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产生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

佛教的产生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
佛教的产生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

佛教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的产生: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前565-前485),佛教界一般尊称为释迦牟尼或佛陀。他降生在印度东北喜马拉雅山麓的迦毗罗卫国,就是现在尼泊尔国境内的毕柏罗婆地方。释迦牟尼是成道后的称号,意为“释迦族中的圣人”。释迦牟尼还常常被简称为佛陀,意为“觉者”或“觉悟真理的人”。

释迦牟尼是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原名悉达多。他从小就学通了各种学问和兵法、武艺,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物。但当他青年到城外郊游时,见到了病人、老人、死人和出家人,给了他很大启发,常常独自思考,怎样才能使人类的痛苦获得解脱?当他看到印度四个阶级的不平等待遇,也感到很不满意。为了探求宇宙人生的奥秘,他二十九岁时终于排除了各种阻挡、干扰,抛弃了人间的尊荣富贵,在一天夜里,看了正在酣睡中的妃子和爱子最后一眼之后,便跨上马背,离开了王宫,到深山去探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六年极其刻苦的生活,在三十五岁那年终于克服了内外魔障,明悟了一切事物无不是因缘所生,从而体验了宇宙人生的真实状态,成为一名觉悟者——佛陀。释迦牟尼佛证道以后,他就毫不停顿在印度和恒河两岸,开展了弘法、教化工作。他的目的在使人们都能像他那样明白真理,解脱痛苦。他并不要求人们对他作盲目的崇拜,也不是用麻醉的方法,使人们得到安慰和寄托,而是用纯理智、纯客观的自我悟证,使一切众生——主要以人类为中心,获得智慧和幸福。他奔走各地,传教说法近半个世纪,到八十岁那年从容、安详地圆寂了。

佛教形成以后,不断向各国传播,特别盛行于亚洲,许多国家普遍地把佛教奉为国教,近年来在欧美各国也广泛流行。这说明佛教文化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佛教产生后逐步从印度次大陆扩展,南传东南亚,北传中国及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其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到成佛为最终目的。公元前3世纪,在印度国内外得到广泛流传。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有佛寺数百座。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别来到中国,如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就是这个时期来到中国。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隐居面壁九年的故事在中国广泛流传。

到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年),印度的佛教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了,出现了多种佛教等派别。在唐代中国佛教的一件大事就是,在中国妇孺皆知的《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大师不远万里去印度留学。他回国后,唐太宗非常重视,安排了数千人参加玄奘大师的那个翻译工作。因玄奘大师的弘扬,使印度后期佛教哲学,和大、小乘佛教的经典,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驰,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传佛教界首先与全国人民一道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种剥削制度,佛教事业日益发展。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圆瑛法师当选会长,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使中国佛教获得新的发展。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人口700多万。中国南传佛教即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保山地区,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数群众信仰南传佛教,截止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约有信徒100多万。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它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十分注重与中土原有的思想文化相适应。人们常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传布范围最广,影响深远,包罗万象的思想运动和文化运动。 汉朝:佛教初传中国 佛教初传中国,依附于黄老,当时人们把它看作方术的一种,或者是看作当时民间流行的信仰或巫术之一。《后汉书》记载楚王刘英一方面崇尚黄老,另一方面又尊崇佛教,具有道家特点的黄老之学与佛教被人们相同看待。佛教的精深教理在当时也不为人们正确理解,灵魂不灭和轮回报应的思想是人们理解的最初的佛教义理。 从历史上看,佛教自两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国内地后,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它只是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因而汉代的译经儒化和道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汉译佛经的老庄化倾向不仅有利于佛教思想在中土的传播,而且也加深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影响。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玄佛合流的出现,都与此深有关系。汉代译经还十分注意对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迎合。 总之,这时佛教还不为大多数中国人熟知,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处于依附于道家或道教的情况。 三国两晋时期:走出依附的道路 两晋时,随着魏晋玄学的盛行,佛教也依附于玄学而得以大兴。这个时期,在佛经继续译出的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从事佛教理论研究的中国佛教学者。随着佛教在三国两晋时的逐渐兴盛,佛道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朗化。佛道之争在南北

佛学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在中国发展状况 佛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立。 佛教开始仅在中印度恒河一带流传。到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在阿育王的扶植、倡导下才开始在古印度各国广为流传。此后,传教士到达西域(指今中亚西亚各国和我国新疆的不少地方)传教,西域不少国家、民族开始信奉佛教。 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时期。各个时期都曾有过辉煌,出现过不少著名宗师。到公元13世纪,由于内部、外部的多种原因,使佛教在自己的故乡印度,仅一个世纪就几乎全部消亡了。数以千计的佛寺被荡平,数以万计的经典被销毁,数以十万计的僧侣改宗。 直到19世纪,佛教才从斯里兰卡又传回到印度,才有所恢复,但发展甚微。 大乘教兴起于公元1世纪。 佛教最早从西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 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时,西域大月氏使者伊存到汉朝通好,曾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中国统治阶层始知佛经。1998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扩大会议一致确认:“公元前2年‘伊存授经’作为佛法初传标志”。 历史上佛教界、史学界不少人士认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郎中蔡音等18人赴西域迎请佛法,在大月氏邀请到天竺(古印度)“沙门”(僧侣)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和佛像到达东汉都城洛阳,最高统治层开始信奉佛,因此以公元67年作为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 永平十一年,东汉朝廷在洛阳城西2里处专门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供两位高僧居住、翻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和传播佛教。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佛教在统治层已有了相当的影响,并开始传到民间,这时,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出家当和尚的人朱士行,他于公元260年西行求法,开西行求法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3年),由于统治高层地需要和提倡,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印度佛教主要派别已进入中国。佛教经典也大量翻译过来。史载,早在魏晋时期即译经702部、1493卷。此时,各地广修佛寺,削发出家的僧侣人数迅速增加。南朝梁武帝还亲自制文发愿,舍道归佛,四次舍身同泰寺,将佛教定为国教。当时(约公元500年前后),仅建康(今南京)一地就有寺庙500多座,僧尼10万余众。 北魏末年(约公元533年前后),全境有“僧尼近200万,寺院3万所。”唐代诗人杜牧曾写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兴盛。 北魏武帝时,佛教在中国受到第一次大打击,即佛教史称的“三武一宗法难”中的第“一武法难”。一百多年后,又发生了北周武帝灭佛事件,毁塔寺、焚经像、僧还俗,使佛教受到第二次重创,即“二武法难“。但二次灭佛事件后不久,佛教又很快恢复了元气。 佛教界称,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佛教早期弘传时期。 从隋初(公元581年)到唐武宗毁佛(公元841年),前后约260年,佛教进入到鼎盛时期。隋唐时期,统治者中不少人提倡佛教。采用了利用、限制、整顿的策略,制定了度牒制度(出家人证书),加强了对和尚、尼姑的严格管理。对僧侣采取不纳税、不当差,还敕给大量田地、山林作为寺产,使寺院经济得到

西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西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内容摘要: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中,青藏高原成为人类发祥地之一,而藏族则是青藏高原的最先开拓者。由此可知藏族是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同时也是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历史民族。然而,在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认识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问题表现的突出起来。任何地域、任何民族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都要回答和解决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即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系问题。任何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具有传承性,文化现代化也是文化传统变革和发展的历史必然。继承传统文化,推进现代文化,是西藏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现实命题。毫无疑问,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以有力地推进现代化,是摆在每一位关心、热爱、建设西藏的志士仁人面前的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紧迫问题,要回避是不可能的。通过对西藏传统文化的了解及改进,推进西藏文化的发展,即现代化,让西藏文化更具魅力,永久传承。 关键字:西藏传统文化形成和结构传承与发展现代化建设 正文: 一.西藏传统文化的形成 西藏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历史证明,早在5—3万年前,西藏高原已经有土著人活动,他们创造了西藏高原原始土著文化,这就是西藏文化的黎明期。大约距今5—4千年前,西藏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70年代以来,相继发现卡若文化、曲贡文化和藏北细石器文化,这三种文化共同构成了西藏高原原始文化三元格局,奠定了以后西藏文明基本格局的雏形。西藏新石器文化时期是西藏文化的奠基期。约在公元前千年,西藏进入金属时代,此时部落林立,战争连绵,所谓“小邦时代”。约在公元前4世纪,象雄部落联盟形成,象雄文明最早发达起来,突出标志就是本教兴起。继而,以牧为主的藏北高原的苏毗部落联盟产生。分布在山南的雅隆河流域的雅隆部落联盟崛起,到松赞干布时,终于完成了西藏高原的统一大业,建立了吐蕃王朝。及至9世纪,西藏文化大规模地、全方位地东向发展,加速度地与中原文化互通融合。 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自此直到13世纪近400年间,西藏处在从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的过渡时期,是西藏古文化第二次转型期。这一时期,西藏陷入地方财政权割据和分裂状态,战争连绵,社会发展缓慢。但在文化史上却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西藏文化与宋、辽、金、夏等五朝的各方面联系加强,另一个即是藏传佛教在文化撞击和抉择中逐步形成,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中国化佛教的过程是怎样的 一、中国化佛教历史发展脉络 1. 汉末佛教传入阶段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2. 东晋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东晋以后,长期战乱,佛教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原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佛教某些理论如思辨超过了中国文化,两种文化发生冲突,以南北朝时为最激烈,有政治、经济利益,有哲学和宗教论理方面的问题,出现了北方灭佛事件。一时门派众多,互相争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东晋未年,佛家经典越来越多,讲经论经兴起,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论战。 3. 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 佛教在中国经过四、五个世纪的流传,到隋唐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也随着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表现为出现中国化佛教——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等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并在那里又产生了新的流派。到此,佛教中国化完成,提出顿悟成佛的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 4. 宋代禅宗教派与宋明理学 佛教到了宋代,主要流传的是禅宗,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已走向融通,佛、儒、道之间日益相互调和,形成了宋明理学,儒学是主流,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理事理论;程朱一派吸收了华严宗理事无碍理论,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陆王心学,吸收禅宗心性学说,心外无物。 宋以后佛教的衰落期5. 宋代以后,佛教总的情况是大势已去高潮已过,逐渐走向衰落。佛教对中国文学、风俗、艺术有极大的影响,佛教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与中国哲学有双向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单向的。 二、中国化佛教的特点 与印度佛教相比,简易性成了中国佛教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1.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认为佛性是人的本性,人人都具先天菩提智慧,因此又能觉悟本性而成佛,众生没有成佛,就是因为迷惑,一旦万念俱灰,真智显露,就明心见性,内外彻悟、见性成佛。这派以慧能为代表,他把以心外佛变成了心内佛,把佛变成平常人。 2.顿悟成佛,与渐悟相对。提出一念觉悟,刹那成佛,以禅宗为代表。充分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简易。 3.净土宗,提出:“称名念佛”的易行道。实行称名念佛为外因,实想念佛、观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摘要:当前,宗教在世界各国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们能够突破名族、国家和地区的 限制进行传教布道,并且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它们存在着 相互的共同点和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本文着重探讨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 形成与发展以及它们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的特点。 关键词:三大宗教形成特点 1.三大宗教的简介 当今世界60多亿人口中,约有2/3以上的人是宗教信徒,其中世界三大宗教的信徒超过35亿。世界宗教是古代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的三大宗教,都有着千年以上的历史。据美国《教会研究国际公报》2000年的统计数据,全世界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信徒人数约为2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3%;伊斯兰教信徒约为11.9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7%;佛教信徒约为3.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5.9%。[1]此外,基督教为世界上信徒最多、分布最广的宗教,遍布世界242个国家和地区;伊斯兰教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而佛教分布在123个国家和地区,并且信徒的95%都是亚洲人。我国在2010发布《宗教蓝皮书》上表明,中国国内现有基督徒为2305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2] 2.三大宗教的起源与传播 2.1基督教的起源与传播 基督教起源于公元前568年,当时新巴比伦的军队攻陷了于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国都耶路撒冷,沦为囚虏的犹太人为了逃避所受的苦难祈求他们的保护神耶和华(指“永存者”、“创造者”等)派遣救世主来解救他们。公元前583年波斯灭了新巴比伦之后犹太人回到祖国,从此就建立了基督教的前身犹太教。然而到了公元前36年,罗马征服了巴勒斯坦地区,这时有一部分小教派从犹太教中分流出来,他们认为耶稣才是救世主,这就与犹太教对于救世主的认定产生了教义上的分歧。[3] 基督教是犹太教中的一个教派——拿撒勒派。一世纪中叶,犹太教教徒们通常都以弥赛亚降临说作为思想武器去反对罗马统治的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罗马征服耶路撒冷以后,犹太教内部由于对罗马统治和人民起义持不同态度而形成撒都该派、法利赛派、艾赛尼派、短刀(西卡尼)派、奋锐党等不同派别,原始基督教的伊便尼派、拿撒勒派等就与其中的艾赛尼派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和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派别因反对处于犹太教正统地位的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而被斥为异端,从而最终演变、发展成一种新的世界性宗教——基督教。 2.2伊斯兰教的起源与传播 伊斯兰教发源于公元7世纪中期的阿拉伯半岛,创始人是穆罕默德。当时处于政治上极不统一和长期动荡不安之中的阿拉伯半岛上的社会各阶层,十分渴望有一个统一、和平、安定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伊斯兰在阿拉伯语中是“服从”的意思,穆斯林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信仰”真主安拉的人。穆罕默德从公元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上的重要城市麦加开始传教,他称自己是真主的使者,是信徒的先知;他号召人们信仰宇宙间惟一的神真主安拉;他宣传穆斯林都是兄弟,反对欺诈、掠夺等不良行为;他还规定穆斯林的朝拜仪式和应尽的义务等等。穆罕默德的这些言行,后来被集录在一起,就形成了伊斯兰教的惟一经典《古兰经》。公元622年,为躲避麦加贵族的迫害,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到了麦地那,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组建了军队。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军兵临麦加城下,麦加贵族被迫皈依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为宗教和世俗领袖。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城,成为全世界穆斯林朝拜的中心。在穆罕默德逝世前不久,阿拉伯半岛已经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基本统一起来。随后,穆罕默德的继承者(阿

浅析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浅析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如是说。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毋庸置疑,在当今世界仍有着不可否认的巨大意义。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中起源最早、在中国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发挥重要的影响,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形成息息相关。本文将捕捉佛教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剪影,并从整体分析其对中国各个方面的影响。 一、中国历史中的佛教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主要有五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的说法,即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由官方正式传入。丛汉明传入至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这段时间被称为中国佛教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主要的佛教活动被称为“弘译”,即通过对印度佛教经典的翻译来传播、弘扬佛教的理论、信仰。从汉明帝时的迦叶摩腾、竺法兰,到后来的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一批来华梵僧为佛教经典的东传及翻译做出了突出贡献。综观这一时期的弘译,可分为二系:一为安世高小乘禅数阿毗昙系,二为支娄迦谶大乘方等般若系。其特色为大小乘兼备。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动乱的社环境下佛教有较大发展。但也应注意到,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武一宗”的四次灭佛行动中,有两次均发生在这一时期。三国魏地佛教以大乘般若为主,而南方吴地则有支谦、康僧会为代表的梵僧承安世高小乘佛教译注佛经。西晋时代,佛教活动仍以译经为主,竺法护为当时的代表,其中,《正法华经》的译介,使观音信仰普及於民间,为鸠摩罗什之前最著名的翻译家。南北朝时期,佛教几经各朝君主大力扶持提倡。在北方,后赵时期,佛图澄以神通智慧感化残暴嗜杀的石勒、石虎,佛法因而大行於华北,建寺八百九十所,受业门徒万计,何等辉煌。门徒中道安大师成为前秦时代最重要的高僧,被视为当时北方学界的领袖,有众多创举。此外还有以善用老庄等外学来理解般若义著称,创格义佛教的竺法雅。到了後秦鸠摩罗什东入长安,而佛教更加昌盛。罗什在后秦姚兴的护持下大兴译经事业,罗什译业贡献之伟,为整个中国佛教史开创一个新纪元,被誉为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在南方,传教者有竺道潜与支道林,两者皆以擅讲般若而受到贵族士大夫的钦仰,为玄学式的贵族佛教及格义佛

佛教的产生与发展教案

教案第周 课型分类讲授 上课 时间 年月日(第节) 教学 课题 第四章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标掌握佛教的基本知识;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起源佛能降其心,令人不散乱,精神集中,不生妄想,通过对佛教知识的了解,能达到这种境界。 教学重点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教学 难点 佛教的传播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导入(以故事导入新课)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王后叫摩耶。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摩耶夫人所怀的就是释迦牟尼。 新课佛教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它以创始人佛陀而佛教是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 佛教发源于印度,其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古老的文明孕育了佛教及其它宗教哲学思想。 一、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一)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母姓乔达摩,族姓释迦。释迦牟尼是一种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悉达多成道后,则称佛陀,略称为“佛”,意为“觉者”或“觉悟真理的人”。释迦牟尼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相传他是净饭王之子,属刹帝利种姓。相传他诞生于公元前565年的蓝毗尼花园,释迦出生7天后,生母摩耶夫人就去世了,他是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一手抚养长大的。释迦16岁时,与邻国公主表妹耶输陀罗结婚,后来生了一子即罗睺罗。29岁他毅然抛弃王子的高贵地位,离别妻子,出家修行,以求另辟蹊径,解脱人生的痛苦。他出家苦修6年,35岁时他发觉“苦修”并不能脱诸烦恼,于是弃而至菩提迦耶的一棵菩提树下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英Buddhism 梵 Buddha-s/āsana 或 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Buddha-sāsana。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参考佛诞);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并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西汉末年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佛教有3大传承: 1.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1]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佛教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 2.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 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地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地.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地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地一部分.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地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地目地. ,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关于中国佛教起源地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地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书地记录: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地起源.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地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而当时兴建地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地雏形.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地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地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地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地发展,尤其是北方地魏国和南方地吴国.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地延续.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地僧人来华,从事佛经地翻译工作.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地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地欢迎与支持.上层对佛教事业地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地发展.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地汉人,作为求佛地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从中国佛教地发展来看,尚属启蒙阶段,佛教活动主要围绕译经展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地佛教体系.但是,经过这数十年地发展,佛教典籍大量涌入中国内地,佛教地主旨经意也开始逐渐扩散传播,为以后佛事活动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个宗教在一个地区地发展总需要一定地社会基础.佛教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一定地气候首先得益于统治者地欢迎与扶持,东汉某年,政治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不满情绪加深.这使统治者有了危机意识,希望能通过某种手段巩固自己地统治.而佛教恰在此时出现了,佛家教义讲究忍受现世,强调因果轮回,一个忍字深深打动了统治者,他们希望自己地百姓都能忍现世之苦,以此减少反抗因素.于是,一场宗教与政治地合作开始了.再者,佛教能在当时打入社会内部,还要得益于中国思想地半真空,当时一度被扶为正统地儒家思想已极为没落,道德沦丧,风纪败坏莫此为甚.由于在乱世生活太痛苦,人们兴起出世地愿望,因此,佛教能“趁虚而入”.在这时,佛学起到地是思想工具,思想寄托地作用,因为当时佛学地不成熟,在民众地心目中其还没有上升到宗教信仰地高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时地佛教仍是天竺西域地佛教,而非中国自己地佛教.佛教在中国地本土化之路,仍前路漫漫.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神通类”高僧——佛图澄 西晋时地佛教活动仍以已经为主,其中最杰出地译经师是竺法护.他长居敦煌,并随师周游西域,通晓三十六种西域语言,他共译出一百五十多部三百多部经典.对佛教地贡献极大,因此被尊称为敦煌菩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东晋时期中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方为东晋所统治,北方则有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建立地十六国统辖.这些北方地统治者,多数来自西域,同时他们也想用佛教来巩固他们地政权.并与以儒道为主流思想地汉族相抗衡.因此,他们往往大力支持佛教地发展.其中后赵地石勒

浅谈中国佛教的发展与影响

浅谈中国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姓名 学号 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电话

浅谈中国佛教的发展及其影响 【文摘】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在吸收域外文化的同时,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结合和发展,逐渐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同时有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国佛教经过曲折的发展,最终成为我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中国佛教佛教发展佛教文化儒佛道关系 佛语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教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但却在中国得到了发展,从而兴盛起来,影响了很多人。佛教文化听起来很高雅,但其实它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在经过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后,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在同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佛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宗教、哲学乃至科学、文学和艺术以及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佛教,现如今已成为中国的一种特色宗教,在我们的身边也经常可以接触到。但是关于佛教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例如,北大高材生出家是好是坏,是否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又如一些出家人频频上镜是否符合佛家原则等等,都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下面我将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对中国以及后世的影响进行一些阐述。 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佛教历史从汉代开始到清代总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但是佛教在这段时间的发展是可分为不同阶段的。 一、汉代时期,佛教初传,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它只是被当作黄老神仙方术的一种而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少量的佛寺主要是为了满足来华的西域僧人居住和过宗教生活的需要。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随着西域来华僧人的增多,译经事业日趋兴盛,大小乘佛教都于此时传到中国。东汉时的佛事活动以译经为主,而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儒学化和老庄化的倾向十分明显,这直接影响到了百姓对佛教的理解和接受度。汉代译出的佛经还在许多方面为适应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而做出了调整。汉代译经出现的迎合中国儒家伦理的倾向在以后的译经中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乃至在唐代出现了中国人编的《父母恩重经》等专讲孝道的佛经,特别迎合了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的生活习俗要求。 二、三国时期,佛教徒提出了儒佛道三教一致论,这在成书于汉末或三国时的牟子《理惑论》中就有清楚的记载。自此以后,这种观点一直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佛教在中土的发展开拓着道路,并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由于佛教毕竟是外来宗教,在与儒、道相调和的同时,佛教与儒、道的冲突和争论也一直没有间断过。早在初传之时,佛教就遭到了儒家的批评与反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势力日盛,儒家更从社会经济、王道政治、伦理纲常等多方面来排斥佛教。在理论上,儒家则展开了对佛教神不灭论与因果报应论的批判。面对儒家的种种攻击,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佛教在传入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与华夏文明交汇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形制。 佛教建筑气势恢宏雄壮,融汇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特色,寺院建筑之美展示出宗教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韵味,佛教建筑映射出的美学精神蕴藏在精密的土木结构与宗教艺术风韵之中,谱就出建筑深邃的精神境界。 建筑是土木构建的无字史书,中国寺院的建筑之美在于殿堂亭廊与青山流水和蓝天白云间的相互呼应,含蓄蕴广,大气庄严,认知寺院,就是学习佛教历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感受殿堂,就是聆听历代高僧大德心声的歌咏;建筑是永恒的诗篇,读懂塔阁,也就理解了宗教精神中的人文情怀。 自殷周至唐代的一千多年中,建筑制式从宫殿、王府、署衙、宅第等,逐步形成以宫殿为主、由层层院落组合而成的传统模式。殿的位置是崇高的、神圣的、显赫的,是帝王定夺国家大事的场所,也是祭祀天地,社稷、神灵和祖宗牌位的地方。所以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礼佛、诵经的地方也应该是殿,这是中国人早已习惯并经常采用的形式。

唐代著名僧人道宣(596~667年),在制定的僧团制度中,确定了僧人行为准则、仪式、以及僧人出家去除俗姓等,并规定寺院的建筑标准,明确提出殿是寺的中心。 佛教传入中国后,皇帝及王公贵族们,出于对佛教的崇敬,往往“舍宅为寺”。促进了佛寺形制的彻底转变。以“前厅为大殿,后堂为讲堂”,由此出现了以佛殿为主的佛寺类型。 这些宅第都以大殿为主体建筑,改成寺院后,对佛教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塔式的佛堂不利于节约建筑材料和建造工时。这种佛殿制式完全采用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多进式院落布局,主要建筑物山门、主殿等都布置在中轴线上。到了宋代,以殿为中心的佛教建筑,又被禅宗发展成“伽蓝七堂”的建筑形式。七堂,即指佛堂、法堂、僧房、库房、山门、西净、浴室等。自此,佛教建筑已全部中国化了。 佛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门类,以始建洛阳白马寺的东汉明帝时算起,汉传佛教建筑的发展约有2000年的历史。佛教建筑历史的遗存跨越年代久,覆盖类型广,在造型形式上变化最多。

浅谈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史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中国佛教文 学生姓名赵梦楠 学号110510051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专业班级广告设计1102班 指导教师 职称副教授 时间2012年6月10日

浅谈中国佛教文化 粗读了佛教在一些国家的传播史,感觉佛教比任何一种宗教都更能瓦解各种信仰,且不论日本神道宗这种发展不是很成熟的信仰,就连道教这种深入中国人心的宗教,在佛教进来后也不得不分一杯羹给他。尽管当初,道教是将之作为自己的补充,当成是附庸——佛教初来乍到也愿意如此。但后来佛教的发展显然出乎道教的意料,乃至出现了“天下名山僧占多”这种情形。(我很讶于此,这也正是我选这个作为论点的一个动因。) 当然佛教在中国流传也不可避免的更向中国本土文化靠拢而显得世俗化,佛教在各国的发展历程也正是它逐渐世俗化的过程。而在中国,佛教也渐与道教的神灵体系融合——比如众人皆知的观世音菩萨,他的身世说法莫衷一是,而除了佛教自己的解释外,其余都是中国人发挥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说。 那么佛之法,既然是由人传承,它就必然或多或少的受到世俗的影响,可以说佛教传承中的演变就是不可避免的。 一、佛教的始由 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传说出生于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的悉达多·乔答摩(佛教的创始人)经常为人生和生命所困,遂出家四处访学,苦苦思索人类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解脱出来的真理。 悉达多·乔答摩在35岁那年,独自来到尼连禅河边伽耶山下的一棵菩提树下,铺草打坐。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苦思冥想之后,终于在

第四十九天凌晨大彻大悟,找到了真正永恒的解脱之道。后来他成佛之后,便被人们奉为圣人——称“释迦摩尼”,同时也被赋予十大尊号,其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如来”,“佛陀”等。 那么佛教对于人世间的基本判定是什么呢?佛陀认为人生很痛苦,就像现在有句流行语“人生就是一个杯具!”一样,佛教给出的认知是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不断循环流转的苦难历程。从生到死,再从死到生,处于“生生不息”的“轮回”之中的“人”是没有办法逃出这种苦难的缠绕,这一生是如此,下一生也就会如此。而这一说法也就是后来中国佛教中主张的“十二因缘”与苦难人生。 佛陀所得出的导致这种苦难人生的根源结论是:人之本心。佛陀觉得,这些苦难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心中的想象。主张人们所看到的一切东西实际上都是“空”,仅仅只是一种现象而已。也就是后来的所谓“色即是空、嗔即是空”等等。 而佛陀所提出的解脱之道——就是我们在《西游记》和《金刚经译本》中所听过的“四谛”。(苦谛、集谛、灭谛以及道谛)。知道这四谛之后自然会有解脱之法,即“戒定慧”三学,以此来对治贪、嗔、痴“三毒”。这就是早期佛陀所创下的佛教的基本理论了。 二、中国佛教的传入 对佛教传入中国也有一段传说——“白马驮经”。相传汉明帝夜间梦见一个金人,顶上有白光,在殿廷间飞行。第二天将此梦告诉朝臣,问他们是吉是凶。傅毅说,梦见的是佛。于是汉明帝派遣郎中蔡和博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历程 中国目前有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其中以佛教为首。佛教无论从历史影响力,还是于中国文化,中国国民的关系上,都远非其他教派可与之比拟的。可以说佛家文化已经早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长河之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篇文章通过回顾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探讨宗教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对佛教这一东方大教有一个更深跟全面认识的目的。 1,佛法东传,白马西来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到六世纪,起源地在今尼泊尔,创始人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后在中国流传,所谓佛法东传,白马西来。关于中国佛教起源的说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古老而最富盛名者,当推汉明帝的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书的记录: 初,明帝遇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 西方有神,其名曰佛,笔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象焉。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的起源。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的首肯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而当时兴建的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寺的雏形。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能早在秦始皇时代,借着往来于西域的商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了一些佛教的事物,至于中国人开始信仰佛教,应该是从后汉时代开始的。 时间进入到三国时期,在此期间内,佛教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方的魏国和南方的吴国。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说魏国佛教是汉代佛教的延续。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的僧人来华,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这些带着信仰,不远万里来华弘法的僧人大都收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欢迎与支持。上层对佛教事业的肯,定必然会带动民间佛教的发展。在魏朝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本土僧人——朱士行,他也是第一个到西域取经的汉人,作为求佛的先行者,他比玄奘大师早了约四百年,只可惜后来客死西域。 从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从中国佛教的发展来看,尚属启蒙阶段,佛教活动主要围绕译经展开,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佛教体系。但是,经过这数十年

方立天佛教文化发展样式传承与创新

佛教文化发展样式:传承与创新 方立天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学与宗教理论研究所所长 一、问题的提出 佛教文化的传承是指佛教文化的传播、流传、承袭、承继;佛教文化的创新则是指佛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排除旧的,创立新的。传承与创新是佛教文化发展的两个基本样式。 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理论上涉及坚持与发展、传统与现代、古代性与当代性、恒久性与时代性、原教义与新学说等重大问题,也触及佛教与社会、佛教与世俗、佛教与民族、佛教与地域等关系问题,需要教内外学者深入思考、探索和总结。 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实践上涉及佛教文化如何面对、回应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变化。当代这些矛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人们物质生活水准空前的提高,而人的道德素养并未相应提升;在人与人(即人与他人、社会、民族等)的关系上,紧张、摩擦、冲突乃至局部地区的战争,层出不穷;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气温上升,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危及人类生存的安全。佛教文化如何为缓解人类上述三大矛盾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提供参照,实是顺应历史而应该担当起来的重大的历史任务。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自觉反思佛教文化的研究,对佛教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佛教文化研究,应当尊重佛教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从佛教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中探寻其发展样式,进而分析佛教文化的发展机制与发展途径等问题。在确立佛教文化发展样式的同时,我们还认为,传承与创新也是研究佛教文化的两个重要范式,即一方面历代佛教高僧、学者通过研究怎样传承和怎样创新以及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活动,推进了佛教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前人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实践又构

浅谈佛教的起源及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浅谈佛教的起源及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摘要:世界宗教不但传播范围广,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佛教 作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对其产生地以及传播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佛教自传入中国,逐渐步入中国各个社会领域,对其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佛教的起源,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Abstract: the world religion spread not only widely, but also directly affect the world of politics, culture and the economy. Buddhism a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religions in the world, and on the produce of the land and the spread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nd culture has great influence, and the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nd gradually into China each social areas, its development plays a role.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origin of Buddhism, Buddhism in China and the spread of the course. 关键字:佛教起源传播历程 Key words: Buddhism origin Spread course 1. 佛教的起源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悉达多·乔答摩传说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孔子同时。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制度下,社会极为动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印度社会生产力已发展到普遍使用铁器,农业生产的水平有了提高,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发达起来,一批城镇小邦兴起(迦毗罗卫国就是当时的一个小邦),经常互相侵并,发生冲突。在政治上,雅利安人自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土著民族后,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等,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称为婆罗门)为最高的社会阶层,奴隶(称为首陀罗)是最下贱的阶层。首陀罗是非雅利安人,受着极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被婆罗门人随意驱逐甚至残害。这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不仅被订在法律中,还神圣不可动摇地规定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义中。当时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集中反映在种姓制度问题上,形成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导致社会动荡,生产下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得不到温饱和安定。痛苦、失意、无望、颓废是当时一般的社会情绪。然而这种社会情绪也使作为一个小邦王子的悉达多受到感染,他思想日益苦闷,产生了消极厌世的念头,不愿继承五位,便外出寻道。开初他也想从婆罗门教中皖出解除苦难的方法,但终于不合心意,便舍弃了婆罗门教,闭居山林静坐。经过几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毕钵罗树(后被称为菩提树。菩提就是“觉

佛教的发展历程

佛教的发展历程 佛教由古象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所创立。印度佛教由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35岁时创立,关于悉达多太子的生年说法有二,佛教开始的时间也有两种不一的说法,一种认为是在公元前543年5月月圆日,另一种是认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当时悉达多在毕钵罗树(佛教信徒尊称菩提树)下悟道,创立佛教。准备妥当之后,悉达多走遍恒河谷各地向人传教。五位贵族接受了悉达多的教训之后,成为比丘,也就是第一批僧侣或和尚。社会各阶层和各种身分的人都来听他演讲而成为他的弟子。在其后的几十年中游走四方,招收了许多弟子,佛教影响逐渐扩张。到他在80岁的高龄逝世(佛教称之为涅槃)时,他已举世闻名,被尊为释迦牟尼佛。 从孔雀王朝开始,佛教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南传佛教(又称为上座部佛教)经由锡兰传播到东南亚一带,主要影响东南亚的印度支那等地。北传佛教(又称大乘佛教)经喀什米尔到达新疆,早在公元1世纪的东汉时佛教就传入中国,后又传入古朝鲜、日本;北传佛教于公元8世纪正式传入印度北邻的西藏;至此,北传佛教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支。藏传佛教这个教派对生活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西藏人民的后来又传入蒙古和中国东北等地区。到公元十六或十七世纪,藏传佛教在远东各地已奠定了根基。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乔达摩·悉达多。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有佛寺数百座。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弛,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佛教早在两汉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至今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东汉汉明帝在 洛阳兴建白马寺,是佛教进入华夏文明的一个值得纪念的事件。而晋南北朝期间,佛教有 了进一步的发展,云岗石窟、莫高窟以及龙门石窟,古人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在山岩间开凿 出一尊尊佛像,表达自己的对佛门的崇高致敬与皈依愿望。 佛教进入中国之后,历经发展,在自身传达的思想深度方面,都已经达到一个高峰。 佛教文化不同于基督教文化,不同于伊斯兰教文化,因为佛教文化不仅仅拥有自己的教义,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宇宙观,有着自成一派的哲学思想。我们甚至可以把进入中国 的佛教文化称之为一门学派。与儒家、道家一样,佛教也在传播自己的人生观念、道德体系。正所谓有“儒释道”三教的说法,恐怕也是古人也早已承认这个观点。因此,我们更 不应仅仅把佛教简单视为宗教迷信,而应看到其中宝贵的思想感悟。胡适先生当年写《中 国哲学史》便打算把佛学加入其中,无奈他对佛家文化研究不深,因此包含佛学的《中国 哲学史》的下卷迟迟不能完成,而此事也侧面印证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佛教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以求从迷惑、烦恼、痛苦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大 自由大自在的“涅”理想境界。而这其中带有的人文关怀正与儒家的人本观念相契合,其 中的“涅”的理想境界也带有道家顺应自然的理念的影子。可以看出,佛教起初作为一种 外来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终于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为其中一只不可或缺 的脉络。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上,许多文人都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大诗人王维,就有“诗佛”的称号,他的诗中不乏佛家学派里禅宗的思想,如著名的《过香积寺》中就有“安禅 制毒龙”一句,“毒龙”指妄心,“安禅”指一种修行手段,此二词都是佛家术语,用在 此诗中却显得一气呵成,可以说诗为佛教留下了无限的空间,佛学也为美学开拓了巨大的 疆域。苏轼也与佛教文化有着紧密联系,他自号“东坡居士”,“居士”二字,本是佛门 用语。苏轼自青年时期就开始习佛,被贬黄州之后,更大量阅读佛家典籍,希望从中求得 心灵的平静,也寻求一种更加平和的人生态度。在贬谪这段时间内,他结识了名僧佛印。 佛印的思想对苏轼也有一定的影响,使得苏轼在创作文章的过程中也带有深刻的佛学思考。曾有人做过统计,自汉魏六朝到清末,大诗人大作家与佛教有联系的不下40人,他们包 括曹植、陶渊明、王羲之、谢安、谢灵运、刘勰、柳宗元、李白、杜甫、孟浩然、贾岛、 吴道子、白居易、李煜、司马光、王安石、黄庭坚、赵孟頫、马致远、唐伯虎、王船山、 宋濂、王阳明、吴承恩、梁启超、章炳麟、李叔同、胡适等。这些人都对中国文学史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佛教文化的传承很大一部分是经由这些人的文字而流传至今。 而我们今人在阅读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小说时,其实在不知不觉中也受到佛教文化的 熏陶。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曾说:“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 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百分之九十以上。”如世界、实际、如实、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