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的比较
雅典宪章与马宪比较

雅典宪章与马宪比较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您的位置:首页>城建理论>城市的发展与演变人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理性化——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规划理念比较及其启示在现代城市规划史上,先后出现了两个着名的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1933年)和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然而,事隔多年,规划界对这两个宪章似乎并未表现出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时至今日,两个宪章尤其是马丘比丘宪章的城市规划理念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文试就两个宪章的规划理念作一比较分析,以求抛砖引玉。
概括地说,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的规划理念分别表现为人本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理性化,二者呈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人本主义源于古希腊理性主义思想传统,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它强调人的至上性,认为人是自然界的唯一主体,人可以凭着自己的理性去驾驭自然?征服和改造一切。
雅典宪章把“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表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
它以宪章签署地雅典命名,其实就反映了其弘扬人本主义的用意。
马丘比丘宪章则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性化的修正,表现出理性化人本主义的规划理念。
它首先肯定“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可以提高改进但不是要放弃它”。
但另一方面,马丘比丘宪章“代表的却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明显发扬了马丘比丘古文化遗址蕴含的尊重自然环境的思想传统。
也就是说,马丘比丘宪章在对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得更加冷静客观,更加理性化。
进一步分析,两个宪章的共同点可以归纳为都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都坚持人是城市的当然主体,满足人的需要是城市规划的宗旨。
例如,二者都刻意突出城市居民住宅建设的重要性,强调要确保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种人本主义理念无疑有其积极意义。
当时,雅典宪章确立起人本主义的规划理念,实际上是彻底否定了“巴黎美院式”的形式主义设计思想。
卡丘比丘

LOGO
பைடு நூலகம்
规划和设计思想方面
《宪章》在设计思想方面指出:现代建筑的主要任务是为 人们创造合宜的生活空间,应强调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 不是着眼于孤立的建筑,而是追求建成环境的连续性,即 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的统一。 《宪章》认为: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当正确地应用 材料和技术。 《宪章》还提出了要使群众参与设计的全过程。
LOGO
《马丘比丘宪章》与《雅典宪章》的区别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 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 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 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 模式和政治结构。
LOGO
《马丘比丘宪章》与《雅典宪章》的区别
LOGO
城市和区域
《宪章》重申了《雅典宪章》 中的基本思想,认为宏观经济 计划同实际的城市发展规划之 间脱节,国家和区域一级的经 济决策没有把城市建设放在优 先地位,很少直接考虑到城市 问题的解决等,是当代普遍存 在的问题。 《宪章》明确提出规划过程,包 括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 设计和建筑设计,必须对人类 的各种需求作出分折和反应。
LOGO
《马丘比丘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
报告人 龙宇
1977年12月初,一些国 家的著名建筑师、规划师 建筑师、 建筑师 学者和教授在秘鲁首都 、学者和教授 利马集会,以《雅典宪章 》为出发点,讨论了30年 代以来城市规划和城市设 计方面出现的新问题,以 及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 思想、理论和观点。12日 在秘鲁马丘比丘山 秘鲁马丘比丘山的古文 秘鲁马丘比丘山 化遗址签署了具有宣言性 质的《马丘比丘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
Page 2
马丘比丘宪章、雅典宪章、北京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12月通过)背景材料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简称ciam)通过了一项文件,即后来著名的“雅典宪章”。
此后,这一文件多少年来一直是欧美高等建筑教育的指针。
1977年12月,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利马(lima),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讨论时四种语言并用,提出了包含有若干要求和宣言的马丘比丘宪章12月12日与会人员在秘鲁大学建筑与规划系学生以及其他见证人陪同下来到了马丘比丘山的古文化遗址签署了新宪章,以表示他们对在专业培训及实践方面所提倡与探索的规划设计原理的坚定信念。
文件签署人明确表示马丘比丘宪章应当适用于各设计专业,但并不是灵丹妙药,而只是为了促进本专业的目标与职能进行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综合评述。
本宪章也旨在促进公开辩论,并过问向各国政府所能够做到也应当采纳的有关改进世界上人类居住点的质量的政策与措施。
国际建协(iua)将授予国立利马大学以显赫的琼·柴祖勉奖金以表彰该大学召开国际著名设计人士座谈会起草本宪章的首创精神。
此奖金将于1978年10月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第13届国际建协大会上正式颁发给宪章签署人代表团。
马丘比丘诗人,派白罗、聂鲁达(Pablo Neruda)曾以他的卓越的隐喻笔法把这座被人遗忘的城市描写成为“最崇高的人类文化熔炉,它长期寄寓着我们的沉默。
”我们这些聚集在一起的建筑师、教育家和规划师,承担了冲破当前的沉默这项严肃任务,本文件就是我们第一次集体努力的结果。
自从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iam)发表了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的文件以来,几乎已有45年,那文件就是“雅典宪章”。
最近几十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要求对宪章进行一次修订。
我们的成果应当成为国际性的各专业间的分析与辩论的课题。
所有国家的知识界和专业人员,研究院和大学都应来参加。
过去曾有多次努力,想把雅典宪章更新一下。
本文件只是作为我们所承担的工作的开始。
1933年的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可以提高改进但不是要放弃它。
三大宪章读后感

三大宪章读后感12规划2班02号施振升 201210301202三大宪章分别是《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和《北京宪章》。
首先《雅典宪章》是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第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后来被称作《雅典宪章》。
《大纲》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集中的反映了“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
(《雅典宪章》是勒柯布西耶基于CIAM第4次会议讨论的成果进行完善的作品,主要由个人完成,发表于1943年,法国)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大纲》首先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它的主要贡献有:它认为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一)真能代表某一时期的建筑物,可引起普遍兴趣,可以教育人民者。
(二)保留其不妨害居民健康者。
(三)在所有可能条件下,将所有干路避免穿行古建筑区,并使交通不增加拥挤,亦不使妨碍城市有转机的新发展。
在古建筑附近的贫民窟,如作有计划的清除后,即可改善附近住宅区的生活环境,并保护该地区居民的健康。
当然它也在当时也造成了尖锐的矛盾,在我们这个时代造成了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使我们急切需要建立一个土地改革制度,它的基本目的不但要满足个人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
如两者有冲突的时候,广大人民的利益应先于私人的利益。
城市应该根据它所在区域的整个经济条件来研究,所以必须以一个经济单位的区域计划,来代替单独的孤立的城市计划。
其次是《马丘比丘宪章》:这个宪章涵盖了《雅典宪章》所包含的各项概念,又增加了对诸如城市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工业技术、设计与实践等问题的分析与论述。
在城市与区域方面,宪章首先肯定了《雅典宪章》的相关原则,并根据席卷世界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基本的动态的统一性”,认为规划过程应包括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
雅典宪章与马宪比较

您的位置:首页>城建理论>城市的发展与演变人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理性化——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规划理念比较及其启示在现代城市规划史上,先后出现了两个著名的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1933年)和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然而,事隔多年,规划界对这两个宪章似乎并未表现出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时至今日,两个宪章尤其是马丘比丘宪章的城市规划理念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文试就两个宪章的规划理念作一比较分析,以求抛砖引玉。
概括地说,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的规划理念分别表现为人本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理性化,二者呈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人本主义源于古希腊理性主义思想传统,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它强调人的至上性,认为人是自然界的唯一主体,人可以凭着自己的理性去驾驭自然?征服和改造一切。
雅典宪章把“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表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
它以宪章签署地雅典命名,其实就反映了其弘扬人本主义的用意。
马丘比丘宪章则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性化的修正,表现出理性化人本主义的规划理念。
它首先肯定“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可以提高改进但不是要放弃它”。
但另一方面,马丘比丘宪章“代表的却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明显发扬了马丘比丘古文化遗址蕴含的尊重自然环境的思想传统。
也就是说,马丘比丘宪章在对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得更加冷静客观,更加理性化。
进一步分析,两个宪章的共同点可以归纳为都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都坚持人是城市的当然主体,满足人的需要是城市规划的宗旨。
例如,二者都刻意突出城市居民住宅建设的重要性,强调要确保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种人本主义理念无疑有其积极意义。
当时,雅典宪章确立起人本主义的规划理念,实际上是彻底否定了“巴黎美院式”的形式主义设计思想。
直到今天,摒弃纯粹的形式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仍然得到一致肯定。
如今各国普遍认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样贯彻了这一思想。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对比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对比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对比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雅典宪章》:
(1)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自动解决城市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2)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引导规划向科学方向发展。
(3)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一个完整的城市。
1977年国际建协秘鲁利马《马丘比丘宪章》:
(1)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2)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提出了动态规划的概念。
(3)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体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两者的差别:
(1)《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
与其比较起来《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

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拟订于雅典雅典宪章,即国际建筑协会(C.I.M.)于1933年8月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
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特别是法国勒•柯比西埃(Le Corbusier)的观点。
他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一定义和引言城市与乡村彼此融会为一体而各为构成所谓区域单位的要素。
城市都构成一个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和政治的区域单位的一部分,城市即依赖这些单位而发展。
因此我们不能将城市离开它们所在的区域作单独的研究,因为区域构成了城市的天然界限和环境。
这些区域单位的发展有赖于下列各种因素:(1)地理的和地形的特点――气候,土地和水源;区域内及区域与区域间之天然交通。
(2)经济的潜力――自然资源(包括土壤、下层土,矿藏原料,动力来源,动植物);人为资源(包括农工业产品);经济制度和财富的分布。
(3)政治的和社会的情况――人口的社会组织,政体及行政制度。
所有这些主要因素集合起来,便构成了对任何一个区域作科学的计划之唯一真实的基础,这些因素是:(1)互相联系的,彼此影响的。
(2)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而不断的变化。
自有历史以来,城市的特征,均因特殊的需要而定:如军事性的防御,科学的发明,行政制度,生产和交通方法的不断发展。
由此可知,影响城市发展的基本因素是经常在演变的。
现代城市的混乱是机械时代无计划和无秩序的发展造成的。
二城市的四大活动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活动是研究及分析现代城市设计时最基本的分类。
下面叙述现代城市的真实情况,并提出改良四大活动缺点的意见。
三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现在城市的居住情况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太大,甚至有些地区每公顷的居民超过一千人。
过度拥挤在现代城市中,不仅是中心区如此。
因为十九世纪工业的发展,即在广大的住宅中亦发生同样的情形。
在过度拥挤的地区中,生活环境是非常不卫生的。
马丘比丘宪章、雅典宪章、北京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12月通过)背景材料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简称ciam)通过了一项文件,即后来著名的“雅典宪章”。
此后,这一文件多少年来一直是欧美高等建筑教育的指针。
1977年12月,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利马(lima),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讨论时四种语言并用,提出了包含有若干要求和宣言的马丘比丘宪章12月12日与会人员在秘鲁大学建筑与规划系学生以及其他见证人陪同下来到了马丘比丘山的古文化遗址签署了新宪章,以表示他们对在专业培训及实践方面所提倡与探索的规划设计原理的坚定信念。
文件签署人明确表示马丘比丘宪章应当适用于各设计专业,但并不是灵丹妙药,而只是为了促进本专业的目标与职能进行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综合评述。
本宪章也旨在促进公开辩论,并过问向各国政府所能够做到也应当采纳的有关改进世界上人类居住点的质量的政策与措施。
国际建协(iua)将授予国立利马大学以显赫的琼·柴祖勉奖金以表彰该大学召开国际著名设计人士座谈会起草本宪章的首创精神。
此奖金将于1978年10月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第13届国际建协大会上正式颁发给宪章签署人代表团。
马丘比丘诗人,派白罗、聂鲁达(Pablo Neruda)曾以他的卓越的隐喻笔法把这座被人遗忘的城市描写成为“最崇高的人类文化熔炉,它长期寄寓着我们的沉默。
”我们这些聚集在一起的建筑师、教育家和规划师,承担了冲破当前的沉默这项严肃任务,本文件就是我们第一次集体努力的结果。
自从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iam)发表了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的文件以来,几乎已有45年,那文件就是“雅典宪章”。
最近几十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要求对宪章进行一次修订。
我们的成果应当成为国际性的各专业间的分析与辩论的课题。
所有国家的知识界和专业人员,研究院和大学都应来参加。
过去曾有多次努力,想把雅典宪章更新一下。
本文件只是作为我们所承担的工作的开始。
1933年的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可以提高改进但不是要放弃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的比较
《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这两部城市规划文献,是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文体,标志着城市规划发展的两个基本阶段,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城市规划理念。
《马丘比丘宪章》并不是对《雅典宪章》的完全否定,而是对它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1.城市规划由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相支撑的综合空间规划
《雅典宪章》的思想方法是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的。
这一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质在于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就能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这是《雅典宪章》所提出来的功能分区及其机械联系的思想基础。
《雅典宪章》虽然认识到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仍强调“城市规划是一种基于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科学”。
《马丘比丘宪章》则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
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是,而且这一变不能起决定的作用,起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2.城市规划由功能分割走向系统综合
《雅典宪章》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
、它认为城市活动可以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城市规划的四个主要功能要求各自都有其最适宜发展的条件,以便给生活、工作和文化分类秩序化”。
功能分区在当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主要针对当时大多数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工业和居住混杂导致的严重的卫生问题、交通问题和居住环境问题等,而功能分区方法的使用确实可以起到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的作用。
但是《马丘比丘宪章》否定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做法。
《马丘比丘宪章》在对40多年的城市规划理论探索和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破坏了城市的有机联系,“没有考虑城市居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果使城市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
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经改建的城市社区竟然不如改建前或一些未改建的地区充满活力,新建的城市也相当的冷漠、单调,缺乏生气。
《马丘比丘宪章》明确提出:“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3.城市规划由对终极状态进行描述走向了动态系统规划
《雅典宪章》认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制订规划方案,而这些规划方案的内容都是关于各功能分区的“平衡状态”和建立“最合适的关系”,它鼓励的是对城市发展终极状态下各类用地关系的描述,并“必须制定必要的法律以保证其实现”。
《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
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系统思想和
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直接改变了过去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
极状态进行描述的观点,而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4.城市规划由对专家意志的表达走向对公众参与的鼓励
《雅典宪章》虽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受建筑学传统的影响,它对规
划师、专家等社会精英的主导作用尤为强调:“规划师必须以专家所作的准确研
究为依据”,在此思想指导下,城市规划就成为一种少数专业人员表达他们意志
并以此来规范城市社会各类群体和个人行为的手段。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就是在规划的过程中要让广大的市民尤其是受到规
划的内容所影响的市民参加规划的编制和讨论,规划部门要听取各种意见并且要
将这些意见尽可能地反映在规划决策之中,成为规划行动的组成部分,而真正全
面和完整的公众参与则要求公众能真正参与到规划的决策过程之中。
《马丘比丘
宪章》有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地推进其发展。
宪章中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员、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
导人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的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
地参与设计和施工,”提出“人民的建筑师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