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心的交融》马
心与心对话,情与情交融——《凄美的放手》教学实录

生: 美。 完 生 : 美。 优 生 : 观。 美
生 :建 锋 ”就 是 建 设 的 先锋 。 “ . 师 : 一 次 听 到这 么美 好 的 解 释 !谢 谢 ! 第
生 : … …
师 : 不 能说 说 带 “ ” 四个 字 词 语 ? 能 美 的
生 : 美无 缺 。 完
生 : 建锋 。 孙
师 :怂 恿 ) 带 领 同 学 们 喊 一 遍 。 ( 请
生: 姓孙 。 师: 知道 我 叫什 么 吗 ?
生 :摇 了摇 头 ) 知 道 。 ( 不
生: 孙建锋老师 。
Hale Waihona Puke 师 : 要 带 “ 师 ” 不 老 。
生 : 建锋 。 孙
师: 请你 到前 面来 , 拿着 这支粉笔 , 很快 就知道 我 叫
家 听一 听 , 吗 ? 好 生 :卖 火 柴 的小 女 孩 》 凄 美 的 。 《 是 师 : 个 金 发 、 眼 , 肤 白 皙 的 小 女 孩 , 大 年 夜 一 碧 皮 在 活 活 冻死 街 头 , 等 凄美 的故 事 啊 ! 何
师 : 欢猜谜语吗? 喜 生 : 兴奋 地 ) 欢 ! ( 喜
师 : 们 刚 刚 见 面 , 们 就 一 人 一 种 声 音 解 释 老 师 咱 你 的 名 字 , 且 让 我 产生 一 种 内在 的精 神 力 量 。如 果 说 孙 并 师 : 好 !这 就 看 出 了我们 平 时词 语 的积 累 。 很 师 : 时从课文 中 , 平 从课 外 读 物 中 , 朋 友 交 流 中 , 从
■孙 建锋
时 间 :0 9年 6月 20 地 点 : 东 东莞 广
师 : 欣赏 地 ) ( 瞧他 写字 多认 真 , 笔一 画 , 一 端端 正
第7单元 学习任务-随物宛转,与心徘徊 ——如何做到情景交融(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如何做到情景交融教学准备学情分析2019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这个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的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
这个单元里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登临东岳的畅想。
在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
因为本单元课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那么,从读写结合出发,本单元的写作任务可以定义为学会情景交融。
学过课文后趁热打铁,让学生练习写借景抒情的片段,在此基础上拓展与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形成丰富多样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项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更好地完成单元学习内容承载的任务群学习目标。
教学工具高一的学生,刚从初中到高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是有很多的改变,在初中阶段的他们作文学习主要以学习记叙文为主,在八年级上学期,学会了如何进行景物描写,升到高中,要让文章更上一个层次,就要在原来写景的基础上,学会如何把景物和情感融合在一起。
高中阶段的学生属于青年期中期阶段,其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过渡性。
学习目的性较强,思维的独立性较强、自觉性较高。
这一阶段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对经典作品既渴求,又排斥,随着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对于经典作品的阅读除了文字还有更多的选择。
所以在这个时候,影视作品的适当运用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选用《泰坦尼克号》作为情景交融分析的蓝本是因为经典影视作品,学生比较熟悉,课堂上的运用,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也不会增大上课难度,还能提升他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作用,让他们可以更加清楚明白的知道如何在文章中做到情景交融。
因为是经典影视作品,在情感上也能引导他们朝着积极、向上、健康的方向发展。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写景抒情、以情入景、以景言情。
此心安处是吾乡。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此心安处是吾乡。
全文作者翻译赏析此心安处是吾乡。
[译文]只要是坦然之心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
[出典]北宋苏轼《定风波》注: 1、《定风波》苏轼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
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2、注释: 1.王定国:王巩,字定国,宰相王旦之孙,与苏轼交密。
2.缀词:作词。
3.琢玉郎:卢仝《与马异结交诗》:“白玉璞里琢出相思心,黄金矿里铸出相思泪。
”可知“琢玉郎”应指善于相思的多情男子,词中当用于形容王巩。
4.点酥娘:此处指柔奴。
5.清歌传皓齿:意指美妙的歌声从唇齿间传出。
杜甫《听杨氏歌》“佳人绝代歌,独立发皓齿。
” 6.“云飞”句:意指柔奴的歌能使人的心境归于恬适安静。
7.“此心”句:只要心安,便是家乡。
此处也代表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
白居易《初出城留别》:“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苏轼当是受其启发。
3、译文:我经常羡慕人间那些英俊的男子(这里指王定国),上天应该乞求到美丽的女子和他作伴。
清脆的歌声从洁白的牙齿中传出,起风了,再热的大海也会因为飞雪而变得清凉。
从岭南回来一定会变得更年轻,微笑着,笑的时候还好像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
我问说岭南这个地方应该不好吧,她却说:这里是另我心安的地方,是我的故乡。
4、苏轼生平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使苏几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
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
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从_心物一元论_看_易道宇宙观_温海明

作者简介:温海明(1973-),男,福建三明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副院长,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博士,北京,100872。
从“心物一元论”看《易道宇宙观》温海明摘要:马宝善《易道宇宙观》一书明确提出“心物一元论”,对于阐发易道哲学和周易象数逻辑研究做出了独到的理论贡献。
本文从心物一元论的角度,对《周易》从太极到阴阳、四象、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心物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诠释,说明了基于心物一元的时空统一、时空相互转化的关系,阐释了心物一元论下心如何认识物的问题,分析了本体论上有与无的关系,演绎了河图洛书和“精、气、神、道、阴阳”五大本体展开的象数逻辑系统。
文章强调了心物融通的几微是融合心物的根本状态,是认识心物不分的根本起点,基于心物一元论的哲学思想有助于突破今天周易研究界象数与义理两分的状态,开创周易哲学研究的新局面。
关键词:易道;心物一元;宇宙观;对应统一;象数逻辑马宝善先生在他的《易道宇宙观———中华古老的象数逻辑》一书中建立了独特的“易道宇宙观”和“象数逻辑”思想体系。
在今天研究易经哲学的成就当中,能够深入阐发“易道”,尤其从象数逻辑的角度加以阐发的著作少之又少,马先生的“易道宇宙观”独树一帜,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易道学说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得到了当世大儒李学勤先生和成中英先生的高度肯定,如成中英先生认为马著“将是一本稀世而传世之作”[1]。
书中提到“如果你以‘心物一元’的思维方式去阅读本书,那就会产生一通百通的效果。
”[2]本文主要由此出发,从书中贯穿始终的“心物一元”论的角度,对其象数逻辑的理论体系做一个分疏和评论,以期说明我理解的马先生“易道宇宙观”的重要理论贡献和创造所在。
在学界重提周易的象数逻辑研究,对于推动象数作为周易研究的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周易自古就有象数学与义理学之分,但真正像今天学界这种象数与义理之学剑拔弩张的状态,历代少有,因为古人学习周易,通常都是既学习象数,又学习义理,很难把象数和义理截然两分。
爱是一切的经典句子

爱是一切的经典句子1. 爱是万物的起点,也是归宿。
2. 爱是唯一能穿越时空的力量。
3. 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无需言语传达。
4. 爱是心与心的交融,超越一切界限。
5. 爱是拥抱的温暖,能治愈一切伤痛。
6. 爱是付出的喜悦,让生命充满意义。
7. 爱是相互理解的桥梁,让人心心相印。
8. 爱是无私奉献的力量,能改变世界。
9. 爱是宽容的容器,能包容一切过错。
10. 爱是永恒的梦想,让人追求美好的生活。
爱,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也最美好的一部分。
它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温暖和善意,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和力量。
无论是家庭、友情还是爱情,爱都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让世界充满温暖和和谐。
爱是万物的起点,也是归宿。
它是宇宙中最原始的力量,孕育了人类的诞生,也将伴随我们的成长和归去。
爱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从父母对子女的爱,到子女对父母的回报,再到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爱情,爱在不同的层面上展现着不同的形式。
爱是唯一能穿越时空的力量。
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跨越时代和国界,连接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爱都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能够打破隔阂,传递情感,让人们心心相印。
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无需言语传达。
在爱的世界里,语言变得多余,因为爱可以通过眼神、微笑、拥抱和关怀来表达。
当我们看到那个特别的人时,心中的喜悦和温暖会溢出眼眶,无需言辞,对方就能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意。
爱是心与心的交融,超越一切界限。
它不分国界、肤色、性别和年龄,只看重内心的纯真和美好。
当两颗心相互靠近,交织在一起时,它们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让人们感受到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爱是拥抱的温暖,能治愈一切伤痛。
当我们感到疲惫和无助时,一个温暖的拥抱就能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
爱的力量能够消除恐惧和孤独,让我们重新找到希望和勇往直前的动力。
爱是付出的喜悦,让生命充满意义。
当我们把爱无私地奉献给他人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喜悦。
不同时期的爱情诗词鉴赏

不同时期的爱情诗词鉴赏【篇一】《诗经》中的爱情,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击鼓》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的魅力、地位完全可以同《关雎》相媲美。
这几句本来是描写战友之间同生共死的深情厚谊的,后来演化为形容爱人之间不离不弃、相伴到老的美丽誓言。
《伯兮》中的“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描写的是,丈夫不在身边,她便无心梳妆,以至头发凌乱,体现的是对丈夫忠贞的态度。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写的是因为思念而对时间产生错觉,真实地反映出他们难以割舍的爱情。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则描写对爱情的忠贞、坚毅,不会随意妥协的态度。
语言凝重而委婉,感情浓烈而深挚,后世因此怀疑这不是女子口吻,而是逐臣之辞。
《绸缪》中的“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由于太过欢快喜悦,她竟然一时忘记今日是什么日子,以至于轻轻发问。
《风雨》中的“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是一声惊叹,是对那个拯救自己于风雨凄凉中之人的无限爱恋。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一个凄美的单相思故事,“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是一曲悼亡的哀歌,“子不我思,岂无他人”是一声调皮的戏谑,“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是一首最唯美的征婚歌谣。
先秦无名氏的《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是一首美妙的情歌。
由自然界顺理成章的现象,引出毫无规律可言的情爱,因此流露出一种痛彻心扉的惋惜之情。
它是中国最早的译诗,也是古代楚越文化交融的结晶和见证,对楚辞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西汉时期,据说司马相如以一曲《凤求凰》赢得佳人卓文君的芳心,文君抛下千金之躯与相如私奔。
后来司马相如得势后便想纳妾,卓文君听到后,写了一首《白头吟》表示与之决绝。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以为嫁得了一个情义专一的男子,就能白头到老,永不分离,可男人的一心一意又怎能敌得过岁月流逝,敌得过娉娉袅袅的诱惑?另有西汉成帝妃子班婕妤的《怨歌行》即《团扇诗》,“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关于夏目漱石作品《心》的研究

关于夏目漱石作品《心》的研究夏目漱石作品《心》是日本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作品,被誉为"自我意识"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本论文报告将以《心》为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其创作背景、主题、社会文化背景、人物形象及文学风格等方面,并探讨其在当代文化中的现实意义。
一、《心》的创作背景1.夏目漱石的生平经历2.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3.小说叙述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二、《心》的主题1.文化交汇的主题2.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冲突3.父子关系中的主题三、《心》的社会文化背景1.小说的史学背景2.日本东西文化交融的背景3.文化借鉴和文化自信的冲突四、《心》的人物形象1.主人公的形象及其心理变化2.父亲与儿子在小说中的形象3.女性形象五、《心》的文学风格1.现代主义文学的风格2.意识流技巧的运用3.抒情与叙事的结合六、《心》对当代文化的影响1.经典作品的影响2.现代社会的影响3.文学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七、《心》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地位1.文化借鉴和文化输出2.中日文化交流的窗口3.小说对中日文化关系的推动八、《心》的价值1.艺术价值2.人文价值3.现实价值九、《心》的现实意义1.人性探究和道德启迪2.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作3.文学作品的人性价值结语:本论文通过分别从《心》的创作背景、主题、社会文化背景、人物形象、文学风格、对当代文化的影响、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价值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研究,探讨其在当代文化中的现实意义。
1.《心》的创作背景首先,对夏目漱石这位作家的生平经历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他的教育经历、职业经历、家庭背景等。
其次,分析《心》的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如该小说所处的历史时期、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环境,这些都是作者创作时所受到的影响。
最后,讨论小说叙述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探究这些背景如何在小说中得到体现。
2.《心》的主题本部分将分析小说的主题,探讨该小说传达出来的思想内容。
其中,文化交汇的主题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范围涉及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问题。
禅心与道味的交融——王维山水诗论说

交融的审美追求:自然之美
王维早年多才多艺,工书善画,风神朗逸,深为权贵眷 重。后仕途受阻,遂选择了半官半隐的生活,虽然没有出家 为僧,但是淡泊名利,远离尘世,逃避纷争,以禅诵为事。 据《旧唐书》记载:“(王维)晚年长斋,不衣文采。得宋 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 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61可 见王维晚年生活以吃斋奉佛为中心,以禅宗精神对抗世俗黑 暗,湖光山色成了他失意灵魂的栖息地。 道教思想亦为王维思想注入了自然色彩。庄子的“逍 遥”、“齐物”等思想对王维的诗歌创作与人生理念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庄子・齐物论》云:“夫天地者,古之所大 也,而黄帝尧舜所共美也”: 《庄子・知北游》云:“天地 有大美而不言”等。庄子认为“大美”即是自然之美,并从 人生意义的高度对自然进行审美观照,自然无为的本性与人 生的意义是相通的。只有以一种顺应道的态度去体察人生, 才能体悟和实现个体的自由存在,这种生存美学在王维诗歌 中就演绎为人与大自然亲密无间地交融。 中国古代美学惯于把审美与人生哲学密切联系,视审美 为一种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倡导由审美追求进入人生境界 的建构。这种自然审美意识深深地积淀在传统知识分子的文 化心理结构之中,以山水诗的形式突出地表现出来。诚然, 不是所有描写山水的诗都是山水诗。“我们称某一首诗为山 水诗,是因为山水解脱其衬托的次要的作用而成为诗中美学 的主位对象,本样自存。”口1王维的山水诗是中国古代山水 诗的典范,其艺术魅力不仅在于他发现了自然山水之美,把 自然界视为主要审美对象,更为重要直接融入到自然山水之中。所以,在王维笔下,对自然 山水的审美追求达到了极致。如名篇《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El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 “秋雨”、“明月”、 “清泉”、“竹 林”、“莲塘”,组成了一副空灵生动的画轴,历历在目。 令人恍若身处其中,看到了浣纱女子、打渔男子的归家情 景。颇有意味的是这里的浣纱女子与打渔男子并不是自然的 改造者,他们就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他们在竹林喧闹,在莲 塘划船,与自然相得益彰。这正是王维的审美理想与人生 理想:顺应自然,融入自然。末尾“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 留”点明了随缘自娱的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心与心的交融
——爱心知心真诚的桥梁
哈尔滨市第117中学 马淑凯
当新世纪的阳光,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从南太平
洋的万顷波涛中喷薄而出时,世界沸腾了,缕缕阳光尽情地
倾诉着美好祝福和满腔的热望,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
师,正朝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开拓进取,创新育人。
21世纪,工程师诱人的话题——如何培养适应新世纪需
要高素质(德才兼备)的人才,已迫在眉捷了,我个人认为,
学生的初中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这特定的成
长期中,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至关重要的,甚至
会影响其一生。
我所教任的初一四班学生,在与他们相处、相伴、相知
中,同学们都羡慕地说出了我与小学老师的不同,“老师,
你批评同学,能以心理去诊治,咱班真有几个心理有病的学
生吗。”听后,我陷入了深思,更深刻地感悟到社会文明的
进步,也为人们增添了心理的一此现代疾病,包括孩子们,
我的孩子们。教师的职责不仅在师者,授业解惑也,更在人
文的教育,而人文的教育更在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所以,
在日后的学生工作中,我都会有意识,有理念地从学生的心
理为出发点,想之所想,急之所急,多给他们一个肯定的眼
神,给他们一份信心和光辉,去帮助他们,鼓励他们,爱护
他们,使他们的羽翼日渐丰满,以适应新世纪所需的人才。
一个学期的度过,短暂而又漫长,42名学生+我(老师)
共建的一个新家庭。开学之初,我就为他们构筑了“我们是
一家人”的口语,让他们在心理上觉得班级的亲切感,师与
2
生,生与生之间是一家人,不再陌生,犹如亲人,使他们喜
欢这样充满亲切融洽的大家庭,敞开心扉,淋漓尽致地表现
他们自身所系的心理素质,我用心地去品味着我的每一位孩
子们,及时地为他们疗伤、诊治、抚慰,体会有两点:
1、“皮氏效应”风采依然:因为“皮氏效应”的核心是
“爱”,只要教师这个职业存在一天,“皮氏效应”的魅力就
不会消失,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才能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
重任。因此,在教育工作中,用我的爱心关注我的每一位孩
子,尤其是小菩同学。
记得,升学之初,七天军训后的第一天,她一名女同学
便把男同学打倒在桌子里的事件,引起了全班同学的议论,
我更是火冒三丈,岂有此理,便狠狠地批评痛斥了她的不良
行为,可她却满不在乎的一副神气,根本认识不到自己的错
误与不足,男生也都敬而远之。事后,我找到了她的父母亲,
才得知,她原本是领养女,这位母亲领养了她,连同家里的
七大姑八大姨的一照顾她,养育她(不乏有溺爱),在某种
程度上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事后,经我的观察)如霸道、
自私、固执、任性,她的妈妈同我说,爸爸已经放弃她了,
我这个妈是没办法,只能还养着她,打仗成性了。以后,我
便与家长沟通,既便这样,她毕竟是孩子,都有可塑性,你
我之间应积极配合,我并不气馁。一次班会上,她在诉说着
和以往同学友谊的时候,竟然流下了眼泪,我欣喜不已,因
为我相信眼泪。时机终于来了,一天放学后,一名女同学气
喘嘘嘘地的向我跑来,说老师您教我扫除吗?我一惊,便问:
“怎么回事,她说是小菩同学告诉我的,说是老师让她告诉
我的,我的眉愁上来了。”第二天,我找到她,细细地寻问
3
了这情形,她一口承认是她说的,真是敢作敢为的小女孩,
我心里想,也让我感受到她身上所体出来的真、诚实。我从
心理上剖析这次事件的本质,我说:小丽同学从心理角度出
发出于对你的信任,相们你说的话,她才跑回教室扫除,压
根没想到你在戏弄她,试想,被一个自己所信任的人所欺骗,
嘲弄,这滋味如何呢?如果是你呢?换位想一想,如何?这
一次——她低下了头,我趁热打铁,告诉她无论是老师和同
学,同学和同学之间都应以诚相待,这就是我们这个大家庭
越来越好的源泉,她点头不语了,我以为心与心的交融是爱
心的力量。
事情往往有反复性,还是她,在课堂上,不经别人允许,
便拿了他人的东西,与同学拌嘴(没出手打人),她不服,
说是拿,而另一位同学说是“抢”。这一行为让我感触到了
她的霸道,性格的心理在她行为中显现出了,我又从她的心
理的历程真心地与她对话,沟通,摆事实,讲道理剖心理(她
以为是拿),另位同学的心理(认为她是抢)造成矛盾冲突,
使她也有所醒悟,欣然接受我的观点。知道做人要礼貌为先,
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毕竟是初一的孩子,下课了,因课桌
占的地方大小,又与同学争吵。我又从她的心理,因为心理
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说服她,教育她,应学会谦让,谦让是
一种美德进行了一节思想政治课,思想是心灵 的轨迹。我
认为会慢慢地渗透她的心理,以免犯同类的错误。
一波末平,一波又起,又与我班的一位特困生发生矛盾,
我又正面赏认性地鼓励她,学会向别的同学那样知道关心别
人,爱护别人,因为您——小菩的心地是善良的,你能做到,
她却一一承诺了。说实话再上述事例中,她还真没有出现过
4
反复性,唯一不足的是上课管不住自己的嘴,爱说话,每当
与我沟通时,她都在尽力改正,可事实有时不令人满意,便
我感觉到,她这时不在轻易地向老师承诺:“我今后上课不
再说话等等”因为我(老师)读懂了她的心,她已明白承诺
不再是你想说就说出来了,它意味着说就去做。而且全力尽
心地去做,暂时小菩做不到,所以她没有向我承诺,但我(老
师)也很开心,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也读懂了什么是承
诺,这样的心理应该是健康的了。
任得而道远,小菩同学还会出现错误,但在我的心理始
终坚信,她进步了,她与我的心接近了,与同学们的心也在
一步一步地贴近了,同学们都很喜欢她的率真,我便引导学
生自我教育;因为学生与学生年龄相仿,经历近似,容易引
起哄鸣,学生之间的对话,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有时教育
确实好于教师的苦口婆心,所以学生本身也是一笔丰厚的教
育资源,因此,我们班的班长,学委和她的同桌成了小菩的
老师,时常地督促她,与她进行心灵的相交,同桌与她建立
了深厚的友谊,小菩不在向以前那样打打碰碰,有意进行恶
作剧来戏弄同桌,在本学期一扫而光了,她曾对我说:“别
人迁就你,不等于他怕你,而是一种宽容。”我就说:“用你
的心去做保证吧!”她身为英语课的代表,她对学生严厉,
亲切和热情,帮助英语不好的同学,成为老师的小助手,还
被同学评为优秀课代表。所以我也经常会提醒她,别让同学
为你伤心,她又不语了,因为她知道了承诺的具体内涵。
2、先做她一人的知心朋友:说来也巧,班级的孩子们
叫总是与老师有着不解的缘份,百年修得同船渡吗。一次,
我的复印件被我随意放在了班级上,孩子们便叽叽喳喳地围
5
在我身边问起我的生日来,当时,我一口回绝,意没想到,
十来个孩子从道外跑到南岗来,为我和小菩过生日。(只可
惜当时我不在家),事后,同学告诉我,我和她是一天的生
日。我大喜,又与她的妈妈沟通,真是缘份太深了。阳历和
阴历完全完吻和,我便和她约定,与她相处,相知的日子里,
我便和她一起过生日,她很兴奋,还向我说,她想我的女儿
佳佳了,当然普通的一句话,却有情有感,更充满了我的信
心,可教育的孩子。真的,只要人在教育过程中,开动脑筋,
用你的心去读懂孩子的心,教育学生的契机和奇迹就会出现
在你的身边。
爱心,知心,你我真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