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福建的宗教文化与旅游业

浅谈福建的宗教文化与旅游业
浅谈福建的宗教文化与旅游业

浅谈福建的宗教文化与旅游业

11旅游与管理曾玉香学号

摘要:福建有着悠久的宗教历史和门类繁多的宗教及其流派。目前,除了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五大宗教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地方性宗教和民间信仰。这些宗教和民间信仰,不仅在历史上对福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还影响着福建的旅游业。宗教名胜古迹的开发具有保护传播宗教文化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双重意义,旅游业也促进了福建宗教文化的发扬和传播。

关键词:福建概况宗教文化旅游业结合

一、福建宗教文化概况

福建宗教格局最为显著的特色,是民间信仰的发达。福建省传统的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可统计的教徒人数为112 万人,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6000多座。与此同时,福建省是全国唯一试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登记制度的省份,根据2007年的数据,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数以10万计,其中10平方米以上者2.6 万多座,均在政府部门登记;纳入宗教部门试点管理的场所852 座,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场所328 座。

将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纳入宗教事务管理的范畴,是福建省的首创,其全面性的的探索已有10年之久。与此相应,奔驰在八闽大地,最突出的景观就是民间信仰神高度发达。动物神、植物神、风神、雨神、天神、地神、石头神、生殖神、医个村、瘟神、海神、祖先崇拜、忠臣崇拜、乡贤崇拜,不一而足,应有尽有。而一庄拥有10个以上的民间信仰场所,亦毫不鲜见。

福建主流文化与制度性宗教的情况又如何呢?首先看官方教育的情况。现存者史籍最早记载的办学是西晋永嘉年间(307-312 年),直到唐代以前福建人居官通都甚少;有宋一代,以儒学为核心的主流文化才在福建扎根,私学与官学并兴,过科举而走上仕途者剧增。两宋300 多年间,福建人中进士者达5900多人,按人口比例居全国之首。新儒学旗手朱熹的出现,则标志着福建文化达到了主流文寺化的高峰。佛教的情况如何呢?西晋年间佛教传入福建,但到唐朝建立之时,佛才有50多座,不曾对福建民风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佛教对福建社会的信仰格局真正产生作用,应该是唐代以后的事情。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的塑型时期,之后又有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佛教与还有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产生。唐宋时期,已臻中华文化的鼎盛。而直到此时,儒家文化才对福建产生真正的影响。此前漫长的历史时期,滋养福建人民界精神世界的,就是斑斓多彩的民间信仰,并由此形成了闽越人独特的精神文化世文。及俟中原文化进入,虽努力“去淫祀,传道统”,但已难以动摇民间信仰的化根基,并由此形成了福建多元宗教信仰并荣的格局。

二、福建旅游业的发展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与浙江、江西、广东交界,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海陆兼备,具有较好的旅游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从旅游区位来看,福建是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中地区及台湾旅游网络的纽带,在开展闽—台—港—澳、闽—澳、闽—江—浙—赣旅游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沿海山区省份,福建的地质、水文、生物环境颇具特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山川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全省共有2个旅游度假区,9个国家

重点风景名胜区和1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全省海岸线长3300km,居全国第二,其中合适开辟为浴场的沙滩300km[1];气候条件较好,四季均可开展旅游;全省森林面积超过667万hm2,森林覆盖率达60.5%,居全国首位[2]。

福建历史悠久,文化独具魅力,人文景观多层次、高品位,既有历史文化名城,又有大批国家级、省级的自然保护区,所有这些奠定了福建省旅游业的坚实基础。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省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在“坚持社会化办大旅游”的方针指引下,我省建成各类星级旅游饭店240多家,全省累计批准设立的旅行社340多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8家[2];另一方面,通过武夷山旅游区、妈祖文化精品工程、永定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重点项目的建设,开发优势旅游资源,不断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初步形

成了融观光旅游、民俗宗教游、购物娱乐游、文物古迹游等为一体的格局,使我省旅游业拥有相当规模的国际、国内市场。

2000年,全省共接待海外游客161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29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1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8.9亿美元,旅游总收入304亿元,增长21.9%,占全省GDP的7.77%;旅游接待、旅游创汇2项指标连续12年保持全国第四位[2]。

三、福建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

福建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宗教大省,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五大宗教在福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五大宗教保存的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更是今天我们发展福建旅游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同时发展的旅游业也必将给福建宗教文化带来更大的传播空间。

(一)、福建宗教文化是发展福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和载体

1、福建宗教景观遗存是海峡西岸旅游的重要游览场所

踏访古刹名寺,探幽访秘,是现代人游历名山大川、风景园林时的重要游览目的,而这些古刹名寺(主要是佛教的寺庙、道教的道观)大多属于宗教景观遗存,它们是宗教徒在风景秀美、地势险要的地方建立的寺庙、道观,它们大多经历数百或数千年的岁月洗礼。作为宗教大省,福建拥有众多著名寺庙、道观,它们遍布在福建众多名山大川里,成为著名旅游胜地,如创建于唐朝的福州鼓山涌泉寺,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被誉为“闽刹之冠”,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已是海内外知名的宗教旅游胜地;再如作为中国道教名山的武夷山,在唐末就有被列为道教第16洞天,现今还有保留较为完整的道观——桃花源道观,而武夷山的佛教历史可追溯到唐代,现仍有天心永乐禅寺、妙莲寺、瑞岩寺等,武夷山可以说是中国著名的佛教、道教为一体的宗教旅游胜地。

2、福建特色宗教建筑是旅游的重要游览对象

作为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宗教建筑是一种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充满宗教色彩的建筑,追求的是一种神秘、庄严、凝重的气氛,其结构、布局、装饰也往往与这种追求相一致,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宗教建筑特色,且不同宗教建筑带给人们的体验也不一样,如佛教的寺庙往往带来庄重之感,道教的道观往往给人带来与自然相融合的和谐之感,也正因此,人们在进行宗教文化旅游时,观看宗教建筑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对象。作为海峡西岸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宗教建筑因众多宗教的存在而呈现出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状态。如福州华林寺大殿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

艺术风格使华林寺在唐宋时代的木构建筑中独树一帜。可以说遍布在福建各地的宗教建筑不仅是宗教徒居住和活动的场所、空间,同时也是广大旅游爱好者在开展宗教文化之旅时的重要游览对象。

3、福建宗教艺术作品是旅游的重要游览内容

宗教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难以计数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宗教艺术作品,而保留至今的那些传统宗教艺术作品更是宗教文化的朵朵奇葩和块块瑰宝,同时它们也是重要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是人们旅游时的重要游览内容。由于福建宗教历史悠久,种类众多,因此在福建宗教文化中拥有大量的宗教艺术作品,如各寺庙建筑基本上都有有关其本教的绘画、雕刻作品,如泉州开元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它的大雄宝殿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不仅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同时也是海内外游客游览的重要内容。正是因为有了丰富多彩的宗教艺术作品,福建宗教文化旅游才充满独特的意味和魅力,才成为海西旅游的重要游览内容。

4、福建特有宗教节日是海峡西岸旅游的重要游览项目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值得纪念的日子,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宗教节日是指宗教信徒就神圣事物发展一系列的教义和礼仪定期举行的宗教庆典。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一些宗教节日已超越信徒、超越地域,成为民间大众的节日,成为人们旅游的重要游览项目,如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浴佛节(泼水节),不仅是当地的重要宗教节日,同时也是云南旅游的一项重要游览项目。而这对于举办这些宗教节日的当地旅游业来说无疑带来极大的影响和良好的效益。福建除了拥有一些普遍过的宗教节日之外,还有属于自己特有的宗教节日,如以被奉为道教崇拜的神--妈祖为例,每逢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福建莆田湄洲祖庙内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这已成为福建一大特有的宗教节日,并在海内外由广泛的影响,这也给福建旅游业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正因此,可以说福建特有宗教节日是海峡西岸旅游的重要游览项目。

(二)、发展旅游业将促进福建宗教文化的传播、传承

1、发展旅游业有助于福建宗教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发展海峡西岸旅游业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是发展海峡西岸文化产业的重要构成,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行为,是促进海峡西岸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海峡西岸旅游业的大发展,海峡西岸将以更宽广的胸襟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天下宾客,这些游客的到来必然会感受和体验到海峡西岸特有的文化内容和韵味,同时他们也会把自己的文化带到海峡西岸来,形成一种文化交流和碰撞的态势,当这些游客结束海峡西岸旅游后,海峡西岸文化也会随着他们离去而得到传播,这是一种极为广泛的传播,而这些游客所带来的一些优质文化内容将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海峡西岸文化发展。作为海峡西岸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福建宗教文化旅游也必然随着海峡西岸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这将极大地促进福建宗教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具体来说,一是随着旅游业水平的提高,会有更多的客人来到与宗教有关的景区游览参观,他们必然会去了解和认识当地宗教文化,当地宗教文化也必然会随着他们的到来和离去而得到传播,如武夷山成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之后,更是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这些游客会去游览参观武夷山的道观、祠庙,这样,武夷山宗教文化也会随着这些客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得到传播;二是在各类宗教景点举办的宗教学术考察交流活动,有助于吸引海内外相关客人来了解当地宗教,并探讨当地宗教问题,从而有助于扩大这些宗教在更广的范围传播;三是知名的宗教活动会直接吸引海内外游客来闽参加活动,这可直接有利于

相关宗教文化的传播,如每年一度在湄洲岛举办的妈祖诞辰纪念活动就吸引了海内外的众多游客来参加此项活动,这极大地传播了妈祖文化。

2、发展旅游业有助于对福建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要发展海峡西岸旅游业,就要大力开发利用海峡西岸旅游资源。这离不开对福建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要开发和利用福建宗教文化资源,首先就要保护和传承好福建宗教文化遗产,因为福建宗教文化遗产是福建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建宗教发展的历史记忆,它们承载着福建宗教文化的历史,延续着福建宗教文化的未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及有关文物保护法规的颁布实施,福建许多宗教文物古迹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维修,成了福建旅游的重要内容。今天在发展海峡西岸旅游业中,对福建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必然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通过对海峡西岸旅游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推进对福建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体来说,一是海峡西岸旅游业发展将促使人们在观念和行动上加大力度保护和传承福建宗教文化遗产,以保证海峡西岸旅游业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内容,使海峡西岸旅游内容有历史感、文化味;二是海峡西岸旅游业发展将促使人们提高对福建宗教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水平,通过维护良好的文化遗产如寺庙宫观,可以使游客身临其境,欣赏福建各种宗教的文化艺术,增长福建各种宗教知识,从而促进福建宗教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三是海峡西岸旅游业发展将为福建宗教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带来资金的支持,一方面将从旅游业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来加强对宗教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维修,另一方面随着信徒和游客的不断增多,许多人捐赠钱款,也为宗教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维修提供大量的资金。

总结: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旅游和宗教文化的结合可以发挥双重的经济和文化效应。福建宗教文化也是海峡西岸文化的重要构成者。开发宗教文化旅游实际上也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弘扬和传承,有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振奋民族精神。正因此在发展海峡西岸旅游业中要把开发福建宗教文化旅游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海峡西岸文化紧密相连,高度重视福建宗教文化旅游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浅谈中国特色之佛教文化

浅谈中国特色之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当初印度的小乘佛教文化演变成了今天的大乘佛教文化,经过许多高僧大德的努力,形成了现在的人间佛教以及人间净土,佛教文化不再是消极避世,而是走向大众,这无疑是利于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的。 纵观当今社会,由于贪嗔痴三毒导致了种种社会问题,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更有甚者迷恋网络、毒品,导致上瘾而无法自拔。中华民族正在丧失优良的传统文化,而中国特色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的。很多人们日常用的词语都来自佛教文化,例如“不可思议”、“冷暖自知”等等。我常常在想“灯红酒绿的放纵,这个社会缺了什么?”,为什么我们所走之路离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德渐行渐远?孙中山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我相信也坚信佛教文化能解决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而中国特色佛教文化更是巧妙地将佛法融入了百姓和统治阶级的生活之中,学习内化了佛学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清世事,正所谓“人生如梦,世事如棋”,又如南怀瑾大师所言-----“三千年读史,无非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还有南怀瑾大师所言“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这位国学大师给予佛教文化高度评价,道出中国社会以儒家为主流文化的背后隐藏着道教文化,追根寻底却是佛教文化在主导着人们的生活,很多人表面看起来是一儒生,心里却早已内化了佛教文化,为其所主宰,尽管他可能不了解佛教文化,从未读过佛经或者佛学方面的杂志,但他已经潜移默化地受佛教文化所影响,培养了其佛心,因为人人都有佛性,佛教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所以人人都有颗佛心,都受中国特色佛教文化所影响,其佛心导致其行为也符合佛教精神。 无论是仗阿弥陀佛之力的净土宗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法门,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禅宗,都开始关注人活着的世界,而不是寄希望于人死后往生极乐世界,这也是前面提到过的“人间净土”,以及“人间佛教”。佛教徒再也不是为大乘佛教所鄙视的“自了汉”,而是自度度他之现代佛教徒,很多僧人甚至立下“普度众生”之大愿。当然光发心普度众生是远远不行的,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推进佛教文化的发展,使它更好地融入当今社会之主流传统文化中,而且要精于修行,察觉自己的恶念并改善它,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三毒。而目前的寺庙里还是有许多僧人并没有将佛教文化发扬光大,而是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混日子。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中国特色佛教文化要发展,要影响世界,那么必然离不开网络,离不开各种媒介,而当今的中国政治不允许僧人自由四处走动,要经过允许才行(汉地到藏地),不允许高僧大德开坛讲经,甚至百度贴吧里的《出家》《佛教》等有关于佛教文化的贴吧也禁止开放。无疑障碍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及发展。政府这样做自有他们的考虑,但这无疑是不利于统治阶级更好地统御百姓的,因为佛教文化是善知识,是引导人走中道不走极端的宗教,而其中的精进修行也是积极向上的。许多高僧大德出家不是因为他们一时想不开看不开某些事,而是确实有慧根想悟道,解脱人生,离情绝欲不再受轮回之苦的。 许多人在大年三十晚上会去寺庙烧香,保自己来年平安。或者拜财神想来年升官发财。这个想法是好的,可他们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有《观音自拜》的故事说得很清楚,还有俗语----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也就是说人们拜的不过是石头雕刻而成的佛像,跟自己来年的运势没有半年关系,求神拜佛不如求自己。

浅析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封面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一、前言 (1) 二、旅游与宗教发展历程 (1) (一)旅游的发展历程 (1) 1、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 (1) 2、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2) (二)宗教的发展历程 (2) 1、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2) 2、宗教仪式与宗教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3) 3、宗教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 (3) 三、引起旅游动机的宗教因素分析 (3) (一)宗教的文化内涵 (3) 1、宗教包含多种艺术表达形式 (4) 2、宗教是软性制度约束 (4) 3、宗教是一种关于世界、自然与人的观念学说 (4) 4、宗教兼具政治色彩与经济表征 (4) 5、宗教习俗丰富多彩 (4) 6、宗教自身包含事业 (4) (二)宗教的审美内涵 (4)

1、宗教建筑审美 (4) 2、宗教雕塑审美 (5) 3、宗教文学创作审美 (5) 四、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6) (一)宗教为旅游提供物质支撑 (6) (二)宗教为旅游提供文化内涵 (7) (三)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8) 1、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增长 (8) 2、宗教文化的神秘色彩 (8) 3、宗教自身发展的需要 (8) 4、中国的良好宗教政策 (8) 五、基于宗教文化的旅游产品开发建议 (8) 1、依法发展我国的宗教旅游 (8) 2、科学发展我国的宗教旅游 (9) 3、培养高素质的宗教旅游人才 (9) 4、建立健全宗教旅游管理体制 (9) 六、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浅析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摘要】:宗教在人类发展中是信仰也是文化现象。近年来我国对宗教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发展,旅游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活动。本文沿着宗教与旅游两者的发展历程,分析宗教与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宗教的引起旅游动机的文化因素与审美因素,进而研究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提供了物质支撑和文化内涵,以宗教为目的旅游活动也提升了人们的精神文化。同时得出结论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文章最后对以宗教文化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宗教旅游发展地位

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分析)

https://www.360docs.net/doc/b51761029.html, 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用途:发改委甲级资质、立项、审批、备案、申请资金、节能评估等) 版权归属:中国项目工程咨询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51761029.html, 编制工程师:范兆文 【微信公众号】:中国项目工程咨询网或 xmkxxbg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研,是在制订生产、基建、科研计划的前期,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某个建设或改造工程、某种科学研究、某项商务活动切实可行而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确定建设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 北京国宇祥国际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投资咨询公司,我们拥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程咨询资格、我单位编写的可行性报告以质量高、速度快、分析详细、财务预测准确、服务好而享有盛誉,已经累计完成6000多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编写,可以出具如下行业工程咨询资格,为企业快速推动投资项目提供专业服务。

试论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试论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摘要]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的而又极具魅力的文化资源,以其建筑、活动、音乐、文化传说和武术等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具有强大的旅游潜质。宗教文化旅游在我国旅游业中也占有极具重要的地位。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应努力开发利用宗教文化,促进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本文就宗教的旅游文化价值进行尝试探讨,对其价值提升提出几条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宗教;宗教文化;宗教旅游;旅游价值 1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1.1 宗教与文化相互促进 宗教和旅游自古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祭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教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前夕游历活动,到今天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略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的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的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旅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的。旅游的本质其实是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宗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不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且依靠宗教旅游的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内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持,又会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而,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的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就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游,而旅游又推动了宗教的发展。宗教与旅游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1.2 旅游对宗教的负面影响

原始宗教的特点有哪些

1.原始宗教的特点有哪些? 原始宗教在宗教演化史中具有独特地位,具有一系列特点。主要有: 一. 神灵崇拜。原始宗教皆由史前原始宗教演化而来。早期一般仍对大量自然体和自然力(如天地日月、风雨雷电、山林河湖、动植物等)甚为敬重,但大都已不再停留于把自然体本身作为直接崇拜对象的自然崇拜,而是开始了相信各自然体和自然力皆有特定的自然神加以掌管的神灵崇拜。后来,还出现了越来越多掌管社会职司的社会神,如战神、爱神、命运神,以及农业神、畜牧神和各种手工艺神等等;不少自然神也被增加了一些社会职司。神灵的拟人化日益明显;虽然仍有许多神灵继续保有动物头形或身驱。 二. 主神观念。不少民族、城邦有自己的民族守护神和城邦守护神。后来一些部落发展成为王国后,更在众神之中形成了主神的观念;当王朝更迭时,夺得政权者也常改以本民族的守护神作为主神。 三. 天阶体系。与地上王国相应,天阶体系观念随之产生。分掌不同职司的大小神灵,皆在一位主神之下形成品级等次。在地上,各国王族所信奉的宗教一般都成为国家宗教;并在国家的支持下,建立起祭司体制、寺庙建筑与制度以及礼仪典章等。 四. 全民性质。原始宗教的全民性是自发形成的,所有部落的民族,不管老少男女皆一起参与和信奉,并且全体成员间是平等的。 五. 对神敬畏。神是可敬的,也是可畏的。可畏的程度达到可怕的地步,部落环境或村民遭受天灾人祸往往与这位神拉上关系,通常都被看为是得罪了神明。酋长或君王可能是神的儿子,或亲属,或臣仆,祭司被看为是可以与神交通谈话的人。对神不但恭敬,还须敬畏,偶有不慎,都可能遭到严厉惩罚。对这类观念也加以宣扬,有时甚至杀人献祭。 六. 神学和宗教哲学出现。宗教伦理观念亦开始形成。随着文字的产生,最初的宗教典籍也开始出现。 七. 没有排除古原始社会已有的法术。但是这些宗教法术的属性在古代原始社会的稍有不同,起了变化。其制服客体的意愿继续在占星术、炼丹术中得到一定的保存并与古代天文学、化学有所关联。也继续与古原始社会或宗教的鬼怪观念结合在一起,成为占卜、观兆等活动的依据。 2.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在道教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其某些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仍然不可忽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中国学术思想的领域来看,道教在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著名学者,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一定的贡献,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道教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儒释之间产生了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另一方面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内在融合与发展。 第二,从文学艺术领域来看,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有非常深刻而突出的影响。道教信仰的理想,是长生成仙。这种神仙思想反映在文学领域中,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古代以道教神仙为题材的作品,充满于诗、词、歌、赋、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之中,数量甚多,作者亦不少。道教对文学的影响,不仅反映在题材方面,而且也反映在文体上。此外,道教对中国音乐、书画、雕

【文化概论】中国的宗教文化

中国的宗教文化 ——浅谈佛教文化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印度佛教无疑是中国宗教中最灿烂的一颗恒星。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它包括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组织等。狭义地说,就是佛所说的语言就是佛教。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当然毒害了人民的思想,消耗了社会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这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事实。正如列宁在《论工人政策对宗教的态度》中所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一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但是也必须看到,佛教的流传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它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这也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 在哲学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但它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等手法“论证”其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便包涵不少精微、思辨的内容,蕴含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一切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在文学领域,佛教留下的印痕更显深刻。许多汉译佛经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法华经》、《华严经》不可不读。随着佛经的流传,许多佛教用语演化成为汉语的日常用语,大大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佛教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一方面是伴随佛教而传入印声明,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的制定,从而促进了魏晋玄言诗、南北朝的山水诗的发展,并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从全唐诗来看,共唐诗约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其次,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如唐代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这种风格也体现得最盛,即使是其他流派的的作家,其世界观和创作实践都不同程度地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唐代白居易、宋代的苏轼等。第三,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做诗,本无差别”,尤其是般若空观和禅宗禅理,给诗歌内容以强烈的刺激、渗透,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为绚烂多彩。最后,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著名的如唐代诗僧寒山、

工业旅游项目案例pdf

绿维工业旅游经典项目

?北京中关村科教旅游区发展规划 ?北京首钢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集团旅游策划 ?山西汾酒文化商务中心可研报告的评估报告 ?安徽省合肥市中盐红四方工业旅游项目景观策划及重要区域概念性设计? 广西省河池市南丹县丹泉洞天酒文化旅游景区旅游总体策划 ?今世缘酒厂北厂区概念性规划 ?………

绿维工业旅游经典项目北京首钢旅游发展总体规划01>北京首钢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 项目业主:北京市石景山区旅游局? 项目背景:北京首钢计划于2010年底实现全面停产,在北京市城西将留下 北京首钢实业有限公司 8平方公里的用地,根据北京市总体规划和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的要求,首 ? 项目地点:北京市 钢及其协作发展区应作为北京城市西部的综合服务中心。进而提出了首钢? 项目规模:8平方公里 旅游产业在“首钢工业区改造”中应承担怎样的任务和怎样承担的问题。 ?项目时间:2009年 为此北京市旅游局、石景山区旅游局、北京首钢实业有限公司联合进行国 际招标,绿维创景通过两轮竞标,获国际竞标第一名。

绿维工业旅游经典项目 北京首钢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 难点聚集:工业遗产保护保留与土地高商业开发价值这 间的矛盾,6.47万工人就业问题。 ? 核心思路:泛旅游产业整合的后现代休闲与创意产业聚 集区,工业遗产的都市休闲聚落。绿维认为,本旅游总 体规划不是一个简单的旅游规划,更不是一个简单的工 业遗产旅游规划,而是从旅游产业角度对现代服务业多 种产业及城市建设与城市经营整合的产业发展规划。

绿维工业旅游经典项目北京首钢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总体打造方式:针对本项目, 绿维提出“后现代艺术包装的 工业遗产上的都市休闲聚落” 的定位,并对应于“三把钥 匙”、“四大核心项目”、“六 大工程”等具体手法。最终解 决工业遗产保护保留与土地 高商业开发价值之间的矛盾 和工人就业两大核心问题。

浅谈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浅谈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1.1宗教与文化相促进 宗教和旅游自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夕游历活动,到今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作为人类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旅游的本质其实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游览、朝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且依靠宗教旅游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基础设施的支持,又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宗教作为一种重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而旅游又推动了教的发展。宗教与旅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1.2旅游对宗教负面影响 在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初,人们往往只看到旅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没有

进行综合效益的估,随着大众旅游的进一盛行,人们逐渐发现,旅游业过度发展正严重破坏着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宗旅游也是如此。我看到:宗教旅游为地区带来了可观经济利益,促进了宗教文交流,也对宗教文化遗迹的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游客的增多,带来对景区的些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游人到处乱写乱画,文化迹遭游客践踏破坏有的地方没有合理的规,无序的建设宾馆和商,严重影响了宗教庄的氛围;更严重的是态环境的破坏的问题,宗教景观都名山胜水之间,环境清幽,而在宗教旅游景区游客可说是人满为患,文物古、建筑和花草树木人为坏严重,生态环境正经受着重的威胁。保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2宗教文化的旅价值 宗教文化艺术和名胜遗迹是我国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巨大的旅游价值。宗教信众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巨大的旅游流,宗教筑、雕塑、活动、围等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徒的普通游客。它区别于一般旅游,呈现出其独特的力,比如,体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源形式;客源市场相对稳定;引功能强大,重游率高;生周期长;参与程度高游客集中、受外界影较小,加上其巨大的影响力及广的涉及领域等。可以说,迷的宗教文化激发了人们的求知审美、猎奇的心理需求;它对现实界人类的启迪、安慰、寄情作用则满足了现代对精神生活的强烈需;另外,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对于宗教信徒来说,能够到这些方朝圣可以算是一生的愿望而且,虔诚的宗教信仰情结促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前心目中的圣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文|王晓华(北京晓月旅游咨询有限公司010-640132087) 一、项目资源背景 上津古城(又名柳州城),地处鄂西北边陲,与陕西的漫川镇接壤,南临汉江,北枕秦岭,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历为交通、政治、文化、商贸、军事之要地。古城南北跨306米,东西宽约261.15米,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上津古城,东距十堰120公里,西北距西安250公里,是湖北西进的桥头堡、陕西东出的东大门。境内交通、通讯便利,省道郧漫路、上湖路、建设中的银武高速、西汉光缆及汉江最大的支流金钱河穿境而过。经济繁荣,政治发达,历史上曾2次置州,6次设郡,14次建县。独有的区位优势和政治文化背景,决定了上津千百年来一直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南北文化的交汇融合地,兵家必争的战略“制高点”,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 “上津”地名历史悠久,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中“丰乡水西南合关衬水而南入上津”,民间传为“圣上渡口”和“最上的渡口”之意。水路运输十分便利,南通楚,北通秦,是武汉至西安的交通要道,南方商队至此要弃舟登陆,北方马队到这儿要乘船东进,因此古时此处舟楫云集,商队如潮,十分繁荣。南北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长达1700余年的悠久历史,数十次频繁的政权更替和繁多而残酷的战争,为上津留下了大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上津历史文物极其众多,但受战乱和水患影响,保存下来的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庙宇类,有杨泗庙,元贞观、城隍庙等;二是馆舍类,有山陕馆(南会馆)、北会馆、天主教堂、武昌会馆、河南会馆等10余个会馆遗址;三是公益建筑类,主要是明清四合院(现存完好)。其中,尤以古城、南北会馆、古戏楼、明清古建筑群(明清古街和四合院)等最有价值。 二、存在的问题 1.古城内民居建筑的残破:古城虽有着千年的历史,但随岁月的推移,古城的空间结构遭到人为破坏严重。古城的城楼、雉堞、护城河等急待保护性恢复。城内沿街多处具有民居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由于保护不到位,已经残破。2.与古城建筑风格不协调的建筑随处可见:由于历史的原因,古城内与古城文化和历史信息极不协调的所谓现代建筑随处可见,如:卫生院、小学、中学等。3.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形成:由于旅游开发的滞后,目前古城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和管理体系,古城内、金钱河畔都未形成针对游客的旅游产品。另外,旅游六要素所涉及的服务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备。 三、创意思路过程

宗教文化类必须书目

宗教类 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1870年)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 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1878年) 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之种种》(1902年)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年)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1910-1922年) 爱弥尔·杜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1913年) 马克斯·舍勒《爱的秩序》(1913-1917年)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1915年) 鲁道夫·奥托《论“神圣”》(1917年) 詹姆斯·乔治·弗雷泽《金枝》(1922年) 马丁·布伯《我与你》(1923年) 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1925年) 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1925-1926年) 威廉·施密特《原始宗教与神话》(1930年) 亨利·柏格森《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1932年) 范·德·莱乌《宗教的本质与表现形式》(1933年) 列夫·舍斯托夫《雅典和耶路撒冷:宗教哲学论》(1938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摩西与一神教》(1939年) 米夏·伊利亚德《宇宙和历史》(1949年) 埃利希·弗洛姆《精神分析与宗教》(1950年) 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1952年) 米夏·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1957年) 克里斯托弗·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1958年) 约阿欣·瓦哈《比较宗教学》(1928年) 约翰·希克《宗教哲学》(1963年) 埃文斯·普理查德《原始宗教理论》(1965年) 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1967年) 彼得·贝格尔《天使的传言--现代社会与超自然的再发现》(1969年)罗伯特·N·贝拉《超越信仰:后传统世界的宗教研究》(1970年) 英格《宗教的科学研究》(1970年) R·露伊卡《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1973年) 埃里克·J·夏普《比较宗教学史》(1975年) 约翰·麦奎利《20世纪宗教思想-1900年-1980年的哲学与神学之边缘》(1981年) 赖齐克·柯拉柯夫斯基《宗教:如果没有上帝……》(1982年) 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一种宗教社会学》(1983年) 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1985年) 布朗《宗教心理学》(1987年)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发展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学生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辽东学院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一、宗教文化的概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文化等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重温中华文明的创造历程,包括宗教文化的创造历程,从中吸取智慧,经验和教训,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利于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新文明。中国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形成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 (一)宗教文化的传入 在先秦,有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秦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互渗;在秦汉则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道两家的互绌相摄,汉末以后有儒佛道三家的鼎立和互补,其后又有四家五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以及更多的亚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与共存。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种多元开放的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形成兼收并蓄的传统。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各种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发展,相互和平共处,人们可以兼信两教或三教,这种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许多外国宗教以和平方式,通过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径传入中国,其中以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最为成功。 佛教之进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主动请进来的,取经、译经活动绵延了数百年。中国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学上,态度之认真,思索之深密,耗时之持久,都是相当惊人的。唐、宋、元、明、清诸朝,陆续传入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祆教、犹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教),除了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联系外,其他宗教,包括明末利玛窦传入天主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传入中国。

浅谈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浅谈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摘要】宗教文化和旅游业具有密切的关系,开发宗教文化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承、交流和研究。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业相互影响 作为人类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文化,它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宗教文化所起的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一、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耶路撒冷、意大利罗马、梵蒂冈等都成了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中国宗教种类齐全,既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来宗教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教如明教、白莲教等。仅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信徒、专家学者和一般游客。因此,宗教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旅游商品,为增收创汇做出了贡献。宗教文化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直接的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另外,宗教文化还可以通过间接的形式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宗教文化中的许多人物、故事和传说非常生动,被搬上了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并广为传播。从而激起一些潜在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 二、旅游业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的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都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对宗教文物古迹也起着保

旅游宗教文化论文

浅谈宗教与唯心主义 关键字:宗教唯心主义极端 摘要: 宗教和唯心主义之间只是有交集的关系,对于坚信唯物主义的我们早已不能完全地相信科学不能够解释的东西,虽然生活中无处不渗透着儒释佛甚至基督的影响,还是习惯用理性来判断一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中引人向善的力量自是可以吸取,中庸的思想令人时刻警惕着极端。矛盾带来的大都是痛苦,我们要在夹缝中进行自我救赎。这便是我对宗教文化的认识。 正文:初识宗教,只觉得那不过是唯心主义的自欺欺人罢了,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大不相同。 宗教是一种主观意识对希望的执着而诞生的一种强大的精神依靠. 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信仰,宗教组织,祭礼,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 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 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对宗教进行研究的学科是宗教学。 宗教可以大致分为自发宗教和人为宗教两大类。自发宗教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一般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宗教。而现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人为宗教。 而唯心主义则是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旧译观念论。蒙昧时代的灵魂不死的观念和万物有灵的观点,隐含着精神可以脱离物质的臆想,是唯心主义的萌芽,哲学唯心主义是在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剥削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有闲暇专门从事智力活动的时候产生的。 这里面有一定的区别,在这里,如果把话题设在讨论他们之间的区别上,就不要预设那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前提,否则,会说不清楚。 首先,对于唯心主义,一般讲是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但仅以唯物和唯心的二元对立思想是不能涵盖所有的宗教思想。比如佛教的思想核心是唯识论。有人说佛教思想既有什么又有什么,好象都沾边。其实佛教就是他自己,硬去划出唯物或唯心只能搞乱自己。唯心主义的英文原意就是“理性思维”的意思。但译成唯心主义,就变成荒谬的代名词了。 第二、宗教是一种精神信仰,哲学上讲是对人精神上的一种终极关怀。因为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就在探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回答这个问题,宗教比较得心应手。但需要说明的是,宗教是信仰,而信仰是不需要理性的。这是宗教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在宗教当中,也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也有既非唯心又非唯物的。 譬如古印度的顺世学派,他们否认人死后有轮回,讲究现世的享乐,他们是唯物主义的。其余大多数是唯心主义。 而佛教、耆那教等有些特殊,不能划入到唯物或唯心,因为他们都反对梵天(上帝)创造人类或宇宙万物的说法。而佛教又承认人的业力投胎,因缘果报的情况,这些又不同于截然的唯物论。耆那教也有些类似。 唯心主义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在当时社会条件相对落后,人们思想素质极其底下。在面对各种天灾人祸,猛兽攻击,饥饿重病等客观条件不利刺激因素下,人为寻求一种心理平衡和安慰,对未解神秘大自然寄托一种超人力量的保护寄托思想。这是在历史开端科学落后情况

旅游宗教定义

第一部分旅游的定义 1.旅游活动自古就有, 信徒的朝拜、帝王的巡幸、文人雅士的游历都属于早期的旅游形式。 ——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 2.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1927年由德国蒙根.罗德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3.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引起永久居留,并且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强调旅游的综合性,指出旅游活动中必将产生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4.旅游发生在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地,旅游的活动是人们离开他平时工作和居住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运动和逗留该地的各种活动。 ——1974年英国学者伯卡特和梅特列克提出,强调了旅游本质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 5.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中国学者于光远1985年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 6.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娱乐、运动、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等,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活动,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一年,且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 ——世界旅游组织1995年对旅游的定义 7.旅游是要符合三个要素的:异地性,暂时性,综合性。即旅游是旅游者在一段时间内离开惯常环境所发生的所有活动。 ——艾斯特及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宗教的定义 宗教是一种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文化现象, 人类社会在诞生之初, 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 由宗教节日、宗教仪式、宗教伦理和宗教圣地组成了今日的宗教文化景观。 ——颜亚玉 1. 宗教实在论(宗教的实质为神性感受) a) 新教神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 年)的“绝对依 赖感”(‘a feeling of absolute dependence’) b) 神学家兼宗教现象学者奥托(Rudolph Otto,1869-1937 年)“对神性的感受”(‘the sense of the numinous’)

浅谈中国小说文化的发展

浅谈中国小说文化的发展 在这学期的课程中,卢彬老师系统的向我们阐述了文化的产生和概念。而在我看来,传统文化的诞生是基于时间流逝的必然结果,而文化传统则是这一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体系。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十分宽阔的领域,所以这次的论文中我只能就其中一个微小的点试着做出自己的理解。 而这次,出于个人兴趣,我想要探讨的对象则是中国的小说文化。可以说,小数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时代的演变,不同时代的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文化的变迁。在资料中我们可以查询到,“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所谓的「小说」,是指琐碎的言论,与如今我们的理解显然大不相同。直至东汉桓谭《新论》:“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小说家」列为十家之后,其下的定义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才稍与今日小说的意义相近。从百科里的解释看,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虽然提起小说一词,大部分人心中首先会想起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确,这四部著作历久不衰,是汉语文学史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好几代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有很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但这几部作品中,出现最早的《三国演义》也已经是元末明初的作品了,事实上。中国的小说历经前秦的古代神话小说、汉晋六朝的志人志怪小说、隋唐的传奇小说、宋元的话本小说、明清的章回小说、现当代的白话小说以及当前兴起的网络小说约三千多个春秋的洗礼,有着充分的历史厚度和岁月沉淀。 从不同时期的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作者所想表达的东西也有所不同。这里不妨看看《世说新语》。它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说来惭愧,我对其的认识基本只停留在课本里的部分节选上。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询得知,其在小说的发展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能不提出来,《世说新语》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底教科书”。鲁迅如何评价它暂且不提,我还了解到,《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它同时也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纵观全书,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以佛教为例 旅游管理专业薛元课程老师潘芬萍 摘要:中国宗教在其发展历史中,始终与中国文化的整体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处于动态互补的关系之中。考察中国文化的整体构建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宗教形态的存在,而这些不同形式的宗教文化的互相冲突与融合,共同构筑起多元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宗教以制度化的宗教为主,此外还有大量的民间宗教信仰,后者虽不具备制度化宗教所具有的完整的构成要素,却含有宗教性与世俗性相融合的双重社会功能,其强度、广度及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往往超过制度化的宗教。中国佛教在其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实现了分化,其中许多佛教文化因子与中国社会固有的文化因子相融合,形成独具世俗色彩的宗教形态,也对中国旅游文化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篇论文立足于佛教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以便我们对佛教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推动我国旅游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宗教;佛教;旅游 1绪论 1.1宗教与旅游 宗教与旅游具有某种近乎天然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力。世界宗教的早期发展史无不印证了这一点。释迦牟尼也在印度中部恒河流域托钵化缘、游走传教;道教徒也大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可以说,旅游天然就是宗教的传播方式,是宗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宗教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则促进这一资源价值的实现,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宗教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和辉煌的物质文明,开拓了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很多宗教景区因此成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第三,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与旅游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兴旺发达,不仅有利于修复和保护古老的宗教遗产,还能有力推动宗教复兴和健康发展;宗教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又赋予旅游新的文化内涵和开发领域。优质宗教文化资源与健康旅游活动充分良性互动,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宗教文化的精华,发挥宗教净化人心灵、规范人行为、提升人境界的积极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四,宗教与旅游还有深层的内在联系。在人与社会日益疏离的今天,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与逃避,他们想离开和逃脱日常的世俗世界,到外面去寻求一种真实的、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宗教与旅游的天然密切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我们不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它们照常自然联姻。由于宗教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再加上旅游的过分市场化运作,放任自流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高度重视,对宗教旅游的特点、规律进行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思路,引导宗教旅游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1.2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国内外文化旅游典型案例梳理

国内外文化旅游典型案例梳理 世界各地文化旅游的体系大体都是通过文化资源、旅游消费与供给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几个方面来体现的,而各个地区又略有不同:在自身文化资源特色的基础上,美国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自由、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即鼓励地方及产业自主发展,联邦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及经济补助;欧洲则通过合作框架或者政策性引导措施的出台,鼓励国家或是内部城市间的合作与联合,继而强调欧盟整体在国际的竞争地位;日韩等亚洲国家则是通过突出发展自身在资源、交通或产业等某些方面的优势条件,并且做到扬长避短,从而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每个地区或城市的文化旅游发展应该说都有自己的特点,本文只能将欧洲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及部分亚洲城市的文化旅游发展情况进行简单梳理,希望能将文化旅游的主要方式有所体现。 一、国外文化旅游典型案例 (一)美国文化旅游产品的象征:“米老鼠”与迪斯尼 2003年11月福布斯公布了“全球十大虚拟人物财富榜”,米老鼠与哈利波特、皮卡丘等十个虚拟人物登上了荣誉榜并名列榜首。当今世界凡是媒体可到达的地方,尤其是少年儿童,80%以上都知道“米老鼠”、“唐老鸭”和著名的“迪斯尼乐园”。我们回顾它的发展史并分析其营销手段和策略,对新世纪建立文化的中国、文化产业的中国和文化发达的中国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米老鼠的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拥有对新事物、新技术的高度敏感、浓厚兴趣和永不间断的创新能力,这是推动米老鼠从一个普通的动画角色发展成为世界娱乐业帝国形象的根本动力。他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他和他的同事们创造了独特的迪斯尼动画电影造型特征原则。主要表现在迪斯尼动画电影经由米老鼠及系列片的尝试,逐步建立出写实与卡通化为原则的造型特点。第二,迪斯尼和同事对于新技术的不断采用也是“米老鼠”受到欢迎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体现一是由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二是由黑白片到彩色片。 沃尔特·迪斯尼的可贵,就在于他不满足做一个出色的动画片画家,而是在一群志同道合伙伴的参与下,成立了一家专业的动画制作公司,从“创意内容”核心层出发,逐步扩大到“产业基地”,用现代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大批量制作动画片并把它们销往世界各地;同时,又为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形象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