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名人的成长经历为列谈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以名人的成长经历为列谈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关键词 内因 外因 朗朗
摘要 朗朗曾是无数少年钢琴学子中的一名,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高贵的出身,13岁获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后,从此声名远播,成为继霍洛维兹和鲁宾斯坦之后世界钢琴界的又一位领军人物。郎朗的音乐才华以及热情奔放的性情相得益彰,使他成为古典音乐最理想的诠释者和年轻人心中的偶像,伟大的华人音乐家。到底是什么奠定了他在音乐届的地位?本文将从朗朗的成长经历和环境及我们所说的内外因来分析成就朗朗的原因。内因:朗朗自身的音乐条件;外因:朗朗音乐的影响人,当时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两大方面来综合分析成就朗朗的内外因。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到底是什么成就了朗朗在音乐史上的地位,进一步了解这位受聘于世界顶级的柏林爱乐乐团和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的第一位年轻的中国钢琴家。

朗朗在中国音乐界乃至世界音乐界都被人们所熟知,世界古典音乐新一代领军人物,被誉为 “当今世界最年轻的钢琴大师,既没有高贵的出生也没有显赫的地位,为什么会有这样独特的地位?成就朗朗的内因和外因又是什么呢?

内因和外因是哲学上的范畴,是事物发展变化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趋势的内在根据,外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外因和内因的作用,外因就是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生活在和平年代和战争年代就是不同的外因,但是内用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你内心所想的,你的精神对你的成长决定作用。例如在战争年代,你努力上进,就是内因起作用。哲学与音乐好像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我们却可以运用哲学的观点对一些音乐现象进行分析。鉴于此,我将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来探讨成就朗朗在中国音乐界的独特地位的原因。

一、成就朗朗的内因

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趋势的内在根据,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而造就朗朗地位的内因就是其自身的音乐条件。

朗朗出生在沈阳的一个充满音乐气氛的家庭。祖父曾经是位音乐教师,父亲郎国任是文艺兵,在部队里做过专业二胡演员,退役后进入沈阳市公安局工作。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郎朗很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在父母为他买了一架国产的立式钢琴以后。2岁的小郎朗,在看《西游记》时,被里面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吸引,郎朗不知不觉地在钢琴上弹了起来。说来也怪

,虽然没有学过音乐,歌也只听了一遍,郎朗却几乎把这首歌的大部分旋律都弹了出来,真是无师自通的小神童!爸爸妈妈非常高兴,决定送儿子去学钢琴。
5岁和7岁连续二次获沈阳钢琴比赛第一名
9岁获全国星海钢琴比赛第一名。
11岁获德国第四届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并获杰出艺术成就奖。
13岁获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从此一夜成名。
朗朗的音乐是如此的被人们所喜欢和熟悉,究其原因,朗朗自身所拥有的音乐才华是根本。朗朗刻苦的努力以及对音乐不停的追求,无论怎么都没有放弃钢琴,曾经的生活无论怎么都咬着牙挺过来了,他的成功也是有自身的坚韧不拔和刻苦进取的精神决定的。他的成功带来了古典与现代的的结合,也是对古典音乐的一种新的理解。



二、成就朗朗的外因

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第二位的原因。朗朗曾是无数少年钢琴学子中的一名,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高贵的出身,却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许多受中国人们乃至世界人们喜欢的绝世名曲,让朗朗冠上了中国的莫扎特的称号。他的作品能如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音乐地位能如此之坚固,其外因要数引导者他的父亲(家庭因素)和当地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引导者:父亲——郎国任(家庭因素)
纵然朗朗有傲人的音乐天赋,但是假如没有他父亲正确的引导,谁能肯定他就会有今天的成绩,就像方仲永一样小的时候天赋异禀,却因为其父没有正确的引导,最后荒废了,后来王安石评价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充分说明后天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外因。外因虽然对事物的发展不能起决定作用,但是外因会影响事物的发展,对事物的发展期延缓或者加速作用。


1982年,郎朗出生在沈阳的一个充满音乐气氛的家庭。祖父曾经是位音乐教师,父亲郎国任是文艺兵,在部队里做过专业二胡演员,退役后进入沈阳市公安局工作。从小便很注意培养朗朗的音乐气质,当他无意发现两岁的朗朗对钢琴很敏感时,便毅然花了家里的大半积蓄为朗朗买了一架钢琴。刚刚三岁的时候,郎国任每天都会陪着朗朗练上一两个小时的钢琴。

郎朗4岁那年,爸爸带着他

拜见了沈阳音乐学院的朱雅芬教授。从此开始了朗朗的求学生涯,也开始了朗朗的钢琴之路。从郎朗学琴的那天起,爸爸就设计、安排了时间表,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并用大半年的收入买了一架星海牌钢琴。爸爸还把整个客厅都腾出来,供郎朗练琴。在郎朗9岁的时候,爸爸让郎朗去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琴,为了朗朗能更好的学习,郎国任放弃了工作,辞职了陪着朗朗踏上了到北京的求学之路。这个世界上没有康庄大道,哪条通往成功的路不是充满坎坷的?刚到北京那会,朗朗的求学生生活并不如意,到北京第一天被邻居骂,第二天警察上门查户口,第三天居委会对朗朗说别弹琴了,你的琴声吵死人了,第四天楼下小孩对朗朗说就因为你我的功课从100分降到70分了,再弹一个星期我就不及格了,坏消息一个个接踵而来,在学校也被同学取笑,嘲笑朗朗的口音是东北农民……”,朗朗一段时间陷入精神奔溃的情况,差点想放弃钢琴了,这个时候郎爸也非常的心急,心情也很低迷,可是他很快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并开始开到朗朗,为了让朗朗发泄出心中的悲愤,他故意给朗朗三个选择,“第一是回沈阳,第二是跳楼,第三是吃药”。朗朗当时就被父亲吓坏了,拿着药扔向父亲,然后开始骂钢琴骂北京,把所有不高兴的事情都骂出来,果然把所有的委屈发泄完了,朗朗又开始认真的练琴了


其实家庭因素也是促成朗朗成功的一个原因,对于朗朗来说,只有父亲的支持,母亲强烈反对的话,恐怕他也难有今天的成绩,朗朗的父亲辞职配朗朗到北京求学的时候。妈妈却一个人留在沈阳工作,用她一个人的工资来支撑着这个家。为了郎朗,妈妈每月只花掉100元的生活费,却把剩下钱全寄到北京。正是因为母亲的体贴,父亲细心的开导和陪伴这一系列的外因,对朗朗的成功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四)当时的社会环境
20世纪末的时候,国家当时人民的物质生活都有大大的提高,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从而开始寻找精神生活上面的提高,开始增加自身的素质文化修养,开始产生对高雅生活的追寻,钢琴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精神生活不断发展的状态,以前许多人都认为钢琴师高贵的高雅的,人们通过对艺术的追求,也有许多人开始慢慢了解钢琴,朗朗也是这样过来的,大大小小的钢琴比赛不仅给了朗朗表现和增加自身阅历经验的机会,更是给了朗朗提高自己的机会,朗朗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到最后的喜爱也和当时的社会条件分不开的,而现在21世纪人们都开始追求流行通俗现代化的东西,反而对于一些经典的高雅的事物不

感兴趣,基于这种状况,朗朗对前人的东西并不是一味的模仿和继承,而是将古典和流行,去粗取精,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一种独特的演奏方式,而这种风格则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朗朗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到最后的喜爱也和当时的社会条件分不开的.


结语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事物本身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表现和结果,而事物的矛盾运动又总是和事物外部的影响分不开的,这种影响是通过加强或削弱矛盾双方的某一方面而表现出来的。因此外部影响又是通过其内部矛盾起作用。因而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辨证的。
事物的发展二者缺一不可,一个人是不是健康成长,过的是不是幸福快乐起决定作用的是他自己,但是同样也会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也与学校家庭社会分不开,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这个道理。孟子小的时候善于模仿,刚开始的时候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刚开始的时候住在墓地旁边,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些都说明外因虽然对事物的发展不能起决定作用,但也会影响事物的发展。


事物的发展室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朗朗的成功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充分说明内外因是辨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