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谢谢观赏!
2020/11/5
16
在现代生理营养科学上,中西已逐渐趋向双方之 融合,西方的餐桌上蔬菜的种类及份量明显在增 加,而中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和牛奶及 乳制品在饮食结构中的比重也在大大增加。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以谷类即淀粉为主,西方人的
饮食结构则以肉类、蛋白质为主。根据中西方饮食对 象的这一明显差异,中国人被认为具有植物性格,而 西方人具有动物性格。反映在文化行为方面:西方人 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平和 闲静。的确,西方人如美国人在开发西部时,他们把 整个家产往车上一抛,就踏上了冒险的征程;而中国 人则时时刻刻记挂着“家”和“根”,这种叶落归根 的观念是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相联系的。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
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餐具的差异
中西饮食上最为明显的差异表现在饮食 餐具的使用上,无论是平常的家庭用餐,还 是正式的宴会上都是如此,比如中国人用筷 子夹食物,西方人用刀叉切割食物。不同的 饮食方式显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在不同文 化引导下形成的。
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
相反,西方人使用刀叉是又切又割,让人 感到一种残酷和暴虐,是毫不掩饰地蹂躏食 物。尽管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性喜吃肉,但 却表现得非常含蓄、婉转,丝毫感觉不到那 样血淋淋的“厮杀”和“搏斗”。
此外,中国人的
餐具以瓷器为主,品
种较少,主要是碗、
盘、筷子、勺子和酒 杯等 ,大大小小、各式 各样的宴会都适用。 西方人则不同 ,烹饪的方式
多种多样 ,有炒、炸、焖、 爆、煎、烩、煮、蒸、烤、 腌、冻、拔丝、糖醋等 , 做出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 在烹饪大师的眼中 ,做菜 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 深的学问 ,即使是同一道 菜 ,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 同的口味来。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影响]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影响]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b3e094b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f.png)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影响]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篇一: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诗歌文化异同中西之间的差异毫无疑问是显而易见的。
西方人讲究精准确切,而中国人虽说离不开客观事物,但却更注重一种意境上的领悟。
中西诗歌的差异一、情感表达差异英文诗歌大都表达热切,感情激烈,以求再现此情。
而中国的古诗词则文字简洁,意境悠远。
诗人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到七八分后,便会打住,留白出来以给人遐想的空间。
李白的那首闻名的《静夜思》便是中文诗歌中的一个典型。
通篇文字都很简单,描绘的情景其实也很简单。
不过是看到夜晚起床之后看到空中一轮明月后,开始思念了家乡。
但这一仰头一低头之间的风致却打动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吸引了一代代的国人竞相传唱。
而这种感情在西方人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的。
Tr. W. J. B. Fletcher在翻译静夜思时,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两句译做了“On her clear face I gazed with lifted eyes: 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Fletcher显然没能理解到诗中的那种思乡的感觉。
而另一个人Tr. S. Obata则翻译成了“I raised my head and looked out on the mountain moon, I bowed my head and thought of my far-off home.”相比较许渊冲的“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我们可以发现,Tr. S. Obata相较Fletcher 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对思乡的把握仍是不到位的。
这跟中文诗歌中的意境不无关系。
在中国文化里,月往往是悲情的,不完满的。
月的形象总是跟短暂与变幻联系在一起。
睹月思乡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宣泄。
除此之外,王建曾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中国是人情社会,西方是法治社会。
文化的差异,其实从这里就已经开始了。
对于中西文化,在具体事例上,我们还会发现许多有差异的地方:得到别人的赞扬时,中国人谦虚西方人感激;餐桌上,中国人劝客人多吃多喝,西方人则尊重客人个人权益,不督促不强求;中国人吃饭时围成一桌共同吃,西方人则将食物分成每人一份。
这些事例数不胜数,而这种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反应,大部分都归结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而形成这种文化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一,文化背景不同。
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
这些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
而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
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
二、对整体和个体的看法不同。
中国人更看重团体利益,往往把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齐,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团体利益。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三、经济制度不同。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出于农业社会。
人们比较安分保守。
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能够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
而西方的是商业经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
他们经常要外出走商,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不一样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构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我的传统文化。
中西文化的10大不同

中西文化的10大不同
1、西方人喜欢白色,纯洁;东方人喜欢红色,喜庆。
2、西方人遇到麻烦找律师,按规则办事;东方人遇到问题找熟人,靠人情解决。
3、西方人是魔鬼,相互监督;东方人是天使,一个人说了算。
4、西方人遇到牙疼喜欢冰敷,怕发炎;东方人遇到牙疼热敷,加快血液流动。
5、西方人喜欢排队,打造秩序社会;东方人喜欢加塞,创建和谐社会。
6、西方人喜欢里子,注重实用主义;东方人喜欢面子,重视面子工程。
7、西方政府像物业,看业主的脸色行事;东方政府像家长,老子的家,不听话就滚。
8、西方人喜欢冷食;东方人喜欢吃热食。
9、西方人人情淡薄,办事靠钱;东方人热情好客,办事靠面。
10、西方人好孩子的标准是创新;东方人好孩子的标准是听话。
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比较(修改)

一方面,各个民族国家在其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下确立了
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文化系统优势。 而这一民族国家独特的政治文化优势,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既独树一帜,
又构成人类文化宝库和人类政治文明。
1. 政治文化的内涵
另一方面,各个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又有其各自的某些方面的局限 性,包括历史局限性、阶级局限性和政治文化中政治思想、学说创
提纲
政治文化的内涵
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治体制设计的导向则适应中国国情采取一元化。 人们的共同心理是权力纵向的集中于一个元点,即集中 于受命于天的君子手中,皇帝拥有国家的一切权力从而 使权力关系、权力结构一元化、单向化。
• 西方政治体制设计的导向一直实行多元化,西方政治体
制中几乎没有单一权力所属的独裁体制。国家的几项基 本权利也都不是集中于一个人手中的。(在古希腊,斯
巴达城邦设有并列的两个国王。可这两个国王还不是最
高首脑,有五个监察官负责监督他们。此外还有更为重 要的公民大会和元老院。 )
3.2 对政治权力的认知:统一性、公共性
• 中国有“家天下”的传统认识。基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中国 更重视统治集团与官僚队伍的自身制约。强调重道、正身、舍身取义、 廉洁奉公等政治道德,把伦理道德作为人的本质,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 养而完善自身,把实现完美的道德人格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 西方具有自我意识的公共权力为基本内涵的国家观念和公共权力的认知
民的身份。
• 西方社会培养了热爱与追求自由的政治心理和强烈的自由主义政治价 值观念;中国古代社会子民被长期禁锢于宗法政治关系网络中,广大
民众为生存而奔波,无暇参与政治把命寄托与贤君、贤相身上。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之一。
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哪些呢?下面是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资料,欢迎阅读。
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下面为你讲讲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
1、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5000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
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
重科学即讲求营养。
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
法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含营养而求美味是他们所不取的。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烹调思想,特别强调养生、减肥,从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
所以说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
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
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
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
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
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
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
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
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
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
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
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态势不同。 中国文化中整体上来看,属于一种静态文化、
一种家国文化。由于中国所处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给予了人一个可以长期居住生
产的环境,所以,这种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条件便使家族发展的很快,安居
乐业、居安而不思流动,就容易促使静态的文化模式发展。家族繁衍、代代相传,
家族纽带越来越复杂,尊老和祭祖现象就必然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产生,家族观
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了。所以说,中国为什么叫家国,因为,
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仅仅是规模上的差别,于此,这种静态文化和家国
文化直接促成了中国仁、孝、礼、信为核心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而西方文化
则属于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古希腊文明、罗马文
明和基督教文明)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促成了流动性较强
的文化。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
念得以发展传承,由此产生的竞争意识、斗争文化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中西方文化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结构不同。中国文化强调“诗言志”、“文
以载道”和“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和整体综合。中国文化讲究有利于社会、
有利于教化民众,中国广大文人苦读孔孟、圣人之学,学而优则仕,为的是齐家
治国平天下。现代西方文化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多元的文化观。从康德提出
“美只是形式”开始,纯粹的美感不应渗进任何愿望、任何需要、任何意志活动
的说法在西方现代美学中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思潮。后又有克罗齐主张直觉即艺
术,主张衡量艺术只有一个标准,即艺术标准。
中西文化的差异为中西文化的交融奠定了基础,而西方列强的侵略又为中
西文化的交融提供了条件。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
经济上,我国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变为他人的原料产地和市场,被列强掠
夺。但是同时也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等等,中国被迫的工业化和现
代化。政治上,从中央集权沦为别人的代理政府,成了人家的看家狗。文化上,
传统的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体系被冲击的
七零八碎。国学衰落,西学盛行。思想上,大量先进的和具有开创性的人类思想
的结晶被引进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思维和眼界。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意识形态的
斗争和极端思想的盛行。
西方科技文化的传入使我们认识到了自身文化的弊端,并希望以新的文化形
态完善和改变自身的传统。以新文化运动为例,以胡适,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大多作过译介外国著作,传播西方文艺思潮。其中
大多数的译作都以反传统,反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等为宗旨,在国内
引起巨大的波澜,给闭塞的国人思想注入新鲜的现代气息。“五四”短短的几年
时间里,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如进化论,人
道主义,人性解放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这些思潮促成了
中西方文化交汇撞击,促进了思想大解放,大大拓展了新文学创导者,以及国内
民众的视野,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思考本民族的生活。
另外,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挥舞着“科学和民
主”的大旗,高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将马克思主义引入处在社会制度转型
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引入,强烈震撼了中国思想界和民众的心灵。马克思列
宁主义理论成为中国思想界强大的潮流,引发了20世纪初中国政治格局的巨变,
也对中国之后的走向起了关键性的指导。
白话文运动的推行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项创举,中国数千年形成的古文系统
受到强烈的冲击。白话文的出现不但是表达方式的口语化,平民化,使文化不再
只是知识分子的专利——为先进文化的广泛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通过
对话语方式的变更一定程度更改了国人的思维方式。
此外,民国初期新式教育的推进改变了传统的有着诸多弊端的私塾教育,以
西方学制为模本建立了相对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南京国民政府前期以蔡元培为
代表的教育家积极筹办大学院,以及科研机构如全国最高的科研机关中央研究
院,大量吸收学成归国的科技人才。中央研究院的部门设置同近代西方科学的发
展方向并轨,有力地发展了中国的科技事业。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辅佐”下的中国近代化使近代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与世
界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国度,也使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走向独立自强的现
代社会。在肯定西方侵略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在民族危难,国家主权受侵犯
时国人的团结以及爱国志士的救国图存之举。如果不是一股内在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恐怕早已被西方列强瓜分殆尽,形同散沙一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