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非宾格动词带宾语原因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一元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的原因摘要:传统的语法认为非宾格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在汉语中却有许多一元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最几年来研究的重点,许多学者试图从各个角度解释一元非宾格动词带宾语这种现象比如固有格理论、部分格理论等方面。
本文综述了最几年来对这类句子的研究的成果,并对这些研究做了相关的比较,本文赞同黄正德的观点,即从轻动词理论及事件类型方面进行解释。
关键词:一元非宾格动词固有格轻动词经验者
一、引言
1978年,permultter 提出了非宾格假说,即把不及物动词又划分为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非宾格动词的主语是深层结构的宾语,而非作格动词的表层结构的主语也是深层结构的主语。
burozio 在此基础上深化了这一假说,他提出非宾格动词只有内论元无外论元,虽然他们都属于一元动词,但汉语中却存在这种违背这种假说的例句:
(1)a.王冕死了父亲。
b.王冕的父亲死了。
c.死了王冕的父亲。
(2)昨天他们发生了一件车祸。
“死”是一元非宾格动词,它只有内论元“父亲”,那么动词前的这个名词“王冕“在这里扮演什么角色呢?不同的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下文将对这些理论加以综述,以便有更好的认识。
二、比较以往研究理论的解释
汉语中的一元动词带宾语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他们都试图从各个角度解释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
下面将从固有格理论、部分格理论以及轻动词理论进行比较并说明这些理论存在的一些
问题。
1988年,belletti 基于芬兰语后提出部分格,他指出,部分格是词汇项在深层结构中指派给名词性成分的,获得部分格的名词可移到主语位置上。
徐杰认为,a 和b有相同的深层结构c.为了通过格鉴别,“王冕的父亲“要整体移到主语位置才可以获得主格,如果只把“王冕”移到主格,那么“父亲”就会获得“死”所赋予的部分格。
徐杰的固有格理论表面上解决了“父亲”的格问题,但这一理论还不能应用到任何语言上。
基于这点,2000年,韩景泉提出了另一种解释。
在徐杰的理论中,“父亲”获得的是部分格,但韩景泉指出,名词“父亲”是通过传递获得格的。
当名词“王冕”移到主语位置时,它留下一个语迹,这个语迹和它的先行词组成一个语链。
通过语链,名词“王冕”将它的格传给了名词“父亲”。
但韩景泉的解释仍有不足,一方面他的理论违反了空语类原则,另一方面这种移位无法用树形图表示出来。
三、从事件类型解释这一语言现象
题元结构(thematic theory)是处理句法与词汇之间关系的理论。
动词的题元结构包括论元数目(一元、二元、三元),语义选
择(施事、客体、受事等)。
论元数目是根据动词所带论元的数目划分的,如果谓语动词带一个论元为一元动词,带两个为二元动词,带三个为三元动词。
施事、客体及受事是对不同论元角色的划分。
我们认为(1)主语位置上“王冕”不是移位生成的,而是在底层结构时就在主语位置上生成。
“王冕”在“父亲去世”这件事里是“经验者”。
那么这个“经验者”是谁指派的呢? 我们假设在“王冕”和“死了父亲”之间有个轻动词,这个轻动词将经验者指派给主语王冕。
(1)王冕死了父亲。
(2)昨天他们发生了一件车祸。
这两个句子中的动词都是典型的一元非宾格动词,但其后却带有宾语。
但除了动词后的受事论元外,句首还有个名词短语,这个名词短语既不担任内在论元,(1)句里死得是“父亲”而不是“王冕”;也不担任外在论元;“王冕”没有致“父亲”于死。
“王冕”在论元结构中担任“经验者”(历事)的角色,在句法结构中处于标准的主语位置,到达主语位置不是移位,而是合并。
“王冕”直接与谓语结合作为全句主语,与“父亲”之间没有移位。
四、结语
本文在生成语法的框架下考察了一元非宾格动词带宾语这一语言现象。
通过分析以往对出现一元非宾格动词带宾语这一现象原因的解释,即固有格和部分格理论,本文提出,一元非宾格动词带宾语这一现象可从轻动词及事件类型这一方面获得合理的解释,但一
元非宾格动词带宾语这一语言现象还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建华.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的论元和宾语[j].中国语文, 2000 (3).
[2]黄正德.汉语动词的题元结构与其句法表现[j].语言科学, 2007(6): 3-21.
[3]王华.汉语非宾格动词带宾语想象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 2010(1) : 9-11.
[4]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 1999(1):16-29.
[5]杨素英.从非宾格动词现象看语义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j]. 当代语言学, 1999(1):30-43.
[6]朱行帆.轻动词和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j]. 现代汉语, 2005 (3):2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