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2024年高中地理黄河的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中地理黄河的知识点总结一、黄河的地理位置黄河,位于中国大陆的中部地区,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经过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七个省区,最终在山东半岛注入渤海湾。
二、黄河的特点1.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全长约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
2. 黄河的水量丰富,年平均径流量约88亿立方米,但年内分配不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3. 黄河流经的地区地势平坦,河谷宽阔,土地肥沃,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
4. 黄河水质较差,常年携带大量的泥沙,是世界上泥沙负荷最大的河流之一。
三、黄河的发展历程1. 古代黄河文明: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的人类开始农业生产,形成了许多古代文明,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长shan文化等。
2. 黄河内外移道:由于河水泛滥和决堤频繁,黄河自古以来的河道多次迁移,历史上共有六道主流,被称为“母亲河的泪水”。
3. 黄河治理:为了解决黄河泛滥的问题,中国历代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黄河治理工程,如太清河、黄河直道等,但治理效果有限。
4. 黄河改道:20世纪以来,为了解决黄河泛滥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黄河南北水转移工程,将一部分黄河水引入南方干旱地区,实现了黄河的改道。
四、黄河的地理环境与地貌1. 黄河的地理环境:黄河流经的地区属于中国的内陆地区,气候条件复杂,地势逐渐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且盆地和山脉交错。
2. 黄河的地貌特征:黄河上游地区主要是高原峡谷地貌,中游地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地貌,下游地区则是平原地貌。
黄河的河道有时具有“宽阔蓄水段、侵蚀深谷段、堆积平原段”三段变化。
五、黄河的水资源与水系规划1. 黄河的水资源: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区之一,黄河年径流量丰富,但由于水文调控不当,水量利用效率较低。
2. 黄河的水系规划:为了保护黄河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制定了黄河的水系规划,包括黄河河道的整治和灾害预防、水量调控等措施。
长江黄河流域

.一、长江流域材料1 长江流域图见地图册P97及P177材料2 长江是中国也是亚洲第一大河流。
全长6300多千米,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千米,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及上海11个省区市。
流域大多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充足;长江流域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在中国的七大流域中居首位,约占中国水资源总量的34%,另外,淡水面积、水运资源等均居全国之冠,并且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按照水文、地貌特点,可以把干流划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从源头至宜昌市为上游段,宜昌市至江西湖口为中游段,湖口以下为下游段。
①上游段。
上游河段横跨两个地形阶梯。
(青藏、云贵高原,四川盆地)②中游段。
长江出三峡,从宜昌以下进入第三级阶梯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面渐宽,水流缓慢,河道弯曲,尤其是自湖北枝江至湖南城陵矶一段,古称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③下游段。
水深江宽,是我国著名的经济中心-------长江三角洲。
回答下列问题1、长江流域的自然背景(1)地形:(2)气候:(3)水文:(4)自然资源:2、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概况(1)经济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最大的______工业基地,三大工业带中的沿长江工业带就分布在长江流域。
(2)经济发展迅速下游沿江两岸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区,以 _武汉___为中心的中游经济区,以 _重庆___ 为中心的上游经济区,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则相对落后。
(3)社会经济特征工农业 ______ ,人口众多、城市密布、矿产资源、水力资源和农副产品丰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由沿海深入内陆,综合性强,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3.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4、三峡工程(1)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综合效益:________(首要效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影响:.5、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的原因6、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成因、治理措施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图见地图册P97及P178一、黄河流域的自然概况1.黄河流域西起 _______山,东临 ___海,南至___ 山脉,北抵 ____ 山脉,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
七年级地理黄河长江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黄河长江知识点地理学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涉及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在七年级的地理课中,黄河长江是必学的内容。
本文将围绕黄河长江知识点,进行系统的介绍,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学习方法。
一、黄河和长江的基本概述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也是中国的母亲河之一。
它的发源地在青藏高原,全长约为5464公里。
黄河流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约6300公里,发源于川藏高原,流经中国的横跨11个省市。
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路运输干线,也是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二、黄河长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1. 黄河地理位置和特点:黄河位于中国的北部,流经黄土高原和平原区域。
它是中国最大的沙区,也是黄河流域的重要农业区域。
黄河沿岸建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壶口瀑布、颐和园、皇家园林等。
2. 长江地理位置和特点:长江位于中国的南部,从川藏高原开始流动,并最终注入东海。
它是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河之一。
长江沿岸建有许多著名的城市和景点,如:三峡大坝、重庆辣子鸡、上海外滩等。
三、黄河长江的水文特征1. 黄河的水文特征:黄河水位波动大,水流湍急,蓄水能力弱。
在夏季,雨水充沛,河水增加,如不加以控制,很容易发生洪灾。
而在冬季,由于降水量较少,黄河的河段经常会出现断流的现象。
2. 长江的水文特征:长江水流湍急,流速快,水位波动较小。
由于长江沿岸山峦众多,在降雨季节,河水大量增多,但长江拥有非常强的蓄水能力和调节能力,因此不会发生严重的洪灾。
四、黄河长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1. 黄河的自然环境:黄河的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河道淤积,河水污染严重。
这对母亲河的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长江的自然环境:长江的自然环境比黄河要好,拥有着许多自然生态保护区,生态系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但是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长江沿岸也存在着一些污染问题。
《黄河的源流概况及水文特征》教学设计(北京市县级优课)

【授课题目】我国第二长河——黄河【授课班级】初一年级【课标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的核心知识及其教育价值核心知识:学会分析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的方法以及人河之间的关系。
教育价值:在学习长江的基础上,通过对黄河各段特征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分析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核心知识间的横向、纵向联系上游中游下游梯级开发。
修水库陡坡植树造林、缓坡修梯田,加固大堤,修建分洪、建立水利枢纽工程。
沟壑打坝淤地等。
关键是做蓄洪疏沙工程。
好水土保持工作。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理科学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他们对黄河并不陌生,从所接触的诗文、电影及有关的歌曲中,对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在前两节地形、气候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也已经了解了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作用,加之有了学习长江的基础,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对分析地理特征形成原因还有欠缺,在分析能力方面还需要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黄河水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入海口、长度、流经省区、地形区、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理解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2.通过对黄河各段特征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分析能力及对某一地理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河段主要水文特征,说明黄河上中下游出现的问题、及其存1在的原因、危害,积极参与对黄河的治理,部分学生能创造性地提出治理黄河的措施。
3.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奉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教学重点】黄河各段水文特征,分析黄河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教学难点】对黄河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教学方法】读图引导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2。
黄河知识点地理

黄河知识点地理1. 引言黄河位于中国的北方,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黄土河流。
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黄河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其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和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2. 地理位置黄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向东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七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总长度约5464千米,流域面积约75.5万平方千米。
3. 流域特点黄河流域地势高原、山地为主,河流纵横交错。
黄河上游的青海高原地区,河流水量较大,流速较快;而黄河下游的平原地区河流水量减少,流速相对较慢。
黄河流域还有许多山脉和峡谷,如六盘山、太行山和燕山等。
这些地形特点使得黄河的水流在不同的地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4. 水文特征黄河的水文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水量丰富黄河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之一,年均径流量达到101.6亿立方米。
由于上游地区有大量的积雪和冰川,以及丰富的降水资源,使得黄河的水量相对较大。
4.2 水质变化由于河流流经不同地形和地貌,黄河的水质存在较大的变化。
上游河段的水质相对较好,水质清澈,适合饮用和农业灌溉。
但是,由于下游平原地区的河水受到了大量的工农业废水的污染,使得黄河下游的水质较差。
4.3 河床漫滩黄河流域的土壤大多为黄土,容易被冲刷。
因此,黄河的河床常常发生漫滩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给沿岸居民带来了灾害,还增加了黄河的治理难度。
5. 黄河的重要意义黄河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包括:5.1 农田灌溉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其灌溉面积达到了约7千万公顷。
黄河的水资源为这片肥沃的土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支撑着中国北方的农业发展。
5.2 经济发展黄河沿岸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区之一。
沿岸的大城市如郑州、洛阳、济南等都是经济中心,黄河为这些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和交通便利。
5.3 文化遗产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3.3黄河流域内部协作课件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任务三】漫谈黄河流域未来的发展规划,探讨内部协作的必要性。
探究活动:
阅读教科书第102页“分析黄河小浪底 水库泄洪排沙的作用”,讨论:小浪底水库 对黄河下游地区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 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 它的建成将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 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的威胁,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控 制黄河输沙量的100%,可滞拦泥沙78亿吨,相当于20年下游河床不淤积抬高。小浪底水库 还可以利用其长期有效库容调节非汛期径流,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业供水、灌溉和发电 。
黄河流域开发面临的问题
1 湿地面积减少
黄
原因:来水减少、人为干扰
河
流 域
2 水生生物减少
环 境
水电资源开发集中河段对鱼类生存环境改变较大
问 题
3 水质污染
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水 城镇居民生活污水 流入黄河的农药、化肥、工业废渣、垃圾等
【任务三】漫谈黄河流域未来的发展规划,探讨内部协作的必要性。
探究活动:
课程 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 标准 保护环境的意义。
学习 目标
1.结合示意图和相关资料,说明黄河流域的水 文、水系特征、资源与工业、农业区位条件。
2.以黄河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 资源的方式和内容及问题,进而能说明流域开 发过程中保护环境的意义。
黄河流域概况
01 河流水系特征
【任务二】调查探究黄河流域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论证黄河 流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决策的关系。
探究活动:
结合教科书第99、100页内容,进行讨论: 1.目前,黄河流域资源主要有哪些开发方式? 2.这些资源开发方式与当地的环境保护会产生哪些 矛盾?
《黄河》 知识清单

《黄河》知识清单一、黄河的概述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 9 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全长约 5464 公里,流域面积约 752443 平方公里。
它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被中国人称为“母亲河”。
二、黄河的水系特征1、上游黄河上游河段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
这一河段的河水清澈,水流较缓,河道迂回曲折,多峡谷和湖泊。
著名的有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等水利枢纽。
2、中游从河口镇到河南郑州桃花峪为中游。
中游河段穿行于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接纳了众多支流,水量大增。
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被带入黄河,使得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3、下游桃花峪以下为下游。
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河道宽阔,水流缓慢,泥沙淤积严重,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三、黄河的水文特征1、流量黄河的流量较小,且季节变化大。
夏季是黄河的汛期,主要是因为夏季降水较多,支流汇入的水量增加。
2、含沙量如前所述,黄河的含沙量极高,这是由于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进入河流。
3、结冰期黄河有结冰期,且存在凌汛现象。
凌汛通常发生在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在初冬和早春季节,由于上下游河段的结冰和融冰时间不同,容易导致冰凌阻塞河道,形成洪水。
4、水能资源黄河上游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四、黄河的治理与开发1、治理水土流失在黄河中游,采取植树造林、种草、修建梯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河流的含沙量。
2、加固堤坝针对下游的“地上河”,加强堤坝的加固和维护,防止洪水泛滥。
3、水利工程建设了一系列水利枢纽工程,如三门峡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利枢纽等,用于防洪、发电、灌溉等。
4、水资源调配通过南水北调等工程,合理调配水资源,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五、黄河的文化意义1、文明起源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长江 黄河的水文 水系特征

长江黄河的水文水系特征黄河水文特点(1)水少沙多、水沙异源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雨量仅约400mm,水量极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但黄河泥沙之多,为世界大河所罕见,其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108t(入黄总沙量),多年平均含沙量高达37.6kg/m3,水少沙多。
此外,在空间分布上是水沙异源。
黄河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的上游地区,其控制面积为花园口以上控制面积的30%,水量占58%,沙量仅占9%,黄河的90%以上泥沙来自中游黄土高原。
如头道拐(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的黄土高原面积为11×104km2,区间径流仅73×108m8,占花园口以上的13%,但该区间的输沙量高达9.5×108t,占全河总输沙量的57%。
显然,黄河水文是上述两个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水沙不同组合的过程,使下游和河口的水沙过程更加复杂多变。
(2)高含沙量输沙黄河流域半干旱气候,雨量既小,变率又大,沙源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使黄河输沙主要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大沙年,甚至集中在几场大洪水过程内。
据统计,黄河干支流各站最大年输沙量,可占25年总输沙量的10—20%,最大6年的输沙量约占25年输沙量的5%,在一年之中,输沙较径流更为集中,干流站7—9月输沙可占全年的80%,支流站接近100%。
陕县站1933年输沙量高达39.1×108t,7—9月输沙量占了全年的90%,其中8月输沙量为27.8×108t,占全年输沙量的71%。
黄河干流主要测站的多年平均的水沙相关曲线表明,其时序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反映了黄河上中下游洪峰和沙峰在时间上出现的同步性。
这种同步性反映了全河输沙在年内分配上的不均匀性。
(3)径流和输沙量年际变率大黄河流域雨量小,雨区分布的影响有所不同,如是中水大沙年或小水大沙年,则下游河道输能力减弱而淤积,尾阎河道淤积,延伸加快。
长江水文特征1.汛期降雨和洪水长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均可进入,为形成暴雨提供有利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1.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
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
黄河地处中纬度,处于大气环流西风带。
影响气候的大气团主要是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它们相互交绥,形成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流域内各区气候有明显差异,兰州以上属西藏高部分地区带。
等);54.1%,12(强连阴雨)雨一般7生在840天上中下游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多不同时发生,同属中游的河口镇~三门峡区间和三花区间的大暴雨也不同时发生。
2.四川九寨沟的美景与水文的关系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九个藏族村寨(又称何药九寨)而得名。
九寨沟海拔在2000m 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沟内分布108个湖泊,有“童话世界”之誉;九寨沟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
九寨沟与水
喀斯特(KARST)?原为欧洲巴尔干半岛一个地名?那里是石灰岩分布区?因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形成各种奇特地形。
后来?科学家们便使用“喀斯特”一词来称呼因石灰岩的化学溶解而引起一系列地址作用和地貌现象。
华南的亚热带地区?人们在地表看到主要是石灰岩被溶蚀、侵蚀峰林、峰丛景观?只在气温较低地下的溶洞中才能见到再沉积钟乳石等;而在九寨沟?地表常年气温远低于华南的亚热带区?地表的溶蚀景观不甚突出?除了上游地表有较多溶沟、石芽外?溶蚀主要在地下进行。
相反?最引人注目却是地表大量堆积钙华?形成钙华堤、钙华池、钙华滩、钙华瀑等。
在九寨沟地表的地理环境下,较强蒸发作用、地下水溢出后压力的减小、地形陡变处水流的流速增大、特别
?成为
?厚
充沛降水
含硫矿物
?日
至'
地段。
华、黄绿色藻类对透射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反射,也增加了湖水色彩的层次和变化。
另外,九寨沟的湖泊处于地形起伏很大的深切峡谷中,不同地段同一时间或同一地段不同时间,太阳光的入射角及入射量、湖水表面对光的反射状况和湖水的透明度都有很大的变化,因而也造成了湖水色彩的更加变幻多姿。
独特的水循环系统
九寨沟碳酸盐岩的广泛分布和北西向构造的展布是九寨沟水循环的基础,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三水”循环构成了九寨沟水循环的主体,地下喀斯特通道在湖水的补给与排泄中发挥重要作用。
长海是九寨沟最大的海子,但它没有地表出水口,长海下方的则查洼沟是一条干谷,仅有少量季节性湖泊。
长海的水除一小部分通过海子前端的天然堤坝渗流补给到五彩池,更多的水通过北西向的地下喀斯特通道,向西排泄到日则沟湖泊中。
长海巨大的库容和它对日则沟内海子的补给,起到了一个调节水库的作用,即使枯水年份也以较稳定的补给量使日则沟的海子不至于干涸。
九寨沟内地表水、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源于大气降水,水量的盈亏根本上取决于降水量的变化和时空分配状况,从而导致上游直接接受降水补给的湖泊水位变化较大,景色随时而异(上下季节海),而由地下水补给的湖泊如五花海水位则较稳定。
美景图
3.
分为南北40km,宽3~133km,最宽处达
可减弱15
兴凯湖和
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由东面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
江湖关系是一个复合现象。
自然背景下的江湖关系包括荆江四口分流分沙能力、荆江四口河道的冲淤、洞庭湖的淤积、荆江的冲淤以及城陵矶到武汉河段的冲淤等五个方面。
从防洪意义上来说,江湖关系的变化体现在蓄与泄的变化,即荆江河段的泄流能力、荆江四口分流分沙能力、洞庭湖调蓄洪水能力以及成汉(城陵矶至汉口)河段的泄流能力四个方面。
江湖关系的复杂性体现在这四个方面与质的错根盘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截至2012年,荆江河段在洪水期间,水位高出两岸地面几米至十几米,这是泥沙淤积的结果。
泥沙淤积减小了荆江河段的泄流能力,荆江水位抬高,荆江四口分流分沙增加,从而进入洞庭湖的泥沙增加,导致洞庭湖湖容逐年减少,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又导致湖水位逐年抬高。
而湖水位的抬高,一方面导致四口洪道水面比降调平,挟沙能力减弱,泥沙落淤,四口河道严重淤积,另一方面导致洞庭湖出流对下荆江的顶托。
下荆江由于四口分流分沙,下荆江河段径流量减少,但水流含沙量不变,加之受洞庭湖出流的顶托增加,导致下荆江泥沙淤积,泄流能力减少,下荆江防洪压力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