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中的比较法

合集下载

比较教学法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教学法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教学法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的运用法制史教学运用比较方式,可帮助学生明白不同法律制度之间或同一法律制度在不同时空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在分析历史现象时能从整体上考虑问题,理清法律制度发展的线索,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法治状况。

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根据划分标准不同而有不同的比较方式,常见的比较方式主要由以下几种:1 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相同或相似法律现象或制度进行比较。

纵向比较不仅能从相对稳定状态来研究法律现象,而且还能从发展变化状态来研究法律现象。

①不同朝代法制比较。

如,从春秋到清末,我国经历了无数次变法运动。

在讲解清末变法运动时,引入商鞅变法相关知识:商鞅变法对秦国法制进行改革,是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变法运动中最彻底和最成功的一次,对秦国旧传统、旧法律造成了巨大冲击,商鞅变法后,秦一跃成为经济、军事强国,为后来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后讲解清末变法运动相关内容,接着对它们加以比较,并归纳总结:商鞅变法为后来秦朝统一的封建法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一法制通过继承发展到唐朝正式确立中华法系;清末变法运动部门法的制定与划分取代了封建“诸法合体”的模式,其后果是导致中华法系母法解体,中国法律出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割裂,中国法制建设从此走向全盘西化的道路。

学生通过对两次变法运动的比较学习,能深刻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古今法制比较。

中国法制史以古代法制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历史上法制建设成败的经验教训,为现实的法制建设服务。

例如,古代妇女承担着很重的家庭责任,妇女入监,可能会使老人无人赡养,孩子无人抚养。

汉代为此对某些女性犯人实施专门的“女徒顾山”方法,让妇女回家,可以每月出钱三百雇人服役,这一制度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而且家人的互相关怀鼓励也有利于妇女本人的改造。

当今社会,由于女性犯人入监致使老弱病残无人照顾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我国现行法律对此并没有相应的完善的配套措施,导致发生很多现实悲剧。

比较法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作者:吴志荣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2年第07期所谓比较法,就是将相关、相近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异同,理清线索,探讨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历史学习方法,它是我们学习历史时一种常用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运用比较法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的异同分析历史事件的异同,可以从事件的发生原因、发生时间、领导人物、领导阶级、参与集团、过程、性质、影响等方面入手;分析条约或文件的异同,可以从条约或文件的签订背景、签订时间、签订国家、内容、影响等方面入手;分析历史人物的异同,可以从人物生活的时期、代表的阶级、领导或参与的事件、对历史的影响(功和过)等方面入手。

如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

两者相同点有:①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相同。

它们都属于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大国之间的争霸斗争,进而引起了世界大战。

②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存在两大军事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同盟国和协约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法西斯轴心国同盟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③影响方面有相似之处。

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灾难;都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削弱了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霸权地位;都促进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二战后,苏联的政治影响和军事实力得到了增强,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出现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④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都是战争的挑起者,且都以失败而告终,在战后德国都受到胜利者的严厉制裁。

两者不同点有:①战争目的不同。

一战时交战双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

②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③危害程度不同。

历史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历史⽐较法是历史教学中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的⼀个⽅法,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是分析历史事物和评析历史⼈物的常⽤⽽⼜⾏之有效的⽅法。

但在中学教学中应该如何运⽤,通过⽐较到底要达到什么⽬的,以及在⽐较过程中所应该注意的问题往往被⼈们所忽略,或将⽐较法的运⽤留于形式,没有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就以通过⼈教版选修⼆中国戊戌变法与⽇本明治维新的⽐较来阐述历史⽐较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

历史学习离不开记忆,然⽽如果只注重单个历史概念的死记硬背,忽视对整体的历史发展规律的宏观把握,这样的记忆⽅法,往往会前读后忘、张冠李戴、顾此失彼,事倍⽽功半。

运⽤⽐较法,抓住重点,理清线索,将历史知识按专题进⾏有机地排列组合,就能增强记忆,需要时可信⼿拈来,驾轻就熟。

运⽤⽐较法进⾏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的发展,最⼤限度地提⾼学⽣学习的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较法主要分为:⼀、横向⽐较,即通常是对同⼀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物的⽐较:如俄国彼得⼀世与中国康熙皇帝、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命的异同。

通过⽐较,帮助学⽣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般规律,了解⼈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络结构,从⽽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同分析综合能⼒;⼆、纵向⽐较,即对同⼀国象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物的⽐较。

如讲东汉的历史,可与西汉王朝的发展经历进⾏⽐较,讲隋末农民战争,可与秦末农民战争就背景、结果进⾏⽐较;讲美国南北战争,可与独⽴战争进⾏⽐较,明确这两次资产阶级⾰命对美国经济发展各⾃所起的作⽤;三、点⾯⽐较,即⼩环境与⼤背景⽐较。

在讲述某⼀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学⽣的眼界,发挥历史教学古为今鉴的作⽤。

,本篇⽂章,笔者将就横向⽐较进⾏具体运⽤。

⼀、横向⽐较相关性原则相关性指历史事件与事件⽐较,历史⼈物和⼈物⽐较。

比较法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历史学习中的运用作者:孙锋辉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44期自人类诞生以来创造出了内容丰富的历史,特别是在文明史出现以后,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民族都传承了多彩的历史文化。

从纵向上看,贯穿古今几千年,从横向上看,纵横世界五大洲;从内容上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历史知识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

历史的发展不是单一的存在,她是互为联系、因果相循的,古往今来,总是朝着前进的方向发展。

我们学习历史,就是为了通过对过去的学习,把握今天迎接明天。

重视能力培养是现代教育也是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

能力是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将这种能力在应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以提高和发展,历史课所要培养的能力,包括记忆、理解、运用、综合等多方面,而运用比较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比较,就是将相似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进行对比,找出区别、分清区别的思维方法。

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

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比较。

在同一时间段内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同类事物的比较:如近代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在背景、内容、方式等方面的比较,得出日本的成功和中国的失败的结果;如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英国、法国、美国采用不同的方式,英国的议会的作用,法国人们的力量,美国的内战使三个国家建立起不同体制的资本主义制度。

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对不同事件加深理解,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结果进行区分。

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同综合分析能力。

二、纵向比较。

即对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时间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

如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为封建政府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变成禁锢读书人思想的工具;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可将“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从其形成背景上进行比较,清政府被推翻前后孙中山思想认识的变化;讲资本主义的发展,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罗斯福新政,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危机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通过比较,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

运用比较法学习世界历史

运用比较法学习世界历史

运用比较法学习世界历史摘要: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驾驭能力有限,出现了许多问题。

教师在教学世界历史的同时,应把中国历史上相同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机地穿插到世界历史的学习中去,给学生比较学习的机会,使其将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贯穿到一起,不会割断历史,整体上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归纳能力与综合能力。

关键词:世界历史教学比较学习综合归纳能力中学生在学习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在考察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时,由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在中学阶段是分开的,再加上学生学习时,对历史知识的综合驾驭能力有限,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或者忽视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或者在学习世界历史时,只注重其中的一部分,会忘记相同时间里发生的中国历史大事件及其影响,以及其他国家发生的历史事件,甚至相近部分出现混淆。

针对学生学习出现的这些问题,在学习世界历史的同时,把中国历史上相同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机地穿插到世界历史的学习中去,给学生比较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不仅有纵向感知和思考能力,而且有横向感知和思考能力。

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贯穿起来,不割断历史,整体上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的归纳能力和综合能力。

尤其是学习世界近代史时,运用比较法学学习,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融合历史,以史为鉴,担当重任。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入侵翻开了中国近代史,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

当中国近代史翻开时,是中国人民最悲惨命运的开始。

学习这一部分历史,把它放到世界历史中去,会更加明确的体会世界对中国的影响。

在世界历史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呢?14—17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已经结束,人们对人性回归的渴望变成结果,英国、美国、法国等先后建立起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促使当时的生产关系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完成,彻底地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西方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本国内的市场显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他们需要开拓国际市场。

文献综述范例

文献综述范例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例(各种字体格式严格按照范例的)论文题目:论历史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一、文献综述1、历史教学中比较法的定义(1)在朱汉国,郑林所主编的《新编历史教学论》中提到:比较,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两种或两种以上)加以对照,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关系,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比较是讲解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龙焱霞的《比较法在高中教学中的运用》中说到:历史比较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和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经常使用的方法,是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的一中最好的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这就是历史比较法。

(3)在陆红梅的《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说到:比较法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它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和对照,归纳其异同,分析其成因,从而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4)在胡常斌的《浅谈历史比较法教学》中提到:历史比较法是确定历史现象异同关系,进而发现其本质、探索其规律的一中思维方法。

运用历史比较法是人的史学思辨能力、史实记忆能力、史料驾驭能力和历史理想能力的实践和提高的过程。

(5)在牛会星的《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中说到:历史教学的比较法,就是从众多的历史事件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共性中寻找规律性,从不同点中寻找特殊性,避免混淆,达到准确记忆的目的。

我们在认识事物中往往是从区分事物开始的,而要区分,就要进行比较,正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

(6)在翟清香的《以<近代改革>为例浅谈比较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说到:比较法是指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认识事物的一中基本方法。

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是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从而认清本质、解释规律的思维方法。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它贯穿着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同时也反映了它所处的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变迁。

因此,在研究语言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考虑语言的历史演变。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主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的是各个语言之间的历史上的联系和演化关系。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概述历史比较语言学是一门比较语言学的领域,它主要研究各个语言之间的联系和演化关系。

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利用历史的方法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因此,历史比较语言学也被称为比较历史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出现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

然而,当时由于缺少足够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比较的理论基础,这门学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直到近代,随着语言材料和语言比较技术的不断发展,历史比较语言学才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并且成为了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各个语言之间的历史发展和演化关系、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历史语言地理以及语言分类等。

为了实现对各个语言之间的比较和分析,历史比较语言学采用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

如基于语音的比较、基于词汇的比较、基于语法的比较以及对于文献的比较等。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和技术历史比较语言学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比较方法、历史反演法、内部重构法、外部比较法、文献比较法等。

其中比较方法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方法,它是选择两种或更多语言之间的特性来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和相似之处。

比较方法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各种方法中最常见的一种。

除了比较外,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术方法,如:语素重组法、内部重构法、考古证据法等。

这些方法主要在解决历史比较语言学中的一些特殊的问题时使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是内部重构法。

内部重构法基于相似语言中存在共性的原则,首先对一种或多种相似的语言进行内部分析,分析单词和语法结构的变化情况,以此推断出它们共同的原始语言。

用比较法学习历史

用比较法学习历史

用比较法学习历史
改革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

19世纪中期,世界历史上最典型的改革有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请根据上边卡片提供的样式完成下边卡片的设计。

(2)如果你们班准备编辑以“改革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历史手抄报,让你完成其中“感悟改革”的栏目,请结合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留给人们的启示,把你感受最深的写出来,完成这一栏目。

参考答案:
(1)落后的社会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都保留了封建残余。

(2)提示:在改革中谋发展,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历史学习中的比较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尤为重要。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和方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着重对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应注意的事项进行论述,体现比较法对于教与学所产生的良好效应。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这就是历史比较法。

巧妙地运用比较法,精心设计比较内容,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捷径。

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指历史事件与事件比较,历史人物和人物比较。

同一时期性质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可以做比较。

通过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共性或个性特征。

对同一历史时期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也可以进行比较,可以从差异中掌握本质特征。

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认识此类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变化和发展规律。

二、对应性原则
进行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必须有对应的比点,即比较
项。

如对中国历史上两次典型的资产阶级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进行比较。

从运动存在的背景、领导的阶段、革命纲领、斗争方式、历史意义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比较。

背景:戊戌变法是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辛亥革命则是民族危机依然深重、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发生的。

阶级:戊戌变法以资产阶级上层为主要基础;辛亥革命则以资产阶级中下层为主要基础。

纲领:戊戌变法以变法为自强立国之策;辛亥革命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发生: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方式:戊戌变法是保清变法,自上而下改革;辛亥革命是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

功绩:戊戌变法唤起人们救亡图存和政治革新,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失败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是敌强我弱,主观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相同。

经验教训:戊戌变法运动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反动派袁世凯所窃取,说明资产阶级共和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先后代表近代社会进步潮流的两次资产阶级运动,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强和政治革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但是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
出路,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造成这种相同结局的原因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客观上的敌强我弱,主观上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性。

这样的比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不具备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条件,中国人民的唯一选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三、重点性原则
历史比较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但并不是不择要领,而是要有重点地进行比较。

如将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与洋务派的思想进行比较:主要比项包括背景、目的、主张、影响及阶级属性。

而这些比项中的重中之重则应是对根本目的、核心主张的比较。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达到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目的,都属于地主阶级的思想,不同之处则是: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意思是说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这种思想,旨在启迪人们放眼看世界;而洋务派的主张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发展近代企业等。

虽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就拿“师夷长技”方面而论,我们
可以看到洋务派比林则徐、魏源向前迈进了一步。

通过重点类比、分清主次,就容易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

否则,失去重心,对事物的评价就会走向片面,失去科学性和准确性。

四、时代性原则
比较并不只是为了通过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区分出异同,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揭示历史事件、历史本质特征,挖掘历史表象中蕴藏的规律,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因此在进行比较中要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事件、人物所处的时代特征、发展主张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式。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要以教材提供的材料为基点,要以教学目的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恰当地使用比较法,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扎实透彻地掌握知识,把比较法深刻渗透到学生思维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力求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南城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