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农政策和农村发展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农政策和农村发展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农政策和农村发展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农政策

烟草1001班周惠(20104076)

摘要:自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急剧而深刻的历史性嬗变,都未能绕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能否得到稳妥解决,不仅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稳定,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建构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社会结构使现阶段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对立与疏离越来越明显,已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农业科研推广与现实生产脱节,抗风险能力差,生产效益低;农村经济技术落后,土地产权及其流转制度不完善,乡镇企业发展不利,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城镇化水平低,基层民主建设不完善,干群关系紧张;城乡收入与消费水平差距过大,贫困问题严重,农民素质教育发展缓慢,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低下。这些都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说,三农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三农”问题也不是孤立的,它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等一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这种思路的根本缺陷在于割裂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社会其他单位的有机关联,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单独研究,因而实现不了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转换与互动。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2 年至今)“三农”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如果没有落实到位,农民应该能及时方便地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

关键词:三农、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

纵观我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无论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还是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亦或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急剧而深刻的历史性嬗变,都未能绕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能否得到稳妥解决,不仅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稳定,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建构的重点和难点。

一、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

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社会结构使现阶段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对立与疏离越来越明显,已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农业科研推广与现实生产脱节,抗风险能力差,生产效益低;农村经济技术落后,土地产权及其流转制度不完善,乡镇企业发展不利,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城镇化水平低,基层民主建设不完善,干群关系紧张;城乡收入与消费水平差距过大,贫困问题严重,农民素质教育发展缓慢,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低下。这些都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说,三农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经

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通过农村改革,从体制和机制上突破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

“三农”问题也不是孤立的,它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等一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1]。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才能把农业、农村、农民中蕴藏的巨大潜力激发出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破解三农困局?传统的思维定式,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在不改变农村基本格局的前提下去谋求农村有限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思路的根本缺陷在于割裂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社会其他单位的有机关联,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单独研究,因而实现不了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转换与互动。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阶段的三农政策

农业稳、农民安、农村兴,则国家稳、天下安,这是被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所证明了的铁律。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著名论断,邓小平也提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三农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究,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和总结我国三农政策演变的过程,深刻认识农民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农业在国家产业中的基础作用、农村在城乡体系中的区域功能,将有利于全面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焦点和任务会有所不同,为了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我国在不同时期的三农政策也是不断变化的。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1978 -1984)

1978 年至 1984 年是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阶段,广大农民创造性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建了农户家庭经济,使农户成为了相对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转型,使农民生活由贫困向温饱转变。

2改革农业管理体制,促使农业产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1985 -1992)

1985 年至 1992 年是农村改革的第二阶段,主要内容是进一步改革完善农业管理体制,终结农村购销体制,扩大市场调节,促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集体经营为主并有个体、私人经营的乡镇企业,实现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3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1992 - 2002)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亿万农民的思想;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农政策的制度化、法律化继续加强。

4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2 年至今)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措施,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确定了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三农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措施

首先,政府作为三农政策执行者,有些政府部门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国家的整体利益,农民的利益,对三农政策进行曲解,使中央制定的政策的本意和目的在下面难以认真彻底贯彻执行。其次,三农政策的目标群体是农民,由于农民的保守性和政治参与意识低,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被动参与,主动性积极性较低。再次,三农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政策缺乏灵活性,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负效应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

另外,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农村教育落后影响政策落实;农民增收困难等当然影响三农政策执行的因素远不止以上种种,但从三农政策执行的这个特殊系统来看基层的政策执行者和三农政策的特定目标团体农民无疑是影响三农政策目标和效果的主导的、关键性的两个因素。

在三农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上述因素严重影响了政策的执行和目标的实现,损害了政策的权威性以及政府和工作人员的形象。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至今仍存在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而克服国家三农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障碍因素,是政策顺利执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因此,针对各种政策执行的障碍,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径解决问题。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政府应该改变以往单一的宣传方式,力求将政策送到每个农民心里去。

1.建立监督机制,政府层层把关。“三农”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如果没有落实到位,农民

应该能及时方便地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

2.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近年来,农业产业化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

来看产业化水平不是很高。

3.稳定农业原料价格,确保农民增收。国家在宏观政策调控方面,可以通过原料限价补贴的

方式对生产农业原料的企业和部门进行补助,将出厂价格限制在一定水平。

4.完善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是解决农业科技推广

难、农民增收难的有效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5.改革户籍制度,保障农民权益。“我们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是

形成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原因” [3]。长期以来,这种户籍“二元制”让农民在身份上一直处于不平等地位,在出生、教育、分配、社会保障、事故及赔偿、竞争、生产等诸多方面饱受歧视。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农问题的历史启示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农问题的历史经验,我们必须认清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是它的长期性。由于我国农业人口超过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这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是朝夕间可以完成的,况且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所需要的资本积累需要很长的时间,要改革我国现有的制度模式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次是复杂性。由于我国的三农问题面临内部改革的浪潮以及国际市场形成、全球化、信息化加速等问题,所以三农问题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景下更加棘手。再次是社会性。三农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民众对政府绩效的评价以及我国改革进程的推进,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最后是特殊性。我国长期推行的非农化战略,将重点放在城市的做法,以及我国在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非常低下的现状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我国三农问题的独特性。

农村的改革应该是整体的、全面的改革,而不仅仅是经济的或者政治的改革。农村改革是一个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要标本兼治,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推动,农村发展不是通过一次改革就能发生的,而是分步、连续完成的,不能妄图一蹴而就。三农改革

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权超.“三农”问题的历史渊源、现状成因和根本出路[J].农村经济与科

技,2005,(10):6-7.

2 王永龙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及互动依据[J]蚌埠党校学报2011.2

3 李晓玲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J]江东论坛 2006.3

4 魏礼群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J]松州学刊

5 李凤.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创新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4.3

6陈晓枫.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问题和思路[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4 7谢代祥林翊林卿 .经济发展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中国集体经济.2008.5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三农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中共中央2003年底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 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关键词: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措施、政策分析、成效 三农问题的内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三农问题的背景、产生原因 (一)三农问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 1.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

三农政策学习知识竞赛试题1

三农政策学习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1、"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一直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自1982年起至2009年2月1日共发布了11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最新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民生事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五个重点,下面哪项不是重点方面()。 A.农村的电网建设B.乡村道路建设C.三农支持保护体系建设D.农村沼气建设 3、《农业法》于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2003年3月1日新《农业法》正式实施,对原法做了较大调整、充实和完善,新增了()章 A.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B.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C.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D.农民权益保护 4、国家在农村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教职工工资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发放,校舍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经费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安排。A.市级县级B.县级市级C.县级县级D.市级市级 5、《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一部关系九亿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村民组织制度的重大立法措施。该法规定有()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A.十分之一B.五分之一C.三分之一D.二分之一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林地的承包期为()。 A.30年 B.30-50年C.30-70年D.50-70年 7、除法律规定外,森林资源属于()所有。 A.国家B.集体C.私人D.县政府 8、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以上。 A.百分之百B.百分之九十C.百分之八十D.百分之七十 9、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 A.土地B.田地C.非耕地D.林地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所称的水资源包括()。 A.地表水和地下水B.井水和湖水C.雨水与雪水D.河水与海水 11、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为主要目的林木。A.蔬菜B.药材C.出口产品D.鲜花 12、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A.二B.三年C.四年D.五年 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

“三农”政策论文

中国“三农”政策与农村发展 [摘要]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会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当前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三农”问题引起各方重视。农业科技与三农密不可分,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脱节,是造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根本原因。的十六大就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把“三农”问题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无疑是正确的、必须的。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村发展;农业科技成果; 我国的“三农”问题由来已久,这一问题背后隐藏的矛盾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二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这两大矛盾的解决,主要依赖于结合国家三农政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探索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开启以来,给我国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实践中出现了片面追求产业化的经营形式,忽视了农业产业链科技含量的提升,没有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农业产业中的动力作用,农产品生产主要依靠日益紧张的自然资源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一、我国农业生产现状 1、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在中国家庭承包制度下,以农户作为生产单位,各自在所承包的土地上进行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 2、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据统计,目前全国常年流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5000—6000万人,其中跨省流动的达2000万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给非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其产能得以释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

农产业,也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大都是就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而留守农村的是文化程度偏低的老人、妇女、儿童,从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造成了农业产出的下降。 3、出现农地撂荒弃耕现象。中国耕地撂荒现象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到本世纪初农地撂荒弃耕现象出现严重化趋势。出现农地撂荒弃耕现象主要原因是与城镇居民收入横向比较,农业效益过低,“农民增产不增收”,有些农民宁愿举家外出捡破烂,也不愿意在家种田,导致农地撂荒。 4、国家的三农政策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增加农村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三农”工作既然是重中之重,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应充分体现出来。但过去的实际情况是,无论国家还是地方财政对农村一块的投入,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比重太小。 三、调整征地政策提高三农政策标准 现行的征地补偿政策,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虽然作过较大幅度调整,但还不完全体现市场经济的内涵,尤其不能体现土地的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造成集体经济受到侵犯,失地农民生活无着;上访群访不断,影响社会稳定。 四、盘活集体资产. 应该说,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因为通过工业化、城市化的提速,可以城乡统筹,整合资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环境质量

当前三农政策的重点

当前三农政策的重点 ——新三农辩论·系列评论之六 关键字:三农农业小农经济土地流转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业资本聚焦三农 当前中国三农政策的重点应该在哪里?我们以为,当前中央应当以小农经济还将长期存在并且小农经济还要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前提来制定三农政策,调整三农政策的方向。三农政策必须服务于小农经济。 一、 未来30年,中国农业一定是多主体参与经营的,其中规模最大、起到基础作用的将长期是小农经济。此外,无论是家庭农场、合作经济、种植大户以及资本农业,都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现在的问题有二,一是国家不能想当然地以为规模农业就一定比小农经济更有效率,更不能通过政策支持规模农业与小农经济竞争,以打败小农经济;二是国家在为规模经营服务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小农经济的需求,尤其不能将服务于小农的政策、财政、组织体系碎片化,从而使小农经济陷于困境。 当前三农政策存在的最大问题恰恰是国家试图通过扶持所谓新型

农业经营主体打败小农,比如规定国家新增惠农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种支农项目大量投入到规模经营项目,或规模经营项目获得了远比小农经济大得多的财政和项目支持强度。而地方政策更是存在用行政手段来推动农民土地流转,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的普遍情况。成都市规定,土地流转规模越大,政府所补费用越多,超过1000亩的经营规模,政府已经补到1000元/亩,苏州常熟每亩补到800元,这样大量的财政补贴给规模经营户,很奇怪,也很可怕。 二、 以小农经济仍将长期存在并且仍将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体,小农经济仍然具有极为重要功能为认识前提,来讨论当前三农政策,我以为,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当前三农政策的重点进行讨论,一是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现行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二是结合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下乡,要针对小农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小农经济正常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坚持和完善现行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其中坚持就是要继续给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当前中国农村以村社为单位分田到户形成的承包经营制度还有强大活力,这种活力一是表现在以“老人农业+中农”为典型的小农经济可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正是农民有自己的承包地,农民进城失败,他们仍然可以返回农村来。这样,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 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0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张文礼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730070)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转折点,而/三农0问题是贯穿中国历史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在改革开放后亦有了新的诠释。/三农0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民收入相对城镇居民收入的下降,这主要是由城乡资源的不对称流通造成的。/三农0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发展,而且对于全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0思想和政策的创新与发展集中体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六个/一号文件0中。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三农思想 一号文件 一、问题的提出 纵观我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无论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还是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亦或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急剧而深刻的历史性嬗变,都未能绕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农业稳、农民安、农村兴,则国家稳、天下安,这是为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所证明了的铁律1。早在建国初,毛泽东就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0的著名论断,o邓小平也提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的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0/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0?江泽民一再提醒全党:加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时候都要抓得很紧很 紧。?胡锦涛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我国最高决策者将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视作国家一切工作的前提。 /三农0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历史起点。我国26年改革开放的发展轨迹,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首先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农村取得成效,取得经验,而后在城市及各行各业全面推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党同志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0的战略决策,并向全国下发讨论和试行两个关于解决农业问题的文件,即5中共中央 1o另外,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刘少奇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就明确指出:/中国现在的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目前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基本上就是解放中国的农民0(见5刘少奇选集6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1页)。 5史记6卷1295货殖列传6记载,早在秦汉以前古人就明确/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0的道理,而这被历代所强调,成为引用频率最高的语句之一。

最新-对一个涉及多项三农政策案例的分析 精品

对一个涉及多项三农政策案例的分析 1新街乡农民求生记---对一个涉及多项“三农”政策案例的分析近几年来,我一直跟踪研究一个涉及多项“三农”政策的案例:云南省会泽县新街回族乡农民求生记。 这一案例至少揭示了以下需要研究的观点与政策:一是在计划经济年代“牺牲小家为大家”的理论指导下,政府将国家水电站重点工程蓄水库的淹没区——云南省会泽县新街回族乡被淹没农户搬迁至高寒山上,基本上没有发给补助费,使搬迁农户陷入了更加贫困境地;二是在不能维持生存的情况下,新街乡那些被迫搬迁到高寒山上的农户有的下山做点小买卖糊口,但都被所谓的“走资本主义道路”而给予无情打击;三是改革开放后,新街乡有的农民自发进城打工,在承包城市人不愿干的脏活、苦活、累活的同时,省吃简用获得了为数不多的原始积累;四是在能人的组织下,新街乡农民在昆明市郊区租地养殖奶牛。 创业期间,他们虽然没有从当地政府获得帮助,但由于城市牛奶市场很大,他们的奶牛合作社很快站住了脚,不但一举脱贫,而且在城市郊区率先富裕起来。 而当地国营牛奶场由于体制僵化,在新街农民面前眼睁睁地败下阵来;五是新街乡农民搬迁到城镇郊区进行产业化开发,创造了农民进城、易地搬迁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开发的重要经验与模式;六是新街乡农民的金融需求基本上得不到满足;七是在城市郊区生活了8年之久的新街乡农民,虽然有住房、有固定工作,每天为昆明市场供应10吨以上鲜奶,但至今不能在当地落户,享受不到城市的各项待遇,例如他们扩大再生产贷不着款、租用土地上盖房屋办不着建筑证、建成的房屋办不着房产证、子女上学要出高价,等等。 八是对搬迁到城市的农民如何管理与治理,目前尚未破题。 一、将淹没库区农户搬迁到高寒山区导致其陷入贫困境地会泽县新街乡内的毛家村水库和花渔洞水库,1956年7月动工修建,是昆明市过去主要供电站以礼河电站(装机3115万千瓦)的调节水库,水库总容量526亿立方米,将乡内纸厂、发落、新街、垴包、联合、花渔、闸塘、马店和以濯等村的土地淹没5万多亩。 修建时,在“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为国家作贡献”、“淹小家为大家”等口号下,将被淹没的上千户农户、5千多村民搬迁到2000米至3200米的高寒

三农政策

一、为什么说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十八个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二、如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跳出小农业,发展大农业。根据中国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产品供求的现状,提高种植业与林牧渔业之间的多层次综合利用水平,努力实现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牧渔结合,更加集约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要处理好国家粮食安全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要保护和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防止出现全局性的粮食供求紧张局面。 2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水平放到第一位。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3大力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4大力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5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应用高新技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业现代化水平。 6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 7加强农业生态建设,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8引导乡镇企业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运销业,在提高技术水平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9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10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加快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 三、如何理解当代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 1解决三农问题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 2首先要对农民“少取”,真正给农民减负。对农民增收效果最明显、最直接的措施是减轻农民负担。 3其次,要对农业和农村“多予“。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需要的中小型基础设施投入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4再次,要放活农村经济,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虽然农村已初步构筑起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经济体制的框架,但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四、当前为什么要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可以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侵犯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之上,通过农民自己的联合与合作,打破所有制和行政区域界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内实现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为成员提供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服务,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效地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2通过参与农产品产后的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使成员获得更多的农副产品增值利润; 3通过集体购销等交易环节的联合,低成本地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使成员获得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4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推动农

2019年整理--对当前“三农”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三农”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目前是中国农村发展环境最好的时期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深感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时期。从政策层面上,有了一个很好的政策环境,从舆论氛围上,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2004年中央1号文件专门就农民增收问题下发文件,是历年来力度最大、反响最强烈的文件。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把中央1号文件誉为当前“三农”问题的“百科全书”、农民致富的“冲锋舟”,为之拍手叫好。 目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三农”,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谏言献策,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良言,各级干部也在大声呼吁,基层干部按照政策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正开始热火朝天的贯彻执行。但是许多基层干部,有个共同的感受是中央1号文件出台前大家千呼万唤,出台后又猛然不知如何下手抓落实,这反映出基层干部在做农村工作中如何科学理解领会中央精神、如何积极主动地落实中央决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但大家也感觉到,有两对矛盾需从政策层面解决。一是“三农”政策与各级基层落实之间的矛盾;二是“三农”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存在。因此,在政策的制订上,必须体现高效率、低成本、易操

作;在抓落实上,必须是“横到边,竖到底”,不留死角。学者和研究机构既要有使命感,又要切忌片面性、理想化。实践者既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又要防止盲从和畏难情绪。 二、“三农”问题必须拆分细化逐项解决 “三农”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农村、农业、农民的合称。农村是一个大概念,农业是一个产业,农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农民问题是“三农”的核心,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三农”问题急不得、慢不得。因其是历史造成,并在历次体制变动中不断积累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市场经济的实践也证明,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科学、理性,从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瓶颈入手,拆分细化,逐项解决。 三、解决农村问题要三管齐下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出台了农村三项政策,即土地二轮承包期限三十年不变、减轻农民负担和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当前解决农村问题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当前应该急速出台土地“永佃”,使用权继承、抵押、转让的土地政策,建立一个能使土地迅速流转的平台,如建立农村政策性银行,赋予其经营货币和经营土地的职能。 第二,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改革开放二十年,仅城市建设用地一项,城市就从农村拿走增值的2万亿。1979--1994年的16年间实行农副产品剪刀差,农村就向城市贡献15000亿。目前,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金融资产不足30%,城乡差距越拉越大,现在农民

三农政策与法规

“三农”政策与法规 一、“三农”政策 (一)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 1、农业投入政策。 中央为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且把“三农”作为投入重点。2009年中央投入三农资金达到7161亿元,比上年增加1206亿元,增幅达20.25℅。具体投入政策有:(1)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新增国债使用向“三农”倾斜。 (2)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2009年起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 (4)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2、农业补贴政策。 2009年要在上年较大幅度增加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补贴资金。补贴资金达到1230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 (1)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我省13.5元/亩,比上年增加4.5元。 (2)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我省早稻10元/亩,中、晚稻15元/亩。 (3)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将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带动农机普及应用和农机工业发展。按农机价格的30℅补贴,今年全国新增农机补贴100亿元。 (4)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我省每亩补贴70元。 3、农产品价格政策。 2009年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2009年每百斤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平均提高13元,提价幅度在13%-16%左右。早籼稻:90元/百斤;中晚籼稻:92元/百斤;晚粳稻:95元/百斤。 4.农村金融政策。

三农问题与三农政策—近期文献综述

三农问题与三农政策—近 期文献综述 “三农”问题与“三农”政策—近期文献综述 摘要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本文根据近期理论界的文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趋势,挑战和战略等三农问题的几个焦点进行梳理,试图为下阶段的改革和有的放矢的争论理出思路。 关键词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县域经济 引言 尽管农村是掀起中国改革的先锋,但随后长期的忽视已导致农村改革还处于初始阶段。随着其他各方面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机制的基本建立,所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又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导致目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因素,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

我们这里将近期学术界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讨论作一综述,以对目前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作一梳理。 1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统称为“三农问题”,这三者是相互依存和作用的[1]:农民是经济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的发展水平,农业是农民经营的产业,农业发展的如何,及其结构分配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的稳定性。农村是农业和农民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函数当中的重要变量。在“以农补工”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状态下,农村越来越被置于边缘化境地;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困局中,农民于市场经济语境中表现得越来越失语。如此,以土地为生存技术和生活保障的农民只有选择外出逐利谋生,同时也把更多的梦想和希望留给了他们的下一代。在广大农村,父母双双出去打工,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经愈来愈多。实际

三农重点工作措施方案

---------------------------------------------------------------范文最新推荐------------------------------------------------------ 三农重点工作措施方案 一、要把抓好“三农”工作放在重要的突出位置一是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自年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国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市也受到一定的冲击。用中央的表述,年是极其困难的一年,年将是极其复杂的一年。总体上看,今年的经济形势是企稳向好,但是变数仍然很大。主要是因为目前很多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而且有许多事情现在还看得不是很清楚。当前这种形势下,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农业稳则天下安。 二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中央出台了很多政策,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即将出台的第二个10年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和扶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支持甘肃发展循环经济以及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有关政策等。这一系列政策能不能落到实处,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关键还是要看“三农”基础支撑。 三是从的实际分析。但还是离不开农业,而且必须要把“三农”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有74%人口是农业人口,这个数字将来会改变,但短期内难以改变。最广大的群众仍然是农民,不解决74%农业人口的问题,的问题就解决不好。其次,从的经济构成看,去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是258亿元,工业总产值是328亿元,但是整个工业的总量中,属于市县区的工业总量只占14%如果除去中央和省上的 1 / 21

三农政策

·38· 三农政策 编者按:三农情报对指导乡村振兴实践与探索有重要的意义。本栏目优选近期与三农相关的资讯,分“三农政策”“科技资讯”“产业情报”和“地方资讯”等版块为读者呈现,为温州三农工作者提供情报参考。我们对每条资讯都进行了编辑提炼,并在后面附加了原文二维码,以方便读者扫码阅读,了解更多资讯。可能存在原链接地址变动导致的二维码失效,如不能访问,敬请谅解。 展以下工作: (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主要包括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构建农技推广联盟,聘请团队专家,产业技术团队实施产业技术项目、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向第三方购买农技推广相关服务、制度建设及工作考评等。 (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一是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按照省里统一部署,可采用先建后补方式,对列入计划、验收合格的示范基地给予适当补助,重点推进基地的条件建设、技术提升、服务拓展。二是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建设。对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进行适当补助。三是采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推广服务。主要对利用信息化手段,如中国农技推广APP 等开展技术服务进行适当补助。 (三)农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主要支持开展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包括农业技术人员参加农 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异地研修、集中培训和现场实训等。支持农技人员通过脱产进修、在职研修等方式提升学历和能力。 (来源:浙江农业信息网,2019-07-23)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事项的通知 8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发布了《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实施工作方案》,今年丰收节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如:结合实施品牌强农战略、“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 浙江省要求加快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处理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等4部门7月5日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处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全省废旧农膜回收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或无害化处理。意见明确,根据我省农业生产实际,回收处理范围主要包括废旧棚膜、地膜、菌棒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营养钵、育苗盘、遮阳网、防虫网等农业投入品废弃物纳入回收处理范围。按照“谁使用、谁回收”的原则,使用者是废旧农膜归集回收的责任主体。供销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废旧农膜的专业化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无利用 价值的废旧农膜纳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农业农村部负责开展废旧农膜回收执法检查,组织开展相关统计调度。 (来源:浙江农业信息网,2019-07-05) 浙江省确定2019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支持重点 7月 23日,浙江省农业农村厅通知,2019年中央下达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并安排相应补助资金,各县(市、区)可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安排相应补助资金,重点支持开

三农重点工作措施方案 .doc

三农重点工作措施方案 撰写人:XXX 本文档介绍了XXXXX. YOUR LOG

一、要把抓好“三农”工作放在重要的突出位置 一是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自年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国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市也受到一定的冲击。用中央的表述,年是极其困难的一年,年将是极其复杂的一年。总体上看,今年的经济形势是企稳向好,但是变数仍然很大。主要是因为目前很多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而且有许多事情现在还看得不是很清楚。当前这种形势下,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农业稳则天下安。 二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中央出台了很多政策,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即将出台的第二个10年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和扶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支持甘肃发展循环经济以及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有关政策等。这一系列政策能不能落到实处,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关键还是要看“三农”基础支撑。 三是从的实际分析。但还是离不开农业,而且必须要把“三农”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有74%人口是农业人口,这个数字将来会改变,但短期内难以改变。最广大的群众仍然是农民,不解决74%农业人口的问题,的问题就解决不好。其次,从的经济构成看,去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是258亿元,工业总产值是328亿元,但是整个工业的总量中,属于市县区的工业总量只占14%如果除去中央和省

上的国有企业所占比例,自有工业基础就十分薄弱,农业仍然占很大比重。再次,必须看到像这样一个58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像靖远北部山区这样一个十几万人口的地方,要实现工业化,难度非常大。将来即使我城镇人口占到50%或者60%县和靖远县北部山区的问题仍然是三农”问题,也就是说,解决不了这些地方老百姓的脱贫问题,建设和谐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三农”工作必须始终放在全市工作重要的突出位置,现在不能放松,将来也不能放松。 二、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 就是设施+科技+现代管理。全市有14万亩的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的三大要素。今年计划增加0.6万亩。133万亩的灌溉面积中自流灌溉面积很少,基本上都是高扬程提灌。高扬程提灌仍然是设施农业。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来抓。目前,市的工业转型已经提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农业同样需要转型,该怎样转型呢?就是要从传统农业转到现代农业,从高扬程提灌单方水的产出效益考虑,由一般地计较到非常地计较。不然的话,一方水成本0.7元钱,没有国家补贴怎么办?转型的载体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形势与政策 三农问题

五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傲立于世界之林,而农业问题也一直是帝王将相关心的问题!“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的古训一直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其实最早提出“三农”是 在2005年十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农民?农民是指具有农业户口而不具有城市户口的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户口在农村就是农民”。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之首,正如毛主席说的“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发展关系农业、农村的稳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农民生活、生产之地;作为农业生产者和农村居住者,是我国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群体,他们的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到农业的进步和农村的稳定。现在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目前突出表现为农业基础地位薄弱。目前突出表现的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是农民增收问题。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这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一方面农业主要是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程度极低,经济效益低下。还有农村主要是长期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村社会发展严重不足,现代文明成果难以进农村寻常百姓家,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尤为突出。“三农”中存在的问题:农村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方式造成农业效益低,从而使农民收入低下;农业人口过多、素质过低。我国“三农”问题最深刻的根源在于过多的农村人口与过少的农业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 由于三农问题导致城乡二元结构原因:由于城市承载力低,资源稀缺,工作岗位有限,粮食需要配给,客观上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固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劳动;.户籍制度将人口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类。现实情况促使修宪,以法律形式将城乡二元结构固定下来;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目前农村的管理体制不合理,使得农民不合理负担进一步加重。 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 “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所谓“解放农民”,就是把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从事非农产业,也鼓励他们迁入城镇;

三农问题与三农政策综述

三农问题与三农政策综述 引言 尽管农村是掀起中国改革的先锋,但随后长期的忽视已导致农村改革还处于初始阶段。随着其他各方面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机制的基本建立,所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 真危险”的“三农”问题又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导致目前内需不足 的主要因素,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我们这里将近期学术界对解决 三农问题的相关讨论作一综述,以对目前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作一梳理。 1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统称为“三农问题”,这三者是相互依存和作用的[1]:农民 是经济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的发展水平,农业是农民经营的 产业,农业发展的如何,及其结构分配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农 村的稳定性。农村是农业和农民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 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了 社会主义建设函数当中的重要变量。在“以农补工”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状态下,农村越来越被置于边缘化境地;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困局中,农民于市场经济语 境中表现得越来越失语。如此,以土地为生存技术和生活保障的农民只有选择外出逐利谋生,同时也把更多的梦想和希望留给了他们的下一代。在广大农村,父母双双出去打工,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经愈来愈多。实际上,很多外出打工者基本上是为他们的子女积攒学费而“投资未来”不断流动的。可是,这些“留守儿童”又成了当下中国基础教育 的盲点他们小小年纪便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处于空白,一些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 习气甚至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来,一些家庭“投资未来”的理想也随之破灭。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提出对“三农”问题解决措施,并且指出解决“三农”问题 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 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3]。他提出,2020年要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 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等等。202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表示,必须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整个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上[4]。他提出了完善支农政策,改善生产条件,稳 定涉农价格以及拓宽增收渠道等措施。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8]:“解决 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 之重。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关于“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央关于“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2004年到2011年,连续下发了 8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确立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三农”实际的政策措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下面,对这些“三农”政策措施,我从十一个方面做一个简单梳理,不到指出,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两减免政策 所谓两减免政策,即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对农业征税的制度,这对于过去一段时期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政权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税收的作用逐步消退,反而制约了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而且征收的成本高,与国际通行的政策不相符合,目前国际上除越南等少数国家征收农业税以外,其他国家都不征收农业税。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传统农业将受到以孟山都、先锋等为代表的西方高科技现代农业的巨大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加大了农

村税费改革的力度,基本目标是彻底免征农业税,建立城乡一体化税收体制。 从2000年开始,国家首先在安徽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3年开始全国推开,逐步降低农业税,同时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到2006年,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 两减免政策切实减轻了我国广大农民的负担,带来了我国的农村体制和政策的重大变化,为逐步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第一个政策,就是两减免的政策,是中央出台的发展“三农”政策措施的开端,也标志着我国几千年来交皇粮国税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二、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一直以来,我国的粮食补贴,主要是补在粮食的流通环节,也就是补贴在粮食的收购环节,补在国有粮食企业(包括粮食近出口企业),实践证明其效果并不好。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就是把粮食补贴和流通环节脱钩,彻底改变多年来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城市消费者,补贴企业的做法。把粮食的补贴转入生产过程中,由暗补变明补,由间接补贴变为直接补贴,使农民成为国家农业补贴的直接受益者。 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农民说种地不交税还给钱这是天大的好事。这项政策影响大,涉及面广,农民群众非常关心,下面我放补贴的具体操作问题,结合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精神,简单介绍一下:

2019年整理三农重点工作措施方案

三农重点工作措施方案 一、要把抓好“三农”工作放在重要的突出位置一是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自年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国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市也受到一定的冲击。用中央的表述,年是极其困难的一年,年将是极其复杂的一年。总体上看,今年的经济形势是企稳向好,但是变数仍然很大。主要是因为目前很多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而且有许多事情现在还看得不是很清楚。当前这种形势下,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农业稳则天下安。 二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中央出台了很多政策,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即将出台的第二个10年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和扶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支持甘肃发展循环经济以及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有关政策等。这一系列政策能不能落到实处,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关键还是要看“三农”基础支撑。 三是从的实际分析。但还是离不开农业,而且必须要把“三农”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有74%人口是农业人口,这个数字将来会改变,但短期内难以改变。最广大的群众仍然是农民,不解决74%农业人口的问题,的问题就解决不好。其次,从的经济构成看,去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是258亿元,工业总产值是328亿元,但是整个工业的总量中,属于市县区的工业总量只占14%如果除去中央和省上的

国有企业所占比例,自有工业基础就十分薄弱,农业仍然占很大比重。再次,必须看到像这样一个58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像靖远北部山区这样一个十几万人口的地方,要实现工业化,难度非常大。将来即使我城镇人口占到50%或者60%县和靖远县北部山区的问题仍然是三农”问题,也就是说,解决不了这些地方老百姓的脱贫问题,建设和谐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三农”工作必须始终放在全市工作重要的突出位置,现在不能放松,将来也不能放松。 二、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 就是设施+科技+现代管理。全市有14万亩的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的三大要素。今年计划增加0.6万亩。133万亩的灌溉面积中自流灌溉面积很少,基本上都是高扬程提灌。高扬程提灌仍然是设施农业。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来抓。目前,市的工业转型已经提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农业同样需要转型,该怎样转型呢?就是要从传统农业转到现代农业,从高扬程提灌单方水的产出效益考虑,由一般地计较到非常地计较。不然的话,一方水成本0.7元钱,没有国家补贴怎么办?转型的载体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是发展旱作农业。按照省委一号文件的要求。切实抓好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主攻玉米和马铃薯这两大主导产业。 二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今年全省安排了137万亩。一定要组织实施好,把面积搞实,规范技术操作,努力提高单方水的效益。

三农政策发展大梳理

一、三农政策发展大梳理 中国整个三农的发展变化,与我国对农业所采取的制度性的安排和政策性的安排是分不开的,下面带大家一起概览我国三农政策指引的五个阶段。 第一、开启土地改革阶段 从1949年到1978年,是我国农业发展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最根本性的变化是建国初期进行了土地改革,开展了合作化的运动,直到后面进行的人民公社的集中经营体制,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相适应,长期偏重公平、忽视效率,尽管该制度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积累率很高的情况下,保障了农村人口的基本生活安全,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从1979年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发展到1984年,这个阶段我国三农发展的主要的特点就是我们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济体制,也就是我们形成了新时期的农村经济制度。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农、林、渔业等主要生产资料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赋予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革除“大锅饭”平均主义。结束“以粮为纲”,制定了“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并采取相关政策措施。承包制突破了人民公社和大锅饭对生产力的束缚,发展多种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三、流通体制改革阶段 1985—1991年,这个时候我国开始探索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尤其在这个时候,整个农村经济全面繁荣的基础是我们发展了乡镇企业,这也拉开了农村经济变革的序幕的标志性政策调整。取消粮食统派购制度,全部农副产品价格放开,发展创汇农业。1985年由市财政拨款补贴,在全国率先取消粮食统派购制度,对全部农副产品实行市场调节,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随后粮票、油票、肉票、鱼票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多种经营开始发展,农村经济综合生产能力大突破。 第四、农村体制深化改革 1992—2002年,包括农产品的流通体制,农产品要素的改革,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之后,土地承包期由原来的15年延长到30年,增加对农业投资,鼓励土地使用权合法流转,引入外资及推行贸工农一体化政策等,农业加速走向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村城市化起步阶段,全市建设发展的重点逐渐由岛内城区转向岛外农村,明确了“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缩小农村发展农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思路,实施“同发展、共富裕”工程,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扶强扶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初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2001年开始我们加入了世贸组织,全面开放了农产品市场。 第五、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从2003年开始,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连续出台10个一号文件,基本上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到现在正在加快形成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