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脑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脑位置分部、脑干-精品医学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脑位置分部、脑干-精品医学课件
(3)脊髓灰质的神经核团基本上都与脊神经相联系,而脑干灰 质的神经核团除包含与脑神经直接联系的脑神经核外,与纤维 束中继有关的神经核团—中继核 (4)在灰质与白质之间的区域出现的网状结构面积急剧扩大, 结构更加复杂,其中包含了生命中枢中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 (网状核),如心跳、血压和呼吸中枢等。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7类脑神经核排列成6个功能柱: 运动性神经核柱位于界沟内侧,感觉性神经核柱位
于界沟外侧; 由中线向两侧依次见图 特殊内脏运动核柱、
一般躯体感觉核柱 则位于室底灰质的 腹外侧的网状结构内。
(1)一般躯体运动核:4对
支配骨骼肌 (舌肌,眼外肌)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④舌下神经核:
延髓舌下神经三角 ⊙→舌下神经 →舌肌。
展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展神经核与舌下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展神经核
延髓横切面(经内侧丘系交叉)
锥体
脑桥横切面(经面神经丘)
(2)特殊内脏运动核:4对 支配鳃弓演化来的骨骼肌
咀嚼肌、 表情肌、 三叉神经运动核 软腭、咽肌、喉肌
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 疑核 副神经核
以髓纹为界分为上下区:
髓纹以上: 有面神经丘,深藏展神经核。 髓纹以下: ①舌下神经三角,居上内侧,
内隐舌下神经核; ②内迷含走迷神走经神三经角背,核居。下外侧,① ②
面神经丘
一、脑干外形
(三)第四脑室 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的 腔隙,内含脑脊液。 上→中脑水管→第三脑室 下→脊髓中央管; 后→第四脑室正中孔、外
形的隆起:
上丘
①上丘—视反射中枢;
下丘
②下丘—听反射中枢。

脑部详细解剖图解

脑部详细解剖图解
3.小脑的内部结构:小脑表面覆盖一层灰质,称小脑 皮质。皮质深面为白质;藏于其中的几对灰质团块, 统称小脑核(如图11、12(小脑水平切面)所示)。
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
室底即菱形窝。室盖呈帐篷状凸向小脑,
其后部有一正中孔和一对外侧孔通蛛网膜 下隙(如图13、14所示)。
(三)间脑
2.脑干的内部结构:包括灰质、白质和网 状结构。
⑴灰质:分散成团块状和不连续的柱状, 主要集中于脑干背侧,可分为两部分。
1)脑神经核:脑干内有第Ⅲ~Ⅻ对脑神经 核,核团神经元的胞突在脑干表面构成脑
神经根,因此脑神经根所连的脑部内都存
在相应的脑神经核。概略而言,中脑存在 Ⅲ、Ⅳ对脑神经核,脑桥Ⅴ、Ⅵ、Ⅶ、Ⅷ ,延髓Ⅸ、Ⅹ、Ⅺ、Ⅻ、对脑神经核。其 中第Ⅴ对脑神经的感觉核是一对较长的灰 质柱,贯穿整个脑干(如图8所示)。
2)传导浅感觉的脊髓丘脑束,沿脑干腹外 侧部上升,行于内侧丘系的外侧。
3)锥体束:传导随意运动冲动的锥体束, 下行经过脑干腹侧,一部分纤维至各脑神
经躯体运动核,另一部分纤维集中于延髓
锥体,继续下行时大部分纤维走向对侧,
形成锥体交叉,下行入脊髓遂成皮质脊髓
侧束,不交叉的纤维将入脊髓称皮质脊髓 前束。
人类大脑的高度发展将间脑大部掩盖,间脑主要部分为背侧丘 脑(丘脑)和下丘脑。正中的矢状裂隙即第三脑室,该室前方
有一对室间孔通大脑半球内腔(侧脑室),向后经中脑水管通 第四脑室。
1.背侧丘脑:占据间脑背侧份,为一对卵圆灰质块,内部被"Y "形纤维板分隔为前、内侧、外侧三组核群。外侧核群的腹面后 部,称腹后核,是躯体深、浅感觉传导通路的中继核,内侧核
2)传导通路的中继核:主要有中脑上部的 红核、大脑脚深处的黑质和延髓背侧的薄 束核与楔束核。

大脑解剖图谱

大脑解剖图谱

9.
颞前动脉:布于颞上回、颞 中回前部。
10. 颞极动脉:起源常有变异, 可发自大脑中动脉主干、脉 络丛前动脉,或与颞前动脉 共干,分2~3支布于颞极。
部及缘上回。
5. 顶后动脉:越缘上回至顶 间沟或其附近,布于缘上 回及顶上小叶下部。
78 精选课件ppt
79 精选课件ppt
80 精选课件ppt
53 精选课件ppt
54 精选课件ppt
55 精选课件ppt
56 精选课件ppt
脑池
57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脑池
小脑延髓池:位于后颅窝的后下部,小脑和 延髓之间,向前通第四脑室,向下通脊髓的 蛛网膜下腔
58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脑池
桥池:又称桥前池,位于桥脑腹侧面和枕骨 斜坡之间,其内有几根动脉。此池向上通向 脚间池,向后通入小脑延髓池。
间脑
27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间脑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与两侧大脑半球 分界不清
两侧间脑之间窄腔称第三脑室 分为5个部分:背侧丘脑(丘脑)、后
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 体积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2%,但结构功
能复杂 上丘脑--松果体 下丘脑—垂体、视交叉
28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松果体
小脑上面观
精选课件ppt
小脑下面观
45
46 精选课件ppt
47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脑室系统
侧脑室:双侧额角(前角)、体部、三角区(房 部)、枕角(后角)及颞角(下角)
第Ⅲ脑室:位于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为一狭 窄的空腔,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经导水管与 第Ⅳ脑室相通。室间孔位于前连合上方几毫米处。 第Ⅲ脑室前壁为前连合和终板,底为下丘脑和丘 脑下部组成(矢状面可见视交叉上隐窝和漏斗隐 窝),顶为中间帆,后壁为后连合及松果体隐窝

人体解剖学——脑干

人体解剖学——脑干

孤束核 舌下神 经核 三叉神经 脊束核 脊髓丘脑束 内侧丘系
疑核
下橄榄核
锥体束
34
4) 脑桥下部横切面: 前庭神经核
展神经核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三叉神经 脊束核 三叉神经 脊束及核
面神经根
面神经核 外侧丘系
内侧丘系 和斜方体
展神经
脑桥核
锥体束
35
面神经膝
36
5) 脑桥中部横切面: 小脑上脚 三叉神经 脑桥核 三叉神经 运动核
12
3、疑核
位于延髓上部 支配腭、咽、喉肌和气管上部横纹肌
损伤表现为吞咽、发声困难
受双侧皮质控制 4、副神经核 位于脊髓颈部上5~6节前角的背外侧 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损伤表现为头不能向对侧转,肩不能 上提 受双侧皮质控制 疑核
副神经核
13
一般内脏运动柱
1、动眼神经副核 位于中脑上丘平面 支配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损伤表现为瞳孔散大 2、上泌涎核 位于脑桥下部 管理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 3、下泌涎核 位于延髓上部 管理腮腺分泌 4、迷走神经背核 位于延髓迷走神经三角的深方 支配胸腹腔大部分器官
小脑中脚
三叉神经
内侧丘系
锥体束
脑桥核
37
6) 中脑下丘平面: 下丘核 中脑水管 中央灰质 滑车神经核 外侧丘系
内侧丘系
黑质
大脑脚底
38
7) 中脑上丘平面: 上丘灰质层 中央灰质 上丘 中脑水管
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核
三叉丘系 脊髓丘脑束
内侧丘系 红核
39
最后区
3、第四脑室 1)脉络丛 2)三个孔
中脑水管 小脑 上脚
上髓帆
第四脑室 脉络丛

12对脑神经

12对脑神经

脑干(brainstem)上承大脑半球,下连脊髓,呈不规则的柱状形。

脑干由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组成。

延髓尾端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接续,中脑头端与间脑相接。

延髓和脑桥恰卧于颅底的斜坡上。

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与脑干的功能有关。

经由脊髓传至脑的神经冲动,呈交叉方式进入:来自脊髓右边的冲动,先传至脑干的左边,然后再送入大脑;来自脊髓左边者,先送入脑干的右边,再传到大脑。

脑干部位又包括以下四个重要构造:1.延髓(medulla)延髓居于脑的最下部,与脊髓相连;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

2.脑桥(pons)脑桥位于中脑与延脑之间。

脑桥的白质神经纤维,通到小脑皮质,可将神经冲动自小脑一半球传至另一半球,使之发挥协调身体两侧肌肉活动的功能。

3.中脑(midbrain)中脑位于脑桥之上,恰好是整个脑的中点。

中脑是视觉与听觉的反射中枢,凡是瞳孔、眼球、肌肉等活动,均受中脑的控制。

4.网状系统(reticular system)网状系统居于脑干的中央,是由许多错综复杂的神经元集合而成的网状结构。

网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觉醒、注意、睡眠等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

脑干的内部结构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于头面部,迷走神经还分布到胸腹腔内脏器官。

编号名称分类起源功能I 嗅神经感觉神经端脑转导嗅觉冲动II 视神经感觉神经中脑传导视觉冲动III 动眼神经运动神经中脑支配大部分眼外肌、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IV 滑车神经运动神经中脑支配上斜肌(眼肌)V 三叉神经混合神经脑桥①眼神经(感觉):眼球、泪腺、结膜和部分鼻腔粘膜;②上颌神经(感觉):上颌牙、牙龈、鼻腔和口腔的粘膜以及睑裂间的面部皮肤 ;③下颌神经(混合):支配咀嚼肌,下颌牙、牙龈、舌前2/3和口腔底粘膜以及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的面部皮肤VI 展神经运动神经脑桥支配眼外直肌。

展神经损伤时出现眼内斜视VII 面神经混合神经脑桥舌的味觉,面部表情肌运动及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VIII 前庭窝神经感觉神经脑桥传导听觉IX 舌咽神经混合神经延髓支配咽肌和喉肌、腮腺;舌后1/3及咽部,传入痛、温、触、味觉、颈内动脉窦和体的冲动X 迷走神经混合神经延髓支配呼吸、消化两个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心脏等器官的感觉、运动以及腺体的分泌。

人体解剖学:小脑间脑

人体解剖学:小脑间脑
共济失调。运动时,有控制速度、力量和距离上的障碍; 眼球震颤; 意向性震颤。
-24-
2.原小脑综合症 因前庭小脑损伤所致。 表现为:
平衡失调,走路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摆; 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非自主地有节奏地摆动。
3.新小脑综合症 患侧肢体出现: 肌张力低下 共济失调 意向性震颤。
小脑脚
小脑借三对脚与延髓、脑桥和中脑相连。
小脑上脚 (结合臂)
小脑中脚 (脑桥臂)
小脑上脚 (结合臂)
小脑中脚 (脑桥臂)
小脑下脚 (绳状体)
小脑下脚 (绳状体)
小脑上中下脚 含由有发来自自脑齿桥脊状核髓核的和、纤延栓维髓状组的核成纤、。维球,核包的括全脊部髓传小出脑纤
维束以、及三一叉小束脑来束自、顶楔核小的脑纤束维、。网状小脑束和橄榄小脑束。
小脑
位于颅后窝 前面隔第四脑室与 脑干相邻 上方籍小脑幕与大 脑半球枕叶相邻
丘脑间粘合 穹隆 松果体中脑水管
顶盖 上髓帆
枕叶
小脑的功能:
调节下行运动通路 的活动
漏斗 垂体 脑桥
延髓
第四脑室 下髓帆
-4-
小脑蚓
小脑的外形
原裂
绒球
小脑 (上面)
蚓垂 蚓锥体
小结
小脑扁桃体 水平裂
小脑 (下面)
小脑
—— 产生具有意识的感觉和调节躯体运动的作用
内髓板 后外侧核
内侧核
前核 背外侧核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腹后内侧核
-31-
3、联络核团(新丘脑):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侧群
与下丘脑、边缘系统有往返纤维联系,在功能上 进入高级活动领域,具有情感意识的辨别能力,还参 与学习和记忆。

解剖:脑干小脑间脑

内分泌活动; 人类昼夜节律的起搏点。
下丘脑hypothalamus
组成和分区
脑底可见:视 交叉、灰结节、乳 头体、漏斗、垂体 等结构。
内部结构
分为视上区、 视前区、结节区和 乳头体区。
视上核 室旁核
纤维联系
下丘脑的功能:
神经内分泌的中心、皮质下植物性中 枢;
参与情绪行为反应; 调节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
与中脑腹侧相连的神经:动眼神经。
背侧面:
与中脑背面相连的脑神经:滑车神经。
十二对脑神经
Ⅰ 嗅神经
Ⅱ 视神经 Ⅲ 动眼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
Ⅳ 滑车神经
Ⅴ 三叉神经
四车五叉六外展,
Ⅵ (外)展神经
Ⅶ 面神经
七面八听九舌咽,
Ⅷ 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
Ⅸ 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迷副舌下十二全。
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蜗神经核 Cochiear nuclei 前庭神经核 Vestibular nuclei
一般躯体感觉核和特殊躯体感觉 核位于被盖部的最外侧,接受脑 神经躯体感觉神经节中枢突传入 的躯体感觉冲动。
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
Nucleus of soitary tract
位于延髓内脏运动核的 外侧,接受 Ⅶ、Ⅸ、 Ⅹ对脑神经的内脏感 觉神经节中枢突传入 的内脏感觉冲动。
脑干的内部结构
Internal Structures of Brain Stem
灰质 脑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
白质 纤维束
网状结构
脑神经核
一般躯体运动核
动眼神经核
Nucleus of oculomotor nerve

大学精品课件:05-06脑干

运动性核团—感觉性核团: 脊髓灰质(腹—背) 脑干灰质 (内—外)
脑神经核的配布规律
脊髓灰质含有4种性质核团: 躯体感觉-脊髓后角 (Ⅰ~Ⅳ Ⅴ~Ⅵ) 内脏感觉-脊髓中间内侧核(Ⅶ) 内脏运动-脊髓中间外侧核(Ⅶ)
或骶副交感核
躯体运动-脊髓前角运动核(Ⅸ)
脑神经核含有7种性质
一般躯体运动核 4对 特殊内脏运动核 4对 一般内脏运动核(副交感)4对 一般内脏感觉核 1对 特殊内脏感觉核 一般躯体感觉核 1对 特殊躯体感觉核 2对
第四脑室
下髓帆
脉络丛 正中孔
与蛛网膜下
腔相通。
外侧孔
第四脑室脉络丛
二、脑干内部构造
(一)灰 质(神经核):
1.脑神经核
2.非脑神经核
(二 )白 质 : (三)网状结构
1 上行纤维束
2 下行纤维束
延髓下部结构类似脊髓,中央管逐渐 移向背侧,由背侧向两侧展开成菱形窝。 灰质—白质: 脊髓 (内—外) 脑干(背—腹)
1、延髓
视交叉
腹侧: 锥体 橄榄 锥体交叉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舌下神经
视束 大脑脚 脚间窝 脑桥 面神经 小脑中脚 锥体 舌下神经 橄榄 锥体交叉
脑干腹面观
尾状核 内囊 背侧丘脑 松果体 上丘 下丘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前庭区 小脑下脚 髓纹 楔束结节
背侧: 菱形窝下半 小脑下脚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三叉神经运动核
疑核 经脑桥中部切面 面神经核
经橄榄中高切面
副神经核
经面神经丘切面 经锥体交叉切面
3、一般内脏运动核: 支配平滑肌、心肌、腺体。 动眼神经副核(Ⅲ)→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上泌涎核(Ⅶ)→下颌下腺、 舌下腺、泪腺 下泌涎核(Ⅸ)→腮腺 迷走神经背核(Ⅹ)→胃肠 平滑肌和腺体

脑干七种脑神经核

和听觉纤维
⑥一般内脏感觉核: (1对) ⑦特殊内脏感觉核: 两者合成一对
2、脑神经核排列规律
①脑神经核的高度与该脑神经相连的部位基本一致
②脊髓的中央管到脑干后,从后正中沟裂开,向两侧展开形成菱形窝, 原来脊髓灰质前角、侧角、后角到脑干则变为内侧与外侧的关系。
③ 核团的排列规律:内侧为躯体运动性的脑神经核(前角)、中间为内 脏运动性脑神经核(侧角)、外侧为感觉性脑神经核(后角)。
纤维联系: 发出外侧丘系上行
接受蜗神经的纤维
功能:传导听觉
切面高度
蜗神经核
2)前庭神经核:
位置:脑桥下部与延髓上部水平 性质: 纤维联系: 上行入小脑、背侧丘脑,下行入内侧纵束、前庭脊髓束。
接受前庭神经的平衡觉纤维 功能:传导位置觉
前庭神经核
3. 脑神经核的位置、性质、纤维联系、功能
(1)躯体运动性脑神经核:
1)动眼神经核:
动眼神经核
• 位置:中脑上丘阶段,
• 性质:
• 纤维联系: 动眼神经
上丘
皮质核束
切面高度
下丘
• 功能:支配5块眼外肌,
(除外上斜肌和外直肌)
2)滑车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位置:中脑下丘阶段,
性质:
纤维联系: 滑车神经
动眼神经副核核
2)上泌涎核:
位置:脑桥下部
发出纤维:加入面神经
性质:副交感 功能:支配泪腺、舌下腺和下颌下腺分泌
上泌涎核
3)下泌涎核:
位置:延髓橄榄上部 发出纤维:加入舌咽神经
性质:副交感 功能:支配腮腺的分泌。
下泌涎核
4) 迷走神经背核:
位置:延髓
性质:副交感
发出纤维:加入迷走神经

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

下丘脑 端脑
背侧丘脑
上丘脑 中脑 小脑 底丘脑
组成
包括五部分
背侧丘脑 上丘脑 下丘脑 底丘脑 后丘脑
丘脑位于间脑的背侧部,是一对卵圆形
的灰质团块。被Y形的白质分为三个部分。 分成的三个部分是: 丘脑前核:与内脏活动有关。 丘脑内侧核:接受丘脑其它核团纤维 起整合作用。 丘脑外侧核:深、浅感觉纤维 外侧核 大脑皮质,是感觉的最后中继站。
分为31个节段。
脊髓全长有二个膨大,颈膨大在颈5至胸
1节段处。腰膨大位于腰2至骶3节段处。 脊髓膨大与肢体发达程度有关。
脊髓的外形
脊神经节 后根
前根
脊髓节段 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C1—4 C5—8 T1—4 T5—8 T9—12 L1—5 S1—5、Co
对应椎骨
同序椎骨 高 1个椎骨 高2个椎骨 高3个椎骨 平对T 10 - 12 平对 T 12、L 1
的冲动直接或间接地传给前角运动神经 元,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2)红核脊髓束:起自红核,纤维立即交
叉后下行,终止于脊髓。主要作用是调 节肌张力和协调肌群的运动。
白质 white matter 主要纤维束
薄束和楔束
传导深感觉
皮质脊髓侧束
支配同侧肢体运动
脊髓小脑后束
传导同侧下半身本体感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脑(encephlon)• 位于颅腔内,由大脑、间
脑、中脑、脑桥、延髓及小脑 6 部分组 成,• 通常将延髓、脑桥、中脑3部分合称 脑干。
第一节 脊髓
(一)脊髓的外形 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圆柱形,上端平枕
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端平第一腰锥下 缘,长约45厘米。
从脊髓上发出31对脊神经。所以将脊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瞳孔开大,虹膜血管收缩 •副交感神经兴奋,瞳孔缩小,睫状肌收缩
4.眼球的运动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 5.视觉:视神经传导。
黑质及其纤维联系
分部: 网状部(腹侧部-红带) 接受部GABA 致密部(背侧部-黑带) 释放部DA 腹侧被盖区:释放DA 联系:(锥体外系中继站) 黑质网状部与苍白球联系 黑质致密部与尾壳核联系 腹侧被盖区与边缘系统 环路: 黑质网状部=被盖区=黑质致密部 黑质纹体=纹体黑质 病变:帕金森症
下丘与下丘核
下丘核群: 1、中央核 2、中央周核 3、外侧核 传入纤维: 外侧丘系 传出纤维: 1、内侧膝状体 2、上丘 功能: 听觉反射
小脑上脚的构成
传入纤维: 1、脊髓小脑前束 2、三叉小脑束 3、顶盖小脑束 传出纤维: 1、小脑红核束 2、小脑背丘束 3、小脑网状束
大脑脚的构成
(二)病理变化
肉眼观:黑质和蓝 斑脱色是本病特征 性肉眼变化。 镜下: ①黑质细胞变性和 脱失。
②残留神经细胞中 有lewy小体形成。
路易包涵 体: lewy小体 位于胞浆内, HE 染色呈圆形, 中心嗜酸性着 色,折光性强, 边缘着色浅。 电镜下,该小 体由细丝构成, 中心区致密, 周围较松散。
传入纤维: 1纹体黑质F(GABA) 2苍白黑质F(GABA) 3底丘脑黑质F(Glu) 4中缝黑质F(5HT) 5脚桥黑质F(Ach) 6皮质黑质FGlu)
传出纤维: 1黑质纹体F(DA) 2黑质顶盖F(GABA) 3黑质被盖FGABA) 4黑质丘脑FGABA)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通路
红核及其纤维
分部:大细胞部(旧红核) 小细胞部(新红核) 传入:皮质红核束 纹体红核束 苍白红核束 下丘脑红核纤维 黑质红核纤维 传出:红核脊髓束 红核网状束 红核小脑束 红核橄榄束 被盖中央束 红核网状脊髓束 三穿束: 1、小脑上脚 2、动眼神经根 3、缰核脚间束
动眼神经核群与动眼神经
眼球的神经支配 1.感觉神经 一般感觉→睫状长神经→鼻睫神经→眼神经→三叉神经 →脑干→三叉神经感觉核 2.交感神经 脊髓T1~T2侧角(节前纤维) →胸及颈交感干→颈上神 经节(交换神经元)→ (节后纤维) 颈内动脉丛→海绵丛→睫 状神经节→瞳孔开大肌和血管 3.副交感神经 中脑动眼神经副核(E-W核)(节前纤维) →动眼神经 走行→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节后纤维)睫状短神 经→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内耳螺旋神经节光镜像 (镀银染色)
交感神经节光镜像
环行肌
神经元
纵行肌
副交感神经节- 小肠肌间神经丛 (左:HE染色 右:镀银染色 )
与脑神经有关的副交感神经节
1、睫状神经节
与动眼神经有关,位于眶内视神经与外直肌之间,此 节与副交感、交感、感觉三种根。 1 副交感根 动眼副核→动眼N→动眼N下支→睫状N 节短根→睫状N节换站→睫状短N→瞳孔括约肌,睫状 肌。 2 交感根 颈内A丛→睫状短N→瞳孔开大肌,眼球血 管。 3 感觉根 眼N→鼻睫神经→睫状短N→眼球一般感觉
四叠体(上丘与下丘) 上丘 上丘核 上丘臂 下丘 下丘臂 下丘核 顶盖前区 视听反射 中枢
上丘与上丘核
分浅、深两层及七 个亚层(三浅四深) :带状层、浅灰层、 视层、中灰层、中白 层、深灰层、深白层 浅层视副动, 深层听头颈 传出纤维束: 1、顶盖丘脑束 2、顶盖脊髓束 3、顶盖脑桥束 4、顶盖网状束 完成视听反射 协调机体平衡
位于脊柱两侧,每侧19~24个。相邻
交感神经节
椎旁节由节间支连成两条交感干,上
至颅底,下至尾骨,两干于尾骨前方 汇合于奇神经节。 颈部:3~4对;颈上、中、下神经节 胸部:10~12对胸交感神经节; 腰部:4对腰神经节; 盆部:2~3对骶交感神经节和1个奇 神经节 。
交感干神经节由多极神经元组成,胞

DA
ACh
DA
ACh
正常人
帕金森病
发病机制
黑质
多巴胺(DA)学说
DA Ach 尾核
纹状体
脊 髓 前 角 运 动 神 经 元
相互调节 动态平衡
维持机体锥体外系正常运动功能
(一 ) 发病机制 PD的发病是由于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受损
(变性和脱失),多巴胺合成减少,以致多巴胺(抑制性) 与乙酰胆硷(兴奋性)的平衡失调,而 PD患者存在一种遗 传的对外界环境因子的易感性,导致多巴胺神经元受损。
1.红核是本平面的特 征,发出被盖腹侧 交叉,下行为红核脊 髓束。 红核的背外侧依次 是内侧丘系、脊髓 丘系和三叉丘系、 其外侧是下丘臂,即 将进入内侧膝状体。 2.呈分层结构的上丘 发出被盖背侧交叉, 下行为顶盖脊髓束。 3.水管周围灰质内有 动眼神经核,动眼神 经副核和三叉神经 中脑核,前二核发出 动眼神经根。 动眼神经核腹侧是 内侧纵束。 4.脚底由锥体束和皮 质脑桥束构成,其背 侧是黑质。
分部
中脑内部结构
中脑被盖 黑质 脚底 纹 状 体

顶盖 (上丘和下丘) 水管周灰质 (Ⅲ、Ⅳ对脑神经核) 大脑脚

特征
脑桥
上丘:红核
下丘:

屈肌+

小脑 上脚交叉
周围神经节
脊神经节 每对脊神经都有,是感觉性质,位于脊神经 后根上,共62个。 脑神经节 并非每对脑神经都有,主要为感觉神经节。 内脏神经节 其中副交感节主要有4对,它们分别是与 动眼神经有关的睫状神经节,与面神经有关的翼腭神 经节,下颌下节,与舌咽神经有关的耳神经节。交感 神经节有椎旁节和椎前节。大都为运动性质的。
核柱: 1背侧柱:同侧下直肌 2腹侧柱:同侧内直肌 3中间柱:同侧下斜肌 4内侧柱:对侧上直肌 5中央后柱:双侧上睑提肌 传入纤维: 1皮质核束:支配眼肌运动 2内侧纵束:完成头眼反射 3展神经:协调眼水平运动 4上丘:协调眼球反射 5舌下周核:参与调节眼活动 传出纤维:动眼神经
副动眼神经核(调节眼球垂直运动)
体大小不等。
椎前神经节
呈不规则的节状团
块,位于脊柱前方,腹
主动脉脏支根部。主要
有:腹腔神经节、主动
脉肾神经节、肠系膜上
神经节和肠系膜下神经
节。两对两单。

3、耳神经节


与舌咽N有关,位于卵圆孔下方,下颌N内侧, 有4个根。 1 副交感根 下诞核→舌咽N→岩小N→耳N节 →耳颞N→腮腺分泌。 2 交感根 来自脑膜中A丛。 3 运动根 来自下颌N→鼓膜张肌、腭帆张肌。 4 感觉根 来自耳颞N→腮腺感觉。
椎旁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





顶盖前区 pretectal area (顶盖 前橄榄核、顶盖前区核、视束 核) 位置:中脑与间脑交界水平, 紧靠上丘头端细胞群 顶盖前区是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视束信息顶盖前区双侧动 眼神经副核睫状神经节瞳 孔括约肌、睫状肌完成瞳孔 对光反射。 腹侧被盖区 位置:脚间窝深面 传入:黑质纤维 传出:多巴胺投射纤维至新纹 状体,边缘系统 功能:与躯体运动的控制有关
1间位核:协调眼球慢旋转 2达克谢维奇核:参与内侧纵 束,协调眼肌运动。 3后连合核:参与互感性瞳孔 对光反射
动眼神经
动眼神经核损伤:瞳孔对 光反射存在:不全麻痹。
动眼神经根损伤:瞳孔对
光反射消失,完全麻痹。
性质:运动神经。含有躯体运动和一般内脏运动两种运动 纤维成分。
躯体运动: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躯体运动纤维→支配除 上斜肌和外直肌以外的全部眼肌。 一般内脏运动: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节 前纤维→睫状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睫状 肌→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射。

重点平面读片
中脑
上丘平面
中脑的非脑神经核
红 核 red nucleus 上丘核 superior colliculus 位置: 中脑上丘 位置: 中脑上丘 传入:1)来自小脑齿状核经小脑 传入: a.视网膜来的纤维 b.大脑皮质视区的纤 维 c.下丘 d.脊髓 上脚的投射 传出:被盖背侧交叉顶盖脊髓束 2)来自大脑皮质的投射 功能:与视觉有关 传出:红核脊髓束(在被盖腹侧交 参与视觉、听觉反射 叉) 下丘核 inferior colliculus 功能:与躯体运动的控制有关 位置:中脑下丘 黑 质 substantia nigra (1)下丘是听觉通路上的重要中继核,音频定 位、头眼运动。 位置: 大脑脚底与被盖之间 外侧丘系下丘发出纤维组成下丘臂内侧膝状 传入:新纹状体的纤维 体大脑皮质听区 传出:a.新纹状体b.颞叶的杏仁 (2)听觉反射中枢 核c.背侧丘脑 听觉感受器下丘上丘顶盖脊髓束眼外肌 功能:分泌多巴胺,参与运动的 的脑神经运动核及颈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完成听 调节 觉反射(对声的刺激产生转头、转眼的反应)

神经节细胞
神经节中的神经元称节细胞,大体有三类:

脊神经节:含假单极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神经 纤维束;节细胞胞体圆,核圆,核仁明显,尼氏体 细小分散;胞体周围有卫星细胞
脑神经节:结构同上,分布于某些脑神经干上,如 三叉神经节等。


自主神经节: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
脊神经节模式图 ⑴局部 ⑵ 假单极神经元质 多巴胺能神经元 发出上行纤维到达纹状 体(尾核及壳核),其末梢与尾 - 壳核神经元 形成突触,以多巴胺为递质,对脊髓前角运动 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尾核 胆碱能神经元,黑质与尾-壳核神经元所 形成的突触以乙酰胆碱为递质,对脊髓前角运 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正常:两种递质平衡状态,共同调节运动机能。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通路病变, 使纹状体 内缺乏多巴胺,导致震颤麻痹 。

与面N有关,位于翼 腭窝上部,上颌N下 方、有3个根: 1 副交感根 上泌涎 核→面N→岩大N→ 翼腭N节→节后纤维 支配鼻、腭、泪腺的 分泌活动。 2 交感根 颈内A丛 →岩深N 3 感觉根 上颌N→ 翼腭N→鼻、腭、泪 腺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