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平江路城市分析
苏州古街之平江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苏州古街之平江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平江路位于苏州古城内,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后与东北街相接,旁依平江河,全长1606米。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西起临顿路,东至护城河,北到白塔东路,南抵干将路,平江路为其中轴线。
其内建筑主要保留原始风味,改造不多。
两侧横街窄巷十数条,有钮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曹胡徐巷、姑打鼓巷、胡厢使巷、丁香巷、大柳枝巷、大新桥巷、邾长巷等十几条巷子。
名人故居有潘世恩故居、韩崶故居、顾颉刚故居、方嘉谟故居、唐纳故居等。
列入苏州园林名录的有耦园、全晋会馆、墨客园、惠荫园。
同时两侧民宿、各种工作室、茶馆、小吃、特色小店众多,但门面并不张扬,更注重保存街巷原貌。
白塔东路北至东北街一段则离开了平江路历史街区范围,两侧主要为老小区,街面的特色小店数量及质量也不如白塔东路以南。
现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内的《平江图》碑即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碑刻,刻画了宋代平江城,即今苏州市的城市平面,该图详细描绘了当时的城市城墙、河流、街道、桥梁、城门等。
平江图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碑刻地图。
对照此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宋以来的城市格局。
平江路的美食也是其之一,除了沿街叫卖的各种糕点,还有为数众多的苏式饭店。
耦园位于平江路历史街区小新桥巷,始建于清雍正、毁于咸丰、复建于同治。
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8月加入第一批《苏州园林名录》。
耦园占地约12亩,三面临河,一面通街,前后设有河埠。
住宅居中,东西花园分列两边,北端背河而起一排楼房,借“走马楼”贯穿。
这样一宅两园的布局,在苏州众多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
东花园是耦园的精华所在,山池主景列中,周围环以亭廊楼榭,呼应主景,整个布局疏密得体,错落有致。
全晋会馆位于平江路历史街中张家巷,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加入第四批《苏州园林名录》。
也为中国昆曲博物馆,中国大运河遗产点。
平江路景点介绍

平江路景点介绍(三篇)第一篇平江路景点介绍一、地理位置平江路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全长1606米。
它不仅是苏州古城的一条重要街道,也是苏州保存得最完好的古街之一。
二、地名典故平江路因苏州在宋元时候又名平江而得名。
据志载,宋政和三年(1113)正月,敕升苏州为平江府,平江之名便由此开始。
在250多年里,苏州城作为平江府、路所管辖若干县的统治中心,又有平江城之称。
此外,平江路在宋元之前还有个名字,叫作“十泉里”,这记载较早出现在清朝顾震涛所著的《吴门表隐》中。
三、街巷现状平江路作为苏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距今有2500多年历史。
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保留了大量的传统苏式建筑,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充满了古朴典雅的气息。
街道两旁的小桥和流水,是平江路的一大特色。
古朴的石桥横跨在清澈的河流之上,河水缓缓流动,两岸绿树成荫,行走其间,不仅可以欣赏到水乡的美丽风光,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江南水乡文化。
四、历史名人平江路周边涌现出许多历史名人。
如清代状元洪钧,他的故居就位于悬桥巷27号。
洪钧曾任出使俄、奥、德、荷四国大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外交家。
此外,名医钱伯煊、历史学家顾颉刚等也曾在平江路附近的窄巷深宅中寓居。
五、地方特色1.水巷:平江路最主要的河道平江河上横跨着20座石桥,这些石桥与两岸的民居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水巷景观。
游客们可以乘坐小船,穿梭在平江河上,感受江南水乡的温柔气息。
2.美食:平江路上有许多传统的苏州小吃和地方特色餐馆,如苏州汤包、桂花糖藕、松鼠桂鱼等。
这些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制作工艺独特,让游客在品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苏州的美食文化。
3.民宅:平江路两旁的街坊建筑也保持了古色古香的特色,名人故居、旧时宅地、祠堂比比皆是。
这些民宅大多依河而建,青瓦灰墙,高低错落,与水面倒影下的民居相映成趣。
六、支巷简介平江路主街西侧有9条东西向贯通性街巷,从南至北分别为建新巷、钮家巷、肖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南石子街、悬桥巷、菉葭巷、曹胡徐巷、东花桥巷。
平江路调研分析

平江路 水巷 商业街 原型
平江路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角。
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全长1606米。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
风格疏朗淡雅。
苏州宋元时又名平江,以此名路。
800多年前南宋《平江图》上,平江路是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
经历史文化街巷保护改造,现在的平江路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商业街。
一、水岸关系
1、建筑——街道——河道
多层次的铺地将较宽的街道限定出不同层次:
绿化(休憩)——慢行停留——主街——慢行停留——店前区
2、街道——建筑——河道
二、线性空间
沿街界面连贯,多有小超市、饮食摊或中低定位的小店。
稍微的退进形成店前区,多为露天茶座和餐饮,消费档次不一。
建筑间距离拉开成为小巷,气氛立刻由闹转静。
里面有很多小旅馆,过渡商业街和本地居民的生活区。
间隙中的美景,里外隔巷相望。
里面感觉大隐于市,世外高人。
三、空间节点
沿河一侧的小型空地,是适宜人们三两聊天的休憩场所。
尺度较大的广场有大量的种植,与对岸产生视线交流,适宜小群体在户外吃饭喝咖啡。
观光游船码头,白天接待大量游客,位于街口,位置和外形易于识别。
拱桥衔接两岸处产生缓冲空间,适当结合亲水景观,可达性与亲水性提高了周边商业的品质。
四、不足之处…
1、沿河东侧商业发达,但西侧商业零散。
两岸连系需要加强。
东岸河道西岸
2、河边沿街面商业发达,小巷方向人烟稀少。
街区纵深方向发展不足。
沿街巷口
巷内。
有平江路,就有老苏州

是保 留曲目 , 流传百年 。
如 《三
笑 》《白蛇 传 》《玉
、
、
蜻蜒 》 《江 南 红 》 、
等 几 十部 。 从 其 场 面 、 台下 起 伏 的笑声 中可 以感觉到 它 的雅俗共
赏 那 吴 侬 软 语 对 讲 普通 话 的人 来说 使 尽 全 身 力气 全 神贯 注
。
.
.
.
,
终 了也 只 能是 靠看 表情 读剧情 明 白个梗概
家 强 烈 地 诱 使 着我 去 观 察 去 探 求 空 气 中飘 来 了 一 丝 香气 寻
.
,
。
.
着香气看 到一 位年过 半百 的阿婆端着一 盆水从屋 里 走 了 出来 她 。
在 正
一
边忙 着清 洗衣物 一
边 做 着 午饭 ~
碟小菜 一
碗主食 虽
.
。
,
.
简单但做得很精细。 这 位从 未离 开 平 江 老屋 的姚 姓阿婆 已 有7 7
平江 路纵贯苏州市东半部的平 江 区 南北 走 向 是 一 条傍河
.
,
的小路 北 端临近 拙政 园 南眺网师园 全 长16 0 6
.
.
,
米 说是 一 。
条
路 其 实是 一 条 不 能 再 窄 的巷 一 条苏 州最 古 老 的街道 之 一 早 在
.
.
。
南 宋 的苏 州 地 图 《平 江 图 》上 平 江 路 即 清 晰可 辨 是 东 半城 的主
岁 . 穿着 的布鞋 . 迈 着轻盈 的小 步 . 端 着 的木漆盆 深 棕色 、 油补过
多次
了
.
重重
的 。
阿婆说
.
”
苏州历史街区之平江

苏州历史街区之平江一、地理位置苏州的平江路,是平江历史街区的主要街道,古名“十泉里”。
清道光十四年(1834)的《吴门表隐》记载道:“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徐家弄北一、魏家桥南北各仪,朱马高桥北一,混堂巷口一,张家桥南一,苑桥北一。
”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东起外城河、西临临顿路,南起干将路、北至白塔东路,面积约116.5公顷。
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苏州现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区。
至今保持着路河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以及幽深古巷的江南水城特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聚集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内有世界文化遗产1座—藕园,文化保护单位9处,控保建筑43处,以及为数众多的古建筑、古桥、古井、古树、古牌坊,至今还保留着古城墙遗址。
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曾生活于此,至今,区域内的居民还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二、历史背景平江路有什么典故呢?平江,原为苏州府值治名。
据历史载:宋政和三年(1113)正月,赦升苏州为平江府,平江之名自此始。
元至元十二年(1276),以苏州为平江路治所。
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攻克平江之后,改设苏州府。
在二百五十多年中,苏州城作为平江府、路所辖若干县的统治中心,又有平江城之称。
街名平江路即源于此。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又有平江区的建制。
三、旅游价值大家都说苏州是江南水乡,你去如周庄和同里,你会发现那里如此的喧闹,一点也不像水乡的安静,最近才发现苏州最美的地方,就是平江路历史街区,很有江南水乡的韵味。
小桥流水人家,你还可以选择乘摇橹船,那里给人的感觉就是宁静祥和。
整条街现商业化还不浓,街上开有少数几家咖啡馆,茶馆。
在路的尽头仅有一家小吃店可吃到苏州小吃。
与同是苏州老街的山塘街相比,平江路还是少了点商业气,保留了点市巷旧貌,更大限度地留住了民情风貌。
平江历史街区是苏州古城内迄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
平江路调研报告

关于平江路的调研报告一、摘要本次调研利用周末时间,对平江路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历史文化,周边交通,地理位置,建筑特色,及各店铺分布和特色。
在本次调研活动中要初步了解苏州地区的基本特色,文化氛围,及古街的商业模式,以运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二、关键词历史文化,周边交通,地理位置,店铺分布、特色。
三、调研正文1、历史文化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
其河名为平江河。
却说宋元时候苏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
河路都不阔,河上行走的是摇橹船,路上仅可过黄包车而已。
故有同一路上,“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这是很典型的水乡特色。
平江路实在是非常美好的一条古道,在苏州最古老的城市地图宋代《平江图》上,就有平江路这条街道,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年来,平江路依然在原址保留了它河路并行的格局、肌理和长度,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房屋的体量、街道的宽度和河道,比例恰当,显示出疏朗淡雅的风格;平江路两边小巷特别是东边,还较好地保留了多条水巷,是今天苏州古城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古街区。
2、周边交通紧邻苏州博物馆、拙政园。
可步行约10分钟即到。
拙政园可乘游1、游2、游5线,202路(原2路)、313路(原3路)、923路(原23路)、529路(原29路)、40路、78路拙政园站下。
3、地理位置平江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隅观前街东区。
平江路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里”,较早出现了1834年的《吴门表隐》中,说道:“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苑桥北一”,很详尽。
平江路是沿河的路,这条路我去走的时候,看看地图,全长是1606米,也就是三里路长,两侧的横街窄巷就多了,比如狮子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悬桥巷等等。
3、店铺分布及特色1. 稻驿亭地址:苏州平江区平江路151号推荐理由:藏在巷子里面的卖红豆沙小铺,感觉就像以前那种挑着担子穿街走巷,有人要的话就放下盛一碗给你的那种小摊。
苏州平江路古街:历史文化与商业氛围的交汇之地

苏州平江路古街:历史文化与商业氛围的交汇之地苏州平江路古街,作为苏州最具代表性的古街之一,被誉为“江南第一街”。
它位于苏州古城区,南起环园路,北至观前街,全长约1570米,是古城区内最长的一条古街。
平江路古街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浓厚的商业氛围,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的关注。
苏州平江路古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
它曾经是苏州古城的主要商业街区,也是苏州东西两城的交通要道。
在明清时期,平江路的商业繁荣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商业街区之一。
如今,虽然平江路已经不再是苏州的商业中心,但它仍保留着独特的历史氛围和商业特色。
沿街两侧的建筑风格主要为明清式的园林式住宅和门面式建筑,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乾隆时期建造的“甲绅第”。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苏州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工艺而闻名,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平江路古街上漫步,仿佛穿越到了历史的长廊。
狭窄而拥挤的街道两旁,是一家家古色古香的店铺,出售着各种传统的工艺品、纪念品和名特产。
其中,苏州园林盆景、苏绣、木雕、砚台等被誉为“苏州四绝”的手工艺品尤为受欢迎。
这些传统工艺品融合了苏州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精髓,给人一种沉浸在古老时光中的感觉。
平江路上的餐饮店铺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无论是传统的苏帮菜、本地小吃还是异国风情的西餐、日料店,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无论是品味苏州的特色美食还是享受国际大厨的烹饪艺术,都可以在平江路上找到满足。
除了商业活动外,平江路还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戏曲表演、杂技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展示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苏州的历史文化。
在平江路上散步,可以感受到满街的热闹和忙碌。
无论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还是身着传统汉服的游客,都在这里流连忘返。
他们走过石板路,欣赏着沿街的各种古建筑,品尝着地道的苏州小吃,购买着具有纪念意义的纪念品,留下了一段美好的记忆。
《苏州平江路城市分析》

《苏州平江路城市分析》1995年版《苏州市志》的“城巷河桥”记载:“平江路南起干将路东段花桥,北接华阳桥过东北街和百家巷相通。
全长1606.8米,路宽3.2米。
原石子路面,1985年改小方石人字形路面。
宋代称苏州为平江府,取名。
”其实在宋代以前,此路并非叫平江路,而是叫十泉里。
据《吴门表隐》记载:“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北各一,徐家衖北一,魏家桥南北各一,朱马高桥北一,混堂巷口一(今无),张家桥南一,苑桥北一。
”也就是说,今天在苏州赫赫有名的平江路,并不是自古就叫平江路的,它的来历源于此路沿线的十口井,故称为十泉里。
那么,啥时候才有“平江路”之称的呢?我们从弘治年间的《吴江志》卷二“沿革”找到一段文字记载,很有信息量。
说吴江县境:五代梁太祖开平元年,属苏州。
三年,吴越王钱镠奏割吴县松陵镇,置吴江县,县之建始此。
吴越始命司马福立南、北二城。
唐庄宗同光二年,属中吴军。
宋太祖开宝八年,属平江军,县仍其旧。
徽宗政和二年,属平江府。
高宗建炎二年,车驾次长桥,命张俊以兵八千守吴江。
四年二月,遭金人兵难。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中书右丞相伯颜伐宋至平江,命千户宁玉守长桥。
十八年,属平江路。
成宗元贞二年,以户口计,升为州,秩正五品。
顺帝至正十六年,淮东张士诚据之,筑城五里,属隆平府。
说明在“宋太祖开宝八年”,即公元975年,已经有了“平江”之称,从行文上看,平江军是个行政建制,是吴江县管辖者。
在“徽宗政和二年”,即公元1112年,改称平江府了。
到了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改称为平江路。
平江路原来并不是一条路名《吴江志》还收录了莫旦撰《苏州赋》云:“郡县于秦汉,军州于陏唐。
宋元兮平江,我朝兮苏州”,并在“宋元兮平江”之后自注云:“政和三年,升平江府;至元十八年,升平江路。
”显然,《吴江志》在何时改称平江府的时间上,前后不一致,前者称“政和二年”,后者说“政和三年”。
查《乾隆苏州府志》“建置沿革”,可知也作“政和三年”,因此,这个年份应该是正确的,1995年版《苏州市志》的“建置”卷正是采用了此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设计论文
“梦里水乡,再续前生”
——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分析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大众的重视,同时它们也是见证城市变迁的“空间化石”。
苏州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名城,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但是如何进行更新开发改造则成为了重中之重。
而平江路采取以居住为主,商业旅游为辅的“稳静态”更新改造模式成为了全国各地历史文化街区争相模仿的对象。
正确处理好居住、商业和旅游三者的关系,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内在价值得以延续的关键。
历史文化街区居住形态本身要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发展变化的影响,其未来发展方向也需要得到极大的关注。
【关键词】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稳静态;更新改造
1 研究背景
苏州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集中体现
古城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区域,成为了古
城保护的重中之重。
除物质因素的建筑
风貌和景观环境外,历史文化街区还具
有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在城市生活中
仍然起着巨大的作用,是“活”的历史
地段。
当前我国的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模
式基本上是以保护、延续、展示其独特
的风貌和特色为指导思想来实现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的。
文化、商业和旅游成为促进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三大主要手段,这样的开发模式必然会对历史文化街区以居住为主、以商业休闲为辅的原始形态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历史文化街区的居住形态作为最主要、最基本的“原生态”之一,对于整个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和特色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开发更新过程中,居住形态的变化对开发效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正是因为平江路对居住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对人本身的情感方面的重视,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稳静态”更新模式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研究分析价值。
2 历史形态
平江路是一条傍河的小路,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全长1606米,是苏州一条历史攸久的经典水巷。
早在南宋的苏州地图《平江图》上,平江路即清晰可辨,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
800多年来,不但平江路的河流形态、街道建制与原先基本相仿,而且还分明地保留着"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
平江路南起干将东路,
平江路历史风貌
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里"
,较早出现了1834年的《吴门表隐》中,说道:"
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苑桥北一",很详尽。
平江路是沿河的路,这条路我去走的时候,也就是三里路长,并不是特别长,但是他给我留下来的影响却是比较深刻的,传统的戏曲和
原住民的老苏州特色都让我仿佛置身在千百年前的平江城
池之中。
3 开发模式分析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模式相较于其他的比如成都
宽窄巷子就显得格外安静,其开发始终将原居民的居住形
态作为街区的文化核心而加以精心保护,正是这种“原生
态”的保护理念,避免了大多数历史文化街区在改造中出
现“边缘化”的倾向。
开发后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在受到
异地居民及游客青睐的同时,仍旧还是原居民所关心和喜
爱的街区。
作为现实中的生活场所,街区的开发完全遵从
了居民的利益和要求,使历史文化价值在这个“真实的”、
承载着原有生活功能的街区中得到了最大的保护。
3.1 业态分析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少不了经济利益的
推动,而其并不是以短期利益为主,而是充分考虑到
长期价值的实现,不仅是追求最大获益,同时也是街
区得以永续发展的保证。
平江路主要街道以步行为主,
沿水而生,业态大多以创意文化和传统文化为主,参
杂着些许休闲饮食场所,使得街区的业态氛围得以整
体化,统一化。
而街区的业态大多分布在沿街,而逐
步向里面则是居住生活区,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单一商
业导致整个街区在白天热闹非凡,而晚上则是空无一
人。
3.2 文化传承
苏州平江路平面图 平江路业态分布
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传承是一个地方
更新改造的关键所在,而这也意味着这个
街区的灵魂是否依然还在,是否能承载着
那段过去的故事和人物。
每当人们说起平
江路时,那些以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和曾
经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否还有空间去追溯他
们,也许这就是人们对这些历史文化街区的感情寄托和人文价值体现。
因此平江路的更新改造以“稳静态”原则为主,修旧如旧的手法以及对原真性的尊重使得我漫步其中时,能感受到老苏州的休闲生活,达到了体验式旅游而不单纯是购物式旅游。
3.2 社会评价
一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优劣评价不在于其获得
了多少专业人士的肯定或者是各种专业奖项,更
多的应该是考察更新后社会对其的评价,这样是
尊重大众参与的做法,同时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而根据我在平江路的观察发现,平江路是一个可
以让人慢下来的地方,一个转角,一曲小调都可
以让我停下脚步,细细品味。
同时他丝毫不会被
这个时代的进步而更替,而是在这个吞噬力极为强大的当今社会中任然保留自己的个性,这样才会让其在时间的流转中得以永续发展。
4 规划经验
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改造对于整个城市规划
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城市独特性的最
好展现。
现代的城市发展由于交通的便利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多城一面,或者盲目照搬照抄国外的套路,导致中国城市的发展渐渐失去其魅力。
其实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保护就是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对历史的传承,这样使得每座城市都能有一个窗口,向人们展示其过往的精彩,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承载了本地居民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
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从单纯的物质追求慢慢提升到了对精神文明的追求,而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街区和城市空间远远比书本和图片更具有说服力。
平江路风貌一
平江路风貌二
平江路传统曲艺表演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当中,对人的尊重应当是第一位的,具体体现在人文关怀和公众参与。
人文关怀主要在于重视人对精神世界的构建和对文化熏陶的需求。
充分从各种相关角色进行考虑,历史文化街区不是属于特定的一个族群,不仅是游客旅游观光的景点,也是当地人生活休闲的好去处,不仅是决策者或者开发者实现价值的地区,也是受众感受别样文化的精神家园。
因此,需要在各种人群中寻找平衡点,实现共同的价值,满足不同的需求,以达到共赢的局面。
其次是公众参与,在国外的城市规划中,这一环节历来就相当重视。
而在我国的规划中,尤其涉及到相关拆迁或者搬迁问题的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便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其中的产权问题和相关的管理办法都会影响到街区的发展。
而公众参与可以使得规划方案,这样能获得不同角度下的意见,更加有利于方案的实施。
同时大众的参与也是各方经济利益的权衡,这样更加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经济的发展是街区持续发展进步的动力。
4 结论
通过对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模式和更新改造的手法分析,更对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目前我们身边不乏很多正在改造更新中的项目,如东西巷。
相比较起来,东西巷的改造更新商业利益化远远大过了其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忽略了城市设计的最本质的目的,及为谁而设计?因此在今后的城市设计中,我们更多的需要关注到受众的需求以及我们所服务到人群到底是什么。
同时经济利益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动力因子之一,但是长远的利益才是我们追求的真正目的。
因此我们在处理二者的关系也是我们城市设计的又一重要课题。
而我们也要明白城市的更新和改造一旦形成很难再去更改,因此我们的规划手法一定要慎之又慎,综合考虑才能保证其得以在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被社会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