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层稠油热采技术

合集下载

浅层稠油热采水平井测试技术研究及应用

浅层稠油热采水平井测试技术研究及应用

该技术利用连续钢管内嵌式电缆实现连续抽油
杆式 电 缆测 试 , 铠钢 管弯 曲半径 6 0 1 0 外 0 6 0mm,
最大 抗 压 强 度 1 2 0 k / 耐 温 4 0 。 耐 压 4 0 g m, 0 C, O
1 7m, 7 副管 深度 3 3m, 产 阶段 为抽 油末 期 , 试 8 生 测
20 0 8年 1 O月
石 油 地 质 与 工 程 P T OL UM E L GY A N I E I G ER E G O O NDE G NE R N
第2 2卷 第 6期
文 章编 号 :6 3—8 1 (0 8 0 —0 1 17 2 7 2 0 ) 6 1 2—0 2
段 录 取注 汽 、 油 阶段多 点温 度参 数 。 采
分别 用连 续抽 油杆 式 电缆测 试方法 和 普抽 油 杆
式 电缆测 试 方 法 对 HW9 2 8 2井 的水 平 段 进 行 温 度 测试 , 结果 分别 见 图 1 图 2 、 。
测试 对 比井 HW9 2 8 2垂 深 4 5 r, 平 段 长 度 0 水 n
参 数
利 用率 , 疆油 田近 两 年 逐 步推 广 热 采 水 平 井 开 发 新
稠 油 , 平 井 总数 近 3 0口。 由于 油 藏 非 均质 性 严 水 0 重 , 发过 程 中水平井 水平 段 吸汽不 均 , 重影 响水 开 严
适应压力/ a MP 适应温度/ ℃
仪器精度 , 电缆 长 度 / m 最 大 电缆 载 荷 / g k
最大 测 速/Biblioteka m ・h ( 0) 注入 头 牵 引力 / N k
平井 长期生 产效 果 , 因此 , 用 高 效 、 成 本 的水 平 应 低

稠油热采开发技术(ppt)

稠油热采开发技术(ppt)

稠油资源分布
稠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北美 的加拿大、中国、委内瑞 拉、俄罗斯等地。
稠油资源储量
全球稠油资源储量巨大, 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 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和中 国的克拉玛依油田。
热采开发技术的定义与特点
热采开发技术定义
热采开发技术是一种利用热能将 稠油资源转化为可流动状态,然 后进行开采的技术。
热采开发技术特点
率的稠油开采方法。
原理
火烧油层法通过向油层注入空气 或氧气,并点燃油层中的轻质组 分,使燃烧反应持续进行。燃烧 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
原油流向生产井。
适用范围
火烧油层法适用于粘度高、油层 厚度大、渗透率较高的稠油油藏。 该方法可以提高采收率,但开采 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火势和燃烧
条件。
热水驱法
投资回报低
由于技术难度和开采效率问题,稠油热采项目的 投资回报率较低。
市场风险
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稠油热采项目的经济效 益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环境挑战
排放控制
稠油热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水,需要严格的排放控制 措施。
生态保护
稠油热采活动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生态 保护措施。
案例二:某油田的蒸汽驱项目
蒸汽驱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稠油热 采技术,通过向油藏注入高温蒸 汽,将稠油驱赶到生产井,进一
步提高采收率。
某油田的蒸汽驱项目实施过程中, 通过优化注汽参数、改善井网布 置等方式,提高了蒸汽驱的开发
效果和经济性。
该项目的成功实施表明,蒸汽驱 技术适用于大规模稠油油藏的开 发,为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了有
其降粘并提高流动性。
采收和运输
通过采油树和采油管线将稠油 采出地面,并进行必要的处理

对稠油开采几种主要技术分析

对稠油开采几种主要技术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 乃 举 . 中 国 油 藏 开 发 模 式·总 论 [M]. 北 京 :石 工 业 出 版 社 , 1999:275~281
284 企业导报 2012 年第 12 期
技术市场
对稠油开采几种主要技术分析
孔卫杰
(河南油田采油一厂,河南 南阳 473000)
一、热采技术 注蒸汽热采的开采机理主要是通过加热降粘改善流变性, 高温改善油相渗透率以及热膨胀作用、蒸汽(热水)动力驱油作 用、溶解气驱作用。当油、水总蒸汽压等于或高于系统压力时, 混合物将沸腾,使原油中轻组分分离,即为蒸馏作用。蒸馏作用 引起混合液沸腾产生的扰动效应能使死孔隙中的原油向连通 孔隙中转移,从而提高驱油效率。高温水蒸气对稠油的重组分 有热裂解作用,即产生分子量较小的烃类。在蒸汽驱过程中,从 稠油中馏出的烃馏分和热裂解产生的轻烃进入热水前沿温度 较低的地带时,又重新冷凝并与油层中原始油混合将其稀释, 降低了原始油的密度和粘度,形成了对原始油的混相驱。注蒸 汽热采的乳化驱作用同样很有意义,蒸汽驱过程中,蒸汽前沿 的蒸馏馏分凝析后与水发生乳化作用,形成水包油或油包水乳 化液,这种乳化液比水的粘度高得多。在非均质储层中,这种高 粘度的乳状液会降低蒸汽和热水的指进,提高驱油的波及体 积。热采井完井时的主要问题是,360℃高温蒸汽会导致套管发 生断裂和损坏。为此,采用特超稠油 HDCS 技术,将胶质、沥青质 团状结构分解分散,形成以胶质沥青质为分散相、原油轻质组 分为连续相的分散体系。 二、出砂冷采 1986 年,为了降低采油成本,提高稠油开采经济效益,加拿 大的一些小石油公司率先开展了稠油出砂冷采的探索性矿场 试验。到 90 年代中期,稠油出砂冷采已成为热点,不注热量、不 防砂,采用螺杆泵将原油和砂一起采出。文献指出,螺杆泵连续 抽吸避免了稠油网状结构的恢复,稠油形成稳定的流动地带, 在油带前缘,油滴被启动而增溶到油带中,因此,油带具有很好 的流动能力,表现到生产上就是含水下降。而抽油泵的脉动抽 吸,使得地层孔隙中的油流难以形成连续流,水相侵入到油流 通道,微观上表现为降低了油滴前后的压差,油滴更难启动。稠 油出砂冷采技术对地层原油含有溶解气的各类疏松砂岩稠油 油藏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它通过使油层大量出砂形成蚯蚓洞 和形成稳定泡沫油而获得较高的原油产量。形成地层中“蚯蚓 洞”,可提高油层渗透率;形成泡沫油,则给油层提供了内部驱 动能量。 三、加降粘剂 据研究,乳化液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随 机游走过程,降低界面张力、提高毛管数可改善稠油油藏开发 效果。向生产井井底注入表面活性物质,降粘剂在井下与原油 相混合后产生乳化或分散作用,原油以小油珠的形式分散在水 溶液中,形成比较稳定的水包油型乳状液体系。比较常用的有 GL、HRV-2、PS、碱法造纸黑液、BM-5、DJH-1、HG 系列降粘剂。鲁克

有关浅层稠油水平井采油工艺技术优化的分析

有关浅层稠油水平井采油工艺技术优化的分析

有关浅层稠油水平井采油工艺技术优化的分析【摘要】通过对青海地区昆北浅层超稠油水平井的应用情况、生产效果及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比较完整的工艺技术,模拟水平井段副管多点注气数值,提出均匀性注气的改善方法;对水平井注采参数进行有效优化,对水平井举升技术进行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杆柱的脱落,为后续特超稠油水平井的开发给予技术上的支持。

【关键词】浅层稠油热采水平井采油工艺技术1 地质概况青海地区昆北浅层稠油油藏是柴西隆起的亚一级结构单元,在区域构造上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区昆北断阶带切十六号断块,整体主要从山前自西向东延伸呈带状分布,南北宽度大概是10~40km,东西长度大概是150km,而面积则大概是3000km2。

盆、山之间在昆—东柴山断裂及昆仑山前断裂的相互作用下而形成了成排分布且向南节节抬升的断阶带,东柴山及昆北断裂上盘共同构造的南倾北冲的斜坡就是昆北断阶带构造的主要组成部分[1]。

昆北断阶带是柴达木盆地勘探及认识程度比较低的区域,而且也是新生形成的山前冲断构造带。

其区内共发育了8套滨浅湖沉积和辫状河三角洲,3套目的层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上段、下干柴沟组下段生、储、盖都有比较好的配置关系,它的东部是茫崖凹陷之地,而西—中部则向南深入切克里克—扎哈泉富烃凹陷,有很丰富的油气资源,尤其是位于此构造带中段切6井区及西段的切3井区。

昆北断阶断裂体系主要由一组近sn向次级断层及一组nw—se向区域断层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具有从西向南呈成排成带分布的nw —se向断裂层,它在很大程度上体体现了昆仑山向北的挤压作用。

总而言之,对昆仑断阶带主体构造起到控制作用的是nw主要断裂,而且sn向次级断裂则只对其局部构造及应力调节有一定作用。

昆北浅层稠油油藏的平均井深大约是1800~~2000m,且井内几乎不出砂,也没有伴生气。

但油稠却是其主要特点,而且它的油基本上没有蜡的成分[2]。

2 生产现状青海地区浅层稠油水平井主要运用螺杆泵采油工艺或割缝(冲缝)筛管进行完井,注汽生产后通常都有比较高的产能,其中,日产量最高的是原油;大部分都有比较好的产油能力,但某些井区原油的粘度比较高,也没有配套的生产工具或工艺,因此,导致生产效率低,含水上升快,以致于产生比较差的生产效果。

稠油热采技术

稠油热采技术

式中:Sors为蒸汽驱残余油
μ os对应Ts时的原油粘度mPa.s
Ts、Ti分别为蒸汽温度和原始油层温度℃
油层注蒸汽传热机理 1.由于注入流体的运动引起的能量传递。
2.在油层中,由高温向低温的热传导。
3.在注入流体与地层中原始流体之间,由
于地层的渗透性引起的热对流。
当流体的运动速度较小时,主要传热机理是1、2。
●已知原油的相对密度γo,温度T(℃),求λo: λ o=10.124(1-0.00054×T)/γo 设γo=0.98,T=300℃,则λo=8.66(kJ/d.m.℃) ●已知温度T(273+℃),求饱和水及蒸汽的导热系数:
1000
蒸汽体积/水
100
10
1 0 5 10 压力(MPa) 15 20 25
随压力的降低,蒸汽与水的体积倍数快速增大。因 此对蒸汽驱来说,油层压力尽可能降低。在较低压力
下注蒸汽,蒸汽带的体积较大,蒸汽波及体积较高,
开发效果较好。
2.原油的热特性
⑴原油粘度随温度的变化
⑵原油的比热及热容量
⑶原油的导热系数
热焓(kJ/kg)
⑷湿饱和蒸汽的比容(m3/kg) ●单位质量的饱和水占据的体积称作饱和水的比
容Vw。
●单位质量的干饱和蒸汽占据的体积称作饱和蒸
汽的比容Vs。
●湿饱和蒸汽的比容Vws:Vws=(1-X)Vw+X×Vs
湿饱和蒸汽的比容(m3/kg)
不同压力下不同干度蒸汽的比容 10 干度0 干度20% 干度40% 干度60% 干度80% 干度100%
粘度(mPa.s)
1000 100
y = 4.5029E+12x -4.9992E+00 R 2 = 9.9816E-01

稠油热采技术探析或者浅谈稠油热采技术

稠油热采技术探析或者浅谈稠油热采技术

稠油热采技术探析或者浅谈稠油热采技术摘要:依据稠油油田的特点,采取加热的方式,降低稠油的粘度,提高油流的温度,满足稠油油藏开发的条件。

热力采油技术措施是针对稠油油藏的最佳开采技术措施,经过油田生产的实践研究,采取注蒸汽开采,蒸汽吞吐采油等方式,提高稠油油藏的采收率。

关键词:稠油热采;工艺技术;探讨前言稠油热采工艺技术的应用,解决稠油油藏开发的技术难题,达到稠油开采的技术要求。

稠油热采可以将热的流体注入到地层中,提高稠油的温度,降低了稠油的粘度,达到开采的条件。

也可以在油层内燃烧,形成一个燃烧带,而提高油层的温度,实现对稠油的开发。

为了满足油田生产节能降耗的技术要求,因此,稠油开采过程中,优先采取注入热流体的方式,达到预期的开采效率。

1稠油热采概述稠油具有高粘度和高凝固点,给油田开发带来一定的难度。

采取化学降粘开采技术措施,应用化学药剂的作用,降低了油流的粘度,同时也会导致油流的化学变化,影响到原油的品质,因此,在优选稠油开采技术措施时,选择最佳热采技术措施,进行蒸汽驱、蒸汽吞吐等采油方式,并不断研究热力采油配套技术措施,节约稠油开发的成本,才能达到预期的开采效率。

2稠油的基本特点2.1稠油中胶质与沥青含量比较高,轻质馏分含量少稠油含有比例极高的胶质组分及沥青,轻质馏分比较少,稠油的黏度和密度在其中胶质组分及沥青质的成分增长的同时也会随之增加。

由此可见,黏度高并且密度高是稠油比较突出的特征,稠油的密度越大,其黏度越高。

2.2稠油对温度非常敏感稠油的黏度随着温度的增长反而降低。

在ASTM黏度-温度坐标图上做出的黏度-温度曲线,大部分稠油油田的降黏曲线均显现出斜直线状,这也验证了稠油对温度敏感性的一致性。

2.3稠油中含蜡量低。

2.4同一油藏原油性质差异较大。

3稠油热采技术的现状针对稠油对温度极其敏感这一特征,热力采油成为当前稠油开采的主要开采体系。

热力采油能够提升油层的温度,稠油的黏度和流动阻力得到了降低,增加稠油的流动性,实现降黏效果,从而使稠油的采收率变高。

浅层超稠油热采杜84-平28井设计与实钻技术

浅层超稠油热采杜84-平28井设计与实钻技术

为了保证采油泵工作的可靠性和油管的密封
性 , 求 在垂深 70m 左 右井 斜 为 5 要 8 0~5 。并 有 5, 2 3 的稳斜 段 。 0— 0m
定程度上延缓底水 的侵入 , 长无水开采期 。 延
2 井身结 构 、 剖面设计
2 1 井身 结构 .
通过注入的蒸汽直接和产生的超覆效应 , 使受热 原油降黏后依靠重力的作用流入水平生产井 , 提 高 超稠 油藏 的开 发效 果 。
杜 8 位 于辽 河盆 地西 凹陷西 斜坡 中段 , 4块 整
水 平井 为三 维剖 面 。采用邻 井 水平 面扫描 法处理
体构造呈一长条状单斜构造 , 开发 目的层是兴 Ⅵ 组, 顶面为一 比较平缓 的断鼻构造 , 地层倾角为
2~ 。 7 。埋 深 7 9~72m, 6 9 油水 界 面 86m, 度 6 厚
m . 。 弯 螺 杆 +MWD定 位 接 头 +担 0 m m 15 单 3m
管下 至入 靶点 处 , 以技 术套 管 封 隔造 斜 段 及 控 制 点处 的 泥岩段 , 目的层 与 上部 地 层 及 下 部 泥 岩 将
维普资讯




田 20 0 6年 7月
第l 3卷第 4期
F U T B O K OI A L .L C L& G SFE D A IL
浅 层 超 稠油 热 采杜 8 4一平 2 8井设 计 与 实钻 技 术
杜 锋 鞠 宪锋 范志军
该井 钻经 油 藏埋 藏 浅 , 层 成 岩 性 差 、 散 , 地 松 钻进 中易发生 环 空 岩 屑堵 塞 而 憋漏 地层 , 而 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继 生表 层井 塌影 响 造斜 段 的顺 利 施 工 , 将表 层 套 故 管下 深 至平原 组下 部 。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稠油是一种质地黏稠的石油,是一种具有高含硫量和高粘度的重质原油。

由于其黏稠度高,稠油的开采和提炼相对要困难和昂贵。

稠油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其资源储量丰富,因此对于石油行业来说,稠油的开采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有效地开采稠油资源,研发了许多热采技术。

本文将对稠油热采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稠油热采技术现状1. 蒸汽吞吐法:蒸汽吞吐法是一种将高温高压蒸汽注入稠油藏层,使稠油产生稠油-水混合物,降低了稠油的黏度,从而促进油藏产液。

这种方法具有对水源要求低、操作灵活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加拿大、委内瑞拉等稠油资源丰富的地区。

2. 蒸汽辅助重力排放法:蒸汽辅助重力排放法是将高温高压蒸汽注入稠油层,通过蒸汽的热能作用使稠油产生流动,从而提高了油藏产液速率。

这种方法适用于深层、高黏稠度稠油层,可以挖掘更多的稠油资源。

3. 燃烧加热法:燃烧加热法利用地下燃烧或地面燃烧的方式,通过高温热能将稠油层加热,降低了稠油的粘度,从而促进了油藏的排放。

这种方法具有热效率高、可控性强等优点,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稠油热采技术。

1. 技术创新: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热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未来,稠油热采技术将更加注重提高采收率、降低成本、减少环境影响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以提高稠油资源的开采效率和利用价值。

2. 能源替代:在稠油热采过程中,通常需要大量的燃料来产生热能,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未来稠油热采技术可能会向更加环保、节能的能源替代方向发展,例如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进行热采。

3. 智能化应用: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稠油热采技术也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未来,稠油热采可能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油藏的实时监测、智能调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4. 油田整体化管理:随着油田规模的不断扩大,油田整体化管理成为未来热采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油
四、稠油热力开采方法
3)注蒸汽热采增产机理
1、加热降粘 7、蒸汽辅助 重力泄油作用 4、岩石骨架 受热膨胀 压缩孔隙
6、乳化作用 提高波及体积 5稠油高温裂解 蒸馏、稀释及 混相驱作用
提高稠油 采收率
3、流体受热膨胀 弹性能量增加
岩石受热表面 亲水化,降低 残余油饱和度
2、高温油水流 度比减小, 油相渗透率提高
际上ASTM标准(美国材 料试验学会)作粘度-
温度图,不论哪个油田
粘温曲线均呈斜直浅, 且其斜率几乎一样,这
是稠油对温度敏感的一
致性规律。
中国石油
二、稠油的特性
3 稠油分类标准
中国稠油分类标准
稠油分类 名称 类别 Ⅰ 普通稠油 亚 类 Ⅰ-1 Ⅰ-2 主要指标 粘度,mPa· s 50*(或100)~10000 50 150
加拿大 中国 印尼 美国
委内 瑞拉
中国石油
辽河油田 新疆油田 河南油田
胜利油田
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
一、稠油的定义
稠油亦称重质原油或高粘度原油(heavy oil),是指在原始油藏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为 100~10000mPa· s或者在15.6℃及大气压
条件下密度为0.9340~1.0000g/cm3。
* *
辅助指标 相对密度(20℃),g/cm3 >0.9200 >0.9200 >0.9200
开采方式
~150

可以先注水 热 采
~10000
特稠油
超稠油 (天然沥青)
10000~50000
> 50000
>0.9500
>0.9800




*指油藏温度条件下粘度,无*是指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
中国石油
一般而言,蒸汽吞吐可划分为3个小阶段: 吞吐生产初期(l一3周期),此时产液量增加,地 下亏空增加,地层压力降低,综合含水低于30%; 吞吐生产中期(4一5周期),此时产液量达最大,地 下亏空最大,综合含水30%~60%,地层压力最低, 处于吞吐到汽驱转换方式的最佳时机;
中国石油
四、稠油热力开采方法
中国石油
四、稠油热力采方法
1 稠油热采开发程序
中国石油
四、稠油热力开采方法
2 蒸汽吞吐
稠油油藏热采技术主要包括蒸汽吞吐、蒸汽驱、丛式定 向井以及水平井以及与稠油热采配套的其它工艺 技术等。 1) 概念 蒸汽吞吐通常的过程是:在几周(2~4周)内每天向该 井注入一定数量的蒸汽,停注后关井数天使蒸汽凝结,浸 泡油层使热量扩散,然后开井生产。待产量减至一定限度 时,再重复上述过程,因此它又被称为循环注蒸汽、蒸汽 浸泡或蒸汽激励。
中国石油
四、稠油热力开采方法
1) 概念
注汽时,地层分 为三个带:蒸汽 带、热水带和冷 水带 非稳定渗流:包 括流体渗流、传 热等过程
中国石油
四、稠油热力开采方法
蒸汽吞吐是先将高温高压湿蒸汽注入油层,对 油井周围油层加热降粘,焖井换热后开井采油。
2 蒸汽吞吐
中国石油
四、稠油热力开采方法
2)开发特征
到浅层稠油露头油砂,其原油粘度较高,用常规方法难以开
采。
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
三、热力采油发展历史
国 内
1964年
第一口蒸汽 吞吐井
大庆一区
1964年11月在大庆一区进行了第一口井注蒸汽采油试 验,试验过程中因套管伸长技术问题而中止。
1965年 1971年
试验
克拉玛依的黑油山浅层进 行了注蒸汽采油试验
2)开发特征
吞吐生产末期(6一8周期),此时产液量减少,地下 存水增加,地层亏空减少,甚至不亏空,地层压力
由最低开始回升,此时单井日产很低,综合含水大
幅度上升,最高可达80%以上,部分井由于汽窜甚 至可能100%含水。 一般而言,由于蒸汽吞吐阶段加热的油藏体积有 限,波及系数不高,其采收率不会高于30%。
中国石油
三、热力采油发展历史
克拉玛依油田热力采油历程
1958年在准噶 尔盆地西北缘发现2个浅层稠油层,打井48口、由于油稠 未能投入开发。 1960年开展注蒸汽开采稠油室内模拟试验。 1965年在黑油山埋深115~120m油藏进行吞吐试验,产出油119.6t。 1967年继续在黑油山进行汽驱试验,产出油911t。 1976年在六东2区埋深480m油藏进行中间性矿场试验,产出油26.2×104t。 1983年在风城2个特、超稠油区块开展单井吞吐试验。 1983年11月在九区单井吞吐获工业油流。 1986年稠油开采从科研走上生产,成立重油开发公司。 1980至1985“六五”期间,吞吐工艺技术攻关; 1986至1990“七五”期间,汽驱工艺技术攻关; 1991至1995“八五”期间,水平井开采特、超稠油工艺技术攻关; 1996至2000“九五”期间,完善、提高汽驱及水平井开采工艺技术。
中国石油
三、热力采油发展历史
克拉玛依油田热力采油历程
到2008年探明地质储量14亿多吨。其中 稠油5亿多吨,这其中普稠、特稠、超稠约 各占1/3。到2008年底已有油井17000余口, 稠油年生产能力400 ×104t左右,
100
150
200
250
50
中国石油
克拉玛依油田热力采油历程
0
ê ú Í ¿ ¨ © Ä ² Ó Á £ 104 £ t
原油和水的蒸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达到一定值后, 使原油中轻组分分离,即为蒸馏作用。蒸馏作用引起混合液 沸腾产生的扰动效应能使死孔隙中的原油向连通孔隙中转 移,从而提高驱油效率。 高温水蒸汽对稠油的重组分有热裂解作用,即产生分子量 较小的烃类。 在蒸汽驱过程中,从稠油中被蒸馏出的烃馏份和热裂解 产生的轻烃,进入热水前沿温度较低的地带时,又重新冷凝 并与油层中原始油混合将其稀释,降低了原始油的密度和粘 度,形成了对原始油的混相驱。
中国石油
浅层稠油热采技术
中国石油
浅层稠油注蒸汽热采技术
本讲座是以克拉玛依油田稠油热采为背景,概括介绍我国
在浅层稠油注蒸汽热采方面取得的技术成果及经验。
前言 一、稠油的定义
二、稠油的特性
三、稠油注蒸汽热采发展历程 四、稠油注蒸汽热采方法
五、稠油热采配套技术
六、SAGD配套技术 七、采油工艺配套技术
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
四、稠油热力开采方法
溶解气驱作用
3)注蒸汽热采增产机理
原油溶解天然气的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注入蒸汽后,油层和原油被加热,溶解气从原油 中脱出,脱出的溶解气体积膨胀成为驱油的动力 之一。这在蒸汽驱过程中更为突出些。
中国石油
四、稠油热力开采方法
对稠油的蒸馏、热裂 解和混相驱作用
3)注蒸汽热采增产机理
中国石油
三、热力采油发展历史
国 内
1965年开始在克拉玛依的黑油山浅层进行了蒸汽吞吐采 油试验。自1965年下半年到1971年在黑油山8024井组进行
了蒸汽驱试验,该井组为一个七点法井组,40m井距,3口
角井注汽,1口中心井与另外3口角井采油,油层井段为99- 103m,原油粘度1000mPa.s。蒸汽驱试验历时1年零5个月, 累计油汽比为0.115,原油采收率高达68%,产量高峰 期油汽比达0.148。取得了对蒸汽驱采油最初认识。后来又 在其它浅层油井相继进行了蒸汽吞吐开采试验。
三、热力采油发展历史
稠油井吞吐、汽驱产油量对比表
Ì Í ú Í Í Â ² Ó û Ç ú Í Æ ý ² Ó
19 84 19 85 19 86 19 87 19 88 19 89 19 90 19 91 19 92 19 93 19 94 19 95 19 96 19 97 19 98 19 99 20 00 20 01
二、稠油的特性
目前对稠油开采一般均采用热采方式,热力采油之所以能 居于EOR中的特殊地位,是由于它具有以下优点: (1)使用的工作介质是到处都可以取得的水和空气。应 用范围不受制备大试剂技术条件的限制。 (2)在各种不同的油田地质埋藏条件下,热采方法通常
都可得到较高的原油采收率。
(3)热采与其它EOR方法比较,经济效益最优。 (4)常规的热采方法(注蒸汽和火烧油层)是以消耗部
汽驱先导试验过程中,当试图释放地层压力把一
口注汽井打开时,意外地获得了15.9-31.8m3/d的
产油量,这就是第一口蒸汽吞吐井。
中国石油
三、热力采油发展历史


1958年
发现稠油(新疆)
早在1958年,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阶发现了 乌尔禾-夏子街浅层稠油,打开48口,发现两套浅层稠油层 系,分布面积多达几十平方公里。在克拉玛依黑油山可以看
分能源(燃料油和电)为代价,各种各样的节能技术,如热电联 供,原煤的地下煤气化,劣质煤的流化床燃烧技术等相继运
用于热采工艺,能降低热采成本,使之更具吸引力。
中国石油
三、热力采油发展历史
国外
1960年
第一口蒸汽 吞吐井
委内瑞拉Mene Crande油田
1960年委内瑞拉Mene Crande油田在进行蒸
高温下溶解气 脱出,汽驱 作用加强
中国石油
四、稠油热力开采方法
加热降粘,改善流变性
3)注蒸汽热采增产机理
向油层注入高温高压蒸汽,近井地带相当距离内的地层温度升高,
将油层及原油加热。注入油层的蒸汽优选进入高渗透带,而由于蒸汽
的密度很小,在重力作用下,蒸汽将向油层顶部超覆,油层加热并不均 匀,但由于热对流和传导作用,注入蒸汽量足够多时,加热范围逐渐扩 展,蒸汽带的温度仍保持井底蒸汽温度Ts(250-350℃),蒸汽凝结 带,即热水带的温度Tw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很高。形成的加热带中的原 油粘度由几千到几万mPa.s降低至几个mPa.s。这样,原油流向井底的 阻力大大减小,流动系数Kh/μ成几十倍的增加,油井产量必然增加许 多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