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专业:

人文地理学专业:
人文地理学专业:

人文地理学专业:

课程编号:S0108010705016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

课程英文名称:Urban Planning

学分:3/周学时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城市、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2.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

3.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编制程序

4.城市用地规划编制原理与方法

5.城市规划的实施

6.城市规划行政与法制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在理解讲课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和城市规划专题调查研究,从而对基本知识有深入理解和对学科前沿研究问题有全面的了解。

考核方式及要求:提交专题调研报告(3-4个专题调研)与开卷考试相结合。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城市研究基础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城市发展史》,[美]刘易斯?芒福德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城市意象》,[美]凯文?林奇著,华夏出版社。

填写人:曲凌雁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108010705018

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Urban Economics

学分 3 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课

适用专业人文地理学

教学内容

1.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问题: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定位、2.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劳动分工与都市区空间组织

3.土地利用与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4.住宅、交通问题

基本要求

1、系统掌握城市经济学的结构体系、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2、基本掌握城市经济研究的方法,并能结合实际对中国城市经济发展问题进行调查、

思考和研究。

3、在系统掌握理论和方法基础上进行系统总结并与教师讨论,就中国城市经济问题

进行初步研究。

考核方式及要求:课程论文及考试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西方经济学、地理系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第四版),中信出版社,2003。

2.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教出版社,2001。

填写人:宁越敏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108010705026 课程名称:城镇文化生态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Cultural Ecology for Towns

学分:2周学时总学时:36

课程性质:硕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文化生态学的理念及其对人类社会实践的意义;2.城镇化过程中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文化的可持续性:美学与生态学的结合;4.城镇文化研究

的生态观:一种新视角;5. 城镇文化生态保护:社会创造与绿色理念;6.

城镇文化生态研究的方法与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阅读课程所布置的中外文文献;参加课程指定的现场观察;积极参与课堂专题讨论

考试方式及要求:课程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人文地理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 Placing Nature:culture and landscape ecology,1997 Joan Iverson Nassauer

2. Cultural Landscapes and Ecology,Progress in Haman Geography 22(1)、23(2)、24

(3)

3.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填写人:董波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108010705039 课程名称:多元分析

课程英文名称:Multianalysis

学分:3 周学时:3 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基础课

应用专业:人文地理学

教学内容:

主要介绍地理数据的统计处理,以及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趋势面分析、马尔可夫预测法、风险型决策分析、非确定型决策分析等方法在地理学中的应

用。

考试方式:开卷。

教材:

徐建华. 计量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课程编号:S0108010705043 课程名称:国际经贸地理

课程英文名称:Ge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学分: 3周学时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世界范围内商品与服务交换活动的空间分布;2,国际间的经济贸易联系和要素的空间运动规律;3,经济贸易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贸易空间结构的变化;5,科学技术发展对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影响;6,世界主要地区与国家的经济贸易地理;7,国际大宗商品贸易的地理格局;8,世界服务贸易地理

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讲课内容的基础上,大量阅读中外相关文献,从而对基本知识有深入理解并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动向。

考核方法及要求:闭卷考试。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经济地理学、国际贸易基础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世界经济地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国际经济贸易地理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

3.〈〈国际经贸地理〉〉,立信会计出版社。

4.〈〈地理与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填写人:冯春萍审核人:汤建中

课程编号:S0108010705057 课程名称:GIS程序设计及软件应用

课程英文名称:GIS Programming Design and Software Application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基础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GIS概论(包括概述、空间信息表示、空间数据的输入与处理、GIS功能、GIS工程设计)。

2、ArcView软件应用(包括地图显示、地图查询、数据编辑、空间数据处

理)。

3、ArcGIS Desktop软件应用(包括Geodatabase数据模型、空间数据校正、

ArcToolbox和ArcGlobal)。

基本要求:通过课程学习,掌握GIS原理及GIS设计方法,能熟练应用ArcView软件及ArcGIS Desktop软件中的主要功能模块。

考核方法及要求:开卷考试。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

2、Using ArcView GIS,ESRI。

3、ArcGIS 8 Desktop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填写人:吴健平审核人:张立

课程编号:S0108010705060 课程名称:欧洲地理

课程英文名称:Geography of Europe

学分: 2周学时总学时:36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选修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欧洲地理环境结构;2,欧洲政治地图演变 3,欧洲经济一体化历史与进程;4,欧洲重要地理区域

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世界地理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世界重要大洲进行细化分析研究,从而提高对欧洲的地理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

考核方法及要求:开卷考试。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世界自然地理;世界经济地理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世界自然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世界经济地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填写人:冯春萍,董波审核人:汤建中

课程编号:S0108010705084 课程名称:文化地理与文化发展

课程英文名称:Cultural Geography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学分: 3 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中国文化地理思想的基本进程;(2)西方文化地理思想的基本进程;(3)东亚、南亚、非洲与南美洲文化地理思想的若干重要成就;(4)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5)城市文化与文化产业;(5)全球化与当代人文化生活的若干重要问题;(6)城市文化管理。考核方式及要求:课程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相关理论基础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世界文化产业前沿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上海书店出版社

3.《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4.课程印发的相关讲义和文献的复印件

填写人:林拓审核人:刘君德

课程编号:S0108010705085 课程名称:文化景观学

课程英文名称:Cultural Landscape

学分:3周学时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当代文化景观研究进展;2.城市景观解读;3.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4.纪念地景观;

5.快速变化中的城市郊区景观及其研究;

6.文化景观研究中

的现场观察与资料检索

基本要求:阅读课程所布置的中外文文献;参加课程指定的现场观察;积极参与课堂专题讨论

考试方式及要求:课程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人文地理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 Understanding Ordinary Landscapes,edited by Paul Groth and Todd Bressi,

1997 by Yale University

2. 景观形态学,吴家骅著,叶南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填写人:董波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108010705091 课程名称:行政区经济理论与实践

课程英文名称: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dministrative Economy

学分:3 周学时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课实用专业:人文地理(行政区划)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行政区经济的概念;(2)行政区经济的特征;(3)中国行政区经济的运行;(4)中国行政区经济的形成原因;(5)中国行政区经济的走向;(6)中国行政区经济运行时期的行政区划改革

基本要求:通过系统讲解和阅读相关论文,掌握和深入理解中国转型期的行政区经济现象的特征、运行规律、形成原因,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行政区经济的发展与行政区划改革的走势

考核方式及要求:闭卷考试与论文相结合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区域经济与行政区划基础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中国政区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

3.《中国行政区经济与改革丛书》(5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02

填写人:刘君德审核人:汪宇明

课程编号:S0108010705098 课程名称:政区地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Geography of the Administrative Areas

学分:3学分总学时:40学时

课程性质: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政区地理发展的基本态势;

2、政区地理发展的理论基础;

3、有关政区地理与行政区划的基本理论;

4、中国政区的历史沿革及其区划体制的演变;

5、世界主要大国的政区地理格局及其制度建设;

6、中国政区体制的发展及其改革趋势

基本要求:

学生在授课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文献、相关论文和社会调查实践,对政区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国内外行政区划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有深刻了解,并学会运用政区地理学的原理,洞察、分析和解决政区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考核方式及其要求:

课程论文、调查报告或闭卷考试。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自然地理基础,人文地理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教材:自编教材

主要参考书目:①刘君德等,中国政区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刘君德、汪宇明,制度与创新,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刘君德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2002年。

填表人:汪宇明审核人:刘君德

课程编号:S0108010705092 课程名称:亚太地理

课程英文名称:Geography of Asia &Pacific

学分: 2周学时总学时:36

课程性质:硕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亚洲地理环境结构;2,二战后亚洲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3,亚洲经济一体化组织;4,亚洲重要地理区域

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世界地理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世界重要大洲——亚洲进行细化分析研究,从而提高对亚洲的地理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

考核方法及要求:开卷考试。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经济地理学、国际贸易基础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世界自然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世界经济地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填写人:冯春萍,董波审核人:汤建中

课程编号:S0108010705101课程名称:资源分析与评价

课程英文名称:The analysis & evaluation of the resources

学分3 周学时3 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基础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区域经济

教学内容:在区域经济和规划中,自然和人文经济资源各主要要素的分析与评价的方法论,包括要素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方法,特征分析等。

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讲课内容的基础上,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和实证分析报告,参与实践研究与讨论,从而能深入理解和掌握资源分析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实证分析报告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自然地理基础,人文地理基础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土地资源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环境评价教程,环境科学出版社

3.资源分析,内部参考书

填写人:吴永兴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108010705104 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遥感

课程英文名称: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Remote Sensing

课程性质:资环学院通识课程(硕士学位基础课)

适用专业:人文地理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遥感概述(包括、基本概念、研究内容、遥感的特性、遥感的分类、遥感技术系统以及发展概况和展望等)。

2.遥感的物理基础与理论依据(包括电磁波谱、大气窗口、地物的光谱特性

等)。

3.航空遥感与航天遥感(包括航空摄影的种类及其图像特征、航天遥感的卫

星种类及其图像特征等)。

4.遥感信息的处理与分析(包括各种信息处理的方法、判读应用的基本原理

和标志、判读方法与步骤等)。

5.遥感技术的应用(包括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评价、城市信息研究、测绘

制图、环境考古、地理学研究、军事目标探测以及3S集成应用等的介绍)。

6.本课程安排有6个实习内容。

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与实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遥感的基本原理以及遥感应用的理论依据,同时掌握航空遥感与航天遥感的特点与作用,熟悉并了解

遥感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为自己的专业研究所

服务。

考核方法及要求:教学过程中有实习作业的评分,期终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学过各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基础。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遥感概论,吕国楷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2.遥感导论,梅安新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3.遥感图像获取与分析,朱述龙等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

4.遥感应用技术,李军等编,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

填写人:益建芳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108010705119

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前沿

课程英文名称Advanced Economic Geography

学分 3 周学时

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课

适用专业人文地理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本课程系统介绍西方经济地理研究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经济地理研究方法和学科思想的发展。内容包括全球经济地域系统、跨国公司的空间组织、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的空间格局、科技创新与世界经济版图的演变、国际金融与金融中心、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制造业的全球生产网络和主要产业集群,以及发达国家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典型案例和主要产业如汽车工业、ICT工业的发展和布局等问题。

考核方式及要求开卷考试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本课程的开课对象为博士生和高年级硕士生,应具备经济地理学、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1、《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商务印书馆,2005。

2、T h e O x f o r d H a n d b o o k o f E c o n o m i c G e o g r a p h y,Blackwell Publishing,2000.

3、A C o m p a n i o n t o E c o n o m i c G e o g r a p h y,Blackwell Publishing, 2000

4、R e a d i n g E c o n o m i c G e o g r a p h y.Blackwell Publishing, 2003.

填写人:杜德斌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108010705120 课程名称:工业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Industrial Economics

学分:3周学时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人文地理

教学内容:本课程着重从宏观与中观相结合的角度,结合国际与国内的实践案例,对工业经济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主要课程内容包括:工业资源配置及其区域优化组合;工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扩散;工业生产专业化与协作、联合;工业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形态、

类型与影响因素;工业关联与工业效益;工业的自组织机制(市场机制)与

宏观调控机制;工业信息化与信息化工业;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工业

发展战略;区域工业结构与工业区域结构;工业化与城市化;城乡工业;工

业开发区问题;国内外工业经济理论演变与发展。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和掌握工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动态,并结合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探讨国内外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践问

题。

考核方式及要求:期中课堂讨论报告以及期末课程研究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方甲主编:现代工业经济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史忠良主编:工业资源配置,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3、史东辉著:后起国工业化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金培著:工业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填写人:谷人旭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108010705123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科学引论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学分:3周学时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从GISystems 到GIScience;2、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内容;

3、地理信息的性质和价值;

4、地理信息科学的主流与前言动态;

5、

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定理;6、空间误差的性质及其对策;7、GIS与

科学计算;8、虚拟GIS与数字地球;

9、空间网络; 10、地理信息服务。

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讲课内容的基础上,阅读教师布置的相关论文以

了解国际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前沿动态。

考核方式及要求:学习制定科学研究大纲(Research proposal)。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本科生GIS专业的专业课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M.F. Goodchild (1992)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6(1): 31–45. [166]

2.M.F. Goodchild (2004) GIScience: geography, form, and proces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4(4): 709–714. [410]

3.M.F. Goodchild (2004)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error analysis in

measurement-based GI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ystems 6(4): 323–324. [409]

4.M.F. Goodchild (2004) The Alexandria Digital Library: review, assessment, and prospects. D-Lib Magazine 10(5). [394]

5.M.F. Goodchild (2004) The validity and usefulness of law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ge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4(2) 300–303. [393]

6.M.F. Goodchild and D.G. Janelle, editors (2004) 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90]

填写人:应龙根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108010705124 课程名称:企业空间组织与管理

课程英文名称:Enterprise Spatial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学分:3周学时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人文地理

教学内容:本课程侧重运用空间组织与空间结构理论,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探讨企业空间组织与空间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的实践探索及其演变动

态。

主要课程内容包括:企业空间组织的学科地位与作用;企业空间组织形成与演变的环境分析;企业功能与企业空间组织;企业空间组织结构类型;

企业内部化理论;企业生命周期及其设计;企业空间联系;企业空间系统;

企业空间增长;企业形象及其设计;企业战略及其空间管理过程;企业与市

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可持续发展;企业空间组织管理方法论(其中包括:

组织行为方法、系统结构方法和区域过程方法);西方企业空间组织管理的

理论及其演变;中国企业空间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内外企业空间组织

管理的发展动态与趋势。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和掌握企业空间组织的基本理论内容,初步学会运用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方法,研究企业空间组织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性问题。考核方式及要求:课堂讨论报告以及期末课程研究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李小建著:公司地理论,科学出版社,1999;

2、陈佳贵、黄速建等编著:企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王辑慈等著:创新的空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费洪平著:中国企业组织战略行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填写人:谷人旭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108010705127 课程名称:数据挖掘与信息分析

课程英文名称:Data Mining

学分:3周学时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2、关联规则的挖掘;3、决策树的基本原理;4、人工神经网络;5、遗传算法;6、聚类规则的挖掘;7、网络数据挖掘;8、贝叶斯基本原理

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在此基础上,了解数据挖掘未来的发展趋势。

考核方式及要求:开卷考试(以论文的形式完成)。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数据库原理,统计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 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2 实用数据挖掘,电子工业出版社;

3 知识科学与计算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填写人:过仲阳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108010705128 课程名称:区域规划模型与GIS

课程英文名称:Region Planning Models and GIS

学分:3周学时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课适合专业:人文地理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区域规划模型体系;

2、布局与区位模型;

3、区域结构功能模型;

4、预测分析模型;

5、优化与规划模型;

6、系统仿真与控制模型;

7、决策与评价模型;

8、城市与区域规划模型的应用;

9、区域规划模型管理与地理信息系统。

基本要求:

较为系统地了解和在区域和城市规划中,常用分析、评价、预测与规划模型及其应用,以及如何在区域和城市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实现GIS与模型库的综合管理

与应用。

考核方式及要求:开卷考试。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无。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地理学中的数学模型与应用》,刘昌明等主编,科学出版社;

2.《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区域规划模型及其管理》,王桥等编著,科学出版社;

3.《城市化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陈述彭主编,科学出版社;

4.《计量地理学基础》,张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徐建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6.《区域科学原理》,王铮,丁金宏著,科学出版社。

填写人:李治洪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108010705129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与发展战略

课程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学分:3周学时总学分: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适用范围:人文地理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发展战略的兴起;2、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4、上海及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5、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

6、流动人口问题研究;

7、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8、科教兴国:中国迈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选择。

基本要求:1、要求了解和掌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实践和基本战略;

2、要求了解和把握上海、长江三角洲、长江经济带、西部等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发展战略问题。

考试方式及要求:开卷考试。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的相关基础课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刘再兴主编:《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年9月;

2、张敦富主编:《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1月;

3、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陆大道等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填写人:徐长乐审核人:于川江

课程编号:S0108010707130 课程名称: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

课程英文名称:the Development on Urban and Rural Area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学分: 2 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历史性分析,全面考察晚清以来,特别是建国以后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及演进过程;(2)结构性分析,在国家战略的演进以及相关发展进程中,对我国城乡发展进行结构性分析;(3)区域性分析,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具体实际研讨城乡发展;(4)体制性分析,把握我国城乡发展与制度变迁互动关系及创新的前景方向、基本思路与实施路径。考核方式及要求:课程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相关理论基础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Dare to Dream Vision of 2050 Agriculture in China,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ess

2.《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课程印发的相关讲义和文献的复印件

填写人:林拓审核人:刘君德

课程编号:S0108010705132课程名称: 社会研究方法

课程英文名称: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学分:3 周学时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社会研究导论;2、社会研究的策略;3、研究选题和文献评述;4、研究设计;5、测量与操作化;6、抽样;7、问卷设计;8、结构化访谈;9、定性访谈;10、结构化观察;11、民族志和参与式观察;12、实验研究;13、文献研究;14、定量和定性资料分析;15、研究报告撰写

基本要求:理解教材内容,阅读相关文献,并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实践,认真完成上课布置的作业

考核方式及要求:课堂表现:20%;作业:40%;期末考试(闭卷):40%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无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风笑天著,2005,《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袁方等,1997,《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2004,《社会研究方法基础》(第2版),北京:华夏出

版社。

填写人:黄晨熹审核人:陈振楼

程编号:S0108010705133 课程名称:人口统计学

课程英文名称:Demography

学分:3 总学时:54

课程性质: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教授搜集、整理人口统计数据和资料的方法,阐明反映人口现象的状态、变动及其过程的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分析人口再生产过程的办法。

基本要求—掌握基本的人口统计学知识,具备一定的组织和完成人口统计任务的能力。

考核方式及要求:闭卷考试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 刘铮等,人口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3;

2. 刘铮等,人口学词典,人民出版社,1986年;

3. 李永胜,人口统计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4.“中国人口信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76298349.html,/rkcd)

填写人:骆克任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108010705134课程名称:人口经济专题研究

课程英文名称:Specific Research on Population Economics

学分:3周学时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人口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2. 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关系的理论

分析(主要流派);3. 人口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专题讲座);4. 人口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动向。

基本要求:1、学生必须按照人口经济学的教学大纲,认真阅读相关的学习文献、论文,从而对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以及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中的有关变量、变动的一般趋势及其规律性有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2、专题研讨时,由一位学生主讲,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讨论。每位学生在准备研讨专题时,必须以相关理论作为基础,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论述,并联系实际尤其是我国的具体实践;

在综述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及争议的基础上,表明本人的观点或意见。

考核方式及要求:专题研讨占30%,闭卷或提交论文占70%。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西方经济学基础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及资料:

1.彭松建:《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彭松建:《现代西方人口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朱利安.L.西蒙:《人口增长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4.张纯元:《人口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5.张文贤:《人口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陆杰华: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中国人口信息网[03-28]

7.李宝恒译:(美)《增长的极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8.李宝恒译:(美)《没有极限的增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9.李竞能:《人口经济理论研究》,2000年2月;

10.刘家强:《人口经济学新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11.Gunter Steinmann, Alexia Prskawetz, Gustav Feichtinger A model on the escape from the Malthusian trap J Popul Econ (1998) 11:535–550

12.Thomas Lindh, Bo Malmberg Age structure e?ects and growth in the OECD,1950±1990 J Popul Econ (1999) 12: 431±449

13.Ronald Le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 and the Economic Life Cycle: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eptember 16, 1995

14.人口学、经济学杂志上刊载的相关文章。

填写人:吴瑞君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108010705135 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Labor Economics

学分:3分总学时:72学时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就业和收入分配以及有关的公共政策。集中分析和阐述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劳动力市场均衡、劳动时间、生命周期和劳动参与决策、工资与收入分配理论、就业和失业理论、人力资本投资、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与调控。

考核方式及要求:闭卷与开卷结合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高等数学、经济学基础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袁伦渠等《劳动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曾湘泉等《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德里克.博斯沃思/彼德.道金斯等《劳动市场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5、杨河清《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填写人:王大奔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108010705140 课程名称: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课程英文名称:The planning & management of land use

学分3 周学时3 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专业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区域经济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属性及主要特点,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土地利用调查及现状分析,土地利用需求预测及用地平衡,主要用地类型的规划布局,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

方法,土地利用规划图件编制,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

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讲课内容的基础上,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和实证规划文本,从而能深入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了解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程序和

要点。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实习报告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土地经济学,地图学制图基础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土地利用规划,高教出版社;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出版社;规划文本资料,政府部门

填写人:吴永兴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108010705141 课程名称:区域地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Regional Geography

学分:3周学时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当代区域地理学概念辨析;2.区域地理学面临的新问题与新实践;3.世界体系中的区域:普遍性与特殊性;4.结构理论以后的区域地理学;5.区域地

理学的研究前沿;6.对区域地理学的重新思考:区域转承与社会变化基本要求:阅读课程所布置的中外文文献;参加课程指定的现场观察;积极参与课堂专题讨论

考试方式及要求:课程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 Regional Geography: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rospects,edited by R. Johnston,

J. Hauer,G. Hoekveld,1990 by Routledge

2. 李春芬地理文选,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填写人:董波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108010705142 课程名称:地理学思想史

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s

学分:3周学时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地理学思想的发轫与古代地理学;2.地理大发现对地理学思想发展的意义;

3.亚历山大·洪堡与卡尔·李特尔;

4.地理学主要流派的起源与构成;

5.

现代地理学的研究理念;6.现代地理学观察与分析的方法;7.科学体系中的

当代地理学:传统与创新

基本要求:阅读课程所布置的中外文文献;参加课程指定的现场观察;积极参与课堂专题讨论

考试方式及要求:课程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地理学导论,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9

2. Geography:A Modern Synthesis,1979 Harper International Edition

填写人:董波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108010705143 课程名称:遥感图像处理

课程英文名称:Digital Processing of Remote Sensing Image

课程性质:硕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概述;2、遥感图像的基本特性;3、图像校正;4、图像增强;5、信息提取;6、ERDAS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应用;7、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开发。

基本要求:通过课程学习,掌握计算机遥感图像处理的原理和方法,能熟练应用ERDAS 软件进行遥感图像处理,能利用编程语言开发简单的遥感图像处理软件。

考核方法及要求:作业(遥感图像处理实践或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开发)。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遥感概论。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遥感数字影像处理与地理特征提取,科学出版社。

2、ERDAS 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填写人:吴健平审核人:张立

课程编号:S0108010705153 课程名称:人类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课程英文名称:Human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学分:3周学时总学分:54

课程性质:硕士专业选修课适用范围:人文地理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人类生态学:一种崭新的生态文化观;2、从自然生态系统到人类生态系统;3、从生存、发展到可持续发展;4、人口与可持续发展;5、经济与可持续发展;6、城市与可持续发展;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8、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基本要求:1、要求了解和掌握人类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2、要求了解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任务、领域和主要措施。

考试方式及要求:开卷考试。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的相关基础课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5月;

2、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武汉出版社,1995年7月;

3、周鸿编著:《人类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填写人:徐长乐审核人:袁雯

课程编号:S0108010705157 课程名称:当代社会学理论与发展

课程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Development

学分: 2 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人文地理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基本背景把握,掌握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形成背景及其与古典社会学的关系;(2)主要内容把握,系统介绍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主要流派、主要观点、主要人物;(3)核心命题把握,有重点地剖析当代社会学理论若干核心命题的逻辑演进及其走向;(4)相关问题把握,探讨当代社会学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当代社会学理论与地理科学、城市科学的关系。

考核方式及要求:课程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相关理论基础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

2.《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

3.《后现代社会理论》,华夏出版社

4.课程印发的相关讲义和文献的复印件

填写人:林拓审核人:刘君德

课程编号:S0108010705158 课程名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课程英文名称:Methodology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Evaluation

学分:3 周学时总学时:54

课程性质:硕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人文地理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绪论;2、工程分析与清洁生产;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6、环境污染控制与保护措施;7、建

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监测与调查

基本要求: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技术方法,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能针对具体建设项目独立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考核方式及要求:开卷考查,要求提交一篇3000~5000字左右的专题研究课程论文。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环境科学导论、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

出版社,2005,282页。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467页。

●环境评价(第二版),陆雍森编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695页。

填写人:陈振楼审核人:陈振楼

课程编号:S0108010705171

课程名称:旅游景区规划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Planning for the Vistor Attractions

学分:3学分或2学分总学时:40学时

课程性质:学位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人文地理学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旅游景区诊断分析的基本原理;2、旅游景区规划的基本环节与内容;3、旅游景区的项目策划与产品创新;4、旅游景区规划项目的可行性论证;5、规避旅游景区规划的风险。

基本要求:使学生在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文献阅读和社会实践,进一步学会和把握旅游景区的诊断分析方法、旅游规划的技术路径与旅游项目的策划及可行性论证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景区规划的基本原理,进行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创新研究。

考核方式及其要求:课程论文或景区案例规划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旅游发展与管理,旅游地理学,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教材:自编教材

主要参考书目:

①约翰、斯沃布鲁克著,景点开发与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②保继刚等,旅游规划案例,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

③汪宇明等,山岳型生态旅游目的地规划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版填表人:汪宇明审核人:刘君德

课程编号:S0108010705172 课程名称:城市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及政策

课程英文名称:Theories and Policies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学分:3 周学时总学时:54

人文地理专业排名

考研人文地理学研究生院排行榜 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其中包括中国研究生教育按31个省、市、自治区(未含港澳台地区),按56个研究生院,按476所高校(含分省、分类型),按11个学科门类分高校,按81个一级学科和373个专业等8个方面的508个排行榜。 排名学校名称星级重点学科博士点开此专业学校数 1 北京大学5★ 1 1 52 2 华东师范大学5★ 1 1 52 3 中山大学5★ 1 1 52 4 北京师范大学4★ 1 1 52 5 南京大学4★0 1 52 6 武汉大学4★0 1 52 7 安徽师范大学4★0 1 52 8 福建师范大学4★0 1 52 9 南京师范大学4★0 1 52 10 辽宁师范大学4★0 1 52 11 兰州大学3★0 1 52 12 华中师范大学3★0 1 52 13 河南大学3★0 1 52 14 西北大学3★0 1 52 15 西北师范大学3★0 1 52 16 陕西师范大学3★0 1 52 17 东北师范大学3★0 1 52 18 湖南师范大学3★0 0 52 19 浙江师范大学3★0 0 52 20 宁夏大学3★0 0 52 人文地理学人气院校 1.南京师范大学人气:88100 2.华中师范大学人气:64115 3.中山大学人气:106618 4.湖南师范大学人气:38318 5.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 6.南京大学人气:121405 7.西南大学人气:587438.北京大学人气:133538

9.武汉大学人气:15667810.上海师范大学人气:31089 11.华南师范大学人气:2751712.东北师范大学人气:57634 13.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14.中国科学院人气:41819 15.兰州大学人气:5283616.西北大学人气:46088 17.辽宁师范大学人气:2420318.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人气:12196 19.陕西师范大学人气:4179120.四川师范大学人气:19982 21.华侨大学人气:1979522.北京师范大学人气:91865 23.宁波大学人气:2000424.西北师范大学人气:19090 25.延边大学人气:1462026.南昌大学人气:41526 27.天津师范大学人气:3283528.陕西师范大学人气:41791 29.首都师范大学人气:4100630.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气:16317 31.贵州师范大学人气:1433532.福建师范大学人气:24722 33.中国科学院人气:4181934.河北师范大学人气:23862 35.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气:1726736.湖北大学人气:22249 37.浙江师范大学人气:2116338.内蒙古师范大学人气:16566 39.山西师范大学人气:1657840.山东师范大学人气:27782 41.曲阜师范大学人气:1714042.广州大学人气:15853 43.宁夏大学人气:1481644.青海师范大学人气:12452 45.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46.重庆师范大学人气:15366 人文地理学 一、专业介绍 1、概述: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2、研究方向: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 02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人文地理学专业英语

引言Introduction 人文地理学,作为科学王国中一支较小的学科,尽管常常不被人们关注和重视,然而它却是一支最具活力的学科,它的研究主题——社会的空间组织和人与环境的关系——为许许多多形式的研究和朝气蓬勃的地理学者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最近30年来,西方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人文地理学家不断地接受他们以前很少遇到的其它学科的新思想、新观念,这样就给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 Human geography is such a subject full of vitalities despite of being neglected sometimes.Its research themes, the social-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s, have brough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both various forms of research and geographers.In recent 30 years, the western human geography has so many variegated theories and ramifications.Human geographers have kept absorbing new ideas and opinions from many other subjects, which gives tremendous vital for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geography. 一、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Characters of human geography 1、地理学形成及分化 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geography 地理学(geography)是希腊语中关于地球和书写两个词复合词,主要研究人类生活空间的地球表面(Haggett,1990)。 Geography mainly studies the earth sphere that people live in. 大学地理学的发展一开始就受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类学科分化的影响,研究自然环境的地理学称为“自然地理学”,研究人工环境的称“人文地理学”。 Geography studied in university had ramifications about “physical geography”and “human geography”because its development had been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tiation of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from the beginning.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出现,地理学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通过英国和美国地理学家学会研究组对大多数地理学系课程和学科体系的调查发现,1990年代的地理学主要由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混合人文和自然地理学和其它领域四个方面所组成。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s and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demands, the definition of geography has been evolving continuously. As shown in a survey about the curriculum and the subject system of geography, in the 1990s, geography was consisted of four branches: human geography, physical geography, human- physical geography together with other geography fields.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早期,德国和法国的人文地理学萌芽 From late 1800s to early 1900s, human geography germinated in German and France. 1918-1939,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处在早期调查阶段 From 1918 to1939, 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 was in the period of early survey. 二战后,主要从1960年代起,人文地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互动与接轨,实现了从区域描述到诠释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及人与地点或地方关系的转变。 After the world War II, especially from the 1960s, human geography had interacted and linked up with other social sciences. It changed into interpre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解读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

人文地理 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 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201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 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 ①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 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 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③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 的区域自我意识。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形式文化区(例如确定一个民族的总的界限): 1.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 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例如,我们选择某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先需要根据语言学家的成果,确定能反映该语言的典型词汇的语音,然后进行调查。 2.一般情况下,经过调查,把有关数据表现在适当比例尺的图上,就能发现该语言分布现 象的特征。大体上,在该语言分布的相对中心区域,典型词汇的语言表现不仅典型,而且掌握这种典型词汇语音的人的比例高而且集中,从这个中心区向四周扩展,举例越远,其典型性就越弱。到一定距离后,就会与其他语言相遇,开始出现操其他语言的人。操不同语言的人共同生活交往,语言就出现相互混杂的现象。 3.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往往是根据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因素来划分。这些因素划 分出个因素的文化区并非一定都彼此吻合,这样在确定该民族的总的界限时就会有取舍。

人文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首创“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的是希腊学者。 A、希罗多德 B、希波革拉第 C、柏拉图 D、埃拉托色尼 3.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竺可桢 B、胡焕庸 C、张相文 D、李旭旦 4.制度文化亦称为文化。 A、社会 B、政治 C、经济 D、法律 5.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6.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 A、自然因素 B、行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海拔因素 7.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 B、定居地 C、迁入地 D、迁出地 8.1934年,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 A、寇尔 B、布莱克 C、兰迪 D、诺特斯坦 9.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A、人地系统 B、生态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口系统 10.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说。 A、食物短缺 B、食物过剩 C、宴享 D、需求 11.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农业。 A、狩猎 B、采集 C、定居 D、迁移 12.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与生产能力过剩。 A、需求不旺 B、需求过旺 C、需求稳定 D、需求波动 13.种族是指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A、文化形态 B、社会形态 C、自然体质 D、心理素质 14.一般认为,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A、思维 B、劳动 C、行为 D、心理 15.以下属于宗教传播方式之一的是。 A、交流和转教 B、经商与贸易 C、武力侵略 D、文化侵略 16.以下属于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 1 / 5 A、资源价值 B、收入水平 C、距离远近 D、感知环境 1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界限。 A、移动 B、通勤 C、地域 D、网络 18.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 A、区域 B、国家 C、地区 D、世界 19.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提出了世界战略重点“陆缘”学说。 A、麦金德 B、马汉 C、柯恩 D、斯皮克曼 2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 D、印欧语系C、闪一含语系、科依桑语系A、汉一藏语系B得分

人文地理学及发展趋势探析

人文地理学及发展趋势探析 发表时间:2012-05-16T09:13:15.9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5月总第56期供稿作者:张晋江[导读] 中国需要发展人文地理学,而且中国也具备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肥沃土壤。 ◆张晋江山西管理职业学院041051 摘要:上个世纪60年代,欧美人文主义思潮涌动并带动了人文主义地理的产生。本文从人文地理发展历程出发,阐述了当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文地理发展 一、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 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就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2.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其中旅游地理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规律、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3.密切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如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中国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带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相关研究包括乡镇企业影响因素及环境、农村工业化差异、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发展、外向型农村工业的省际差异分析等;其它新兴领域还包括企业发展的地理学研究,农村乡村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等。 4.理论研究逐渐加强 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建树不多,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相比,理论研究又较为薄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判断、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具有滋生新理论的土壤,但我们的理论建设却滞后了。这与重实践轻理论的大气候有关,也与人文地理学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国土规划相结合的特点有关。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5.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支柱 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属应用性较强的学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资源的开发、重大项目的选址等领域,随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兴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与决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经济战略和区域政策、城市和农村发展等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热点。 6. 研究技术的多样化 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都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归纳解释、从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关系、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方面的大量应用,人文地理学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人文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从宏观进入微观。 中国现代的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论是在鸦片战争后通过传教士、外国学者和归国留学生传入中国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前苏联自然科学体系的影响,人文地理学逐渐被经济地理学取代,直到1979年才提出了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空间最广阔的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经济也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原有的社会制度、历史遗存文化、社会结构形态等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中国需要发展人文地理学,而且中国也具备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肥沃土壤。参考文献 [1]林珍铭二十一世纪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优化和创新[J].内江科技,2006,(8)。 [2]杨志英服务业地理学的理论与人文地理学方法论革新探讨[J].人文地理,2006,(6)。 [3]王兴中刘永刚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的进展与“文化转向”以来的流派[J].人文地理,2007,(3)。 [4]赵建吉试论人文地理学中的分析与综合[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8)。

人文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环境与规划学院

人文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12级地理科学 摘要:20世纪中期以来,人文地理学开始面向社会问题,从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学科人为界线,出现新的综合。涉及国土整治、环境保护、贫穷和饥饿、种族歧视、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问题。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数值来度量,在地理学的研究中,一切地理要素,如:区域的规模、道路的长短、人口增减等,均可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与研究。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地理现象,可以做出确定性解释和精确预测与判断。在现代地理学研究中运用数学方法,有着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数学方法研究地理问题的程序:观察实践→先期模式→提出假设→对资料进行筛选→建立模型→反复检验→建立理论和法则。数学方法所采用的推理方式以演绎推理为主。 关键词:数学方法地理学应用 前言: 将数学、物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地理学,探索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开展地理学的定量化研究,建立定量模式,这种定量化研究之热潮,就是所谓的计量运动。经过40多年的发展,计量地理学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目前,计量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已经涉及数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它不但继承了计量运动的成果,而且还吸收

了40多年以来数学、系统理论、系统分析方法、计算机科学、现代计算机理论及计算方法等领域内的相关成果,其内容是十分丰富而广泛的。 本文主要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数学方法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一、 应用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在现代地理学研究中,为了成功的运用数学方法,达到定量化研究的目的,必须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地理数据的筛选与质量问题(2)模型建造问题(3)与GIS的结合问题。 总结: 客观上讲,在地理学研究中,任何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数学方法当然也不例外。一方面,对于某些地理问题,目前人们还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数学方法去处理,这是外部局限性;另一方面,单纯的用数学方法去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究竟可以达到怎么样的深度,这是内部局限性。只有认识这些局限性,并不断的寻求克服他们的途径与措施,才能使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不对发展和完善。

关于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卷试题及答案

关于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 卷试题及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学科特性是社会 性、、 。 2.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 区、、 。 3.最重要的人口自然构成是、 。 4.关于农业的起源 有、两种主要学说。 5.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和佛教。 6. 早在30年代我国人口地理学家就提出了一条从黑龙江瑷珲(现称黑河)到云南 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7. 按照语言谱系分类法,英语和德语都属于语系日耳曼语族;汉语属于语系。 8. 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 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可称为旅游资源。 9. 英国政治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了 “”学说。 10. 近代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创立的, 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区位论。 11.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最核心的思想是既满足的需要,又不对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1.在近代,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影响最大的学派是——()

A. 德国学派 B.法国学派 C.美国学派 D.英国学派 2.汤因比的“文明”发展理论,其要点不包括——() A.挑战和应战 B.逆境美德 C.中庸之道 D.命定论 3.一般来说,市场园艺农业的主要产品不包括——() A.水果 B.花卉 C.油料 D.蔬菜 4.当前,穆斯林最多的亚洲国家是—— () A.中国 B.伊拉克 C.菲律宾 D.印度尼西亚 5.当前,最多拉丁美洲国家的官方语言是—— () A.法语 B.汉语 C.西班牙语 D.葡萄牙语 6.目前,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地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非洲 7.以领土规模论,美国属于——() A.大国 B.中等国 C.小国 D.特大国 8.在中国,最晚形成的南 方方言是—— () A.粤方言 B.客家方言 C.湘方言 D.吴方言 9.下列国家,宗教现象最 简单的是—— () A.伊拉克 B.印度 C.俄罗斯 D.以色列 10.下列世界特大城市,不临海的是—— () A.莫斯科 B.里约热内卢 C.东京 D.上海 1、文化区(举例说明): 2、人口转变: 3、城市化: 4、国家(政治地理学角度): 5、地理物象:

地理学发展趋势

地理学发展趋势 ——着重以人文地理为例 一、人文地理学取得的重要进展 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1)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 (2)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3)人地系统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广泛应用于解决国家及区域发展问题。 2、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向新文化地理学转化 (1)开始进一步挖掘文化景观背后的多重意义。 (2)尝试解读电影、小说、建筑等“文本”所表征的地方文化特征。 (3)开始关注小尺度文化空间及文化生产的研究。 (4)开展一系列地域文化认同的研究。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界对许多地方文化特征的研究,既包括对区域内单个文化特质的研究,也包括对地区文化综合体的研究。 (5)探索运用GIS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研究文化地理学问题。 3、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阶段 (1)消费者行为仍然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2)重点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居民的动态迁居特征、影响机理、居住郊区化、季节性郊区化与第二住宅等现象,深入探讨了迁居行为与社会转型、空间重构的相互关系。 (3)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迎来了新的发展势头。 (4)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的研究推动了“时间地理学”时代的到来。 4、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要逐步由低迷状态走向回暖迹象 (1)地缘政治战略需求推动形成了一些以地缘政治为主导的研究成果。 (2)部分经典的西方地缘政治学著作被翻译和介绍到国内。 (3)相关学科开始“讲政治”,普遍重视“政治”因素的研究。 5、社会地理学伴随城市社会空间异化与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 (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社会区是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主阵地。 (2)质性与趣味性研究方法在微观社会空间研究中开始应用。 二、人文地理学发展趋势及研究展望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研究設計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四年級 B90208002 石瓊心 【題目】廣告中的女體操作-性別、空間與權力關係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大致上分為三個部份: 1.量化內容分析 蒐集市面上的廣告(以電視廣告為主),並進行整理,希望透過性別意識量表(Scale of Sexism)的建立,就其廣告的訴求與所呈現的性別訊息進行分析。 圖1 性別意識量表 由於電視廣告數量龐大,而類型也相當多元,而研究主要目的是要探究廣告中女體是如何被操作(指被當作推銷商品的工具,無論是直接地展示或以隱喻的方式),所以不會限定某種類型的廣告來做討論。 也因為廣告橫跨時段甚多,所以比較理想的方式是經由選擇幾個較熱門的時段,如晚上八點至十點、晚上六點到八點和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將廣告錄下來。先進行初步的分類,並從中建立性別意識量表(專門針對女性的地位與角色而論),其他如產品類型、訴求分布等也是會做出清楚的圖表來對廣告內容做初步的說明。

2.符號學分析 對於廣告內容進行三層意義的的解讀。 背後隱涵的意識形態 圖 2 符號表徵的三層意義(van Zoonen,1994) 如圖所示,廣告內容可分為這三層意義來做探討,一是明示義,為廣告 的表徵意義;二是隱含義和迷思,為廣告所反應的社會文化價值;三是意識 形態,乃是廣告背後隱涵的意識形態或其價值形成之體制。 3.深度訪談 分為兩個部份,一是對廣告創業人做訪談,挑選幾個比較有爭議性或在黃金時段強力播放之廣告,訪問其廣告內容所訴求的對象、劇情的設定(女性在其中是如何被運用、被選擇的)以及由商品引申出來的意念或標語是如何制定的;另個是針對廣告訴求的對象做訪談,大致上會鎖定前面訪談過的廣告創意人所製作過的廣告為主,對觀眾進行訪談,深入了解廣告訴求有無被消費者接受,或是訴求對象有無體察到廣告中充滿性別意味的訊息,或是有無思考過廣告內容的女體操作手法等。

首都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首都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 线-专业课真题 一、专业的设置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共招生14人,下设4个专业,分别是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育学。 二、考试的科目 三、导师介绍 陶犁: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旅游研究院院长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捌九叁,二肆壹,二二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

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初复试出题的考察重点。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时候的参照依据,当然选择导师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还应当考虑到导师的研究水平、课题能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福利等等。 第五,时事热点话题分析。博士生导师在选择博士的时候会一般都会偏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热点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初试和复试中都有体现。近几年的真题中都会有联系实际的热点分析。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就应单多阅读一些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权威的期刊上面“大牛们”都在关心、探讨什么话题,以及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能不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来加以解释解决。 五、首师大考博英语 首师大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阅读、翻译和写作等。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捌九叁二,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供参考)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第一章 一、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上打“√”) 1、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 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 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 2、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 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 3、首创地理学(Geography)一词的西文学者是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B.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 C.古罗马的斯特拉波 D.古希腊的柏拉图 4、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学性质的著作士 A.山经 B.禹贡 C.史记 D.汉书 5、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 A.亚里士多德 B.李特尔 C.洪堡 D.梁启超 6、对地理学持二元论观点的学者是 A.巴朗斯基 B.李希霍芬 C.佩舍尔 D.拉采尔 7、“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的观点。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地相关论 C.二元论 D.生产关系决定论 8、“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思想的萌芽。A.人地协调论 B.人地相关论C.生态论 D.适应论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决定和()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地理问题和()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和()。 6、()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性、()性和()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2.二元论3.人地关系适应论 4.人文地理学5.人地关系6.人地相关论 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 9、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五、分析题 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第二章

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进程及趋势分析

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文章主要探讨了人文地理学的含义与发展历程,并对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人文地理学的含义[1]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它与自然地理学被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支柱。人文地理学包括的分支学科有经济、城市、人口、部落、旅游、社会、文化、政治、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学等等。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学。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地对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20世纪2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韦达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提出"人地相关论"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学。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或然论"的理论基础。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学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科学,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学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自然为因,人生为果"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人地关系。 3.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2]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2)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4)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尽管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可能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3]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识形态观念学。寻求知识的社会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认识论。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有关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假设(我们认识了些什么?我们是如何认识的?)(3)本体论。支持理论或观念体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设(什么可以被认识)。(4)方法论。一套可以应用于进行调查研究某种现象的计划和程序。人文地理学是研究社会、空间、地方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论。 4.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4.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 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 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 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 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 四、人种 (10) 五、民族 (10) 六、民俗 (10)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 一、农业类型 (10) 二、农业景观: (11) 三、农业区位论 (11)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 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 一、城市化概念 (11) 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

三、城市化机制 (12)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 五、城市地域 (12)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 七、城市体系 (14) 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 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 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 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 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 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 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 二、宗教的传播 (16) 第十章旅游地理 (17) 一、旅游文化 (17) 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 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 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 三、国家权利 (19) 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 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 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 可持续发展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