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学习者论文:二语学习者非宾格动词非作格动词非宾格陷阱假设习得路径
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下)的论文

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下)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能补出话题,说明之前的语义有缺损。
相反,语义饱和的例22)是不可能通过相同的办法补出一个话题来,因此以下的结构均不合格。
29)a. *王冕死了王冕的父亲 b. *李四掉了李四的两颗门牙 c. *张三被偷了张三的一个钱包再来看例21)的情况。
不少人认为,它同样是由例22)派生来的,只是派生的方式与例23)的不同而已;这里发生显性句法移位的不是动词后面的整个名词组,而只是其中表示领有意义的那部分。
至于句首位置上领有名词组的句法功用,文献中能提供的答案几乎都一样:主语。
徐杰认为,包含领有成分的整个名词组与部分格不相容,提升领有成分在于为保留的宾语部分接受部分格提供条件,同时,领有成分移入空主语位置可以获得主格[14,18]。
韩景泉反对援用部分格的解释,但认为领有成分是移入空主语位置以便获取主格。
他提出领有名词组可以通过语链将所获得的格传递给保留在动词之后名词组[21]。
同样将该类结构句首位置成分视为句子主语的还有tan、pan、潘海华等[29-31]。
必须指出,试图用领有名词组移位分析来解释例21)句首名词组的生成比较困难。
ross指出,领有名词组的移位违反左向分支条件(left branch condition),英语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领有名词组移位,无论包含领有成分的名词组位于主语位置还是宾语位置[32]。
30)a. *whose i was[np ti father]very rich? b. *whose[,i] did you see[[,np]t[,i]father]c. *john[,i],[[,np]t[,i]father]was very richd. *john[,i],i saw[[,np]t[,i]father]虽然汉语不像英语那样严格遵守左向分支条件,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限制。
非宾格动词

非宾格动词近几十年来,除了对论旨角色与句法结构间的关系有大量研究外(参见顾阳1994),另一引起语言学家极大关注的课题就是与不及物动词的语义相关的一些句法现象。
在1978年,Perlmutter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非宾格动词假设(unaccusative hypothesis)。
此假设的大意是:不及物动词应分为两类:非宾格动词(unaccusative verbs)和非作格动词(unergative verbs)(注:Accusativity一词最初用来描述一种动词的形态现象,也就是及物动词的主语和不及物动词的主语标注同一种格(nominative),而及物动词的宾语标注另一种格(accusative)。
Ergativity 一词描述正好相反的形态现象,也就是不及物动词的主语和及物动词的宾语标注同一种格(absolutive),而及物动词的主语标注另一种格(ergative)。
这两个词的词义也被延伸用来描述句法现象。
当某一句法规则适用于不及物动词的主语和及物动词的宾语而不适用于及物动词的主语时,我们称这一句法为作格句法(ergative syntax)。
当某一句法规则适用于及物动词主语和不及物动词的主语,而不适用及物动词的宾语时,我们称这一句法为宾格句法(accustive syntax)。
后来,有人开始用ergativity(或unaccusativity)来表示某类动词的某个论元既能出现在主语的位置又能出现在宾语的位置的现象。
如John opened the window 和The window opened两句中的window一词(请参见Dixon1994, 吕叔湘1987就这方面的讨论)。
Unaccusativity 的这一意义在非宾格现象的讨论中有了进一步发展,专指某一类不及物动词的特性,它们被称为非宾格动词(unaccusative verbs),原因之一是认为这类动词不指派宾格,所以它们的唯一论元虽是深层宾语,在许多语言中却必须出现在表层主语的位置上。
动词的非宾格和非作格性

动词的非宾格和非作格性摘要:不及物动词具有不同的句法特点,英语的某些特殊构式具有非宾格和非作格性。
结合构式语法中的构式压制现象,研究发现there构式的动词具有非宾格性,同源宾语构式的动词具有非作格性,这两个构式特有的句法语义特点,是对不及物动词的非宾格和非作格性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非宾格动词非作格动词 there构式同源宾语构式perlmutter(1978)首次把不及物动词分成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
burzio(1986),lumsden(1988)等研究表明there构式的动词只允许表示存在或出现的非宾格动词出现,非作格动词不能出现在there构式中。
marantz(1992)及levin and rappaport hovav (1995)等对way构式做出的研究指出way构式只允许非作格动词而不允许非宾格动词出现出现。
kuno and takami(2004)研究指出以上这些对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区分研究是建立在少量的数据基础上的,是不正确的,这些构式里既有非宾格动词,又有非作格动词,非宾格和非作格的区分不能够解释这些语言现象。
那么语言中的一些特殊构式可否作为评判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标准呢?本文将试图通过构式语法中的构式压制现象研究回答这些问题:哪些特殊构式能够作为区分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标准,具有什么样的特点?1.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区分标准perlmutter(1978:162-163)结合动词的语义内容对英语中的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作了如下区分。
(1)非作格谓词①描述意志或意愿动作的谓词:work,play,speak,frown,think,meditate,daydream,skate,ski,swim,hunt,etc.这一类别包括言语方式动词,例如:whisper,shout,mumble,etc.和描述动物声音的谓词,例如:bark,neigh,whinny,quack,meow,etc.②某些无意识的身体过程:cough,sneeze,hiccough,sleep,cry,breathe,etc.(2)非宾格谓词①英语中由形容词来表达的谓词:包括描述大小、形状、重量、颜色、气味、心理状态等。
非宾格动词还是非作格动词——以float、drift为例

———以 !"#$%、&’(!% 为例
王艳金
摘要:根据 )*’"+,%%*’ 提出的非宾格动词假说,不及物动词分为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在此之后,语言学家对这种非宾格
动词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文章首先对其中的一些研究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借助 -*.(/ 和 0$11$11#’% 2 3#.$. 的研究成果,对
役结构的 宾 语 位 置 上,而 非 作 格 动 词 则 不 能 作 这 种 转 换。 显
:2 B*" 94$’ $%,* ,?$+’ :&9"2 A A ( 6%"+C&,$#")
然,这种方法不能使我们得到正确的句子,因此,我们也无法
82 B*" 94$’ *% ,?" $8"2 A A ( 6%&8869&,$#" D 6%"+C&,$#")
动方向 的 趋 向 补 语 ( ’$+"8,$*%&4 )?+&9" ) 时,词 义 发 生 变 化
:2 >?"G 94*@4G 9@&5 &)&+,2 A A ( 6%&8869&,$#")
( 4"E$8&4 5"&%$%C 9?$;,),变为非宾格动词,如:
82 R*%N, "E)"8, ,* 9@$5 9*:"+2 A A ( 6%&8869&,$#")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 年第 ! 期
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非宾格动词习得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非宾格动词习得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非宾格动词习得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已成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在商务、科技、文化等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学习人口国家之一,英语的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部门和各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
然而,英语非宾格动词的习得却一直是中国英语学习者面临的难题之一。
非宾格动词习得的不足会导致他们在英语表达中常常出现语法错误,影响其英语学习和交流效果。
因此,深入研究非宾格动词习得规律对于改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表达水平以及提高其英语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和内容:旨在通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非宾格动词的习得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他们在非宾格动词习得中存在的规律和困难,为改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表达水平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方案。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英语非宾格动词的概述和类型分析;2.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非宾格动词习得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3.非宾格动词习得的规律和方法探讨;4.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非宾格动词习得中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和方法。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实验课堂教学等多种方法进行。
文献研究主要是对英语非宾格动词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调查问卷则是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探究他们在英语非宾格动词习得中的问题和困难;实验课堂教学则是针对调查结果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的课堂实验,验证习得规律和方法的有效性。
预期研究结果:通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非宾格动词的习得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究习得中存在的规律和方法,并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和方法,以期改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表达水平和提高其英语交际能力。
二语习得者叙事和非叙事话语标记语研究-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二语习得者叙事和非叙事话语标记语研究-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语言能力的评估离不开叙事能力的测试,因而叙事研究在语言研究中起重要作用。
Todorov[1]认为,叙事语篇中不仅有叙事成分,还包含非叙事成分。
如今,国内外对于二语习得者的自述话语的叙事成分与非叙事成分的研究并不太多,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于叙事语篇的理解,对于叙事的输出研究非常少,对叙事话语的不同成分中进行话语标记语的特征研究更少。
1 叙事与非叙事话语标记语的区分1. 1 叙事与非叙事成分Labov 将叙事定义为一种将口头话语和一系列发生过的真实相对应,回顾过去经历的方式,并认为最小的叙事结构至少包含 2 句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话语[2].Toolan 认为最简短的叙事的定义应如下:非随机连接的一系列可感知[3].Cohan 和Shires 认为叙事的最显着特征是它对的线性组织[4].McCabe 和Peterson 认为叙事是一系列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重述[5].Bruner 指出叙事的4 个主要特征:叙事是随着时间发生的许多,是一种有序排列的回顾性阐述,关注叙事者和他人的行为,是身份建构的一部分[6].Fox 认为叙事是根据时间维度来组织我们经验的基本方式[7].俞洪亮在着作中指出,二语习得者的自述是指相关参与者所讲述一系列,叙事成分有两个最低要求:的顺序和行动参与者[8].Labov 认为叙事话语中不仅要有叙事成分,而且要有自由话语,即free bov 所谓的自由话语是指一种不包含时间逻辑成分,能够在文中前后移动,却不改变文章意思的话语,也就是本文中所谓的非叙事成分。
Hopper 认为叙事话语由前景和背景组成。
语篇的主要结构是前景,而对的解释,结果的预测,同步提及的或评价都可以统称为背景,为前景提供支撑的细节。
这里的背景也和本文中的非叙事成分相一致。
俞洪亮认为叙事话语中有三种成分属于非叙事话语:话题阐述(topicclarification)、内心反应(internal response)和评价(evaluation).话题阐述是指为中心叙事做准备的背景阐述,内心反应是指叙事者对所提到的人物或所持的任何看法意见,评价是指说话者产生的与中心故事相关的事后想法或情感反应。
中国学习者习得英语非宾格动词的新实证研究

中国学习者习得英语非宾格动词的新实证研
究
随着世界不断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个人发展和沟通的主要外语,因此许多中国学习者都在尝试习得英语。
然而,有许多学习者未能完全习得英语中很重要的非宾格动词。
近年来,中国学习者习得英语非宾格动词的新实证研究引起了关注。
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将中国学习者与外国学习者的表现进行比较,以探究中国学习者习得英语非宾格动词的能力。
该研究采用了多维研究法,研究的主要工具是结构化的非宾格动词试题及实验。
在实验中,研究者将120个中国学习者与120个外国学习者进行对比。
所有参与者都接受实验者开发的试题,并将其答案进行归类整理。
最终,结果表明,中国学习者在习得英语非宾格动词这一项上的表现低于外国学习者。
该研究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中国学习者习得英语的重视,提高了教育厅对学习者习得英语的重视。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学习者在习得英语非宾格动词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加强教学和实践,以便充分发挥其潜力。
因此,中国学习者掌握语法系统时必须注意正确使用非宾格动词,进一步习得和熟悉英语语法。
第二语言习得第6章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变异研究

❖ 这两种语言风格的变异是由于“言语环境” (context)的变化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社会 因素造成的。
❖ Labov将上述语言变异现象称作“语体转换” (Style shifting);
❖ 说话人注意程度比较高的时候,更频繁地使 用享有声望的语音;而在注意程度比较低的 时候,更频繁地使用不那么有声望的语音。
❖ Schmidt认为,四种不同的任务引导出的中介语显
示了变异的系统性。
31/60
❖ 袁博平(1995)统计了三组以英语为母语的 学生在五种情景语境下运用汉语声调的正误 数据:(1)口头表达,(2)朗读句子,(3) 朗读短语和词语,(4)朗读最小配对,(5) 给最小配对标声调。
❖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随注意力不同,运用汉 语声调的正误数据形成一个变化的连续统。 从情景1到情景5,运用声调的正确率上升。
达表现为严谨体,语序符合目的语规则; ❖ 当学习者对言语输出注意的程度比较低时,其言语
表达则表现为随便体,语序便偏离了目的语规则。
9/60
❖ (2)“非系统变异” ❖ 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情境用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功能。 ❖ 在中学毕业后,我一个年没学,转到另一个
大学学习中文一年,再没学一年,再学一个 半年,没学一个年…… ❖ 这种变异不受语境因素的影响。
11/60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分类
12/60
三、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研究范式
❖ 1. “单一语言能力范式” (Homogeneous Competence Paradigm)
❖ 信奉Chomsky理论的语言学家希望通过获得单一不 变的数据来考察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 因此,这些语言学家把变异看成是“语言运用” (performance)的一个特征,而非学习者潜在知识 系统(competence)的一个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语学习者论文:二语学习者非宾格动词非作格动词非宾格陷阱假设习得路径【中文摘要】根据论元和句法结构的不同,传统语法中的不及物动词可以再细分为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
二者的区别在于,非宾格动词在深层结构中的论元是在宾语的位置,表层结构中汉语非宾格动词的论元既可以出现在主语位置,也可以出现在宾语位置上。
而非作格动词的论元不论在深层结构还是在表层结构都是在主语位置。
非宾格动词带的是内部论元,承担着施事角色;而非作格动词带的是外部论元,承担受事角色。
两种不及物动词的差异给留学生习得汉语非宾格动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Oshita(2001)研究了二语学习者习得非宾格动词的情况,提出了“非宾格陷阱假设”,指出学习者习得非宾格动词呈现出U型路径。
本文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45名英语母语者和15名汉语本土学习者对汉语非宾格动词的习得情况,其中45名英语母语者分别来自三个学习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问卷调查包括两个部分,组词成句任务和语法性判断任务,考察不同阶段的学习者产出和接受非宾格动词的情况。
研究发现,学习者在初级阶段不区分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不产生也不接受V-NP句法顺序,因此关于V-NP句法顺序的错误也相应很少;而到了中级阶段,学习者开始区分两种动词,却因尚未真正掌握二者的区别反而提高错误率;只有到了高级阶段,学习者才能正确区分两种动词,正确率又重新提高,而且也只有到这个阶段学习者才真正习得与非宾格动词相关的语法特点。
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非宾格陷阱假设”中的U型路径。
此外,我们检验了Oshita(2001)提出了五个预测,发现学习者在初级阶段会把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用在同样的句法结构中;句法结构的错误更容易在相对复杂的非宾格动词中产生,而非作格动词的句法错误则相对较少;非宾格动词独有的一些语法特点只有在正确区分两种不及物动词后才能真正习得;习得行为呈现U型路径;但是第三项预测只得到了局部验证,学习者在不区分两种不及物动词时很少产生句法错误,但在判断语法性的时候会出错。
之后我们分析了造成学习者不同阶段不同表现以及出现一些与非宾格动词相关语法错误的因素,主要有单一论元连接原则、语环境下的语言输入、母语迁移及V-NP 句法顺序的过度泛化。
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应当在学习者的初级阶段就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区分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增加非宾格动词不同句法结构的语言输入,对比分析英汉非宾格动词的不同用法,避免学习者对V-NP句法顺序的过度泛化。
【英文摘要】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argument and syntactic structure, traditional intransitive verbs can be further classified as unaccusatives and unergativ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types of verbs are that, the argument of Chinese unaccusatives is object in deep structure but can be both subject and object in surface structure; while it can only be subject to unergatives no matter in deep structure or surface structure. Besides, the argument ofunaccusatives is internal, taking the agent role; while unergatives take external argument and patient role.The discrepancy between unaccusatives and unergatives bring large difficulties to L2 learners’learning Chinese unaccusatives. Oshita (2001) study the acquisition route by L2 learners in his “Unaccusative Trap Hypothesis (UTP)”, indicating that learners present U-shaped acquisition route while acquiring unaccusative verbs. The present study surveys the Chinese unaccusative verbs’acquisition through forty-fiveEnglish-speaking learners and fifteen native speakers in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mong these forty-five English-speaking learners, fifteen are from the initial stage, fifteen from the second stage, and fifteen from the final stage. The questionnaire is made up of two tasks, the Writing Production Task and the Grammaticality Judgment Task, investigating learners’production and acception of unaccusative verbs in different stages.We find that learners in their first stage can not distinguish unaccusatives and unergatives, neither do they produce or accept V-NP word order sentences. They begin to differentiate these two kinds of verbs in the second stage, but the accuracy decreases due to their unknown of their real difference. Only when they reach the finalstage, can they really distinguish them and grasp the grammar features related only to unaccusatives verbs, so the accuracy increases again. This further verifies U-shaped acquisition route in“Unaccusative Trap Hypothesis”.Besides, we find answers to the five predictions proposed by Oshita (2001). It is discovered that learners in the initial stage would use unaccusatives and unergatives in the same syntactic structure; syntactic errors would appear more often in then sentences with unaccusatives which are much more complicated than unergatives; some grammar features specific to unaccusatives can only be fully acquired after discriminating correctly these two types of intransitive verbs; learners’different behaviors present to be a U-shaped pattern; while prediction three is partially proved, learners make seldom syntactic errors when not differentiating unaccusatives and unergatives, but they would sometimes fail to judge their grammaticality. In addition, factors involved in L2 learners’acquisition of Chinese unaccusatives are analyzed. There are mainly four factors, Single-Argument Linking Rule; influence of the input from target language environment; first language transfer; and overgeneralization of V-NP word order sentences.Consequently, we should lead learners to distinguish unaccusatives fromunergatives consciously even at their initial stage, and try to make them exposed to more target language input about the different syntactic structures of unaccusatives. Besides, we should make contrast analyses to the different usage of Chinese unaccusatives and English unaccusative, and try to prevent their overgeneralization of V-NP syntactic structure.【关键词】二语学习者非宾格动词非作格动词非宾格陷阱假设习得路径【英文关键词】L2 learners Unaccusatives Unergatives Unaccusative Trap Hypothesis Acquisition route【目录】英语母语者汉语非宾格动词习得研究摘要4-5Abstract5-6Introduction9-140.1 The Objectives of the Thesis9-100.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Thesis100.3 Methodology and Organization of theThesis10-14Chapter 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Literature Review14-24 1.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Unaccusatives14 1.2 Unaccusatives and Unergativ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14-19 1.3 Previous Studies on Unaccusatives19-24Chapter 2 TheoreticalFoundation24-32 2.1 Introduction24 2.2 Three Stages of the Unaccusative Trap in L2 English24-27 2.3 GeneralPredictions of UTH27-28 2.4 Summary28-32Chapter 3Research Methodolog32-41 3.1 Research Hypothesis32 3.2 Research Participants32-34 3.3 ResearchInstruments34-38 3.4 Data Collection38-39 3.5 DataProcessing39-41Chapter 4 Results andDiscussion41-50 4.1 Results of Writing ProductionTask41-43 4.2 Results of the Grammaticality JudgmentTest43-45 4.3 Discussion45-50Chapter 5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50-55 5.1 Factors Involved in L2 Acquisition ofChinese Unaccusatives50-52 5.2 PedagogicalImplications52-55Conclusion55-57Notes57-58WorksCited58-62Acknowledgements62-63Appendix AQuestionnaire63-68Appendix B Table1-768-71Informative Abstract in Chinese71-74Résuméand Publications since Entering the Program74【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