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宗教旅游的类型及特征

合集下载

我国宗教景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我国宗教景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我国宗教景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旅游关系极为密切,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的宗教有着不同特征的宗教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与宗教信仰以及宗教氛围具有同一性,成为大地上最具特色、最具魅力、最具影响的文化表径。

研究和开发这些宗教文化景观,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意义。

我国深受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影响。

在地表上创造和积淀了丰富的宗教景观,这些宗教景观大多又往往与旅游名胜地密切相关,因而研究和开发宗教景观,挖掘宗教文化,对我国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宗教景观旅游资源类型宗教是一种有确定信仰对象,有一定思想体系、以驱恶扬善来增进世界和谐的信念及其传播行为。

与此相应,凡是承载、蕴涵、体现以上精神信仰和传播行为的景观就是宗教景观。

我国宗教景观丰富多彩。

按不同的类型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1 按其存在的形式分宗教景观按其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寺观、石窟、塔、造像、经幢、经文石刻、陵墓及其附属建筑体等。

其中以石窟群、陵墓及其附属建筑体数量最大,而以佛寺、道观、塔在全国最多。

在已公布的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石窟”一项有34处,佛寺、道观约140处,造像、经幢、石刻也多作为独立的景观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 按不同的宗教派别分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四大宗教,依照不同宗教创造的宗教景观,可以把我国的宗教景观分为四大类: 即以名山、寺庙、洞窟、佛塔为主的佛教旅游资源; 以主要名山、宫观庙宇、洞窟石刻及遗迹为主的道教旅游资源; 以清真寺院、著名遗迹为主的伊斯兰教旅游资源; 以主要教堂、著名遗迹为主的基督教旅游资源。

2.我国宗教景观的旅游吸引力分析2.1 宗教景观的神异性使其具有不同于一般旅游地的神秘吸引力。

宗教景观以其不同于世俗的氛围吸引着各类游客。

宗教旅游的类型、特点和开发

宗教旅游的类型、特点和开发

作者: 张桥贵[1];孙浩然[2]
作者机构: [1]云南民族大学教授;[2]中国人民大学宗教社会学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世界宗教研究
页码: 128-139页
主题词: 宗教旅游;景观;遗产;开发
摘要:宗教旅游是宗教信仰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的总和。

宗教与旅游具有某种近乎天然的密切联系,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力。

宗教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则促进这一资源价值的实现。

本文就如何引导宗教旅游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如何使优质宗教文化资源与健康旅游活动充分良性互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行理论探讨。

旅游地理——宗教类

旅游地理——宗教类

武当山石牌坊
武当山金殿内的真武铜像
源 于 道 教 的 铜 雕 塑
摄 于 河 南 平 顶 山 神 农 山 。
武 当 山 太 子 坡 九 曲 黄 河 墙
蓬莱阁
在山东蓬莱。相传八仙从此入海。同海事防御工事相结合,故下有炮台等。此处引人关注还地狮 子耳朵很大的特点。
大相国寺内的 千手观音
少林寺
(资料来源:旅游广告)
少林寺练功图(黑白照片) 绘于少林寺练功房壁上(图中浅色直线系扫描质量不佳所致)。该房地面砖凹
坑处处,为练功时踏成。另有一室,数年前搞了练功泥塑像。
江西宜春宝峰寺,佛教祖庭之一。
乐山大佛
位于乐山凌云山西 壁。唐开元元年为镇水名 僧 海 通 创 建 , 历 90 余年 而 成 。 佛 通 高 71 米 , 耳 朵中可并立 2 人,脚面可 容百人,为世界最大坐佛。 原来上覆盖13层重楼。 但数年前大卧佛之说 应当是巧合的缘故。
南岳大庙 为五岳庙中规模最大者。上图
为戏楼。但仍有部分建筑尚未恢复。
延庆观 在开封市区。其 建筑形式少见。 而更奇特处在于 因黄河泛滥,泥 沙将其底层大部 分掩埋,深达 8 尺。 现在是将泥沙清 理之后的状况, 从图中可看出, 目前的地面还高 于其券门。进入 券门可发现底层 为穹窿顶,故有 利于承受上层重 量。
宁波保国寺
在群山之中,环境清幽。主要建筑皆为宋代遗存,价值很高。图中大殿更有奇特之处:一为左右间的梁柱之用料和形 式并不对称;二为鸟雀从不入殿,即使人为将其放入也立即飞出。多少建筑学家均未能破解其迷,至今在庙门内有大幅广告型启事, 征求解迷。我考察时又遇一事,工作人员亦迷惑不解:地上横放一木梁,上有浮尘。忽然发现其上有似多足虫爬行痕迹,从梁之一端 到彼端,但绝非常见之虫,究系何虫实在费解。

7种旅游者类型特征

7种旅游者类型特征

2
休闲度假型旅游者
指以休闲、度假、疗养、消 除疲劳、增进健康为活动内容的 旅游者。
2
休闲度假型旅游者的特点
对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有明确的选择;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设施有较高选择; 停留时间长,重游率高; 旅游者一般为高收入者,休闲消费水平较高, 对价格不敏感; 对服务质量要求高,为了健康和愉悦。
者群体。他们活动包括云游、朝圣、
拜神、求福、参加宗教仪式、欣赏宗 教建筑、观赏宗教环境等。
5
宗教朝觐型旅游者的特点
客流比较集中,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 不能违反特定的宗教习俗和规定;
季节性弱,宗教朝觐时间性强
6
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以探亲访友、寻根问祖、出席
节庆典礼活动、处理家庭事务为
目的的旅游者。
1
观光型旅游者的特点
旅游者旅游活动中缺乏参与性和交流性; 喜欢知名度高、形象好的观光目的地; 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空间和自由选择度大; 在目的地的逗留时间短,重游率低; 旅游者的流动性大,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水平低; 受气候的影响大,旅游淡旺季十分明显; 出行团队形式多,对价格比较敏感。
7
公务商务型旅游者的特点
出游率高,停留时间长,支付能力强; 季节性不明显,对目的地选择无自由度,较少受价格变动影 响; 一般具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公司付费,对价格不敏感; 会议旅游的计划性强,所需餐位、交通、等可事先做出安排; 要求接待服务单位要求高,需舒适、方便、快捷、完备、高档
8
其他旅游者类型
购物旅游者 工业旅游者 乡村旅游者 新婚旅游者 金婚旅游者 银发旅游者 红色线路旅游者
探险旅游者 生态旅游者 狩猎旅游者 太空旅游者 仿古旅游者 两极旅游者 美食旅游者

宗教旅游文献综述

宗教旅游文献综述

当今社会是文化多元的社会,文化内容形式多样,各种文化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中。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宗教信仰已经不仅是一种纯粹的信仰活动,也成为了一种旅游休闲方式。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了极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

1.1宗教文化旅游1.1.1宗教与宗教文化旅游宗教对于宗教的界定, 由于人们立场的不同和理解态度上的差异, 以至于众说纷纭。

宗教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给宗教下的最低限度的定义是“对于精灵实体的信仰”宗教学家密尔顿·英格则把宗教定义于“人们藉以和生活中的终极问题进行斗争的信仰和行动的体系”;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宗教“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

如果我们不固执于用某一个定义理解宗教, 而是多视角、多层面地考察, 就不难发现, 对宗教的界定, 虽出多门, 但都不否认宗教具有“对某种无限者的信仰”这一主要特征,“宗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其最主要特征是对神明的信仰和崇拜”。

张挺平指出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宗教为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宗教文化宗教文化不仅仅表现在信仰主张上,而且表现在相关的一切方面:建筑、雕刻、绘画、文学、艺术、音乐、哲学、医学、天文学等等—举凡人类文化的所有分支与精华,基本上在宗教文化中都有相应的表现。

宗教在全部文化中,努力扩张自己的影响,并且积淀在民族内部,构成了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文化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

所以说,不了解宗教,就不能透彻地了解人类的科学、文化及其发展。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又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宗教史人类文化早期表现,与人类文化同时存在,是人类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产物。

旅游宗教定义

旅游宗教定义

第一部分旅游的定义1.旅游活动自古就有, 信徒的朝拜、帝王的巡幸、文人雅士的游历都属于早期的旅游形式。

——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2.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1927年由德国蒙根.罗德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3.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引起永久居留,并且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强调旅游的综合性,指出旅游活动中必将产生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4.旅游发生在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地,旅游的活动是人们离开他平时工作和居住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运动和逗留该地的各种活动。

——1974年英国学者伯卡特和梅特列克提出,强调了旅游本质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

5.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中国学者于光远1985年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

6.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娱乐、运动、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等,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活动,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一年,且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

——世界旅游组织1995年对旅游的定义7.旅游是要符合三个要素的:异地性,暂时性,综合性。

即旅游是旅游者在一段时间内离开惯常环境所发生的所有活动。

——艾斯特及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宗教的定义宗教是一种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文化现象, 人类社会在诞生之初, 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由宗教节日、宗教仪式、宗教伦理和宗教圣地组成了今日的宗教文化景观。

——颜亚玉1. 宗教实在论(宗教的实质为神性感受)a) 新教神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 年)的“绝对依赖感”(‘a feeling of absolute dependence’)b) 神学家兼宗教现象学者奥托(Rudolph Otto,1869-1937 年)“对神性的感受”(‘thesense of the numinous’)c) 基督教神学家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 年)的“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d) 范·德·列伍(van der Leeuw,G. 1890-1950) 引进的‘搁置判断’(epoché)着意将宗教与世俗分开,把宗教归属为‘另类的’(sui generis)。

7种旅游者类型特征

7种旅游者类型特征

1
观光型旅游者的特点
旅游者旅游活动中缺乏参与性和交流性; 喜欢知名度高、形象好的观光目的地; 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空间和自由选择度大; 在目的地的逗留时间短,重游率低; 旅游者的流动性大,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水平低; 受气候的影响大,旅游淡旺季十分明显; 出行团队形式多,对价格比较敏感。
行交流,使知识及专业得到提高; 需要相对特殊的服务和接待方式,对导游要求较高; 要求旅游线路具有文化科普内涵和连续性,喜欢重游和 深层游。
4
消遣娱乐型旅游者
以享受临时环境所带来的欢乐和 消遣为主要目的。他们希望在欢笑 中松弛精神、愉悦身心,消除疲劳, 从而消除紧张生活的烦恼,摆脱自 己社会角色和工作中的压力。
2
休闲度假型旅游者
指以休闲、度假、疗养、消 除疲劳、增进健康为活动内容的 旅游者。
2
休闲度假型旅游者的特点
对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有明确的选择;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设施有较高选择; 停留时间长,重游率高; 旅游者一般为高收入者,休闲消费水平较高, 对价格不敏感; 对服务质量要求高,为了健康和愉悦。
8
其他旅游者类型
购物旅游者 工业旅游者 乡村旅游者 新婚旅游者 金婚旅游者 银发旅游者 红色线路旅游者
探险旅游者 生态旅游者 狩猎旅游者 太空旅游者 仿古旅游者 两极旅游者 美食旅游者

7
公务商务型旅游者的特点
出游率高,停留时间长,支付能力强; 季节性不明显,对目的地选择无自由度,较少受价格变动影 响; 一般具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公司付费,对价格不敏感; 会议旅游的计划性强,所需餐位、交通、等可事先做出安排; 要求接待服务单位要求高,需舒适、方便、快捷、完备、高档
4
消遣娱乐型旅游者的特点

第7章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第7章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二)、宗教名山


高山名岳,如武当山、青城山等,历史上还是 现在一直为道教所占。 敦煌发现过一首《山僧歌》,虽很难肯定是禅 宗的作品,但与禅僧的生活态度是极相似的: “问曰居山何似好?起时日高睡时早,山中软 草以为衣,斋食松伯随时饱,卧崖龛,石枕脑, 一抱乱草为衣袄,面前若有狼藉生,一阵风来 自扫了,独隐山,实畅道,更无诸事乱相挠。”


其实,悬空寺是科学地利用了力学原理,整个 楼阁是借助了巧插进悬崖里的悬挑梁的托力而 建造的。梁柱一体,虚实相应,曲折出奇,引 人入胜。历经风雨侵袭、地震震动的考验,依 然保持至今,实为建筑史上的奇迹。河南登寺 的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始建 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塔高3 9.8米,为密檐式砖塔,外形为十二边形, 呈抛物线状,秀丽而又流畅。它带有一定的异 国情调,又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塔发展过程 中的里程碑式的杰作。

(六)宗教活动(行为)

(七)宗教礼仪
(八)宗教神迹 第四,宗教传说中的神奇性事迹,宗教 仪式与宗教音乐等,是对旅游者很有吸 引力的文化资源。在意识形态中,宗教 是以非理性的信仰为其支柱的,这不同 于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其它意识形态。宗 教所追求的是彼岸的世界,缥缈的天国; 宗教徒希求的是奇迹的出现。历史上遗 留下来的种种传说,尽管有许多荒诞不 经的地方,但在宗教徒看来,却是朝拜 的对象。
第七章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第一:宗教旅游资源的现状分类
一、现有的 如:各地的著名寺院和道观 二、潜在的 如:有一定的观赏性、开发不够的

第二:根据旅游动机的分类
一、宗教朝圣地 麦加、梵蒂冈、耶路撒冷


二、宗教考察地
第三 按文化结构的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宗教旅游的类型及特征摘要: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天已有多种形式,宗教旅游就是其中的一种。

宗教旅游主要指非宗教信仰者围绕宗教文化资源进行的各种旅游活动,包括考察、观光、游憩、休闲等。

宗教作为旅游的依托载体和活动平台表现出与一般的商务旅游、观光旅游、文化旅游有了显著区别。

本文首先介绍了宗教与旅游的关系,接着又讲述了宗教旅游的基本类型,最后还写了一下宗教旅游的特点。

关键字:宗教、文化、旅游导言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并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宗教文化所起的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开发宗教文化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①一、宗教与旅游的关系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力。

宗教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则促进这一资源价值的实现,宗教与旅的关系(②③)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力。

从佛教在我国传播、发展乃至衰落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旅游对于宗教具有的重要作用。

首先,佛教传入中国本身就是东西方佛教徒梯山航海旅行的结果。

其次,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壮大同样离不开旅游活动。

许多高明的禅师都是从自然景观中悟到人生真谛的,所以大凡得道之人都喜欢遍走高山大川、遍访高僧大德,游历山水、品味自然、切磋佛理。

对于宗教信徒来说,到圣地朝拜仍然是他们一生最幸福的事情。

第二,宗教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则促进这一资源价值的实现,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宗教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和辉煌的物质文明,开拓了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很多宗教景区因此成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无论是佛教的寺庙、道教的宫观,还是天主教的修道院大多修建在远离闹市的山林之中,这都是人们休闲之余旅游的最佳场所。

无论佛教或是道教都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寺观的选址总是尽可能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中美的因素,最大限度调动人们的主观情感与直觉顿悟,通过曲径通幽、深山古刹、松风水月、晨钟暮鼓、塔林壁画、石窟雕塑等方式进一步衬托,创造出与大自然浑为一体的宗教氛围,洋溢着超凡脱俗、返朴归真、静谧祥和、庄严神圣的宗教美感,即使位于城镇的宗教建筑也会因为周围闹市的衬托而愈显幽远清静。

中国的佛教四大名山、道教四大名山以及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无不如此,时至今日仍然是人们心目中的旅游圣地。

信徒出于虔诚,不辞千里前来烧香拜佛、寻仙访道、求法朝圣;一般游客也前来领略宗教地的自然风光,接受宗教文化的熏陶洗礼。

宗教为旅游提供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双重优质旅游资源,旅游则进一步促进宗教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它们都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与旅游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兴旺发达,不仅有利于修复和保护古老的宗教遗产,还能有力推动宗教复兴和健康发展,宗教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又赋予旅游新的文化内涵和开发领域。

弘扬传统宗教文化能够发挥宗教净化人心灵、规范人行为、提升人境界的积极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强,纯粹观光式的旅游活动逐渐被冷淡,具有独特人文内涵的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宗教旅游便是其中的一个热点。

第四,宗教与旅游还有深层的内在联系。

在人与社会日益疏离的今天,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与逃避,他们想离开和逃脱日常的世俗世界,到外面去寻求一种真实的、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人们外出旅游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休闲度假和玩耍,而更多的是为了使精神得到满足。

开展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旅游,不但可以充分合理地调动旅游者的宗教参与性、积极性,还能促进宗教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二、宗教旅游的基本类型宗教旅游正在不断的发展、成熟,经过众多学者研究分析把宗教旅游大体上分为边缘型、半边缘型、半核心型、核心型四类。

(④⑤⑥⑦)(一)边缘型宗教旅游边缘型宗教旅游活动主要指以宗教和旅游为双重幌子,实际上既不属于正常宗教活动,也不属于常规旅游活动,我们将其称为旅游传教和旅游渗透。

(二)半边缘型宗教旅游半边缘型宗教旅游活动主要包括宗教购物旅游和宗教娱乐旅游。

购物是旅游的六大因素之一,人们到了旅游景点难免会买一些精美的特色产品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在宗教旅游中也是如此。

在某些情况下宗教购物甚至会成为旅游的主要目的,一些佛教信徒会不远千里专门赶来购买开过光的佛像、法器、吉祥物,消费素食斋饭等。

在全国各地宗教旅游景点或周围几乎随处可见抽签、占卜、算命活动,一些寺院也开展了类似的宗教娱乐活动,同样吸引了不少游客,但这一切仅仅只是作为旅游者疲倦之后的休息与消遣。

(三)半核心型宗教旅游半核心型宗教旅游活动主要包括宗教民俗旅游、宗教节日旅游、宗教庙会旅游和民间宗教旅游,宗教民俗是宗教世俗化的重要方面。

宗教节日是为了纪念具有重大宗教意义的人物、事件而赋予神圣色彩,并且举行相关庆祝活动的某一天或一段时日。

世界各大宗教都有自己的重要节日如:基督教的复活节、圣诞节;佛教的佛诞节、成道节、盂兰盆节;道教的燕九节、本命之神日;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宗教活动,信徒也会从四面八方赶来。

庙会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宗教高度世俗化的产物,它以寺庙宫观为核心依托,集宗教、经济、文化、娱乐、旅游诸多功能于一体。

各著名宗教场所也因定期举行的庞大庙会而声名远扬,奠定其较高的信仰地位、历史地位和宗教地位。

例如北京的地坛庙会,山东的泰山庙会,湖南的南岳庙会。

(四)核心型宗教旅游核心型宗教旅游活动主要包括宗教朝圣旅游、宗教观光旅游、宗教休闲旅游、宗教生态旅游、宗教体验旅游,是宗教资源和旅游元素高度互动的产物。

宗教对人的精神具有多重作用,它有非凡的感召力,吸引人们自觉去圣地朝拜,形成了宗教朝圣旅游活动。

世界各大宗教都有自己的圣地,罗马圣墓、耶路撒冷圣城、克尔白清真寺、鹿野苑等等,不但是信徒们一生不能不到的地方,对于普通游客来说也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宗教观光旅游是以非宗教信仰者为主体,对有形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园林等进行的以游览、欣赏、参观、考察为主的旅游活动,它主要侧重于对历史知识的、艺术审美的追求,以及对宗教神秘性的感受等几个方面。

宗教观光旅游可以进一步分为宗教人文景观旅游和宗教自然风光旅游,人们置身这些具有浓郁宗教氛围的景观当中,往往会油然而生离尘脱俗之感,享受在世俗观光旅游中体悟不到的乐趣。

宗教生态旅游是优质宗教资源与健康旅游活动充分良性互动的典范,宗教为旅游活动提供了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层次的生态智慧,保障和指引宗教旅游积极健康发展;旅游活动则为优秀宗教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纯净的空间和途径,吸引更多的游客了解宗教,弘扬宗教的真善美精神,保护不可再生的宗教资源。

三、宗教旅游的特点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宗教旅游具有客源稳定、生命周期长、回游率高等特点。

从宗教学、旅游学的复合视角来看,宗教旅游具有参与程度高、涉及范围广、开发潜力大、牵扯问题多等特点。

(④⑤⑥⑦)(一)参与程度高。

一般旅游往往只停留在眼睛和身体的层面,而宗教旅游则可以上升到心灵高度,旅游者不仅可以看到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也能亲身参与健康积极的宗教法事、仪式,因而吸引了大量游客。

(二)涉及范围广宗教是具有历史延续性的传统文化模式,也是具有现实影响力的意识形态,在漫长的传播、发展、演化中宗教渗透到了人类文明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影响着国家、民族和个人。

许多文化旅游形式都或多或少有宗教因素,都可以或多或少融进宗教因素,比如说少数民族风情旅游、民俗旅游等。

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比如伊斯兰教之于维吾尔族、藏传佛教之于藏族。

(三)开发潜力大我国的宗教旅游资源不仅分布广,而且品位高、组合好。

如泰山之雄、华山之险、衡山之秀、西湖之美,除了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外,更有宗教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

山以佛称,境缘道胜,很多宫观庙宇、石窟、遗迹及寺院等宗教活动场所,广泛分布于风光秀丽的名山,宗教因山秀而前趋,山岳因宗教而扬名。

如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以及嵩山、千佛山、鸡足山等都是因佛教而扬名的旅游圣地,而龙虎山、三清山、青城山等又是因道教而闻名的游览中心。

另外我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是许多民间信仰的诞生地,巨大的宗教祖庭效应会吸引大量海外游客前来朝圣。

(四)牵扯问题多在看到宗教带来巨大旅游商机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宗教旅游中潜在和现实的问题。

首先是利益分配的问题,因为部门的现实利益夹杂其间,旅游、文物、文化、宗教、园林等部门本该携手共谋发展宗教旅游大业,却往往陷入争权夺利之中,一些地方为争门票收取权或分成比例,造成许多矛盾,已完全将整体利益抛至脑后,以至造成很大损失。

其次,旅游传教和旅游渗透问题,这些活动在涉外宗教旅游中时有发生,少数敌对分子以游客的身份做掩护,利用宗教对我们进行渗透,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

第三,开发和保护的问题,宗教旅游高度依赖原生的、不可替代的宗教建筑和人文景观,在开发中不注意保护,过度商业化、产业化,给宗教带来危害的同时,旅游也将丧失可持续发展的资本。

三、总结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国也不例外,宗教休闲旅游古已有之,古代士人常常到寺院道观及其附近山林访僧问道,品茗闲谈,参禅悟道,以文会友,游哉山水,放松身心。

占据天下名山胜水的宗教也拥有高超的般若智慧,为开展休闲旅游提供了双重优质资源。

寓教于游,游教并重是宗教休闲旅游的特色,它远远高于表层化的宗教观光旅游,在欣赏风景、放松身心的同时领悟到生活的真趣,生命的真理,生存的真谛,是宗教休闲的目的。

宗教是人类的思想宝库和信仰宝库,能够适应人类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使人们摆脱恐惧和孤独、宣泄压力和紧张,获得慰藉和满足,我国传统的宗教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在漫长的传播和演化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优秀文化,与儒教一起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和平的民族性格。

佛教和道教一向宣扬慈悲为怀、积德行善、禁杀护生、助人利他、无我牺牲、圆融和谐、平等博爱等思想,此外宗教还有蕴涵丰富的养生资源,诸如气功、药膳、武术等。

通过对这一方面的文献研究,我发现发展宗教旅游任然存在很多不可预见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根据其特征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便不时之需。

发展宗教旅游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在开发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它所带来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