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培优强化练习含答案解析

初三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培优强化练习含答案解析
初三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培优强化练习含答案解析

初三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培优强化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选择题

1.有甲、乙、丙、丁四种金属。只有甲在自然界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丁盐的水溶液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但可用丙制的容器盛放。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甲>乙>丁>丙B.丙>丁>乙>甲

C.丙>乙>丁>甲D.乙>丁>丙>甲

2.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金属的粉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反应后甲、乙、丙三种金属均显+2价),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种金属的活泼性:乙>甲>丙

B.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

C.相对原子质量:甲>乙>丙

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

3.下列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得到铁

B.铁与稀硫酸反应得到氢气

C.氢气与氧化铜反应得到铜和水

D.镁与稀盐酸反应得到氢气

4.向m克Zn和Fe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量,质量仍为m g。对所得滤液和滤渣的判断正确的是()

A.滤液可能是无色B.滤渣中的物质可能有3种

C.滤液中一定有和D.滤渣中加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5.金属钴(Co)与铁的化学性质相似,都能与稀盐酸反应,在化合物中钻元素常显+2、+3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Cl3读作“氯化亚钴

B.CoCl3中钴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金属铜不能与CoCl2溶液发生反应

D.CoCl2中钻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33.3%

6.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该反应中原子没有发生改变

C.该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D.参加反应的CO2和H2分子个数比为1:3 7.有X、Y、Z三种金属,把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盐酸中,Y减少并放出气体,X、Z无变化;把X、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X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Z无变化.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X、Y、Z B.Y、X、Z C.Y、Z、X D.Z、Y、X

8.将颗粒大小相同的等质量X、Y、Z三种金属放入等浓度的稀盐酸中,产生氢气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X最活泼

B.金属Y的相对原子质量一定大于X

C.若金属Z是Fe,则金属X一定是Al

D.金属Z反应掉的稀盐酸一定最少

9.X、Y、Z代表三种金属,将金属X、Y、Z分别放入稀硫酸中,观察到的现象:无明显现象,Y、Z逐渐溶解并产生大量气泡。将Y放入ZCl2溶液中,发现Y表面有Z析出。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X>Y>Z

B.Y>X>Z

C.Y>Z>X

D.Z>Y>X

10.为比较 X、Y、Z 三种金属活动性大小,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A.X>Y>Z B.Z>Y>X C.X>Y、Z>Y D.Y>X、Y>Z

11.为比较X 、Y 、Z 三种金属活动性大小,进行如图实验。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金属X 产生氢气 金属Y 无明显变化 金属Y 表面析出银 金属Z 无明显变化 A .X Y Z >> B .Z Y X >> C .Y X >、Y Z > D .X Y >、Z Y >

12.验证锌、银、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用的一组物质是( )

A .Zn 、MgCl 2溶液、Ag

B .MgSO 4溶液、Ag 、ZnSO 4溶液

C .ZnCl 2溶液、Ag 、MgCl 2溶液

D .AgNO 3溶液、Zn 、MgCl 2溶液

13.某同学按如下步骤对三种未知金属展开探究:

(1)将它们编号为:X 、Y 、Z ;

(2)取样,分别加入到CuSO 4溶液中,发现X 、Z 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而Y 却没有. (3)取X 、Z 大小相等的颗粒,分别加入到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H 2SO 4中,发现Z 表面产生气泡的速度明显比X 快.

则X 、Y 、Z 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

A .X >Y >Z

B .Z >X >Y

C .X >Z >Y

D .Z >Y >X 14.在托盘天平的两边各放一只烧杯,调节天平至平衡,向两烧杯中分别注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足量),然后向右盘的烧杯中放入一定质量的Fe 粉,同时向左盘的烧杯中放入与Fe 粉等质量的Zn 粉,反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天平最终仍然平衡

B .天平指针先偏向左盘,后偏向右盘

C .天平指针始终偏向右盘

D .天平指针先偏向右盘,后偏向左盘 15.已知金属M 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实验中将一定质量的金属M 投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查找资料与实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有(1)金属M 原子量为x ,其他原子量也已知;(2)反应前硫酸溶液的质量;(3)金属的质量;(4)反应后得到的溶液质量;(5)反应前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若要求得金属M 在反应中的化合价,所用到的一组数据可以是

A .(1)(2)(3)(4)

B .(2)(3)(4)(5)

C .(1)(2)(3)(5)

D .(1)(3)(4)(5)

16.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A 和B 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 和D .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宏观角度看,物质C由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混合物

B.从微观角度看,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根本改变的微粒是原子

C.若D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则D的微观符号可表示为N2

D.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反应,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17.向一定量的Fe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和滤渣,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滤液的颜色呈蓝色B.滤液中可能存在Fe2+

C.滤液中一定含有Zn2+D.滤渣中一定含有Fe和Cu,可能含有Zn 18.向盐酸与氯化铜的混合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定有气体生成

B.溶液中有氯化铜

C.滤出的固体可能是纯净物

D.溶液质量一定减小

19.4.5g 镁和铝的合金加入到一定质量、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4g 氢气。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 NaOH 溶液,恰好使上述产生的 MgCl2 和AlCl3 完全转化为沉淀,则生成 NaCl 的质量为()

A.23.4g B.29.25g C.11.7g D.5.85g

20.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Mg、Zn、Fe与稀盐酸反应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

盐酸与足量的镁粉、

锌粉

将铜片加入一定量

的硝酸银溶液中

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锌

和盐酸溶液中加入锌

A.A B.B C.C D.D

21.为验证Mg、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其中不必进行的实验是()

A.B.C.D.22.下列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CO+CuO

Cu+CO2

B.CaO + H2O=Ca(OH) 2

C.Zn+CuSO4=ZnSO4+Cu

D.SO2+2NaOH=Na2SO3+H2O

23.向盛有一定质量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锌粉,下列4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B.

C.D.

24.为验证铁、铜、铝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用的一组物质是( )

A.FeSO4溶液、Cu、AlCl3溶液B.CuSO4溶液、Fe、AlC13溶液

C.CuSO4溶液、Fe、Al D.AlCl3溶液、Fe、Cu

25.取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粉末,分别投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中,只有甲、乙能产生气体,甲反应更剧烈;再取一小块丁投入丙的硝酸盐溶液中,丁的表面有丙析出。则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甲>乙>丁>丙B.乙>甲>丙>丁

C.丁>丙>乙>甲D.乙>甲>丁>丙

26.一定质量的锌、铁分别和等量的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时,产生氢气的质量锌比铁大

B.t1时,产生氢气的速率锌比铁大

C.t2时,参加反应锌的质量与铁相同

D.t2时,锌、铁消耗的盐酸质量相同

27.探究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下列试剂的选择方案不可行的是()A.Mg、Cu、FeSO4溶液B.Mg、Fe、Cu、稀硫酸

C.Fe、Cu、MgSO4溶液D.Fe、MgSO4溶液、CuSO4溶液

28.两个烧杯中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镁,然后分别逐渐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反映出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

B.a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

C.b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

D.c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

29.向含有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有气体生成,则滤出的固体一定为

A.Ag、Cu两种单质的混合物B.Cu、Fe两种单质的混合物

C.Ag、Fe两种单质的混合物D.Ag、Cu、 Fe三种单质的混合物

30.已知甲乙丙丁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位置如下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甲的金属活动性在甲乙丙丁中最强B.丙与稀盐酸或稀硫酸不反应

C.乙应该是铁D.丁是一种廉价金属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因为“只有甲在自然界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可说明甲的活动性最弱。“丁盐的水溶液不能用乙制的容器盛放”但可用丙制的容器盛放。说明丁的活动性比乙弱,比丙强。因此D项正确。

点评:可根据金属与盐溶液是否反应平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金属活动性越强,反应速率越快,那么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强弱为乙>甲>丙;

依据图形,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则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

物质的质量可以用相对原子质量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越小,生成的气体的质量越多,故相对原子质量:丙>乙>甲。故选C。

3.A

解析:A

【解析】

A、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得到铁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中,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生成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正确;

B、铁与稀硫酸反应得到氢气和硫酸亚铁的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

C、氢气与氧化铜反应得到铜和水的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

D、镁与稀盐酸反应得到氢气和氯化镁的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置换反应概念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反应类型做出正确的判断.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由于金属的活动性是锌>铁>铜,将Zn和Fe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质量的CuCl2溶液,锌与先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铜,固体质量会减小,当锌反应完后,铁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固体质量会增加,而反应后金属的质量不变,故铁一定参加了反应。

A、氯化亚铁的水溶液是浅绿色的,溶液不可能为无色,故A不正确;

B、铁参加了反应,则锌一定全部反应完,滤渣中不可能含有三种物质,故B不正确;

C、当锌反应完后,铁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固体质量会增加,而反应后金属的质量不变,故铁一定参加了反应,则滤液中一定有ZnCl2和FeCl2,故C正确;

D、滤渣中不一定含有铁,故加入盐酸不一定有气泡产生,故D不正确。故选C。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金属的活动性是锌>铁>铜,将Zn和Fe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质量的CuCl2溶液,锌先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铜,铁再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

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A.该化合物中Co元素显+3价;

B.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确定Co元素化合价;

C.金属Co和Fe化学性质相似,所以Co的金属活动性大于Cu;

D.根据质量分数公式计算Co元素质量分数。

【详解】

A.该化合物中Co元素显+3价,所以CoCl3读作“氯化钻”,故A错误;

B.CoCl3中钻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故B错误;

C.金属Co和Fe化学性质相似,所以Co的金属活动性大于Cu,则金属铜不能与CoCl2溶液发生反应,故C正确;

D.CoCl2中钻元素的质量分数==

59

5935.52

+?

× 100% ≠ 33.3% ,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化合价的判断、物质之间的反应、质量分数的计算等知识点,明确金属活泼性强弱、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点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6.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由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O2+6H2催化剂

C2H4+4H2O;

A、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故A错误;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改变的微粒是原子,故B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故C正确;

D、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CO2和H2分子个数比为2:6=1:3,故D正确。

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置靠前的金属能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详解】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X、Y、Z三种金属单质,将它们分别放入稀盐酸溶液中,只有Y能发生反应产生无色气体,说明Y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X、Z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将X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只有X表面有银白色的金属银析出,说明X的活动性比银强,Z的活动性比银弱,即X>Ag>Z。综上所述:X、Y、Z的金属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Y>X>Z。故选B。

【点睛】

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由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可知,在三种金属与稀盐酸进行反应时,相同时间内放出氢气的从多到少的顺序为Y>X>Z,所以Y反应最剧烈,Y 最活泼,故选项错误;

B、根据一定量金属与盐酸完全反应产生氢气质量=

金属的化合价

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

×金属的质

量,要比较相对原子质量大小还需要已知三种金属的化合价,而题中没有给出相关金属的化合价,因此,无法比较三种金属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故选项错误;

C、由图象可知,X的活泼性大于Z,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是Y大于Z,若金属Z是Fe,则金属X可能是Al,故选项错误;

D、由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可知,三种金属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X>Y>Z,则消耗稀盐酸的质量顺序为X>Y>Z,即金属Z反应掉的稀盐酸一定最少,故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

金属与酸反应,金属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越剧烈,产生氢气的速率越大。

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将金属X、Y、Z分别放入稀硫酸中,Y、Z逐渐溶解并产生大量气泡,说明Y、Z的活动性

比氢强,X的活动性没有氢强,将Y放入ZCl2溶液中,发现Y表面有Z析出,由此可以得出Y的活动性比Z强,综上可以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为Y>Z>X。故选C。

10.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现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盐酸中,X产生氢气,Y不反应,说明X 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Y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即X>H>Y;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说明Y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Z 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弱,即Y>Ag>Z;则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X>Y>Z。故选A。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1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详解】

将X加入稀盐酸中,产生氢气,说明活动性X>H;将Y加入稀盐酸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活动性H>Y;将Y加入硝酸银溶液中,有银析出,说明活动性Y>Ag;将Z、Y加入硝酸银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活动性Ag>Z,故金属活动性为:X>Y>Z;故选A。

【点睛】

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验证锌、银、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设计方案为“中间金属两边盐,两边金属中间盐”,理论上锌、银、镁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为镁>锌>银,故方案一为选金属锌和镁盐与银盐;方案二是金属镁和银与锌盐,故选D。

13.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将X、Y、Z分别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现X、Z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而Y却没

有,说明Y 的活动性最弱;再取X 、Z 大小相等的颗粒,分别加入到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H 2SO 4中,发现Z 表面产生气泡的速度明显比X 快,说明Z 的活动性比X 强,故X 、Y 、Z 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Z >X >Y ,故选B

考点:金属的活动性

14.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决定了化学反应的快慢,而等质量的Fe 和Zn 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时,所产生氢气质量的多少是由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来决定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大,最后所产生氢气的质量越少,反之就越多.

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由于Zn 的活动性比Fe 强,所以与酸反应时,产生氢气的速率快,所以开始时左盘质量轻,故天平的指针先偏向右盘;

等质量的Fe 和Zn 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时,最终所产生氢气质量的多少是由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来决定的,相对原子质量越大,最后所产生氢气的质量越少,反之就越多.Zn 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5,而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最终所产生氢气的质量是右盘多一些,所以右盘质量轻,故天平指针最后偏向左盘.

故答案为D

1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所用到的量的关系及已知量分析所用的数据。

【详解】

将一定质量的金属M 投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金属全部参加了反应。设要求的金属M 在反应中的化合价,根据金属的化合价,写出金属与酸反应的方程式;可以根据金属的质量和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关系计算。由金属M 原子量为x ,其它原子量也已知,可以求出物质反应的质量关系,再根据反应前硫酸溶液的质量,反应后得到的溶液质量和金属的质量求出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即可列比例式计算计算。所以A 正确。

故选:A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过程及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由图片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 3+3O 2????→一定条件2N 2+6H 2O

【详解】

A.物质C是水由两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故错误;

B.从微观角度看,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根本改变和微粒是分子,故错误;

C.若D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则D的微观符号可表示为N2,正确;

D.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反应,反应前后氧元素元素化合价改变,故错误。故本题选C。

1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锌、铁的活动性顺序为锌>铁>铜,向Fe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锌先与硫酸铜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多余的锌与硫酸亚铁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和滤渣,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铁、铜,可能含有锌。

【详解】

A、向Fe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锌先与硫酸铜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多余的锌与硫酸亚铁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和滤渣,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硫酸铜反应完全,滤液中一定不含硫酸铜,所以滤液颜色一定不会显蓝色,故A不正确;

B、锌先与硫酸铜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多余的锌与硫酸亚铁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加入的锌可能置换出一部分铁,则滤液中可能存在Fe2+,故B正确;

C、锌先与硫酸铜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多余的锌与硫酸亚铁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滤液中一定含有Zn2+,故C正确;

D、锌先与硫酸铜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多余的锌与硫酸亚铁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有铁生成,滤渣中一定含有Fe和Cu,可能含有Zn,故D正确。故选A。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氯化亚铁。

【详解】

A、过量的铁粉会和盐酸反应,一定有气体生成,故A正确;

B、过量的铁粉会将氯化铜中的铜全部置换出来,溶液中不再有氯化铜,故B不正确;

C、滤出的固体不仅会有反应生成的铜,也会有过量的铁,不可能是纯净物,故C不正确;

D、盐酸与铁反应,每溶解56份质量的铁,就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溶液质量增加;氯化铜与铁反应,每溶解56份质量的铁,就会析出64份质量的铜,溶液质量减小。但该混合液中不确定盐酸和氯化铜的质量,因此无法判断溶液质量的变化,故D不正确。故选A。

19.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H~HCl~NaCl,则设生成NaCl的质量为x。

~~

H HCl NaCl

158.5

0.4g x

10.4g

=

58.5x

则x=23.4g,

故生成NaCl 的质量为23.4g。故选A。

【点睛】

解决本题的技巧在于发现最终生成的氯化钠中氯元素全部来自于与镁铝合金发生反应的盐酸,这样就把看似无法解决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转变为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从而巧妙地解决问题。

2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可知,每24份质量的镁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65份质量的锌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质量的铁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 Mg、Zn、Fe与稀盐酸反应时,生成等质量的氢气,需要的镁的质量最小,需要锌的质量最多,与图像不符,故A错误;

B、根据可知,用等质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分别与足量的镁粉和锌粉反应,最终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镁的活动性强于锌,故对应的曲线是镁的比锌的斜率大,与图像相符,故B正确;

C、根据可知,铜与硝酸银生成硝酸铜和银,每64份质量的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216份质量的银,反应后固体质量会增大,不会减小,与图像不符,故C错误;

D、往一定质量的ZnCl2和HC1溶液中加入锌粒,溶液的质量增加,当稀盐酸反应完全时,溶液的质量不再能增加,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21.C

解析:C

【解析】

由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分析四个实验,发现验证实验的设计思路为:根据三种金属与盐酸反应情况,可验证铁的活动性比铜、银强;然后利用金属铜和硝酸银的置换结果,验证铜的活动性比银强.对比四个实验,实验B证明金属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实验D又可以证明银的活动性小于铜,所以,不做实验C也不影响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判断.所以:

A、A实验必需进行,故A不符合题意;

B、B实验必需进行,故B不符合题意;

C、C实验不需进行,故C符合题意;

D、D实验必需进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项属于置换反应。故选C。

2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稀硫酸为酸性溶液,开始时其pH小于7,反应后溶液呈中性,故A错误;

B、烧杯中有稀硫酸,所以开始质量不能为零,故B错误;

C、加入锌粉之后,锌和稀硫酸马上开始反应生成氢气,直至将稀硫酸消耗完全,生成氢气的质量不再改变,起点应从零点开始,故C错误;

D、加入锌粉之后,锌和稀硫酸马上开始反应生成硫酸锌,直至将稀硫酸消耗完全,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不再改变,故D正确。故选D。

2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铜和硫酸亚铁溶液、氯化铝溶液都不反应,无法判断铁和铝的活泼性,故错;

B、铁与CuSO4溶液反应,与AlCl3溶液不反应,能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故对;

C、硫酸铜溶液和铁、铝都反应,无法判断铁和铝的活泼性,故错;

D、Cu、Fe均不能置换出AlCl3溶液中的铝,无法判断铁、铜的金属活动性,故错。

故选:B。

25.A

解析:A

【解析】

投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中,只有甲、乙能产生气体,甲反应更剧烈,说明甲和乙均排在氢前面,甲比乙活泼;取一小块丁投入丙的硝酸盐溶液中,丁的表面有丙析出,说明丁比丙活泼,活泼金属可以把不活泼金属从他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甲>乙>丁>丙。故选A。

点睛∶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⑴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与稀硫酸或盐酸反应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⑵排在前面金属可以把排在其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⑶从左到右金属活动性越来越弱。

26.C

解析:C

【解析】

t1min时,锌与盐酸反应曲线上点的纵坐标位置更高,说明此时锌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较铁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多,由时横坐标表示时间,所以也表示0~tmin这段时间内,锌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较铁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多,所以也表明锌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铁与盐酸反应更快;t2min时,两条曲线相交,且此后保持水来,说明锌与盐酸的反应、铁与盐酸的反应均已完全,且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由于氢气中的氢元素来源于盐酸提供的氢元素,所以产生等质量的氢气,也就说明参加反应的盐酸质量相同。27.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探究金属的活动性可利用的原理:1、金属与酸反应,根据是否能与酸反应以及与酸反应的激烈程度来判断活动性的强弱,2、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根据是否能反应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A、Mg、Cu、FeS04溶液,根据Mg 能与FeS04溶液反应,而铜不会,可以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正确,B、 Mg、Fe、Cu、稀硫酸,根据Mg、Fe都能与稀硫酸,而且反应的激烈程度不同,Cu不会与稀硫酸反应,可以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正确,C、Fe、Cu、MgS04溶液,由于Fe和Cu都不会与MgS04溶液反应,故无法判断,错误,D、Fe、MgSO4溶液、CuSO4溶液,根据Fe不会与MgSO4溶液反应,能与CuSO4溶液反应,可以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正确,故选C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28.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是错误的叙述,该图横坐标是硫酸,所以不能反应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B选项是错误的叙述,a点盛金属锌的烧杯中酸有剩余;

C选项是错误的叙述,b点时金属锌产生的氢气少;

D选项c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D

2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含有铁,根据金属活动顺序知:Fe >Cu>Ag;所以AgNO3、Cu(NO3)2全部反应生成了单质铜和银.故选D

30.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甲乙丙丁中,甲的为最靠前,甲的金属活动性最强,A正确;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H前的金属能和常见酸的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H后的不能,B正确;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Zn 、Sn 间的是铁,C正确;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最后的是金,是贵重金属,D错误。

考点:金属活动顺序表及其意义

【化学】培优易错试卷推断题辅导专题训练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推断题 1.A~G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略去),其中A为金属氧化物,E、F为金属单质,且F为紫红色,化学反应②和③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 请按要求填空: (1)物质C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②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F和氢由强到弱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H2O Fe + CuSO4= FeSO4+ Cu 置换反应 E 氢 F 【解析】 【分析】 【详解】 (1)A为金属氧化物,那么B为酸,可以是硫酸,因为D可以和金属单质E反应生成紫红色的金属单质F,所以可以判断C为水,根据金属单质F的颜色可以判断F为铜,所以D 就是硫酸铜,故本题答案为:H2O。 (2)根据(1)的分析可知E可以把铜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所以E是比铜活泼的金属,我们可以定为铁,故本题答案为:Fe+CuSO4=FeSO4+Cu。 (3)反应③是酸与铁等活泼金属的反应,故属于置换反应,故本题答案为:置换反应。(4)F为铜,E的活动性比铜强,并且能够和酸反应,所以应该在氢前,故本题答案为:E 氢 F。 2.已知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B在工业上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D是红棕色固体,E、F常温下为无色气体,其相互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一”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完整)九年级化学培优专题训练

直升班化学培优专题讲座 第一讲差量法 例1、用氢气还原10克CuO,加热片刻后,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物质量为8.4克,则参加反应CuO的质量是多少克? 例2、将CO和CO2的混合气体2.4克,通过足量的灼热的CuO后,得到CO2的质量为3.2克,求原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质量比? 例3、将30克铁片放入CuSO4溶液中片刻后,取出称量铁片质量为31.6克,求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例4、已知同一状态下,气体分子间的分子个数比等于气体间的体积比。把30mL甲烷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冷却致常温,测得气体的体积为16mL,则原30mL中甲烷和氧气的体积比? 例5、给45克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通入一会氢气后,加热至完全反应,冷却称量固体质量为37克,求原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1、8克2、7∶53、11.2克4、8∶7 7∶235、28.89% 练习1、将盛有12克氧化铜的试管,通一会氢气后加热,当试管内残渣为10克时,这10克残渣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练习2、已知同一状态下,气体分子间的分子个数比等于气体间的体积比。现有CO、O2、CO2混合气体9ml,点火爆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时,体积减少1ml,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后,体积又减少3.5Ml,则原混和气体中CO、O2、CO2的体积比? 练习3、把CO、CO2的混合气体3.4克,通过含有足量氧化铜的试管,反应完全后,将导出的气体全部通入盛有足量石灰水的容器,溶液质量增加了4.4克。 求⑴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 ⑵反应后生成的CO2与原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比? 练习4、CO和CO2混合气体18克,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得到CO2的总质量为22克,求原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练习5、在等质量的下列固体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稀硫酸(足量)至反应完毕时,溶液质量最大的是() A Fe B Al C Ba(OH)2 D Na2CO3 练习6、在CuCl2和FeCl3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屑m克,反应完全后,过滤称量剩余固体为m克,则原混合溶液中CuCl2与FeCl3物质的量之比为()(高一试题) A 1∶1B3∶2 C 7∶ D 2∶7 练习7 P克结晶水合物A?nH20,受热失去全部结晶水后,质量为q克,由此可得知该结晶水合物的分子量为() A18Pn/(P—q) B 18Pn/q C18qn/P D18qn/(P—q) 答案:1 、96% 5、A 6 、C7、 A

初三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培优测试卷含答案

初三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培优测试卷含答案 一、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选择题 1.将C、CO、CO2、O2四种物质两两混合,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下表是某同学用多种方法鉴别物质的情况,其中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需要鉴别的物质方法一方法二 A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氯化铁溶液用pH试纸检验 B碳酸钙和硫酸钡加入稀盐酸加入足量水 C稀盐酸和稀硫酸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滴加氯化钡溶液 D水和双氧水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观察颜色 A.A B.B C.C D.D 3.下列物质能在pH=1的溶液中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NH4Cl、KNO3、Na2SO4B.K2SO4、NaNO3、KMnO4 C.Na2SO4、NaCl、NaHCO3D.BaCl2、NaNO3、K2SO4 4.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NH4Cl和CuSO4,下列物质在该培养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A.NaOH B.BaCl2C.KNO3D.AgNO3 5.下列离子能在水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Na+、OH-、NH4+B.K+、Fe3+、NO3- C.Cl-、Na+、CO32-D.Ca2+、CO32-、Na+ 6.为确定Cu2(OH)2CO3、CuO、Cu混合粉末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下面两个步骤的实验,每个步骤中均准确称量反应前后装置内固体的质量,已知:Cu2(OH)2CO3受热分解为CuO、CO2和H2O,实验中操作无误,所有反应均充分进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根据步骤一反应前后的固体质量,可求得样品中Cu2(OH)2CO3的质量分数 B.若步骤二反应后的固体中含有少量水,则测得样品中Cu的质量分数会偏小 C.若步骤二中将H2换为O2,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D.若步骤二改为将步骤一所得固体放入足量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进行过滤、洗涤、干燥,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7.向一定量的氯化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加入铁粉的质量和所得固体质量关系如图1

人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优同步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优同步测试含答案 一、初中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选择题 1.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变化而使质量增加的是() A.烧碱B.浓硫酸C.浓盐酸D.双氧水 2.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微观示意图如下,结论正确的是() A.丁的式量为18g B.生成物都是氧化物 C.参与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2:3D.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3.Fe和FeO的混合物,测得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取该混合物7.0g,加足量稀硫酸完全溶解,生成FeSO4的质量为() A.7.6g B.15.2g C.20.0g D.40.0g 4.对化学反应:M+H2SO4=CaSO4↓+2N的认识,错误的是() A.N中一定含有氢元素B.相对分子质量:M>N C.M可能是CaO D.N可能是HNO3 5.已知2A+3B==C+3D,用足量的A和49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7 g C和1 g D,若B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16 B.27 C.44 D.56 6.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物有两种B.该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反应物微粒个数比是1:1 D.生成物可能是氧化物 7.在一密闭容器内有氧气、氮气、水蒸气和一种初中课本中出现的气体物质W,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物质W氧气氮气水蒸气 前质量/g6810022 反应后质量/g X458110 A.X的值应为0 B.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C.物质W中不含氧元素 D.W与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7:24

人教版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过关测试附答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过关测试附答案 一、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选择题 1.甲、乙、丙、丁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甲常被用来改良酸性土壤,丙是常见的溶剂,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丙转化成甲的反应无明显能量变化 B.乙可能属于盐 C.乙只能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成丙 D.丙丁反应所得溶液不可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2.有四瓶无色溶液,他们分别是:①稀盐酸②稀硫酸③氢氧化钠溶液④硫酸钠溶液。某实验小组分别对四种溶液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操作甲乙丙丁 加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变红不变色不变色 加入硝酸钡溶液白色沉淀无明显现象白色沉淀无明显现象 加入锌粒无明显现象无明显现象产生无色气体产生无色气体 则对应甲、乙、丙、丁顺序的四种物质是() A.④③②①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D.①②④③ 3.下列小实验不正确的是() A.可用稀盐酸比较金属铝和铜的活泼性 B.不用试剂可区分浓盐酸和浓硫酸 C.可用石灰水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D.可用酚酞鉴别稀硫酸和蒸馏水 4.两个或多个同时含氧酸分子之间可以脱水形成相对分子质量更大的酸,如磷酸H3PO4可形成H4P2O7或H5P3O10等,下列物质不属于硫酸(H2SO4)脱水后形成的是() A.H2S3O9B.H2S2O7C.H2S4O13D.H2S5O16 5.向滴有酚酞的盐酸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所得溶液的pH与加入溶液体积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B.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HCl、NaCl C.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D.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6.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澄清石灰水属于纯净物B.纯碱属于碱 C.过氧化氢属于氧化物D.干冰属于冰 7.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由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溶液对外不显电性 B.反应前后溶剂质量不变 C.反应后溶液呈中性 D.图中A代表水分子 8.推理是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某物质燃烧生成CO2和H2O,则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B.通过小磁针静止时S极的指向能够判断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 C.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听到铃声逐渐变小,由此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D.中和反应能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 NaOH溶液与H2SO4溶液是否恰好中和,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分别用不同试剂进行实验.下列方法及结论错误的是() 实验序号所用试剂现象和结论 A pH试纸pH=7,恰好中和 B锌粒有气泡产生,则H2SO4过量 C CuSO4溶液有蓝色沉淀,则NaOH过量 D 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则H2SO4溶液过量 A.A B.B C.C D.D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优复习测试题及解析

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优复习测试题及解析 一、初中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选择题 1.在反应A+3B=2C+2D中,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9:11,已知1.8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成5.1gD,则在此反应中反应物B和生成物C的质量比为?() A.2:1 B.2:3 C.3:1 D.1:2 2.科学家最新发现,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为超级储能装置,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反应中 X、Z 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3:7 C.反应中 Y 和 W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4:5 D.参加反应的 Y 中氮元素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 Z 的质量 3.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微观示意图如下,结论正确的是() A.丁的式量为18g B.生成物都是氧化物 C.参与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2:3D.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4.Fe和FeO的混合物,测得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取该混合物7.0g,加足量稀硫酸完全溶解,生成FeSO4的质量为() A.7.6g B.15.2g C.20.0g D.40.0g 5.已知:在650℃时,CuSO4分解为CuO与气体,在1400℃时,CuO受热发生如下分解反应:4CuO2Cu2O+O2↑.现将16gCuSO4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为7.6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剩余固体为混合物B.产生的气体中,硫、氧的质量比为8∶26 C.剩余固体中含6.4g铜元素D.剩余固体用足量CO还原,可产生 CO23.3g CO的混合物10g,测得其中氧元素含量为 6.如图所示:在密闭容器中充入CO和2 64%,再向密闭容器中通入足量的氧气,通电使电火花塞点火让其中的一氧化碳完全燃烧成二氧化碳。则完全反应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复习提高测试题

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复习提高测试题 一、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选择题 1.小明将未经砂布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AB段的化学反应是:Al2O3+6HCl═2AlCl3+3H2O B.A点盐酸浓度最低C点盐酸浓度最大 C.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体温度 D.D、E两点处的气体压强相等 2.在一次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中,小刚同学取出一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变成红色。小刚同学作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该溶液的pH小于7 B.该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成蓝色 C.该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D.该溶液显酸性 3.金属R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R+CuSO4=Cu+RSO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金属R的活泼性比Cu要强 C.该金属可以是金属铝D.该金属可能是铁 4.下列有关中和反应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 B.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C.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是中和反应 D.中和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5.两个或多个同时含氧酸分子之间可以脱水形成相对分子质量更大的酸,如磷酸H3PO4可形成H4P2O7或H5P3O10等,下列物质不属于硫酸(H2SO4)脱水后形成的是() A.H2S3O9B.H2S2O7C.H2S4O13D.H2S5O16 6.室温下,向 a克 Mg粉和 Ag粉的混合物中加入 Cu(NO3)2溶液,经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则下列对滤渣和滤液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没有单质镁B.滤液中一定没有 Cu2+ C.滤渣质量一定小于 a D.滤液中一定含有 Ag+ 7.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分子数目变少 B.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烧碱和纯碱的溶液都显碱性一两者都是碱类

备战中考化学 推断题 培优易错试卷练习(含答案)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推断题 1.A 、B 、C 、D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不同类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稳定物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反应能一步实现,“一”表示相连物质间能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均已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 (1)若A 是磁铁矿的主要成分,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B 的俗名是苏打,固体C 易潮解,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1)、(2)中,D 的物质类别是_______,上述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 问题二:工业上冶炼1732t 含铁97%的生铁,需要含杂质10%的磁铁矿石的质量是多少?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2 343Fe +2O Fe O 点燃 Na 2CO 3+Ca(OH)2 = CaCO 3↓+2NaOH 酸 分解反应 2577.8t 【解析】 【详解】 问题一 (1)A 是磁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 3O 4,A 可以和B 相互转化,则A 可以是铁单质,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2O 2点燃Fe 3O 4; (2)B 的俗名是苏打Na 2CO 3,固体C 易潮解是氢氧化钠,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Na 2CO 3+Ca(OH)2 =CaCO 3↓+2NaOH ; (3)由(1)(2)问分析,D 为酸,该反应过程中判断①置换反应,②化合反应,③、④复分解反应,没有分解反应。 问题二 解:设需要磁铁矿的质量为x 。 Fe 3O 4 + 4CO 高温 4CO 2 + 3Fe 232 168 x ×(1-10%) 1732t×97%

初三化学培优题专题训练

初三化学培优题专题训练 2015年广东省各地中考题集锦 综合能力题 1.(8分)以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 2 )为原料,生产硫酸的简要流程图如下: (1)写出流程图中一种氧化物的名称___________。 (2)将黄铁矿粉碎,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流程中SO 2转化为SO 3 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 。 (4)炉渣(Fe 2O 3 )在工业上可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分)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 该周期中,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 (2)在第三周期中,元素类型的变化情况是:从左到右由

元素过渡到 元素,并以 结尾。 (3)写出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符号各一个:阳离子 ,阴离子 。 3.(8分)已知A —H 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 、C 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且C 能产生温室效应;B 为红棕色,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 是紫红色金属;H 是蓝色 沉淀。根据右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 反应条件均已略去),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B 、 C ;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 ② ,反应基本反应类型是 4.(8分)“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并加以利用。某校科研小组的同学设计用氢氧化钠溶液来“捕捉”二氧化碳,其基本过程如下(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1)“反应分离”过程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和 (2)“捕捉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在整个“捕捉”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A B C D E H ② ①

初三化学培优试题(十)

初三化学培优试题 1. 某溶液含有Na+、H+、Ba2+、OH﹣、Cl﹣、、中的几种离子,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得到滤渣和滤液. (2)向滤渣中加入稀硝酸,滤渣全部溶解并产生气泡. (3)向滤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 根据上述实验判断该溶液中 ①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②一定不含的离子是; ③不能确定的离子是,欲确定其是否存在,方法是:另取少量原溶液于试管中,,若看到,说明溶液中含的该离子. 2. 有一混合溶液是由稀硝酸、碳酸钾溶液、稀硫酸、氯化铜中的两种简单混合而成(两种溶液不反应),向该混合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1)该溶液由和两溶液混合(填化学式) (2)请写a→b段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3. 如图中的六个圆A、B、C、D、E、F分别表示六种物质,蓝色溶液A与C反应能生成两种沉淀,B 为氧化物,C、D、E、F分别是碳酸钠溶液、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E中溶质可用于生产洗涤剂.用“→”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用两圆相切或“﹣﹣”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六种物质之间的部分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利用初中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标出六种物质(或溶质)的化学式; (2)C与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E与F反应的实验现象为.

4. 已知A﹣H为初中常见物质,A为红棕色,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为紫红色金属,甲是黑色固体,它们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略去).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的化学式;写出C的化学式. (2)写出A+B→E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E+G→F的化学方程式:. 5.取若干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在试管中加热至不再有气体放出,将试管内的剩余固体冷却后溶于水,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纯净固体3.25g,还得到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45%的滤液.试计算(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1)反应后产生气体的质量. (2)原混合物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

九年级化学培优试题

九年级化学培优试题(6) 班级 ; 姓名 1.我国盛产的八角茴香中存在莽草酸(C 7H 10O 5)。由它合成的“达菲” (C 16H 31O 8N 2P)是是抗 H1N1流感的一种药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莽草酸由三种元素组成 B .莽草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4 C .用莽草酸合成达菲需要含氮的物质 D .由莽草酸合成达菲是物理变化 2.化学实验室对药品存放有一定的要求,下图所示白磷的存放符合要求的是( ) 3.从物质的分类的角度看,下列物质与二氧化氮、三氧化硫、氧化铝属于同类别的物质( ) A .氢氧化铁 B .硫酸铜 C .水 D .硝酸 4.类推的思维方法在化学学习中应用广泛,例如 : 由此可推断,过氧化钡的化学式为 ( ) A .Ba 2O B .BaO 2 C .Ba 2O 2 D .BaO 3 5.某纯净物X 在密闭容器中稍加热就分解为NH 3、H 2O 和CO 2,根据这一实验事实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X 由四种元素组成 B. X 是化合物 C. X 中有水 D. X 不稳定 6.西班牙的瑞奥汀河是一条酸河,河水中含有硫酸和硫酸亚铁。经调查发现,酸河形成的原因是由于上 游河床含有的某种物质R 在水中氧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R+2H 2O+7O 2 ====2FeSO 4+2H 2SO 4,则R 的化学式为 A. FeS B. Fe 2S 3 C. FeS 2 D. FeO 7.已知A 、B 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A 、B 元素的质量比为2:3,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2:1,则该化 合物的化学式为: A .A 2 B 3 B .A 3B 2 C .AB 3 D .A 3B 8.由化学方程式CxHyOz +5O 24CO 2+4H 2O ,可知x 、y 、z 的值分别是 A .1、2、3 B .2、4、1 C .4、8、2 D .4、4、1 9.ng 氯酸钾和2g 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固体mg ,则放出氧气的质量为 A .(n -m)g B .(m +2)g C .(m -2)g D .(n +2-m)g 10.碳的某种氧化物中,碳与氧的质量比为3∶8,则该氧化物中碳的化合价是 A .+2价 B .+4价 C .-2价 D .0价 11.对于方程式 4Al +3O 2 2Al 2O 3的下列说法正确是 A .铝加氧气等于氧化铝 B .铝跟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铝 C .4个铝原子和3个氧分子等于2个氧化铝分子 D .4个铝原子和6个氧原子等于2个氧化铝分子 12.在反应X +2Y =R +2M 中,已知R 和M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2:9,当1.6gX 与Y 完全 反应后,生成4.4gR ,则在此反应中Y 和M 的质量比是 ( ) 点燃

初三化学化学推断题培优综合练习

初三化学化学推断题培优综合练习 一、化学推断题 1.某气体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图中的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探究气体的成分。请用符合题目要求的装置序号填空(装置可以重复使用,除杂试剂均足量)。提示:CO+CuO Cu+ CO2, H2+CuO Cu+ H2O;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色。 (1)若检验气体中是否存在水蒸气,可将该气体通入装置_____。 (2)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_____,可检验并除去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3)若检验气体中是否存在一氧化碳,可将该气体依次通过装置_____。 (4)将气体依次通过装置_____,可一次性确定该气体的成分。 2.图中的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且分别是由H、O、S、Na、Ca、Cu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其中B、E是氧化物,E中两种元素质量之比为2:3;C、F、H为相同类别的化合物,F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的热;G的溶液呈蓝色。图中的“—”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G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2)写出E和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G和H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C→B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X、Y、Z、W、R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元素,X的单质是密度最小的气体,Y的一种单质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物质,Z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W的原子序数为11,R的 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请回答下列问题:①X阳离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W 离子的离子符号为; ②实验室用一种白色固体制备Z单质,该化学方程式为; ③元素X、Y、Z、W和元素X、Z、R可分别组成两种化合物甲和乙.甲和乙都是治疗胃酸(盐酸)过多的药剂,甲、乙治疗胃酸过多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④X、Y、Z三种元素可按质量比12:3:8形成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该化合物

九年级培优易错试卷化学推断题辅导专题训练及答案

九年级培优易错试卷化学推断题辅导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初中化学推断题 1.A 、B 、C 、D 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和反应关系(“→”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两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若A 、B 、C 、D 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常温下,A 为无色液体,C 为黑色固体,则A 为________,C 与D 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 (2)若A 、B 、C 、D 为四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A 在常温下为气体,C 在生活中可用来除油污,且C 的固体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写出B→C 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H 2O CuO+CO Cu+CO 2 或342Fe O +4CO 3Fe+4CO 高温 Na 2CO 3 +Ca(OH)2 =CaCO 3↓+ 2NaOH 【解析】 【分析】 【详解】 (1)常温下,A 为无色液体,A 是 H 2O , 2222H O 2H + O ↑↑通电,C 为黑色固体,C 可以是CuO 或 Fe 3O 4,A 、B 、C 、D 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D 是CO 。C 与D 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uO+CO Cu+CO 2 或342Fe O +4CO 3Fe+4CO 高温 (2)A 、B 、C 、D 为四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C 在生活中可用来除油污,且C 的固体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则C 是NaOH ,A 在常温下为气体,A 是CO 2,B 是Na 2CO 3,B→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 2CO 3 +Ca(OH)2 =CaCO 3↓+ 2NaOH 2.图中的六个圆A 、B 、C 、D 、E 、F 分别表示六种物质,蓝色溶液A 与C 反应能生成两种沉淀,B 为氧化物,D 、E 、F 分别是碳酸钠溶液、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 E 中溶质可用于生产洗涤剂。用“→”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用两圆相切或“——”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六种物质之间的部分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请利用初中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B.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C.单质含有一种元素,则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催化剂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则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2.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加快反应速率B.二氧化锰在任何化学反应中都是催化剂C.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D.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3.宏观辨识和微观剖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及化合价均未发生改变 B.参加反应的和的微粒个数比是4:3 C.反应涉及到的物质中,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只有属于氧化物 D.该反应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质量比时3:20 4.丙烷(C3H8)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8 B.乙和丙的元素组成相同 C.44g甲完全燃烧至少需160g乙D.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5.我国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验毒”的反应原理之一是 4Ag+2H2S +O2=2X+2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属于氧化反应B.X的化学式是Ag2S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D.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6.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④表示的粒子属于金属元素 B.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C.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不同元素 D.②④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7.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g100.3 4.8 2.8 反应后质量/g 3.2待测8 6.4 A.待测值为0.6 B.此反应可表示为:丙+丁→甲 C.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2 D.甲一定是化合物 8.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收集、干燥、存放气体的装置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② B.实验室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③,气体从导管b进入 C.实验室干燥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④,气体从导管a进入 D.实验室收集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如图⑤临时存放 9.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 ...化学变化的是()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10.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

(完整版)初三化学培优试题(五)

10.下表是Ca(OH)2和NaOH的溶解度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Ca(OH)20.19 0.17 0.14 0.12 0.09 0.08 NaOH 31 91 111 129 313 336 (1)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Ca(OH)2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 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后再恢复到原温度⑥加入生石灰。 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A.②④⑥B.③④C.①③⑤⑥D.①②⑤⑥ (3)20℃时,191g饱和NaOH溶液,蒸发10g水后,再降温到20℃,可析出NaOH晶体的质量为。(4)现有20℃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后得到的溶液(乙溶液),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甲(填“>”、“<”或“=”);放置一段时间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乙甲。 (5)现有60℃时含Ca(OH)2和NaOH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要得到较纯净的NaOH晶体,应采取的物理方法是。 11.某碳酸钠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现称量11 g该样品放入烧杯中,然后加入一定质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去除溶液中的水分,最终得到12.1g氯化钠固体。 已知:Na2CO3+2HCl=2NaCl+H2O+CO2↑ 计算: (1)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2)所加稀盐酸溶液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12. 今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使用了一种含碳酸钙的“石头纸”: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称 (2)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烧杯④中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3. Cu与Zn的合金称为黄铜,有优良的导热性和耐腐蚀性,可用作各种仪器零件。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黄铜的组成,取20g该黄铜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分5次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使之充分反应。每次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表格中N和M的值为多少? (2)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3)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第3次反应结束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结果保留至0.1) 14. 生铁是铁和碳的合金。为测定某炼铁厂生产的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称得该生铁样品6.0g 请你完成有关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生铁中铁的质量分数?(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中考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中考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选择题 1.下列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 A.研磨闻气味B.蒸发食盐水 C.稀释浓硫酸D.测溶液的pH 2.下列有关中和反应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 B.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C.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是中和反应 D.中和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3.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其中只有甲在自然界中能以单质形态存在,将丙放入乙的盐溶液中,丙的表面有乙析出。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乙>丙>甲B.甲>乙>丙 C.丙>乙>甲D.乙>甲>丙 4.某同学利用自制的紫色紫薯汁进行“溶液酸碱性检验”的探究实验,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下列结论或推论错误的是() A.蔗糖水呈中性 B.溶液的pH:肥皂水>蔗糖水>白醋 C.将等体积的盐酸与石灰水混合,溶液pH一定等于7 D.将等体积的白醋与盐酸混合,溶液pH一定小于7 5.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则在滤渣中() A.只有银B.只有银和铁 C.可能含有锌D.一定有银、铁、锌 6.有四瓶无色溶液,他们分别是:①稀盐酸②稀硫酸③氢氧化钠溶液④硫酸钠溶液。某实验小组分别对四种溶液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操作甲乙丙丁

加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变红不变色不变色 加入硝酸钡溶液白色沉淀无明显现象白色沉淀无明显现象 加入锌粒无明显现象无明显现象产生无色气体产生无色气体 则对应甲、乙、丙、丁顺序的四种物质是() A.④③②①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D.①②④③ 7.“微观—宏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如图是金属钠投入水中所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以下解释或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钠原子在该反应过程中得到电子 C.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D.反应后的溶液呈碱性,因为溶液中存在OH- 8.在天平两边各放一个盛有相同质量分数、等体积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把天平调到平衡,在左边烧杯中加入6.5g锌粒,为使天平最终保持平衡,右边的烧杯中应放入铝粉的质量为( ) A.5.4g B.5.68g C.6.5g D.7.09g 9.下列小实验不正确的是() A.可用稀盐酸比较金属铝和铜的活泼性 B.不用试剂可区分浓盐酸和浓硫酸 C.可用石灰水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D.可用酚酞鉴别稀硫酸和蒸馏水 10.向滴有酚酞的盐酸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所得溶液的pH与加入溶液体积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B.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HCl、NaCl C.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D.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11.室温下,向 a克 Mg粉和 Ag粉的混合物中加入 Cu(NO3)2溶液,经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则下列对滤渣和滤液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没有单质镁B.滤液中一定没有 Cu2+ C.滤渣质量一定小于 a D.滤液中一定含有 Ag+ 12.如图所示装置(不可倒置)有多种用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人教版初三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培优单元测试题(B卷)附答案

人教版初三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培优单元测试题(B卷)附答案 一、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选择题 1.在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反应完成后Zn无剩余,溶液中若有CuCl2,则一定有FeCl2 B.若反应完成后Zn无剩余,溶液中若无CuCl2,则可能有FeCl2 C.若反应完成后Zn有剩余,则溶液中有ZnCl2,无CuCl2和FeCl2 D.若反应完成后Zn有剩余,则溶液中有ZnCl2,无CuCl2,可能有FeCl2 2.某溶液含有Cu(NO3)2和AgNO3,先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进行处理,并绘制参加反应的铁与溶液中溶质种类的关系图(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m1时,溶质的种类、金属单质种类均为3种 B.当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m1、m2时,两者溶液中Cu(NO3)2的质量分数相等 C.溶质种类为2种时,金属单质种类可能为2种 D.当溶质种类为1种时,金属单质种类可能为1种 3.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Zn和Cu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B.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可能有沉淀产生 C.滤渣中一定有Ag,一定无Zn和Cu D.滤液中一定有Cu(NO3)2 ,可能有Zn(NO3)2和AgNO3 4.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对Cu-Zn合金、Fe-Cu合金、Fe-Zn合金、Fe-Al合金进行研究,他们取其中一种合金的粉末5.6g,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经测定,产生了0.38g气体。则该合金可能是() A.Cu-Zn合金B.Fe-Cu合金C.Fe-Zn合金D.Fe-Al合金 5.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金属的粉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反应后甲、乙、丙三种金属均显+2价),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完整版)初三化学培优试题(七)

初三化学培优试题(四) 2015-4-12 1.某课外小组的同学对一批钢铁样品(含杂质,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进行分析。甲、乙、丙3位同学 甲乙丙 烧杯+稀H2SO4200 g 150 g 150 g 加入钢铁样品9 g 9 g 14 g 充分反应后,烧杯+剩余物208.7 g 158.7 g 163.7 g 通过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哪个同学是恰好完全反应? (2)钢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 2. 下图中的A~I表示几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D、I是氧化物,I中两种元素质量之比为3:4;B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位居第三;C由三种元素组成;G为紫红色。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G的化学式;E的化学式。 (2)写出B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反应①、②和③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该基本反应类型是。 (4)写出H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右图表示的是物质A ~G 相互间的关系(“ →” 表示物质间存在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A 、F 都是单质;F 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 B 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在工业上,C 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E 是一种蓝色溶液。请回答: ⑴C 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G 可能是______________。 ⑵写出E 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 ⑶写出标号①、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类型属于____________。 ⑷分类观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以上7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属于盐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 ~M 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A 是大理石主要成分,B 是人体胃酸的一种主要成分,F 是澄清石灰水主要成分,E 是钠盐,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相互转换关系(图中部分生成物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E 的俗称为 ___________,请画出K 所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________________. (2)通电电解J 时,通常加入少量烧碱或硫酸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 ____,电解一段时间后在相同条件下,生成气体L 和气体K 的体积之比约为 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F ② D A G B C E ⑧

人教版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复习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复习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选择题 1.下列对有关实验异常现象的分析中,合理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铁丝没有制成螺旋状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水量偏少﹣﹣未冷却到常温就打开弹簧夹 C.将未打磨铝丝插入氯化铁溶液中无明显现象﹣﹣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比燃烧的镁带质量大﹣﹣有的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在一次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中,小刚同学取出一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变成红色。小刚同学作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该溶液的pH小于7 B.该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成蓝色 C.该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D.该溶液显酸性 3.金属R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R+CuSO4=Cu+RSO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金属R的活泼性比Cu要强 C.该金属可以是金属铝D.该金属可能是铁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浓盐酸长时间敞口放置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大 B.浓硫酸敞口放置后溶剂会逐渐减少 C.氢氧化钠固体长时间敞口放置质量增加,其过程中包含化学变化 D.氢氧化钠去除油污和洗涤剂去除油污的原理相同 5.下列各组溶液中,不用其他试剂,只用组内溶液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鉴别的一组溶液是A.Na2SO4,BaC l2,KNO3,NaCl B.Na2SO4,Na2CO3,BaC l2,HCl C.NaOH,Na2SO4,FeC l3,BaC l2D.NaCl,AgNO3,NaNO3,HCl 6.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由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溶液对外不显电性 B.反应前后溶剂质量不变 C.反应后溶液呈中性 D.图中A代表水分子 7.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分子数目变少 B.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烧碱和纯碱的溶液都显碱性一两者都是碱类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升华放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