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的非宾格和非作格性
非宾格动词

非宾格动词近几十年来,除了对论旨角色与句法结构间的关系有大量研究外(参见顾阳1994),另一引起语言学家极大关注的课题就是与不及物动词的语义相关的一些句法现象。
在1978年,Perlmutter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非宾格动词假设(unaccusative hypothesis)。
此假设的大意是:不及物动词应分为两类:非宾格动词(unaccusative verbs)和非作格动词(unergative verbs)(注:Accusativity一词最初用来描述一种动词的形态现象,也就是及物动词的主语和不及物动词的主语标注同一种格(nominative),而及物动词的宾语标注另一种格(accusative)。
Ergativity 一词描述正好相反的形态现象,也就是不及物动词的主语和及物动词的宾语标注同一种格(absolutive),而及物动词的主语标注另一种格(ergative)。
这两个词的词义也被延伸用来描述句法现象。
当某一句法规则适用于不及物动词的主语和及物动词的宾语而不适用于及物动词的主语时,我们称这一句法为作格句法(ergative syntax)。
当某一句法规则适用于及物动词主语和不及物动词的主语,而不适用及物动词的宾语时,我们称这一句法为宾格句法(accustive syntax)。
后来,有人开始用ergativity(或unaccusativity)来表示某类动词的某个论元既能出现在主语的位置又能出现在宾语的位置的现象。
如John opened the window 和The window opened两句中的window一词(请参见Dixon1994, 吕叔湘1987就这方面的讨论)。
Unaccusativity 的这一意义在非宾格现象的讨论中有了进一步发展,专指某一类不及物动词的特性,它们被称为非宾格动词(unaccusative verbs),原因之一是认为这类动词不指派宾格,所以它们的唯一论元虽是深层宾语,在许多语言中却必须出现在表层主语的位置上。
浅议英语中的作格动词

浅议英语中的作格动词作格动词早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了解作格动词有利于我们解释一些语言现象。
本文用例子浅谈了英语中典型的作格动词和非典型的作格动词——中间动词。
标签:作格动词;中间动词一、前言“作格”(erg ative)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作格语言”(ergative language)中,指那些不及动词的主语和及物动词的宾语在句法或形态上相同的语言。
作格动词所代表的这种语法现象是由Perlmutter(1978)在关系语法中首先明确提到的,不过他当时用的术语是无受格动词(unaccusative)。
Burzio(1981)把Perlmutter 所说的无受格动词纳入管约论的体系之中,重新命名为作格动词,并沿用至今。
作格动词早已引起语言学家的关注。
最近二十年关于作格动词的研究很多,比较著名的有Burzio (1986),Belleti & Rizzi(1981),Perlmutter & Postal (1984),Levin & Rappaport (1995)。
二、作格动词作格动词(ergat ive ve rbs),亦称非宾格动词,是指既可做及物又可做不及物使用的动词,做不及物使用时其主语相应于其做及物使用时的宾语,如:(1a):Mary shattered the mirror . (S + V + O主谓宾结构)(1b):The mirror shattered. (S + V主谓结构)(2a):小明打碎了镜子。
(S + V + O主谓宾结构)(2b):镜子打碎了。
(S + V主谓结构)这四个句子可归结为两个句式:(3)S + V + O主谓宾结构(4)S + V主谓结构这两个句式隐含着重要的语义和句法关系。
在(3)中,语义上是受事的“O”,在句法上处于宾语位置,可在(4)中却变成了主语“S”,而其语义基本未变,依然是“V” 的受事。
这两个句式在语义和句法上表现出的这种紧密关系被称之为“作格关系”,上文出现的“shatter”和“打碎”就是作格动词。
非宾格动词还是非作格动词——以float、drift为例

———以 !"#$%、&’(!% 为例
王艳金
摘要:根据 )*’"+,%%*’ 提出的非宾格动词假说,不及物动词分为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在此之后,语言学家对这种非宾格
动词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文章首先对其中的一些研究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借助 -*.(/ 和 0$11$11#’% 2 3#.$. 的研究成果,对
役结构的 宾 语 位 置 上,而 非 作 格 动 词 则 不 能 作 这 种 转 换。 显
:2 B*" 94$’ $%,* ,?$+’ :&9"2 A A ( 6%"+C&,$#")
然,这种方法不能使我们得到正确的句子,因此,我们也无法
82 B*" 94$’ *% ,?" $8"2 A A ( 6%&8869&,$#" D 6%"+C&,$#")
动方向 的 趋 向 补 语 ( ’$+"8,$*%&4 )?+&9" ) 时,词 义 发 生 变 化
:2 >?"G 94*@4G 9@&5 &)&+,2 A A ( 6%&8869&,$#")
( 4"E$8&4 5"&%$%C 9?$;,),变为非宾格动词,如:
82 R*%N, "E)"8, ,* 9@$5 9*:"+2 A A ( 6%&8869&,$#")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 年第 ! 期
对日汉语言中作格现象的考察

对日汉语言中作格现象的考察摘要:所谓“作格”,是指在某些语言中,及物动词的宾语和不及物动词的主语具有相同的形式,所以把它们都称为“通格”,而把及物动词的主语称为“作格”。
由此把语言分为“作格/通格”语言(即不及物句的主语和及物句的宾语同格的语言)和“主格/宾格”语言(即不及物句的主语和及物句的主语同格的语言)。
因此,作格就是一种语言类型,作为语言现象的作格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日语中也存在作格现象,而对于汉语中是否存在作格现象却一直未见定论。
本文将从类型学角度以及动词种类角度考察日语中的作格现象,从动词分类的角度考察汉语中的作格现象。
关键词:作格日语汉语动词分类一、对日语中作格现象的考察作格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表示名词在句中的语法身份。
很多语言学者将“不及物动词句的主语是同于及物句的主语还是宾语”作为是否具有作格现象的判定依据,并且明确了一种语言既能具有作格/通格模式,又能具有主格/宾格模式,而日语就是兼容这两种模式的。
1、从类型学的角度分析从格标示的角度来看,在日语中,不及物句的主语和及物句的主语同格,因此日语是“主格/宾格”语言,比如:A 美雪がキャンパスで歩いている。
B 皿が割れた。
C 桜がご飯を作る。
A和B不及物句中的主语“美雪”、“皿”和C及物句中的主语“桜”同格,都是用主格助词“が”来标记的,但是,如果从语义层面来判定的话,可以发现同样是不及物动词的主语,A 句的主语“美雪”和C的主语“桜”在底层含义上都是施事者,即动作主体;而B句的主语“皿”和C句的宾语“ご飯”在底层含义上都是受事者,即动作对象。
Dixon指出:“每种语言中都有不及物的小句,其谓语动词唯一的核心论元叫S;而及物小句带有两个核心论元A和O”,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如下三种可能性:①S=A(主格)≠O(宾格)→宾格系统②S=O(通格)≠A(作格)→作格系统③A≠S≠O→三分系统而通过以上对ABC例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日语是宾格系统和作格系统兼得的,Dixon 将这种混合的类型称为“分裂的系统”。
动词的非宾格和非作格性

动词的非宾格和非作格性作者:张超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32期摘要:不及物动词具有不同的句法特点,英语的某些特殊构式具有非宾格和非作格性。
结合构式语法中的构式压制现象,研究发现there构式的动词具有非宾格性,同源宾语构式的动词具有非作格性,这两个构式特有的句法语义特点,是对不及物动词的非宾格和非作格性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非宾格动词非作格动词 there构式同源宾语构式Perlmutter(1978)首次把不及物动词分成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
Burzio(1986),Lumsden(1988)等研究表明there构式的动词只允许表示存在或出现的非宾格动词出现,非作格动词不能出现在there构式中。
Marantz(1992)及Levin and Rappaport Hovav(1995)等对way构式做出的研究指出way构式只允许非作格动词而不允许非宾格动词出现出现。
Kuno and Takami(2004)研究指出以上这些对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区分研究是建立在少量的数据基础上的,是不正确的,这些构式里既有非宾格动词,又有非作格动词,非宾格和非作格的区分不能够解释这些语言现象。
那么语言中的一些特殊构式可否作为评判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标准呢?本文将试图通过构式语法中的构式压制现象研究回答这些问题:哪些特殊构式能够作为区分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标准,具有什么样的特点?1.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区分标准Perlmutter(1978:162-163)结合动词的语义内容对英语中的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作了如下区分。
(1)非作格谓词①描述意志或意愿动作的谓词:work,play,speak,frown,think,meditate,daydream,skate,ski,swim,hunt,etc.这一类别包括言语方式动词,例如:whisper,shout,mumble,etc.和描述动物声音的谓词,例如:bark,neigh,whinny,quack,meow,etc.②某些无意识的身体过程:cough,sneeze,hiccough,sleep,cry,breathe,etc.(2)非宾格谓词①英语中由形容词来表达的谓词:包括描述大小、形状、重量、颜色、气味、心理状态等。
英汉存现动词非宾格性的症结及解释

英汉存现动词非宾格性的症结及解释田艳艳【摘要】In the framework of generative grammar, it is believed that existential verbs are accusatives. Bu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re are many existential verbs which violate this hypothesis. 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s four kinds of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for this language phenomenon and then offers a new account for it according to lexical mapping and structure coercion theory. It is argued that all the verbs in the lexicon has language universal feature, only in some special structure can they show some individual feature, such as transitive feature, unaccusative feature, etc. Besides, it puts forward that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al stative coercion is the base on which those verbs appearing to be “transitive and “unergative verbs a re derived into accusative verbs in existential saructure.%生成语法框架下认为存现动词是非宾格动词,但在英汉中却有很多违反这一定律的例子,如何从理论上解释这一现象便成为了一个症结。
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的判定标准

基金项 目: 教育 部人 文社会科 学青 年项 目( 0 J 70 2 ) 湖北 省教 育厅人文社科 一般 项 目( 0 1Y Y 0 ) 1 Y C 4 13 ; 2 1J T 1 3 。 作者简介 : 杨作 玲 , , 峡大学文学 与传媒 学院讲师 , 女 三 博士 。
21 0 2年 7月
三峡大学学报 ( 文社 会科 学版) 人
Ju a o hn he ogs nvrt( m nt s Sc l c ne ) or l f iaT r G re i sy Hu a ie & oi i cs n C e U ei i aSe
J1 02 u .2 1
词 及非 宾格 现象在 学 界 引 发 了广 泛 的研 究 , 其 它语 格动 词并 不等 同 , 中 Cksi大西 克也 所 言 的“ 格 在 其 iok、 作
言 中应 用这 一 理 论 解 决 了 不 少 句 法 一形 态 难 题 。上 动词 ” 动词 的次类 , 是 不是 不 及 物动 词 的次范 畴 ; 雪 巫
观 点 , 非 宾格 动 词 的 研 究 切 人 的正 是 这 类 问题 , 对 因 与及 物动 词 、 及 物 动词 一 起 构 成 上古 的 动词 系 统 ; 不
此 对其 展 开研究 , 有 助 于我 们解 决 在 句 法 一形 态 方 易福 成所 言 的作 格 谓 词 大致 相 当 于 一 部 分 有 使 动 用 将
Vo. 4 No 4 13 .
第3 4卷
第 4期
上 古 汉 语 非 宾 格 动 词 的 判 定 标 准
杨 作 玲
( 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 院,湖北 宜昌 摘 4 30 ) 4 0 2
要: 主要讨论 了判定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 的四条标准 。非宾格动词在语 义上具有一 定的可预测性 , 同
unergative非作格动词

More examples
Classification of idioms
According to grammatical function, idioms can be divided into 5 types:
They function as the subject or the object in a sentence: a white elephant (沉重的负担, 无用的累赘东西)
brain trust
apple of discord (祸根)
the salt of the earth
What is the apple of discord for this disaster?
1) Nominal idioms—subject and objects
2) Adjectival idioms—complements
3) Verbal idioms—predicates
4) Adverbial idioms—adverbials
5) Sentence idioms
Idioms nominal in nature
Overview
Characteristics of idioms Classification of idioms Use of idioms
Characteristics of idioms
1. Semantic unity
Each idiom is a single semantic unity. The meaning of an idiom is opaque; i.e. the meaning of an idiom is not the total sum of the meaning of its constituent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词的非宾格和非作格性
摘要:不及物动词具有不同的句法特点,英语的某些特殊构式具有非宾格和非作格性。
结合构式语法中的构式压制现象,研究发现there构式的动词具有非宾格性,同源宾语构式的动词具有非作格性,这两个构式特有的句法语义特点,是对不及物动词的非宾格和非作格性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非宾格动词非作格动词 there构式同源宾语构式perlmutter(1978)首次把不及物动词分成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
burzio(1986),lumsden(1988)等研究表明there构式的动词只允许表示存在或出现的非宾格动词出现,非作格动词不能出现在there构式中。
marantz(1992)及levin and rappaport hovav (1995)等对way构式做出的研究指出way构式只允许非作格动词而不允许非宾格动词出现出现。
kuno and takami(2004)研究指出以上这些对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区分研究是建立在少量的数据基础上的,是不正确的,这些构式里既有非宾格动词,又有非作格动词,非宾格和非作格的区分不能够解释这些语言现象。
那么语言中的一些特殊构式可否作为评判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标准呢?本文将试图通过构式语法中的构式压制现象研究回答这些问题:哪些特殊构式能够作为区分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标准,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1.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区分标准
perlmutter(1978:162-163)结合动词的语义内容对英语中的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作了如下区分。
(1)非作格谓词
①描述意志或意愿动作的谓词:work,play,speak,frown,think,meditate,daydream,skate,ski,swim,hunt,etc.
这一类别包括言语方式动词,例如:whisper,shout,mumble,etc.和描述动物声音的谓词,例如:bark,neigh,whinny,quack,meow,etc.
②某些无意识的身体过程:cough,sneeze,hiccough,sleep,cry,breathe,etc.
(2)非宾格谓词
①英语中由形容词来表达的谓词:包括描述大小、形状、重量、颜色、气味、心理状态等。
②谓词的主语语义上是受试者:burn,fall,drop,sink,float,slide,slip,glide,soar,flow,ooze,seep,trickle,drip,blow away,boil,seethe,etc.
③存在和发生的谓词:exist,happen,transpire,occur,take place,和一些始发动词arise,ensue,result,pop up,vanish,disappear,etc.
④影响感知的无意识刺激激发(light,smell,etc.)的谓词:shine,sparkle,glitter,glisten,(involuntary),crackle,
stink,etc.
⑤体谓词:begin,start,continue,end,etc.
⑥持续性谓词:last,remain,survive,etc.
关系语法学派和生成语法学派则从句法上对非作格动词和非宾格动词进行了区分。
在关系语法的框架下,非作格动词的主语在最初就被分析为主语,而非宾格动词的主语在开始被分析作宾语,后来升到主语的位置。
生成语法的管约论认为非作格动词的主语在s-结构和d-结构中都处于ip的指示语位置,而非宾格动词在d-结构中占直接宾语的位置,然后移动到s-结构ip的指示语位置而获得主格,这就是著名的非宾格假说。
2.构式压制与动词的非作格和非宾格性
构式语法认为一个句式结构不是一堆句子成分的堆砌,各成分意义的相加并不一定能得出其构式意义。
对句子成分与构式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动词与构式的融合,以及动作参加者与构式论元结构的论元的融合上。
goldberg(1995)指出这种融合主要遵循语义连贯原则和对应原则,但是语言中往往有动作参加者与构式论元结构的论元融合具有角色数量的不对称匹配,如果要生成可以接受的句子,构式就会出现压制现象,给进入该构式的动词增加、减少或合并参加者。
goldberg(1995)以致使位移构式中的动词sneeze为例解释构式压制现象,有些动词(如push)本身带有致使位移意义,能够遵
循语义连贯原则和对应原则,实现与构式论元的融合。
而有些动词(如sneeze)本身并不含有这一意义,但由于构式意义,也能表示致使位移意义,并通过构式的论元结构cause-move获得一个目标论元和一个客体论元,也可以说致使-位移构式赋予了sneeze两个论元。
例如:
a.frank pushed the tissue off the table.
b.frank sneezed the tissue off the table.
push表示“推”的意思,带有“使……移动”的意义,动作的参加者与构式论元的角色完全一致并相融合,自然就能生成完全可接受的句子a;sneeze表示“打喷嚏”的意思,并不含有“使……移动”的意义,但是由于构式压制的作用,给只有一个动作参加者的sneeze增加了目标和客体论元,实现了动词与构式的融合,生成了可接受的b句,sneeze在b句也可以解释为致使位移,含有frank sneezed and thus caused the tissue to be swept off the table.的意思。
goldberg指出语法结构是任何语义和形式的结合体,而且形式和意义的某些方面不能直接从构式的构成部分或者其他业已建立
的构式中推导出来(1995:4)。
构式与动词之间具有互动性,构式对动词有选择作用,动词也会影响构式,构式压制对语言的一些异质现象有解释作用。
本文发现英语中的there构式和同源宾语构式能够作为区分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标准。
there构式里的动词具有非宾格性,而非作格动词则不能自然地出现在there构式里,如:
a.there are three bedrooms in this house.
b.*there ate an apple mary.
c.*there saw three children the pigs.
如果非作格动词需要合法地出现在there构式里,则需要发挥构式的压制作用,凸显存在或出现的意义。
如deep within him there burned an undying passion,非作格动词burn通过表示场所的短语deep within him凸显了出现的意思,才能合法出现在构式里。
同样,同源宾语构式中的不及物动词具有非作格性,非宾格动词不能随意地出现在同源宾语构式中,如:
a.bill sighed a weary sigh.
b.sue slept a sound sleep.
c.*the snow melted a slow melt.
同源宾语构式的概念语义是指某一动作导致了动作的某一具体状态的结果。
非作格动词能够满足这种概念语义结构,所以能自然地进入同源宾语构式中,而非宾格动词不含有过程性,本身就表示一种结果,若要进入同源宾语构式中,就必然受到构式的压制,非宾格动词grew在“the tree grew a century’s growth within only ten years.”句中通过表时间性的短语within only ten years凸显了动作性,因此合法。
究其原因,there构式和同源宾语构式的句法结构形式比较封闭,开放性不足,对动词的可容纳性也就不大。
there构式的基本句式there+vi+np2只会选择非宾格动词,非作格动词被允许出现在there构式中必须追加表示时间或方位的介词短于pp凸显动作的存在意义;同样同源宾语构式的基本句式np1+vi+np2(a+adj+
动词的同源宾语)也只会选择非作格动词,非宾格动词被允许出现在同源宾语构式中必须追加附加成分凸显动作的过程性。
参考文献:
[1]burzio,luigi.italian syntax:a government-binding approach. dordrecht: reidel,1986.
[2]goldberg,adel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3]kuno,s.&k.takami.functional constrains in grammar:on the unergative-unaccusative distinction [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4.
[4]lumsden,michael.existential sentences:their structure and meaning.london:croom helm,1988.
[5]牛保义.构式语法理论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