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云辨治喉源性咳嗽经验
干祖望老先生提出的“喉源性咳嗽”

干祖望老先生提出的“喉源性咳嗽”
喉科六味汤方
荆芥10g,防风10g,桔梗10g,甘草6g,薄荷10g,僵蚕10g
本方治疗喉源性咳嗽。
“喉源性咳嗽”这一病名,由现代中医喉科奠基人干祖望老先生创造性提出。
此病之主要症状是咽喉干燥、发痒,痒则咳,咳则呛,持续不断,越咳越痒,越痒越咳,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咳嗽,从中医角度看有“风”的特征,来去迅速,所以用荆芥和防风这个经典的祛风药对;炒僵蚕,也是一味疏风、化痰的好药;薄荷辛香走窜,有清利咽喉的重要作用;桔梗不仅可以宣肺利咽、祛痰,更为“舟楫之药”,能够载着一众药力直达病变部位;甘草既可调和诸药,又有解毒之功。
此方出自《喉科指掌》一书,原书中是将上述药物打成粉末煮散服用,也可以用沸水冲泡15分钟后服用,“治一切咽喉,不论红白,初起之时,漱一服可愈”,临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加减。
还有一种咽喉疾病中医辨证属于瘀血者,需要活血化瘀,可以选用王清任会厌逐瘀汤。
由《类证治裁》谈喉源性咳嗽证治

由《类证治裁》谈喉源性咳嗽证治李华;李云英;陈文勇【摘要】@@ 浅读了清代名医林佩琴的<类证治裁>,觉得其辨证仔细,不拘泥于古人,这正是我们现代中医所最缺乏的.临床上对于证候的识别是否正确,辨析是否精当,是决定施治的关键.所以林氏在<类证治裁>中特别强调辨证和识证:"司命之难也在识证,识证之难也在辨证.识其为阴为阳,为虚为实,为六淫,为七情,而不同揣合也;辨其在经在络,在腑在脏,在营卫,在筋骨而非关臆度也."只有辨识无误才能投剂见功.<类证治裁>对内、外、妇科及五官诸病均根据其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详细辨识.林氏善于将前人的经验与自己的体会相结合,融会贯通,去粗取精,曾谓"一法未合,虽古法宜裁;一方未纯,虽古方宜裁;必吻合而后已". 以下以咳嗽为例谈我的心得.【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0(031)007【总页数】1页(P913-913)【作者】李华;李云英;陈文勇【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510120;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510120;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51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1.5浅读了清代名医林佩琴的《类证治裁》,觉得其辨证仔细,不拘泥于古人,这正是我们现代中医所最缺乏的。
临床上对于证候的识别是否正确,辨析是否精当,是决定施治的关键。
所以林氏在《类证治裁》中特别强调辨证和识证:“司命之难也在识证,识证之难也在辨证。
识其为阴为阳,为虚为实,为六淫,为七情,而不同揣合也;辨其在经在络,在腑在脏,在营卫,在筋骨而非关臆度也。
”只有辨识无误才能投剂见功。
《类证治裁》对内、外、妇科及五官诸病均根据其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详细辨识。
林氏善于将前人的经验与自己的体会相结合,融会贯通,去粗取精,曾谓“一法未合,虽古法宜裁;一方未纯,虽古方宜裁;必吻合而后已”。
自拟桑杏蝉贝汤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216例

肺 结核 、 肺 癌等 。
治 疗 方 法
喉源 性 咳嗽属 中医“ 咳嗽” “ 喉痹” 范 畴 。2 0世 纪 8 O
年代 , 干祖 望教 授对 上 呼 吸 道病 变 导 致 的咳 嗽 , 首 次 提 出并定 义 为“ 喉 源性 咳嗽 ” , 强 调 咽喉疾 患为 其主要 致 病
原因[ 2 ] 。相 当 于西 医学 的“ 慢性 咽炎 ” “ 上 呼 吸道感 染 ” 。
喉源 性 咳嗽是 临床 常见 疾病 , 主要 症 状是 阵发 性喉 痒干咳, 或无痰或少痰 , 西药治疗效果 较差 , 而 且 不 稳
定 。2 0 0 7年 3月 ~ 2 0 1 2年 5月 , 笔者 采 用 自拟桑 杏 蝉 贝汤治 疗 喉源性 咳嗽 2 1 6例 , 疗效 满意 , 现 报道 如下 。
剂 。 日 1剂 , 水煎 , 分 3次 服 。2 0 0 9年 3月 1 0日二 诊 :
喉痒 咳 嗽明显 减 轻 , 面红、 舌红均减, 脉 弦 。药 已对 症 ,
上方 继服 5 剂 。随访未 复发 。
讨 论
X线 片 检查无 异 常 , 偶 见肺 纹 理 增 多 。排 除支 气 管 炎 、
方 药 应 用 中国民间疗法
CHi NA’ 5 NATUROP ATH J uI 201 4 Vo l 22 No 7
,
续 用原 方治 疗可 获 效 。无 效 : 治疗后咽痒、 咳嗽 和 咽部
增液汤合甘桔汤加味治疗咽源性咳嗽20例

5 病 案 举例
新 药 治 疗 慢 性 咽 炎 的 临 床 研 究 指 导 原 则 》1 医 诊 l西
断 标 准 , 部 病 例 均 为 慢 性 咽 炎 所 致 咳 嗽 。 实 验 室 全 经
检 查 排 除 气 管 炎 及 其 它 疾 病 引 发 的 咳 嗽 。 检 查 咽 部 充 血呈 暗 红色 , 膜 干燥 、 缩 , 有 淋 巴滤 泡增 生 。 粘 萎 或 中 医诊 断标 准 为 : 主 症 : 喉干 痛 , 咽 痒 、 ① 咽 或 咽 梗 伴 刺 激 性 咳 嗽 , 红 少 苔 , 细 数 。 兼 症 : 塞 流 舌 脉 ② 鼻
炙 百 部 、 参 各 1 g 水 煎 服 , 1剂 , 药 2剂 后 咳 沙 5。 日 服
嗽, 5剂 后 痊 愈 。 随 访 3个 月 未 见 发 作 。 6 体 会 咳 嗽 是 急 慢 性 咽 喉 炎 临 床 表 现 之 一 , 了 区 分 为 气 管 及 肺 部 疾 病 产 生 的 咳 嗽 , 床 称 之 为 “ 源 性 咳 临 咽
闻 及 干 湿 罗 音 。诊 断 为 喉 痹 , 源 性 咳 嗽 。证 属 阴 虚 咽
治 疗 组 用 桔 梗 、 地 、 百 部 、 力 子 、 竺 子 各 生 炙 大 天
火 炎 , 拟 滋 阴 降 火 , 肺 止 咳 。 以 增 液 汤 合 甘 桔 汤 治 润 加 味 。药 用 桔 梗 、 参 、 地 、 冬 、 力 子 、 菀 、 玄 生 麦 大 紫 冬
2 5个 月 , 均 1 5天 。 . 平 7
治 疗 结 果 见 表 1 。
表 1 两 组 治 疗 结 果 比 较 例( )
治 疗 组
自拟蝉蝴汤治疗喉源性咳嗽43例

自拟蝉蝴汤治疗喉源性咳嗽43例
姜锦林
【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0(017)004
【总页数】1页(P20)
【作者】姜锦林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110.5
【相关文献】
1.自拟荆蝉止痒茶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喉源性咳嗽体会 [J], 张亚光
2.自拟桑杏蝉贝汤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216例 [J], 赵洪岳;杨兰芳
3.自拟利喉止咳汤治疗喉源性咳嗽64例 [J], 蒋建云;王东梅
4.蒋建云自拟利喉止咳汤治疗喉源性咳嗽经验 [J], 郭静;李广志;王世强;蒋建云
5.银蝉牛蒡汤治疗喉源性咳嗽80例 [J], 周和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临床疗效观察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9 V ol.(11) No.36 -28- 中华医学·气证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临床疗效观察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Linggan Wuwei Jiangxin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aryngeal cough尚国超(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江苏连云港,222000)中图分类号:R25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019)36-0028-03证型:GDI【摘要】喉源性咳嗽是干祖望教授首次提出的耳鼻咽喉科疾病,本研究选取40例中医诊断符合脾气虚弱型喉源性咳嗽门诊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茯苓 12 g,甘草6 g,干姜6 g,细辛3 g,五味子10 g,陈皮10 g,半夏6 g,疗程2周,临床加减为:咽痒明显,咳嗽不能自止,加蝉蜕10 g,防风10 g;咽干口渴,无痰或少痰,去干姜,加麦冬10 g,生白术10 g;咳嗽自汗,加黄芪15 g,白术10 g,咳甚至小便不能自制者,加党参10 g,益智仁10 g,中药采用颗粒剂。
西药治疗给予头孢克肟分散片,盐酸左西替利嗪分散片口服。
经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差异性。
根据治疗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5%,对照组总有效率是80%。
通过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总积分差值的组间比较分析,P<0.05,两组之间的总有效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所以得出最终结论为: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组临床总体效果好于对照组。
【关键词】喉源性咳嗽;苓甘五味姜辛汤;疗效观察【Abstract】Laryngeal cough is otolaryngological disease, which is first proposed by Professor Gan Zuwang. This study selected 40 cases of TCM diagnosis patients with deficiency of Spleen Qi laryngeal cough.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inggan Wuwei Jiangxin Decoction (苓甘五味姜辛汤). Drug composition was as follows: Poria Cocos 12 g; Licorice 6 g; Dried ginger 6 g; Asarum 3 g; Schisandra chinensis 10 g; Poria Cocos 12 g; Licorice 6 g; Dried ginger 6 g; Asarum 3 g; Schisandra chinensis 10 g; Orange peel 10 g; Pinellia tuber 6 g.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two weeks.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for severe throat itch and severe cough, Cicada slough 10 g and radix sileris 10 g were added; For dry throat and thirst, no or less phlegm, dried ginger was replaced by ophiopogon root 10g, 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10 g; For cough and spontaneous sweating,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15 g, 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10 g were added; For uncontrollable urination caused by cough, Codonopsis pilosula 10 g and Alpinia Alpinia 10 g were added. Granules were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efixime dispersible tablets and levocetirizine hydrochloride dispersible tablets were given or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80% in the control group.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 of the total score of symptoms and sig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made, P=0.02<0.05, there was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Final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inggan Wuwei Jiangxin Decoction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Keywords】Laryngeal cough; Linggan Wuwei Jiangxin Decoction;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9.36.012喉源性咳嗽这一病名是由国家级名老中医干祖望教授首次提出的,指因咽喉疾病引起的咳嗽,并且无肺部疾病因素。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治疗体会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治疗体会
柏德新
【期刊名称】《北京中医》
【年(卷),期】2006(25)7
【总页数】1页(P402-402)
【关键词】喉源性咳嗽;宣肺利咽法;三拗汤
【作者】柏德新
【作者单位】北京博雅中医门诊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11;R274.915.5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治疗喉源性咳嗽的研究进展 [J], 王平生;艾博海
2.中医证候分型治疗喉源性咳嗽的疗效 [J], 董国华
3.喉源性咳嗽的中医治疗概述 [J], 张滋
4.中医药治疗喉源性咳嗽的文献分析 [J], 李艺; 杨培培; 张勉; 信楠; 黄卓燕; 高阳
5.名中医经验方治疗儿童喉源性咳嗽30例临床观察 [J], 傅大治; 盛丽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宣肺降火法治疗喉源性咳嗽临床进展

2020年9月 第17期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宣肺降火法治疗喉源性咳嗽临床进展顾大局南京市高淳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1300【摘要】随着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喉源性咳嗽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喉源性咳嗽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喉部炎症刺激引起喉部不适,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此病多采用抗感染、化痰、镇咳等治疗,但其治疗效果欠佳。
且具有较多的不良反应,从而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为此本次将结合相关肺降火法治疗喉源性咳嗽临床进展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宣肺;降火;喉源性咳嗽;临床进展[中图分类号]R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7-0012-02喉源性咳嗽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多发疾病,此病是由著名中医耳鼻喉科专家甘祖旺教授于1985年提出该病的发病位置则是咽喉部[1]。
其与我国中医学中的“喉喑”及“喉痹”等有着相似之处[2]。
因此将其称为喉源性咳嗽。
在患者患得该病后,其临床症状通常表现喉咙发痒,因痒而导致咳嗽。
咽部因刺激性气味干扰后则会引起咳嗽,而且痰液相对较少,咳痰困难,其痰液颜色呈现为黄色或白色,以及干咳无痰,此病在西医中被认为是感冒引起的咳嗽[3]。
在临床上主要采取抗感染、化痰、镇咳等治疗,但其疗效不佳,且有着较多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为此,我们将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和分析宣肺降火法治疗喉部咳嗽的临床进展。
1 变态反应在相关研究中得知,以往患有变应性鼻炎疾病或者变应原接触史以及家族性过敏性疾病病史的患者较容易出现咽喉引起的喉源性咳嗽[4]。
其表明了变态反应是引起喉源性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可能与变态反应性炎症引起的咳嗽敏感性增加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实验室检查表明,患者的吸入性变应性皮肤实验表现为阳性,同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血清特异性IgE升高[5]。
这些患者通常被异味、灰尘、油烟以及花粉、冷空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建云辨治喉源性咳嗽经验
罗瑞雪1何翠蓉1杨国荣1指导:蒋建云2
1 四川省蓬安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四川蓬安637800)
2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呼吸科(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四川省名中医蒋建云教授辨治喉源性咳嗽经验丰富,蒋师认为喉源性咳嗽以风热郁痰结滞于咽喉为主,治疗上以疏风利咽、清热祛痰、润肺生津、活血化瘀为法。
强调治疗的关键是清利咽喉。
本文重点介绍了其经验方利喉止咳汤的组成、特色及其临床加减运用。
关键词: 喉源性咳嗽;利喉止咳汤;名中医经验;蒋建云
蒋建云教授为四川省名中医,临证数十年,学验俱丰,其应用经验方利喉止咳汤治疗喉源性咳嗽,疗效颇佳。
笔者跟随老师学习,获益匪浅。
现就跟师临证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喉源性咳嗽是指因咽喉疾病引起的咳嗽,实为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诱因引发的一种咽喉部疾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咳嗽[1]。
属中医学“咳嗽”、“喉痹”范畴。
于1987年由著名老中医干祖望教授首先提出该病名[2],该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一般病程较长,不易治愈。
蒋师认为本病主要是因外邪滞留于肺经,风邪与郁痰结于咽喉的病变,其中风热郁痰留滞肺经者占十之七八。
咳嗽为肺之主症,凡咳嗽皆为肺气宣肃不利,开阖失司所致。
《景岳全书〃咳嗽篇》云:“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咽喉为肺之门户,与肺直接相通又在肺之上端,《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故外邪最易侵犯。
《重楼玉钥〃喉科总论》也指出:“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气之道也。
”故肺的气机调畅,则喉的功能正常,呼吸通畅,语音清亮。
若感受风邪,不能宣散,困于肺经,独郁于喉,壅塞肺气,肺气滞塞,水道不利,停湿为痰,气滞与痰凝互为因果,胶结喉窍,气道不利,逆而为咳。
此病机一为感受外风,风盛则痒;二为外邪久郁,化火生痰并生痒,痒造成本病。
久咳伤及肺之气阴,则见阴虚;久咳肺失治节、“久病入络”,则见血瘀。
故蒋师同时指出临床上也常见风寒、阴虚、血瘀等证,医者当详辨,不可犯虚虚实实之戒。
2 辨治原则
对于喉源性咳嗽的治疗原则,蒋师推崇明清温病学派的治疗方法,尤重清〃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通喉痹论》所论“凡喉症之生,属痰、属风、属热,多因郁火而兼热毒。
大要去风痰,解热开郁为极紧”,提出治疗当疏风利咽、清热祛痰、润肺生津、活血化瘀,以达祛邪扶正、去痒止咳之目的。
蒋师认为治疗该病的关键是清利咽喉。
因其病位主要在咽喉部,若喉得畅利,肺得清肃,津液输布,气机调畅,则咳嗽自止。
故蒋师反复强调辨证时必须仔细检查患者的咽喉部,要把患者的局部表征与全身症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咽喉黏膜充血红肿、声带充血者当属风热;咽喉黏膜肿胀、声带水肿但不甚鲜红者当属风寒;咽喉黏膜、声带肥厚者当属血瘀;咽喉黏膜干燥萎缩者当属阴虚。
3利喉止咳汤临床运用
3.1药物组成:桔梗12g,牛蒡子12g,杏仁12g,瓜壳12g,浙贝母12g,威灵仙30g,矮地茶20g,南沙参30g,僵蚕10g,蝉蜕10g,甘草6g。
方中桔梗辛开
苦泄,功擅疏风解表,祛痰利咽,且性平不燥,质轻上浮,专走肺经宣降肺气。
《本草汇言》云:“主利肺气,通咽喉,宽中理气,开郁行痰之要药也。
”现代药理研究桔梗有使痰液稀释,易于排除,抗炎,镇咳,增强免疫作用,…3‟故用为君药。
牛蒡子宣肺利咽,解毒消肿,与桔梗相伍解毒利咽作用加强;杏仁止咳化痰,润燥下气,与桔梗相伍一升一降,升降调和,祛痰止咳力强;浙贝母润肺化痰,清热散结,与桔梗相伍使肺气得以宣通,痰结得以润化;共用为臣药。
瓜壳清肺化痰,利气宽胸;威灵仙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既可驱散在表之风邪,又能温化在里之痰湿;矮地茶祛痰止咳,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南沙参养阴清肺,祛痰生津;白僵蚕祛风止痛,化痰散结;蝉蜕疏风清热,利咽开音;共用为佐药。
甘草泻火解毒,润肺祛痰,调和诸药,与桔梗相伍宣肺祛痰,解毒利咽之力增强,为使药。
全方共达疏风清热、祛痰利咽、润肺生津、活血化瘀之效,故咽喉利、痰热清、咳嗽止。
3.2用药特色:蒋师认为治疗疾病选药组方应力求平淡,以求实效。
该方用药重视药物归经,利用桔梗、牛蒡子等清利咽喉药物使药力直达病所,达到迅速解除患者痛苦的目的;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除使用常规祛痰止咳药物如瓜壳和浙贝母外,还使用大剂量南沙参养阴益气以扶正;根据“无风不作痒”、“风盛则挛急”的理论,应用质地清扬的虫类药物祛风,如蝉蜕、白僵蚕之属;依据“久病入络”、“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加入矮地茶、威灵仙活血化瘀;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结果组织药方:方中牛蒡子、瓜壳、杏仁、桔梗、矮地茶、威灵仙能抑制多种细菌和病毒;浙贝母又能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瓜壳、矮地茶、杏仁所含成分既能祛痰,又能抑制咳嗽中枢而镇咳;矮地茶等药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进局部血循而消除炎症,可能对咽、喉黏膜下结缔组织及淋巴组织增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4]。
3.3 随症加减:口干咽痛、痰黄、苔黄脉数,辨证属外感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各20g,板蓝根30g,甚者加水牛角粉30g,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咯痰清稀、苔白不渴、脉缓,辨证属外感风寒者,加炙麻黄10g、细辛6g、肺经草30g以疏风散寒,温肺利咽;病久见喉源性咳嗽反复发作属瘀血者,加赤芍、丹皮各15g 以化瘀散结利窍;属阴虚者,加生地、麦冬、玄参各15g以滋阴润窍。
4 典型病案
李某,女, 50岁,音乐老师,2008年1月23日初诊。
3天前因感冒后出现咽喉灼痛,声音嘶哑,发热恶寒,体温38.3℃,鼻流浊涕,咳吐黄白色稠痰。
自服阿莫西林、克感敏等药,症不减, 2天前在上述症状基础上出现频咳不止,咽痒即咳,咯痰黄稠,但无胸闷气紧。
就诊时,查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咽喉充血水肿明显,双侧扁桃体Ⅱ度红肿,鼻黏膜充血,双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 听诊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
查血常规:WBC:10.34×109/L,N:78%,L:21%。
诊断:喉源性咳嗽。
病机为风热犯肺,化毒灼喉,气滞痰凝,肺失清肃,肺气上逆,冲击喉道。
治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方以利喉止咳汤加金银花20g、连翘20g、板蓝根30g、水牛角粉30g,水煎服,每日1剂。
连服3天,诸症大减,复查血象恢复正常,原方去水牛角粉继进3剂,诸症悉除,咽部及咽后壁黏膜也恢复正常,病告痊愈。
参考文献
1刘小会.中医药治疗喉源性咳嗽近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4)74
2干祖望.中医喉科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127
3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439-440
4蒋建云.自拟利喉止咳汤治疗喉源性咳嗽64例[J].四川中医,2002,29(1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