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修辞视域下《偶像练习生》形象塑造功能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我国偶像养成节目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我国偶像养成节目研究一、我国偶像养成节目的制作与呈现方式偶像养成节目以选拔、培训和竞赛为主要方式,以揭示选手的偶像潜质、展现艺术技能、塑造形象为主要目标。
具体而言,这些节目通常采用百人、千人海选的方式来选拔有潜力的选手,之后对选手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包括声乐、舞蹈、表演、形象等多个方面的训练,最终通过比赛等环节来决定胜者并成为偶像。
制作上,偶像养成节目多采用现场直播和录播相结合的方式,在现场加持音效、灯光、舞美等元素,多媒体展示,旁白解说和选择性曝光也是常见的手段。
在呈现上,这些节目常常采用紧张刺激、情感共鸣、轻松幽默等多种方式,以吸引观众的目光。
审美是人类通过感知、经验、思考等活动所形成的一种评价文化、艺术和美丑的能力。
从审美角度来看,偶像养成节目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对标流行文化。
偶像养成节目主要模仿韩国综艺秀《PRODUCE101》等外国流行文化,又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依托多元化文化背景,借助选手的特点和表演,构建受众认同的美学。
在美学方面,节目内容、视觉和音乐都受到西方和东方的影响。
2、概念化竞技规则。
偶像养成节目以培育偶像为目的,同时考验选手的各种才能,所以在比赛规则、节目的设定上,注重创新性、趣味性、综艺性、亲民性等特点。
如《创造营2021》中,选手们通过前期培训及不同主题的考核来展示自己的特点,而最终的排名是由粉丝的投票结果决定的。
3、强化个性化与感性化。
在偶像养成节目中,除了考察选手的音乐表演和艺能素养外,还加强了对选手的塑造和呈现,注重选手的情感、形象和风格等特点,体现出个性化和感性化的审美特征。
如在《創造101》中,选手的形象和个性都很突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形象。
偶像养成节目是商业娱乐与美学审美的混合,其美学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进国内流行文化的发展。
我国偶像养成节目虽然借鉴了外国的形式,但却能将选手的优秀表现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这种多元化文化的交融,有助于推进国内流行文化的发展,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基于要素视角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明星机制比较研究——以偶像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和《超级女声》为例

基于要素视角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明星机制比较研究——以偶像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和《超级女声》为例基于要素视角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明星机制比较研究——以偶像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和《超级女声》为例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正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信息来源。
在明星的培养机制方面,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以中国两档热门偶像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和《超级女声》为例,从要素视角比较研究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明星机制。
一、明星培养模式的差异1.1 学员选拔方式《偶像练习生》通过全球海选,选取优秀的练习生进入节目。
而《超级女声》则是针对女性青年进行选拔,在全国各地举行选拔赛。
两个节目在选拔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前者更具全球化的视野,后者更关注国内市场。
1.2 培养阶段《偶像练习生》注重培养练习生的整体实力,包括舞蹈、歌曲演唱、个人魅力等方面。
而《超级女声》主要关注选手的歌唱才华,并通过比赛的形式来锻炼选手的舞台表现能力。
1.3 竞争规则两个节目在竞争规则上也存在差异。
《偶像练习生》通过比赛的胜负来决定参赛选手的排名,最终通过观众投票选出冠军。
而《超级女声》采用淘汰制,每轮比赛通过评委打分以及观众投票来决定选手是否能继续留在比赛中。
二、明星塑造过程的异同2.1 偶像形象建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明星形象的建构上有一定的差异。
《偶像练习生》注重打造多面形象,通过节目的展示和选手的个人努力,塑造出不同风格的偶像形象。
而《超级女声》则更侧重于选手的歌唱才华,重点塑造的是选手的歌手形象。
2.2 网络互动与粉丝维系新媒体明星的特点是与粉丝的互动性更强。
在《偶像练习生》中,选手们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与粉丝进行互动,增强了粉丝的归属感。
而传统媒体的明星相对来说与粉丝的互动性较弱,主要通过演艺活动和媒体报道与粉丝进行接触。
2.3 个人品牌的打造新媒体明星更注重打造个人品牌,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表现来吸引粉丝。
从传播学视角分析偶像养成过程——以《偶像练习生》为例

从传播学视角分析偶像养成过程——以《偶像练习生》为例李翊菲;王艳
【期刊名称】《传播力研究》
【年(卷),期】2018(000)021
【摘要】近年来,国内养成系综艺节目的火爆将养成系偶像带入了人们的视野。
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是以唱歌、舞蹈和表演等为表现内容,以舞台演绎为表现形式,以比赛为竞争手段,以明星打造为目的,以练习生制度为节目模式,进行选拔、培养全能艺人,并记录、展示其过程的节目类型。
本文从传播学视角,从传播者推出偶像、受众养成偶像以及传播载体的社交平台三方面分析偶像养成的过程。
【总页数】1页(P50-50)
【作者】李翊菲;王艳
【作者单位】[1]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1]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2
【相关文献】
1.从媒介批评视角看"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娱乐化倾向r——以《偶像练习生》为例[J], 章超萍
2.传播生态学视角下的偶像养成类电视节目研究——以《偶像练习生》为例 [J], 冯一博;
3.偶像养成真人秀成功的营销策略\r——以《偶像练习生》为例 [J], 范金铭;隋欣
4.接受美学视角下我国偶像养成节目研究——以《偶像练习生》为例 [J], 陈立勇;
5.偶像养成节目的受众策略分析--以《偶像练习生》为例 [J], 李晓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接受美学视角下我国偶像养成节目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我国偶像养成节目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偶像养成节目在我国越来越受欢迎。
但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偶像养成节目的争议。
本文旨在从美学视角,探讨我国偶像养成节目的存在意义、表现形式以及对大众美学的影响。
一、我国偶像养成节目存在意义偶像养成节目的存在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大众提供娱乐偶像养成节目通常是娱乐性质的节目,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娱乐方式。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一些放松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偶像养成节目能够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忘记烦恼,享受轻松愉快的时光。
2、提升偶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偶像养成节目,公司能够将许多小鲜肉或新的偶像推向大众视野,让更多人认识他们。
同时,参加偶像养成节目的偶像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提升个人知名度和影响力。
3、推动文化交流偶像养成节目不仅在国内受欢迎,在海外也有不少人在关注。
通过参加偶像养成节目,偶像们能够结交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粉丝,推进国际文化交流。
偶像养成节目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选手展示自己的才艺偶像养成节目通常都会要求选手展示自己的才艺,比如唱歌、跳舞、模仿等,从而展示选手们在艺术方面的天赋和才华。
2、比赛环节比赛环节是偶像养成节目的重头戏,也是吸引观众的关键。
选手们会进行各种考验,如表演、pk赛、答题等,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技能和实力,也是选手们获得直接晋级的途径。
3、生活实录节目还会展现选手们的生活和培训情况。
选手们的日常生活和训练内幕,将成为观众感受偶像成长的一种方式。
生活实录也很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让观众看到偶像的真实面貌。
三、偶像养成节目对大众美学的影响1、推陈出新,展现多样性偶像养成节目的多样性能够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不断收到新鲜感,发掘未知的颜值和才华,挖掘出更多的发掘新的文化内涵、娱乐方式和形式。
2、培养审美能力,塑造审美观念通过参加偶像养成节目以及观看其表现,可以培养观众的审美能力,帮助大众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
接受美学视角下我国偶像养成节目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我国偶像养成节目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偶像养成节目近年来在电视台和网络平台上备受关注,成为当下热门的综艺节目类型之一。
这类节目通过选拔、培训、竞演等环节,选拔出具有偶像潜质的新人,并通过节目展示其歌唱、舞蹈、表演等才艺,帮助其在娱乐圈迅速走红。
偶像养成节目不仅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明星养成计划,也为娱乐产业输送了不少新鲜血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起,偶像养成节目的数量和影响力不断增加。
这种类型的节目既满足了观众对八卦娱乐的需求,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对于偶像养成节目的美学视角研究却相对较少,其在美学意义上的内涵和特点还有待深入挖掘和探讨。
本文将从美学视角出发,探讨我国偶像养成节目的研究现状、特点、问题及改进,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探讨美学视角下我国偶像养成节目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通过以美学视角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刻理解偶像养成节目在审美层面上的表现和效果,还能从美学角度分析节目的制作、表现形式以及观众的审美体验。
美学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探讨偶像养成节目在当代文化产业中的位置和作用,揭示其在审美传播和文化表达中的意义。
美学视角下的研究也可以为我国偶像养成节目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节目质量的提升,推动综艺节目产业的发展。
从美学视角研究我国偶像养成节目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综艺节目的创新和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 正文2.1 我国偶像养成节目的现状我国偶像养成节目在近年来的发展中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广大年轻观众关注的热门话题。
这类节目以选拔、培养年轻偶像为主题,通过选手们的演艺表现和成长经历来吸引观众的关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节目模式和娱乐效果。
目前,我国的偶像养成节目种类繁多,涵盖了歌唱、舞蹈、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也吸引了众多知名导师和嘉宾的加入,为观众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
接受美学视角下我国偶像养成节目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我国偶像养成节目研究近年来,我国的偶像养成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备受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在这些节目中,参赛选手经过选拔、训练、比赛等环节,最终的胜出者将成为偶像团体的一员,走向明星之路。
这些偶像养成节目在美学视角下又有哪些特点和价值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我们需要了解美学的概念。
美学是关于美的哲学研究,它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与美有关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美学视角下看待偶像养成节目,不仅可以分析其艺术特点,还可以探讨其对社会、文化以及观众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我国偶像养成节目。
从艺术角度看,偶像养成节目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艺术形式。
在这些节目中,选手通过歌唱、舞蹈、表演等方式展现自己的才华和魅力,受到观众和评委的评价和认可。
节目制作方也会在舞台、服装、灯光等方面下足功夫,使整个节目呈现出艺术美感。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歌舞表演,还可以感受到选手们的努力和才华,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从而获得艺术愉悦。
从美学角度看,偶像养成节目在艺术呈现和艺术感受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从观众角度看,偶像养成节目对于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心理塑造有着一定的影响。
年轻观众是偶像养成节目的主要受众,他们通过节目了解和支持自己喜爱的偶像团体。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会对选手们的外表、才华、性格等方面进行审美评判,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
观众也会受到偶像们的形象和精神力量的感染,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和梦想有所启发。
偶像养成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心理发展,促进了他们的个性塑造和人生成长。
从美学视角下看待我国偶像养成节目,我们不仅可以分析其艺术特点和社会文化价值,还可以探讨其对观众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偶像养成节目的艺术性和社会性,既要重视其对审美情趣和心理发展的促进,又要反思其商业化和功利化的一面。
我们也需要关注偶像养成节目的行业规范和道德规范,保障选手们的合法权益和健康成长。
符号学视域下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传播与互动研究--以《青春有你2》为例

|RADIO &TV JOURNAL2021.3一、研究背景(一)网络综艺的兴起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增快,覆盖面增大,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时空限制,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
在这一背景下,网络综艺(以下简称网综)逐渐兴起。
网络视频平台相较于传统平台更具有灵活性和可选择性。
相较于电影、电视剧等,综艺节目形式连贯性更弱,更能满足现代人们的碎片化需求,网综因此脱颖而出,获得大众的青睐。
2007年第一档网综《大鹏嘚吧的》正式进入大众的视野,后来出现《奇葩说》等制作精良的节目,形成品牌效应。
随着资本的不断注入,网综形式更加多元,吸引了大批年轻用户,使其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偶像养成类网综异军突起“养成”的概念最早来自日本的动漫和游戏,指玩家对游戏中的特定对象进行培育,使其完成设定的任务。
受韩流文化的影响,偶像团体获得年轻人的喜爱,网综工作者将“偶像”与“养成”相结合,开创了网综新形式,打破了网络综艺面临的同质化局面。
偶像养成类网综是以唱跳才艺为内容,以大型舞台为展示平台,以比赛为选拔方式,以打造新星偶像为目标,以练习生机制为栽培模式的选秀节目。
在长达四个月十几期的节目中,观众见证参赛选手的成长,以投票的方式来决定他们的最终排名和成团出道位。
2018年的《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使养成类网综迎来收视热潮,2020年的《青春有你2》和《创造营》更是引发了国内外的大量关注。
本文以《青春有你2》为例,运用符号学相关理论,分析偶像养成类网综的传播与互动,以期找到一定的规律。
二、视觉修辞下的形象塑造(一)语言文字可视化修辞相对于语言修辞对言语活动、语言风格、语用效果的特别重视,视觉修辞的修辞对象指向可视化的文本形态,强调借助图像化的方式来实现特定的修辞目的。
《青春有你2》的特效字幕,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可视化。
通过特效字幕的滑动变化、放大缩小、字体颜色的改变,将人物的语言可视化,起到强调作用,给观众留下记忆点。
接受美学视角下我国偶像养成节目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我国偶像养成节目研究摘要:2018年,《偶像练习生》的热播掀起了我国偶像养成节目发展热潮。
《偶像练习生》是由爱奇艺重点打造的偶像养成节目,自面世就备受关注,受到全民追捧,也因此有人称2018年为中国偶像男团元年。
本文基于接受美学视角,从期待视角、召唤结构两方面分析《偶像练习生》大火的原因,并反思我国偶像养成节目的发展之道。
关键词:接受美学;偶像养成;偶像练习生偶像养成节目是指以培养和打造出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且具备粉丝基础的偶像为内容的节目。
我国偶像养成节目于2016年开始发展,2018年随着《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节目的大火使发展渐趋成熟。
《偶像练习生》是由爱奇艺重点打造的中国内地首档男团竞演养成类真人秀,由张艺兴、李荣浩、王嘉尔等6位全民制作人组成导师团队。
对100位练习生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封闭式训练并进行录制,票选出9人组成全新偶像男团出道。
据爱奇艺公布的官方数据,节目首播一小时播放量超1亿,十二期节目总播放量达29亿,微博热搜次数达 652次。
2018年4月6日,胜出的九名优胜者组成“NINE PRECENT”組合正式出道,受到全民追捧。
接受美学,源于阐释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创始人汉斯·罗伯特·姚斯和功勋人物沃尔夫冈·伊瑟尔共同奠定了接受美学基础。
接受美学理论为最初为文学理论,但随着研究的深化,对其他学科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中心”,这和新闻传播学中的“受众中心论”不谋而合。
受众对于传媒事业的影响巨大,对传媒发展有着很好的启发。
一、偶像养成节目的成功原因(一)期待视角:满足受众视觉和情感期待期待视角,是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于文本显现方式的相对期待。
这种期待具有读者本身所限定的理解结构和知识框架,包括其既定的背景知识、审美经验以及阅读习惯等。
而针对于偶像养成节目,受众的视觉和情感期待在极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阎玉在《中国广播电视学》中指出:娱乐就是获得一种感情上和思想上的快感,也是一种美的观点、美的感受得到满足的快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ADIO &TV JOURNAL2019.04视听解读修辞一词主要来源于古希腊,指的是采用巧妙的语言来说服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修辞是“说服的艺术”,古典的修辞主要局限于语言的修辞,主要研究语言文字符号的运用。
从修辞学的发展历史看,“修辞”的本意主要是限定在以语言文字符号为媒介的交际之内①。
20世纪60年代法国文艺理论家罗兰·巴特与其弟子都兰德率先提出了修辞研究的“视觉转换”,同时期的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也对视觉修辞贡献良多,他明确提出符号不仅仅包括语言,还包括所有人类符号系统,他鼓励学者关注和分析包括“数学、音乐、绘画、舞蹈、雕塑模型等”各种形态的符号②。
直到1970年,在美国全国修辞大会上,视觉图像被提议纳入修辞学的研究范畴并被正式命名为“视觉修辞”③。
我国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汝东认为,视觉修辞是一种人为的以语言、图像以及音像等综合符号为媒介,已取得最佳视觉和传播为目的的人类传播行为④。
修辞的功能是说服,修辞的内涵是“一种能在任何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法的功能”⑤。
《偶像练习生》中塑造“正能量”“努力”的形象与其运用语言文字、镜头转换、光线与色彩、舞台构成、环节设置等视觉修辞有着必然和直接的联系;修辞的目的是与受众引发认同,“使一个团体获得某种授权的意志、计划、希望和前途。
”⑥本文将以《偶像练习生》节目本身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如何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同时分析形象塑造的功能及表现。
一、《偶像练习生》中的视觉修辞手法及其效果《偶像练习生》2018年1月19日开播,上线仅1个小时播放量便突破1亿人次,当晚拿下了18个微博热搜关键词,一时间,“练习生”这个在国内还不太大众的群体,开始具象化地进入观众视野,而“偶像养成”这一概念也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议题。
⑦截止到4月6日总决赛共12期全部收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30日晚,播放量共达31亿4600万(数据来自骨朵数据),微博话题量达143亿(数据来自艾瑞网)。
(一)文字的可视化修辞《偶像练习生》中,最突出的符号是其节目logo ,整个色调为淡紫色,在下三分之一写着100,上三分之二写着9,代表着100位练习生最终只有9人胜出。
其象征相当准确,胜者只有9人且胜利者在上方,似有“胜者为王”的姿态,但整体色调为淡紫色又相对偏柔和,符合其养成类真人秀的特点。
其次其口号为“越努力-9-越幸运”,中间的“-9-”是将逗号和数字9相似的特点展现出来,作为一个连接,与节目规则和logo 相呼应,突出最终只留下9个人组成偶像男团出道,其颜色为明黄色,整体充满活力。
除了logo 和口号以外,特效字幕更是文字可视化的一大特点,通过专业的编辑软件,对屏幕上的文字做颜色、字体或在屏幕上所处位置的改变,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目的。
《偶像练习生》的特效字幕颜色主要是淡绿色、淡紫色和白色,与节目的整体风格相搭配,字体放大,用滑动或跳跃等特效,使整个节目看起来更活泼、跳跃、可爱,也增强了美感。
除在外观上增强可视化以外,特效字幕的修辞效果才是其最大作用。
在第三期主题曲《EI EI 》A 班声乐小课时,李荣浩问:“大家为什么昨天问到‘有人觉得自己可以当Vocal 担当’时所有人都放下了手?”三位练习生们依次解释,李荣浩露出牵强的微笑,特效字幕三次显示“没事有我呢”。
三次特效字幕的重复对画面的理解起到强调作用,使受众记忆更清晰且增加笑点。
这样的例子在《偶像练习生》整个节目中比比皆是,语言文字在对练习生的整体风格和形象展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图像的象征技巧修辞视觉修辞可以找到与传统语言文字修辞相对应的技巧和方法。
⑧《偶像练习生》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技巧,练习生们从第一期开始自报家门并对自己做出ABCDF 等级预测。
ABCDF 本身只是字母,现在成了一种从优秀到没准备好依次递减的符号象征,随后进行音乐、舞蹈等才艺展示,由6位导师给出最终等级评价。
粉色、蓝色、黄色、绿色及灰色队服,颜色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但现在粉色代表着你是最好的,灰色则代表着你最差。
衣服本身也就是一块布,但是节目赋予了其ABCDF 等级的含义,便使其具有了独特的价值。
(三)光线和色彩对比修辞镜头的转换、光线与色彩的明暗对比,既能叙事造物同时还蕴含着诸多意义。
费里尼说,在电影里,灯光就是意识、感情、颜色、调子、深度、氛围、故事。
在《偶像练习生》中最突出的就是黑白画面与彩色画面的对比,第二期当所有的选手展示完自己的才艺并获得等级之视觉修辞视域下《偶像练习生》形象塑造功能研究阴陈容摘要:修辞的功能是说服,修辞的内涵是“一种能在任何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法的功能”。
《偶像练习生》中塑造“正能量”“努力”的形象与其运用语言文字、镜头转换、光线与色彩、舞台构成、环节设置等视觉修辞有着必然和直接的联系。
本文从《偶像练习生》节目本身出发,探讨其如何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功能和表现形式。
关键词:视觉修辞;《偶像练习生》;形象塑造50视听2019.04|视听解读后,播放了一个黑白小短片《练习生的日常》,全程大量使用中景和特写镜头,展现练习生们的压腿、练舞、惨叫、抽筋、汗水、泪水等画面,展现其背后练习的辛苦,包括后期的回忆、有人被淘汰、表示尴尬的时候画面都是黑白的,将练习生们的幕后故事置于前台,色彩的明暗对比,突出了练习生背后的艰辛与表面的光鲜所形成的强烈的对比,建构了其努力、向上、正能量的形象。
(四)舞台的构成元素修辞舞台的构成元素包括形、色、光、时、音等,也为练习生充满挑战但实质需要有团队精神的象征意义奠定了基础。
《偶像练习生》中主舞台共四个,但其形状大多为三角形或两个三角形构成的菱形,第一个舞台为正三角形金字塔式构造,由低到高等级和名次越来越高、越来越好,营造一种强烈的竞争感;第二个舞台专为演唱主题曲设计,共分为五个分舞台,分别对应ABCDF 五个等级,正中间还有C (Center 中心)位之争,根据等级对应所在位置,突出“越努力,越幸运”的口号,通过努力才可能被更多人看到;第三个舞台也以倒三角形为主体,背景为六个菱形,线条明显,从第2期到第11期,所有的PK (对决)和公演环节都在这个舞台上;第四个决赛舞台依旧由倒三角构成,背景用灯光折射出两个大正三角形,但不同的是多了一条通道,进入前九名的人可以从通道走过坐上对应名次的位置,内含通往成功之道的隐喻。
综上所述,舞台构成最重要的形状便是三角形,三角形线条明显且稳定性最强,突出了“团结”精神。
而色、光、时、音等均是根据不同的节目需求进行调控,影响节目效果。
二、《偶像练习生》中练习生形象塑造功能及表现在电影、电视及广告等这些属于视觉传播的复合系统中,意义的表达有赖于图像、声音和行动的协作,这种图像的修辞比单纯的文字或照片要丰富,也就是产生的象征符号更充盈饱满。
⑨而这些象征的含义与受众对练习生们的形象认知存在着必然或间接的联系,同时满足着受众的众多需求。
(一)满足受众好奇、娱乐、审美等需求偶像练习生后台前置的比例远远超过一半,练习室成为练习生后台形象塑造的重要场景,通宵的练习、尴尬的破音、撕心的压腿声、气馁的抽泣、相互的帮助等众多场景被置于前台。
除练习室外,寝室住宿场景的公布与设置、练习生父母的视频或电话、所有练习生一起去吃火锅等环节设置,通过视觉处理也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和窥探欲。
(二)促使受众与练习生相联系“全民制作人”的称号,由受众投票排名决定出道名次、C 位选择、Dancer 选择、练习生所唱曲目、每期结束的个人福利时间等,受众参与度被提高,同时在节目中也会设置练习生给粉丝的福利时间:第五期回答粉丝问题“最想介绍给妹妹认识的人”“拼了!为你而战”用自己的努力为粉丝赢得礼物并寄出等,加大了受众与练习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受众与练习生相联系。
(三)触动受众心中的潜在态度《偶像练习生》中通过光线、色彩、镜头等对比,使受众在观看的同时,从“移情”到“共情”。
据微博舆情监测数据显示,《偶像练习生》的情绪占比中,喜悦占比最高,达61.36%;其次为悲伤,占比24.06%;中性占9.87%。
受众在观看时喜悦为主要情绪,说明该节目带给受众的更多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但悲伤的情绪所占比例也不少,一方面说明节目本身存在一定的偏向,导致受众内心情绪崩溃,另一方面也存在受众内心对比,对自我勉励的激化。
三、《偶像练习生》中练习生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丹尼尔·卡尼曼在《快思慢想》中指出,人类普遍存在两种思维模式,第一种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快速思维,第二种是基于理性认知的慢速思维。
在视觉文本面前,人脑总会本能地寻找认知捷径,启用快速思维,这是由大脑的认知惰性决定的。
⑩互联网时代,短视频的兴起、碎片化的接收习惯、“图像时代”的到来为缺乏思考的感性快速思维推波助澜,受众缺乏理性的、具有逻辑性的思考。
此外,受众视觉欲求越来越膨胀,不断渴望看到更多更精彩更刺激更具有挑战性的视频来满足视觉需求,维持情感诉求。
这一方面有助于促进生产者的创新,但另一方面,如果“所有的宣传都依靠情感诉求来传递信息”11〇,必将导致非理性化的再度加深。
注释院①④陈汝东.论视觉修辞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47-53.②Burke,K.(1966).Language as symbolic action:essays on life,literature,and method.Berkeley,U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③Patton,J.H (1979).Permanence and change in rhetorical theory.Central States Speech Journal,30(2):134-143⑤[古希腊]亚理斯多德.修辞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6.⑥Bourdieu ,P.,Language and Marguerite Helmers (Eds.),Trans.by Gino Raymond and Matthew Adamson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p.191⑦文创资讯.《偶像练习生》褒贬不一,粉丝经济下的偶像“养成”之路任重道远[EB/OL].2018-01-29.https:///s?id =1590893874518687886&wfr=spider&for=pc.⑧吴辉.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的视觉修辞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7(07):119-128.⑨张静.论罗兰·巴特符号学与视觉传播理论[J].人文杂志,2013(09):70-74.⑩刘涛.文化意象的构造与生产———视觉修辞的心理学运作机制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9):20-25.11〇陈世华,刘晶.政治传播中的视觉修辞流变[J].国际新闻界,2017(09):71-87.(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