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报规划)智能产业园方案设计说明201610-SD

(完整报规划)智能产业园方案设计说明201610-SD
(完整报规划)智能产业园方案设计说明201610-SD

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靖城园区智能制造示范园

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建筑设计专篇

一、工程概况

1、本地块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高新区靖城园区。地块位于靖城大道东南侧、高新东路西南侧。地块交通四通八达。

2、本次规划智能制造园及万宝龙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5.03公顷(225.45亩),代征城市绿地1.50公顷(22.45亩),实际用地面积为13.53公顷(203亩);其中万宝龙项目总用地面积:1.76公顷(26.40亩),实际用地面积:1.33公顷(20亩),城市绿地面积:0.43公顷(6.40亩);智能制造园总用地面积:13.27公顷(199.05亩),实际用地面积:12.20公顷(183.00亩),城市绿地面积:1.07公顷(16.05亩)。

3、地块规划条件:

(1)、地块用地性质为二类工业用地。

(2)、规划设计控制指标:容积率≥1.0;建筑系数≥40%;绿地率≤20%;

(3)建筑限高不低于4层。

二、设计依据

1、地块用地红线图

2、漳州高新区靖城园区靖城大道东南侧、高新东路西南侧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

3、《福建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2012版;

4、国家有关规划建筑规范、规定、条例;

三、设计原则

1、合理性

在满足建筑物布置分区合理的前提下,设计通畅的人、车流线。

2、适用性

建筑内部功能分区明确,平面柱网合理;立面简洁大方,充分体现现代建筑的经济适用性。

3、地域特设适用性

结合周边环境,顺应地形,采用点、线、面结合的设计手法,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空间。

四、建筑设计

A、总体布置

总平面布局上;通过主轴,贯穿东西方向,合理的将地块划分开来,主轴配以景观绿化小品,充分展示现代工业建筑对景观的追求,使建筑、人与环境融为一体。提起古代“四合院”建筑模式,通过办公、厂房、宿舍食堂等功能,形成围合式建筑。同时极力营造自身的特有景观,做到绿色低碳,通过入口广场、屋顶花园、庭院景观及四周绿带的布置形成绿色开放空间,体现了立体绿化的要求建筑坐落于绿荫之中,拥有优美安静的办公、生产环境。

本案设计14栋建筑,1~4#楼为公共服务配套,5#~14#为厂房,一层人防地下室;西南侧设置地块主出入口,东南侧设置地块次出入口。宿舍设置于地块的东南

侧。地下室平时为停车库,战时为二等人员掩蔽部。

本案规划用地面积150300平方米;实际用地面积1353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为42742.18平方米;地上计入容积率面积为149011.52平方米;地下不计容建筑面积为30236.39平方米。

B、交通组织

地块二侧紧邻城市道路,交通便利。

货车入口设置于高新二路一侧,出口设置于规划路;机动车入口设置于高新二路一侧,出口设置于规划道路。园内货车与机动车分流。合理避开城市道路交叉口,地块内路网四通八达,人车人流。

利用建筑周围的硬地,形成环形的消防通道。转弯半径均满足规范要求,高层满足消防扑救面的规范要求。

C、绿化环境布置

地块中庭设置中庭水景,与河道及周边的景观资源形成围合景观。绿化设计强调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及绿化设计的立体化。沿建筑周围空地种植花卉、灌木以及绿篱,建“围合式”建筑内中庭设置中庭绿化,在道路两侧布置垂直绿化,地面停车采用草皮砖,争取更多的绿地,改善环境。本工程西、南、北侧的绿化设计结合道路规划的绿化设计统一进行。同时本工程的屋面和室内尽量结合环境设置不同的垂直绿化,以达到多层次、立体的绿化环境,给人创造美好的、温馨的氛围。树种选择以当地区性适宜的乔灌木为主,做到绿色环保低碳。

D、低碳分析

绿化屋顶取代阳光直接暴晒的屋面可延长屋顶及屋顶表层寿命,并提供给办公人员和客户一个休憩的公共绿化空间。建筑底部部分架空,形成一个完整通透的通道,利于空气流通,可提高建筑底层的舒适性,降低中庭温度,为工作人员和客户提供一个良好的室外休憩环境。利用排气热能加热冷新风,从而起到节约制冷能量消耗的作用。为最大化业主的利益,高性能建筑外壳将通过节能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高效隔热层、彩釉玻璃、遮阳设备结合使用,为该建筑提供一个匹配的建筑外壳。利用电梯下降重力的作用,产生大量再生能源,可为电梯自身或其他设备节省大量能源。通过使用循环再生材料降低污染,充分利用有限的能源。

五、单体设计

A、平面设计

1#~4#为公共服务配套用房.建筑最高建筑在1#、2#楼,建筑高度为30.2m。1#,2#为办公楼,3#,4#为宿舍楼。每层一个防火分区, 各方面均满足功能的需求和消防安全的要求。

5#~12#为厂房,建筑高度为: 22.800 M.火灾危险性为丙类;每层一个防火分区,各方面均满足功能的需求和消防安全的要求。

13#~14#为为厂房,位于万宝龙地块,建筑高度为18.3 M,火灾危险性为丙类;每层一个防火分区,各方面均满足功能的需求和消防安全的要求。

B、立面设计

建筑立面方案:注重细节设计,在近人尺度与建筑关键造型部位做细位设计,用多种颜色的外墙相互错落,塑造出现代的数字化立面。

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数值单

备注

总用地面积150300 ㎡225.45亩城市港道边绿地面积15000 ㎡22.45亩实际用地面积135300 ㎡93.29亩总建筑面积182838 ㎡

其中

计容面积153306

其中

公共配套及服务中心28155.90 ㎡

厂房125150.47 ㎡不计容面积29531.93 ㎡其中地下室29531.93 ㎡建筑占地面积54394.32 ㎡

其中

建筑占地面积47692.60 ㎡

堆场占地面积6701.72 ㎡

建筑密度40.20 %

容积率 1.13

绿地率19.09 %公共配套及服务中心面积比18.37 %公共配套及服务中心占地比 5.65 %

其中

机动车停车位992 辆根据《福建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

行)中要求,以办公其他办公配建标准,机

动车位配置以1车位/100㎡建筑面积计算。

(计算停车位:153辆)

地上停车位116 辆

地下停车位876 辆

非机动车停车位(地上)570 辆

根据《福建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要

求,以办公其他办公配建标准,非机动车位

配置以4车位/100㎡建筑面积计算,停车位

用地面积内非机动车按每车位1.8㎡计算。

(计算停车位:85辆)

●智能化设计专篇

一、本项目智能化设计拟包含如下设计内容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信息设施系统

3.信息化应用系统

4.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1.建筑设备监控与集成管理系统

5.机房、电源与防雷接地系统

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本工程按照一级保护对象,采用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形式。消防控制中心设在一层,系统设置智能型总线制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装置。

三、信息设施系统

本工程信息设施系统包括:通信接入系统、电话交换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室内移动通信覆盖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卫星接收与有线电视系统、背景音响与公共广播系统、会议系统、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时钟系统等。

四、信息化应用系统

本工程信息应用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物业运营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管理系统、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智能卡应用系统、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等。

五、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本工程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汽车库(场)管理系统、电子巡查管理系统、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等。

中心机房宜与消防控制中心合用一室。

六、建筑设备监控与集成管理系统

对本工程内各类电器设备的运行、安全状况、能源使用状况及节能等实行综合自动监测、控制与管理,设置实用型(着重考虑节能与有效的控制管理方面)的建筑物自动化系统(BAS)。

采用系统集成管理系统,以确保节能、提高管理效率、延长机组寿命、确保特殊场所对温湿度的要求等。

七、机房、电源与防雷接地系统

本工程包括消防/安防控制中心、智能化系统设备总控室、通信接入机房、信息中心设备机房、有线电视前端设备机房等,应为机房预留足够的使用面积,并考虑值班用房。消防/安防控制中心与建筑物设备自动控制中心等尽量相邻设置。

机房重要设备采用UPS供电方式。本工程采用综合接地方式,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基础作为综合接地装置,综合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结构设计专篇一工程概况(详细建筑设计说明篇)

二建筑结构设计要求

参数名称参数取值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结构重要性系数 1.0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

结构耐火等级二级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

三设计依据

3.1、建筑专业及其它工种所提供的有关图纸。

3.2、现行国家规范、规程及福建省地方标准和有关规定、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223-2008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GB 50153-2008

《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GB50009-20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9

《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08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03-201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3.3、设计荷载

3.3.1 风雪荷载:

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

多层建筑:Wo=0.60KN/ m2(50年重现期)B类

3.3.2使用活荷载:

厂房 5.0KN/m2

办公室、宿舍、研发中心 2.0KN/m2

走廊 2.5KN/m2

楼梯、候梯厅 3.5 KN/m2

卫生间 2.5KN/m2

电梯机房7.0 KN/m2

上人屋面 2.0 KN/m2

不上人屋面0.7KN/m2

3.3.3 填充墙荷载:

墙体部位墙体材料恒荷载标准值

外墙(厂房)190厚混凝土多孔砖190厚混凝土多孔砖,条砖、涂料

饰面;

3.8KN/m2

内墙(厂房)

190厚混凝土多孔砖

190厚混凝土多孔砖+双面20厚水

泥砂浆

3.6KN/m2

外墙(办公楼)

190厚加气混凝土砌

19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条砖、涂

料饰面;

2.8KN/m2

内墙(办公楼)

190厚加气混凝土砌

19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双面20厚

水泥砂浆

2.6KN/m2

卫生间(隔墙)

120厚混凝土多孔砖

120厚混凝土多孔砖+双面20厚水

泥砂浆

2.8KN/m2

其他恒载和特殊设备荷载按实计算。

四、基础设计

4.1. 根据周边的地质情况以及周边建筑物的施工情况,本工程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

础或者高强预应力管桩,具体采用何种基础型式,详最终的地质报告确定。

五、结构抗震设计

5.1 结构形式:框架结构

5.2 建筑抗震设计参数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抗震设计参数如下取值:

抗震设防烈度: 7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15g

场地类别:Ⅱ类场地

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

场地设计特征周期: Tg=0.40s

阻尼比(弹性分析):ζ=0.05

多遇地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0.12

5.3、使用环境分类

二类环境:与土壤直接接触的构件、水池、集水井及露天条件下的构件。

其余属于一类环境。

5.4 结构抗震设计

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简称丙类),按建筑类别调整后用于结构抗震验算的烈度为7度;框架抗震设计等级为三级,按7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5.5 建筑结构适用高度、平面及竖向规则性分析

5.6 适用高度:本建筑高度均小于《抗规》表

6.1.1建筑总高度最大适用高度,高宽比小于规范规定限值4。

5.7 平面规则性分析:本工程建筑平面基本规则,建筑整体长宽比及局部长宽比均满足规范要求;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的平均值的1.2倍,属平面扭转不规则,本工程采用空间计算模型并计及扭转影响。

5.8 竖向规则性分析:楼层侧向刚度均不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及不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故属于侧向刚度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存在不连续现象;层间受剪承载力均不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故不存在楼层承载力突变。

5.9 结构选型

本工程采用纯框架结构体系,按建筑类别调整后用于结构抗震验算的烈度为7度。建筑高度≥24.0m时,框架抗震设计等级为二级,按二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建筑高度<24.0m时,框架抗震设计等级为三级,按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结构平面整体刚度中心与质心基本重合,整体抗扭良好。根据建筑布局及功能要求,楼屋面采用全现浇梁板体系。

六、结构计算分析

6.1 本工程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多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2010年版)进行结构整体计算分析。采用地震荷载,风荷载按两个主轴方向作用。以基础顶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主要计算结果指标详结构计算书,综上所述,结构计算结果正常,结构布置合理,计算结果可作为本工程设计依据。

6.2 结构处理

6.2.1 、本工程建筑长度大于规范GB50010-2010第8.1.1条伸缩缝的最大间距50米的规定,已采取措施,设置后浇带。

6.2.2 屋面女儿墙等混凝土外露构件每12米设伸缩缝一道。加强屋面层的保温措施,加强施工阶段的养护。

七、主要结构材料

7.1 、钢材

梁纵向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箍筋采用HPB400级钢筋;板筋均采用HRB400级钢筋;柱纵向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箍筋采用HPB400级钢筋。本工程所用钢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的规定。

型钢、钢板、钢管、螺栓:Q235B

焊条:HRB335钢筋焊接:E50系列;

HRB400钢筋焊接:E55系列。

7.2 、混凝土

基础垫层混凝土:C15

基础承台:C25;

基础顶~以上:梁、板:C25~30 柱:C25~35;

八、计算程序:

1.计算软件: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多、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 2010年版程序进行计算。

●给排水设计专篇

设计范围:

本方案红线范围内室内外给排水设计、消防设计、雨水设计。一给水系统:

1、用水量:本工程生活总用水量为最高日261.2m3/d。

2、水源:分别从不同方向的市政管网引入二根DN150给水管,在建筑周围形成环状布置,以满足本建筑生活和消防用水的要求。

3、给水系统:本案为最高8层的高层办公楼,考虑分区并联给水系统供水.各区配水点水压均在0.30MPa之间.加压区: 地上一层至十层由地下层水泵间加压1区变频泵组加压供水.

4、本工程用水采用分别计量,水表设于户外。办公楼接市政给水引入管上设水表计量。

二排水系统

1、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

2、总污水量为用水量的90%。

3、建筑生活污水经建筑化粪池处理后,统一排入城市市政污水系统。

4、建筑底层排水管单独排出。

三雨水系统:

1、建筑单体设专用雨水立管雨水斗汇流屋面雨水,阳台梯间设雨水管汇流阳台雨水。

2、空调器冷凝水设专用冷凝水立管DN50汇流后排入建筑四周雨水暗沟

3、道路雨水按规范要求及雨水汇流面积计算布置渗流雨水管及雨水口。道路雨水分段就近顺坡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4、当地降雨强度

q5—降雨历时5min的暴雨强度为3.79L/S·100m2

p—重现期2年

四、管线综合设计:

管线综合设计原则:

a.尽量满足各专业管线规范要求。

b.尽量满足各专业管线习惯做法。

c.管线交叉在一般情况下遵守以下原则:小管让大管,支管让主干管,非重力管让重力管,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

本厂区道路下共布置雨水、污水、给水、电力、电信、消防等六种地下管线,雨水管道布置在道路中心线下。

各管线间交叉时分层布置,竖向布置原则上有自下而上分别为:最底层污水管、次底层为雨水管(两层顺序可相反),其上为给水管道、电力电缆,最上层为有电信电缆。

●电气设计专篇

强电设计说明

设计范围

本设计包括红线内的以下内容:

低压配电系统;

照明配电系统;

防雷及接地系统;

一、供电设计

1.本工程负荷等级

1)正常照明及非消动力负荷三级;

2)消防设备、配电室及应急照明为二级。

2.供电电源及电压等级

由城市电网分别埋地引入本工程配电室1路10KV电源。另设一台柴油发电机组做为备用电源

3.安装负荷

变配电室总计算容量:7600kVA;拟设一处开闭所兼变配电室及四处变配电室, 开闭所兼变配电室内设置二台容量为800kVA的变压器,其余变配电室内设置二台容量为800kVA的变压器。

4 功率因数补偿

采用低压集中自动补偿方式,在变配电室低压侧设功率因数自动补偿装置,要求补偿后的变压器侧功率因数在0.9以上。

5.计费:本工程为高压计费。

6.低压断路器要求

运行开断能力在(50)KA以上,且设过载长延时、短路瞬时脱扣器,所有低压开关脱扣器额定电流宜与开关的框架电流相同,且脱扣电流可调。

7.低压配系统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单台容量较大

的负荷或重要负荷采用放射式供电;对于照明及一般负荷采用树干式与放射式相结合的供电方式。

8.消防负荷及重要负荷采用双电源末端互投。

9.设置柴油发电机作为消防、应急照明第三电源。

当市电2回路电源均失电时,柴油发电机自启动。

名称

型号

规格

单位

备注

1 柴油发电机400KW 台 1 消防设备、应急照明第三电源

二、配电系统

对于单台容量较大的负荷均采用放射式配电。

对生活水泵、客梯等负荷采用ZBN-YJV-1kV电缆由配电室沿电缆桥架敷设;以两路供电回路至配电点互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