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宗教旅游实施方案

宗教旅游实施方案
宗教旅游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方式,它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宗教信仰的力量,还能够领略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宗教建筑、宗教仪式等。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宗教旅游实施方案对于推动宗教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宗教旅游实施方案应当充分考虑到宗教信仰的特殊性。
在规划宗教旅游路线时,需要尊重当地宗教信仰的习俗和规定,避免对宗教场所的侵犯和干扰。
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宗教信仰者的情感和情绪,避免引发宗教冲突和纷争。
其次,宗教旅游实施方案需要充分考虑到宗教场所的保护和维护。
宗教建筑、宗教文物等是宗教信仰者心灵的寄托,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实施宗教旅游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宗教场所的保护和维护工作,避免游客的过度破坏和侵害。
另外,宗教旅游实施方案还需要考虑到宗教旅游的安全问题。
在规划宗教旅游路线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安全因素,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宗教场所的安保工作,防范各类安全事件的发生。
最后,宗教旅游实施方案还应当充分考虑到宗教旅游的环境保护问题。
在实施宗教旅游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维护,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宗教场所周边环境的整治和改善,提升宗教旅游的整体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宗教旅游实施方案对于推动宗教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充分考虑到宗教信仰的特殊性、加强对宗教场所的保护和维护、考虑到宗教旅游的安全问题以及充分考虑到宗教旅游的环境保护问题,才能够推动宗教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永安市宗教旅游概况及发展建议

永安市宗教人文旅游资源永安市现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四个教种,有佛教协会、道教协会、基督教两会和天主教爱国会筹备组四个爱国宗教团体。
共有登记管理的宗教活动场所66处,而各种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达900余处。
一、寺庙基本情况寺观教堂中影响力较大的有:佛教,龟山寺(三明市重点寺院)、云岩寺(三明市重点寺院)、栟榈寺、观音阁、圆明寺、宝应寺、崇福寺、慈航寺;道教,百丈岩仙马庙、唐王庙、青水三仙庙、祖兴殿、永兴殿;基督教,福音堂、燕东堂、下东坡福音堂、东坡堂。
可以融入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寺庙如下:1、龟山寺:位于燕北街道龟山公园内,龟山庙建于明代中叶,史上几经重修,现庙宇于1994年在旧址上开始重建,占地540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14平方米。
四周绿树翠竹掩映,龟山寺包围在绿瓦黄墙之中。
寺内供奉西方三圣佛、药师费、地藏王、弥勒佛、观音菩萨等,2003年5月,一块高10余米、重120余吨的观音石移座龟山公园的龟山寺前,为龟山寺增添了佛光灵气。
如今龟山寺不仅是佛门弟子的活动场所,更成为龟山公园的一处人文景观,成为集旅游、休闲及佛教活动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2、云岩寺:位于燕西街道下渡凌霄塔(北塔)下,占地2055平方米,建筑面积4358平方米,依山临水,面对龟山公园。
北塔公园林木森森,燕江河水波光粼粼,云岩寺与凌霄塔交相辉映。
站在寺的高处向四周眺望,无限美景尽收眼底,令人陶醉在旖旎风光之中。
云岩寺原名云半庵,于清顺治七年始建。
1957年改额“云岩山寺”,1960年改额“云岩寺”。
1981年,重建大雄宝殿、伽蓝殿、祖师殿,后又建成天王殿、慈云阁、钟楼、鼓楼、藏经楼、地藏王殿等。
2000年,大雄宝殿迎请4尊铜质大佛像和两侧的千佛入殿。
云岩寺的建筑群依山自低往高分五个层面而建。
山门左翼有长廊,俗称凉亭,永安开县二塔之一的凌霄塔就在亭左约200米的山巅上,山下有深潭,名“北塔潭”,潭边山崖上有“砥石”摩崖石刻,寺、塔、潭相映成趣。
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引言佛教文化旅游是一种以佛教文化为核心,通过旅游活动形式让游客了解佛教文化、历史和艺术的一种旅游方式。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佛教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了旅游行业中的热门产品。
本文将对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进行研究,旨在为相关产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背景佛教文化旅游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国内旅游市场开始出现多元化需求,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越来越。
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佛教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了旅游行业中的重要分支。
目标群体佛教文化旅游的目标群体主要包括对佛教文化有兴趣的游客、宗教信仰者、文化爱好者等。
这些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和期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体验:游客希望通过旅游活动深入了解佛教文化的历史、典故、礼仪等方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2、心灵修养:游客希望在旅游过程中参佛拜佛,感受佛教文化中的“慈悲”、“放下”等思想,达到心灵修养的目的。
3、特色体验:游客希望在旅游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佛教文化的特色活动,例如禅修、素食等等。
开发策略1、市场调研在开发佛教文化旅游之前,需要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了解目标游客的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征,以便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2、产品定位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将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定位为“文化+心灵+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推广渠道为了提高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需要采取多种推广渠道,包括线上和线下。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广:(1)建立官方网站、、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关于佛教文化旅游的相关信息,吸引目标游客的。
(2)与知名旅游网站、平台合作,推出优惠活动和定制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
(3)举办佛教文化旅游宣传活动,例如展览、讲座等,提高公众对佛教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
南普陀寺的宗教旅游研究与发展

南普陀寺的宗教旅游研究与发展作者:罗思彤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45期摘要:南普陀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然而,其宗教旅游研究不尽如人意,旅游发展也存在问题。
作者运用文献法,提出宗教旅游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南普陀寺宗教旅游旅游研究旅游发展一、研究背景“世界名刹在中国,中国名刹在福建,福建名刹在闽南,闽南名刹在厦门,厦门名刹在南普陀寺”,千年古刹南普陀的地位极高。
南普陀寺建于唐代,位于厦门大学内,背倚五老峰。
山上的“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宽一丈,引人注目。
登临五老峰,厦门大学尽收眼底。
寺左右两侧还各有一座山,分别像钟、鼓,故被命名为“钟山”和“鼓山”,与佛教寺院的“晨钟暮鼓”不谋而合。
这些不可复制的自然旅游资源,都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寺的主体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布局严谨,错落有致。
两侧建筑均保留了寺院建筑的基本部分,美轮美奂,令游客心驰神往。
南普陀寺于1983年4月9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珍藏大量佛教艺术品、大藏经和驰名中外的素菜,构成南普陀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文献综述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宗教旅游”的定义莫衷一是,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
一为宗教信仰者和一般旅游者基于宗教目的进行的专项旅游活动,前者包括朝觐、朝拜、云游、传法等,后者包括观光、学习和体验等;二是围绕宗教旅游资源而开展的前往异地的移动性、暂居性活动。
中国期刊网上题目中含“南普陀”的文献共47篇。
然而,文献多为报道或游记,与宗教旅游研究相关的论文只有四篇,与南普陀寺的宗教旅游相关的只有两篇。
论文均采用文献研究法,部分文章增加了直接观察法与跨学科分析方法及定量方法。
文章有的只是将南普陀寺作为福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的例子,略微介绍了其历史、建筑具有的价值,肯定了寺院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有的是整合前人的研究,有的侧重游客的行为研究。
显然,与南普陀寺相关的宗教旅游研究存在不足,一是数量欠缺;二是层次较浅;三是领域较窄。
宗教生态旅游及其发展

但 又 不 同 于二 者 的新 型 文化 旅 游 ,它是 人 类 寻 求 人 与 自然 、人 与 人 和 谐 发 展 ,人 类 完善 自身 、创 建 新 文 明 的 产
物 。 宗教 生 态旅 游 将 成 为 2 1世 纪 的 时 尚旅 游 。
关 键 词 : 宗 教 旅 游 ; 生 态 旅 游 ; 宗 教 生 态 旅 游
与和 睦祥 瑞 的精 神 ,正 确 认 识 人 在 自然 界 中 的地 位 ,从 而 达到 自觉 地保 护 环境 ,美 化 、净 化 环 境 ,
善 自身 、创 建新文 明的产物 。
1 .宗教 生态 旅游 提 出的背 景及 其 内涵 生 态旅 游 是 当 前 国际 、国 内旅 游 界 的 热 门话
目的的旅游 方式 ,在 近 2 O年 的发 展 中 已经 成 为 国 际旅 游 发 展 的 主 流 ,并 将 在 2 1世 纪 保 持 快 速 的
发展 。
果 生 态旅游 是 2 1世 纪 旅 游 发展 的大 趋 势 的话 ,那
么宗 教生 态旅 游将 成 为 2 世 纪 的时 尚旅游 。 1 2 .宗 教 生态旅 游 的理论 依 据
宗 教 生 态 旅 游 及 其 发 展
汪 健 萍
(安徽 师 范大 学 社 会 学院 ,安徽 芜 湖 2 1 0 4 0 3)
摘 要 :生 态旅 游 是 当前 国 际 、 国 内旅 游 界 的 热 门话 题 。 宗教 生 态旅 游是 一 种 具 有 宗 教 旅 游 、 生 态 旅 游 之 特 色,
维普资讯
第2 9卷 第 2期 200 8年 4月
衡 阳师 范 学 院学 报
J u n lo n y n r l iest o r a fHe g a g No ma Unv ri y
宗教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开发

摘要:宗教旅游资源是一类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它具有境界玄奇神秘,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倾向性强,知名度高,层次丰富,旅游基础深厚等一系列鲜明特征.其开发工作较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更为复杂,必须遵循科学性,历史性,综合性,效益性,可持续性等开发原则,同时还应注意深化认识,加强管理,以确保开发工作取得成效关键词:宗教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一种特色鲜明,意境独特,文化内涵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宗教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地方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无疑是积极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宗教旅游资源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旅游资源,其开发相当复杂,应谨慎对待,而不少人对这一点尚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这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拟对宗教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开发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一,宗教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旅游价值宗教旅游资源一般是指因宗教观念,宗教活动而形成的对人们具有旅游吸引力并且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各种事物,因素和现象.其范围相当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宗教圣地,宗教名山,宗教建筑,宗教艺术文物,宗教节庆,宗教名人,宗教饮食等.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人文旅游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1.宗教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这里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着眼于宗教旅游资源本身的特性,二是着眼于它所具有的旅游开发优势条件.从宗教旅游资源本身的特性来看,它具有境界玄奇神秘,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倾向性强3个特征.(1)境界玄奇,神秘这是宗教旅游资源最突出的特征,也是它区别于他类旅游资源的根本之处.宗教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对超自然,超人间,超现实力量的崇拜与信仰.从宗教教义到宗教建筑到各类宗教艺术,仪式,活动,宗教用品以及那异常丰富的宗教神话传说故事等,宗教的各个方面都含有虚幻,想象,夸张,荒诞成分以及超现实世界的神秘感.这使宗教旅游资源带有强烈的玄奇,神秘的特征和氛围.(2)文化底蕴深厚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和丰富的内涵.而宗教旅游资源的形成,一般都是宗教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多种因素的互动及长期积淀才形成了现存的宗教旅游资源.所以,它们既具有宗教内涵,又具有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艺术,民俗方面的深厚底蕴.(3)文化倾向性强文化倾向性是指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文化,意识上的倾向和诱导作用,它是人文旅游资源区别于自然旅游资源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点在宗教旅游资源中表现得极为突出.幽静的环境,深邃幽暗的殿堂,缭绕的烟雾,神态安祥的塑像,神奇的壁画,舒缓的音乐,深沉悠扬的经声佛号,这一切形成一种强烈的宗教氛围,容易使人不由自主,不知不觉间产生一种超脱凡世的感觉,对人的意识具有明显的倾向和诱导作用.从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来看,宗教旅游资源具有知名度高,影响广泛,层次丰富,综合性56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总第115期) 强,旅游基础深厚,历史悠久3个特征.(1)知名度高,影响广泛宗教旅游资源大都影响广泛,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这对于旅游开发极其有利.其知名度和影响首先来自于宗教传播,其次来自于历史上统治阶级对宗教的重视与提倡,还来自于社会名流,文人学士的游览及其所创作的相关文学,艺术作品,这些文艺作品扩大了宗教旅游资源的影响,提升了其知名度.(2)层次丰富,综合性强宗教旅游资源的内容非常丰富,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性资源,也包括无形的精神性资源;既包括各类静态资源(圣地,建筑,艺术品,文物),又包括各类动态的资源(仪式,修炼活动,节庆活动),可提供多种形式的游览项目和活动方式.(3)旅游基础深厚,历史悠久许多宗教名山在历史上早就成为民众的朝拜圣地和游览胜地,而许多寺庙道观在历史上既是宗教场所,也是百姓娱乐活动的游艺场所,担负着地方文化娱乐活动中心的功能.寺庙用于旅游的历史相当悠久,旧时寺庙旅游的内容已相当丰富,主要有降香拜神,观光寺貌,参观寺藏,聚餐饮酒,观戏买物(庙会),观灯赏月,品茶闲话,纳凉避暑等.另外,有不少宗教活动如庙会早已成为地方游乐民俗节庆活动,影响深远.这种悠久深厚的旅游基础为今天的旅游开发提供了不少有利条件.2,宗教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分析宗教旅游资源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它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是宗教价值.对于信徒而言,就是朝圣,朝拜等信仰活动上的价值.宗教场所的实用功能依然存在,至今仍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对信徒具有宗教活动功能上的吸引力.对于一般游客而言,宗教价值主要体现在宗教教义的哲理性和宗教氛围的神秘性上.宗教教义中包含有一些游客乐于了解和接受的积极内容,如劝人为善,自我约束,积极奉献等处世哲理.宗教氛围的神秘性则是指宗教场所为一般游客提供了一个由"人界"进入"神界"的机会,其间的巨大文化环境差异构成吸引力.其次是社会历史文化价值.丰富多彩的宗教旅游资源是宗教文化的集中体现,而宗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人们不仅把宗教旅游资源看作是宗教的产物,还把它们看作是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文化设施,把它作为一种历史人文景观来欣赏.第三是景观审美价值.宗教旅游资源的很多内容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宗教环境,宗教建筑,宗教艺术品等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有很高的景观审美价值,不论对于信徒香客还是对于一般游客都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二,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正是由于宗教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多方面的旅游价值,它在今天旅游业发展中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应注意的是,宗教旅游资源是一类特色独具的人文旅游资源,它既有历史文物类旅游资源的所有特征,又具有鲜明的宗教性特征.由于我国的宗教问题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等特点,所以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较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更具复杂性, 其开发必须遵循下列原则:1.科学性原则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中科学性原则的内涵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在涉及宗教的所有问题上都要坚持科学态度;要切实遵守国家各项有关宗教法规,正确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既尊重宗教组织和宗教信徒的宗教感情,切实保护其合法权利和利益,又要防止非法宗教,伪宗教及迷信因素借开发宗教旅游资源之名渗透进来;整个开发工作都要遵循科学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论证和建设,决不能盲目地,想当然地去操作.2.历史性原则宗教旅游资源大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财富,其开发必须遵循历史性原则:在开发前进行资源评价时首先应判定该资源在历史上宗教信仰地位的高低和宗教影响范围的大小;对宗教建筑的修复或重建,应尽可能地在形态,结构,材料,风格,颜色等各方面忠于历史原貌,切忌不伦不类,更忌无中生有;开发工作不能破坏长期历史形成的宗教景观文化生态(景点与环境之间,景点与景点之间,景点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合理关系);应重视对宗教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艺术内涵的挖掘与展示,提升其文化品位.3.效益原则宗教旅游资源开发既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66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总第115期) 重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要求开发工作要遵循旅游资源开发的一般经济程序,如科学的可行性分析与论证,严肃的投资效益与风险评估,正确的宗教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决不能仅根据"想象中的旅游吸引力"而进行盲目开发与建设;对社会效益的追求,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注意开发活动的社会影响,这一点对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尤为重要.因为宗教中既然有很多哲理,智慧成分,同时又有不少神秘超验的唯心成分与因素.开发时主要应展示优秀的宗教文化和精湛的宗教艺术,在满足宗教信徒信仰活动需求的同时,满足一般游客了解宗教知识,欣赏宗教艺术,体验宗教情感的需求;对环境效益的追求,要求任何开发建设都不能破坏宗教旅游资源的整体环境和独特氛围,而是要充分挖掘并弘扬宗教理论本身所含的积极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如佛,道两教都有其独特的生态观),提升宗教景观的环境魅力.4.个性原则鲜明的"个性"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泉和灵魂.而目前的宗教旅游资源开发普遍存在旅游项目雷同,游览方式单调等问题,因使游客产生重复,乏味之感而削弱了吸引力.如何在同类旅游地中显示出个性与特色,已成为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工作面临的艰巨任务.此处的"个性"主要是指在创造整体宗教环境,氛围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而确定的特色化方向或角度.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从宗教资源本身挖掘,如信仰地位,历史文化地位,有影响事件,宗教名人,圣物,圣迹,文物珍品等;二是从宗教旅游资源所处的地域环境中挖掘,展示资源的地域特征与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另外,在开发中还要善于根据旅游者人口行为特征的变化对相关资源进行恰当组合,这也有助于宗教景点个性的形成.5.综合性原则一是指开发内容上的综合性,主要是指对宗教旅游资源各种内容进行综合开发,注意游览内容,游览方式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避免单调,以满足各类,各层次旅游者的不同旅游需求.二是指整个开发工作本身的综合性,它既包括宗教旅游景观的开发,又包括各类相关设施的开发,还包括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以及对有关宗教旅游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等等.要综合考虑到多方面的问题,把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对待.6.可持续性原则一方面是指宗教旅游资源大多是历史文化遗产,在开发中应注意保护,切实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避免开发性破坏;另一方面是指开发工作必须充分地考虑到宗教组织,宗教信徒的宗教情感,考虑到他们对旅游开发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否可以开发,能开发到何种程度,何种范围等问题都要尽可能多地征求相关宗教组织,信徒及当地居民的看法与要求,以确保开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遵循上述开发原则,是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工作能够取得积极成效的基本保证.三,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除了要正确认识宗教旅游资源的特征,价值并遵循上述开发原则外,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应注意下列问题:1.深化认识,更新观念,打消疑虑,有所作为由于宗教问题政策性强,比较复杂,所以一些人对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工作怀有疑虑.这种态度不利于地方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民族性,地域性都很鲜明的旅游资源,除丰富的物质性资源能吸引人之外,宗教信仰观念及信仰行为本身作为特定国家和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对游客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可以说,对宗教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事实上,只要对宗教有正确认识,对宗教旅游资源的特性有正确认识,开发时能够贯彻宗教政策,遵守宗教法规,遵循正确的开发原则,那么这项工作完全可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国内不少地方对宗教旅游资源的成功开发都证明了这一点.开发者面对这样一种特色鲜明,内涵丰厚的旅游资源,应该有所作为.2.加强管理,依法保障健康的宗教活动,保护优秀的宗教文化,坚决打击非法宗教,伪宗教及封建迷信因素,保证正确的开发方向在旅游业发展中,有些地方以开发宗教旅游资源为名,乱建寺庙,道观,乱造"鬼国神宫"和露天神像,更有甚者,在原本就是宗教名胜景76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总第115期) 观旁增建"鬼宫","阎王殿"之类所谓的"景观",不仅粗制滥造,文化品位低劣,更是破坏了原有的名胜古迹与环境,最终造成严重的风景污染和巨大的资源浪费.宗教旅游资源开发本质上也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它应该跟国家文化建设事业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应加强对宗教旅游资源开发活动的规范和管理.要制定或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的程序,在落实上大下功夫.一方面要依法保护好旅游事业中的优秀宗教文化,另一方面则要严厉清除那些愚昧的,反科学的,借开发宗教旅游资源之名出现的精神文化垃圾,通过科学管理来保证正确的开发方向.3.旅游管理部门要与宗教,文物等相关管理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及时解决开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不可避免地要关系到宗教,文物,规划等相关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应多做一些考察,论证,宣传,解释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以科学的认识和实事求是的分析征得相关管理部门对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配合与支持.这是开发工作能够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组织保障.有的地方为了推动宗教旅游业的发展,有效解决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在机构设置上,把旅游,宗教部门合并为宗教旅游局,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办法.宗教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相当复杂,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限于篇幅,本文只是对其中的若干问题做了初步探讨.随着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逐步深入,宗教旅游产品开发,宗教旅游市场开拓,宗教旅游资源保护等问题将成为今后应着重关注的研究内容.参考文献:1.流方:《旅游与宗教》[ M ] ,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3 年.2.沈祖祥:《旅游宗教文化》[ M ]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0年.3.黄德源:《道家与旅游》[ M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0年.4.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 M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5.范能船:《中国佛教旅游》[ M ]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1年.6.王德刚:《旅游开发学》[M]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8 年.7.李刚:"宗教文化———重要的旅游资源"[J ] ,《天府新论》, 1990年第1期.8.于志斌:"安徽佛教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J ] ,《学术界》, 1994年第2期.9.杨文棋:"略论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J ] ,《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5年第4期.10.韩国河:"河南省潜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J ]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5年第4期. 11.吴承忠,杨永忠:"宗教名山旅游开发与神格再现" [J ] ,《旅游研究与实践》(桂林), 1997年第2期. 12.秦永红:"宗教文化与旅游经济"[J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8年第3期.13.朱同林:"九华山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及其行为研究" [J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8年第3 期.14.王克陵,徐少华:"风景建设中的'神'景现象"[J ]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8年第5期. 15.田勇,刘明光:"江西佛教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J ] ,《旅游经济》(人大复印资料), 1999年第3期. 16.朱桂凤:"旅游业与佛教文化关系新探"[J ] ,《学术交流》, 1999年第2期.17.魏德东:"佛教的生态观"[J ] ,《中国社会科学》, 1999年第5期.18.候冲:"宗教生态旅游与21世纪人类文明"[J ] ,《思想战线》(昆明), 2000年第5期.19."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课题组:"佛教文化:新世纪云南旅游发展的一个新亮点"[J ] ,《思想战线》(昆明), 2000年第5期.86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总第115期)。
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探析摘要佛教作为种复杂的社现象、义化现象,其创立、传播和发展给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本身素质的增强,旅游者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佛教文化旅游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相应地,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就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济南是一座国内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展佛教文化旅游有着良好的基础。
本文主要从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出发,对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和建议,希望对济南市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佛教文化文化旅游旅游开发On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tourism culture in Ji'nan CityABSTRACTThe main focus is the pursuit of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as a kind of complex social phenomenon, the meaning of the phenomenon, its creation,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culture has brought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nfluence. As people living standard improvement and quality enhancement, tourism and cultural knowledge is more and more intense.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in this big background, accordingly,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has become everyone's attention. Jinan is a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has a good foundation. In this paper, from Jinan City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Jinan City of Buddhist litera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tourism resources are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Ji'nan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s proposed,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 in Ji'nan.Key words: Buddhist culture, Cultural tourism, Tourism development目录一、绪论 (1)(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1、佛教文化旅游国外研究现状 (1)2、国内佛教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 (2)二、佛教文化旅游概述 (4)(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4)(二)佛教的概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析佛教对泰国旅游业的影响要点

浅析佛教对泰国旅游业的影响摘要:泰国作为一个旅游热点区,佛教在当地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泰国佛教既作为一种人文旅游资源,又对整个泰国旅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文化作为泰国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功不可没。
总的来说,旅游经济一旦形成,文化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影响着旅游经济活动。
而佛教文化正是支配并影响着泰国旅游经济的那只无形的手。
关键词:泰国佛教;旅游业;协调发展一、绪论泰国的旅游业举世闻名,具有"东方威尼斯"、"东方夏威夷"等美称。
同时,泰国的旅游业对泰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1982年,泰国旅游业的创汇第一次超过了长期居首位的大米的创汇额,成为泰国最重要创汇部门1。
说到泰国旅游业,人们就会想到绚丽的热带海岛风光以及各式华丽的人妖秀,但不得不提的还是泰国的佛教。
佛教是泰国旅游业的一大特色,也是泰国旅游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泰国95%的国民信奉佛教,佛寺佛塔众多。
具不完全统计,在泰国有四万多座佛教寺院,如果参观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
因此有"千佛之国"的美称。
无论是商店还是宾馆,无论是人潮涌动的街边还是人头攒动的旅游胜地,佛像和佛龛无处不在。
这个国土面积仅5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什么常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一个以旅游文化产业为国内经济支柱的亚洲五小龙之一的经济强国呢?去过泰国观光旅游的中国人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受,佛教在泰国成了教化人和凝聚人心的超常力量,致使泰国这个枪支泛滥和色情成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一定的秩序,为泰国旅游业建立了良好的环境,这不能不说佛教对泰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发挥的作用非常巨大,特别是在泰国旅游业发展中功不可没。
这就是泰国建立世界旅游大国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正是泰国人在对外旅游中无时无刻放大佛教文化的原因所在。
即使是当今,佛教依然占据泰人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对泰国整个国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学生姓名 杜吉舟 学号 ********** 所在院(系) 历史文化系 专业班级 2007级旅游管理0071班 指导教师 肖亚波 完成地点 陕西理工学院
2011年 5月 12日 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系旅游管理071班 杜吉舟 陕西 汉中) 指导老师:肖亚波
【内容摘要】 伴随着宗教千年的发展和传播,各宗教传教士穿梭在世界的各大洲。从古代到现代宗教与旅游发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宗教旅游是宗教信仰、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的总和。宗教与旅游具有某种近乎天然的密切联系,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力。本文通过宗教的发展历史叙述厘清二者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宗教 旅游发展 关系 引言 宗教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则促进这一资源价值的实现。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宗教是一种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文化现象,人类社会在诞生之初,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宗教与旅游关系密切,它们既有共生性的一面,彼此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又有互斥性的一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和矛盾。 宗教与旅游传统社会中的关系处于互动之中。一方面,宗教对旅游的影响极为深刻,它是旅游景观得以营建以及旅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辅助因素。另一方面,宗教反过来也受到旅游活动的逆向影响,宗教适应旅游活动的需要而作出相应的自我调整的情况甚为普遍。 自然宗教还是人为宗教,人们的宗教活动总是要在特定的时空内举行,总是要通过一定的禁忌和仪式来表达与俗世社会的界限与分离。于是,由宗教节日、宗教仪式、宗教伦理和宗教圣地所建构的宗教文化景观便应运而生,后来义逐渐演化为今日之所建构的宗教文化景观便应运而生,后来义逐渐演化为今日之宗教文化遗产。这些宗教文化遗产虽各有千秋独具特色,都是人类生存经验与道德智慧的结晶,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的高度与认知自我的深度,是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 、宗教概述 (一)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一种古老而久远的历史文化现象,人类社会在诞生之初.便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远古时期,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对人生无常的焦虑.使各种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便以原始宗教的形式纳入到远古人类的生存体系之中。同时,宗教作为一种映像社会现实的群体意识形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始终在不断地调整着自身的存在方式。
(二)宗教旅游 宗教旅游是旅游活动方式之一。宗教旅游是一种以宗教朝觐为主要动机的旅游活动。自古以来世界上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徒都有朝圣的历史传统。凡宗教创始者的诞生地、墓葬地及其遗迹遗物甚至传说“显圣”地以及各教派的中心,都可成为教徒们的朝拜圣地。如耶路撒冷,由于基督徒认为是救世主耶稣的诞生地,犹太人认为是大卫王的故乡、第一座犹太教圣殿所在地,穆斯林认为“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曾在此“登霄”升天,故成为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吸引了大批的海外朝圣者。现代比较著名的基督教圣地有罗马教廷梵蒂冈,传说“圣母玛丽亚显圣”的法蒂玛(葡萄牙)以及联邦德国的奥柏拉格尔高和法国的卢尔德;佛教圣地集中在东南亚和中国,如斯里兰卡的佛牙寺和克拉尼亚大佛寺,中国的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和普陀山)以及新近发现的佛祖指骨的扶风法门寺;伊斯兰教有四大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和凯鲁万。其中麦加是所有宗教旅游中规模最大、朝觐人效最多的一处圣地。伴随着宗教的传播发展也促进了旅游的发展。 二、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旅游活动自古就有.最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各式各样的崇拜,从而长途迁徙。 信徒的朝拜、帝王的巡幸、文人雅士的游历都属于早期的旅游形式。 汉朝的白马寺。白马寺,我国各地有若干寺庙均为此名,其中以河南白马寺最为有名。河南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唐代僧侣出国释游的典型代表是玄奘和鉴真,二人一个西游,一个东渡;一个求经.一个弘法。对后世乃至当时社会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唐时来华游学的僧侣尤以东亚日本、朝鲜为主。当时的日本以中国为佛教母体.派了大批僧侣来华游学。在隋唐之际。先后有六个佛教宗派传人日本。在众多来华僧侣中.许多和尚在中国一呆就是很多年,如于838年入唐求法的圆仁和尚,在中国游学10年,游迹遍布江淮、华北、河洛地区。其间。他曾南游扬州,学习梵语;北登五台。参观古刹:又西入函谷,居长安青龙寺.拜义真为师学习密宗。他还将来华见闻整理成书,撰成《人唐求法巡礼行记》一部.为我们保存了不少中日两国佛门交游的可贵史料。至于朝鲜来华的僧侣也为数不少.唐代佛教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就是额罗人.像新罗王子金乔觉,出家后入居九华山,创立了地藏信仰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道家云游在唐代文人笔记中多有记载.当时许多文人由于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其游风中颇见道家风骨。 至明末云栖袜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溢智旭等四大高僧及其门下居士、信徒的宗教旅游活动则掀起了佛教复兴的一次小高潮。 二战后.随着交通的便利,旅游在世界各国迅猛发展起来。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1992年旅游业已超过了汽车、石油等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在我国,旅游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正日益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据统计,2009年中国国内旅游总收入1、4万亿,全年接待的旅游总人数突破20亿。麦加城中心的清真寺面积16万平方米,可容纳30万穆斯林同时做礼拜。
三、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共生性 宗教是旅游开展的动力,旅游为宗教提供了传播渠道。在工业革命以前,由于信教人数众多,朝圣旅游十分盛行。每年都有成群结队的信徒拥向本宗教的圣地朝拜,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旅游人群。朝圣旅游的开展也为宗教的更大范围传播。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近年来。朝圣旅游不但没有停止,且规模日趋扩大,如穆斯林每年一度的圣城朝拜等,都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旅游人群。 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旅游的发展能为当地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可以为宗教遗产的保护可以提供充足的财力和资金支持。同时,在“眼球经济”的今天.关注也是一种力量,很多宗教圣地借助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从而获得更好的保护。 宗教因素为自然景观注入文化内涵,对游客更具吸引力。随着游客品味的提升,旅游者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游山玩水,转更注蕈在旅游中寻求差异、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满足猎奇心理。从中获得多层次的享受。宗教遗产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正好可以满足游客独特性、差异性的趣味需求。同时.宗教提倡的超脱遁世的理念,也为僻处山野、远离尘世的自然景观增添厂些许魅力。
(二)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 世界宗教的早期发展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这一点。拿撒勒人耶稣曾经走遍整个巴勒斯坦地进行传教,他的门徒保罗更是扬帆地中海,将基督教的种子撒遍罗马帝国。穆罕默德乎踏遍了整个阿拉伯半岛;释迦牟尼也在印度中部恒河流域托钵化缘、游走传教;道徒也大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可以说,旅游天然就是宗教的传播方式,是宗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从佛教在我国传播、发展乃至衰落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旅游对于宗教具有的重要作用。 首先,佛教传入中国本身就是东西方佛教徒梯山航海旅行的结果。许多印度和西域高僧或沿丝绸之路到中国陕、甘、晋、豫,或经海上至粤、闽、江、浙一带。他们来华释游、传经送典,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同时诱发中国僧侣西行求经的游方步伐,佛教传播与旅游活动因此交织在一起。 其次,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壮大同样离不开旅游活动。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派别,主张“自心是佛”、“本白无缚,不用求解”,一改早期佛教旅游的苦行面目。“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法身”,许多高明的禅师都能从自然景观中悟入真谛。所以遍走高山大川、遍访高僧大德,优游山水、品味自然、切磋佛理成为禅宗提倡的参学旅游方式,在中唐更是风靡整个中国。当时云游四方参禅悟道的青年学僧不是投在江西马祖道一处,就是投在湖南石头希迁处,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走江湖”。 宗教旅游活动是宗教兴衰的晴雨表,后世佛教的每一次复兴都以宗教旅游的相应盛行为风向标。即使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从电视、电话、网络、收音机中看到、听到宗教演说、布道、法事的今天,高度清晰、高度逼真的通讯设备仍然无法代替人们在宗教场所的亲身体验。人们要想将宗教传播弘扬出去,就必须借助亲自前往的旅游形式。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只能是为人们的宗教旅游活动提供更加便捷的物质工具。对于宗教信徒来说,到圣地朝拜旅游仍然是他们一生最幸福的事情。旅游作为宗教传播、交流的传统方式会随着宗教的发展一直延续下去。
(三)宗教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则促进这一资源价值的实现,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宗教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和辉煌的物质文明,开拓了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很多宗教景区因此成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净也。”哪无论是佛教的寺庙、道教的宫观,还是天主教的修道院多修建在远离闹市的山林之中。一些原本人迹罕至的荒山秃岭经过一代代宗教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开发,植树造林、修寺建塔的辛勤建设,凿池引水、禁牧禁伐的精心保护,变成了庄严肃穆的人间净土。“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凡有宫观寺塔之处,大多绿树成荫,景色宜人。“天下名山僧占多”首先是“天下名山僧建多”。无论佛教或是道教都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寺观的选址总是尽可能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中美的因素,最大限度调动人们的主观情感与直觉顿悟,通过曲径通幽、深山古刹、松风水月、晨钟暮鼓、塔林壁画、石窟雕塑等方式进一步衬托,创造出与大自然浑为一体的宗教氛围,洋溢着超凡脱俗、返朴归真、静谧祥和、庄严神圣的宗教美感。即使位于城镇的宗教建筑也会因为周围闹市的衬托而愈显幽远清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人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