
应用层(为用户服务的技术界面)
在雷电防护技术服务过程中,所使用的现 行有效的标准、规范,以及防护方法和采取的 措施。
如《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 《 建 筑 物 电 子 信 息 系 统 防 雷 技 术 规 范 》GB50343 、 雷击风险评估等。
基础层 雷电防护技术服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 各类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
如电学、气象、地理、地质、建筑、电力、 通信、计算机、石油化工、计量测量等。
5、防雷问题反思
⑴、错误的认识: 防雷检测就是测接地电阻; 防雷工程就是安装SPD; 技术评价就是核对标准、规范的条文; 搞防雷就是为了创收!
⑵、技术水平上不去,问题在哪儿? 标准、规范看了几遍?解释得清楚吗? 基础知识具备了吗? 理念清晰吗?
2、雷电业务分类
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 雷电研究、 案中的描述:形成由雷电研究 监测、 案中的描述:形成由雷电研究、监测、 预警预报、 预警预报、防雷检测与防护技术服务 组成的业务体系。 组成的业务体系。
河北省雷电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中确定: 河北省雷电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中确定: 雷电业务是集研究、开发、应用、服务、 雷电业务是集研究、开发、应用、服务、 雷电防护技术支持于一体的综合型业务。 雷电防护技术支持于一体的综合型业务。 省及省以下雷电业务主要包括雷电监测 雷电监测、 省及省以下雷电业务主要包括雷电监测、 雷电预警预报、雷电防护服务、雷电防护 雷电预警预报、雷电防护服务、 技术支持四方面内容 四方面内容。 技术支持四方面内容。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10.24•【字号】市政办函〔2022〕115号•【施行日期】2022.10.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西安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10月24日西安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和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建立健全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着力提高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陕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陕西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西安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西安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西安市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暴雨(雪)、干旱、寒潮、大风、沙尘暴、连阴雨、高温、低温、雷电、冰雹、霜冻、大雾、冰冻(冻雨)、道路结冰和霾等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协调指挥工作。

因气象因素引发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重污染天气等其他灾害,及其他安全生产事件、重大环境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的处置,适用其他有关应急预案规定。

1.4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出发点,全面加强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服务指南
一、事项名称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二、执行主要标准
《雷电防护》GB/T 21714-2008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QX/T 85-2007
三、需要提交的材料
1、《建设工程项目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申请表》一式三份。

2、发改部门为投资项目出具的投资项目登记备案证明复印件一份(需加盖申请单位公章)。

3、项目建筑、结构、电气、消防、弱电等施工图一套;总平面图(需要标注各建筑物高度)一套。

4、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项目初步设计文本。

房地产开发项目还需提交以下两项材料:
1、项目效果图。

2、地质勘察报告。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项目还需提交以下三项材料:
1、设备清单、工艺流程图、控制系统图。

2、原料、产品、经营物品清单及仓储方式。

3、由安全评估机构对项目所作的最新的安全评估报告。

以上文件需提供电子版材料,如不能提供电子版可以提供纸质版,雷评完成后退还。

电子版材料请发到:wfsldfhjszx@。

四、办理条件
1、双方签订服务协议。

2、项目建设方提交材料齐全。

五、办理流程
申请→受理→签订服务协议→收集材料→现场勘察→项目分析与评估→评估报告审核→评估报告印刷→提交用户评估报告
六、承诺时限
30个工作日。

七、收费标准
鲁价费函[2013]81号:
咨询电话:8383519 89043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