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总结规范.doc
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

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一、总则(一)编写依据与目的根据水利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的通知”(水规计[2009]497号)和水利部印发的《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为指导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工作,科学规划工程布局,合理确定治理方案,规范主要设计内容,提高设计工作质量,提出本指导意见。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应参照现行有关规范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规定的内容和深度要求,结合本指导意见,进行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工作。
(二)治理范围初步设计原则上应按照《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及后续规划(以下简称《中小河流规划》)确定的治理范围和规模开展项目设计工作,确需调整的应说明调整的缘由,根据治理河流实际情况,结合治理方案论证,对工程治理范围和建设规模进行适当调整。
(三)治理标准中小河流治理要符合流域、区域防洪规划,其防洪标准一般为10年~20年一遇。
设计中应根据国标《防洪标准》(GB50201-94),结合中小河流防洪保护区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中小河流治理对大江大河的防洪影响,对具体河段的治理标准进行分析论证后合理选用。
排涝标准一般为5~10年一遇。
(四)治理原则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的原则。
设计要在河流整体治理规划和相关规划指导下,处理好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处理好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注意与除涝、山洪和地质灾害防治等相衔接。
2、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原则。
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中小河流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留足洪水出路,严禁缩窄河道,合理确定治导线和堤距。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
根据河流特点和防洪保护需要,通过方案比选合理确定治理方案和措施,注重治理效果,处理好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关系。
4、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
要结合当地条件,优化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合理规划料场,尽量少占耕地,从严控制管理用地;设计方案要尽可能减少对河流生态及当地环境的影响,护坡、护岸尽量采用植物措施和天然材料、生态复合材料,注意与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的协调。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一、前言中小河流的治理工程是为了提高河流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的生态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进行的。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确保施工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从施工组织设计的必要性、设计原则、程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施工组织设计的必要性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一般具有较长的周期和较高的施工难度,因此需要一个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施工组织设计不仅可以明确施工方案和进度计划,还可以有效的协调各个施工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施工风险。
三、施工组织设计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施工组织设计要科学合理,符合工程实际和规范要求。
2.经济性原则:施工组织设计要做到成本合理,节约资源,提高效益。
3.安全性原则:施工组织设计要重视施工安全,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
4.协调性原则:施工组织设计要协调各个施工单位的工作,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四、施工组织设计的程序1.调研阶段:对治理工程的详细情况进行调研,包括地形、水文、水质等方面的情况,为后续施工组织设计提供依据。
2.方案设计阶段: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方法、进度计划、资源配置等。
3.施工实施阶段: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工程的实际施工工作。
4.总结阶段:在施工结束后对施工过程进行总结,总结经验、归纳教训,为以后的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五、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1.施工方案:包括施工的具体方法、流程和技术要求等。
2.进度计划:明确工程的施工周期、里程碑节点和关键时间点等。
3.资源配置: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
4.安全措施:制定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安全措施,确保施工的安全。
5.质量控制:制定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6.环保措施: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制定相应的环保措施,确保工程的环保。
六、结语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中小河流治理初步设计编制要点

基础资料收集不足
在初步设计阶段,部分基础资料收集不够全面,可能影响 治理方案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议加强基础资料收集工作, 提高设计精度。
设计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的设计理念相对传统,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建议引 入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提高治理方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生态保护措施需加强
尽管在治理方案中考虑了生态环境保护,但仍需进一步加 强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力度,确保河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
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 持和资金保障,共同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的顺利开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方法
评价内容
包括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对水域生态、水质、水量、水生生物、河 岸带植被等方面的影响。
评价方法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现场调查、监测、模拟等手段 进行评价。
评价结论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对环境的综合影响及预防或 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环境保护措施制定
善河流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
02
箱涵结构
箱涵结构是一种新型的涵洞结构形式,它具有过流能力强、占地面积小、
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在城市排水和道路建设中,箱涵结构得到了
广泛应用。
03
橡胶坝
橡胶坝是一种新型的水工建筑物,它由高强度帆布和橡胶制成,具有结
构简单、造价低廉、易于安装和维修方便等优点。橡胶坝在城市景观建
中小河流治理初步设计编制要点
目录
• 治理背景与目标 • 初步设计原则与思路 • 治理方案比选与优化 • 工程布置与建筑物设计 • 施工组织与进度安排 •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环境影响评价与保护措施 • 结论与建议
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

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一、总则(一)编写依据与目的根据水利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的通知”(水规计[2009]497号)和水利部印发的《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为指导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工作,科学规划工程布局,合理确定治理方案,规范主要设计内容,提高设计工作质量,提出本指导意见。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应参照现行有关规范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规定的内容和深度要求,结合本指导意见,进行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工作。
(二)治理范围初步设计原则上应按照《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及后续规划(以下简称《中小河流规划》)确定的治理范围和规模开展项目设计工作,确需调整的应说明调整的缘由,根据治理河流实际情况,结合治理方案论证,对工程治理范围和建设规模进行适当调整。
(三)治理标准中小河流治理要符合流域、区域防洪规划,其防洪标准一般为10年~20年一遇。
设计中应根据国标《防洪标准》(GB50201-94),结合中小河流防洪保护区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中小河流治理对大江大河的防洪影响,对具体河段的治理标准进行分析论证后合理选用。
排涝标准一般为5~10年一遇。
(四)治理原则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的原则。
设计要在河流整体治理规划和相关规划指导下,处理好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处理好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注意与除涝、山洪和地质灾害防治等相衔接。
2、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原则。
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中小河流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留足洪水出路,严禁缩窄河道,合理确定治导线和堤距。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
根据河流特点和防洪保护需要,通过方案比选合理确定治理方案和措施,注重治理效果,处理好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关系。
4、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
要结合当地条件,优化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合理规划料场,尽量少占耕地,从严控制管理用地;设计方案要尽可能减少对河流生态及当地环境的影响,护坡、护岸尽量采用植物措施和天然材料、生态复合材料,注意与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的协调。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一、项目概况本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旨在解决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植被丰富度不足的问题,改善该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农田和森林资源,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性。
该小流域位于XX省XX市XX县,流域面积约为XXX平方公里,人口约为XXX人,主要以农业和林业为主要产业。
二、工程目标1. 减少水土流失量,提高土地保持率;2. 提高植被覆盖率,促进生态恢复;3. 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性;4. 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改善环境质量;5. 增加土地的碳汇功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三、工程内容1. 植被恢复工程: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2. 土地整治工程:对于农田、坡地和草地进行整治,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加固土壤,提高耕地质量;3. 地貌防护工程:在沟壑处进行加固,采取生态工程进行保护,降低沟壑的侵蚀力;4. 水土保持设施建设:修建沟渠、塘坝、水库等设施,调节水流,减少水的侵蚀力;5. 生态廊道建设:建设生态廊道,增加植物种类,促进生态平衡;6. 环境教育宣传:开展水土保持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
四、技术措施1. 种植适应性强、生长快、生存率高的树种;2. 采用合理的植树造林密度和配置;3. 选择适宜的土地整治措施,如梯田、植被带等;4. 设计合理的水土保持设施和设备。
五、工程投资本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预计投资约XXX万元,具体预算和资金来源将在后期细化拟定。
以上为本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欢迎各方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六、实施方案1. 植被恢复工程针对该小流域植被覆盖率不足的问题,我们将采取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措施。
首先,根据当地地形和土壤条件,选取适应性强、生长快、抗逆性强的树种进行植树造林工程,以提高植被覆盖率。
其次,在草原地区,我们将进行草原生态恢复,通过引种适应性强的牧草植被,增加草地覆盖,减轻水土流失压力。
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报告(DOC_33页)

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报告(DOC_33页)※※县(市、区)※※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报告编写提纲及编写说明(仅供参考)(封面格式)※※县(市、区)※※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报告(送审稿)(编制单位名称)二OO九年三月(目录格式)目录综合说明 (1)1基本情况 (2)1.1自然条件 (2)1.2土地利用及其评价 (2)1.3社会经济情况 (2)1.4水土流失与治理状况 (3)2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 (3)2.1建设目标 (3)2.2建设规模 (3)2.3工程总体布局 (3)3工程设计 (3)3.1水土保持林草 (3)3.2封禁治理 (5)3.3坡面水系工程 (5)3.4沟道治理工程 (6)3.5坡面整治工程 (9)3.6生产道路 (10)3.7苗圃设计 (10)3.8水土保持示范区建设 (10)3.9水土保持监测点建设 (10)4施工组织设计和分年度实施计划 (11)4.1施工组织设计 (11)4.2分年度实施计划 (11)5投资概算 (11)5.1投资概算 (11)5.2资金筹措 (21)6效益分析 (22)6.1经济效益 (22)6.2生态效益 (22)6.3社会效益 (22)7项目组织管理 (22)7.1组织管理机构 (22)7.2组织管理措施 (22)7.3技术保障措施 (22)附表附表1 ※※小流域气象特征表附表2 ※※小流域土地和耕地坡度组成表附表3 ※※小流域社会经济情况表附表4 ※※小流域农村产业结构及产值现状表附表5 ※※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表附表6 ※※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表附表7 ※※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现状与规划表附表8 ※※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进度计划与工程量概算表附表9 ※※小流域水土保持投资概算与进度安排表附件附件1 ※※县(市、区)※※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概算报告附件2 ※※县(市、区)※※项目区※※小流域土壤侵蚀现状调查登记与工程设计一览表(单独成册)附图附图1 ※※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图附图2 ※※小流域土地利用与水土保持措施现状图附图3 ※※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总布置图插图:小流域地理位置图,该图要反映出小流域在项目区和县域的位置综合说明主要说明初步设计的纲要和结论。
中小河流治理工作总结PPT

经验教训与改进措施
经验教训
在治理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中小河流治理需要综合考虑防洪、生态、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加强跨部门协作和公众 参与,提高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改进措施
针对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治理方案和技术措施,加强工程监管和后期维护管理,确 保治理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04
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与挑战
对中小河流治理的建议与思考
01
坚持生态优先
在治理过程中,要优先保护生 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
02
强化系统治理
从流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上 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实施系
统治理。
03
推进综合治理
综合考虑防洪、水资源、生态 等多方面因素,实施综合治理
措施。
04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中小河流治理的认 识和参与度,营造良好的社会
技术难题多
中小河流治理涉及水利、环保、生态等多个领域,技术难题较多。
社会参与度低
中小河流治理需要社会广泛参与,但目前社会参与度较低,影响治 理效果。
问题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问题原因分析
中小河流治理问题产的原因包括历史遗留问题、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支撑不够等。
应对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加强资金筹措,保障治理经费;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治理水平;加强 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参与度。
治理效益分析与评估
防洪效益
通过本次治理工程,中小河流的 防洪标准得到提高,有效减少了 洪水灾害的发生,保障了沿岸居
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生态效益
治理工程的实施,改善了中小河流 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水质,增加了 生物多样性,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 复和发展。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总结报告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总结报告一、工程概况XX区XXXXXX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位于XX市XX区石潭镇,由河道清淤、大岩水护岸、雷坑水护岸、滨江护岸、大岩右防洪堤、滨江防洪堤及雷坑防洪堤、陂头改造、大岩水河口整治共8个分部工程组成。
合同价为XXXXXXXXXX元,项目经理:朱国权;开工时间为XXXX年4月,现主体已完工。
XX区XXXXXX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土方开挖、土方回填、C20砼底板、M7.5浆砌石挡墙、格宾挡墙、块石护脚、雷诺护破、堤防、钢筋混凝土、翻板闸、排水涵及跌水等。
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主要是:施工准备→测量放线→土方开挖→装模→浇混凝土底板→装(拆)模→浇混凝土防洪墙→土方回填→堤顶混凝土垫层→堤顶粗砂垫层→堤顶彩色透水砖。
格宾工程施工过程主要是:施工准备→测量放线→土方开挖→人工清平地基→格宾摆设→石料装填→闭合盖子→墙后铺设土工布、回填土压实。
本工程项目业主为XX市XX区石潭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项目主管部门为XX市XX区水务局,质量监督单位为XX市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设计单位为XX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监理单位为XX市水利水电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为XX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二、施工进度管理1、施工总布置根据招标文件资料和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结合工程现场实际地形、施工场地和条件,布置施工临时设施和生活设施。
施工临时设施包括临时施工道路、施工辅助、加工、仓储系统及堆料场、油料仓库、拌和场、弃料场等。
临时生活设施包括施工管理机构,生活办公设施,生活垃圾处理站及其他临时设施。
2、施工总进度计划进度:XXXX年4月16日开工,XXXX年8月20日完工。
实际进度:XXXX年4月16日开工,XXXX年9月22日完工。
工程实际施工工期与计划工期相比,超期1个月,分析原因,由于施工期间遭遇雨灾,为了工程质量,因此造成整个工程延期完工。
3、主要项目施工情况XX区XXXXXX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根据有关标准的要求划分为:①河道清淤,②大岩水护岸,③雷坑水护岸,④滨江护岸,⑤大岩右防洪堤,⑥滨江防洪堤及雷坑防洪堤,⑦陂头改造,⑧大岩水河口整治,共8个分部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
一、总则
(一)根据水利部、财政部印发的《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
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和《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
法》,为指导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工作,科学规划工
程布局,合理确定治理方案,规范主要设计内容和标准,提高设
计工作质量,提出本指导意见。
(二)本指导意见所指中小河流是流域面积在200至3000
平方公里的河流。
(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应参照现行有关规范及
《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规定的内容和深度要求,结合本指导
意见,开展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工作。应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认真做好各设计环节质量控制,确保设计成果质量。
(四)设计中应加强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认真开
展必要的现场调查和勘测等工作;重视水文分析、河流冲淤演变
及河势变化分析,加强整治河宽和堤距的分析论证;优化施工组
织设计方案,做好土方挖填平衡,减少弃渣占地,并根据加快中
小河流治理的原则择优确定施工工期。
(五)工程建设内容要避免与市政园林建设相混淆,生态措
施只能放在护岸、护坡、堤防等河道治理工程上,不用于绿化、
靓化等市政园林工程。河道治理工程与市政、园林工程结合实施
的项目,应分别列出其工程量和投资,明确资金 。
(六)中小河流治理中涉及到的占地和移民安置、交通桥梁、
环境影响等问题,应按照相关规定并结合各省(区、市)具体情
况,做好相应工作。
二、水文
(一)应收集和整理本流域和相邻流域的水文站、雨量站的
实测系列资料,收集省区的暴雨查算手册或水文图集,收集以往
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和成果,并加强河道特
征和洪水特性分析。
(二)参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 ),
结合具体资料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当工程地址
及上、下游附近有较长实测洪水流量资料时,可优先采用频率分
析计算方法,直接推求设计洪水;当工程地址及上、下游实测洪
水资料短缺时,可根据经审批的省区的暴雨洪水计算方法,由设
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
(三)应根据类似地区或相邻河流的设计洪水成果,以及治
理河段的历史洪水调查分析成果等资料,对采用的设计洪水成果
进行合理性分析。
(四)涉及排涝工程的,应根据相关规划和涝区自然地理条
件、经济社会情况合理确定排涝原则和标准,划分排涝分区,进
行排涝水文计算。
(五)对部分多泥沙中小河流,应进行泥沙分析计算,分析
河床淤积演变情况。
三、工程地质
(一)中小型河流治理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可以参照《堤防工
程地质勘察规程》(SL 188- )和《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
察规范》(SL 55- )中的相关要求。鉴于全国中小河流分布地域
广泛,不同区域的河流其工程地质条件相差较大,河流治理工程
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工程地质勘察需要结合工程实际区别对
待。
(二)中小河流堤防工程应按已建堤防工程和新建堤防工程
分段分类进行工程地质评价,明确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处理
措施的建议。新建堤防工程需对比较线路作出相应的工程地质评
价。岩土体物理力学地质建议参数可结合本工程区的地质特点、
代表性试验和已建工程经验,采用工程类比法分段提出。存在堤
基渗漏问题的堤段,应通过工程地质勘察(已建堤防工程的勘察
重点在险工险段区),明确堤基渗漏的性质,分析研究正常运行
工况下堤基是否产生渗透破坏,工程措施的建议宜按“允许渗漏
但不允许渗透破坏”的原则提出。堤基垂直防渗应谨慎采用。
(三)护岸工程应根据工程型式,从岸坡地质结构、河势水
流状态、岸坡地下水等条件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和评价。重力式护
岸工程的重点在地基稳定,斜坡式护岸工程的重点在岸坡地质结
构的稳定性评价;两类护岸工程均应根据河势水流条件考虑冲刷
深度。
对地震动参数大于等于0.10g且存在可液化土层的工程地
基,应根据实际地质条件评价地震液化的可能性并提出处理措施
的建议。
(四)河道疏浚工程地质评价的重点是河道挖深或拓宽后改
变了原始河流岸坡稳定条件,在水流冲刷浪蚀作用下可能存在岸
坡稳定和岸坡再造问题,应根据岸坡岩土体性质、地质结构、抗
冲性能等来考虑,地质建议的岸坡坡度应是地质结构上的稳定岸
坡坡度,并参考现状稳定边坡坡比值,当不能保证稳定岸坡成型
时宜适当考虑相应的工程措施。
(五)穿堤建筑物地质评价的重点是地基渗透破坏和沉降变
形等问题评价,规模较小的穿堤建筑物可结合堤防工程一并勘
察,规模较大(如50m3/s以上)的涵闸工程应按单项工程实施
工程地质勘察。
(六)堤防工程填筑料一般按就地取材的原则考虑,应重点勘
察评价料源的质量和储量。
四、治理方案与规模
(一)应分河段分析河道、堤防和建筑物工程现状以及存在
的主要问题、河道现状安全泄量及其标准,研究明确本项目的建
设任务、治理原则和治理范围。确需对规划阶段确定的工程治理
范围和建设规模进行适当调整的,应进行充分论证和说明。
(二)依据《防洪标准》(GB50201-94),结合河道洪涝灾
害特点和防护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保护的对象和范围,统
筹考虑本河流治理对下游的防洪影响,与流域区域防洪标准相协
调,合理确定防洪、除涝标准。需要提高标准的,应进行充
分论证。
(三)以不侵占河道行洪通道为原则,合理确定治理河段的
治导线(河岸线、防洪堤线等)。
(四)应明确河道设计水面线推算的方法、采用参数和主要
成果。对干支流洪水、河湖洪水相互顶托的河段,应分析洪水组
合和遭遇情况,进行不同遭遇组合的水面线推算,以外包线作为
设计的依据。应重视历史洪水水面线及常遇水面线的调查与测
量,作为水面线计算的主要依据之一。
(五)经复核河道断面不能满足行洪能力要求时,应综合考
虑流域特点、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条件、环境影响、工程占地、
工程量及投资等因素,兼顾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对新建(改
建)堤防、现有堤防加固扩建、河道清淤疏浚、堤防与疏浚工程
结合等河道整治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提出经济合理的河道整
治方案。山区河流治理一般不宜新建堤防。
(六)在河道断面满足行洪能力要求的情况下,堤防工程原
则上以原有堤防除险加固为主,尽量维持原堤线及堤距。原堤距
不满足河道行洪要求的,经分析论证后堤防可适当退建;现有堤
防不得向河滩地进建,不得缩窄河道行洪断面。
确需新建(改建)堤防的,堤线选择应按照治导线要求,综
合考虑堤线顺直、与上下游协调、与原有堤防平顺衔接等因素,
尽量兼顾两岸城乡规划、生产布局和群众利益,经技术经济比选
确定。不得将近岸河滩地和低洼地纳入堤防保护范围,维护好现
有行洪通道和洪水滞蓄场所。
(七)新建堤防应统筹考虑防护区的排水要求,根据排涝分
区和排涝标准,在排水方案论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穿堤建筑物
的布置、型式和规模;加固堤防涉及的穿堤建筑物,应根据建筑
物现状情况,可采取接长加固、拆除重建等处理措施。
(八)对迎流顶冲可能发生冲刷破坏的堤岸,可采取护坡护
岸措施。护岸工程原则上应采取平顺护岸形式,并与周围环境相
协调,安全实用,便于维护,生态亲水,应避免对河道自然面貌
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九)淤积严重或行洪能力不满足规划要求的河道,经比选
后采取河道清淤疏浚、卡口河段拓宽切滩等措施,以恢复或提高
河道行洪、排水能力;对多沙河道应分析疏浚回淤的可能性,预
测、评价疏浚工程效果。
(十)在治理方案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复核确定本项目工程
建设内容和规模。
五、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一)建筑物级别
1、堤防工程级别划分应按《防洪标准》(GB50201-94)和《堤
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规定执行,一般为4级或5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