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特色产业

合集下载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

青海省经济发展现状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样的省份。

近年来,青海省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西北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境内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盐、石油、天然气和稀土等,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前列。

此外,青海还是中国最大的稀土产区,具有丰富的稀土资源。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青海省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青海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青海特色农产品以牦牛、羊肉、青稞、中草药等为主,这些产品因其高质量和独特的口味而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此外,青海还发展了一系列特色产业,如冰川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高寒医药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这些特色产业的壮大,为青海省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青海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青海省注重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青海省依托丰富的光热资源,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

同时,青海还积极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培育壮大了电子商务、数字内容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

这些举措使青海省经济结构逐渐优化,实现了由传统产业为主导向新兴产业为主导的转变。

青海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青海省近年来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了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状况。

目前,青海省已建成一批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港口,实现了与周边地区的高效连接。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为青海省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有力支持。

青海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之一,青海省一直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青海省全面推行沙化土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加强对天然草场和湿地的保护,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青海省也致力于发展绿色产业,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生态动力。

综上所述,青海省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政府支持、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青海省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协调推进机制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青海省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协调推进机制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青海省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协调推进机制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3.24•【字号】青政办〔2021〕25号•【施行日期】2021.03.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产业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青海省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协调推进机制的通知青政办〔2021〕25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全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做强乡村优势特色产业,构建高原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根据工作需要,经省政府研究同意,建立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

一、协调推进机制组成人员组长: 刘超省政府副省长副组长: 马锐省政府副秘书长王玉虎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成员: 马统邦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善明省财政厅副厅长许淳省科技厅副厅长罗保卫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巩爱岐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清德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徐宏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李建丽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协调推进机制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农村厅,王玉虎兼任办公室主任,张善明、巩爱岐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二、协调推进机制及办公室主要职责(一)协调推进机制主要职责。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主动融入和服务“五个示范省”建设及“四种经济形态”培育,统筹推进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

聚焦牦牛藏羊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调整优化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布局。

研究推进“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构建点线面协同推进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研究推动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升级,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能力。

研究部署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动能和品牌培育。

研究乡村优势特色产业规划、专项规划及相关制度办法。

青海三大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青海三大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青海三大产业发展情况汇报青海是一个资源丰富、生态优美的省份,三大产业发展情况备受关注。

首先,农业产业是青海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但这并不妨碍青海的农业发展。

青海省以畜牧业为主,牦牛、藏羊等畜牧业产品在国内外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同时,青海省还以青稞、青稞酒等特色农产品而闻名。

农业产业在青海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也为青海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青海省的工业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稀有金属资源储量丰富,如钼、铜、铅、锌等。

青海省的矿业产业在国内拥有重要地位,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青海省也在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如风能、太阳能等。

青海省的新能源资源非常丰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青海省成为了国家级的新能源基地。

工业产业的发展为青海省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最后,青海省的旅游产业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青海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青海省以青海湖、茶卡盐湖、祁连山等自然景观为代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同时,青海省的藏传佛教文化也为旅游产业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青海省的旅游产业不仅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总的来看,青海省的三大产业发展情况良好,农业、工业和旅游产业各具特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青海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青海省将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富裕幸福现代化青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青海特色新材料产业发展中企业创新发展状况评价

青海特色新材料产业发展中企业创新发展状况评价

032
经 <<<行业视角
营版
2020.11
新材料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突出优势遥 三尧青海新材料产业发展中企业创新发展剖析 渊一冤提高科技研究的重视袁明确技术创新中心 青海新材料产业发展中企业创新发展状况评价中袁 对科学
技术以及研究中心进行了剖析袁 发现必须在当前基础上进一步 提高对科技研究的重视袁同时还要将技术创新中心明确遥明确企 业创新主体袁通过市场作为发展导向袁综合发挥出产学研紧密结 合的优势袁不断取得新的研究突破[6]遥 打破技术研究中的发展瓶 颈袁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遥当前企业制程技术主要集中在技 术中心或者青海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遥 其中工程研究中心拥有先 进的研究实验室袁也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关键组成元素遥通过自主 创新能力的有效提高袁将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袁同时积极 与高校合作袁不断研究新材料技术遥 对于技术成果的应用袁还需 要科学转化袁如此才能达到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双向发展遥企业 技术中心的创新袁参考工程研究中心经验袁以企业发展需要为前 提做好技术研究工作袁结合政府给予的新材料研究优惠政策袁不 断壮大技术研究队伍袁从而将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高遥
一尧新材料以及应用领域介绍 对青海特色新材料产业发展进行研究袁 尤其是其中的企业 创新状况等评价袁必须对新材料以及应用领域由详细的了解遥新 材料作为先进材料代表袁新材料设计范围非常广袁并且受到信息 以及生物等技术的影响袁新材料应用潜力被有效挖掘袁对国家科
. A学l技l术进Ri步g与h未ts来发R展e至se关r重v要ed遥新.材料以及应用袁主要体现在
结构材料进行有效复合处理袁随后生成新的材料形态遥 复合材料 相较于单独材料适应性更强袁 应用范围更广遥 如树脂基复合材 料尧碳基复合材料或者金属基复合材料等遥

依托优势资源青海省特色新材料产业快速兴起

依托优势资源青海省特色新材料产业快速兴起
“ 来 2 3年 内 , E 未 ~ L D行 业 的
拥有 整条 L D的完 整产业 链 。 E ”昭
信光 电科技有 限公 司总经理 金春
晓说 , 打个 比喻 , 芯片 等于 是钨 丝 。
风仪说 , 随着 L D照明技 术 的 日趋 E 广 泛应用 , 育着 半导 体 照 明芯 片 孕 设 备 的巨大 市 场潜 力 。据 透 露 , 样
机试 成功 后 , 望在 未 来 5年 内 可
封装 等于是灯泡 , 可以有不同的款 式, 而半导体照明芯片设备则是制
造 钨丝 的设 备 。 拥有 了半导 体照 明 芯 片设 备 制造 的能力 , 掌 握 了整 就 条 产业链 中最 核心 的技术 。
( 南方 日报 )
实 现 1~ 0亿元 的产值 。 03
业界 动 态
辩 镪s a} t 0 e ; . j
29 ∞ 年第3 期
竞争 将 会越 来越 激 烈 , 掌握 了核 谁
心技 术谁 就 占领 了成 本优 势 。 ” 梁
凤仪坦言 , 昭信集团的出口量也有 所下降。也正因如此 , 传统产业的
升 级转 型显 得 尤 为重要 。对此 , 林 元 和认 为 , 这是 传 统产 业 转 型升 级 的一个代 表项 目。目前佛 山 以致 珠 三 角都 在 寻求 产业 转 型之 路 , 金 在 融危 机 的影 响下 , 加工 制 造业 的升 级换代更 是 迫在眉 睫 。
“ 最上游 的半导 体照 明芯 片设
备产业研发成功后 , 昭信很快就能

⑩ 稀圭 镌鸟
公 道达而 私门塞 。 义明而 私事 息。 公

青海特产

青海特产

青海特产(海东)
• 花椒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循化县种植的 花椒以果实鲜红、颗粒大、肉厚油多、麻 味浓而深受市场青睐,市场价高出外地花 椒近一倍,是一道极具地方特色的特产。
青海特产(海东)
• 乐都大樱桃,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乐 都县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是大樱桃栽培的理想区域,近年来,乐都 县的大樱桃种植业已成为其特色产业。
青海特产
• 青海老酸奶在青海民族饮食上有着悠久的 历史,早在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经过青 海湖畔的日月山、倒淌河等地进藏的民间 故事中,就有关于酸奶的记述。在可称之 为古代藏族社会百科全书的史诗《格萨尔》 当中,也有许多关于酸奶的记载。可见酸 奶在青海问世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青海特产
• 青海人不叫馒头而称馍馍。“馍馍”只是 一个总称。青海农业区和半农业区各族人 民常吃的馍馍千姿百态,品种繁多,如花 卷、油包、油饼、曲连、油香、炉馍馍、 馒头(祭祖用的大馍馍)、焜锅馍馍等等。 它们是逢年过节,串亲访友经常携带的传 统礼品,也是每饭难离的主食。其中最受 人欢迎也最普遍的,是焜锅馍馍。 。
青海特产(海东)
• 互助白牦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互助 白牦牛肉颜色深红,野味十足,肉鲜香嫩, 血红蛋白极高,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以 及胡萝卜素、钙、磷、锌等微量元素,对 人体保健功效显著。
青海特产(海东)
• 循化花椒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循化县种 植的花椒以果实鲜红、颗粒大、肉厚油多、 麻味浓而深受市场青睐,市场价高出外地 花椒近一倍,是一道极具地方特色的特产。
青海特产(海东)
• 互助葱花土鸡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互 助葱花土鸡学名海东鸡,是在青海东北部 互助县域内独特的自然条件和饲养条件下, 经长期自然选择和饲养驯化形成的地方品 种。

青海省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实施细则

青海省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实施细则

青海省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水平,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暂行办法〉的通知》(工信部企业(2023)119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指青海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以下简称集群)是经青海省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是定位在县级区划范围内,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主导产业聚焦、优势特色突出、资源要素汇聚、协作网络高效、治理服务完善,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第三条集群促进发展工作以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关键环节配套能力为目标,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坚持培优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坚持动态管理和精准服务相结合。

第四条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统筹协调全省集群培育认定工作。

各市(州)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协助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开展本辖区内集群的培育、申报受理、推荐、监测和其它日常工作。

第二章培育要求第五条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开展集群培育工作:(一)提升集群主导产业优势。

精准定位集群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固链强链补链延链,畅通集群协作网络,增强专业化配套能力,强化质量品牌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支持集群参与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和建设。

(二)激发集群创新活力。

构建多层次集群创新平台,集成和开放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资源,推动集群与大型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创新合作机制,开展主导产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共性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标准研制。

(三)推进集群数字化升级。

加强集群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推动先进安全应急装备应用,搭建资源共享和管理平台,提升集群数字化管理水平。

试议青海藏医药产业开发模式及其问题

试议青海藏医药产业开发模式及其问题

试议青海藏医药产业开发模式及其问题标题一:青海藏医药产业概述青海地处青藏高原,素有“藏侨之乡”、“药都之省”的美称。

藏医药是青海省的重要特色产业之一,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从藏医药产业的定义、总体规模、发展现状及前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介绍藏医药产业的定义。

藏区是中国的独特区域,拥有广泛的藏医药资源,藏医药产业是以藏医药资源为主要生产要素,通过种植、加工、贸易、研发等环节,实现通过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增值服务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的新兴产业。

其次,谈及藏医药产业的总体规模。

从国家层面来看,藏医药作为民族医学体系之一,是养生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了全国药品消费量的10%以上,市场规模超过了1500亿元。

从青海地区角度来看,据省政府数据显示,藏医药产业是青海省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产值超过450亿元,占全省GDP的15.5%。

然后,分析藏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虽然藏医药产业规模较大,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藏医药产业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如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加工水平落后、市场营销不到位等。

与其他地区相比,青海藏医药企业力量薄弱,发展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最后,展望青海藏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

藏医药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优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加工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推动藏医药产业向品牌、精品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标题二:青海藏药产业发展的利与弊青海藏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利与弊。

本文将分别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分析青海藏药产业的利与弊。

一方面,藏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给当地经济带来很多好处,尤其是对于藏区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藏药的生产、销售与进出口,都能够产生大量的经济效益。

它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另一方面,藏药产业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藏药种植区的土地利用越来越受限,因此过度开采和过度利用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果品,中药才,牛羊肉,奶,毛绒工业: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及加工、油气化工、装备制造、特钢、特色纺织、生物服务业: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与中介、商贸餐饮、房地产、旅游、文化体育、社区服务和商务会展青海发展的优势在资源,潜力在资源,希望在资源。

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就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统领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扩大经济总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深入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推进资源、产品、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企业、园区、区域全面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提升,不断增强全省经济综合竞争力。

一是走低碳、绿色、集聚、循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十大特色工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园区跨越发展。

二是提高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组织化水平。

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牧业,用服务业的方法经营农牧业,推动农牧业与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式发展,鼓励发展循环生态农牧业。

三是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

把推进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培育十大特色服务业,不断挖掘巨大的需求潜力。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所构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基本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其基本行为准则是“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再利用(reuse)”,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及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recycle)”,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其运行通过“3R”原则实现全社会的物质闭环流动。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不同,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

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对经济运行中所产生的废物采取“边污染边治理”或“末端治理”的方式。

循环经济则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使物质和能量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环境的配置效率,根本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强调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因此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态经济,是对传统物质资料经济发展模式的革命,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形态,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和“共赢”发展的经济运行理想模式。

2012年,青海省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7.2亿元,同比增长15%。

其中,实现轻工业增加值72.3亿元,增长32.2%。

非公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9.1%,成为一大亮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双百”项目进展顺利,1000兆瓦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磷酸铁锂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格尔木钢铁一体化、两个煤基多联产等项目开工建设,太阳能光伏、铝加工、钾资源综合开发等产业链初具规模,工业发展后劲增强。

50个重大工业技术进步项目全部启动,“123”科技支撑工程作用突出。

园区经济发展壮大,集聚效应明显,三大园区完成增加值68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75.8%。

2012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青海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2013年2月20日201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持“四个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2]1884.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6.81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091.98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615.75亿元,增长11.1%。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9%、65.6%和30.5%。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9.3︰58.4︰32.3转变为2012年的9.4︰57.9︰32.7。

全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1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6.40亿元,增长22.8%;中央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3.29亿元,增长12.4%。

实现增值税106.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0%;企业所得税45.74亿元,增长16.5%;营业税59.16亿元,增长29.6%;个人所得税8.89亿元,下降20.1%。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1%。

其中,城市上涨3.0%,农村上涨3.1%。

表1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指标名称涨跌幅度(%)居民消费价格 3.1食品 6.6#粮食 2.8肉禽及其制品7.6蛋-0.8菜12.8干鲜瓜果-1.2烟酒 2.8衣着-1.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0.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0.9交通和通信-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0.8居住 5.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8.7%。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

西宁市新建住宅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5%,二手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1%。

西宁市房屋租赁价格上涨6.7%。

年末全省就业人员310.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8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32.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58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比上年末下降0.4个百分点。

全年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8万人(次),比上年增加3万人(次)。

二、种植业和畜牧业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50.94千公顷(826.41万亩),比上年增加10.89千公顷(16.34万亩),增长2.0%。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0.17千公顷(420.26万亩),比上年增长0.3%,其中,青稞增长4.0%,玉米增长11.4%,马铃薯下降5.0%。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85.65千公顷(278.48万亩),比上年下降6.3%,其中枸杞增长52.0%。

蔬菜播种面积50.97千公顷(76.46万亩),比上年增长21.2%。

全年粮食产量101.50万吨,2008年以来连续五年超过百万吨。

表2 2012年主要农产品产量指标名称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粮食101.50-1.8#小麦35.20-0.5青稞9.709.4玉米17.0011.9经济作物38.570.5#枸杞 2.6445.1蔬菜158.7510.5水果 1.41 4.4 全年全省育活仔畜738.16万头(只),比上年下降0.1%,仔畜成活率92.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成幼畜死亡46.61万头(只),比上年下降1.3%,成幼畜死亡率2.4%,与上年基本持平;年末草食畜存栏1905.32万头(只),比上年末减少3.6%;草食畜出栏783.02万头(只),比上年增长7.3%,草食畜出栏率39.6%,提高2.7个百分点;草食畜商品率33.2%,提高2.5个百分点。

年末猪存栏116.68万头,比上年末增长1.3%;猪出栏161.55万头,增长0.6%;猪商品率106.1%,下降1.8个百分点。

表3 2012年主要畜产品产量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97.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

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工业增加值增长26.5%。

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7.6%,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7.8%,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9.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下降10.2%。

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加值增长32.2%,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3.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3.1%。

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有产值的32个行业中,27个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其中19个行业增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

增加值超10亿元的共有12个行业,均保持增长。

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和炼焦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增加值55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2.0%,比重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

表4 2012年增加值超10亿元的工业行业行业名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规模以上工业897.1615.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59.8111.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40.6517.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19.1420.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15.7719.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92.46 4.1石油加工和炼焦业66.05 2.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47.0221.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8.74 3.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7.0216.4医药制造业16.7741.7酒、饮料制造业14.2539.6农副食品加工业11.6729.1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51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7.3%。

表5 2012年工业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值产业名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十大特色优势产业513.7412.4新能源产业 3.04 136.6新材料产业53.54 31.8盐湖化工产业121.27 26.8有色金属产业135.98 -1.1油气化工产业64.27 -1.7煤化工产业26.13 26.3装备制造业9.46 28.0钢铁产业47.02 21.1轻工纺织业15.09 37.5生物产业37.94 23.0表6 2012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指标名称计量单位产量比上年增长(%)发电量亿千瓦时556.3226.2#火电亿千瓦时115.9221.3水电亿千瓦时434.9026.0天然原油万吨205.00 5.1原油加工量万吨143.13-7.1天然气亿立方米63.50-2.3原煤万吨2459.9623.6粗钢万吨141.21 1.2钢材万吨139.48-1.9原铝万吨203.2020.1黄金千克493210.0生铁万吨150.8231.6纯碱万吨212.4359.7水泥万吨1370.9729.6原盐万吨176.9815.7金属切削机床台801-33.6钾肥(实物量)万吨556.0220.5单晶硅千克923723193.5多晶硅千克5090440-0.5乳制品万吨15.7529.3饲料万吨 5.6281.2纱吨797244.5中成药吨15397.7机制地毯、挂毯万平方米50611.1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2.37亿元,比上年下降2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