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诗意的芬芳

释 , 读 是 生 活 的 体 验 . 文 是 生 活 的 再 现 。语 文 教 学 不 阅 作 应 该 固 守 课 堂 , 守 课 本 , 应 该 建 立 大 语 文 观 . 导 学 固 而 引 生 走 向课 堂 之 外 的 万 水 千 山 , 本 之 外 的 万 紫 千 红 我 们 课
己 的课 堂 语 言 字 字珠 玑 , 采 飞扬 。诗 意 语 文 大 师 王崧 文
舟 在 教学 《 相 思 》 课 时说 :在 王 安 石 的 眼 中 , 愁 是 长 一 “ 乡 那 吹 绿 了 江 南 岸 的 春 风 , 到 了 张 继 的 笔 下 . 愁 又 成 而 乡
了 一 封 写 了 又 拆 , 了 又 写 的 家 书 , 么 , 纳 兰 性 德 的 拆 那 在
情 , 老 师 本 身 的 语 言 准 确 练 达 , 行 云 流 水 般 优 美 流 畅 当 如 时 , 生 才 能 充 满 激 情 , 能 在 这 样 的 语 言 文 字 的 浸 染 中 学 才 聪 慧 起 来 , 意 起 来 , 雅 起 来 。 这 对 教 师 素 质 提 出 了更 诗 高 高 的 要 求 . 要 求 我 们 不 断 进 行 自我 充 电 , 富 精 神 境 它 丰 界 , 养 情 感 世 界 。 面提 升 自己 的文 学 素 养 , 力 使 自 滋 全 努
文性 和超 功 利 的审 美 意识 和 熏 陶 功 能化 为轻 烟 。 为 泡 成 能 够 从 老 师 富 有 启 发 性 的 语 言 中 迅 速 理 解 教 学 内 容 并 内 化 为能 力 。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 用 恰 如 其 分 的 比 喻 、 谐 幽 默 的 夸 要 诙
张 、 体 生 动 的 描 绘 、 情 四溢 的 情 绪 去 吸 引 学 生 。 我 们 具 激 常 常 发 现 ,当 老 师 拥 有 真 情 灵 动 的 语 言 和 浪 漫 鲜 活 的 诗
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诗意地生活

灵 的 滋 养 . 格 的升 华 人
正 如 钱 理 群 教授 对 学 生所 讲 的 : ( 文 ) 门课 程 “语 这
将 打 破 时 空 的 界 限 , 服 个 人 生 命 的 有 限 范 围 . 同学 克 把 们 g 人 民族 与 世 界 、 代 与现 代 思想 文化 的 宝 库 . I 古 与百 年 之远 、 仞 之 遥 的 大 师 巨 匠 … …进 行 心 灵 的 交 流 . 万 精 神 的 对 话 … …这 是一 个 燃 烧 的 大 海 . 不 能隔 岸 观 火 。 你 你 必定 要 把 自 己也 ‘ ’ 进 去 。 你 的心 交 出来 . 这 烧 了 把 与
浓 , 神不饱满 , 头不足 , 精 劲 听着 不过 瘾 , 文 学 习的 目 语
标 落 不 到 实处 , 学效 果大 打 折 扣 。 教 语 文 是情 感 的语 文 , 文是 对 诗 意 的追 求 因为 学 语 习语 文不 仅 是 为 了 会 认 几 个 字 、 解 几 个 词 、 背 诵 出 理 能
在 语 文 已 经 没 有诗 意 了 !于 漪 老 师 道 出 了 其 中 的本 质 ”
问题 。 缺 少诗 意 的 语 文 课 , 生 积 极 性 不 高 , 趣 不 对 学 兴
的气 质 : 文 教 师 也 不 一定 是 作 家 . 他 应 该 拥 有 作 家 语 但 的情 怀 文 教 师 不 是给 学 生讲 语 文 . 不 是 带 着 学 生 语 也 学 语 文 . 是 用 自 己 的 语文 气 质 感 染 学 生 。 而 于 漪 老 师 曾 这 样 谈 她 的 教 学体 会 :我 教 《 总理 , “ 周 你 在 哪 里 》 , 堂 上 哀 思 如 潮 . 生 难 以 自控 , 是 因 时 课 学 这
会 于 不 知 不 觉 中 发现 自己 变 了 . 得 更 复 杂 也 更 单 纯 . 变 更 聪 明 也 更 天 真 , 内在 的 智 慧 、 考 力 、 象 力 、 美 你 思 想 审
口读,让语文课堂弥漫诗意

定 要 活 下去 !我 一 定要 写 完这 部 史 书 ! ) 师 : 不 久 , 苦 又 缠 上 身 , 想 自 己深 受 宫 刑 的 可 痛 回
只眼睛看纸 面上 的文字 , 另一只眼睛看字的背后 , 就 惨状 , 也 想到 他人 的轻视 和嘲 笑, 又一次想血溅 墙 头 , 他
是要读 出文章 中暗含着 的意思 。 在文本 的空 白处 , 引导 了此残 生,但他转念 又想: 学生接 着读——人 总是要 ( 学生插一 想 象的翅 膀 , 出文本背后隐含的东西 , L 读 学生 死 的 … … )
≯
澎
珍夜宿古寺》 一文中的句子“ 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我 又发现 了什么规律。使学生明白这些 词语左侧 的是观 ,
引 导 学 生 : 里 的 “ ” 成 “ ” 不 好 , 什 么 ?学 生 察 到的 , 这 啃 换 吃 好 为 右侧 的是作者 的想象 , 两者 结合 , 泉水更增 使
感悟 、 熏陶。
教学 《 九色 鹿》 文时 , 一 我在讲解 “ 起誓 ” 一词 时告
在教学 《 泉城 》 的第一 自然段时 , 我用课件 出示一
诉 学生 : 我们 来 看 “ ” , 面是个 “ ” 下 面是 个 组 词 语 : 誓 字 上 折 , “ ” 古人 起誓是 十分郑重 的事 , 言 。 常常 手拿枝条 , 说完
品读, 让语文课堂弥漫诗意
鲍 钟琴
语文课要 突 出语文教 学 自身 的特点 , 致力 于学 生 过纸张 的缝隙 , 弥漫在孩子 的心灵 。
教 法 探
索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要让 学生通过语 文实践 , 不断
又 如 ,珍 珠 鸟》 文 中有 两个 地方用 到 “ ” , 《 一 啄 字
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流淌的小溪

■匪一
袁凤 英
( 州市 智堡 中学 , 苏 泰 州 泰 江 2 50 ) 2 30
让 语 文 课 堂 成 为 诗 意 流 淌 的 小 溪
摘
要 : 文 教 学 应 该 是 充 满 诗 意 的 诗 化 教 学 。 追 语
验 领 悟 教 学 情 景 的 “ 外 之 致 、 外 之 道 ” 韵 味 。 “ 欲 善 其 事 。必 先 利 其 器 ” 多 媒 体 以 其 丰 富 的 画 工 。 面 、 妙 的音 乐 刺 激 了学 生 的 感 官 . 发 了 他 们 的兴 趣 , 美 激 运 用 多 媒 体 播 放 与 课 文 意 境 有 关 的 音 乐 或 图 像 ,可 以 迅 速 把 学 生 引入 文 中 的情 境 , 于 他 们 更 好 地 体 味 、 情 、 便 人
悟 理 。 如 在 教 《 思 》 我 展 示 了 一 幅 深 秋 黄 昏 郊 外 的 画 秋 时
面 , 上 《 泉 映 月 》 曲 声 的 渲 染 , 快 把 学 生 引 入 到 曲 加 二 乐 很 中 荒 凉 萧 瑟 的 意 境 之 中 ,学 生 对 游 子 孤 寂 的 心 境 体 会 也 就 有 了 真 切 的 感 受 。 教 《 塘 月 色 》 我 运 用 多 媒 体 向学 荷 时 生 展 示 了 富 有 诗 情 画 意 的 江 南 美 景 。学 生 看 到 盛 开 的 荷 花 、 田荷 叶 . 美 丽 的 景 色 所 陶 醉 . 教 师 所 创 设 的 情 田 被 在 境 中如 痴 如 迷 、 而 忘 返 , 在 获 得 深 刻 体 验 的基 础 上 , 乐 并
让语文教学绽放诗意的花朵

让语文教学绽放诗意的花朵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学是对于生命的教育,它作用于学生的精神建构。
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由于人文教育的衰落和人文价值的迷失,如今的语文教学得了“诗意缺失症”,呼唤诗意的回归是语文教师不容忽视和推卸的责任。
语文教学教学语言教学环境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选进的语文教材,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这些作品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洗涤,闪烁着人类精神之光,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
如果说语文课本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提供了一片沃土,语文教师是辛勤的耕耘者,学生是圆实饱满的种子。
那么,在这片沃土上,教师如何耕耘才能绽放出诗意的花朵呢?一、营造诗意的课堂,语文教师要充满诗情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
试想,如果教师缺乏激情,语言晦涩,表情单一,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所以,只有教师深情投入的时候,才能用自己高昂的情绪感染和同化学生,从而获得最佳的课堂效应。
可见,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那么,如何作一个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让语文教学流淌着诗意的清泉呢?1.语文教师要有情感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更是营造诗意的关键因素。
感情灌注于课堂,正如血液流动于全身,当教师情感的血液在课堂教学的有机体中流畅时,知识才能较容易地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曾经听一位老师讲沈复的《童趣》,不断地分析文章的内容:这句是什么什么意思……其结果学生们目光呆滞,昏昏欲睡,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自身情感淡漠,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相反,另一位老师在上这一课时,饱含着对童年的追忆之情和学生一起分享童年的趣事,结果一堂课充满了趣味和活力。
一个富有诗情的教师,讲课时必然以激情再现丰满的艺术形象,或显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魄,或表达缠绵悱恻、凄清婉约的情怀,教师用诗意来引导诗意的时候,学生才会于自然、人、社会中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语文课堂才会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迷人的、令学生无限向往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是富有诗意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是富有诗意的课堂 富有诗意的语文课堂可以给人美感,给人美的享受。在这个课堂里引导学生学习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如何把握审美感受,创设审美意境,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不仅有利于学习本身,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诗意的课堂不仅能丰富人的情感,对形成一个人的思想品格和文化底蕴有重要作用,因此语文课应充满诗意充满灵气。 诗意的语文课堂需要诗意的语文教师。什么是诗意的语文教师呢?诗意是充满激情的,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带给学生的是精神的享受。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从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富有诗意的课堂能给学生带来心灵的感染和文化的震撼。 诗意的语文课堂需要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我听到过这样的语文课,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教师采用的策略都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把问题留下,课后自己解决。也许有人说,这恰恰是教师的高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我认为不完全是。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该解答的要解答,该告诉的要告诉。把一切问题推卸给学生,教师是不负责任的。从另一角度来看,不得不怀疑,这位教师也回答不了。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这样上课,那么我们的教师真是个“大闲人”了。这个“大闲人”谁都能做。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我的小学经历了几位教师,有一位教师,整天的骂骂咧咧,说话冷嘲热讽,土话、粗话口不遮拦。学生几乎是在驯养中成长的,那么,谁还能喜欢老师,谁还能喜欢语文。另有一位教师,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在日常的用语中,就能透出他的文学素养,他引用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都成为我们课下效仿的经典。这个老师看起来有点“一般”,可是在他的熏染下,我们确实受益很多。我们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最大的乐趣。 诗意的语文课堂需要语文教师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儿童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儿童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生的,一个方法艺术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艺术也不能称为艺术了。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有一位校长在做报告的时候,很会用词,什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起初感到校长很有文采,可是后来发现,每次报告都少不了这几句。于是,成了我们笑谈时的话柄。一个充满诗意、生机与乐趣的课堂,教师要有好“方法”,这“方法”就是艺术。同样是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是简单照搬,甚至是反复操作一个模式。而有的教师总能创设出富有个 性组织形式。又如阅读方式,如果总是一个模式:复习-导入-学字-读文-作业。学语文就像走程序,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 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诗意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诗意的语文教师,充满着自信与关爱,才华横溢,运筹帷幄。语言优美,风趣幽默。希望我们都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用智慧去点燃诗意的语文课堂。
让语文课诗意起来论文

让语文课诗意起来课改了,语文课该如何上?教师既不能滔滔不绝地讲,也不能纯粹作为旁观者,一味放手让学生讲;或者“爬黑板”每节课只是以题的形式出现,讨论交流,这样的语文课,单调乏味,学生讨厌,原本很唯美的语文被无情的撕碎,割裂,变得索然无味。
怎么上?我认为在课改浪潮下,语文课更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用发展的眼光来上课,让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我做了以下尝试:一、语文教师应具有书香气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多读书,读好书的。
俗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读的书多,他的内心充满了诗情画意,他才会以诗意的感觉装扮课堂。
读书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教师的长期坚持。
读什么书呢?读散文、杂文、小说、历史等书,这样多角度的阅读,教师的课堂才会诗意盎然。
二、语文课堂应像一篇优美的文章每一节课,结构上应该象一首律诗,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或者具有起、承、转、合的特点。
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新奇的状态,既有平实学知识的感觉,也有丰富的联想,想象。
重要的是,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胞都被丰富的情感熏陶着,在无形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修养。
更应该象章回体小说,每一个环节都有主题,到高潮处,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每一个毛孔,都处于兴奋状态。
我在教《范进中举》时,讲到报录人到范进家报喜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范进中了举,他会有何反应?他的老丈人会有何反应?邻居会有何反应?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学生们个个认真钻研这些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语文课应是朗读的天地再课改,语文课的教学百变不离其宗的是朗读,而且应该加强。
“读是情感的最好表达”,读得好说明情感到位,语文课上得才有味道。
在读文章时,教师或示范,或让学生听录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再要求他们以多种形式朗读:个人读、小组轮读、男女生赛读等等,读出抑扬顿挫,在读中悟出作者的情感依托,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惬意。
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栖居地论文

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摘要】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不仅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人性回归的必由之路。
它能一扫应试教育带来的陈腐气,冲开精神层面的桎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试论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的必要性,构建诗意课堂的原则,以及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诗意一、问题的提出市场经济追求利益,社会风气物化严重,人们越发理性、越发冷漠,“路不拾遗”已成为古董,诗情画意也被现代的快节奏撕得粉碎。
一夜之间人与人之间温馨脉脉的面纱不见了。
这种大潮不可避免地冲击了校园这方净土。
学生的精神荒芜,学生渴求诗性的回归、人性的回归,就像涸辙的鱼盼望着雨水。
教学实践中,我也感到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来,有个辍学的弟子给我来信说,他现在看到课本感到无比亲切,贪婪地读着,忘记了时间,上学时怎么没有感到语文课本是那么的好,里面的文章是那么的美!看到他的来信,我的心像被刀划了一下,紧接着是收缩地疼,我把自己钉在精神的十字架上,扪心自问,为什么我没能带给学生阅读的快乐,精神的盛宴,诗性的回归?在教学中,我大胆做了一些尝试,希望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诗意的栖居地,学生的精神在语文课上拔节,成长。
二、构建诗意课堂的“三美”原则(一)、音乐的美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
这说明了语言的音乐性可以荡涤学生沾灰的心灵。
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需要注意辞藻的音乐性。
优美辞藻的吟诵能立刻吸引学生的耳朵,进而吸引学生的心灵。
诘屈聱牙的句子只会令人昏昏欲睡,甚至反感。
所以,音乐的美,作为诗意课堂构建的第一个原则。
(二)、绘画的美经由学生的想象创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营造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随着初读到品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这时候,拥有绘画美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快更好地加深学生理解,并且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让学生有身在画中游之感,意境上的绘画美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更有效地理解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11-116-01
人们常说: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
如果你能把生活过得充满诗意,那么你的课堂也就充满
诗意。
那么充满诗意的课堂怎么创设呢?
一、老师自身要有丰富的情感和诗意的语言。
上语文课尽量能够用易懂的诗句来导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
比如上《登勃朗峰》一文是
我引用了汪国真的诗:没有比人更高的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这诗句容易理解,又充满哲理,很快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老师自身要博识广闻,多做积累,积累丰富了老师才能出口成诗,恰到好处地用诗句来
表情达意。
老师要约上学生一起做积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老师一定要做好表率,并
且每一周要和学生谈论积累的心得,日积月累,师生的大脑就日渐丰富,课堂自然就充满诗
意了。
三、老师要经常写学以致用的范文,写好以后在班上做展示,或者复印给学生一起在课堂上
朗诵,体味诗歌的美好。
下面是我为我班的学生写的范文,老师写得情深意切,学生读得兴
味盎然,当这篇文章在教室里朗朗诵出时,老师的心里是有莫大的成就感的。
我啦如诗般的生活
走在回乡的小路上。
狭窄的小路延伸在无尽的松林中,翻山越岭的困顿感侵袭而来时,无意间靠在路边的大树上,当伸手挥汗之际,心中便自然而然地涌起李白的诗句:“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一种无
需多言的惬意掠过心扉,脚步变得格外的轻松。
带着这种快意,走走停停的品着一路上熟悉
的风景。
无意间传来亲切的呼喊声,原来那是隔壁守山的大爷。
多年没有看见他了,他的身
体依然那么硬朗,说话精神抖擞。
他的话题依旧是树和林,可见一座座山,一片片林就是他
的伟大事业。
与大爷告别时,王维的诗句莫名的在耳畔回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一语道破了那种闲情逸致和千丝万缕的情思,怎一个“美”字了得!
一路上都是如诗如画的景色,让人沉醉!
踏着莎莎的松叶,听着阵阵松涛,嘴里随口吟唱刘桢的《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
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松树向来是惹人情思的家伙,“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面对一棵棵的松树,犹如翻开了一页页诗书,细细品味,仔细把玩,古人的才情真令人折服。
到村口时,已经是“日暮苍山远”的时候了,首先映入眼帘的依然是断壁残垣的牛棚,牛棚外
的阿妈焦急地望着远方,原来她是在等待放羊的家人。
此时此景俨然就是一幅画啊!“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这是田园诗人王维《渭川田家》中的诗句,一种恬淡而又清晰,真挚而又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
哦,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故土。
一切尽
在此诗中。
老屋前的郁郁青青的竹林,在夕阳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静谧,表姐在竹林边不知
在削什么,一副十分投入的样子。
我不忍心打扰她,悄悄走到她的身边,原来她是在削装口
弦的小竹筒。
她的丈夫长年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家一次,她拖着两个娃娃,真够辛苦的。
她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这口弦上,面对这一幕,我不由得在心里默念:“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杜老的有感而发正好冲击着此时的我,诗歌有时候真实得让人难过。
已经时过境迁了,可是有的镜头居然能够定格千载。
心潮澎湃之余,不知
不觉已经到了家,踏进院子里时,俨然就是这幅景象:“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家,陶渊明居然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余生,一切真
实得让我难以平静。
犹如钟子期与俞伯牙的《高山流水》在心里涌动,起起伏伏。
能读懂一种心境是何等的欣慰,能与古人有一种心灵的共鸣是何等的惬意啊!
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独守这份宁静与情思,让诗书积淀生命,充实与众不同的心境,让生活更加别致多彩!原来我们都生活在如诗般的生活中,步入回乡的小路,其实是步入了诗的海洋,只是你是否有如诗般的心态去品味它;走进校园,其实是走进了诗的殿堂,只是你是否有阳光般的心态去搜寻它。
瞧!在校园里微风掠过树梢,鸟儿划破天宇,秋风卷积落叶,春风吹开花蕾,不就是诗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
——李白。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品之甘之如饴,读之其味无穷。
腹有诗书气自华,静心阅读诗文,潜心品味生活吧!为此,你会陶醉在半亩方塘里,领略天光云影的独特风采,享受源头活水的清香与甘醇。
学生读完这篇文章,赞叹不已;老师自然就高兴不已。
老师经常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感染,语文课堂就会充满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