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的艺术特征和主要种类是什么
贵定布依族山歌“十八调”种类与音乐特征调查探究

0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7贵定布依族山歌“十八调”种类与音乐特征调查探究彭雪萍摘 要:“十八调”是黔南贵定布依族山歌中最有魅力的歌调,它以一首歌词可用十八种唱腔演唱而著名。
山歌“十八调”唱腔优美、唱词丰富、情感表达细腻、演唱方式多变、诙谐有趣而受广大歌友的喜爱,传唱广泛。
为此,笔者基于采风、访谈及文献等方式收集贵定布依族山歌“十八调”的原始资料,对贵定布依族“十八调”的种类、演唱形式、音调特点、唱词特点、传承发展路径进行探究,以期待能为喜欢民族民间山歌演唱的歌友学习实践和传承弘扬布依族音乐文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黔南贵定;布依族;山歌“十八调”;音乐特征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彭雪萍(1974-),女,大学本科,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引 言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其中布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语言、风俗及音乐文化。
在贵州,布依族山歌、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是民族民间璀璨的音乐文化瑰宝。
在贵州黔南,布依族是主体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黔南贵定、惠水、长顺、荔波等县境内。
黔南州贵定县境内的布依族山歌“十八调”是贵定县布依族同胞智慧的精神体现,被誉为“布依族的千年精神史诗,人类口头遗产的音乐瑰宝”。
2020年8月15日,受黔南州布依族山歌协会副主席罗廷龙老师的邀请,笔者与卢忠华、吴亚丹、李志力三位老师参加了贵定县文化馆2020年文艺创作采风主题活动,到贵定县沿山镇石板寨进行民族民间音乐调研采风,有幸访谈当今在布依族山歌歌坛中最有影响力的几位贵定布依族歌师(罗兰芬、罗有玉、宋薇、胡敏涓、罗廷秀、罗凤莲、罗琼)。
访谈过程中受到各位歌师的热情接待,同时为我们进行不厌其烦的解答、毫无保留的献唱,让我们深入地、完整地感受到贵定布依族山歌“十八调”的艺术魅力,特以此文向各位歌师致谢的同时更是一种对贵定布依族山歌“十八调”艺术魅力的一种崇敬,也是对罗兰芬、罗有玉、宋薇、胡敏涓等歌师对坚守传承和弘扬山歌“十八调”的点赞。
山东民歌分类与艺术特点

山东民歌分类与艺术特点山东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
山东民歌作为山东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丰富的民歌分类。
在山东的乡村中,人们常常可以听到婉转悠扬的山东民歌,它们记录着山东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传承着山东悠久的文化遗产。
山东的民歌可分为广大的基层劳动民歌和泉漳民间山歌两大类型,这两种类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
基层劳动民歌主要流行于山东的农村和乡村,它们以其节奏鲜明、朗诵式的特点表现出来;而泉漳民间山歌则主要流传于山东的泉城济南和漳城淄博,它们则以其语言优美、雄壮悠扬的特点而著称。
这两大类型的山东民歌共同构成了山东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
基层劳动民歌是山东民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农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记录着农村劳动生活的艰苦和朴实,传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基层劳动民歌的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基层劳动民歌的曲调节奏明快,富有激情,适合农民们劳作时的节奏和心情。
基层劳动民歌不仅是山东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更是山东农村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
泉漳民间山歌则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它们流传于山东的泉城济南和漳城淄博,是山东省独特的地方特色。
泉漳民间山歌以其语言优美、雄壮悠扬的特点而著称,歌词充满了典型的地方特色和情感,曲调激昂有力,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山东人民的豪迈和心情。
泉漳民间山歌不仅在表达情感和记录生活方面富有张力,而且在音乐艺术上也具有一定的水平,能够让人感受到山东音乐的独特魅力。
在山东的民歌中,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民歌,如山东梆子、山韵等,它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山东梆子是山东地方的地方传统剧种曲艺,具有激昂豪放的表现形式,梆子音乐活泼明丽,富有激情,是山东地方戏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山韵则是山东的一种地方音乐形式,以其抒情优美、愉悦悠扬的特点而著称,是山东民歌中的一种优秀的表现形式。
山歌的名词解释

山歌的名词解释山歌是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广泛流传于中国许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山区。
它独特的音调和朴素的歌词,深深地融入了乡村人民的生活,展现了他们的情感、愿望和生活态度。
山歌作为中国丰富多元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山歌的音乐特点是其独特的调式和节奏。
它们通常采用五声音阶,旋律柔和而深情,常常伴随着轻快的节拍,给人一种欢快又朴实的感觉。
山歌往往以人们熟悉的民谣形式呈现,使其更容易被乡村人民接受和传唱。
山歌的歌词通常以自然景观、农户生活和个人情感为主题。
它们反映了农村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山歌歌词简洁而富有意境,常常通过平淡的语言描述乡村百姓的辛勤劳动和朴实的人情世故。
这种真挚、质朴的表达方式,使山歌成为了农村民众的精神寄托和情感纽带。
山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既有独唱,也有合唱和对唱。
在山歌传唱的过程中,农村人民用自己的嗓音和自编的旋律进行传唱,形成了各地区独具特色的山歌风格。
这种集体性的传承方式,使山歌成为了农村社会的重要文化符号,并加深了人们对自己地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除了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外,山歌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是农民宣泄情感的一种出口,能够帮助他们排解生活中的疲惫和压力。
山歌也是农村人民间交流的一种方式,他们可以通过唱山歌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传递乡村文化。
在一些重要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山歌也常常作为重要的文化表演项目,吸引着参与者和观众。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下,一些地区的山歌已经濒临失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年轻人的迁徙和乡村文化的衰退,山歌面临着深刻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山歌文化,一些地方政府和文化组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开展山歌比赛,设立山歌培训班等,以期激发农村人民对山歌的兴趣和热爱,促进山歌的传承和发展。
在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当下,山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音乐形式,其独特的音调和朴实的歌词,给人们带来了情感的共鸣和文化的认同。
山东民歌分类与艺术特点

山东民歌分类与艺术特点
山东是中国民歌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根据歌曲内容和演唱方式的不同,山东民歌可以
分为婚礼歌、劳动歌、爱情歌、山歌等多种类型。
以下是对山东民歌各个类别的艺术特点
的介绍:
1. 婚礼歌
山东各地区的婚礼歌较为相似,以唢呐为伴奏,唱词明快朗润,节奏感强烈,富有朝
气和喜庆感。
它主要表现的是新娘家经过分离、担忧、寻找,最终找到了与自己心仪的男
子相聚,并开始了新的生活的喜悦与幸福。
2. 劳动歌
山东的劳动歌主要反映了农民或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自豪与辛勤,以及顽强的精神。
由于山东是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因此大部分的劳动歌以农业生产为内容和基调,如《打死
黄猫》、《摇钉耙》等,或者以手工业的生产过程为主要内容,例如《织布歌》、《打铁歌》等。
这些歌曲的节奏感强烈,声音洪亮,具有浓厚的劳动味道。
3. 爱情歌
山东的爱情歌主要表达的是男女之间爱情的甜蜜、刻骨和执着,包括初恋、失恋、守恋、嫁娶等多种情感体验。
这些歌曲通常由小合唱或者个人独唱演唱,节奏轻快,旋律优美,以及表达了爱情的美好。
4. 山歌
山歌是山东地区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
主要表现山东农村的风土人情、生产
生活和历史传统。
它的演唱方式通常以群唱为主,常用于庆祝节庆或者在家庭聚会中演唱。
山歌的节奏感强烈、歌词质朴,以及乐器的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山东民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歌曲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意义,以及富有山东特色的时代气息,吸引了无数人的喜爱。
魅力长汀---客家山歌

魅力长汀——客家山歌长汀县第五中学 902 钟林玉指导老师:胡雪莲客家山歌是音乐界的瑰宝,乃长汀一绝。
被称为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梅州、河源、惠州、赣州、汀州、韶关、清远各县以及广州的白云太和、越秀洪桥街、增城、从化,深圳的盐田、龙岗、石岩、观澜,东莞凤岗、清溪、樟木头,中山的五桂山、南朗,汕尾陆河,揭阳揭西,潮州饶平,广西的贺州、博白、陆川,海南儋州南丰,湖南炎陵、浏阳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
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从题材内容看,包括了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等。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一支。
就客家山歌的性质和表达的感情来说,大致可分为下列三种:一是属于自我陶醉或自我发泄的,唱时未必有对象,有时可以单独一人随口哼几句来调剂枯燥的心情。
二是属于男女间调情的山歌,这是客家山歌的最主要部分。
三是属于戏谑性的歌谣,即男女之一方以戏谑态度先向对方唱一首山歌,对方如有反应则互相以山歌调闹讥讽对方,如无反应,可知她(他)是一个老实可欺或不会唱山歌的人,那就更可以放任起来了。
属于自我陶醉的山歌:食烟爱食两三筒,连妹爱连两三宗,第一就要言语好,又要人才盖广东。
放下担子坐茶亭,敢唱山歌怕人。
阿歌好比诸葛亮,唔怕曹操百万兵。
属于戏谑性的山歌:一阵雨来一阵风,看你衰鬼怕老公,肚里心事唔敢讲,蛟子咬里(了)唔敢动。
摘茶阿妹真可怜,背囊拗得像梨圆,茶头绕到茶尾转,几多辛苦做无钱。
衰鬼唔使紧嫌,你个命水还个歪。
一日三餐食唔饱,一年四季着草鞋。
属于浪漫热情的情歌: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
揽树开花花揽花,阿哥揽上妹揽下,牵起衫尾等郎揽,等郎一揽再回家。
新买扇子七寸长,一心买来送情郎,嘱咐情郎莫跌撇,两人睡目好拨凉。
号子 山歌 小调的区别

我国民歌大致划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每大类中还可划分为若个小类。
山歌不是单指在山上唱的歌,它是劳动号子之外各种山野民歌的统称。
山歌与号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号子必须伴随着劳动歌唱,而山歌却可以在不与劳动相联系的场合和情况下歌唱。
它是产生在山野劳动生活(如人们在野外行脚、放牧、割草、拾柴、运货,或者在农田里从事薅秧、耥稻等活动场合)的民间歌曲。
其音乐具有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大多无规整的节拍,结构也比较简单自由,带有即兴性,以对应性的上下两句体和起承转合的四句话为多,也有加穿插句或垛句的;演唱形式以独唱为多,也有对唱及领唱与和腔等形式,因唱法不同而有以假嗓为主的“高腔山歌”和以真嗓为主的“平腔山歌”的分别。
山歌具有直畅而自由无拘无束地抒发感情的特点号子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作演唱的,并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民歌。
传统的劳动号子按不同工种可分为搬运、工程、农事、船渔和作坊五类。
小调大体上可分为吟唱调、谣曲、时调和舞歌四类。
吟唱调是出于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哼唱的,实用性较强的民间小调。
如:儿歌、摇儿歌、哭调、吟诵调、叫卖调和风格仪式中的吟唱调等等。
内中有不少还处于民歌的萌芽状态,尚不成熟。
谣曲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哼唱的小调民歌。
谣曲的艺术形式比吟唱调稍成熟,但仍很简单,形式比较自由、灵活,不象时调那样有较固定的格式。
如:长工诉苦歌、妇女诉苦歌、情歌、生活歌曲、嬉游歌等。
劳动号子定义:动号子简称“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之中,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
常见的歌唱方式:一领众唱。
劳动号子的艺术特征:1.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坚毅粗犷的音乐性格。
2律动性节奏:固定的周期反复的节奏型。
3音乐材料的重复性。
4领和结合的歌唱方式5曲式结构的简朴性号子的音乐具有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和坚毅、粗犷的音乐性格。
号子的音乐坚定、豪迈、粗犷、句幅短、无拖腔、简洁明快。
号子音乐的节奏具有律动性。
所谓“律动性”,指的是号子音乐中常常出现的某种较固定的、周期反复的节奏型。
云南弥渡山歌的艺术风格与特色

云南弥渡山歌的艺术风格与特色关于《云南弥渡山歌的艺术风格与特色》,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在云南西部高原上的弥渡地区孕育着极富地方特色的艺术瑰宝――弥渡山歌。
弥渡地区民风纯朴,人们善歌善舞,当地的少数民族保留着原始古老的音乐艺术传统,同时也吸收着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因而这里的民歌更带有少数民族传统气息,在旋律、曲式结构、语言、咬字、吐字、行腔的运用上也比广西、贵州等地的民歌更为丰富多彩。
《小河淌水》是弥渡山歌的典型代表,在创作背景、演唱风格创新等方面颇具特色。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弥渡山歌;民歌;《小河淌水》;音乐艺术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4)02-0190-03云南地区物产丰厚,少数民族众多。
在云南西部高原上的弥渡地区孕育着极富地方特色的艺术瑰宝――弥渡山歌。
该地区民歌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旋律、曲式结构、语言、咬字、吐字、行腔的运用上也比广西、贵州等地的民歌更丰富多彩。
当地少数民族保留着原始古老的音乐艺术传统,同时也吸收着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
《小河淌水》是弥渡山歌的典型代表,在创作背景、演唱风格等方面颇具特色。
长期以来,无数音乐家和音乐工作者从弥渡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获取艺术灵感,创作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如《放马山歌》《耍山调》《赶马调》《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大河涨水沙浪沙》等。
相比其他地区的音乐作品,由尹宜公于1947年整理创作的《小河淌水》形成了创新的演唱特色,有着较自由、舒展、高昂、奔放的音乐风格特征,它是这些少数民族歌曲中的典型代表,并以其优美的旋律、典型的东方元素享誉中外,甚至被中外乐坛誉为“东方小夜曲”。
《小河淌水》的演唱多采取对唱的形式,也可独唱。
在对唱时,由于演唱双方的距离较远,为了能引起对方的注意,在演唱前都要加一个较有激情的“引唱”,这也是云南弥渡山歌与其他地方歌曲相比魅力之所在。
壮族唱山歌内容

壮族唱山歌内容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传承了悠久的文化和历史。
壮族文化中的山歌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艺术形式。
山歌通常是在劳动或庆祝活动中唱出来的,内容涵盖了人们的生活、情感、习惯和信仰等方方面面。
壮族的山歌内容富有深意,引人入胜。
其中有些歌曲是表达思乡情怀的,在离家远行或旅途漫长时,人们会唱起《故园的山水》、《远方的牧歌》等歌曲来怀念家乡。
还有一些歌曲记录了壮族劳动生活中的点滴,比如《春雷响》、《耕田歌》等。
除此之外,壮族山歌还有反映社会风貌和民情民俗的歌曲,如《红太阳》、《打铁歌》等。
这些歌曲从不同的视角和角度,反映了壮族群众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总之,壮族山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歌的艺术特征和主要种类是什么?(
山歌多在户外演唱,其曲调往往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是劳动人民用来直畅而集中地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
汉族许多地区的山歌有自己的民间称谓,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的“花儿”、“少年”,湖北的“赶五句”,四川的“晨歌”,安徽的“慢赶牛”、“挣颈红”等等。
山歌的音乐具有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
往往曲调的一开始就出现全曲的最高音,热情洋溢,任其自由倾泻,而不需要多层次的铺垫或感情的节制,因而易于感人。
一般山歌下属的主要种类有: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主要流行在陕西北部、宁夏及甘肃的东部、山西西部以及内蒙古西南地区。
传统信天游的内容主要在爱情和诉苦两个方面,基本曲调大约有100多种。
山曲--主要流行在山西西北部和陕西北部榆林地区一带。
与信天游相似,旋律受到蒙古族民歌的影响。
花儿--又叫做“少年”,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
除汉族外,花儿在当地的回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东乡族、藏族等民族中也十分流行。
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
江浙山歌--是流行于江浙一带山歌的统称。
与北方山歌不同的是,江浙山歌没有集中的歌种,基本曲调的数量也比北方山歌少,常见的有徵调式、羽调式和商调式几种。
在较少的基本曲调的基础上,江浙山歌音乐形式自由,即兴性强,唱词变化多,句式结构变化幅度较大,
以基本曲调的多种变化形态来适应不同的情绪和唱词。
江浙山歌的基本形态多为四句体,旋法以级进为主,音域经北方窄些,音乐委婉秀丽。
闽、粤、赣客家山歌--客家特指因历代战乱而多次从黄河流域南迁的汉族居民,客家山歌旋律的起伏度小,基本音域大多在五度左右。
西南山歌--我国西南地区位于多山地、多丘陵和高原地带,几乎到处都可以听见节奏自由而绵长的山歌。
四川山歌刚劲、幽默,并体现出深厚的汉族文化传统,云南的汉族山歌更丰富多彩,并带有山野的泥土气息和边远地区的清新。
贵州的汉族山歌则显得古朴、深沉,更带有原始的自然魅力。
湖南山歌--湖南地处长江中流,境内丘陵、山地广布,山歌广为流传。
当地人把湖南山歌归纳为“高腔”、“平腔”和“低腔”三种。
高腔山歌流传于湘中,湘北,节奏自由,音调高亢,拖腔处常有“啊呜啊呜”的衬字。
多为成年男子在里外用假声歌唱;平腔山歌悠远绵长,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真声歌唱;低腔山歌优美柔和,节奏性强,音量小,由妇女在室内歌唱。
“田秧山歌”在民间一般称作“田秧歌”,有的地方又叫“田歌”(浙江)、“秧歌”(安徽)、“秧号子”(安徽、苏北)、“打闹”(湖北、四川、贵州等地)、“调子”或“号子”(陕西南部)等,主要是在插秧、除草、车水等劳动场合,具有驱除疲劳、振奋劳动者情绪的实际功用。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在田野劳动时为吆喝牲畜或相互问答逗趣
所唱,歌曲中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