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宾格动词的准双宾结构

合集下载

非宾格动词

非宾格动词

非宾格动词近几十年来,除了对论旨角色与句法结构间的关系有大量研究外(参见顾阳1994),另一引起语言学家极大关注的课题就是与不及物动词的语义相关的一些句法现象。

在1978年,Perlmutter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非宾格动词假设(unaccusative hypothesis)。

此假设的大意是:不及物动词应分为两类:非宾格动词(unaccusative verbs)和非作格动词(unergative verbs)(注:Accusativity一词最初用来描述一种动词的形态现象,也就是及物动词的主语和不及物动词的主语标注同一种格(nominative),而及物动词的宾语标注另一种格(accusative)。

Ergativity 一词描述正好相反的形态现象,也就是不及物动词的主语和及物动词的宾语标注同一种格(absolutive),而及物动词的主语标注另一种格(ergative)。

这两个词的词义也被延伸用来描述句法现象。

当某一句法规则适用于不及物动词的主语和及物动词的宾语而不适用于及物动词的主语时,我们称这一句法为作格句法(ergative syntax)。

当某一句法规则适用于及物动词主语和不及物动词的主语,而不适用及物动词的宾语时,我们称这一句法为宾格句法(accustive syntax)。

后来,有人开始用ergativity(或unaccusativity)来表示某类动词的某个论元既能出现在主语的位置又能出现在宾语的位置的现象。

如John opened the window 和The window opened两句中的window一词(请参见Dixon1994, 吕叔湘1987就这方面的讨论)。

Unaccusativity 的这一意义在非宾格现象的讨论中有了进一步发展,专指某一类不及物动词的特性,它们被称为非宾格动词(unaccusative verbs),原因之一是认为这类动词不指派宾格,所以它们的唯一论元虽是深层宾语,在许多语言中却必须出现在表层主语的位置上。

动词的非宾格和非作格性

动词的非宾格和非作格性

动词的非宾格和非作格性摘要:不及物动词具有不同的句法特点,英语的某些特殊构式具有非宾格和非作格性。

结合构式语法中的构式压制现象,研究发现there构式的动词具有非宾格性,同源宾语构式的动词具有非作格性,这两个构式特有的句法语义特点,是对不及物动词的非宾格和非作格性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非宾格动词非作格动词 there构式同源宾语构式perlmutter(1978)首次把不及物动词分成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

burzio(1986),lumsden(1988)等研究表明there构式的动词只允许表示存在或出现的非宾格动词出现,非作格动词不能出现在there构式中。

marantz(1992)及levin and rappaport hovav (1995)等对way构式做出的研究指出way构式只允许非作格动词而不允许非宾格动词出现出现。

kuno and takami(2004)研究指出以上这些对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区分研究是建立在少量的数据基础上的,是不正确的,这些构式里既有非宾格动词,又有非作格动词,非宾格和非作格的区分不能够解释这些语言现象。

那么语言中的一些特殊构式可否作为评判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标准呢?本文将试图通过构式语法中的构式压制现象研究回答这些问题:哪些特殊构式能够作为区分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标准,具有什么样的特点?1.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区分标准perlmutter(1978:162-163)结合动词的语义内容对英语中的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作了如下区分。

(1)非作格谓词①描述意志或意愿动作的谓词:work,play,speak,frown,think,meditate,daydream,skate,ski,swim,hunt,etc.这一类别包括言语方式动词,例如:whisper,shout,mumble,etc.和描述动物声音的谓词,例如:bark,neigh,whinny,quack,meow,etc.②某些无意识的身体过程:cough,sneeze,hiccough,sleep,cry,breathe,etc.(2)非宾格谓词①英语中由形容词来表达的谓词:包括描述大小、形状、重量、颜色、气味、心理状态等。

英语中的“双重结构”语法知识系统归纳

英语中的“双重结构”语法知识系统归纳

英语中的“双重结构”语法知识系统归纳英语中“双重结构”语法知识系统归纳一、双重宾语1.双宾语双宾语由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组成。

直接宾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间接宾语表示谓语动作的方向(对谁做)或动作的目标(为谁做),间接宾语紧接在谓语动词后,但它不能单独存在。

它和直接宾语组成双宾语。

She gave me a cup of tea.She passed him the salt.Her uncle bought her 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yesterday.2.复合宾语英语中,有些及物动词接宾语后还需接宾语补足语来补充说明宾语的有关情况,这样意思才完整。

宾语和宾语补足语合称复合宾语。

常用句型为: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

可用作宾语补足语的有名词、形容词、现在分词、动词不定式、介词短语等接名词作宾语补足语的动词常见的有call, name, think, make等。

如:We call them mooncakes.接形容词作宾语补足语的动词常见的有make, keep, think, find等。

如:At first I found Chinese hard.动词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时通常分为下面三种情况:1.接带to的动词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的动词常见的有tell, want, ask, wish, teach等。

如:Tell him to come here the day after tomorrow.2.接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的动词常见的有hear, see,watch, let, make等。

如:He made us laugh.3.接带to或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的动词常见的是help。

如:She often helps her mother(to)do some housework.接现在分词作宾语补足语的动词常见的有watch, see, hear, find, keep等。

常用的18个双宾语结构

常用的18个双宾语结构

常用的18个双宾语结构双宾语结构是英语语法中一种常见的句子结构,用于表示一个动作或状态对两个受事物的影响或给予。

它由一个及物动词后面跟随两个宾语构成,第一个宾语通常是直接宾语(表示动作直接影响的对象),第二个宾语通常是间接宾语(表示动作间接影响的对象)。

在英语中,有一些常用的双宾语结构被广泛使用。

本文将介绍并讨论常见的18个双宾语结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一、带to不定式的双宾语结构带to不定式的双宾语结构是指及物动词后跟随两个宾语,并且第二个宾语是to不定式的形式。

这种结构常用于表示把动作或状态传递给接收者,并告知接收者应该如何行动。

以下是常见的几个双宾语结构:1. 例句:He gave me a book to read.(他给了我一本书来读。

)解析:动词give后的第一个宾语是直接宾语(a book),表示给予的对象。

第二个宾语是间接宾语(me),表示接收给予的对象。

to read是一个不定式短语,说明我应该如何处理或行动。

2. 例句:She told him to call her later.(她告诉他以后给她打电话。

)解析:动词tell后的第一个宾语是直接宾语(him),表示告知的对象。

第二个宾语是间接宾语(her),表示接收告知的对象。

to call是不定式短语,指示他应该在以后给她打电话。

3. 例句:We asked the waiter to bring us the menu.(我们请服务员给我们带来菜单。

)解析:动词ask后的第一个宾语是直接宾语(the waiter),表示要求的对象。

第二个宾语是间接宾语(us),表示接收请求的对象。

to bring是不定式短语,说明服务员应该把菜单带给我们。

4. 例句:They hired a guide to show them around the city.(他们雇了一个导游向他们展示城市。

)解析:动词hire后的第一个宾语是直接宾语(a guide),表示雇佣的对象。

汉语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现象研究综述

汉语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现象研究综述

汉语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现象研究综述作者:王华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1期摘要:普遍语法认为非宾格动词不能指派宾语,但在汉语中却有很多违反这一定律的句子,如何从理论上解释这一现象便成为了一个难点。

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四种理论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解释,即固有格理论解释,格传递理论分析,轻动词理论解释和作格化理论分析,以期读者对此语言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非宾格动词固有格格传递轻动词作格化一、引言按照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世界上所有语言具有相同的底层结构。

在对动词的论述上,普遍语法认为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动词可分为一元、二元或者三元动词。

一元动词在句法上和不及物动词相对应,二元或者三元动词则和及物动词相对应。

一元动词又可以分为普通不及物动词和非宾格动词。

非宾格动词只带内主目语,根据Burzio定律,只带内主目语的动词必然不能指派宾语。

但在汉语中却有很多违反这一定律的句子,如:(1)a.王冕死了父亲。

b.张三掉了两颗牙。

c.王奶奶瞎了一只眼。

d.她丢了四本书。

如何用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来解释汉语中这一语言现象,近年来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对此,不同的学者做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

本文拟对这些理论加以综述,以便读者对此语言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基于格理论的分析最早真正对汉语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现象进行理论解释的是徐杰(1999)。

徐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生成语法的格理论分析了汉语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的原因。

普遍语法认为所有名词词组(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名词、代词等有语音外壳的实语类,也包括没有语音的空语类)必须具有格才能进入句法表层,这一语法现象被称之为格鉴别式。

具有给名词性成分赋予格能力的成分称为授格成分。

乔姆斯基认为,名词词组格源自管辖它的成分,受哪个成分管辖就从哪个成分获得格。

授格成分和指派的格位有以下三种:(一)受动词V或者介词P管辖的名词词组分别从该动词V或者介词P处获得宾格(二)受时态[+TENSE]特征的INFL管辖的名词词组从该INFL获得主格(三)名词N的指示语从N处获得所有格按照乔姆斯基的观点,所有格是一种固有格。

英语中的双宾语结构-最新年精选文档

英语中的双宾语结构-最新年精选文档

英语中的双宾语结构双宾语结构是英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重要句式,但是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别而导致这种结构与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有差异。

因此,本文对这种结构在英语中的构成形式以及这类动词的分类加以分析,以便同学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够正确运用该结构,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一、定义及构成形式英语中的双宾语结构是指一个动词后面带两个宾语,一个指人,另一个指物,指人的我们称之为间接宾语,指物的我们称之为直接宾语,其构成形式为“ S (主语)+V (谓语)+0(宾语)+0(宾语)”。

二、带双宾语的动词的分类1.表示给予He gave me a pen yesterday.他昨天给了我一支钢笔。

He passes me a ball.他递给我一个球。

英语中表示这类意思的动词常有:offer ,send,pay,lend ,hand,bring ,provide 等,但是provide 后不能直接接双宾语,必须在其后的第二个名词前加上适当的介词。

2.表示取得I borrowed Tom 1 ,000 yuan.我借了汤姆 1 000 块钱。

Please fetch me my textbook.请把我的课本拿来。

英语里这类动词还有:find ,get,save,earn,take ,gain等。

3.表示制作My mum made me a big cake.我的妈妈给我做了一个大蛋糕。

My mum often cook me delicious food.我的妈妈经常给我做美味的食物。

英语里这类动词还有:sing ,bake,play ,draw,build 等。

4.表示交流、交谈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我可以问你一些问题吗?The little girl showed me her beautiful dress.那个小女孩给我展示了她漂亮的连衣裙。

在英语中这类动词还有:teach ,tell ,read ,write ,telephone 等。

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的判定标准

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的判定标准

基金项 目: 教育 部人 文社会科 学青 年项 目( 0 J 70 2 ) 湖北 省教 育厅人文社科 一般 项 目( 0 1Y Y 0 ) 1 Y C 4 13 ; 2 1J T 1 3 。 作者简介 : 杨作 玲 , , 峡大学文学 与传媒 学院讲师 , 女 三 博士 。
21 0 2年 7月
三峡大学学报 ( 文社 会科 学版) 人
Ju a o hn he ogs nvrt( m nt s Sc l c ne ) or l f iaT r G re i sy Hu a ie & oi i cs n C e U ei i aSe
J1 02 u .2 1
词 及非 宾格 现象在 学 界 引 发 了广 泛 的研 究 , 其 它语 格动 词并 不等 同 , 中 Cksi大西 克也 所 言 的“ 格 在 其 iok、 作
言 中应 用这 一 理 论 解 决 了 不 少 句 法 一形 态 难 题 。上 动词 ” 动词 的次类 , 是 不是 不 及 物动 词 的次范 畴 ; 雪 巫
观 点 , 非 宾格 动 词 的 研 究 切 人 的正 是 这 类 问题 , 对 因 与及 物动 词 、 及 物 动词 一 起 构 成 上古 的 动词 系 统 ; 不
此 对其 展 开研究 , 有 助 于我 们解 决 在 句 法 一形 态 方 易福 成所 言 的作 格 谓 词 大致 相 当 于 一 部 分 有 使 动 用 将
Vo. 4 No 4 13 .
第3 4卷
第 4期
上 古 汉 语 非 宾 格 动 词 的 判 定 标 准
杨 作 玲
( 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 院,湖北 宜昌 摘 4 30 ) 4 0 2
要: 主要讨论 了判定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 的四条标准 。非宾格动词在语 义上具有一 定的可预测性 , 同

动词不定式做主语宾语及双宾语结构

动词不定式做主语宾语及双宾语结构

动词不定式(the infinitive)用法梳理(1)定义:动词不定式是由“不定式符号to+动词原形”构成的一种非谓语动词结构。

结构:“to +动词原形”,即“to do”,其中 to不是介词,而是动词不定式的符号,动词不定式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

否定形式为:not / never + to do句法功能:一、用作主语○1多数情况用it作形式主语,把真正的主语——动词不定式置于句末,特别是不定式短语较长时。

E.g. To learn English well is not easy. = It’s not easy to learn English well.1. I t is our duty to try our best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2. The head teacher said it was necessary to talk with his mother.○2动词不定式作主语,谓语动词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To see is to believe.(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翻译】成为一个老师是我的梦想。

.○3疑问词+不定式短语作主语可置于句首。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 is important.4. It's our duty _________ the room every day. A. to clean B. cleaned C. clean D. cleans5. It's hard for us _________ English well. A. Learn B. learns C. to learn D. learning6.建造这座立交桥将花费工人们一年多的时间。

It will _________ the workers over a year _________ _________ the flyover.7. It's very nice _________ you to get me two tickets _________ the World Cup.A. for , ofB. of , forC. to , forD. of , to二、 用作宾语1. 可以接带to 的动词不定式作宾语的动词主要有: 在want , like , agree , hope , wish , learn , begin ,start , seem , decide , hate , choose , forget , remember 等动词后面,可以接不定式作宾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宾格动词的准双宾结构
汉语中存在“领主属宾句”结构:非宾格动词带两个DP的结构。

事实上此类结构也存在于其它语言中,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

此类结构是准双宾结构,是非宾格动词进入句法运算后与功能语类G所允准的传递性内主目发生关系的结果。

标签:领主属宾句双宾结构G内主目
一、引言
汉语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句式,如:
(1)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

(2)张三掉了一颗门牙。

这种句式被称为“领主属宾句”,它的特征是:动词是“非宾格动词”,本来是一元谓词的动词却充当了二元谓词。

二、“王冕死了父亲”:准双宾结构
(一)“王冕死了父亲”和双宾结构的对比
双宾结构牵涉到主目语增容问题:
(3)他借了一本书。

(4)他借了我一本书。

对于双宾结构,Larson(1988),Aoun、Li(1989),Pesetsky(1995),Harley (2003),Beck、Johnson(2004),Pylkkänen(2002),Anagnostopoulou (2003),Miyagawa、Tsujioka (2004),何晓炜(2008)进行过研究,他们对此类结构提出了多种解释,共同之处是:这种结构由单及物动词通过某种方法实现主目语增容而形成。

句子“王冕死了父亲”也存在主目语增容现象,Burzio(1986)曾提出著名的Burzio原则,表述如下:
1.缺少外论元的动词不能赋宾格(Burzio:184)。

2.不能赋宾格的动词不能以论元角色标注(theta-mark)外论元。

动词“死”属于非宾格动词,是只能带一个内主目的不及物动词。

“王冕死了
父亲”增加DP“王冕”的现象可以看成与双宾结构中单及物动词带有两个内主目语的情况类似,二者是相似的:
首先,双宾结构中单及物动词本来只能带一个内主目语,但可以通过某种方法实现主目语增容。

“王冕死了父亲”中非宾格动词“死”本来只能带一个内主目语“父亲”,在此结构的生成过程中却增加了DP“王冕”。

其次,双宾结构中增加的内主目语如“我”不是与动词紧密相关的主目语,而是可有可无的主目语:
(5)a.他借了我一本书。

b.他借了一本书。

c.∗他借了我。

此可有可无的主目语的题元角色通常为“目标”(GOAL)或“来源”(SOURCE)。

“王冕死了父亲”中增加的DP“王冕”不是与动词紧密相关的主目语,而是可有可无的:
(6)a.王冕死了父亲
b.父亲死了。

c.∗王冕死了。

再次,双宾结构中的内主目语“我”是动作“借”的“目标”(GOAL)或受益者,其中的“传递”关系是直接宾语“一本书”以“我”为“目标”(GOAL),我得到“一本书”,是“一本书”的受益者;而DP“王冕”是动作“死”的“来源”(SOURCE)或受害者,其中的“传递”关系是直接賓语“父亲”以“王冕”为“来源”(SOURCE),“王冕”失去“父亲”。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王冕死了父亲”是非宾格动词带双宾语形成的准双宾结构,其中D P“王冕”如同及物动词双宾结构中的间宾一样,是动词的内主目语,其题元角色或为“目标”(GOAL)或为“来源”(SOURCE)。

(二)G结构
何晓炜(2008)认为双宾结构的生成情况如图1:
其中,功能语类G表“传递”,这种传递性特征为语义有解特征(interpretable features),它的值在进入句法推导时已经确定,G允准间宾的题元角色,我们称间宾为“传递性内主目语”,这类似于v给主语赋题元角色,G和v’均为功能语类,G和动词短语共同允准间宾的题元角色赋予。

给主语赋题元角色和宾语有关,给间宾赋题元角色和动词短语有关。

由于间宾的介入,v的一致性特征作为探针,和离它最近的间宾建立了一致性关系,将结构格赋给了间接宾语;而V给直宾赋了固有格。

这样,两个宾语的格特征都得到赋值。

其中G值的正负决定了间宾的题元角色是“目标”(GOAL)还是“来源”(SOURCE),G取正值时,题元角色是“目标”(GOAL)。

(三)G结构对“王冕死了父亲”的启示
在何晓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推导“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过程为:
TP和C合并构成CP。

C将一致特征传递给T。

非宾格动词无外主目,[Spec,vP]为空。

位于[Spec,GP]位置的词项“王冕”的Φ特征在进入句法运算前是确定的因而是语义有解特征,而“王冕”的格特征是语义无解特征,需要在句法运算中赋值。

非宾格动词的v无法与间宾“王冕”核查格特征。

T的时态特征是语义有解特征,而它的Φ特征则是语义无解的。

因为T和“王冕”都有语义无解特征所以两者是活跃(active)的。

T的Φ特征探测到处于[Spec,GP]位置DP“王冕”的Φ特征,两者建立一致性关系,T的Φ特征被核查得以消除;“王冕”也和T核查了格特征,获得主格赋值。

它们的语义无解特征被核查得以消除。

直宾“父亲”的格特征是语义无解特征,与功能语类G核查得以消除。

由于T还具有语义无解的EPP特征,处于[Spec,GP]位置的DP“王冕”移位至[Spec,vP],然后进一
步移位至[Spec,TP]以核查EPP特征,句中语义无解特征全部消除,句子因而合法。

如图2:
其中G值的正负决定了间宾的题元角色是“目标”(GOAL)还是“来源”(SOURCE),G取正值时题元角色是“目标”(GOAL),取负值是是“来源”(SOURCE)。

如:
(7)a.王冕死了父亲。

b.王冕生了一个漂亮的孩子。

动词“生”不是及物动词,因为“王冕”不是此动作的施事(agent)。

与“死”一样,此句中的”生”是非宾格动词,然而构成了非宾格动词的双宾结构。

“王冕生了一个漂亮的孩子。

”中功能语类G的值为正,间接宾语“王冕”的题元角色是“目标”(GOAL)或“受益者”,“王冕”得到了“一个漂亮的孩子”。

三、结语
“王冕死了父亲”并非汉语特有的现象,其它语言中也存在这类结构,如:
(8)a.He broke a vase.
b.He broke his leg.
c.A vase broke.
例(8)b中的动词不是及物动词,因为句首DP此时不是施事者,因此例(8)b和例(8)a的生成过程是不一样的。

以往的分析往往认为“王冕死了父亲”和“工厂倒了一堵墙”同属“领主属宾句”,然而,此二种结构的生成过程是不同的,“王冕死了父亲”是双宾结构,而“工厂倒了一堵墙”是存在句,其中的句首DP“工厂”是PP语音省略P的形式。

参考文献:
[1]Belletti,A.The case of unaccusatives[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
[2]Haegeman,L.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M].Oxford:Blackwell,1992.
[3]韩景泉.领有名词提升移位与格理论[J].现代外语,2000,(3).
[4]韩景泉.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J].语言研究,2005,(3).
[5]温宾利.领有名词移位:基于MP的分析[J].现代外语,2001,(4).
[6]温宾利,程杰.论轻动词ν的纯句法本质[J].现代外语,2007,(1).
[7]程杰,温宾利.对汉语两类非核心论元的APPL结构分析——兼论英汉APPL结构之差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2).
[8]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9,(1).
[9]伍雅清.再论“领有名词提升移位”[J].语言科学,2003,(6).
[10]朱行帆.轻动词和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J].现代外语,2005,(3).
[11]何晓炜.语段及语段的句法推导[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
[12]何晓炜.最简方案框架下的英汉双宾语结构生成研究[J].现代外语,2008,
(2).
(何嫣湖南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411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