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方“生活美学”与中国美学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西方美学观比较剖析

中西方美学观比较剖析

第四,“和而不同”之相反相成之美。 “和而不同”这是“中和论”哲学—美学的重要内涵,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了齐侯与晏子有关“和”与“同”之关系的一段对话,阐述了“和而不同”的内涵:
“和如羹焉,水、火、醯〔xī〕、醢〔hǎi〕、盐、梅,以烹鱼肉,燀〔chǎn〕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zōng gǔ〕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低、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
《周易·泰》卦辞云:“泰:小往大来,吉,亨”,“小往大来”即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如此才能使天地之气交通往来,以生成化育万物,吉利亨通。正如泰卦彖辞所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周易·泰·彖》〕。与此相反的是否卦,否卦卦象坤下乾上,意味着天地阴阳之气无法交通和合,则生气全无,万物无法生成发育,所谓“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周易·否·彖》〕。
〔三〕古代希腊的“和谐论”美学
古希腊“和谐美”的最主要代表者亚理斯多德则将美归结为“整一性”,认为“美要倚靠体积与安排”,由于事物不管太大或太小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他还认为,这种美的“整一性”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均匀和明确” 。
美学史家温克尔曼则将希腊古典美归之为“珍贵的单纯,静穆的宏大”。另一位美学史家鲍桑奎则将其归结为“和谐、庄重和舒适”。
但在20世纪中期以来的“后工业文明”时代却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并在生命论美学、存在论美学、解构论美学与正在勃兴的环境美学中或隐或现地看到其影响。固然,中国古代“中和论”美学思想还是前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需要进一步对之充实科学精神,才能使之在当代发挥更大的作用。西方古希腊的“和谐论”美学思想及其美学精神已融入当代美学之中,它作为古典形态的美学形态早已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头逐步被各种新的美学形态吸取与超越。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是人类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的理论基础。

东西方美学理论在历史发展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观念,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异同点和特点。

一、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东方文化传统下的美学思想。

在东方文化中,美学被视为一种哲学思辨,强调内在的精神境界和心灵体验。

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强调“意境”、“气韵”、“神韵”等概念。

诗人苏轼提出“诗以言志,画以言情”,强调艺术作品应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追求内心的真实和深刻。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写意”、“意境”,强调画家的心灵境界和审美情趣。

日本的美学理论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

日本传统美学注重“和”、“雅”、“淡泊”、“自然”等概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日本茶道、花道、园林等艺术形式体现了日本美学的精髓,追求简约、朴素、自然的审美标准。

印度的美学理论则更多地与宗教和哲学相结合,强调灵性和超脱世俗的境界。

印度古典舞蹈、音乐、雕塑等艺术形式体现了印度美学的特点,追求身心灵的统一和宇宙意识的觉醒。

二、西方美学理论西方美学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主要包括古典美学、启蒙美学、现代美学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本质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提出了“理念”、“模仿”、“审美享受”等概念。

古典美学注重形式和规范,追求完美和秩序,强调艺术作品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启蒙时期的美学理论强调理性和审美的关系,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普遍性。

康德提出“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审美经验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和客观性。

启蒙美学强调审美教育和审美理想的培养,追求审美情感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现代美学理论包括形式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流派和观念。

中西审美观、审美精神及审美情趣的对比分析

中西审美观、审美精神及审美情趣的对比分析

中西审美观、审美精神及审美情趣的对比分析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中西审美情趣各有特质。

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表现为审美与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实践和入世与出世相统一的实践品格和高远飘逸的诗性生命之张力;西方文化的审美情趣体现出以美论美的形式美和由人的欲望引发的对各种冲突导致的悲剧性的壮美的刻画。

近代以降,中西方审美情趣在对话交融中互相影响,特别是在艺术家那里以及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的享受中正在潜移默化由浅入深地交融之中。

伴随中西文化和艺术的交流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和延伸,中西审美情趣对促进人们的人格建构和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进步定然会起到越益重要的作用。

一、中西审美观之异同柏拉图曾提出美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直到今天仍未终结。

美究竟是什么?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抑或是主客二者的统一?自古以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美纯粹是人的主观体验。

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主张各美其美---人处于潮湿地方会腰疼,泥鳅则很喜欢;人处在树梢上会害怕,猴子却很喜欢。

究竟何为“正处”,即美的处所在哪里?中国人吃饭菜,外国人吃面包,麋鹿吃草,蜈蚣吃蛇,猫头鹰吃老鼠,究竟何为“正味”,即“美味”?人见美女喜欢,鱼见美女游到深水之中,鸟见美女急忙高飞,麋鹿见美女连忙逃跑,何为美色?因而庄子认为美是人的主观看法或心理状态,是相对的。

甚至以“道”观之,美丑、大小、高低都不是客观事物的性质决定的,完全是由人的主观理念、观察角度决定的。

从“壕上之辩”可以得知,审美是诉之于感觉、感情、知觉和想象的,它不同于纯粹的思辨。

在西方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艺术不可能或不应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1](P. 424)维特根斯坦认为,把美学看成是说明美是什么的科学“便是可笑的”[2](P. 131).然而,美毕竟是有其规律可循的。

有人认为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

南朝刘义庆认为美在自然,《世说新语》中描述土地人物之美云:“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

”柳宗元认为人之“粹美者”、天之“神明者”都在于客观物质。

中西美学比较

中西美学比较

中西美学比较“中西美学是最为古老、最具特色而至今仍最有影响和活力的两大思想体系”。

中西美学的理论基础不同,有学者认为西方美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人与人(社会)的审美关系之上的;中国美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人与物(自然)的审美关系之中的,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

中西美学在研究方法上也相差甚远。

在古希腊人崇尚思辨的社会风气引导下,西方美学家形成了喜欢用缜密精确、高度思辨的方式来研究美学,十分注重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对美学中的概念和范畴都有着严格的定义。

在论证方法上,西方美学家也十分推崇抽象思维,擅长逻辑分析,一般都有坚实的哲学功底.因而常常喜欢从总体的哲学框架入手,去引发一定的美学命题和结构。

而中国美学则是在感性直觉中体现出理性的思辨,是一种更加接近于艺术思维方式的个人体悟,是一种具象的抽象。

它不重系统的著作,而重零星的感受,不重理论的分析,而重直观的欣赏}不重逻辑的分析,而重联想的丰富口]。

因此,人们常常认为中国美学是一种经验美学,它主要立足于生动的审美经验,结合丰富的艺术实践.去探讨美的规律。

其论证手段是直觉感悟,而不是推理判断。

由于中国美学缺乏严格的美学范畴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手段,因此中国美学很少有西方那样完整的美学体系和关于美学的宏篇巨著,许多美学观点只是散见于各种随笔和杂感之中。

以至于有人提出中国古代是“有美无学叽“,甚至西方美学家鲍桑葵居然武断地认为中国、日本,甚至整个东方都“没有关于美的思辨理论机”,这种观点显然是过激的。

虽然中西美学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风格迥异。

但是只要我们对二者稍加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在面对许多重大美学问题的时候,其实中国和西方的某些观点和看法非常接近,甚至很多观点中国人提出的时间比西方人更早。

这种现象从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时期就开始了。

中西美学的三个主题是美、艺术和美感。

在美的方面,中国古代的美是实用的美善和伦理道德的美善两个层次的,他们最终被定型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模式和道家的自然宇宙论模式;古希腊的美是人体之美的观看对象,并将其提升到对上帝或彼岸的爱的追求。

中西美学滥觞期“和”之比较

中西美学滥觞期“和”之比较

中西美学滥觞期“和”之比较美学是人类审美活动和美的认识、表现、传播等活动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是人们认识和鉴赏艺术作品的基础。

中西美学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学思想体系,中西美学滥觞期是对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时期。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西美学之间的比较也越发凸显出其独特性和共性,本文将对中西美学滥觞期的“和”进行比较探讨。

一、美学的滥觞期中西美学滥觞期,是指在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背景下,受西方美学思想影响,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美学领域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特定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西美学之间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促进了东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和交流。

在中国,这一时期主要是指近代以来被称为“中国近代美学”的阶段,西方美学思想通过大量的翻译和介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发展。

在西方,这一时期主要是指西方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解和吸收。

在这一时期,中西美学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成为两者美学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期。

1. 对美的理解与追求中西美学滥觞期的“和”,体现在对美的理解与追求上。

中西方美学均强调对美的追求和理解,但在其具体理解和追求上存在着一定差异。

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美是一种道德和审美并重的境界,美是与善、正相关联的。

而在西方美学思想中,美更偏向于对自然、社会、心灵等诸多方面的审美追求,更注重对艺术作品形式、表现手法的审美价值。

中西美学在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上有其独特性,但也有相通之处。

在中西美学滥觞期,“和”之比较表现在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上,借鉴西方美学的审美观念,完善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促进了其发展。

2. 艺术表现手法的交流和融合中西美学滥觞期的“和”,还体现在艺术表现手法的交流和融合上。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中西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在文化交流的影响下,两者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得以进行。

西方艺术作品注重对形式和技巧的追求,追求写实、深刻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内心世界,表现手法多样,包括写生、透视、明暗处理等;而中国传统艺术作品则更注重对意境和情感的追求,追求情景交融、超脱尘世,表现手法多样,包括写意、泼墨、工笔等。

中西方美学观比较

中西方美学观比较
崇尚个性表达
西方文学崇尚个性表达,强调个体经验和感受的独特性,通过个体 的视角来揭示人类普遍的困境和问题。
追求真实感
西方文学追求真实感,强调通过客观的描写和再现来表现作品的主 题和意义,使读者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和质感。
05
中西方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中方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要点一
强调整体与和谐
中方美学注重整体性和和谐性,强调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这种美 学观念对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促使设计师更加注重整体设计风格和 环境因素的协调。
要点二
崇尚自然之美
中方美学崇尚自然之美,强调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这种观念影响了现代设 计的理念,促使设计师更加注重从自 然中汲取灵感,并采用自然材料来营 造舒适、健康的环境。
要点三
重视文化传承
中方美学强调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 认为传统美学元素具有独特的价值和 意义。这种观念影响了现代设计师对 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运用,促使他们将 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 具有文化底蕴的作品。
西方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追求创新与个性
西方美学注重创新和个性表达, 强调突破传统束缚和探索新形式。 这种美学观念对现代设计产生了 巨大影响,促使设计师更加注重 创新和个性化,追求独特的设计 风格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美学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美学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成为一种趋势。艺术家们通过相互学习、借鉴和 合作,创造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这种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助于推动中西方文 化的交流与融合,还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禅宗美学
强调“心性本无间”,注重内心体验和直觉,追求心灵的净化和 超越。

中西美学思想比较

中西美学思想比较
• 它的基本特点便是从外在行为、活动、动作、仪表上对个体 所作出的强制性的要求、限定和管理,通过这种对个体的约 束、限制,以维护和保证群体组织的秩序和稳定。
• 周代实行“礼”制,最主要的内容和目的便在于维护已有了尊 卑长幼等级制的统治秩序,即孔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每个个体以其遵循的行为、动作、仪式来标志和履行其 特定的社会地位、职能、权利、义务。
• 这些记载都说明群体性的图腾舞蹈、巫术礼仪不但由来古远, 而且绵延至久,具有多种具体形式,后来并有专职人员 (“巫” 、“乐师”等)来率领和教导。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四十一分。
• 原始的图腾舞蹈把各个本来分散的个体的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动, 有意识地紧密连成一片,溶为一体,它唤起、培育、训练了集体 性、秩序性在行为中和观念中的建立,同时这也就是对个体性的 情感、观念等等的规范化。而所有这些,又都是与对虚构的神灵 世界的法术支配或崇拜想象联在一起的。其中既包含智力活动的 萌芽,同时却又更是本能情感的抒发和宣泄。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四十一分。
• “舞蹈是原始生活最为严肃的智力活动,它是人类超越自己动 物性存在那一瞬间对世界的观照,也是人类第一次把生命看作一 个整体—— 连续的、超越个人生命的整体。”(苏珊·朗格 《情 感与形式》)
• 原始的图腾舞蹈把各个本来分散的个体的感性存在和感性活 动,有意识地紧密连成一片,溶为一体,它唤起、培育、训 练了集体性、秩序性在行为中和观念中的建立,同时这也就 是对个体性的情感、观念等等的规范化。而所有这些,又都 是与对虚构的神灵世界的法术支配或崇拜想象联在一起的。 其中既包含智力活动的萌芽,同时却又更是本能情感的抒发 和宣泄。(感性与理性、自然与社会、个体与群体)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四十一分。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探讨了艺术的本质、审美体验以及美的标准。

东西方美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各自文化、历史和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思想流派、艺术表现及审美标准等方面,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详细比较,以期加深对这两种独特美学体系的理解。

一、历史背景1.1 西方美学的起源西方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当时,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有关美和艺术的重要论述。

柏拉图在其对话中强调了“理想之美”,认为艺术只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模仿,缺乏真正的价值。

而亚里士多德则相对乐观,他在《诗学》中提出了艺术应具备的元素,如情感共鸣和现实的反映。

这为后来的西方美学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开启了对人的关注,强调个体经验和感受,使得人文主义成为主导思想。

进入18世纪,康德的发展提供了“无目的性”的审美标准,强调主观体验与审美判断的独立性。

1.2 东方美学的发展相较于西方,美学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的发展同样悠久而复杂。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家、儒家思想对美学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强调自然之道,以“无为”而入画,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自然美;儒家则推崇伦理与社会责任,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佛教传入中国后,对艺术形式和精神层面的认可,也使得东方美学更加丰富。

在日本,美学也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如“侘寂”之美强调不完美和自然衰老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它与东方其他文化有着明显区别,使得东亚地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审美观念。

二、主要思想流派2.1 西方主要流派西方美学历史上涌现了众多不同的思潮和流派。

特别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浪漫主义、唯美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等思想风潮相继出现,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创作与观念。

浪漫主义:对个体情感与自然景观的高度重视,认为艺术应当表达更为细腻的人类情感。

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主张艺术价值不应受到伦理道德束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方
“生活美学”与中国美学的关系
发表时间:
2019-01-22T14:08:26.57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 作者: 汤灿
[导读] 目前,“生活美学”己经成为全球美学发展的“最新路标”,这种最新的美学建构己在东西方之间形成了基本共识,2005年之后西方学
界出版了关于“生活 美学”的多本专著。

(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摘要:目前,
“生活美学”己经成为全球美学发展的“最新路标”,这种最新的美学建构己在东西方之间形成了基本共识,2005年之后西方学
界出版了关于
“生活 美学”的多本专著。国际上最重要的美学杂志《美学与艺术批评》(JAAC)的主编苏珊•费金(Susan Feagin),在第18届
世界美学大会期间接受采访时便前瞻说:
“今天美学与艺术领域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美学与生活的重新结合。在我看来,这个发展趋势似
乎更接近于东方传统,因为中国文化里面人们的审美趣味是与人生理解、日常生活结合一体的
”。由此可见,国际美学界不仅视“生活美学”
为国际美学的最新主流,而且看到了从传统到当代的中国美学对
“生活美学”己经与正在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生活美学;美学观念;当代艺术

一、广义与狭义的“生活美学”

按照布莱克维尔美学指南的权威界定,生活美学“这一运动逃离了狭隘的以艺术为中心的方法,指向了纯艺术经验与其他生活经验之
间的连续性的认知。此运动已日渐兴起并形成了美学的次级学科,

然而,西方美学界的“生活美学”研究,理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活美学”,在西方学界自身看来,早从杜威那里就可以找到
理论渊源,在
20世 纪末又有所发展,直到新世纪才得以真正勃兴,但他们并没有使用“生活美学”来加以命名。狭义的“生活美学”就兴起在
新世纪这十年间,它们就被直接称为
“生活美学”(the aestheticsof everydaylife)或者“日常美学”(everyday aesthetics),特别是从2005年至今
得到了系统而深入的拓展。从世界美学的整体走势来看,对于当代艺术、环境与生活的美学研究,已经成为了国际美学发展的最新主潮。

二、中西方的“生活美学”对话

无论怎样说,在生活美学的批评与辩护之间无论如何博弈,在西方的生活美学所面临的“基本困境”就在于:一方面传统审美观念以非
功利作为基本的态度,审美无论如何还是需要规范性的确证;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及其普通经验却是生动的,但同时也可能是平凡的,
究竟该如何处理审美与生活之间这种
“内在的紧张”,对于西方生活美学而言,始终是个难解的谜题,这也恰恰构成了生活美学尚未解决的
内在矛盾。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东方生活传统特别是“中国生活美学”传统的出场,才变得更有价值,甚至是“全球性”的价值。在中国古典美学
中,生活美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从古至今的中国人,都善于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发现
“生活之美”和“生活之乐”。中国人的生活中充满了
智慧,将
“享受生活”当成自己的追求。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美学就在“生活世界”自本生根,它本身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根本生成范式”,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古典美学的奠基者那里开始,中国美学就已经走上了生活美
学的道路。当代中国美学界在汲取了西方美学的架构之后,再重新回归自身的审美传统当中,就可能在生活美学这一新的美学学科方面作
出独特的贡献。
2005年是西方生活美学专著出现的关键年头,同年,中国学者聚焦于生活美学的本体论建构的《生活美学》也得以出版,
而此前的西方学者已经意识到了东方生活美学的价值。这充分说明,生活美学的建构,不仅仅是西方美学独创而中国追随,就像环境美学
所形成的全球影响那样,而几乎就是东西方美学异曲同工与共创的开局。

生活美学”之所以在东西方同时出场,尽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各自生发的语境确实不同的。对于欧美的美学而言,在整个20世
纪的后半叶,秉承了盎格鲁一撒克逊传统、以英语为主要语种的
“分析美学”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艺术成为了美学研
究的几乎唯一的对象,甚至分析美学原理本身往往就等同于
“艺术哲学”(art philos¬ophy)。然而,超出按照分析与非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的艺术之外一一自然及环境与日常生活一一恰恰就成为了超出艺术的两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在整个
20世纪的美学主流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
象之后,从上世纪末期开始,美学研究的领域又重新丰满了起来,
“艺术界”、“环境界”与“生活界”,终于成为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美学
从而可以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得以出场。

与西方“后分析美学”(post-analytical aesthetics)的生成语境不同,中国的“生活美学”所面对的则是“实践美学”的传统,还有与质疑实
践美学所形成的
“后实践”美学范式。欧美美学面临“艺术终结”与“后历史”的语境,而当代中国美学似乎对于艺术的研究并不那么热衷,美学
往往成为了一种纯思辩化的自说自话的产物。如此说来,当代中国美学一方面既没有直接面对艺术加以言说,另一方面又脱离了其自身本
来就具有的生活论传统,所以,回归生活世界来重构美学成为了对于上述美学方向的一种纠偏。如果说,欧美的美学提出
“日常生活美学”
是为了超越分析美学传统的话,那么,在中国所提出的生活美学则是为了直接超越实践美学所形成的主流传统。

三、中国“生活美学”融入全球

中国学者首先试图回到传统来为“生活美学”寻找本土的资源。美学家刘悦笛追本溯源,认为生活美学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根本生
成范式
”、“儒家生活美学”与“道家生活美学”便形成了两种基本原色,并与后兴的“禅宗生活美学”共构成中国美学的“三原色”。而且就历史
而言,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古典美学的奠基者那里开始,中国美学就已经走上了生活美学的道路。其中张晶就当代美学同时面对生活与面
对古典感兴传统做出探讨,他认为,感兴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诗兴并非来自神秘的诗神凭附,而就是来自生活中的
“物感”或“感物”。在张
晶看来,真正能够给艺术创造带来
“神来之笔”的是感兴,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感兴论最能代表中国的审美创造的理论特质,“感兴”最为
要紧的内涵是主体情感受到外物的触动感发。常康则致力于个案的研究,他对李贽的
“自然人性论”审美意蕴的哲学解读出发,论述了整个
泰州学派倡导
“生活美学”的当代意义。

生活美学的视角已经转向了当代艺术研究,并在文学相关的个案研究领域得以孳生和蔓延。美学理论家刘悦笛认为,当代中国艺术史
理应从
“生活美学”的视角被重新审视,“政治生活美学”、“精英生活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分别对应着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当代艺术,


新的中国性”艺术正在指向生活美学。

当前的中国美学正在面临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一方面,在国际美学协会所倡导的“文化间性”转向的浪潮当中,中国美学界正在
融入
“全球对话主义”当中;另一方面,中国美学在国际交流当中,更加意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将中国本土美学“国际化”进
而推向世界已成为大势所趋。
“分析美学”欧美学界占据绝对主导,与这种主流的传统相比而言,当今中国美学始终没有经历过“语言学转

”的洗礼,在分析美学研究特别是“艺术哲学”研究方面,中国学界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对于分析美学之后兴起的“环境美学”,中国学者更
多的还是在追随这个美学浪潮,而只有到了
“生活美学”兴起的时代中西美学之间才真正形成了“平等对话”的关系。

到了“生活美学”方兴未艾这个新的时期,当今中国艺术美学界才能摆脱“西方美学本土化”的100多年的历史状态,进而将“中国美学全
球化
”,因为中国美学当中本身就蕴含着最为丰富的“生活审美化”的历史传统,这种传统在“文化间性”的视野当中理应得到一种创造性的转
化。
参考文献
[1]
刘悦笛 《生活美学:全球美学新路标》,《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胡塞尔 《现象学的方法》,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汤灿
(1995-),女,学历:研究生在读,单位:湖北美术学院,研究方向:新具象油画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