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正态云模型的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_张杨

合集下载

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吴艳霞;邱乐
【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
【年(卷),期】2024()2
【摘要】基于关中平原城市群2012—2021年土地生态安全数据,通过DPSIR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诊断出关键障碍因子。

结果表明:在时间上,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整体呈小幅波动上升,从2012年的0.558(“临界级”)上升至2021年的0.603(“良好级”);在空间上,土地生态安全等级表现为由2012年的“中部优,东西劣”逐渐演化为2021年的“中部与西部优,东部仍劣”;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各子系统的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驱动力子系统提升明显,增长率达40.9%,压力子系统提升最少,增长率仅为3.7%;阻碍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关键障碍因子为土地经济密度、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GDP、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总页数】5页(P52-56)
【作者】吴艳霞;邱乐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26
【相关文献】
1.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2.基于DPSR模型的陕西关中城市群生态安全预警评价研究
3.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性研究
4.基于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的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测度研究
5.北部湾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省域差异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组态模式——基于fsQCA和线性回归的混合分析

省域差异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组态模式——基于fsQCA和线性回归的混合分析

收稿日期:2023-08-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知识产权国际布局视角下中国种业‘走出去’发展模式研究”(17BJY128);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对创新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ZJ23YB22);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基于多层次视角下的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机制研究”(060302092301)作者简介:孟云(1998- ),女,河北保定人,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经济管理;曹阳春(1993- ),男,安徽安庆人,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管理。

省域差异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组态模式——基于fsQCA 和线性回归的混合分析孟 云,曹阳春(广东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湛江 524000)摘 要: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但未来全面建成高标准农田的任务依然艰巨。

为明晰省域建设模式,在“外部压力-内蕴能力-主观动力”的理论框架内将线性回归与fsQCA 方法结合。

研究表明:财政压力和农业融资能力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但并不是必要条件,仍需与其他条件结合才能共同对结果产生影响;总结出经济拉动型、压力推动型、综合优势型和积极政府型四个建设成效较好的组态,并通过定性证据明晰各模式的内在机理与驱动机制;建设仍需加强的组态为动力缺乏型、综合抑制型和财政抑制型。

建设成效是多方因素组合协同作用的结果,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条件互补效应,担当政治责任前提下,聚焦现实任务,扩大资金渠道,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省域差异;组态模式;fsQCA中图分类号:F322;D0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 (2024)02-0018-14一、引言作为一项重大的农业基础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战略抓手[1],是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增产和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云模型

云模型

多分辨率分析逆向云发生器X条件云发生器云模型模糊性聚类诊断云模型模糊性轮式机器人单片机泛概念树兴趣层自治域云模型电压耐受曲线模糊性激光扫描Dijkstra算法能量函数最小化BP神经网络网络安全分类算法定性概念正态云模型峰度图像分割信任声誉分类增量学习数值优化空气质量预报云模型云模型综合评价知识共享知识评价云模型云发生器云发生器不确定性阈值生成算法免疫优化算法量子免疫算法环境适应性模型可靠性云模型灰色关联度法信息融合神经网络状态评估学习质量评价教学质量评估相似性分段聚合近似云模型自适应定点直流电机逼近性推理法向量度量公式量子遗传算法函数优化数据场云模型PID交通信号自适应控制正态分布云模型云模型控制器DDE逆云模型移动最小二乘法正态分布期望曲线科技奖励云滴数字特征不确定性规则发生器轮式机器人单片机绩效结构熵权法稳健性云模型不确定性定性概念用户信用评价承包商选择评价方法云模型交通流预测交通优化云模型模糊控制信息融合不确定性鲁棒性评估边界曲线孔洞检测噪声鲁棒云分布云混合模型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宁海县云模型云变换云模型区间数满意度云相似度云模型P2P技术智能优化算法云模型云模型遥感影像熵权法云模型云模型免疫危险理论云核多阈值图像分割客户价值客户聚类自适应初始化语言值转换拓展云动态仿真云模型云模型Mann-Kendall检验A3000系统液位搬运机器人ARM云模型评价月销售量预测聚类云模型云c-均值聚类定性贝叶斯批调度自适应参数调整MPU方法布尔操作拥塞度云模型效能评估度量滑模控制平行单级双倒立摆综述威胁识别关联度分析隶属云正态云不确定性复杂系统信任决策信任变化数字水印版权保护实物期权预期现金流收益云模型暂态稳定数据挖掘交通流量数据不确定性云模型综合决策综合云效能评估裕度抢占阈值云模型关联分析云模型规则约简运营成本蒙特卡罗随机数云模型综合评判相似云度量主观信任信任云物料需求计划聚类分析振动参数云模型正态云正态云模型网络安全云模型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质量符号化统计特征矢量云模型状态评估项目相似性云发生器模糊性多属性评价军事信息网络定量转化有限状态机状态评估统计分析云模型映射定性评价指标合作伙伴云模型模糊性云模型综合评价云模型增加采样曲率自适应蚁群算法相似因子数据填充云模型矢量神经网络云模型谱聚类效能评估雷达模拟器指标权重作战方案优选云模型土遗址前件云发生器Q-学习信任评估云模型元胞自动机多信息融合云模型蠕滑QoC指标体系云模型云模型云变换效能评估灰云内部威胁感知遗传算法仿真动态模型相似度云模型产业转型战略风险预警空气质量环境评价变权综合评价云模型东江流域图像水印版权保护模糊综合评价电力市场云模型正态云知识本体数字特征隶属度指标体系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能量价格上限容量价格云发生器高等院校预测云模型智能控制球棒系统云模型关联分析数据离散化概念跃升云模型灰关联驾驶状态二维云定性推理多媒体结构安全决策表云模型数据挖掘隶属度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云模型熵权雨模拟三维显示坐标变换非线性系统控制梯度下降法水质评价水体联盟评价云模型正向正态云模型云模型ET0云模型威胁影响因子权重系数特征选择入侵检测资源型城市土地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航迹关联信任云综合评判云模型数字特征小波分析云模型增量学习云模型云模型软件过程绩效隶属度模糊概念风险等级信任云理论研究综述评估词汇量云选取判优云模型刀库抛掷爆破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保障评价云模型遥感影像客户细分系统设计衰减因子相似度供应链正态云模型AHP云模型信息融合量子计算函数优化承接优势云模型企业管理匹配修复交通状态评价故障模式危害性分析质量评价数字海图质量评估云模型模糊数学云模型入侵检测检测率借阅偏好不确定性图书推荐动态均衡蓄积量Yamaguchi四分量分解遗传算法攻击区云模型云发生器预测云云模型不确定性推理层次分析法熵值法雾化因子误差分析视点特征直方图激光测距仪(LRF)人工免疫原理数据概要结构入侵检测逆向云生成评估模型云模型混合量子计算函数优化云模型幂律数字特征可靠性差异演化粒子群模型正态模糊事故树云模型正态分布云模型云模型云权重逆向云发生器红外图像弱小目标检测评分聚类属性聚类双重置乱置乱程度实数编码全局优化云模型支持向量机信任管理模糊理论云模型TOPSIS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内蒙古迁移相似度云模型不确定性控制蚁群算法服务选择REST架构云模型正态云评价逆向云发生器峰值法云变换云模型预警私有云负载均衡云模型网络仿真可编程控制器随机数物流服务质量大坝变形数据分析词汇化结构预测评价SWRL故障预测指标土地集约利用综合云词汇化结构预测数据包络分析云模型不完全可信性应力-强度干涉模型CIMS环境云神经网络效能评估评价云模型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不确定性推理滑模控制云模型岷江流域指标因素分析法协方差矩阵投影情境建模路径规划自适应参数调整云模型Pareto最优解云模型蒙特卡罗方法自主性评价方法云模型云模型故障诊断灰云NSGA-Ⅱ算法函数优化云模型Web服务虚拟角色模糊性粒子群优化适应度测评方法雷达图函数优化不确定性变量半定量效能评估云模型灵敏度分析云模型不确定性云模型遗传算法云模型多属性评价神经网络综合素质评价彩色图像分割云变换运作管理雷达辐射源信号识别云模型肥尾云模型坡面水毁云模型度量方法条件约束云雾化风险预测动态数据交换液位搬运机器人ARM逆向云发生器定性评价协同过滤项目相似性覆盖算法云模型以约束为中心云模型云模型维护策略评价一致性评价可信度评估效能评估LabVIEW网格任务调度项目的评分相似度时间修正证据理论发散型研讨度量一致性储能系统功率平滑云模型进化算法物元理论评教指标量化健康状态评估偏航控制风电机组探究图像云模型VIKOR方法励磁推理器多机无穷大云模型流媒体业务不确定性四叉树不确定性确定度云模型云运算评估模型店铺选址研究文化评价云模型公交电子站牌灰云聚类变权理论极大似然法飞行器辨识粗糙直方图HSV MapReduce子树同构CIELab彩色空间网格点情感分类云模型云推理确定度映射LabVIEW云模型确定度云理论灰色关联度云模型阿克苏地区云模型层次分析法云模型业绩评价云模型地表水源地不确定性推理风险评价碍航性综合评价D-S证据理论辐射源识别入侵容忍入侵识别有效传输距离评价指标边界曲线孔洞检测并行蚁群算法支持向量机风险评价定性推理板形控制云模型模糊综合评判法云模型Theil指数不确定性托肯入侵检测词袋模型不确定性概念表示云模型云模型云模型有偏好熵权电压分区中枢母线胀缩性云模型聚类查询扩展复合图书馆实体馆藏云模型控制器灾害预警云模型改进非支配排序双语教学应用图像阈值化白细胞核提取分布式传感器融合用户特征属性相似性打分偏好灰色预测模型信任向量混沌优化供应商选择AHP云重心效能评估云模型驾驶状态无线传感器网络状态估计平均无故障时间故障树分析法异常检测异常阈值云模型安全评价云相似度反精确分析灰色理论文本云相似度文本特征提取云模型文摘单元选取灾害损失评估模糊综合评价二维云模型聚类分析简化点云模型云模型情境建模CIMS推理映射评价指标体系云模型评价方法云模型项目分类云模型云理论不确定性法向计算最小二乘拟合供应链绩效评价监测系统数据采集云模型控制器ARM指标体系云模型理论云模型数据认证融合最近迭代点云模型信任二维正态云发生器反馈机制进化策略正态云不确定性推理云模型混沌理论关系数据库数值优化软硬件划分水质评价小波分析云模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检修策略云模型移动AdHoc网络评价云模型云模型实例分析视距云变换云模型指数平滑法云模型学习效果评价嵌入式SOPC系统云模型控制器数据挖掘可信推荐节点信誉模型离散微粒群批调度励磁控制汽门控制推理映射非线性映射云发生器工期-费用模型云模型计算机模拟模糊推理系统不确定性正态云云模型无线传感器网络云模型理论权重几何属性光顺去噪云变换多维关联规则轮式机器人单片机不确定语言群体一致性指标体系效能评估隶属云LQR控制串并联系统加权云状态评估故障诊断协同过滤云模型K近邻二向八叉树增量三角网格化离散小波变换数字水印REST架构云模型多属性评价决策方法人工智能云模型云发生器信任度评估声誉信任分类器癌症相关基因云模型驾驶员反应时间汽车运行工况文本分类文本聚类云模型概念客户特征知识发现云模型对称性检测模型表面分割粒化粒层次结构云模型地表水源地云模型模糊隶属函数TSP定性推理板形控制无线传感器网络状态估计PM2.5Favour排序云模型云生成器信息粒概念抽取云模型SAR评估评估AHP正态分布熵正态云云模型评价指标体系路径规划自适应参数调整水印容量云模型环域分割聚类分析云控制器不确定性聚类云模型数据融合云模型展延云模型不确定性推理评价准则异常检测异常阈值云模型映射器不确定性推理正态云熵相似度云模型效能评估云模型区域生长图像分割电磁频谱保障能力QoS参数归约调度算法定性控制二维云模型云模型要点评价去噪特征保持认知科学概念空间模型形式化云模型理论任务调度案例推理路径规划机器人特征增强谷云遗传算法公共交通蚁群优化点云特征点预测模型云模型协方差矩阵配准误差态势预测预测规则时间集中性可信度云人工鱼群算法函数优化云模型隐马尔科夫模型工程造价定性定量古建筑智能控制云理论定性推理云控制器云层次分割二维云变换分割云模型功耗约束逆云模型逆云隶属度语言评价云模型云模型效能评估多蚁群算法路由优化驾驶行为不确定性网络课程评价模型分割区域生长熵权评价最速下降法板形不确定性分析云模型心电信号ST段基于信任网络推荐冷启动推荐云模型数据场量子云旋转门量子云变异与云纠缠点聚类自适应迭代实物期权定价鉴评模糊神经网络反导作战通道多车道智能控制证据距离指标体系模型节点部署传感器模糊C均值(FCM)聚类图像增强最近的N个离散点平衡二叉树效果评估能力云图像阈值化图像分割云发生器LabVIEW变异操作云模型供水管网抗震功能指标体系云模型参数化方法几何图正态云模型区间数逆向云发生器贝叶斯分类小波变异克隆选择算法植被散射水云模型特征辐射源信息平台目标识别云变换RBF神经网络云遗传算法云模型云模型质量综合评价最小生成树K邻域逆向云变换认知计算霍夫曼树逆云模型云模型图像分割证据距离评价遗传算法云模型隶属云模型隶属云定性规则故障树蒙特卡洛云模型行为评判模型复杂网络环境各向异性图像去噪可视化云核图像分割直觉正态云模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D-S理论评价安全评价熵图像分割对数量化量化索引调制(QIM)云模型贝叶斯网络云模型服务能力多维信任云不确定因子云模型可拓学云模型数据场云模型权衡函数主观性云模型云模型模糊性多维信任云直接信任云云模型差量云模型保性能容错控制剖面图工业设备云模型粗集录井关键参数生物量水稻投篮命中率投篮角度数字水印鲁棒性效能云模型云模型危险信号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温度补偿数据挖掘安全评价云模型运行情况监测状态检修云模型物元理论故障诊断目标识别姿态估计云模型矿井涌水量情报效能效能评估云模型云模型物元理论云模型matlab仿真警务信息处理云模型环境条件指挥控制效能云模型云重心评估法作战能力二维云规则层次分析云重心评判法云模型微粒群算法信任认知安全监控N维云模型特征速度熵权评价云模型一维正态云全局优化群体智能云模型风险评价云模型熵权云模型动力学互关因子指数法模型简化路径规划机器人故障诊断水轮机组Wiener模型系统辨识云模型变异策略隶属度判定算法点云融合三维重建云模型典型小概率法云模型自适应遗传算法云模型网络入侵云模型路径跟踪个性化推荐云模型云模型神经网络短时频率估计特征提取折线生长恶意节点信任模型变异信任决策评价方法云模型云模型理想方案ANP云模型正向云算法逆向云算法云模型层次分析法云模型比例积分微分粒聚类分析机器鱼云模型火电机组免疫克隆算法云模型不确定推理云化计算性谱聚类Laplacian矩阵云模型QoS/QoE综合评价电子电气员不确定性语义Web云模型隶属度云重心评判法目标可满足性推理云模型空域质量评估质量变化云遗传算法配煤调度遗传算法云模型路网级配数据处理三角网格用户相似性云模型LK算法旅行商问题帧缓冲深度裁剪自适应算法参数优化虚拟人摇头动作控制扩展云云发生器特征点检测k近邻物流节点物流配送槽多属性决策不确定性相似性可信模型信息可信评价规则发生器数据融合计算机模拟蚁群聚类算法标准BP算法神经网络云模型建模与仿真步进电机数字水印fact cell path query parallel协同过滤算法零水印版权保护不确定性控制云模型种群适应度函数优化函数优化迭代最近点算法加权轮式机器人单片机正态云发生器特征选择入侵检测云相似性算法区间私有云虚拟化云自适应遗传BP算法神经网络马赛克算法概念格云模型亲疏系数云模型层次分析法炮兵营线性回归模型云模型代理体系结构调度算法云理论模糊模式识别模糊理论云计算鲁棒性云模型云分类器交叉验证EM算法重建算法蚁群遗传算法正态云模型点云模型位移细分曲面旅行商问题模型识别改进云模型变异收敛性二维正态云拟合云云模型云物元分析原理数据融合动态定价生鲜食品数字线划图云模型人工免疫模型云模型自学习进化算法个体能动性云模型改进蚁群算法云计算网格FY-2C云图关联规则云模型经济车速规划条件云模糊理论云模型物元理论Fréchet距离自适应C-measure算法路由问题多目标路由问题云模型压缩感知方向场阴影线影响范围网格计算任务调度数据包络分析主成分分析数据场搜寻区域变权理论云模型特征提取点云简化云模型电网企业云模型组合评价云模型定性规则类别相似性综合相似性遗传算法云模型LSF调度算法抢占阈值联机分析处理云模型可信评价构件疲劳人耳分割3D姿态归一化业主招投标数据融合云模型并行技术农田采集优先变量模糊神经网络模糊性随机性粗糙-云模型矿山变压器意图识别模糊控制法向估算上采样高度差K-邻近点信任模型集对分析风险评估多属性评价粒子群算法支持向量回归机内脏脂肪面积健康评价过程改进CMNI主观Bayes方法云模型故障诊断熵理论人工智能技术遗传算法测点选择故障字典刀轨修改刀轨生成评价模型熵权法云模型熵权法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安全评价云模型Clifford-Fourier变换3D点云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故障诊断云模型信任向量云理论云重心评价法模糊信息设计方案云模型故障停电云综合p阶逆向云变换分形矩阵风险评估科技奖励评价评价非一致性云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指数评价云模型综合评估大数据云计算云推理云模型权重云推理知识共享服务质量最大最小贴近度算术平均最小贴近度Bootstrap方法雷达辐射源信号信用卡信用评价云模型改善云模型RBF神经网络线性四叉树多分辨率模型软测量云模型云模型QNN云模型RT-LAB发动机运行云模型云理论风险评估云模型指数平滑法云模型评价体系认知无线网络参数优化数字水印K近邻丢包队长信任等级定量评估概念提升定性评价云重心评估移动最小二乘法点云模型独立成分分析云模型云模型变权理论云理论效能评估年龄分布评价不确定性点云模型分水岭轮廓算法损益云模型损益比云模型惯性权重正态云模型正向正态云发生器云模型风险评估体系框架云模型工程项目质量成本预测信任模型云模型粒粒编码方式数学模型航迹控制Ad Hoc网络移动意图检测前跟踪动态规划差分进化合作式协同进化支持向量机增量学习云模型神经网络位置估计云模型指标气象相似性点云配准融合神经网络粒子群语义描述三维模型库态势提取态势感知评价云模型云模型层次分析法项目的评分相似度时间修正云模型蚁群算法参数辨识PID控制指标体系云模型评价指标云模型概念数字特征概念跃升云模型特征项线性四叉树多分辨率模型云模型确定度红外图像弱小目标检测并行蚁群算法支持向量机移动最小二乘法点云模型云理论效能评估电压分区中枢母线关联关系无监督学习云模型D-S证据合成云模型D-S证据合成云模型云重心富营养化评价水环境粒子群优化模糊逻辑粒子群优化模糊逻辑评价不确定性质量评价云模型信任传递数字特征判定矩阵对称性检测PCA分析均匀云云综合变形基函数高斯分布云模型云重心灰度服务质量绩效评价特征提取线性相关性粒子群优化模糊逻辑层次分析法模糊计算测点识别人体尺寸数字特征判定矩阵对称性检测PCA分析特征提取二叉树云计算网格蚁群算法推荐技术兴趣发现智能群体算法盘式绝缘子云模型最优判别差分进化算法云模型二元语义云模型孔洞边界点可编程控制器变频器云模型绩效评价云模型功耗约束点云简化点云分割BP网络板形预测三维重建图像改进的云神经网络T-S云推理网络透明加密双缓存价值评估模型云模型层次分析法云模型演化建模趋势预测云模型图像分割云化概念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综合评价云模型互动发展发展策略乘客行为云模型评价指标体系云模型灰色预估模糊控制QoS/QoE相似性度量云变换相似性度量层次聚类云模型评价体系云模型遗传算法故障诊断危险理论移动Ad Hoc网络云模型云模型可信路由概念扩展查询词权重综合评价云模型小波变换关联规则云模型等距对合谱分析主观信任模型风险评估多目标化记忆策略多样化搜索集中化搜索人件服务软件服务边缘对偶帧差法图割检测感知多边形网格实时绘制时间资源分配网络特征曲率光顺案例推理云模型可信性一体化校核与验证过程事故模式云模型云模型推理机制径向基神经网络核密度估计主观信任云模型云模型核主分量分析重构运行机制合作机制影响机制云模型云模型离群释义子空间云模型区间直觉模糊理论数字航空摄影质量元素特征选择不平衡文本云模型云安全架构区域生长图像分割信任云行为预测合作博弈云模型电力大客户运营环境信任卫星系统设计设计优化遗传算法云模型云理论泛概念树兴趣群组信任模型云计算图形处理器云模型矢量云故障诊断云模型蒙特卡洛仿真最优概率粒子群算法差分进化绩效结构云模型云模型组合预测RS特征抽取遗传算法风力机模糊推理点云模型体积计算预期现金流收益B-S公式煤与瓦斯预测云发生器本体知识服务质量评价云模型发展审计信息化审计评价模糊神经网络交通信号控制策略切片法矢量轨迹获取逆向工程多媒体信息检索时空相关性粒子群优化主成分分析植物形态重建特征匹配SFM算法EM算法证据理论贝叶斯概率推理网可视化意见综合山茶属植物数值分类人工髓核生物力学模拟计算点云切片用户评分可信度用户推荐可信度吸积盘太阳星云二维图像旋转轴网格模型体素模型指标体系评标模型。

基于MaxEnt_模型的湖北烟区潜在适宜性分布及其环境特征分析

基于MaxEnt_模型的湖北烟区潜在适宜性分布及其环境特征分析

第43卷 第1期2024年 1月华中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Vol.43 No.1Jan. 2024,100~107基于MaxEnt 模型的湖北烟区潜在适宜性分布及其环境特征分析贾文茜1,陈英英1,陈正洪1,李建平2,敖银银31.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武汉 430205;2.湖北省烟草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30;3.湖北省公众气象服务中心,武汉 430074摘要 为全面评价生态气候因子对湖北省烟叶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2008—2020年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CLDAS )数据集和其他环境因子,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 ),利用湖北省西部烟区实际种植点位模拟湖北省烟区的潜在适宜性分布,并评估影响适宜性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

结果显示:MaxEnt 模型对烟草适宜性分布的模拟预测精度较高(AUC=0.854)。

海拔(650~1 750 m )、土壤类型(黄壤)、团棵期平均最低气温(8.9~15.0 ℃)、旺长期平均气温(16.0~22.9 ℃)、成熟期平均气温(18.8~25.6 ℃)是影响湖北烟草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

烟草的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恩施、十堰和襄阳南部及宜昌东南部,占湖北省总面积的18.2%,80%区域的海拔为700~1 350 m 、团棵期平均最低气温11.2~14.5 ℃、旺长期平均气温19.2~22.8 ℃、成熟期平均气温22.0~25.4 ℃。

在所有环境因子中,海拔高度起决定性作用,温度则是影响烟草生长发育的重要气象因子。

研究表明,本研究结果与湖北烟区实际空间分布基本相符。

关键词 湖北烟区; 最大熵模型; 生育期; 潜在分布; 主导环境因子; 生态适宜性; 地理信息系统(GIS )中图分类号 P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21(2024)01-0100-08烟草是湖北省重要的经济作物,烟叶主产区主要位于湖北省西部山区,烟区海拔分布在78~1 900 m [1]。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农用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农用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农用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分析——以湖北省为例张海涛;白景锋【摘要】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湖北省部分为例,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14个评价指标,建立了水源区农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均方差赋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县域为评价单元,计算了水源区7县市的农用土地生态安全指数.研究结果显示,2000~2009年研究区域农用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呈逐渐好转的趋势,但是各县市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着差异.%Taking the water source area of the middle line project for transferring water from south to north in Hubei province as a case,and using the "pressure-state-response"model,the author selects the 14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establishes an 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in the water source ing Mean-Squared Deviation Weight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and taking county territory as unit,the author calculates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index of agricultural land of 7 counties in the water source are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2000~2009,agricultural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in the study area was gradually improving trend,but the counties in time and space are differences.【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5页(P69-73)【关键词】农用土地;生态安全;南水北调【作者】张海涛;白景锋【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河南南阳473061;南阳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河南南阳473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土地,没有土地也就没有人类,其中农用土地对人类的作用最为重要.农用土地不仅为人类提供生存所必须的粮食,而且为生产提供原材料,同时对环境的净化也有一定的作用.随着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农用土地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如何更好地对农用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关系到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等问题.目前,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不成熟,缺乏一个对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标准和体系.同时,对农用土地生态安全问题的研究较少,对土地生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大多数是针对大范围宏观尺度的研究,例如余敦、陈文波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李玉平,蔡运龙针对河北省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得出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具有不断恶化的趋势;张小虎、雷国平等对黑龙江省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找出了影响黑龙江省土地生态安全的因素等[1-5].研究的时间跨度较小,例如蒙吉军、赵春红、刘明达对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的生态安全评价;肖薇薇对安康市汉滨区农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得出汉滨区的生态安全在逐年提高等[6-7].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的农用土地生态安全情况直接关系着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源的安全情况,对南水北调中线水质情况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该区域的农用土地生态安全情况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针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以湖北省为例),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结合定量分析法,评价了2000~2009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县域农用土地生态安全的变化状况以及空间的差异分析.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在湖北省的部分包括十堰市辖区、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市.研究区域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武当山北麓中低山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较丰富,年平均气温15.2℃,年平均降雨量828 mm.研究区域跨东经109°29′至111°16′,北纬31°30′至33°16′,面积23680 平方千米,有水面 900平方千米.丹江口水库水面750平方千米,为全国最大的人工“高峡平湖”.研究区域地处鄂、豫、渝、陕交界地带,旅游资源丰富;土地广阔,地形复杂,生物资源南北兼有,共有动植物3000多种.建立完善的农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农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基础,本研究针对研究区域的特点,遵循指标体系建立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完整性、层次性、多样性原则,以研究区客观事实为基础,按照系统的层次和指标的特点,选择能够明确代表研究区特点的指标,使所选指标尽可能全面地反应研究区评价的特征,从多方面反应农用土地生态安全情况.借鉴国内相关研究,结合本研究区实际,注重研究的动态性,选取了三级指标14个,其中压力指标6个、状态指标4个、响应指标4个.分别是人均耕地面积、耕地面积比重、园地面积比重、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人均粮食产量、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单位耕地用电量、单位耕地化肥使用量、机械化程度、旱涝保收指数等(见表1).文中相关研究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年鉴(2001~2010年)和湖北农村统计年鉴(2001~2010年).不同评价指标的数据性质不同,具有不同的量纲,不能进行比较,为了使不同指标的数据具有可比性,需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转化到[0,1]之间.计算公式为式中,Yij表示标准化处理后的值,Xi表示评价指标的实际值,Xmax和Xmin分别表示评价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正向型指标采用公式(1)进行计算,负向型指标采用公式(2)进行计算.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多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主观确定权重的方法,这样会造成评价结果带有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差.均方差赋权法是一种客观赋值法,其权重是由各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实际数据形成的,它消除了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差,客观性比较强,且该方法已在研究中得到应用[8].因此,采用均方差赋权法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各县(市)农用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首先,利用公式(1)(2)对各项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值Yij;其次,利用公式(3)(4)分别计算标准化后的各项指标的均值Ei和方差σi;最后,根据σi得出各指标的权重ωi,见公式(5).根据公式(6),计算得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各县(市)农用土地生态安全值Z.将每年各县市的安全值取均值,得出研究区域农用土地生态安全的总体值,见表2.由于生态安全是一个相对概念,仅通过所计算出的生态安全值,很难对生态安全有一个直观的判断.因此,需要对生态安全值进行合理的等级划分,本研究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各县(市)的实际情况,将农用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划分为五个等级,见表3[9-10].从总体上看,近10年来研究区域农用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改善的安全系统如图1,安全值除少数年份有小幅下降外,总体上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发展态势良好.这说明一方面,当地政府对生态建设特别关注,且投入力度在逐渐增大;另一方面,人们的安全意识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在农用土地的生态安全不断改善的趋势下,2000~2001年和2005~2006年间有小幅度的回落.2000~2001年间除房县和竹溪县安全值有小幅度上升外,其他县(市)均有下降,其中郧西县降幅最大,这就造成了2000~2001年间研究区域总体安全状况的下降.结合图2及统计数据分析,造成2005~2006年间的回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县市2005~2006年间人均粮食产量下降,人们为了单方面提高粮食产量,忽略了农业生产和农用土地生态环境的关系,造成了生态安全值的降低.综合看来,造成生态安全回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方政府放松了对生态安全的监控.由于地方政府放松了对环境保护的监管,2005~2006年研究区的“三废”排放总量有所增长;第二,土地资源的压力增大.2000~2001年研究区人口密度增大,人均耕地减少等因素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压力增大;第三,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放松了对环境保护的意识.2005~2006年研究区在单纯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忽视了农用土地的生态安全问题.从研究区域各县(市)10年农用土地生态安全值的变化情况(如图2),可以看出各县(市)之间农用土地生态安全情况存在着差异,其中郧西县农用土地生态安全值变化最为强烈,从最低的2001年生态安全值0.235到2009年生态安全值0.753,提高了3倍之多.从2000~2009年相关资料统计数据来看,2000~2001年郧西县耕地面积减少,人口增长过快,2000~2001年人口总数增加了2.4%,导致了人口密度增大,人均耕地面积从每人0.07公顷下降到每人0.064公顷;再加上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土地的质量下降,使得土地的压力增大,最终导致农用土地生态情况的恶化.从2002年开始加强了对耕地的治理,使得耕地面积逐年增加,人口增长趋于平缓,2002~2005年人口仅增长了1.7%,减少了单位耕地的化肥施用量,2002~2003年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从每公顷862.9千克降到703.5千克,使得农用土地生态安全情况逐步好转.竹溪县农用土地生态安全值变化最为平缓,10年来生态安全值仅增长了0.26.从图2得出,2000~2007年竹溪县农用土地生态安全值基本维持在0.3~0.4之间,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不足;2008~2009年安全值有所增长,从统计数据来看,主要是由于城市化水平降低,人口密度降低,降低了农用土地的压力,使得农用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好转,但是增幅与其他县市来比并不大.从图2可以看出,2003~2008年间丹江口市和十堰市辖区的农用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远好于其他各县.从数据分析得出,这两个地区经济实力较其他地区比较雄厚,其中十堰市辖区经济实力最强,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其他地区,农民生活比较富裕,有剩余资金去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及电气化水平,同时政府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农用土地的生态环境.通过以上分析,说明了虽然同处于水源区,接受的政策也基本相同,但是由于各县市自然禀赋、经济发展实力、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尽相同,导致了各县市之间生态安全值的变化不同.2000年研究区域总体上处于生态不安全状态,西北部地区处于第Ⅳ等级风险状态,东南部地区处于Ⅴ等级恶化状态,西北部地区生态安全状况优于东南部地区(如图3).从统计数据来看,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东南部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电气化水平较低,人们为了提高产量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农用土地质量下降,影响到农用土地的生态安全状况.2004年研究区各县市生态安全情况较2000年上升了一个等级,其中只有十堰市辖区生态安全情况处于第Ⅱ等级较安全状态,处于研究区最高.这主要是由于十堰市辖区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经济实力越强,其城市化水平越高,对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就越大,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对土地利用的方式就越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2009年研究区域生态安全空间分布情况大体上为西北和东南部地区优于中部地区.从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可得,西北和东南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耕地用电量和农业机械化程度均高于中部地区.总体上看,研究区域各县市生态安全状态都处于较好的状态,这主要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以后,各县市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生态后用水”的原则,积极实施源头治理.为了保证水质,水源区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的企业,保证了南水北调中线用水的安全,同时也对水源区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从2000年、2004年、2009年各县(市)生态安全值的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区域的农用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在逐年变好.从2000年研究区基本都处于风险状态和恶化状态,到2009年研究区生态安全基本都处于较安全和安全状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农用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关系到水源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对水源的安全问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利用均方差赋权法,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湖北省部分各县市进行了实证研究,较客观地反映了研究区10年来农用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用土地生态系统为一个不断改善的安全系统,但是2000~2001年和2005~2006年有小幅度回落,且研究区各县市在时间与空间分布上有所差异,造成区域内农用地生态安全恶化的主要因素为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单位耕地化肥使用量、机械化程度等.上述因素制约着水源区农用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因此在未来的区域发展中要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农用地化肥的使用量,提高耕地的机械化程度,从而降低农用土地生态安全的压力,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农用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对于农用土地生态安全系统评价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对于农用土地的评价方法、指标选取和安全等级的确定等问题还需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相关文献】[1]刘庆陈,利根,舒帮荣,胡雁娟.长株潭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0):1192-1196.[2]李玉平,蔡运龙.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2007(6):784-789.[3]田克明,王国强.河南省农用地生态安全评价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156-158.[4]张小虎,雷国平,袁磊,李辉,田庆昌.黑龙江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88-93.[5]余敦,陈文波.基于物元模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1(10):2681-2685.[6]肖薇薇.安康市汉滨区农业生态安全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1(1):56-59. [7]蒙吉军,赵春红,刘明达.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以鄂尔多斯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1(4):579-588.[8]薛毅芳,王永歧,刘书明.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动态评价——以中牟县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09(9):147-150.[9]邱微,赵庆良,李崧,张建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黑龙江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2008(4):1148-1152.[10]范瑞锭,陈松林,戴菲,余真.福建省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5):97-108.。

耕地后备资源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耕地后备资源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基金项目 广安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项目(401649)。

作者简介 先远航(1999—),男,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地综合整治研究。

通信作者 黄星(1979—),女,四川南充人,博士,副教授,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2-21耕地后备资源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先远航1,2 黄 星1,3 王佑汉1,2 廖 琴1,2(1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2丘陵地区国土资源统筹利用工程实验室,四川南充 637009;3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摘要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实行耕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之一。

本文利用CiteSpace 软件系统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脉络,明晰未来发展趋势。

结果表明,耕地后备资源研究聚焦于农业资源保护开发与土地规划利用研究,小范围内学术合作联系紧密,跨区域合作交流较少。

“适宜性评价”“土地开发”和“占补平衡”等为主要研究热点。

研究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探索、波动发展和平稳成熟3个阶段。

土地潜力评价与开发保护研究贯穿发展历程,前沿发展主要集中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土地改造利用技术研究,坚持生态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

未来研究应加强边际土地潜力挖掘,深化开发评价、理论体系构建,强化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积极探索通过土地整治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与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CiteSpace ;适宜性评价;土地开发;占补平衡;文献计量学中图分类号 F301.21;S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4)09-0130-08Research progress and trend on reserve resources of cultivated land :based on CiteSpace bibliometric analysisXIAN Yuanhang 1,2 HUANG Xing 1,3 WANG Youhan 1,2 LIAO Qin 1,2(1College of Land Resources,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9, China;2Laborato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Engineering in Hilly Areas, Nanchong 637009, China;3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rable land reserve resourc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implementing thearable land protection system and balancing the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of actual arable land. This article uses the CiteSpace software system to analyze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context of the field of arable land reserve resources and clarifying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The result showsed that the research on arable land reserve resources focused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land planning and utilization,with close academic cooperation in a small scope and less cross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land development, and balance of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were the main research hotspot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esearch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budding exploration, fluctuating development, and stable maturity. The research on potential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tection run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with cutting-edge development mainly focused on comprehensive land improvement, strengthening land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technology, and adhering to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uture research should strengthen the exploration of marginal land potential, deepen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theore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of--130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actively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o achieve national spatial governance and food security through land consolidation.Keywords reserve resources of cultivated land; CiteSpac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land development; balance of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bibliometrics耕地后备资源是指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为了保护和维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而保留、管理的未开发或轻度开发的土地资源。

土地生态安全二维预警模型构建及应用——以临湘市为例

土地生态安全二维预警模型构建及应用——以临湘市为例

土地生态安全二维预警模型构建及应用——以临湘市为例曹刚;刘艳中;张祚;陈勇;宋湘湘【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年(卷),期】2022(42)5【摘要】引入生态可持续性指数,在风险矩阵的框架下与土地生态安全指数相结合,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二维预警模型,并应用于临湘市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表明:土地生态安全指数逐年上升,土地生态系统自身稳定性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提高;生态可持续性指数逐年下降,土地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的可持续性逐渐减弱,如不采取相应措施,未来将难以避免跌入不可持续状态;2005~2019年土地生态安全警情呈“中警-轻警-中警-轻警”的波折变化,最终稳定为轻警,预测2020~2025年将延续轻警,跌入重警的可能性较小,但仍存在跌回中警的风险.临湘市应通过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加大环保投入、有序扩张第二产业和建设用地、节制消费和应用新技术提高生产力等措施,综合改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研究认为二维预警模型可有效避免传统模型预警失真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结果的全面性、前瞻性和合理性.【总页数】10页(P2305-2314)【作者】曹刚;刘艳中;张祚;陈勇;宋湘湘【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4;X9【相关文献】1.基于RB F神经网络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预警--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2.三峡库区生态敏感区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测度与时空演变——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3.基于可拓云模型的区域生态安全预警模型及应用——以垫江县为例4.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为例5.灰色预测模型在土地生态安全预警中的应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综合评价研究

湖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综合评价研究

湖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综合评价研究
刘伟;张巧龄;夏岩
【期刊名称】《科技进步与对策》
【年(卷),期】2004(021)010
【摘要】构建了湖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和模型,对湖北省1990~2002年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同时,采用一元回归分析法对未来5年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预测.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刘伟;张巧龄;夏岩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63
【相关文献】
1.土地整理项目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以湖北省红安县红华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 张敏
2.甘肃省土地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综合评价 [J], 谢宗棠;刘宏霞
3.基于土地资源的市县级多要素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 [J], 姜华;唐晓华;杨利亚;刘志雄;王宁涛;刘磊
4.湖北省区域农业生产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J], 侯林春;李会琴
5.扬州市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 [J], 孔伟;张飞;陈传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2.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武汉 430079; 3. 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武汉 430074) 摘 要:针对综合指数法与模糊综合法无法同时兼顾评价指标模糊性与随机性的问题,该研究将正态云模型引入 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基于正态云模型,以湖北省为例,对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定量测度。 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 年间,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从敏感级上升到良好级,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 值从 2.9397 上升为 3.6033,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整体水平有变好的趋势,但目前仍有部分指标处于恶劣、危险 或敏感级,其单因子指标值<2.5,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与改善;正态云模型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定量评价兼顾随 机性和模糊性,该研究可以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云,模型,正态,生态安全,湖北省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3.22.030 中图分类号:X826; F30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3)-22-0252-07 张 杨, 严金明, 江 平, 等. 基于正态云模型的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22): 252-258. Zhang Yang, Yan Jinming, Jiang Ping, et al. Normal cloud model based evaluation of land resources ecological security in Hubei province[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3, 29(22): 252-25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收稿日期:2013-03-08 修订日期:2013-10-14
目前国内外涉及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的研究方法模型较少,在研究方法上比较趋近同 化,从国内外研究文献来看,评价方法多以综合指 数法、模糊综合法[12-14]等相关模型方法为主。在对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定量测度时,传统方法 无法同时兼顾对象的模糊性与随机性,并且若仅仅 考虑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中对象的模糊性 或随机性,则难以达到获得最终准确的评价结果, 因而需要引入可以同时兼顾模糊性与随机性的模 型方法,本研究提出基于正态云模型区域土地资源 生态安全评价的定量测度方法,并以湖北省为研究 区,对该省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 与分析,以期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 定的参考价值与实践基础。
252
第 29 卷 2013 年
第 22 期 11 月
农 业 工 程 学 报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Vol.29 No.22 Nov. 2013
基于正态云模型的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张 杨 1,严金明 1※,江 平 2,杨 乃 3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 长江中游、 洞庭湖以北, 介于 29°05′-33°20′N,108°21′-116°07′E。湖北省与 河南、安徽、湖南、江西及陕西等省交界,湖北省 南北宽约 470 km,东西长约 740 km,面积 18.59 万 km2,占全国总面积的 1.95%,居全国第 14 位。在 “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与“武汉城市圈”建设契机 下,湖北省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推进与快速发展, 全省的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均有了明显提高,农 地集约化程度也日益加强,从 2000-2010 年全省
示为正态分布随机函数; 3)计算 i exp(
( xi Ex) 2 ); 2 Eni2
2 基于正态云模型的土地资源生态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253
粮食产量也不断增长。与此同时,湖北省人口增长 迅速,农地非农业化过程也在加快。由于农业产业 是对资源环境,尤其是对土地资源依赖程度最高的 产业之一,所以对湖北省全省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 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现实 意义。
1
研究区域
基金项目: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B11B02) ;国家 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09&ZD047) ; 国土资源部公益项目 (201111010) 中国博士后基金(2013M541109) 作者简介:张 杨(1983-) ,男,河北保定市人,博士后。主要研究 方向为土地利用/覆被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北京 管理学院,100872。Email:geozhangyang@。 ※通信作者:严金明(1965-)男,江苏南通人,教授,博导。主要研 究方向为土地规划与管理,土地经济与政策,土地评价与资源可持续发 展。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共管理学院,100872。 Email:yanjinming@. 中国人民大学共
0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以及生 存空间,全球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有限性已成为人 而 类可持续发展中的普遍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1-4]。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地关系走入 伴随着中国土地利用的强度不 了冲突的症结点[5-9]。 断加强,区域内土地生态系统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与损毁,个别区域的土地利用程度已经达到或者甚 至超过该区域土地资源的生态承载能力,导致区域 内的土地生态环境逐步的退化,某些地区甚至已经 步入了不可逆转的临界区[10-16]。区域内土地资源一 旦遭受严重的破坏与损毁,势必会反噬该地区的社 会经济安全,制约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 一发展。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是区域土地资源综 合优化配置的基础[17-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