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案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课时20 年月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课时20 年月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课时20 年月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课时20 年月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课时20 年月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课时20 年月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课时20 年月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课时20 年月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课时20 年月日

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课时20 年月日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重点、难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一、以老子简介导入:(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 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二、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现实社会中的士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三、内容分析: (一)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热爱生活,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xx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道德经》教学设计

谦逊美德与我同行(肇庆市第五中学钟佩清) 点评:以“谦逊”作为主题讲解此文,难度把握适中,紧扣了学生价值观和品德修持特点,很好。相信以此拓展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养成,选取的例子也比较生动有趣而易于理解。建议该老师看于丹的《论语》《庄子》等心得式的书,以此提高自己的语言驾驭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案例。 教案主题突出,但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略显单薄。对《道德经》这一典籍的讲解,最怕仅有诵读的热闹而无智慧的汲取,同时也怕仅有枯燥的讲解而未能通过诵读体会其文字之妙。此教案主题突出,但略显枯燥,恐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建议引导学生读,同时借助动画等多媒体方式辅助性讲解内容,通过丰富多彩方式引发学生兴趣,毕竟七年级学生对深奥东西的理解还略嫌积累薄弱,教案式的道德教诲也难以引发学生共鸣!(肇庆学院文学院李亚旭博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老子及其的思想,通过自学方式掌握《道德经》的思想主旨。 2.过程与方法:流利的朗读《道德经》选段,感知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谦下,不争,不居功,不恃才,任自然”的思想内涵;要想成为大有作为的人应该学会谦逊。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文章,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道德经》中关于谦下,不争,不居功,不恃才,任自然的思想内涵。 教学前准备: 学生搜集《道德经》中关于谦逊的篇章以及古今中外谦逊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经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哪位名人的名言呢?(明确:毛泽东)其实,谦虚的品质不是新时代的产物,早在春秋时期,当时有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谦下,不争,不居功,不恃才,任自然”的思想。 二、老师展示当中有名的篇章。 1、学生齐读。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P222 ) 、老子简介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 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朝日趋没落,乃退隐,着《老子》老莱 子。 二《老子》简介 《老子》分“上篇” 《道经》和“下篇” 《德经》,合称《道德经》。共81 章,约5000 字。 《老子》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在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反对“天帝造物”论,认为“道” 是宇宙存在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演变的根源。因而,可以认为,老子是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始祖。 强调一切均要顺应自然法则,即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他却忽视人对自 然的能动作用,提出“弃绝圣贤”、“无为而治” ,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 社会的政治主张,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 自然无为——老子的思想核心。即面对神秘玄奥的自然,人只能听天由命。故他要求人们“无欲、少 智、守柔(追求柔弱)、退让”。 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如他说“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前后相随”等。指出对立的事物可以相 互转化。如他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些观点(4、5)都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道可道》赏析(P222) 1、解题 出自《老子》第一章。可视为整部着作的导语。如同现在的理论着作,作者往往要在“导语”中将使用的一些新概念作必要的交代和说明。同理,老子也把他创造和使用的新概念作了事先说明。主要有:“道”,“名”(即“概念” )、“无”、“有”、“玄”等。 先串讲,再作具体分析。 2、翻译 道,可以用语言表达,但不是常说的“道” ;概念,可以给它一个命名,但不是常说的“名”。用“无”,给天地的初始阶段命名;用“有”给万物的根本命名。所以,常用“无” 去观察天地的奥妙;常用“有”去观察万物遵循的规律。“无”和“有”是出于认识事物的同一需要而创造的名称不同的两个概念。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认识万物奥妙的总门。 3、分析 在本章,老子要说明的是这样几个问题: (1)“道”,非通常意义的“道”,也不是和他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称自己的学说的那个“道”。而 是用来概括天地万物本源的“道” 。 (2)名,就是“概念”。因为当时的语言里还没有“概念”一词,所以用“名”表示。他认为,对

道德经63章教案

西簧乡中心小学《道德经》大讲堂教案设计 撰写人:李勤泽 章节:第63章 一、教学内容分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这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词句所代表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和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思考、感悟,理解第63章的基本思想内涵。 3、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德育目标):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学生为乡下学生,这类作品接触甚少,不好理解,需要师生共同探讨理解. 四、教学方法:点拨法、思考感悟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诵读 1、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63章 (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读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读。 3、根据总结的方法,挑选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一起来实践朗读,在朗读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二)翻译,译文讲解。教师重点解释第63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 译文: 要从事可使自己混沌无为的作为,处理可使自己无所事事的事务,并喜赏波恬浪静的寡淡风光──以保持对细微潜流的异变的敏感。以对待大事的态度处理小事,以对待复杂的态度处理简单,要用合道之行所生发的德能去消解细微的怨望纠结。处理难事要从轻易处入手,宏观目标要由微观构设去实现。天下难事,必然开始于简易;天下大事,必然建基于细微。因此,圣人始终都不自以为必须独揽大权,所以能成就大事。 那些轻易许诺的,必然难以守信;视问题太过轻易的,必然会遭遇很多的困难。因此,圣人对这些问题都加以认真审慎的处理,所以终于没有困难了。 六、板书设计:道德经63章 内容: 译文: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设计

国学《道德经》第一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语:(阐明《道德经》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地位) 1、出示学习内容《道德经》(读其声) ①老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 ②学生自由练读。 ③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2、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懂其意,晓其理) ①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②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③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3、教师小结 附: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道德经》第40 41 42章教案

《道德经》第40、41、42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诵《道德经》第40、41、42章。 2、理解老子关于“道”的理论 3、了解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二、教学过程: (一)讲析第四十章 [引语] 在一、四、五、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章里,老子从各方面阐述关于“道”的理论。在本章里,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关于“道”的基本理论,本章和四十二章都是就此而论的。本章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言简意赅,含义十分丰富。 [原文] 反者道之动①,弱者②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③,有生于无④。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翻译原文,理解大意。 [译文]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讲析] 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概括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这是十分光辉和精辟的见解。“反者道之动”,历来解释者有两种观点: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其实这两种解释意思是相同的。因为老子承认运动,承认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当然是老子认识上的不足。因为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得实现,不具备一定条件,是不能转化的。不经过任何努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转化,这就多少带有宿命论的色彩了。“弱者道之用”,是说“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这不完全是消极的,同样也有积极性的一面,道创造万物,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成长。用弱和用强,也就是是“无为”和“有为”的区别。“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的论者认为这一句可以概括出“无—有—万物”的公式,并说万物毕竟是从“无”而来的。其实,老子讲“有”和“无”,并不曾把“无’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而把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老子【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老子[道德经] 2、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 二、老子及《老子》 老师介绍以下情况。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过着隐居生活。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德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章。 2、讲解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3、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对本章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出示一个太极图,让学生谈谈对太极图的看法,由此引入中国古人对事物的辩证认识,引出伟大的思想家老子。 2、《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

《老子》 五章 教案

《老子》五章 学习目标: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面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自读、自我探究、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美文欣赏】平和为美 平和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宽容是平和的外观。平和的人,厚德载物。雅量容人,推功揽过,能屈能伸。“原谅失败者之心,注意成功者之路”,处事方圆得体,待人宽严得宜。 冷静是平和的内涵。平和的人,其玄机在一个“静”字,“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冷静处人,理智处事,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平和的人,眼界极高。表面平凡,实则内聚,心中有坚石般的意志,胸中有经世济邦之策。其心,天心,天青白日;其才,玉韫珠藏。居轩冕之中,不忘山林之味;处林泉之下,须怀廊庙之经纶。 平和的人,执热情而不做作,忠诚而不虚伪。内不见自己,外不见人,施恩于人是出于真诚,而不是利用别人来沽名钓誉,信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光明磊落,纯心做人。 平和既是一种修养,又是一种工作方法。平和的人,从不被忙碌所萦绕,闲时吃紧,忙里悠闲。待人不严,教人勿高。宽严得宜,分寸得体。身心自在,能享受生活之乐趣。 平和的人生,是和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 授新课 一、进一步审视“哲人”----老子 老子(约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曾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吏,晚年辞官隐居。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受益颇多。老子第一个提出“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老子是一位杰出的辩证法大师,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观察到万事万物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提出了许多富有辩证法思想的命题。 在社会历史观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老子哲学思想可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他的思想和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老子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后退隐,著《老子》延伸:老子其人

《道德经》第46 47 48章教案

《道德经》第46、47、48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这三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词句所代表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和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思考、感悟,理解第46、47、48章的基本思想内涵。 3、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三、教法学法:点拨法、思考感悟法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祸患之所以发生,即在天谴应时、应劫而来。天谴之所以发生,即在生命大罪滔天,天理难容。所以老子说,罪孽没有比任情纵欲更大,祸患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灾殃没有比贪得无厌更烈。如果知道满足,大德者可以长保大德,寡德者可以积累大德,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满足。纵观天下治乱,莫不如此。天下之所以大治,即在治理者有道,被治者重德。天下之所以大乱,即在治理者悖道,被治者缺德。 这节课讲第46、47、48章。 二、新课讲解 (一)、诵读 1、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46、47、48章 (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读 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读。 3、根据总结的方法,挑选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一起来实践朗读,在朗读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二)翻译,译文讲解。教师重点解释第46、47、48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

《道德经》18、19章,教案

《道德经》第17、18、19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这三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词句所代表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思考、感悟,理解第17、18、19章的基本思想内涵。 三、教法学法:点拨法、思考感悟法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朗读《道德经》第17、18、19章。 二、新课讲解 (一)、诵读 1、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17、18、19章 (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读 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读。 3、根据总结的方法,挑选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一起来实践朗读,在朗读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二)让学生看教材内容,同桌讨论,理解内容,思考:这三段文字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道德经》(第十七章) 译文: 最好的国君治理国家,是实行无为而治。使百姓各顺其性,各安自生,君不扰民,所以老百姓都不知道一国之君是谁。 其次的国君治理国家使百姓觉得他和和蔼可亲,因为这样的国君治理国家是以德感化百姓,用仁义教育百姓。在其次的国君是用刑法威吓百姓,所以百姓都恐惧他。在其次的国君是用权术诡计欺骗愚弄百姓,所以百姓都憎恨他。 国君或统治者言不守信,所以百姓就不会信任他。

最好的国君都是多办事少说话,说的话都是很重要的话,懂得运用无为而治,百姓都各顺其性,各安其生,当大功告成后,百姓浑然不觉,都说“我们本来就如此呀!” 拓展延伸: 《企业管理小故事》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留个缺口给他人,并不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强。这一部分事情,自己不去做,“无位”,让下属去做,这是一种管理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满。 给猴子一棵树,让它不停地攀登;给老虎一座山,让它自由纵横。也许,这就是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 2、《道德经》(第十八章) 译文: 最古老的时候,百姓都很诚实,没有任何虚伪。 当国君用“智慧”创造制度法令来治理百姓的时候,百姓就会用“智慧”来逃避它,所以虚伪狡诈也随之而产生了。 家族中不和睦相处,六亲不和,孝慈自然会产生。这里想到了第二章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凡是都是有两方面有好的就有坏的有坏的就有好的。 当一个国家混乱以后,文武百官不能负责尽职,随之而来“忠臣”也就出现了。 老子告诉咱们凡是都有双面所以有“忠臣”的时候不一定是好事。有好的存在就有坏的存在,若是没有好和坏那就会国泰民安。就像最初的一样“没有任何虚伪,人们都很诚实,邻居间互相帮助,人人都是雷锋”。 拓展延伸:智慧小故事 让长线变短 一位搏击高手参加锦标赛,自以为稳操胜券,一定可以夺得冠军。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最后的决赛中,他遇到了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双方竭尽全力攻击。 当对打到了中途,这位搏击高手意识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方着数中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却往往能够突破自己防守中的漏洞。 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搏击高手惨败在对方手下,也失去了冠军的奖怀。 他愤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师父,一着一式地将对方和他搏击的过程,再次演练给师父看,并请求师父帮他找出对方着式中的破绽。他决心根据这些破绽,苦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P222) 一、老子简介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朝日趋没落,乃退隐,着《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二《老子》简介 《老子》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共81章,约5000字。 《老子》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在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反对“天帝造物”论,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演变的根源。因而,可以认为,老子是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始祖。 强调一切均要顺应自然法则,即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他却忽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提出“弃绝圣贤”、“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的政治主张,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 自然无为——老子的思想核心。即面对神秘玄奥的自然,人只能听天由命。故他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追求柔弱)、退让”。 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如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相随”等。 指出对立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如他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观点(4、5)都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道可道》赏析(P222) 1、解题 出自《老子》第一章。可视为整部着作的导语。如同现在的理论着作,作者往往要在“导语”中将使用的一些新概念作必要的交代和说明。同理,老子也把他创造和使用的新概念作了事先说明。主要有:“道”,“名”(即“概念”)、“无”、“有”、“玄”等。 先串讲,再作具体分析。 2、翻译 道,可以用语言表达,但不是常说的“道”;概念,可以给它一个命名,但不是常说的“名”。用“无”,给天地的初始阶段命名;用“有”给万物的根本命名。所以,常用“无”去观察天地的奥妙;常用“有”去观察万物遵循的规律。“无”和“有”是出于认识事物的同一需要而创造的名称不同的两个概念。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认识万物奥妙的总门。

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 南日明诚第一章,开宗明义宇宙万有总则.道为包有能量法则之宇宙之本体,生起无极,太极之用,而化生阴阳万事万物之象。 道,道,就是宇宙能量法则统一体,是形而上的部分。 可道道可以实践履行。 非常道这种道并非能用世间常态的方法去领悟践行。 名可名名是指宇宙间的事物是有形有相的所以各有各名, 非常名万事万物都在生灭运化、有成有毁中,所以所有的可名,都非长久之名。无,名天地之始形而上的道看似无,却是生起万物妙有之本始 有,名万物之母形而下的万物妙有,是生起有形有质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要悟形而上之道,应以常无的清静本然之心与道相应 常有,欲以观其徼。要起形而下之用,应以常有的心,事来则应之心以观万物万化之法则边际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有无,这两者是一体同源,然而作用与现象不同,空有不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无,无穷相生之道妙,是生成万有之根本 第二章要想明白这个不可见、不可得的“道”,只有在用上去体会,才能了解有无同出而异名的道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当你立起个善恶美丑的概念就断裂了本原之美,只看到波浪看不到大海。从用上来说,1,善恶美丑只是个概念,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善恶美丑的标准不尽相同2,对善恶美丑的执着,会产生更多恶丑之事,孔夫子不见好德如好色者。 从道体上来解释只能引用楞严经,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故,有无之相生,所以,有与无永远处于相互转化中, 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较(形),难与易在心中始终是对峙的,长与短是在比较中体现的,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高与下是互相依存的,音声需要相合,前后需要有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因此,深知自然运化规律的圣人自身合于大道,处事顺其自然,行不言之教;端正自己的同时也感化他人,让人们能自觉地就感受到。 万物作而不辞,如同大道清静自然地孕育、生化万物而不辞劳苦。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生化而不占有、不仗恃、不居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只有是这样清静自然的行为品质,才会万古长青。 第三章是将天地自然的法则,引申应用到人世间的治世之道,这段话如果不放入时代背景来解读,误会太过大了。讲的是世上只认得的名,利,欲三个字其过犹不及的道理: 不尚贤,使民不争春秋时代各国的诸侯都在网罗人才,起用贤士,作为争权夺利,称王称霸的资本。所以那个时候的“士之贤者”——有才能、有学识、有了不起本领的 人,当然受人重视。则天下的乱源也就愈难弭平。正所谓白石似玉,奸佞似贤。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要象汉文帝那样“曰慈、曰俭”人民自然不偷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彰显物欲,人心就不会乱。这是老一辈比我们这一辈,农村 人比城里人更有幸福感的原因,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因此,作为圣贤人通常是内心恬淡无为,身体神气充足,弱其志,强其骨。思想贪欲很少,精全髓满筋骨强壮。 常使民无知无欲。多数人善良纯朴,身心健康,也不会计较贫贱与富贵。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样的环境少数自以为智者,有了不好的想法也不敢妄为。为无为,则无不治。以无私无欲之心来有为做的事情,则修身治国,无所不治。 第四章,继续讲道在有为与无为之用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大道冲和万物而不执一端,道的妙用在于谦冲而永远没有满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犹如深渊,不拒倾注,水之必归于渊如万物之归于道,应用无方。

《道德经》第1章教案

《道德经》第1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老子及其主要思想; 2、学习《道德经》节选文段,理解《道德经》节选章节的内容; 3、背诵节选章节。 过程与方法: 1、利用视频、音频,通过诵读,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熟悉、理解所选章节。 2、老师讲授、点拨、启发相关内容,营造学习经典的浓厚氛围,从而引领学生理解老子及其主要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质疑,评价老子及其主要思想,去糟粕取精华。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初步了解道的实质,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点:了解《道德经》要旨,背诵《道德经》节选章节。 教学难点: 《道德经》第一章内容比较深奥,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资料来解读;同时也可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力量进行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查找有关老子和《道德经》的经典著述;网络交流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太极》。 (本曲目为国学经典“天籁古琴曲”中的精品。以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溪流潺潺,鸟语花香,空山寂寂,琴瑟和鸣……闭目聆听,实在沁人心脾。欣赏此曲的目的在于,营造学习经典的浓厚氛围,引导大家把心静下来。) 2、同学们,你知道爱因斯坦枕边书是哪一本吗?你知道世界上除《圣经》以外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是哪一本吗? (意在设置悬念,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是《道德经》!那为什么这么畅销? ——因为这是一部最能够体现中国人智慧,中国文化的书。她被誉为万经之王,为古今中外的名人所推崇。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老子以及《道德经》,学习《道德经》的第一章。

二、我心中的老子,我所了解的《道德经》。 (一)小组交流有关资料。 (二)小组代表在全班范围内介绍他们所了解的老子和他们所了解的《道德经》。(如果学生准备很充分,老师不必要多说,可以把话语权完全交给学生。)(三)教师只是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有必要才适当补充。 1、老子为什么叫老子? 2、紫气东来的故事(函谷关被逼写《道德经》的趣闻)。 3、孔子问礼 4、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聃(dan)、即老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曾担任周王室的史官,管天象,负责天象预测。同时也从事藏书管理工作,即“守藏室之史”,是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孔子是同一时代人,年龄长于孔子。 5、《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上篇三十七章,起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 《道经》主要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人类一定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遵循宇宙的自然规律,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 素养目标: 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理解老子“专说对待之理”的辩证哲学。 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中国的神仙里,有一大派,他们受玉皇大帝的掌管,呼风唤雨,各显神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世界—道家学说。“道”无形亦无象,但却可以孕育天地万物,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走近道家世界,一起学习《<老子>四章》。 二、文化常识 1.了解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了解老子思想 政治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哲学思想: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3.了解《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2、领会老子文章的思辨性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一、老子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又名老聃[dān],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二、老子的基本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分《道经》、《德经》两篇,《道经》谓体悟道之所传,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德经》谓先修自身心意,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课文精讲: 第1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这说明老子特别重视“无”,谈谈理解。

道德经教案

老子【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熟读老子[道德经] 2、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 二、老子及《老子》 老师介绍以下情况。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德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章。 2、讲解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3、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对本章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10道德经第五章教学设计

《道德经》第五章解读 一、原文 第五章天道非“人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二、译文(意译) 天地无所谓仁爱,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用草扎成的狗一样“麻木不仁”;圣人以天道为法,也把百姓当成刍狗。你看天地之间不是就好像一个大风箱吗?你怎样地“以空使空”地使用它,它都不会不够用,而且越鼓吹使用它,它的能量反而越有增无减。但是你若妄用你的主观意志,却只会加速减少你可从中获得的能量,因此不如老老实实地守持这“中空”的法则来依道而行。 三、释词 仁:《说文解字》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本义为以人道待人,即讲仁爱。用于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互相友善;又引申指同情,怜悯。 刍:本义为割草,引申为喂牲口的草。“刍狗”指用草扎成的狗。 橐龠:“橐”,本义为一种无底的袋子,盛物时须用绳捆扎住两头。又特指古代冶炼鼓风用的装置。“龠”,本义为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可吹奏。“橐龠”连用指烧火鼓风的“风箱”,橐即风箱,龠即风箱中的吹风管。 虚:本义指古人穴居的废窑包,即废墟,此处用其引申义:使空,空起来。屈:本义为尾巴盘曲于身后,此处用其引申义:缺欠,亏,亏损。 愈:本义为病好转,此处作副词,表示:越发,更加。 言:本义为吹奏乐器,引申指说,陈说。 数:本义为查点,计算。此处指su(四声),通“速”,指快速或加速。 穷:本义为达到尽头,此处指用尽,使尽。 中:本义为氏族社会的徽帜,引申指与四周、上下距离相等的部位;或两端之间的位置;或指不偏不倚等。 四、阐解与应用 此章仍然是一面讲道的特点,一面讲如何“用道”,依次讲圣人如何“用道”,一般人又应该怎样“用道”。它共有以下要点: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学习要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作者生平 1.生平: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传说: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3.仕途之路: 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也说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武王继位后,老子负责记录朝廷朝政议论。成王执政的时候,曾派老子出使西极大秦、竺乾等国,他到处讲学,颂扬周德。由于这位仙风道骨的长者,学识渊博,今人钦敬,所以,各国的君主朝臣都尊称他为“古先生”。 轮到昭王执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料知将要干戈四起的老子,再也忍不下这尔于我诈的争斗,于是,他辞去朝官,骑了头青牛,西出函谷关,去昆仑山隐德修行。老子经过函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