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毕业论文

题目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学生姓名杜吉舟学号0707044005

所在院(系) 历史文化系

专业班级2007级旅游管理0071班

指导教师肖亚波

完成地点陕西理工学院

2011年 5月 12日

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系旅游管理071班杜吉舟陕西汉中)

指导老师:肖亚波

【内容摘要】伴随着宗教千年的发展和传播,各宗教传教士穿梭在世界的各大洲。从古代到现代宗教与旅

游发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宗教旅游是宗教信仰、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的总和。宗教与旅游具有某种

近乎天然的密切联系,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力。本

文通过宗教的发展历史叙述厘清二者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宗教旅游发展关系

引言

宗教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则促进这一资源价值的实现。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宗教是一种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文化现象,人类社会在诞生之初,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宗教与旅游关系密切,它们既有共生性的一面,彼此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又有互斥性的一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和矛盾。

宗教与旅游传统社会中的关系处于互动之中。一方面,宗教对旅游的影响极为深刻,它是旅游景观得以营建以及旅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辅助因素。另一方面,宗教反过来也受到旅游活动的逆向影响,宗教适应旅游活动的需要而作出相应的自我调整的情况甚为普遍。

自然宗教还是人为宗教,人们的宗教活动总是要在特定的时空内举行,总是要通过一定的禁忌和仪式来表达与俗世社会的界限与分离。于是,由宗教节日、宗教仪式、宗教伦理和宗教圣地所建构的宗教文化景观便应运而生,后来义逐渐演化为今日之所建构的宗教文化景观便应运而生,后来义逐渐演化为今日之宗教文化遗产。这些宗教文化遗产虽各有千秋独具特色,都是人类生存经验与道德智慧的结晶,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的高度与认知自我的深度,是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宗教概述

(一)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一种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文化现象,人类社会在诞生之初.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远古时期,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对人生无常的焦虑.使各种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便以原始宗教的形式纳入到远古人类的生存体系之中。同时,宗教作为一种映像社会现实的群体意识形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始终在不断地调整着自身的存在方式。

(二)宗教旅游

宗教旅游是旅游活动方式之一。宗教旅游是一种以宗教朝觐为主要动机的旅游活动。自古以来世界上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徒都有朝圣的历史传统。凡宗教创始者的诞生地、墓葬地及其遗迹遗物甚至传说“显圣”地以及各教派的中心,都可成为教徒们的朝拜圣地。如耶路撒冷,由于基督徒认为是救世主耶稣的诞生地,犹太人认为是大卫王的故乡、第一座犹太教圣殿所在地,穆斯林认为“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曾在此“登霄”升天,故成为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吸引了大批的海外朝圣者。现代比较著名的基督教圣

地有罗马教廷梵蒂冈,传说“圣母玛丽亚显圣”的法蒂玛(葡萄牙)以及联邦德国的奥柏拉格尔高和法国的卢尔德;佛教圣地集中在东南亚和中国,如斯里兰卡的佛牙寺和克拉尼亚大佛寺,中国的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和普陀山)以及新近发现的佛祖指骨的扶风法门寺;伊斯兰教有四大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和凯鲁万。其中麦加是所有宗教旅游中规模最大、朝觐人效最多的一处圣地。伴随着宗教的传播发展也促进了旅游的发展。

二、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旅游活动自古就有.最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各式各样的崇拜,从而长途迁徙。信徒的朝拜、帝王的巡幸、文人雅士的游历都属于早期的旅游形式。

汉朝的白马寺。白马寺,我国各地有若干寺庙均为此名,其中以河南白马寺最为有名。

河南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唐代僧侣出国释游的典型代表是玄奘和鉴真,二人一个西游,一个东渡;一个求经.一个弘法。对后世乃至当时社会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唐时来华游学的僧侣尤以东亚日本、朝鲜为主。当时的日本以中国为佛教母体.派了大批僧侣来华游学。在隋唐之际。先后有六个佛教宗派传人日本。在众多来华僧侣中.许多和尚在中国一呆就是很多年,如于838年入唐求法的圆仁和尚,在中国游学10年,游迹遍布江淮、华北、河洛地区。其间。他曾南游扬州,学习梵语;北登五台。参观古刹:又西入函谷,居长安青龙寺.拜义真为师学习密宗。他还将来华见闻整理成书,撰成《人唐求法巡礼行记》一部.为我们保存了不少中日两国佛门交游的可贵史料。至于朝鲜来华的僧侣也为数不少.唐代佛教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就是额罗人.像新罗王子金乔觉,出家后入居九华山,创立了地藏信仰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道家云游在唐代文人笔记中多有记载.当时许多文人由于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其游风中颇见道家风骨。

至明末云栖袜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溢智旭等四大高僧及其门下居士、信徒的宗教旅游活动则掀起了佛教复兴的一次小高潮。

二战后.随着交通的便利,旅游在世界各国迅猛发展起来。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1992年旅游业已超过了汽车、石油等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在我国,旅游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正日益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据统计,2009年中国国内旅游总收入1、4万亿,全年接待的旅游总人数突破20亿。麦加城中心的清真寺面积16万平方米,可容纳30万穆斯林同时做礼拜。

三、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共生性

宗教是旅游开展的动力,旅游为宗教提供了传播渠道。在工业革命以前,由于信教人数众多,朝圣旅游十分盛行。每年都有成群结队的信徒拥向本宗教的圣地朝拜,形成

了一定规模的旅游人群。朝圣旅游的开展也为宗教的更大范围传播。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近年来。朝圣旅游不但没有停止,且规模日趋扩大,如穆斯林每年一度的圣城朝拜等,

都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旅游人群。

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旅游的发展能为当地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可以为宗教遗产的保护可以提供充足的财力和资金支

持。同时,在“眼球经济”的今天.关注也是一种力量,很多宗教圣地借助旅游活动的

开展,可以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从而获得更好的保护。

宗教因素为自然景观注入文化内涵,对游客更具吸引力。随着游客品味的提升,旅游者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游山玩水,转更注蕈在旅游中寻求差异、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满

足猎奇心理。从中获得多层次的享受。宗教遗产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正好可以满足游

客独特性、差异性的趣味需求。同时.宗教提倡的超脱遁世的理念,也为僻处山野、远离尘世的自然景观增添厂些许魅力。

(二)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

世界宗教的早期发展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这一点。拿撒勒人耶稣曾经走遍整个巴勒斯坦地进行传教,他的门徒保罗更是扬帆地中海,将基督教的种子撒遍罗马帝国。穆罕默德乎踏遍了整个阿拉伯半岛;释迦牟尼也在印度中部恒河流域托钵化缘、游走传教;道徒也大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可以说,旅游天然就是宗教的传播方式,是宗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从佛教在我国传播、发展乃至衰落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旅游对于宗教具有的重要作用。

首先,佛教传入中国本身就是东西方佛教徒梯山航海旅行的结果。许多印度和西域高僧或沿丝绸之路到中国陕、甘、晋、豫,或经海上至粤、闽、江、浙一带。他们来华释游、传经送典,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同时诱发中国僧侣西行求经的游方步伐,佛教传播与旅游活动因此交织在一起。

其次,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壮大同样离不开旅游活动。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派别,主张“自心是佛”、“本白无缚,不用求解”,一改早期佛教旅游的苦行面目。“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法身”,许多高明的禅师都能从自然景观中悟入真谛。所以遍走高山大川、遍访高僧大德,优游山水、品味自然、切磋佛理成为禅宗提倡的参学旅游方式,在中唐更是风靡整个中国。当时云游四方参禅悟道的青年学僧不是投在江西马祖道一处,就是投在湖南石头希迁处,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走江湖”。

宗教旅游活动是宗教兴衰的晴雨表,后世佛教的每一次复兴都以宗教旅游的相应盛

行为风向标。即使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从电视、电话、网络、收音

机中看到、听到宗教演说、布道、法事的今天,高度清晰、高度逼真的通讯设备仍然无

法代替人们在宗教场所的亲身体验。人们要想将宗教传播弘扬出去,就必须借助亲自前

往的旅游形式。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只能是为人们的宗教旅游活动提供更加便捷的物

质工具。对于宗教信徒来说,到圣地朝拜旅游仍然是他们一生最幸福的事情。旅游作为

宗教传播、交流的传统方式会随着宗教的发展一直延续下去。

(三)宗教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则促进这一资源价值的实现,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宗教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和辉煌的物质文明,开拓了大量

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很多宗教景区因此成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为道者

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净也。”哪无论是佛教的寺庙、道教的宫观,还是天

主教的修道院多修建在远离闹市的山林之中。一些原本人迹罕至的荒山秃岭经过一代代宗

教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开发,植树造林、修寺建塔的辛勤建设,凿池引水、禁牧

禁伐的精心保护,变成了庄严肃穆的人间净土。“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凡

有宫观寺塔之处,大多绿树成荫,景色宜人。“天下名山僧占多”首先是“天下名山僧建多”。无论佛教或是道教都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寺观的选址总是尽可能合理利用自然

环境中美的因素,最大限度调动人们的主观情感与直觉顿悟,通过曲径通幽、深山古刹、

松风水月、晨钟暮鼓、塔林壁画、石窟雕塑等方式进一步衬托,创造出与大自然浑为一体

的宗教氛围,洋溢着超凡脱俗、返朴归真、静谧祥和、庄严神圣的宗教美感。即使位于城

镇的宗教建筑也会因为周围闹市的衬托而愈显幽远清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人刘

禹锡的名句说明,那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宗教对于提升一处山水知名度的巨大作用。高僧大德可以给其驻锡之地笼罩一层神圣的光环,许多山脉因为沾了佛道之灵光而名扬天下。中国的佛教四大名山、道教四大名山以及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无不如此,时至今日仍然是人们心目中的旅游圣地。信徒出于虔诚,不辞千里前来烧香拜佛、寻仙访道、求法朝圣;一般游客也前来领略宗教化的自然风光,接受宗教文化的熏陶洗礼。宗教为旅游提供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双重优质旅游资源,旅游则进一步促进宗教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它们都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宗教天然需要旅游,旅游天然需要宗教。

(四)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与旅游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

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兴旺发达,不仅有利于修复和保护古老的宗教遗产,还能有力推动宗教复兴和健康发展;宗教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又赋予旅游新的文化内涵和开发领域。优质宗教文化资源与健康旅游活动充分良性互动,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宗教文化的精华,发挥宗教净化人心灵、规范人行为、提升人境界的积极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中与宗教有关的超过半数,在联合国科文组织公布的几百处世界遗产名录中,也大多带有宗教性质。人们要想亲自观赏这分布于各地的人类文化遗产,只能通过旅游这种方式。而且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强,纯粹观光式的旅游活动逐渐被冷淡,具有独特人文内涵的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的青睐,宗教旅游便是其中的一个热点。有关部门投入巨资恢复、修缮一度破败不堪宗教场所,借以发展旅游;旅游经济的高速增长又为宗教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雄厚资金支持。改革开放后,一些曾经具有较高历史地位和信仰地位的宗教场所从废墟中建,重新成为地方乃至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丛林,旅游业功不可没。宗教的继承、保和传播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有赖于宗教这一宝贵的资源。

在人与社会日益疏离的今天,旅游在某种度上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与逃避,

他们想离开和逃脱日常的世俗世界,到外面去求一种真实的、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越来越多的当代西方旅游人类学者研究旅游与教的关系。特纳(Tumer*V)认为,“一名

旅游者有一半是朝圣者,或者说一名朝圣者一半是旅游者。”纳尔逊·格雷本(Nelson Graburn)贝JJ认为,旅游既是“神圣的旅程”,是“世俗的礼仪”;马坎耐(Dean Mal Canell)则进一步提出“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的观点。旅游的主旨是一种世俗的精

神追求。人们外出旅游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休闲度假和玩耍,而具有某种神圣的含义,

它就像一种生命礼仪(或通过仪式),让人的一生从一个阶段转到另一个阶段,这种转

变使人从一种精神状态转变到了另一种精神状态,经历到一种全新的精神生活,使精

神得到了充电。虽然这些观点值得商榷,但是可以启发我们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诸多背景讨论宗教与旅游的关系,满足更多游客的不同需要,提升宗教旅游的

档次和水准。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旅游,充分合理地调动旅游者的宗教参

与性、积极性,解决我国宗教旅游“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单调与乏味。宗教旅游

更是要超越“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水平,在宗教搭建的广阔旅游舞台上,经济部门、文化部门、外交部门等可以联袂演出,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

进宗教交流、文化传播和国际友谊。宗教与旅游的天然密切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即使

我们不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它们照常自然联姻。

(五)宗教为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旅游促进宗教文化的传播

宗教包含众多艺术表征形式。宗教所包含的艺术表征形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岩画到稍后的神像、圣像,以及当代宗教题材的绘画;从原始宗教的祭台、埃及法老的

陵墓到各种宗教建筑,如教堂、寺院、庙宇等;从最古的图腾崇拜的石刻艺术到中古、近

代和现代的宗教题材雕塑;从各种原始部落祭把时的音乐到古代、近代的教堂音乐和现代

宗教题材音乐等等。这些都是旅游审美的重要对象。宗教包含法的观念和制度。从最原始

的宗教律法到后来颇具典章形态的宗教法典、宗教审判及各种酷刑,都是宗教的社会功能,

也是旅游文化酶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是一种关于世界与人的观念和学说。宗教力图以神的

观念解释物质世界、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宗教也是一种哲学。宗教的人地观对

旅游文化生态有重要的影响。宗教既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又具有经济行为。部落宗教中的族

长、家长制,民族宗教中的宗法君主制,以及宗教自身的等级制度。现代的宗教性政党、

政治组织等,都是宗教涉及政治范畴的例子。寺院、庙宇、教堂、道观拥有相当数量的经

济势力。因而,宗教又具有经济行为。宗教的政治、经济性质对旅游和旅游文化都有重要

的作用。宗教礼仪事富而复杂。宗教对一切日常生活及其细节都有详尽而繁杂的规定,比

如犹太教涉及沐浴、烹饪、衣着,伊斯兰教涉及起居饮食、男女私事、社会交往乃至工作

休息等,各种宗教之间和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每一种教派都有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的礼仪

教规。宗教对旅游地和旅游过程的文化都有制约作用。

(六)宗教元素对自然景观的点缀

寺庙宫观、僧侣道士等宗教冈素对于自然景观来说,有一定的点缀作用。在宗教的衬托下,原来纯粹的自然景观增添了一些人文景观的点缀,增强了对游人的吸引。

例如,西乡县的自然景观不少,“深崖邃谷,峭壁歧增,所在多有”。其中的绝大多数处于“樵夫牧竖,习见为常,过而弗问”的境况,没有发展为旅游景点,唯独午子山。为什么午子山能在众多的自然景观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处旅游观光的胜地呢?汉初西乡县汉高祖戚夫人

宗教因素的介入,使得自然景观更加迷人,是因为作为一种优秀的人文景观,宗教从入文的角度对自然景观进行了点。与其他的人文景观相较,宗教冈素在装饰自然景观上具有不少优势。

自然景观引发人们的兴趣,在一定意义上是因为它们僻处山野,远离尘世。宗教提倡出世,借助循世修行来达到宗教目的。二者间存在共同之缀处。因此,宗教因素的介入,使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构建起旅游景观。例如,在旅游者的即景诗中,“山僧”、“寺钟”、“孤寺”等宗教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呈现出一种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关系。如清代黄莲士游览厦门半月池诗:“远引岩泉人小渠,一泓寒碧漾清虚;月明半夜山僧起,试问禅心比得如。”

从审美角度来说,宗教在旅游景点的营建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众所周知,单纯自然景观的美是不完整的,只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一致,才能在深层上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满足其艺术感受。孔令宏在《论道家与道教文化旅游》一文中即认为,旅游的本质是文化,“单纯的山水即使再漂亮,也难以长久地吸引游人,只有把文化的内涵渗入其中,山水才有灵性,才有内容。”宗教是人类的文化成果,在注入自然景观后,增加了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具魅力,对游人也更具吸引力。宗教在自然景观的营建中起到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宗教因素和谐地融入自然景观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相互辉映,使景点对游人更具吸引力;二是包括神仙传说在内的宗教因素使得原来纯粹的自然景观出现人文化的趋势,提升了游人对自然景观的领悟,增加了他们的旅游乐趣。

(七)负面的影响

1.旅游活动的开展,始终在不遗余力的稀释着宗教的神圣性。宗教多倾向于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观,而旅游主张最大限度的参与。在视听满足的愉悦中获取快感。旅游是一

门“在路上的学问”,追求“行思”,而宗教是一种“绝尘嚣的体验”,推崇“静悟”;旅游

往往是轻松愉快的,而宗教则是沉闷严肃的。宗教赋予旅游以神圣性。而旅游却麻醉游客

的感官和神经,在视听愉悦于美学暴力的快感中,消解着宗教的神圣性。

2.环境污染与文化涵化。游客的蜂拥而至,给宗教场所带来的首要冲击是环境污染,如随手丢弃的纸屑、果皮和饮料瓶等。其次,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可能使当地传统文化习俗趋于消亡,发生文化涵化现象。游客作为现代性及都市消费文化的载体。在旅游过程中难免会以自身的价值观和审美需求来权衡、评价以至影响宗教文化,他们所带去的强势文化,会给当地人价值理念、生活方式以及本土文化的延续造成生存危机。

3.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利益本位会导致宗教价值的虚化和流失。当今世界,市场经济早已把金钱至和消费主义的观念渗透到了每一块可以立足的土地,唯有以神灵为参照体系,才能彰艟出人性的存在。一处宗教圣地,一旦走进人们的视线,相关部门就会追随而至,或跑马圈地或制定法规。使之沦为制度化的产物和牟利的工具,最终难逃被商业化和世俗化大潮淹没的命运。尤其是佛教与商业走得如此之近,让人产生它到底是渡世圣地还是狂欢场所的怀疑。如今很多和尚酗酒吃肉,娶妻生子,潇洒风流。在湖北某镇甚至出现了专门向寺庙提供短期和尚的“和尚村”。为迎合旅游者的需要,宗教场所日益沦为表演的舞台,经过包装加工后的宗教仪式也日益奴性化和格式化。如果连追求超脱的宗教都沉迷于世俗的游戏之中,那要到哪里还能找寻到神圣的空间。

4.游人频繁的骚扰,给部分位于自然景区中的宗教场所,带来较大的危害,有的甚至关门大吉

旅游给宗教带来危害的,毕竟只是极个别的现象,绝大部分景区中的宗教场所,都与旅游之间维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除了自然景观容易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外,优秀的人文景观同样也能拨动人的心弦,引发人们的认知欲望。历史悠久、远近驰名的宗教场所,规模宏丽

由于宗教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再加上旅游的过分市场化运作,放任自流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高度重视,对宗教旅游的特点、规律进行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思路,引导宗教旅游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四、结论

宗教都极为兴盛,宗教与旅游的关系特别密切。,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宗教与旅游之间的互动关系。出于篇幅的考虑,本文的讨论范围主要集中于本土宗教,即佛教、道教以及二者世俗化后形成的民间信仰,至于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与旅游的关系,笔者拟另撰专文阐述。

参考文献:

试论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试论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摘要]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的而又极具魅力的文化资源,以其建筑、活动、音乐、文化传说和武术等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具有强大的旅游潜质。宗教文化旅游在我国旅游业中也占有极具重要的地位。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应努力开发利用宗教文化,促进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本文就宗教的旅游文化价值进行尝试探讨,对其价值提升提出几条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宗教;宗教文化;宗教旅游;旅游价值 1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1.1 宗教与文化相互促进 宗教和旅游自古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祭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教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前夕游历活动,到今天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略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的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的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旅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的。旅游的本质其实是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宗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不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且依靠宗教旅游的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内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持,又会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而,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的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就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游,而旅游又推动了宗教的发展。宗教与旅游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1.2 旅游对宗教的负面影响

旅游文化与旅游发展关系

旅游文化与旅游发展关系 ——以山西地区古建筑文化为例 山西,以居于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地区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有史料记载的历史就足有三千年。山西地区文明璀璨,人文荟萃,拥有的古建筑就占到了全国的75%,晋商文化、佛教文明传播甚远。山西地区自然风光秀丽,景色优美,素有“表里山河”之称。山西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羡慕,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但是山西的旅游发展并不是完美的,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以山西古建筑文化为例,谈谈旅游文化对于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人们常说“在中国,地下看陕西,地上看山西”山西是我国现存各类古建筑最多的省份,共计4万余处,上迄唐代,下至民国,构成了我国建筑史上品质超群、蔚为壮观的标本体系,享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美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是唐朝建筑,举国仅存4座,都在山西。宋、辽、金、元时期,山西的建筑艺术最为辉煌,全国现存宋辽金以前木结构建筑共160座,山西就有120座,占总量75%;现存元代之前的木结构建筑全国约计440座,山西350座,占到总量80%左右。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通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量约7400吨。塔高九层,塔刹直插云霄。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释迦塔内彩塑皆面相圆润,躯干修长,服饰华丽,是金代彩塑中的精品。木塔上历代名人挂匾题联,笔力遒劲,寓意深刻。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结构上采用双层环形套筒空间框架,形成一层比一层小的优美轮廓。全塔在结构上没用一个铁钉,全靠构件互相铆榫咬合。全塔共使用54种不同形式的斗拱,种类之多,国内罕见,被称为“斗拱博物馆”。 晋祠鱼沼飞梁仅仅为一方正方形水池,却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杰作。建于北宋,东西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8米。其结构为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头卷杀,柱顶架斗栱和梁木承托着十字形桥面,东西平坦连接圣母殿与献殿,南北两翼下斜至沿岸,四周有勾栏围护凭依,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是我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 “一塔玲珑驾碧空,满山翠柏起秋风。”每逢红日高照,位于洪洞县城东北霍山南麓的洪洞广胜寺飞虹塔金碧辉煌,仿佛美丽的彩虹,故名“飞虹塔”,也是佛界公认最美丽的“浮图”。始建于汉代,现存为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不仅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而且也是一种普通而持久的文化现象。它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 展而发展, 其思想体系与社会各种思想相互交织, 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文化模式, 宗教不仅在文化、思想等诸多领域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对一定历史时期、一个民族文化的 发展也会注入特定的内容。人类宗教的发展与人类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在不同的 社会历史条件下,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及其相互间的作用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是历史发展的标志。据考古学发现, 最初人类的宗教是与人类的文化同时形成的。在原始社会和古代神权制社会中, 整个社会的政治机构和文化形式是与 宗教融为一体的。那时, 宗教和文化构成了有机的统一, 人们几乎可以把宗教与文化等同看待。在原始社会,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被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所主宰, 因此, 当时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宗 教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宗教文化”逐渐演化出多种文化形式, 从而导致了宗教与文化的表面分离, 形成“宗教”与“世俗”两大领域。但宗教与文化最原始的联系至今仍然直接或间接地保留下来。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表 面看, 宗教观念往往是通过文化形式来表达的, 如宗教本身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道德规范、律例守则文 艺形式等, 与社会的其他文化领域形成某种区别。但从整体看, 宗教从本质上讲却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不同的宗教只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 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 体现了迥异的文化传统。宗教在本质上讲 是不同民族精神文化象征性、神话性和寓意性的表达, 它不可能脱离文化的内容。可见, 文化是本质性的, 宗教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宗教依赖于文化, 有其具体的文化前提。由于人类文化的丰富性才决定了 世界宗教的多样性, 同样也是由于文化间的相互交流才形成了各种宗教的接触和融合。因此, 我们应该通 过宗教现象看其文化本质, 而不是相反。第二, 人类宗教的发展是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交织、连接在一起的。宗教不可能离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 因为宗教本来就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保留着丰富的人 类思想文化内容。宗教又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形态的文化, 与哲学、道德、法律、科学、文学、艺术、民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互相包容, 互相渗透。 宗教之所以会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影响和作用, 是由于: 1.宗教和文化的产生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内 在机制。人与其他动物不同, 人的需要不单纯是生理需要, 而且包括心理需要。现实生活中, 人在追求满 足生存需要、心理需要的过程中,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难免会产生种种不如意, 由此导致恐怖情绪、依 赖情绪、崇拜情绪、祈求情绪, 从而形成宗教情绪、宗教心理、宗教意识。这就是宗教与文化的必然联系。 2.宗教结构的包容性决定了宗教对文化渗透、影响的广泛性。宗教包括教主、教义、教徒及教会组织、教规、教法等复杂内容。由宗教各种要素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向辐射性, 必将情况不同地涉及到哲学、道德、 艺术、文学、语言、法律、教育、科技、民俗等, 进而影响到政治和经济。3.宗教的内容决定了对文化影 响的双重性。宗教不但可以与世俗文化形成互补关系, 而且对文化史的发展同样具有一定影响。 二、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宗教作为历史较为久远、分布较为普遍、影响较为深广的人类精神文化现象之一与人类世界是紧密相 联的。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从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 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 从伦理道德到律例习俗, 从科学理论到音乐美术, 无论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还是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都同宗教 有着起初是浑然一体, 尔后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为了便于探讨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我们先剖 析一下宗教的文化结构。 首先, 从作为宗教世界观的有神论来分析。人类处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交合点中。社会会给 人类带来幸福, 大自然会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资, 与此同时, 大自然也会给人类造成意想不到的灾 难。如生老病死、天灾人祸, 社会还会使人受压抑, 人际关系出现摩擦、冲突。如何调节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矛盾, 探索完美的人生,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狭隘, 人类只能借助于想像力或一种超自然、超现实的思维解释人生、解释世界。这种有神论的观念构成了宗教

浅谈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浅谈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1.1宗教与文化相促进 宗教和旅游自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夕游历活动,到今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作为人类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旅游的本质其实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游览、朝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且依靠宗教旅游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基础设施的支持,又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宗教作为一种重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而旅游又推动了教的发展。宗教与旅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1.2旅游对宗教负面影响 在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初,人们往往只看到旅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没有

进行综合效益的估,随着大众旅游的进一盛行,人们逐渐发现,旅游业过度发展正严重破坏着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宗旅游也是如此。我看到:宗教旅游为地区带来了可观经济利益,促进了宗教文交流,也对宗教文化遗迹的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游客的增多,带来对景区的些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游人到处乱写乱画,文化迹遭游客践踏破坏有的地方没有合理的规,无序的建设宾馆和商,严重影响了宗教庄的氛围;更严重的是态环境的破坏的问题,宗教景观都名山胜水之间,环境清幽,而在宗教旅游景区游客可说是人满为患,文物古、建筑和花草树木人为坏严重,生态环境正经受着重的威胁。保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2宗教文化的旅价值 宗教文化艺术和名胜遗迹是我国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巨大的旅游价值。宗教信众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巨大的旅游流,宗教筑、雕塑、活动、围等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徒的普通游客。它区别于一般旅游,呈现出其独特的力,比如,体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源形式;客源市场相对稳定;引功能强大,重游率高;生周期长;参与程度高游客集中、受外界影较小,加上其巨大的影响力及广的涉及领域等。可以说,迷的宗教文化激发了人们的求知审美、猎奇的心理需求;它对现实界人类的启迪、安慰、寄情作用则满足了现代对精神生活的强烈需;另外,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对于宗教信徒来说,能够到这些方朝圣可以算是一生的愿望而且,虔诚的宗教信仰情结促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前心目中的圣

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的关系

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的关系 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的关系 吴欣 近年来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本文专指景区内的)之间常生间隙,关系不和,甚至偶有不愉快的事件发生。这既不利于旅游景区的经营开发,也会伤害信教群众的感情,影响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宗教工作的进行。如不及时妥善处理,势必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正确处理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的关系,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 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之间之所以会产生矛盾,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思想认识方面存在偏差。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在管理旅游上是行家里手,但对宗教知识、宗教政策、宗教法规和宗教问题往往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加上当前有些地方的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未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抓,难免产生“重旅游、轻宗教”的思想,致使在作决策时不注意听取宗教活动场所及宗教工作部门的意见、建议,不注意维护宗教方面的合法权益。而宗教方面往往也过多地强调自身的特殊性,不愿主动与旅游部门加强联系沟通,不愿接受旅游部门在某些方面的指导。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了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机构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不够,当然会导致二者关系不睦。 二、管理方面存在“越位”。把宗教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无可非议,但宗教活动场所应在政府宗教王作部门领导下由宗教界人士自主管理,旅游行业管理部门不能干涉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这是党的宗教政策规定的。但一些地方的旅游管理部门往往不顾政策、法规,把宗教活动场所视作普通景点进行“越位”管理。比如有些地方,未经政府宗教部门登记开放,就摆设了神像、供台、公德箱,由旅游部门组织管理小组进行日常管理,严重违反了现行政策、法规。这些“越位”行为,引起了宗教界人士的强烈不满,自然也就造成了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之间的矛盾。 三、在利益分配上存在分歧。旅游风景区的建设,多由政府及社会进行投资,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对景区收取适当门票是名正言顺的。但对宗教活动场所而言,其建设主要靠信教群众自筹资金,而且还要进行自养。因此,宗教场所收取门票及香油钱用于场所修缮,自养,既受政策、法律保护,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有些旅游管理部门为了增加收入,擅自提高门票价格,却没有给予宗教场所适当比例的分成;或者为了方便游客而实行套票制度,取消景区内各景点包括宗教活动场所的门票,这些做法使宗教场所感到难以接受。同时,有些景区大额的门票加重了信教群众的负担,影响了宗教场所的香客流量,减少了场所的经济收入,从而造成场所自养困难,这必然也会引起宗教场所及信教群众对景区管理机构的不满。 针对以上情况,要正确处理旅游景区与宗教活动场所的关系,笔者认为可从如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在思想上提高认识,既要重视发展旅游,也要做好宗教工作。 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日益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现在许多地方部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及未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宗教工作作为党的统战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等特点。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形势下,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事实证明,宗教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极易引发事端,从而危害社会稳定,不利于两个文明建设。所以说,做好宗教工作与搞好旅游事业一样,最终目的都是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服务的。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强调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切不可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这是正确处

宗教旅游异化

宗教旅游异化 “异化”一词源于拉丁语“alienation”,是一个哲学概念,其本意指人的产物(包括宗教、意识形态、国家、商品等等)对人而言发生了背离,即摆脱了人的控制,成为与人相对立的、相敌对的、格格不入的异己的独立力量[1]。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曾从不同角度对异化进行过阐释,其本质都是指人的产物(客体)违背人(主体)的主观愿望和目的的变异[1-2]。田勇和祝顺保将异化理论引入旅游研究领域,用以批判旅游发展中“偏离了旅游业的产业属性及发展初衷”的现象[3]。曹诗图从哲学角度对旅游异化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异化是人们在通过旅游活动实现自己真正价值的过程中,旅游反而以一种异己的敌对力量或负价值作用,给人们自身带来危害[4]。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异化现象在旅游的各个领域中不断显现。近年来,研究者们已经开始关注国内生态旅游[5-7]、乡村旅游[8]、民族文化旅游[9]以及旅游消费行为[10-11]中存在的异化现象。宗教旅游异化是指宗教旅游的政策制订者、开发经营者、旅游者等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所导致的宗教旅游发展偏离旅游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致使宗教旅游发展不可持续的过程及结果。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宗教旅游发展迅速,形成了一股全国性的“宗教旅游热”[12]。然而,当我们检视宗教旅游发展历程时却发现,在我国宗教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盲目的宗教旅游开发,宗教文化庸俗化、商品化,旅游者迷信消费等异化现象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我

国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鉴于国内还未有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笔者试图对宗教旅游异化的表现、原因等基本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对国内宗教旅游的发展和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一宗教旅游异化的表现 (一)宗教旅游开发行为异化 原真性(authenticity)和完整性(integrity)是国际公认的遗产保护原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查世界文化遗产的首要原则[13],也是文化旅游开发中必须恪守的基本原则。然而,国内部分宗教旅游开发却严重违背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在没有进行历史考证的情况下,盲目地恢复、重建或新建寺庙、宫观、佛塔,塑造佛像、神像等宗教建筑。更有甚者,有些开发商竟然在非宗教活动区域凭空“就地取材”,新建各种佛塔、道观、寺庙等伪宗教建筑,漠视宗教文化本身的历史延续性,从根本上违背了文化遗产资源的原真性。其次,有些宗教旅游景区过度兴建现代化旅游服务设施,破坏了宗教景区的宗教文化氛围,文化环境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例如,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浙江普陀山这一“海天佛国”圣地已经变成了拥有“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的综合性旅游城市。昔日“见屋皆寺庵,逢人尽僧尼”的宗教文化气氛

浅析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封面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一、前言 (1) 二、旅游与宗教发展历程 (1) (一)旅游的发展历程 (1) 1、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 (1) 2、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2) (二)宗教的发展历程 (2) 1、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2) 2、宗教仪式与宗教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3) 3、宗教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 (3) 三、引起旅游动机的宗教因素分析 (3) (一)宗教的文化内涵 (3) 1、宗教包含多种艺术表达形式 (4) 2、宗教是软性制度约束 (4) 3、宗教是一种关于世界、自然与人的观念学说 (4) 4、宗教兼具政治色彩与经济表征 (4) 5、宗教习俗丰富多彩 (4) 6、宗教自身包含事业 (4) (二)宗教的审美内涵 (4)

1、宗教建筑审美 (4) 2、宗教雕塑审美 (5) 3、宗教文学创作审美 (5) 四、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6) (一)宗教为旅游提供物质支撑 (6) (二)宗教为旅游提供文化内涵 (7) (三)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8) 1、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增长 (8) 2、宗教文化的神秘色彩 (8) 3、宗教自身发展的需要 (8) 4、中国的良好宗教政策 (8) 五、基于宗教文化的旅游产品开发建议 (8) 1、依法发展我国的宗教旅游 (8) 2、科学发展我国的宗教旅游 (9) 3、培养高素质的宗教旅游人才 (9) 4、建立健全宗教旅游管理体制 (9) 六、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浅析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摘要】:宗教在人类发展中是信仰也是文化现象。近年来我国对宗教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发展,旅游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活动。本文沿着宗教与旅游两者的发展历程,分析宗教与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宗教的引起旅游动机的文化因素与审美因素,进而研究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提供了物质支撑和文化内涵,以宗教为目的旅游活动也提升了人们的精神文化。同时得出结论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文章最后对以宗教文化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宗教旅游发展地位

旅游宗教定义

第一部分旅游的定义 1.旅游活动自古就有, 信徒的朝拜、帝王的巡幸、文人雅士的游历都属于早期的旅游形式。 ——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 2.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1927年由德国蒙根.罗德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3.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引起永久居留,并且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强调旅游的综合性,指出旅游活动中必将产生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4.旅游发生在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地,旅游的活动是人们离开他平时工作和居住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运动和逗留该地的各种活动。 ——1974年英国学者伯卡特和梅特列克提出,强调了旅游本质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 5.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中国学者于光远1985年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 6.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娱乐、运动、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等,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活动,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一年,且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 ——世界旅游组织1995年对旅游的定义 7.旅游是要符合三个要素的:异地性,暂时性,综合性。即旅游是旅游者在一段时间内离开惯常环境所发生的所有活动。 ——艾斯特及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宗教的定义 宗教是一种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文化现象, 人类社会在诞生之初, 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 由宗教节日、宗教仪式、宗教伦理和宗教圣地组成了今日的宗教文化景观。 ——颜亚玉 1. 宗教实在论(宗教的实质为神性感受) a) 新教神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 年)的“绝对依 赖感”(‘a feeling of absolute dependence’) b) 神学家兼宗教现象学者奥托(Rudolph Otto,1869-1937 年)“对神性的感受”(‘the sense of the numinous’)

宗教旅游文献综述

当今社会是文化多元的社会,文化内容形式多样,各种文化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中。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宗教信仰已经不仅是一种纯粹的信仰活动,也成为了一种旅游休闲方式。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了极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 1.1宗教文化旅游 1.1.1宗教与宗教文化旅游 宗教 对于宗教的界定, 由于人们立场的不同和理解态度上的差异, 以至于众说纷纭。宗教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给宗教下的最低限度的定义是“对于精灵实体的信仰”宗教学家密尔顿·英格则把宗教定义于“人们藉以和生活中的终极问题进行斗争的信仰和行动的体系”;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宗教“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如果我们不固执于用某一个定义理解宗教, 而是多视角、多层面地考察, 就不难发现, 对宗教的界定, 虽出多门, 但都不否认宗教具有“对某种无限者的信仰”这一主要特征,“宗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其最主要特征是对神明的信仰和崇拜”。 张挺平指出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宗教为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不仅仅表现在信仰主张上,而且表现在相关的一切方面:建筑、雕刻、绘画、文学、艺术、音乐、哲学、医学、天文学等等—举凡人类文化的所有分支与精华,基本上在宗教文化中都有相应的表现。宗教在全部文化中,努力扩张自己的影响,并且积淀在民族内部,构成了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所以说,不了解宗教,就不能透彻地了解人类的科学、文化及其发展。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又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宗教史人类文化早期表现,与人类文化同时存在,是人类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产物。宗教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影响着人类的物质文化。宗教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各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生活方式和风俗民情的形成与发展(夏欢,2012) 杨刚的《关于南岳旅游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2001)中指出宗教文化是南岳文化及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具吸引力,并利用其开展了一系列的宗教文化旅游活动。 旅游动机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是来自心理以及社会方面的。人们是社会的成员,他们的心里要素趋势是受限于并且被一些社会要素影响着,这些要素来自政治、经济、上层建筑、文化、教育、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当今社会,经济、技术高速发

论中国佛教旅游资源及开发

论中国佛教旅游资源及开发 姓名蒙燕媚 学号201201805142 专业班别12级旅游管理1班 梧州学院 二○一四年五月

论中国佛教旅游资源及开发 摘要 佛教与旅游的关系源远流长,佛教在其产生、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佛教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宗教旅游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佛教旅游成为当今极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形式之一,所以开发佛教旅游资源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学习佛教和旅游的密切关系,以及对当今佛教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更深地了解佛教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原则,使其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ON THE BUDDHIST TOURISM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CHINA ABSTRACT Relationship of Buddhism and tourism has a long history, Buddhism in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dissemination of Buddhism formed in the course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urism has gradually become a kind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religion, Buddhist tourism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forms of tourism today, so the relevance of developing tourist resources of Buddhism. Close relationships through the study of Buddhism and tourism, as well as the study on the exploitation of tourist resources of Buddhism today,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reasonable exploitation of tourist resources of Buddhist principles, so that it is conduciv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Buddhist principles of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浅谈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浅谈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摘要】宗教文化和旅游业具有密切的关系,开发宗教文化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承、交流和研究。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业相互影响 作为人类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文化,它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宗教文化所起的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一、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耶路撒冷、意大利罗马、梵蒂冈等都成了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中国宗教种类齐全,既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来宗教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教如明教、白莲教等。仅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信徒、专家学者和一般游客。因此,宗教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旅游商品,为增收创汇做出了贡献。宗教文化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直接的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另外,宗教文化还可以通过间接的形式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宗教文化中的许多人物、故事和传说非常生动,被搬上了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并广为传播。从而激起一些潜在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 二、旅游业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的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都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对宗教文物古迹也起着保

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_谢若龄

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 谢若龄1,2,吴必虎2 (1.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海南海口570228;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100871) [摘要]宗教旅游是一个既古老又缺乏深入研究的旅游方向。30年来,境内对宗教旅游的研究,仍然仅限于对宗教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宗教旅游产品开发的探讨;反观境外的研究则较为全面,除了对宗教游客的理论、游客群体、活动、动机等各方面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外,更在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方面进行更多样化的研究,包括对宗教旅游资源的管理和营销等。文章通过6个研究方向,即宗教旅游资源发展与规划研究、宗教场所的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宗教旅游的影响研究、宗教旅游营销与产品开发研究、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宗教旅游者相关研究,对境内外1981—2015年间所发表的宗教旅游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最后结合境内外研究的结果,从5个方面探讨境内宗教旅游研究面对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宗教旅游;综述;宗教资源发展;宗教旅游者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6)01-0111-15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6.01.016 笔者认为,宗教旅游是一种神圣的旅游模式。在早期的旅游研究中,“宗教”与“旅游”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旅游是一个以享受放纵、寻找快乐和满足感为目的的旅行,而宗教则是一个严谨自守、寻找安静和神圣感为宗旨的信仰;两者在活动、规则和概念上,都显得背道而驰[1]。因此,当宗教与旅游结合时,宗教旅游更倾向于以“宗教”为主要目的,被认为是一个古老[2]、以朝拜、求法[3-4]、传道[5]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其中,大旅游(Grand Tour)被认为是最早的宗教旅游模式[6],一个以传道为目的,从欧洲大陆向外传播西方宗教思想和社会文明的大型旅游活动。然而,宗教与旅游对立的观点,在1973年被著名的旅游社会学家Dean MacCannell否定了。MacCannell[7]认为,旅游者在观赏“旅游吸引物”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种爱慕和“崇敬”的心态来欣赏旅游吸引物,可称为是一位“世俗的朝圣者”在进行一次虔诚的“崇拜”之旅。Turner和Turner[8]支持MacCannell的观点,认为:每一位旅游者都是旅游者和朝圣者的共同存在体(A tourist is half a pilgrim,if a pilgrim is half a tourist)。所以,今天的宗教旅游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简单的朝圣旅游活动,更是一个以游览“旅游吸引物”,尤其是以参观宗教场所为中心,来普及宗教思想、传播和谐概念和提升并净化心灵境界的一次宗教旅游活动,而且,这种宗教旅游是每一个旅游者都能体验到的旅游经历。 本文欲以泛宗教旅游作为出发点,探讨境内外近30年来,在宗教旅游研究过程中的发展及变化。本文除了对境内外宗教旅游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外,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希望为未来境内宗教旅游的发展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1宗教旅游的定义 宗教旅游,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最早对宗教旅游下定义的是境外学者Rinschede[9],他认为宗教旅游是: ?一个与其他旅游类型,如休闲度假、文化旅游、大众旅游等可兼容的旅游模式。 ?一个多功能的旅游活动;在古代,宗教是主要的推动因素,而现代旅游,宗教的动机相对要减弱些。 ?短期宗教旅游可以采取到附近的宗教场所进行一日游的旅游模式。 ?长期宗教旅游则是几天至几个星期,到境内外的宗教场所进行观光旅游的模式。 ?通常以团队旅游的模式进行。 境内最早的宗教旅游研究始于1986年陈传康和徐君亮所发表的《陆丰县的海滨资源开发层次结构》一文,文中提到开发宗教为旅游资源的可能性[10]。 [收稿日期]2013-12-24;[修订日期]2015-06-09 [作者简介]谢若龄(1975—),女,马来西亚华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宗教旅游、文化旅游、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E-mail: rosalindsya@https://www.360docs.net/doc/e014005788.html,;吴必虎(1962—),男,江苏盐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规划。

宗教场所旅游化

胡雅楠 201300113016 化院 论宗教场所旅游化 宗教的产生,是来源于人的欲望所带来的苦恼后果。为了思考这些苦恼,才产生了思想;为了发扬思想或者解释疑惑,才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和哲学概念;为了使这些原始的宗教、哲学概念成为指导生活的潜在意识,所以才有了仪式化程序化的宗教。宗教的价值在于让一个人得到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认知、判断、理解、以及实践的方式。 在日益强调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中国宗教文化的作用得到不断提升。因为中国宗教文化既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要源泉。几乎所有的中国宗教圣地都成了重要的宗教旅游胜地,宗教旅游胜地不仅肩负着旅游休闲的直接功能,同时也肩负着传播和谐文化、引人向善、慰藉心灵、稳定社会的间接功能。 宗教文化旅游,主要指以宗教活动或宗教景点为主要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者的参与,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旅游活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耶路撒冷(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共同的圣地)、意大利的罗马、梵蒂冈(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在过去和现在都是世界旅游业相当发达的地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旅游热在中国老百姓中正悄然兴起。在旅游资源中,宗教文化可谓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无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宗教文化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关的统计资料表明:“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宗教名胜所占的比例,在中国达到了55%”;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宗教名胜竟占了90%”。 开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通过宗教文化旅游,让众多的中外游客接触、了解、保护宗教文化遗产与合法有序的宗教活动,消除他们的一些偏见和误解。同时,积极开展宗教文化旅游也可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加强联系的机会,使外国友人加深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真实状况和改革开放成就的认识,从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和平发展环

宗教与旅游

说明:文章内容可适当删减,蓝色为内部人员解释说明用,根据需要可删可不删;另外加了宗教旅游的作用来充实内容;有些内容属于原文照搬,实在太长了,总结了又显得不尊重作者,委屈你们了。 宗教与旅游全文 第一部分 旅游的定义 1.旅游活动自古就有, 信徒的朝拜、帝王的巡幸、文人雅士的游历都属于早期的旅游形式。 ——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 2.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1927年由德国蒙根.罗德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3.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引起永久居留,并且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强调旅游的综合性,指出旅游活动中必将产生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4.旅游发生在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地,旅游的活动是人们离开他平时工作和居住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运动和逗留该地的各种活动。 ——1974年英国学者伯卡特和梅特列克提出,强调了旅游本质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 5.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中国学者于光远1985年提出,强调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 6.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娱乐、运动、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等,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活动,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一年,且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 ——世界旅游组织1995年对旅游的定义 7.旅游是要符合三个要素的:异地性,暂时性,综合性。即旅游是旅游者在一段时间内离开惯常环境所发生的所有活动。 ——艾斯特及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 宗教的定义 宗教是一种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文化现象, 人类社会在诞生之初, 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张素威<宗教与旅游关系浅论> 由宗教节日、宗教仪式、宗教伦理和宗教圣地组成了今日的宗教文化景观。——颜亚玉 1.宗教实在论(宗教的实质为神性感受) a)新教神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 年)的“绝对依 赖感”(‘a feeling of absolute dependence’) b)神学家兼宗教现象学者奥托(Rudolph Otto,1869-1937 年)“对神性的感受”(‘the sense of the numinous’) c)基督教神学家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 年)的“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 d)范·德·列伍(van der Leeuw,G. 1890-1950) 引进的‘搁置判断’(epoché)着 意将宗教与世俗分开,把宗教归属为‘另类的’(sui generis)。 总结:以神为本的人-神关系,其中“绝对”、“神性”和“终极”被表达为对上帝的不同称谓,而“依赖感”、“感受”和“关怀”则反映为人的感受。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以佛教为例 旅游管理专业薛元课程老师潘芬萍 摘要:中国宗教在其发展历史中,始终与中国文化的整体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处于动态互补的关系之中。考察中国文化的整体构建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宗教形态的存在,而这些不同形式的宗教文化的互相冲突与融合,共同构筑起多元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宗教以制度化的宗教为主,此外还有大量的民间宗教信仰,后者虽不具备制度化宗教所具有的完整的构成要素,却含有宗教性与世俗性相融合的双重社会功能,其强度、广度及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往往超过制度化的宗教。中国佛教在其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实现了分化,其中许多佛教文化因子与中国社会固有的文化因子相融合,形成独具世俗色彩的宗教形态,也对中国旅游文化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篇论文立足于佛教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以便我们对佛教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推动我国旅游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宗教;佛教;旅游 1绪论 1.1宗教与旅游 宗教与旅游具有某种近乎天然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力。世界宗教的早期发展史无不印证了这一点。释迦牟尼也在印度中部恒河流域托钵化缘、游走传教;道教徒也大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可以说,旅游天然就是宗教的传播方式,是宗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宗教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则促进这一资源价值的实现,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宗教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和辉煌的物质文明,开拓了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很多宗教景区因此成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第三,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与旅游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兴旺发达,不仅有利于修复和保护古老的宗教遗产,还能有力推动宗教复兴和健康发展;宗教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又赋予旅游新的文化内涵和开发领域。优质宗教文化资源与健康旅游活动充分良性互动,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宗教文化的精华,发挥宗教净化人心灵、规范人行为、提升人境界的积极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四,宗教与旅游还有深层的内在联系。在人与社会日益疏离的今天,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与逃避,他们想离开和逃脱日常的世俗世界,到外面去寻求一种真实的、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宗教与旅游的天然密切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我们不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它们照常自然联姻。由于宗教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再加上旅游的过分市场化运作,放任自流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高度重视,对宗教旅游的特点、规律进行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思路,引导宗教旅游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1.2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探讨东西方宗教旅游的差异以及宗教与旅游的关系

探讨东西方宗教旅游的差异以及宗教与旅游的关系 ——以基督教为主 摘要:宗教旅游是宗教信仰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的总和。宗教与旅游具有某种近乎天然的密切联系,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力。本文选取基督教作为主要例子进行阐述。因为它是目前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对旅游业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本文首先介绍基督教在东西方国家的发展,然后尝试分析东西方国家在宗教旅游上的差异,最后分析宗教和旅游的关系。期待此文能够使读者对东西方宗教旅游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宗教旅游;基督教;东西方;发展;差异 引言:目前,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愉悦身心的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的开发。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方面来说,宗教文化是带动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载体。而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不过,由于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基督教在东西方的发展起点不相同,必然在各自的社会文化里占有不同的地位以及发挥不同的社会作用。 一宗教在东西方的发展 以中国为例,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要追溯到唐朝。第二次传入中国是在元朝时期,第三次是在19世纪初清朝时,一些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中国居住并建立教堂,进行传教。越来越多的人信教,虽然中途波折重重,但是延至今天,基督教在中国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据统计,现在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已达到一亿多。这个数目不容小觑,说明基督教正在逐步改变中国民众对传统教派的思想、渐渐融入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并发挥其作用。不过,即使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逐步壮大,其影响仍比不上西方国家。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信仰基督教,以其为国教,我们以美国作为例子。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每个人都信奉上帝,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是有神论的。他们的生活、学习、文化、外交、旅游、经济、国防等几乎所有领域都与基督教离不开关系,就连总统的就职仪式都要按着圣经宣誓祷告。由于这本质的差别,导致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大。东方国家主要以佛教、道教为主流文化,以龙为图腾,意识主流深受老子、皇帝、神仙的影响,不愿接受基督教或者产生抵触心理。不过若干年后,格局改变,基督教变成中国的主流文化也是很有可能的,按照它现在的发展速度。 二宗教旅游在东西方的差异 (一)东方的现状 以中国为例,中国的宗教种类比较齐全,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也有土生土长的道教。传统的中国就像现在的美国深受基督教影响一样深受道教、佛教的影响比较大,毕竟先入为主。其一,这可以从中国的建筑风格上看出,还有历史文化、民间工艺等。中国古代建筑四大类型: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寺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之一,而寺庙就是道教和佛教的主要代表建筑体。著名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写出我国寺庙之众多。除了寺庙,还有石窟、佛塔,这些建筑在当时的年代就体现了不朽的精巧工艺,再加之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