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一)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背景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三)诸子百家1.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四)历史地位和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 探究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继承:先秦儒学的“仁”, “礼”“民本”思想。 发展:“四结合”,提出“大一 统”。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 出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区别: 地位不同:百家之一;正统独尊 主题不同:谈论现实;神话皇权 功能不同:追求真理;服务实政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背景
吸取秦亡教训,重视人才
鼎盛时期的社会问题,需要人才
边境不宁、王国割据、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从“无为”到 “有为”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背景
2、方法:
3、影响:
推荐——策问(成为定制) 发掘治国之才 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 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 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 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
/ 免费彩票计划软件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a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b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 到了关键性作用。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 儒学成为正统
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a 起用文学儒士参政 b 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 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

高中历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高中历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高中历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第1 页共1 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
《春秋繁露》书影 春秋繁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提出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 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汉书·董仲舒传》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于君,天意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于君, 之所予也。” 之所予也。 ——《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乱也。”“与天同者 大治” 天降祥瑞; 与天异者, 与天同者, 乱也。”“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 大乱” 天降灾祸。 ——《天人三策》 大乱”,天降灾祸。 《天人三策》
——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 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三纲五常”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糅合道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糅合道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 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 道家、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 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 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 的儒学体系。 的儒学体系。 概括而言,董仲舒的思想就是“ 概括而言,董仲舒的思想就是“根据先秦儒家 天人合一’ 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法家的集权思想和阴阳 家的五德始终说,重新解释儒家经典, 家的五德始终说,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建立了一 天人感应’说为基础、 三纲五常’ 套‘天人感应’说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 心的神学思想体系” 他的思想“ 心的神学思想体系”。他的思想“已经不是先秦 儒家的本来面目, 儒家的本来面目,而是经过一番改造以适应汉王 朝封建统治阶级政治需要的儒家学说。 朝封建统治阶级政治需要的儒家学说。 冯友兰认为,董仲舒“ 冯友兰认为,董仲舒“所要做的就是为当时政 社会新秩序提供理论的根据” 治、社会新秩序提供理论的根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40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 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 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维拓展]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答题术语]1.汉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2.汉武帝时,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4.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5.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在郡县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思想核心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认为天是最高主宰,皇帝代表天的意君临天下,受命于天而进行统治,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

天人关系说先秦时就有之,但董仲舒杂揉诸家,加以发展,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和对自然现象的比附来详尽论证,将这个学说发展成为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认为《春秋》一书记录了几百年的天象资料,所以后世灾异要以《春秋》为根据来解释。

他通过援阴阳五行学说解《春秋》考察其中与天灾人事的联系,从而建立起“天人感应”学说。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核心。

董仲舒认为有“天命”、“天志”、“天意”存在,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天者,百神之君也。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天有着绝对权威,人为天所造,人副天数,天人合一于是天命在论证君主权威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提高。

把君权建筑在天恩眷顾基础上,君权乃天所授。

人君受命于天,奉天承运,进行统治,代表天的意志治理人世,一切臣民都应绝对服从君主,“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春秋繁露·玉杯》)从而使君主的权威绝对神圣化。

这有利于维护皇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天人感应在肯定君权神授的同时,又以天象示警,异灾谴告来鞭策约束帝王的行为。

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 (《汉书·董仲舒传》)这就使得臣下有机会利用灾祥天变来规柬君主应法天之德行,实行仁政;君王应受上天约束,不能为所欲为,这在君主专制时期无疑具有制约皇权的作用,有利于政治制约和平衡。

“天人感应”为历代王朝帝王所尊崇,影响深远。

天人感应对皇帝的警策作用,据《汉书》、《后汉书》记载,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光武帝等几个皇帝,在出现日食、旱灾、蝗灾、洪灾、地震等灾异时,都下罪已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__导学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__导学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重点难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1)原因:______________战火频繁,_________________破坏严重。

(2)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吸取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采取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

(4)措施:减轻__________、免_____________为庶人,还让_______________回家,授予,并免除一定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5)影响:经过六十多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增强,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积极有为”转变的背景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一)提出的背景: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的发展形势,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需要。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

(二)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内涵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和“”主张;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

提出了“”、“”学说;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4、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三)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评价:1.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汉朝的儒学为什么叫做新儒学?与儒学有什么不同

汉朝的儒学为什么叫做新儒学?与儒学有什么不同

汉朝的儒学为什么叫做新儒学?与儒学有什么不同本文导读:无为而治的思想一直经历了四位皇帝(高祖、惠帝、文帝、景帝)。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这句话是说从汉初至汉武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使得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

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所以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富民强,国家国力空前强盛。

那么问题就来了,汉武帝时期,“文景之治”给朝廷积累了丰厚实力,因此解决国内国外矛盾就成了当务之急(匈奴和诸侯),所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成为当务之急。

这时候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迎合了汉武帝的统治需要,就闪亮出场了。

到这里各位看官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是的先秦儒学吗?不,不是。

董仲舒的新儒学在继承先秦儒学的基础上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墨家等思想,使儒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

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这就是符合了统治者的需要,神化神权有利于统治者进行控制人们。

所以,什么叫天子,天子就是天之子。

天之子,代天行道,行和道,行生生之道。

那天子无道,怎么办呢,这就提到了天人感应。

你就该祈祷了,祈祷老天爷,你这个选的天子不怎么样啊。

那帝德不德会怎么样呢。

就会出现伤败,洪水啊、地震啊、涝灾啊都进联系起来了。

所以这个时候的汉代儒学是跟先秦儒学万万不同的,孔夫子曾说过:子曰,怪力乱神,敬而远之。

所以这个时候董仲舒的儒学就夹杂了神学色彩。

他提出的春秋大一统思想,适应了统治者中央集权思想发展的需要。

三纲五常更是成为以后世人沿袭的标尺。

同时也进一步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后来汉宣帝也说,吾家有制度,霸王道杂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述董仲舒思想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似的人物。

董仲舒经过周密的思考与组织,以儒学为本,综合各家,最终形成一种以公羊学为骨干,以天人感应为基础,整合阴阳、黄老、法、诸家的思想体系,从而完成了汉代新儒学。

从董仲舒所处时代入手,以当时社会矛盾和任务、自然科学状况、秦汉...相关答案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他的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

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人与天是相合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

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

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

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

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

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他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

那么,如何解释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

他认为统治者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以表示谴责与警告。

如果还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来惊骇。

若是还不知畏惧,于是大祸就临头了。

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受命于天,而认识的目的是了解天意。

通过内省的途径就能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

另外还必须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才能达到对天意、天道的了解。

正是按照“尽心”、“知性”、“知天”的模式,达到“天人合一”。

他还认为通过祭祀能与神相沟通,使之能看见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东西,这样就能知道天命鬼神了。

这种认识论达到了神秘的程度。

在人性论上,董仲舒异于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于荀子的性恶论,而是主张性三品说。

他认为性是由天决定的,性是天生的质朴,虽可以为善,但并非就是善,只有“待外教然后能善”,即人性善是通过教育的结果。

君王要顺天之意来完成对人民的教化。

他着重教化,并提出“防欲”,比先秦思想家只讲“节欲”、“寡欲”更为深刻。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择而定下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董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家。

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思想家,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如何进行统治的理论基础。

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成新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宣称:帝王受命于天,是秉承天意统治天下的,因此成为“天子”。

按照这个说法,帝王自然就具有绝对的统治权威,这是汉武帝最需要的精神武器。

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学。

董仲舒建议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为维护封建统治帝王的绝对统治服务。

特点(1)“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文化专制。

(2)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天人感应”思想二者兼顾。

(3)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4)新儒学神化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受到统治阶级重视,成为正统思想。

“董学”是为适应汉代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从揉合“六艺之科”和“孔子之术”入手,而精心炮制的一种专门为政治统一作理论解释的学说。

它适应加强一统的中央集权的需要,编造了适应大一统的“天人感应”和“三统”(黑统、白统、赤统)循环的政治理论;它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敷衍了“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它适应维护大一统纲常的需要,将先秦多家(不止儒家)的相关思想改造成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忠孝”理论;它适应维护和延续一统国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等主张等。

总之,“董学”是在对先秦“六艺之科”与“孔子之术”进行揉合,对包括阴阳五行、儒、道、墨、法、名、杂,乃至术数和方技等家在内的百家学说,加以杂交、嫁接、揆度、敷衍、改造的基础上,而炮制的一套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和“三统”(黑统、白统、赤统)循环等学说为其理论基础,以“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为其核心内容的,驳杂而又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

因此,它既非以往之“儒术”,也非其它以往某一学派之“术”。

因为从其融合阴阳五行和儒、道、墨、法、名、杂,乃至术数、方技诸家的思想观点来看,它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差别实在太大。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以“仁”即人道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以民本主义为其施政纲领的学说,而“董学”则是以神学目的论即神秘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以“君本主义”为其施政纲领的学说。

“董学”所宣扬和强调的“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玉杯第二》),与孟子所主张的“民贵君轻”恰恰成鲜明的对比。

所以,要是按照习惯硬把它说成是“儒术”的话,那么这种“儒术”也绝非以孔孟为代表的原有“儒学”。

而是吸纳了包括阴阳五行、儒、道、墨、法、名、杂,乃至术数和方技等家在内的等家思想在内的宗天神学。

“董学”所带有的鲜明的神学目的论、循环论和宗教的色彩,无疑播下了迷信和宗教化的种子,更是以往任何某个单一的学派所没有的。

所以,这个专门为适应大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而综合“六艺之科”和“孔子之术”,再加上个人杜撰和臆造所精心炮制的,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无“新”的,带有明显的神学和宗教色彩的,庞杂的理论体系,还是称之为“董学”为最妥。

当然,“董学”也可算作是一种“综合创新”,但与以往的学说譬如“荀学”所不同的是:就其主观动机而言,它至少不是完全出于探疑求真的目的,而主要是出于为适应一统国家的政治需要所进行的,因而带有很大程度上的杂糅、敷衍、杜撰、臆造的成分。

如果说李斯当年为适应秦始皇一统天下之政治需要,向秦始皇建议实行的文化专制方
案,还十分简陋、裸赤的话,那么,到董仲舒出于同样的动机所向统治者提供的实行文化专制的方案,则精致、隐秘得多了。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如果说李斯是“君学”的肇始者,那么,董仲舒则是“君学”的创始人。

是董仲舒步李斯之后尘,在作为知识分子统称的“儒”者中,第一个主动帖服在君王的御座上,专门为君王专制统治的维护和延续而吹喇叭、抬轿子,并殚精竭虑地编造相应的理论和学说。

董仲舒是学者争当统治者的御用文人,使学术屈从于政治,理论屈从于权势,从而进一步强化“官本位”的始作俑者。

从“董学”开始,“君学”因为受到历代君王的青睐,所以董仲舒一流的“儒者”不断地涌现,队伍越来越壮大,“君学”的内容和形式也相应地不断被“创新”,成为“国学”发展中的主流。

“董学”作为“君学”,自然主要是为了卫护和巩固皇权的专制统治服务的,但由于它所包含的灾异祥瑞之类的预警内容,而董仲舒又偏偏笃信躬行,那么,当灾异等不祥的预警出现时,自然就会遭受迷恋权势的统治者的疑忌。

所以,这种学说本身所隐含的某种程度上的“双刃”性质,就迫使它的创立者自己也处于诚惶诚恐之中。

董仲舒所精心炮制的一套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和“三统”(黑统、白统、赤统)循环等学说为其理论基础,以“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驳杂而又系统化、理论化的“君学”体系,由于毕竟迎合了统治者维护和加强君王专制的需要,所以,尽管两千多年时有沉浮,但总起来说成为维护和加强君王家天下专制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新儒学”“新”就新在,不仅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根本不同,而且与以荀子等为代表的儒学也大相径庭;“新”就新在完全失去了先秦儒学先立论,然后游说统治者实行的探疑求真的学术指向,而蜕变成为迎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绞尽脑汁地编造理论的所谓“君学”。

董仲舒不愧为“杰出的理论家”,不过他的理论只是为专制君王服务而已。

而中国的专制统治在他之后之所以得以一直延续两千多年,正是得益于董仲舒这样的“杰出的理论家”地不断涌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