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以佛教为例

旅游管理专业薛元课程老师潘芬萍

摘要:中国宗教在其发展历史中,始终与中国文化的整体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处于动态互补的关系之中。考察中国文化的整体构建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宗教形态的存在,而这些不同形式的宗教文化的互相冲突与融合,共同构筑起多元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宗教以制度化的宗教为主,此外还有大量的民间宗教信仰,后者虽不具备制度化宗教所具有的完整的构成要素,却含有宗教性与世俗性相融合的双重社会功能,其强度、广度及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往往超过制度化的宗教。中国佛教在其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实现了分化,其中许多佛教文化因子与中国社会固有的文化因子相融合,形成独具世俗色彩的宗教形态,也对中国旅游文化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篇论文立足于佛教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以便我们对佛教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推动我国旅游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宗教;佛教;旅游

1绪论

1.1宗教与旅游

宗教与旅游具有某种近乎天然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力。世界宗教的早期发展史无不印证了这一点。释迦牟尼也在印度中部恒河流域托钵化缘、游走传教;道教徒也大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可以说,旅游天然就是宗教的传播方式,是宗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宗教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则促进这一资源价值的实现,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宗教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和辉煌的物质文明,开拓了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很多宗教景区因此成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第三,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与旅游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兴旺发达,不仅有利于修复和保护古老的宗教遗产,还能有力推动宗教复兴和健康发展;宗教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又赋予旅游新的文化内涵和开发领域。优质宗教文化资源与健康旅游活动充分良性互动,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宗教文化的精华,发挥宗教净化人心灵、规范人行为、提升人境界的积极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四,宗教与旅游还有深层的内在联系。在人与社会日益疏离的今天,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与逃避,他们想离开和逃脱日常的世俗世界,到外面去寻求一种真实的、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宗教与旅游的天然密切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我们不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它们照常自然联姻。由于宗教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再加上旅游的过分市场化运作,放任自流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高度重视,对宗教旅游的特点、规律进行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思路,引导宗教旅游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1.2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目前,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的愉悦身心的活动,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旅游热在中国老百姓中正悄然兴起。而要真正搞好旅游业,就必须处理好旅游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二者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在旅游资源中,宗教文化可谓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无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宗教文化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宗教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做以下分析。第一,宗教文化与旅游观光。旅游观光是旅游者旅游的核心内容,因此,旅游景点在旅游业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各种宗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可供旅游者旅游观光的景点。如“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我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岁月在我国风景优美的名山大川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佛塔、佛窟,留下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壁画、摩崖艺术珍品。第二,宗教文化与旅游产品。旅游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同样有着吸引力,因此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包括旅游产品的开发。例如,根据佛教的木鱼、进香袋、念珠等各路神仙为题材开发出具有佛教特色的旅游产品。第三,宗教文化与旅游饭店。旅游饭店解决的是旅游者在旅游中的吃住问题,它同旅游观光、旅游产品一样,在旅游业中的作用也一样重要。如在佛教圣地要接待教徒,应设斋饭,逢“佛成道节”应提供腊八粥。

1.3我国宗教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3.1对宗教文化的挖掘浅尝辄止,宗教被庸俗化

现在多数宗教场所忽略了宗教文化的严肃性,仅仅是将宗教旅游停留在物质性的开发层面上,还表现出过多的商业化成分。而宗教本身所具有的启迪智慧、唤起道德、重塑人生价值等功能却受到冷落,宗教旅游活动内容因而单调、浮浅,不能满足游客较高层次的需求。游活动的发展使得一些宗教节日、仪式、用品、教规、音乐和饮食逐渐地传播开来,并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但这就对宗教文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冲击,如一些宗教独有的教规、仪式等慢馒地失去了神秘感和特性,有的甚至蜕化成了一种纯商业性的娱乐活动。

1.3.2旅游项目开发浅薄,影响宗教声誉

目前多数宗教旅游活动的内容都比较单一,开发过程缺乏精心设计,经营管理又疏于开拓创新,了烧香拜佛、求签算命、销售开光等活动外,大都提供宗教观光活动,而宗教的平衡心理、益智健身、放松精神、治病疗养等功能却很少被挖掘。某些宗教场所更是完全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比如在没有僧人的寺院里安排职工冒充僧人接待游客,大搞捐功德活动敛财;;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不经政府审批、不用宗教人士就私自建庙造佛的现象,或是假冒开光物件等,以便高价销售,牟取暴利。

2佛教

2.1佛教的传入

约在公历纪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在汉代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至南北朝时传播于全国,出现了很多学派。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宗派。宋代以后,佛教各派趋向融合,同时儒、佛、道的矛盾也渐趋消失。7、8世纪佛教分别由印度和中国汉族地区传入中国

西藏,至10世纪中叶后形成藏语系佛教,后又辗转传到四川、青海、甘肃、蒙古和俄国布利雅特蒙古族居住的地区。佛教传入中国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2.2佛教三毒

佛教三毒之贪——贪是世人引取各种事物、名分的欲望,可以使人迷醉于一切顺情的境,贪取无厌。

佛教三毒之嗔——嗔是指人有恚忿之心。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恼怒打骂伤害他人。佛教三毒中此毒为最恶。

佛教三毒之痴——痴是说人有迷闇之心。心性闇钝,迷惘于事理。或对事理颠倒,因果迷乱。也称无明。无明为十二缘起之首,为有情生死流转的根本。无明,即对世间道理及佛法义理迷惑不解,由此引起种种烦恼,即“一切杂染所依为业”。无明就是没有智慧,也即是愚痴。

佛教三毒之间的关系: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称“三毒”,它是世间一切烦恼的根本。痴毒独起,称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称为相应无明。贪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三毒中,痴毒为最重。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

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

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从而对治愚痴。

佛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谓“三毒”。也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其实,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怒是对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

《刀见笑》是一部表现佛教三毒的电影。故事一『贪』:独孤成,为争天下第一的虚名,犯下杀亲、忤逆、与天下为敌三大罪,最终刀碎人亡。而无心插柳的八大铲却因不争而得天下第一刀。故事巧妙之处在于:看似价值连城的表像,其实只是一块废铁。而装饰废铁的盒子才是最宝贵的玄铁。世人何尝不是跟独孤成一样,在名、利与情、爱之间,经常做着丢瓜捡芝麻的傻事。

故事二『嗔』:哑巴,忍辱负重十五年欲报杀父之仇:为进俏江南遭蛇咬,为上位毒害了父亲般关怀他的师父,最后发现仇人之死无需自己动刀。十五年的处心积虑都是无用功。终于悟到了:“我没有杀,他一样总是要死的”。而大公公之死,也是因为嗔,如果不发脾气,他就不会被手下杀死在茅厕。勿生恨,恨会让你失去活着的理由。

故事三『痴』:少三两对寐娘的痴心,让他圆了一时的梦,杀了一刀仙,抱得美人过一夜。最后只是南柯一梦。”分不清是非和真假,手里拿着再好的刀也没用,莫生痴,勿强求。

玄铁刀最终在桃花小子手里被丢弃,因他无贪、不嗔、非痴,成为玄铁刀三个轮回故事里最大的

赢家。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就在我们生活中,给我们带来很深刻的哲理,留给我们思考的空白。

2.3佛教文化与中国旅游

从本质上讲,旅游目的地是对异域和异质文化的了解,以宗教景观为目的地的旅游尤其如此。为了较好地满足这类游客的特殊消费需求,中国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至少应从两方面系统了解有关宗教问题:佛教在中国的变异及对中华文化的影响、道教及中国民族宗教的产生发展及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

佛教产生于印度然而在公元13世纪初它却不可思议地从印度大地上消失了,更不可思议的是在远离印度的中国却长久地生存、发展、丰富、变化。它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开始,就一直处于与儒、道二家的相互渗透、融合与争斗之中,从而与中国文化结下深厚的不解之缘,直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精神,佛教不仅以其意识形态的存在形式,也以其多种多样的文化物证早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应该受到保护与宣传,作为佛教传播地及再生地的中国理应承担这一义务。

结合中国旅游的实际需要应向中外游客偏重介绍佛教中国化的内容。比如,汉地佛教如何使印度佛教中国化、民族化,为什么中华大地上有那么多各种宗派的“祖庭”,各派寺庙的建筑雕塑、装饰绘画特别是各类寺庙主供佛、菩萨有什么异同;中国佛教如何传至日本、朝鲜、越南,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藏传佛教有着怎样的全民信教、政教合一、色神秘的特色。禅宗是应该着重向旅游者介绍的内容。它不仅以其独特玄妙的修持方法在佛教各派中别具一格,而且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顿悟渐悟,面壁打坐,拈花微笑,不立文字,呵佛骂祖,以及禅宗各派祖师、高僧的故事(最著名的如目不识丁的慧能传奇般的学佛、悟道、传得衣钵的经历)都是旅游文化的绝好材料。

结束语

宗教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日新月异的当代世界,一方面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短期内不会从根本上消除,这就决定了宗教将在人类社会长时间存在;另一方面旅游业又在我国正日益迅猛发展,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要重视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总之,宗教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繁荣中国的旅游事业将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祁志祥.佛学与中国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2]杨文棋.略论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76-80.

[3]马丽卿.散论佛教世俗文化与旅游[D].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06期.

[4]刘翠.试宗教文化与中国旅游[D].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

[5]张桥贵,孙浩然.宗教旅游的类型、特点和开发[J].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04期.

[6]孙天胜.浅议我国宗教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D].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徐州.

[7]许晓光.旅游与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8]沈祖祥.旅游与宗教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中国著名文化旅游元素宗教文化

三清山:三峰插天如芙蓉,晴云赤日行其中。各位评委,我抽中的是三清山。 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丫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并有古建筑三清宫而得名。三清山兼具“泰山之雄伟、黄山之奇秀、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青城之清幽”,被国际风景名家誉之为“世界精品、人类瑰宝、精神玉境”。三清山得“道”弥彰,是有名的道教圣地,它的兴衰沉浮,始终与道教的兴衰有密切的关系。三清山道教文化开始于晋代葛洪,他在三清山拥有特殊地位。著书立说,宣扬道教文化,鼓吹“人能成仙”,至今山上还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的遗迹。尤其是那口丹井,历时一千余载,依然终年不枯,其水清冽甘甜。被后人称之为“仙井”。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的一年四季皆美景,融融春日,杜鹃怒入,百花争艳;三伏盛夏、浓荫蔽日,凉爽宜人;仲秋前后,千峰竞秀,层林尽染;三九严寒,冰花玉枝,银装素裹,宛如琉璃仙界般。 青岛崂山:古人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青岛崂山欢迎您!崂山; 又称“牢山,当地人认为此山坚如磐石,驱之不动,为牢固之山而得名。崂山得道弥彰,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崂山以其山海奇观,有着“洞天福地”之美誉,倍受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道教高僧之推崇。唐代诗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东海上,崂山餐紫霞”的著名诗句。崂山一年四季皆美景,融融春日,杜鹃怒飞,百花齐放;三伏盛夏、浓荫蔽日,凉爽宜人;仲秋前后,千峰竞秀,层林尽染;三九严寒,冰花玉枝,银装素裹,宛如琉璃仙界般。让你想远离喧嚣,只喜清闲自在,吹一吹山间的风,听一听耳畔的呢喃,于山水间停留,安放悠悠的乡愁。来到崂山这一切都不是梦。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坐落于中国西藏,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 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是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是青藏高原的标志,被称为“世界屋脊明珠”。布宫通身有四色:红色象征权威,白色象征和平,黑色象征庄严,黄色象征繁荣,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群楼重叠,气势雄伟,是藏式乃至中华民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布达拉宫在人民心中就是精神的象征,信仰的化身,一个神圣而美丽的地方,这样的人间天堂,谁又不向往呢?在藏族无论男女老少,他们可以忍受饥饿和寒冷,承受艰难和困苦,一路徒步一路朝拜,只为到达心中的这座圣地!有幸进入布达拉宫内部的藏民,都将这当作一次生命的犒赏和恩赐。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敦煌莫高窟:一禅莲花,广缘传天涯,渡人向善,修心佛法,落发为家,

试论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试论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摘要]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的而又极具魅力的文化资源,以其建筑、活动、音乐、文化传说和武术等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具有强大的旅游潜质。宗教文化旅游在我国旅游业中也占有极具重要的地位。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应努力开发利用宗教文化,促进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本文就宗教的旅游文化价值进行尝试探讨,对其价值提升提出几条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宗教;宗教文化;宗教旅游;旅游价值 1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1.1 宗教与文化相互促进 宗教和旅游自古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祭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教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前夕游历活动,到今天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略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的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的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旅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的。旅游的本质其实是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宗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不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且依靠宗教旅游的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内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持,又会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而,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的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就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游,而旅游又推动了宗教的发展。宗教与旅游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1.2 旅游对宗教的负面影响

商业化下的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与商业 关键词:宗教文化商业人性平衡价值 ①在中国知网搜索“宗教文化与商业”,以“主题”为搜索目标搜索,得到的搜索结果为1000.4条,且浏览发现所有相关文献和论文的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对某一宗教文化内容的研究;二、只是把宗教文化当作一类能带来效益资源使用。没有关于怎样尊重这个文化的主体价值,最多会在规划使用宗教文化这一资源时在论文内会提醒注意保护。 在1992年中国开始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后,人们的生活面貌开始发生与以前有着巨大差别的变化,不只是是物质方面,整个社会的心里的东西也开始发生变化。对一实物的评判很难在当时就做出,在一个时间内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做出的评判一般都是有范围。 在后来我国有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在当时那个衣服为蓝色海洋,吃的是馒头咸菜的年代或许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一直单一的只是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以经济的思想去考虑,这个社会势必会出现问题。或许在当时显现的不明显,但是在当下确实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副作用。很多事物的本质本不是经济,由于在权利或是金钱的作用下强把其作为ATM机去使用,便会失去很多人性的单纯的东西。所以在今后宗教文化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去尊重文化,尊重信仰。文化不会像人一样的去告诉那些开发和规划者哪里做错了,她只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其实那些是旅游者对这些做法的反映,旅游者首先做为个人,他更想别开商业的味道,只是把这些旅行社或是其他当作服务的东西,帮着他去实现人性的释放。 宗教的文化功能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广义上讲,宗教本身就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教徒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丰富了传统历史文化宝库。

旅游文化论文

旅游文化之中国建筑文化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 首先从宫殿说起。说到宫殿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故宫。北京故宫,旧称为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它是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北京故宫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开始建设,明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故宫同时还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

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3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中国坛庙建筑的起源在于祭祀。当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发现了许多无法解释的事情以及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于是产生了神灵鬼魂之说。而祭拜这些神灵鬼魂的活动就统称为祭祀。根据考古学考证,最早的祭祀活动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后期,而有祭祀迹象的最多在10余万年前。伴随着祭祀活动产生的场所和构筑物就称之为坛庙。例如北京天坛。北京天坛(Temple of Heaven)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这个建筑综合体是帝王祭天的场所,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孔子的社会的等级制度。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2009年,北京天坛入选中国世界纪

论文查重旅游宗教文化论文

论文查重旅游宗教文化论文 旅游宗教文化论文(一) [摘要]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世界各国的迅猛发展,使各国的旅游管理者深刻认识到,保护和开发宗教旅游资源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意义。我国既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又是一个宗教旅游资源大国。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充分利用我国优越的宗教旅游资源,开辟出极具旅游价值的旅游景观、开发出具有宗教特色的旅游产品,根据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宗教习俗安排旅游接待活动,来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 [关键词] 宗教文化旅游业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 目前,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的愉悦身心的活动,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旅游热在中国老百姓中正悄然兴起。而要真正搞好旅游业,就必须处理好旅游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二者如同鱼和水的关系。 在旅游资源中,宗教文化可谓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无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宗教文化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关的统计资料表明:“著名的旅

游景点中,宗教名胜所占的比例,在中国达到了55%”;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宗教名胜竟占了90%”。本文拟就宗教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做以下分析。 第一,宗教文化与旅游观光。旅游观光是旅游者旅游的核心内容,因此,旅游景点在旅游业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各种宗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可供旅游者旅游观光的景点。如“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我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岁月在我国风景优美的名山大川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佛塔、佛窟,留下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壁画、摩崖艺术珍品。我国甘肃敦煌莫高窟更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成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超凡脱俗的“仙境”。认为“人若成了仙,就可以到仙境生活,做到超脱生死,清虚宁静,自由自在,不被物累”。这个仙境并非仅仅指渺茫的“天国”,也包括人间的一些境地。而风光秀丽的名山胜地常常被道教认为是神仙所居之处和修道成仙的理想场所。因此道教有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说,几乎天下所有的名山大川都纳入了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唐朝时先后传入我国”,二者在中国的发展虽然没有佛教和道教那样以名山大川为其修行的场所,但伊斯兰教各种风格的清真寺、基督教各式梦幻般的教堂不仅吸引了大量非信教者的旅游观光,更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教徒最富吸引力的旅游胜地。总之,各种宗

浅析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封面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一、前言 (1) 二、旅游与宗教发展历程 (1) (一)旅游的发展历程 (1) 1、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 (1) 2、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2) (二)宗教的发展历程 (2) 1、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2) 2、宗教仪式与宗教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3) 3、宗教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 (3) 三、引起旅游动机的宗教因素分析 (3) (一)宗教的文化内涵 (3) 1、宗教包含多种艺术表达形式 (4) 2、宗教是软性制度约束 (4) 3、宗教是一种关于世界、自然与人的观念学说 (4) 4、宗教兼具政治色彩与经济表征 (4) 5、宗教习俗丰富多彩 (4) 6、宗教自身包含事业 (4) (二)宗教的审美内涵 (4)

1、宗教建筑审美 (4) 2、宗教雕塑审美 (5) 3、宗教文学创作审美 (5) 四、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6) (一)宗教为旅游提供物质支撑 (6) (二)宗教为旅游提供文化内涵 (7) (三)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8) 1、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增长 (8) 2、宗教文化的神秘色彩 (8) 3、宗教自身发展的需要 (8) 4、中国的良好宗教政策 (8) 五、基于宗教文化的旅游产品开发建议 (8) 1、依法发展我国的宗教旅游 (8) 2、科学发展我国的宗教旅游 (9) 3、培养高素质的宗教旅游人才 (9) 4、建立健全宗教旅游管理体制 (9) 六、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浅析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摘要】:宗教在人类发展中是信仰也是文化现象。近年来我国对宗教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发展,旅游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活动。本文沿着宗教与旅游两者的发展历程,分析宗教与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宗教的引起旅游动机的文化因素与审美因素,进而研究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提供了物质支撑和文化内涵,以宗教为目的旅游活动也提升了人们的精神文化。同时得出结论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文章最后对以宗教文化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宗教旅游发展地位

《旅游宗教文化》课程标准

导游专业《旅游宗教文化》 课程标准 旅行社管理系 导游专业教研室

《旅游宗教文化》课程标准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属性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了解有关旅游宗教文化的内容,为报考导游资格证及从事导游服务和旅游管理等相关职业奠定基础。 2.课程定位 《旅游宗教文化》是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从旅游角度出发探讨旅游宗教文化,选取与旅游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广泛的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向学生系统介绍宗教知识和理论。通过宗教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佛教文化艺术、佛教名山古刹、道教名山、道教宫观建筑、基督教教堂、伊斯兰建筑以及宗教节日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宗教文化,扩大知识面,提高欣赏水平,提高自己的旅游文化素质。 3.课程任务 《旅游宗教文化》主要讲述中国四大宗教相关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拓展知识面,了解和掌握关于中国四大宗教的历史,在中国的发展、传播、文化艺术、宗教建筑、宗教节日等。使学生系统而广泛的了解一个全新的文化层次。 (二)课程设计的思路 针对本课程的课程定位、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及旅游服务职业岗位对员工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要求,本课程选取适用于旅游管理岗位职责需求的课程内容,强化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述,包括对佛教、基督教、道教和伊斯兰教文化旅游等内容的系统分析,从而一改过去基本知识介绍多,基础理论阐释少的弊端。 1.按照旅游的职业工作过程,依据“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设计理念,突出能力为本位,采用项目式教学。通过任务驱动、情景模拟、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2.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调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 3.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解决问题”的训练,使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浅谈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浅谈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1.1宗教与文化相促进 宗教和旅游自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夕游历活动,到今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作为人类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旅游的本质其实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游览、朝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且依靠宗教旅游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基础设施的支持,又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宗教作为一种重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而旅游又推动了教的发展。宗教与旅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1.2旅游对宗教负面影响 在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初,人们往往只看到旅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没有

进行综合效益的估,随着大众旅游的进一盛行,人们逐渐发现,旅游业过度发展正严重破坏着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宗旅游也是如此。我看到:宗教旅游为地区带来了可观经济利益,促进了宗教文交流,也对宗教文化遗迹的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游客的增多,带来对景区的些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游人到处乱写乱画,文化迹遭游客践踏破坏有的地方没有合理的规,无序的建设宾馆和商,严重影响了宗教庄的氛围;更严重的是态环境的破坏的问题,宗教景观都名山胜水之间,环境清幽,而在宗教旅游景区游客可说是人满为患,文物古、建筑和花草树木人为坏严重,生态环境正经受着重的威胁。保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2宗教文化的旅价值 宗教文化艺术和名胜遗迹是我国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巨大的旅游价值。宗教信众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巨大的旅游流,宗教筑、雕塑、活动、围等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徒的普通游客。它区别于一般旅游,呈现出其独特的力,比如,体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源形式;客源市场相对稳定;引功能强大,重游率高;生周期长;参与程度高游客集中、受外界影较小,加上其巨大的影响力及广的涉及领域等。可以说,迷的宗教文化激发了人们的求知审美、猎奇的心理需求;它对现实界人类的启迪、安慰、寄情作用则满足了现代对精神生活的强烈需;另外,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对于宗教信徒来说,能够到这些方朝圣可以算是一生的愿望而且,虔诚的宗教信仰情结促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前心目中的圣

旅游宗教文化作业

《旅游宗教文化作业》 一、作业 1.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曾流传一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说法,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句话说明的问题。 “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是人们谈到早些年旅游业情形时常说的一句话。那时到名山大川游览,白日爬山看庙,晚上没啥看头,自然只有早入梦乡了 现在的旅游主要还是观光旅游为主,多数是走马观花看看景拍拍照。而我们现在大家需要的更多的是休闲式旅游、以及给游客带来心灵感悟和心灵震撼的旅游形式。旅游不仅仅是为了休闲放松,更多的是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大家感受生活的美好。 旅游无疑要游山玩水,但它更是一种文化活动。要想游出点意思、游出点味道,还得读点书才行。比如看庙,你不看点有关寺庙文化的书,不了解一点有关寺庙的知识,那只能是绕上一遭了事,甚至会感到索然无味。但要是有点这方面的知识,知道其中的一些故事,那看起来还是颇有趣味的。笔者的一位朋友很喜欢旅游,但他不是随便走走,而是先“备课”,即把准备要去的包括庙宇在内的景点相关书籍、资料找来看看,然后再去亲身“体验”。久而久之,景点去了不少,知识也跟着大长。每每旅游归来,“神侃”起来滔滔不绝。他觉得自己很有长进,别人听后也大开眼界 2根据我国佛教文化旅资源分布情况,设计三条不同的佛教文化旅游线路 第一条九华山朝拜地藏菩萨之旅双飞4天3夜吃住寺院 第一天沈阳飞合肥,往九华山 上午广沈阳桃仙机场集合,乘飞机往合肥 中午素餐 下午,豪华巴士往九华山 晚上,互动讲座“孝亲”、“求财”与地藏信仰 住宿,九华山寺院 第二天天台景区、化城寺景区 早课(自愿参加) 早餐素斋 天台景区游览 【吊桥(半山寺)、观音峰(圆通庵)、古拜经台、奇峰、天台峰、天台寺、云峡等】 中餐素斋 游化城寺景区(祗园寺、通慧庵、化城寺等) 晚餐素斋 晚上,高僧开示佛学互动交流 住宿,九华山寺院

旅游与文化选修课论文

旅游与文化选修课论文 新西兰自驾游 姓名:王明荃班级:建筑1102班学号:U201017203 新西兰是一片净土,那里有成片的草场,茂密的植被,优美的海滨,非常适合生活和工作。湛蓝色的天空,带着咸味的海水,拂面的海风,似乎让人沉醉其中,美不胜收。惠灵顿、奥克兰、基督城等景色怡人,是非常现代化的城市。 这里所有的故事都与自由自在有关,为了寻找自我、解放自我。当你踏上这片土地,即如置身童话世界般,空气中弥漫青草、泥土的香味。这是一片被阳光眷顾的天堂,头顶划过。记忆的一束光,那是太阳最美好的亲吻寻觅心灵的安静祥和,呼吸百分百的纯净,就在这里,新西兰。 第一日:抵达基督城 Christchurch 由奥克兰机场转机抵达基督城机场后,提取您所租赁的车辆,行驶至下榻酒店过夜。 基督城是南岛最大的城市,其独特的城市风情融合了各种精致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宁静的艾芬河缓缓穿过城区,历史悠久的建筑内居住着活跃的艺术团体,经过修复的有轨电车让出行轻松便捷。你可以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和艺术画廊,尽享高度发达的餐馆业带来的美味佳肴。 推荐酒店:The Charlotte Jane 精品酒店 第二天:基督城- 凯库拉 Christchurch to Kaikoura 北行的旅程带你经过伍德因德、怀库库、利斯菲尔德和安伯利的冲浪海滩怀帕拉因其葡萄园和橄榄树林而著名,是休息和补充体力的好去处。从切维奥特(Cheviot)出发,你可以绕行前往戈尔湾观赏迷人的悬崖岩层。海岸山脉令人惊叹的风景将伴你度过前往凯库拉的其余路程。 在凯库拉,你可以体验与各种野生生物进行近距离接触,你也可在这里品尝到美味的小龙虾。观鲸旅行将带你观看小须鲸、座头鲸和南露脊鲸与海豚和逆戟鲸共处的欢乐场景。你还可以参观软毛海豹栖息地,观察信天翁、海燕等大海鸟。推荐酒店:Blue Seas Motel酒店 第三天凯库拉- 汉默温泉 Kaikoura to Hanmer Springs 在凯库拉,你可以体验与各种野生生物近距离接触,你也可在这里品尝到美味的小龙虾。观鲸旅行将带你观看小须鲸、座头鲸和南露脊鲸与海豚和逆戟鲸共处的欢乐场景。你还可以参观软毛海豹栖息地,观看信天翁、海燕等大海鸟。 从凯库拉前往汉默温泉有多条路线可供选择。沿着内陆公路行驶是一条拥有最美丽风景的线路,,它将带你经过通往莱福德山滑雪村的入口;或者经主道前往南部深处。主道沿途的海岸美景与乡村农场风景融为一体,相映成色,美不胜收,最后抵达怀奥镇。两条线路都给摄影爱好者提供众多绝佳的留影机会。

旅游宗教定义

第一部分旅游的定义 1.旅游活动自古就有, 信徒的朝拜、帝王的巡幸、文人雅士的游历都属于早期的旅游形式。 ——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 2.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1927年由德国蒙根.罗德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3.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引起永久居留,并且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强调旅游的综合性,指出旅游活动中必将产生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4.旅游发生在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地,旅游的活动是人们离开他平时工作和居住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运动和逗留该地的各种活动。 ——1974年英国学者伯卡特和梅特列克提出,强调了旅游本质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 5.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中国学者于光远1985年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 6.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娱乐、运动、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等,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活动,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一年,且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 ——世界旅游组织1995年对旅游的定义 7.旅游是要符合三个要素的:异地性,暂时性,综合性。即旅游是旅游者在一段时间内离开惯常环境所发生的所有活动。 ——艾斯特及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宗教的定义 宗教是一种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文化现象, 人类社会在诞生之初, 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 由宗教节日、宗教仪式、宗教伦理和宗教圣地组成了今日的宗教文化景观。 ——颜亚玉 1. 宗教实在论(宗教的实质为神性感受) a) 新教神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 年)的“绝对依 赖感”(‘a feeling of absolute dependence’) b) 神学家兼宗教现象学者奥托(Rudolph Otto,1869-1937 年)“对神性的感受”(‘the sense of the numinous’)

浅谈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浅谈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摘要】宗教文化和旅游业具有密切的关系,开发宗教文化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承、交流和研究。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业相互影响 作为人类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文化,它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宗教文化所起的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一、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耶路撒冷、意大利罗马、梵蒂冈等都成了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中国宗教种类齐全,既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来宗教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教如明教、白莲教等。仅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信徒、专家学者和一般游客。因此,宗教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旅游商品,为增收创汇做出了贡献。宗教文化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直接的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另外,宗教文化还可以通过间接的形式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宗教文化中的许多人物、故事和传说非常生动,被搬上了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并广为传播。从而激起一些潜在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 二、旅游业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的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都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对宗教文物古迹也起着保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以佛教为例 旅游管理专业薛元课程老师潘芬萍 摘要:中国宗教在其发展历史中,始终与中国文化的整体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处于动态互补的关系之中。考察中国文化的整体构建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宗教形态的存在,而这些不同形式的宗教文化的互相冲突与融合,共同构筑起多元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宗教以制度化的宗教为主,此外还有大量的民间宗教信仰,后者虽不具备制度化宗教所具有的完整的构成要素,却含有宗教性与世俗性相融合的双重社会功能,其强度、广度及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往往超过制度化的宗教。中国佛教在其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实现了分化,其中许多佛教文化因子与中国社会固有的文化因子相融合,形成独具世俗色彩的宗教形态,也对中国旅游文化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篇论文立足于佛教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以便我们对佛教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推动我国旅游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宗教;佛教;旅游 1绪论 1.1宗教与旅游 宗教与旅游具有某种近乎天然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力。世界宗教的早期发展史无不印证了这一点。释迦牟尼也在印度中部恒河流域托钵化缘、游走传教;道教徒也大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可以说,旅游天然就是宗教的传播方式,是宗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宗教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则促进这一资源价值的实现,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宗教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和辉煌的物质文明,开拓了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很多宗教景区因此成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第三,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与旅游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兴旺发达,不仅有利于修复和保护古老的宗教遗产,还能有力推动宗教复兴和健康发展;宗教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又赋予旅游新的文化内涵和开发领域。优质宗教文化资源与健康旅游活动充分良性互动,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宗教文化的精华,发挥宗教净化人心灵、规范人行为、提升人境界的积极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四,宗教与旅游还有深层的内在联系。在人与社会日益疏离的今天,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与逃避,他们想离开和逃脱日常的世俗世界,到外面去寻求一种真实的、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宗教与旅游的天然密切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我们不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它们照常自然联姻。由于宗教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再加上旅游的过分市场化运作,放任自流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高度重视,对宗教旅游的特点、规律进行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思路,引导宗教旅游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1.2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宗教文化论文

浅谈宗教与唯心主义 关键字:宗教唯心主义极端 摘要: 宗教和唯心主义之间只是有交集的关系,对于坚信唯物主义的我们早已不能完全地相信科学不能够解释的东西,虽然生活中无处不渗透着儒释佛甚至基督的影响,还是习惯用理性来判断一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中引人向善的力量自是可以吸取,中庸的思想令人时刻警惕着极端。矛盾带来的大都是痛苦,我们要在夹缝中进行自我救赎。这便是我对宗教文化的认识。 正文:初识宗教,只觉得那不过是唯心主义的自欺欺人罢了,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大不相同。 宗教是一种主观意识对希望的执着而诞生的一种强大的精神依靠. 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信仰,宗教组织,祭礼,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 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 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对宗教进行研究的学科是宗教学。 宗教可以大致分为自发宗教和人为宗教两大类。自发宗教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一般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宗教。而现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人为宗教。 而唯心主义则是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旧译观念论。蒙昧时代的灵魂不死的观念和万物有灵的观点,隐含着精神可以脱离物质的臆想,是唯心主义的萌芽,哲学唯心主义是在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剥削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有闲暇专门从事智力活动的时候产生的。 这里面有一定的区别,在这里,如果把话题设在讨论他们之间的区别上,就不要预设那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前提,否则,会说不清楚。 首先,对于唯心主义,一般讲是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但仅以唯物和唯心的二元对立思想是不能涵盖所有的宗教思想。比如佛教的思想核心是唯识论。有人说佛教思想既有什么又有什么,好象都沾边。其实佛教就是他自己,硬去划出唯物或唯心只能搞乱自己。唯心主义的英文原意就是“理性思维”的意思。但译成唯心主义,就变成荒谬的代名词了。 第二、宗教是一种精神信仰,哲学上讲是对人精神上的一种终极关怀。因为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就在探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回答这个问题,宗教比较得心应手。但需要说明的是,宗教是信仰,而信仰是不需要理性的。这是宗教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在宗教当中,也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也有既非唯心又非唯物的。 譬如古印度的顺世学派,他们否认人死后有轮回,讲究现世的享乐,他们是唯物主义的。其余大多数是唯心主义。 而佛教、耆那教等有些特殊,不能划入到唯物或唯心,因为他们都反对梵天(上帝)创造人类或宇宙万物的说法。而佛教又承认人的业力投胎,因缘果报的情况,这些又不同于截然的唯物论。耆那教也有些类似。 唯心主义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在当时社会条件相对落后,人们思想素质极其底下。在面对各种天灾人祸,猛兽攻击,饥饿重病等客观条件不利刺激因素下,人为寻求一种心理平衡和安慰,对未解神秘大自然寄托一种超人力量的保护寄托思想。这是在历史开端科学落后情况

浅谈福建的宗教文化与旅游业

浅谈福建的宗教文化与旅游业 11旅游与管理曾玉香学号 摘要:福建有着悠久的宗教历史和门类繁多的宗教及其流派。目前,除了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五大宗教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地方性宗教和民间信仰。这些宗教和民间信仰,不仅在历史上对福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还影响着福建的旅游业。宗教名胜古迹的开发具有保护传播宗教文化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双重意义,旅游业也促进了福建宗教文化的发扬和传播。 关键词:福建概况宗教文化旅游业结合 一、福建宗教文化概况 福建宗教格局最为显著的特色,是民间信仰的发达。福建省传统的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可统计的教徒人数为112 万人,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6000多座。与此同时,福建省是全国唯一试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登记制度的省份,根据2007年的数据,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数以10万计,其中10平方米以上者2.6 万多座,均在政府部门登记;纳入宗教部门试点管理的场所852 座,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场所328 座。 将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纳入宗教事务管理的范畴,是福建省的首创,其全面性的的探索已有10年之久。与此相应,奔驰在八闽大地,最突出的景观就是民间信仰神高度发达。动物神、植物神、风神、雨神、天神、地神、石头神、生殖神、医个村、瘟神、海神、祖先崇拜、忠臣崇拜、乡贤崇拜,不一而足,应有尽有。而一庄拥有10个以上的民间信仰场所,亦毫不鲜见。 福建主流文化与制度性宗教的情况又如何呢?首先看官方教育的情况。现存者史籍最早记载的办学是西晋永嘉年间(307-312 年),直到唐代以前福建人居官通都甚少;有宋一代,以儒学为核心的主流文化才在福建扎根,私学与官学并兴,过科举而走上仕途者剧增。两宋300 多年间,福建人中进士者达5900多人,按人口比例居全国之首。新儒学旗手朱熹的出现,则标志着福建文化达到了主流文寺化的高峰。佛教的情况如何呢?西晋年间佛教传入福建,但到唐朝建立之时,佛才有50多座,不曾对福建民风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佛教对福建社会的信仰格局真正产生作用,应该是唐代以后的事情。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的塑型时期,之后又有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佛教与还有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产生。唐宋时期,已臻中华文化的鼎盛。而直到此时,儒家文化才对福建产生真正的影响。此前漫长的历史时期,滋养福建人民界精神世界的,就是斑斓多彩的民间信仰,并由此形成了闽越人独特的精神文化世文。及俟中原文化进入,虽努力“去淫祀,传道统”,但已难以动摇民间信仰的化根基,并由此形成了福建多元宗教信仰并荣的格局。 二、福建旅游业的发展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与浙江、江西、广东交界,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海陆兼备,具有较好的旅游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从旅游区位来看,福建是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中地区及台湾旅游网络的纽带,在开展闽—台—港—澳、闽—澳、闽—江—浙—赣旅游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沿海山区省份,福建的地质、水文、生物环境颇具特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山川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全省共有2个旅游度假区,9个国家

旅游宗教文化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悉达多·乔达摩: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力的原名,乔达摩是他的姓,悉达多是他的名, 悉达多的意思是吉祥或达到目的的人,汉意为成就者。 2、藏传佛教:源于印度,但吸收了原始苯教一些神祗和仪式。在教义上,是大、小乘 兼容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显密共修,先显后密,并以无上瑜珈密为最高修行次第,形成藏密。 3、业报轮回:当十二因缘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轮回说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三 世两重因果业报轮回 4、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 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5、三世佛:“三世”是佛教的说法,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可以说成前世、现世、 来世或前生、今生和来生等。在佛教寺庙大殿里大多供奉三尊佛像。 6、南无阿弥陀佛:指的就是阿弥陀佛。“南无”有“致敬”、“归命”之意,念诵“南无阿弥 陀佛”是表示一心皈依于阿弥陀佛。 7、道藏: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 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 8、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 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 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 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 10、四大道教名山:四川的青城山与龙虎山(江西)、武当山(湖北)、齐云山(安徽) 11、全真教:是王重阳于金初在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创立。属 道教,凡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而得名。并且对中国道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武术有很大的影响。 12、东正教: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 主要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说、业报轮回说等。 ?3.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源于印度,但吸收了原始苯教一些神祗和仪式。在教义上,是大、小乘兼容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显密共修,先显后密,并以无上瑜珈密为最高修行次第,形成藏密。咒术性、对喇嘛异常的尊崇、活佛转世思想和宗教与政治的结合,是藏传佛教的四个特色。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 ?主要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说、业报轮回说等。 ?佛教认为,人世间充满了苦难,而苦难的根源是人生的诸多欲望。惟有潜心修炼,消除一切欲望,才可以摆脱一切烦恼和苦难,得道成佛,所以佛教追求的是来世的幸福。 三、佛教诸神 ?佛:释迦牟尼佛、过去七佛、三世佛、三身佛、东方三圣、西方三圣、五方佛、欢喜佛 ?菩萨:四大菩萨、善财童子和龙女、五大明王、八大明王 ?罗汉:十大弟子、四大罗汉、十六罗汉和十八罗汉、五百罗汉 ?护法神:四大天王、托塔李天王、阎王、韦驮、关羽、哼哈二将、天龙八部

关于旅游文化论文

论旅游景区严重商业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摘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上的享受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就是,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然而旅游业的快速的发展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带了不少问题。 关键字:旅游景点商业化生态文明建设 正文: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在工业化,现在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日前,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

青海省塔尔寺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青海省塔尔寺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 护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了塔尔寺旅游区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及策略,探讨了促进塔尔寺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良好发展途径。 【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塔尔寺 宗教文化旅游是指宗教信仰者的朝圣活动以及一般旅游者参观宗教景区的活动,它是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个主要内容和方面。近几年,随着青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向只有宗教徒的宗教圣地——塔尔寺吸引了大批的游客,逐渐成为青海旅游热点。 一、塔尔寺宗教文化旅游现状及开发意义 1.塔尔寺宗教旅游现状 近几年,随着青海省旅游业、宗教旅游业的兴起,塔尔寺旅

游已由最初单纯的朝圣活动逐渐发展为具有地域性的宗教旅游活动,并且,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与支持下,寺院内部根据自身的实际,全面规划、积极开发,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使塔尔寺的旅游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树立了良好的旅游形象,这有利于将塔尔寺旅游区打造成青海省的王牌旅游景区。 2007年全省旅游总人数突破1000万,实现旅游总收入47.4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22.7%和32.5%,入境游客5万人次,增长19%,旅游外汇收入1590万美元。由此可见,塔尔寺的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充分挖掘和开发塔尔寺宗教文化旅游对青海省的经济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2.塔尔寺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 宗教旅游与宗教信仰、宗教文化体验活动密切相关。宗教信仰者的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旅游客源,宗教建筑、雕塑及其他相关活动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宗教信仰者,因此,宗教旅游市场被公认为是规模巨大、需求稳定的优质旅游客源市场。 宗教文化是青海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体系的核心,尤其以藏传佛教为最。塔尔寺是青海省最大的藏传佛教黄教寺院,其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蕴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着形成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及思维方式与审美形态。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利用国内外游客对青海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藏传佛教的神秘性和独特性追求的心理,积极挖掘和利用宗教文化吸引游客,对促进塔尔寺旅游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青海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