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课程设计大纲
WebGIS技术原理与应用开发第二版课程设计

WebGIS技术原理与应用开发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介绍本门课程旨在介绍WebGIS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开发。
在本门课程学习后,学生将会: - 熟练掌握WebGIS技术的基础知识,如HTML、CSS、JavaScript、WebAPI等; - 了解WebGIS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研究重点; - 掌握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OpenLayers、Leaflet等WebGIS开发框架; - 熟悉WebGIS应用的设计过程和开发流程; - 完成一定规模的WebGIS应用开发实践项目。
二、课程内容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1. WebGIS技术概述 - WebGIS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前端开发技术基础(HTML、CSS、JavaScript); - 后端开发技术基础(WebAPI、服务器端开发); - 数据库及数据交互技术。
2. WebGIS框架及其应用 -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框架; - OpenLayers框架; - Leaflet框架; -基于框架的应用开发实践。
3. WebGIS应用设计与开发 - WebGIS应用的设计方法;- WebGIS应用开发流程; - WebGIS应用开发实践。
三、课程设计本门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项目,掌握WebGIS技术的应用开发能力。
设计要求如下:(一)项目内容学生需完成一个WebGIS应用项目,该项目可以是一个实际生产环境中需要的系统、应用或是一个研究型的革新型WebGIS。
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可具体涵盖以下方面: - 基于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框架的地图应用开发; - 基于OpenLayers框架的地图应用开发; - 基于Leaflet框架的地图应用开发; - 基于其他优秀框架的WebGIS应用开发,如Mapbox、Cesium等; - WebGIS应用设计模式与开发实践。
gis共享单车课程设计

gis共享单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掌握其在共享单车管理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描述共享单车分布数据的特点,并运用GIS软件进行数据展示和分析。
3. 学生掌握使用GIS查询、统计和分析共享单车相关数据的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GIS软件进行地图浏览、图层管理和简单空间分析。
2. 学生能够通过GIS技术解决共享单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如调度、停放区域规划等。
3. 学生具备独立操作GIS软件,处理共享单车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理信息科学的兴趣,提高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问题的认识。
2. 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共享单车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养成绿色出行的习惯。
3.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培养沟通、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共享单车问题,运用GIS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
课程性质为实践性、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的特点,课程内容以生动、直观、易操作为原则,降低理论难度,强调实践应用。
教学要求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运用GIS技术分析共享单车相关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二、教学内容1.GIS基本概念与功能- GIS的定义及其应用领域- GIS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GIS在共享单车管理中的作用2.共享单车数据展示与分析- 共享单车分布数据的特点- 使用GIS软件展示共享单车分布图- 简单数据分析方法及应用3.GIS软件操作与应用- 地图浏览与图层管理- 空间查询与统计- 简单空间分析操作4.共享单车管理实际问题解决- 调度策略制定与优化- 停放区域规划与设计- 共享单车发展趋势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GIS基本概念与功能第二课时:共享单车数据展示与分析第三课时:GIS软件操作与应用(上)第四课时:GIS软件操作与应用(下)第五课时:共享单车管理实际问题解决本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一、说明(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方向必修课,适用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教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背景、功能、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掌握GIS的基本概念、GIS的数据结构、GIS数据输入存储编辑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GIS产品等知识点;学会把GIS技术、GIS思想应用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对GIS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掌握利用GIS解决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主要介绍GIS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
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形象化语言和多媒体,密切联系生产、科研、实际,着重讲清GIS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注意培养学生利用GIS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3.安排一定学时的实习实践课。
使学生在基本理论指导下,掌握GIS软件的一般使用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根据课程进程的需要,适当的布置课外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实习操作、课后习题等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
(四)考核方式考核按平时作业(占10%)、实验(占30%)和期末考试(占60%)考核。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察的方式。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二、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1.数据与信息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2.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3.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应用领域4.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概况说明和要求:本章讲解GIS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数据与信息之间的关键。
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1.地理空间的概念及空间实体的表达方法2.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3.空间数据的计算机表达方法4.矢量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的特点5.空间数据结构的建立方法说明和要求:本章主要讲解GIS空间数据的概念、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的结构及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
校园导航定位系统课程设计

校园导航定位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校园导航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功能;2. 学习并运用相关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知识,进行校园地图的解读与分析;3. 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其在校园导航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校园导航定位系统,进行校园内位置信息的查找与路径规划;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共同解决校园导航中遇到的问题;3.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会使用相关设备和技术进行定位与导航。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2. 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出行,提高学生对校园环境的保护意识;3. 培养学生热爱学校、关爱他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中学生设计,结合学科特点,以实用性为导向,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1. 校园导航定位系统原理介绍- 导航定位技术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校园导航定位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2. 地理信息系统(GIS)知识- 校园地图的基本要素与解读- GIS在校园导航中的应用3. 全球定位系统(GPS)应用- GPS的原理与功能- GPS在校园导航中的实际应用4.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校园导航定位设备的认识与使用- 实际操作:校园内路径规划与导航- 案例分析:解决校园导航中遇到的问题5. 团队协作与讨论分享- 小组讨论:探讨校园导航定位系统的优缺点- 分享经验:介绍个人在校园导航中的实用技巧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校园导航定位系统的相关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课程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课程设计1. 引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 GIS)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对空间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以及利用的一种技术系统。
GIS技术在许多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
学习GIS技术对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掌握GIS技术,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GIS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并提供相应的实践操作。
2.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GIS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熟悉GIS软件的操作方法;•掌握GIS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技术;•学习如何将GIS技术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课程内容3.1 GIS技术基础1.GIS概述及其作用;2.空间数据和地图投影;3.GIS数据类型;4.空间分析基础。
3.2 GIS软件操作1.ArcGIS软件入门;2.ArcGIS基础数据绘制;3.ArcGIS数据采集和编辑;4.ArcGIS符号化和标注;5.ArcGIS空间分析。
3.3 场景应用1.基于ArcGIS软件的地图制作;2.城市规划场景应用;3.资源管理场景应用。
4. 课程设计方式本课程以“理论课+实践课”的形式进行,其中理论课主要讲解GIS 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原理,实践课则通过软件操作和场景模拟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实现实际应用。
5. 评分方式本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
6. 参考教材1.《GIS原理与技术》(第四版),作者:吴光亚;2.《ArcGIS 10.x入门与实践》,作者:高碧波。
7. 计划进度本课程共计16周,具体计划如下:课程内容计划学时理论课1 2理论课2 2理论课3 2理论课4 2实践课1 2实践课2 2实践课3 2实践课4 2理论课5 2理论课6 2理论课7 2理论课8 2实践课5 2实践课6 2课程内容计划学时实践课7 2实践课8 28. 结论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GIS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并提供相应的实践操作。
《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教案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 地理信息系统 课程编号英文名称 课程类型 本专业推荐选修课 总学时 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实践学时学分 预修课程 《信息技术基础》 适用对象 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简介 (字左右)地理信息系统()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项技术。
应用广泛,是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环境科学相关专业人才的必备技能。
该课程从基本理论入手,结合农业资源环境空间分析的案例进行实践分析。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概念、获取及管理;如何进行与地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等学科专业有关的空间分析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习与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为以后在的研究、软件开发、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及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案目标及任务地理信息系统是面向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本科生的科类方向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学习与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组成、类型、功能和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更新、查询检索、综合分析和应用、成果输出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资源、环境、生态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技能。
三、学时分配教案课时分配章节章节内容 讲课 实验 实践 合计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及其表示第三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第四章 数据转换第五章 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第六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第七章 输出第八章 发展热点合计四、教案内容及教案要求第章 绪论第一节 基本概念. 信息与数据.地理信息与地学信息.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习题要点:掌握的定义及其涉及到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相关学科. 与地理学. 与地图学. 与计算机科学. 与遥感. 学科“树”习题要点:理解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功能与应用领域. 基本功能. 主要应用领域. 无处不在的习题要点:掌握的基本功能,了解其应用功能及在本专业的应用情况。
《GIS应用》课程标准

《GIS应用》课程标准课程名称:《GIS应用》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专业课总学时数:72学时上课时间:大二上学期或大二下学期。
适用对象:国土测绘与规划、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区域地质调查、环境地质工程、钻探工程技术等。
前导课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测绘CAD、测量基础、数字地籍测量、土地资源管理;后续课程有:数字图像处理、摄影测量与遥感等。
一、课程性质《GIS应用》是国土测绘与规划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区域地质调查、环境地质工程、钻探工程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
培养目标为:“面向资源勘查与测绘领域行业基层和管理岗位,培养具有认真、耐心、敬业的职业素质,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具备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能够较好地与人沟通、能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技术应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GIS应用》作为学院精品共享课程的重点建设课程,内容涉及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应用。
通过行业调研,课程团队和行业企业的专家研讨,依据行业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人才标准的需求,课程培养目标确定为:为国土测绘行业培养GIS信息操作员,能应用GIS基本知识和软件实现专题地图综合制图及空间数据管理的技术性人才。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完成空间数据采集、处理、专题地图制图和空间数据管理的能力;较全面地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问题分析处理的初步能力。
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较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能力,能独立完成空间数据采集、编辑、处理、分析、输出和建库等基础性工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GIS应用主要功能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已获得的地理信息数据可以熟练地进行采集、绘制成图、建立数据库和属性库,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与统一管理,给出最终的决策。
地图测量课程设计

地图测量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概念,包括比例尺、图例、方向等;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测量地图上距离、面积的基本方法;3. 引导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图测量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工具(如直尺、量角器等)进行地图测量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公式进行距离、面积计算的能力;3. 提高学生运用GIS软件进行地图测量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待地图测量工作的认真、严谨态度;2.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地理奥秘的欲望;3. 引导学生认识到地图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五年级学生,结合地图测量相关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计算能力和地理信息素养。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和教师明确课程预期成果,并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进步。
二、教学内容1. 地图基本概念:比例尺、图例、方向、坐标系统;2. 测量工具的使用:直尺、量角器、圆规等;3. 距离测量方法:直线距离、折线距离、曲线距离的测量及计算;4. 面积测量方法:规则图形面积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估算;5.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图测量中的应用;6. 实践操作:地图测量实践活动,包括校园地图测量、实际距离与地图距离的对比分析;7. 教学案例:介绍地图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地图基本概念及测量工具的使用;第二课时:距离测量方法及计算;第三课时:面积测量方法及计算;第四课时:GIS在地图测量中的应用;第五课时:实践操作与教学案例分享。
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信息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IS课程设计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GIS课程设计
英文名称:GIS curriculum design
适应专业:测绘工程
执笔人:李光强
一、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1周总学分:2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GIS专业的技术实践课,是在完成地理信息系统的课堂教学后进行的,旨在加深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编写设计报告的能力。
(1)掌握ArcGIS软件的基本功能,学习AutoCAD数据(DWG)向SHAPE文件转换的基本流程,掌握显示、查询和编辑空间数据的方法和基本操作;
(2)掌握影像数据处理和校准的基本方法;
(3)掌握ArcCatalog管理空间数据的基本功能,学习ArcSDE建立空间数据库和数据入库的基本流程和操作;
(4)掌握ArcMap修饰地图文件的基本方法;
(5)掌握ArcGIS Server部署和发布空间数据的流程与基本方法。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课程设计由学生独立完成。
2、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分阶段对学生完成的工作及所得结果进行检查。
3、学生要按照课程设计任务的要求,按时按量按质地完成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凡累计旷课时间达到或超过课程设计全过程1/3或未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者,按不及格处理。
3、学生要认真编写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报告内容应包括封面(设计题目、班级、指导教师姓名、设计者班级、姓名)、课程设计任务、摘要、目录、原理、设计方案、实验
方法(步骤)及结果分析、课程设计总结、参考文献和附录等。
四、课程设计的内容
(1)收集有关基础地理数据、地形图制图等相关标准或规范,学习CASS的地形图制图规范,掌握地形图常用分层方法和图层结构,掌握DWG数据向SHP数据转换的方法和数据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
①打开中南大学(本部)DWG地形图(CSU.dwg),理解地图的分层方法与命名;
②利用ArcGIS完成DWG文件向SHP文件的转换,并确保原DWG中的图层和数据不丢失,参考CASS的分层方法将图层分为道路、学生宿舍、教师宿舍、教学楼、办公楼、体育场、绿地、池塘等;
③建立拓扑关系,检查面状地物是否存在拓扑错误,并修改拓扑错误;检查同一条道路中心线是否分段,并合并分段道路;利用ArcMap中的ModelBuilder工具建立不同地物拓扑结构检查模型,并用该模型检查道路与面状地物的拓扑结构是否存在错误(如道路穿过房屋、池塘等),并修改错误;
(2)影像数据的处理和校准;
①从Google Earth中分幅截取我校影像数据,并分幅存为png或jpg文件;
②利用Photoshop软件或其它图像处理软件拼接截取的影像图;
③在ArcMap中,利用任务(1)转换出的SHP文件,校准影像数据,要求校准的均方根误差(RMSE)小于1。
(3)利用ArcSDE建立空间数据库;
①安装MS SQLServer 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和ArcSDE软件,并配置好空间数据库参数;
②利用ArcCatalog,将任务(1)和(2)完成的矢量数据和影像数据导入空间数据库;
③在ArcMap中加载道路数据,并在图层中添加道路名称字段(RoadName),并输入相应道路名称;
④在ArcMap中加载建筑物数据(学生宿舍、教师宿舍、教学楼、办公楼等),并在图层中添加建筑物名称字段(BuildingName),并输入相应建筑物名称;
(4)地图整饰;
①在ArcMap中加载空间数据库中的各图层,并将各图层数据依据相关标准进行符号化;
②在地图上标注道路、建筑物的名称以及等高线高程值;
③依据地形图制图规范,添加图例、比例尺、图名,实现地图的版面设计,生成一幅中南大学校园地形图,并存为CSU.mxd文件;
(5)利用ArcGIS Server部署和发布中南大学校园地形图;
①安装IIS和ArcGIS Server 9.3.1 for .net Frame软件,并配置ArcGIS Server相关参数;
②在ArcCatalog中连接ArcGIS Server,并部署任务(4)生成的地图文件(CSU.mxd),并在ArcCatalog中预览数据;
③利用ArcGIS Server向导生成中南大学校园WebGIS站点,实现中南大学校园地图的Web发布。
五、课程设计的安排
课程设计开始前,指导教师应当提前给学生讲授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与内容,学生依据要求和任务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并拟定实验方案或步骤;
每天完成一个课程设计任务;
课程设计完成后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六、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结合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通过上机操作、总结报告和学习态度综合考评,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等。
考核标准包括:
1、实验方法和结果的正确性。
(50%)。
2、学生的工作态度、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及出勤率。
(30%)。
3、课程设计报告(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