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原菌、临床免疫、病毒高考题

常见病原菌、临床免疫、病毒高考题
常见病原菌、临床免疫、病毒高考题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五章常见病原菌(高考题)2015年

17.风湿病与下列哪种致病菌感染有关

A.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绿脓杆菌

D.大肠杆菌

28.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是

A.致热外毒素

B.链球菌溶血素

C.脂磷壁酸

D.M蛋白

2014年

35.关于肠道杆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化反应活泼B.抵抗力强 C.均为G-杆菌 D.均无芽孢

36.关于霍乱弧菌的特点,错误的是

A.革兰染色阴性,逗点状 B.兼性厌氧菌

C.有菌毛和周鞭毛 D.耐碱不耐酸

7.(本小题7分)患者,男性,20岁。背部有一局限性病灶,界限清楚,切开引流脓液粘稠,呈淡黄色。该病最可能的致病菌是什么?判断依据是什么?

2013年

33.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的细菌特殊结构是

A.菌毛

B.鞭毛

C.荚膜

D.芽孢

34.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条件不包括

A.营养物质

B.适宜的温度

C.光线

D.必要的气体

35.通过作用于DNA导致细菌变异或死亡的方法是A.巴氏消毒法 B.紫外线 C.高压蒸汽灭菌法 D.干烤

38.机体在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病原菌未立即消失,并向体外排菌,但无临床症状,称为

A.败血症

B.显性感染

C.带菌状态

D.菌血症

2012年

34.既能产生内毒素又能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是

A.痢疾志贺菌

B.伤寒沙门菌

C.副溶血弧菌

D.霍乱弧菌

36.结核病的特异预防方法是

A.注射PPD

B.接种结核分枝杆菌死菌苗

C.注射丙种球蛋白

D.接种卡介苗

2.(本小题10分)患儿,女性,10岁。3周前出现咽部不适,3天前晨起眼睑浮肿,渐波及至全身。尿钯淡红,尿量进行性减少,患儿感觉头痛,食欲减退,查体:T37.2℃,P98次/分,Bp160/95mmHg。疑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

请回答:(1)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哪种病原菌感染?临床常首选何种抗生素治疗?

(2)该病多属于哪型超敏反应?其发生机制是什么?

2011年

33.引起儿童猩红热的病原体是

A.葡萄球菌 B.脑膜炎奈瑟菌 C.乙型链球菌D.百日咳鲍特菌

5.(本小题6分)某农民,因田间劳作脚被犁伤就诊。清创处理后,需注射TAT以预防破伤风,但TAT皮试阳性。应如何处理?

2.风湿病与哪种致病菌感染有关?

2010年

31.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菌是

A.肺炎球菌

B.脑膜炎奈瑟菌

C.葡萄球菌

D.链球菌

40.新生儿出生后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的疾病是

A.破伤风

B.结核病

C.乙型肝炎

D.流感

1.患者,男性,23岁。颈后部皮肤出现一红肿结节,结节中央有黄白色小脓栓。临床诊断:疖。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显示: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用青霉素治疗三天后,效果不明显。药敏试验结果提示:对青霉素不敏感。(14分)

请回答:(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有哪些?

(2)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疾病主要有哪些?

2008年

42.沙门菌感染最常见的类型是

A.伤寒或副伤寒

B.食物中毒

C.败血症

D.无症状带菌者

43.化脓性球菌中最常见的是

A.肺炎链球菌

B.脑膜炎奈瑟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淋病奈瑟菌

2007年

25.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是

A.猩红热

B.扁桃体炎

C.咽峡炎

D.风湿热26.肺炎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A.菌毛

B.荚膜

C.外毒素

D.溶血毒素

2006年

26.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是

A.大肠埃希菌

B.志贺菌属

C.沙门菌属

D.痢疾阿米巴

30.下列哪种方法可以特异性预防结核病

A.注射结核菌素

B.注射死结核分枝杆菌

C.注射卡介苗

D.注射丙种球蛋白

3.某患者,35岁,一周前在施工中受伤,入院时面部肌肉抽搐,呈苦笑面容,牙关紧闭,颈部、背部肌肉发生强直性痉挛,躯体出现角弓反张,面部紫绀,呼吸困难。临床诊断为破伤风。(12分)

试分析:(1)此病的病原菌是什么?

(2)该病菌的致病物质是什么?

(3)该病如何防治?

2005年

29.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的试验是

A.抗“O”试验

B.结核菌素试验

C.肥达试验

D.外斐试验

30.破伤风杆菌感染的重要条件是

A.芽胞抵抗力强

B.细菌侵袭力强

C.伤口的厌氧微环境

D.痉挛毒素毒性强

47.下列属于化脓性球菌的有(不定项)

A.葡萄球菌

B.链球菌

C.肺炎链球菌

D.伤寒沙门菌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四章临床免疫(高考题)2015年

3.(本小题8分)简述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抗体及其破坏靶细胞的途径。

2014年

38.胎儿时期接受抗原刺激后唯一能够合成的抗体是

A.IgG B.IgM C.IgA D.IgE

2012年

33.注射青霉素前进行皮试可以预防

A.血小板减少症

B.过敏性休克

C.接触性皮炎

D.肾小球肾炎

2.(本小题10分)患儿,女性,10岁。3周前出现咽部不适,3天前晨起眼睑浮肿,渐波及至全身。尿钯淡红,尿量进行性减少,患儿感觉头痛,食欲减退,查体:T37.2℃,P98次/分,Bp160/95mmHg。疑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

请回答:(1)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哪种病原菌感染?临床常首选何种抗生素治疗?

(2)该病多属于哪型超敏反应?其发生机制是什么?

2011年

40.关于人工自动免疫说法正确的是

A.输入抗体B.用于疾病预防C.用于疾病治疗D.维持时间短

5.(本小题6分)某农民,因田间劳作脚被犁伤就诊。清创处理后,需注射TAT以预防破伤风,但TAT皮试阳性。应如何处理?

2010年

36.与过敏性休克发生有关的抗体是

A.IgG

B.IgA

C.IgM

D.IgE

2009年

40.关于人工自动免疫正确的是

A.输入抗体

B.主要用于预防

C.免疫力维持时间短

D.主要用于治疗

4.某患儿,因发热、咳嗽咳痰较重,住院治疗。检查:体温39.5℃,脉搏103次/分,呼吸25次/分,双肺湿性啰音,心律规整,肝脾未触及。诊断:小儿肺炎。医嘱:青霉素80万U,静脉点滴。当滴注2-3分钟后,患儿即烦躁不安、胸闷、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汗、发绀、脉搏细弱等,呈现过敏性休克状态。(14分)

请回答:(1)过敏性休克属哪型超敏反应?

(2)此型超敏反应参与的抗体和细胞主要有哪些?

(3)此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还有哪几种?

(4)临床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是什么?该药还有哪些临床用途?

2007年

3.患者,王某,因患化脓性扁桃体炎给予青霉素治疗。在用药过程中,患者突感胸闷、气急,继而出现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脉搏细弱,血压为50/30mmHg,诊断为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吸氧等,病情缓解。(16分)试分析:(1)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

(2)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是肾上腺素,为什么?

2006年

6.利用人工免疫来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内容。将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填入下表。(10分)

2005年

2.患者,王某,因化脓性阑尾炎在青霉素治疗过程中,发生了过敏性休克。

请回答:

(1)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

(2)如何防止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2004年

9.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

A.IgA

B.IgE

C.IgG

D.IgM

2.患者,男,20岁,血型为B型,因外伤致失血性休克急需输血,由于护士工作失误,误输入A型血,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为防止输血反应的发生,输血前应做交叉配血试验。(14分)

试分析:(1)该输血反应的发生机理。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六、七、八章

病毒概述、常见病毒、其他微生物(高考题)

2015年

36.关于乙型肝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球形颗粒具有双层衣壳

B.潜伏期血液不具有传染性

C.抗-HBc为非保护性抗体

D.抗-HBe对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014年

37.下列微生物不能垂直传播的是

A.HIV B.乙肝病毒C.葡萄球菌D.风疹病毒

39.造成流行性感冒流行的主要因素是

A.病毒发生变异B.病毒数量多

C.人对病毒免疫力低下D.病毒毒力强

2013年

36.下列不是AIDS主要预防措施的是

A.加强国境检疫

B.广泛开展预防AIDS的宣传教育

C.接种HIV疫苗

D.取缔暗娼、吸毒

41.引起鹅口疮的病原体是

A.皮肤癣真菌

B.黄曲霉菌

C.白假丝酵母菌

D.新生隐球菌

5.针对目前流感病毒H7N9的流行,简述流感病毒的抗原分型、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1.(本小题12分)患者,男性,50岁。患乙型肝炎20年。近一年来出现厌食、腹胀,腹逐渐膨隆,时有便血。乙肝五项检查结果:HBsAg(+)、HBeAg(+)、抗- HBs(-)、抗-HBe(-)/、HBc(+)。诊断为门脉性肝硬化。请回答:(1)HBV的核酸类型及传播途径。

(2)患者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

(3)门脉性肝硬化的肝功能障碍临床表现有哪些?

2012年

35.可作为HBV病毒复制及血液具有传染性的指标是

A.HBsAg

B.抗-HBs

C.HBeAg

D.抗-HBe

38.HIV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同性或异性间性行为

B.母婴垂直传播

C.日常生活的一般接触

D.输血或器官移植2011年

34.HIV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血液及输入血制品 B.性行为

C.母婴垂直D.生活密切接触

4.(本小题6分)狂犬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几年发病率有所提高,因其死亡率近100%而危害巨大。如果被狗咬伤后该如何防治狂犬病?

2010年

32.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是

A.乙型肝炎病毒

B.丙型肝炎病毒

C.甲型肝炎病毒

D.流感病毒

33.最易发生变异且在人群中造成大流行的病原微生物是

A.伤寒沙门菌

B.乙型肝炎病毒

C.艾滋病病毒

D.流感病毒

2.艾滋病已成为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提高全民卫生常识,有益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请简述艾滋病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4分)

2009年

31.最简单的病毒体是

A.核酸

B.衣壳

C.核衣壳

D.包膜

35.流感病毒最易发生变异的结构是

A.HA和NA

B.M蛋白

C.核衣壳

D.RNA多聚酶

4.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肝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乙肝的诊断十分重要,请列出乙肝病毒的三对抗原抗体系统,简述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6分)

2008年

41.最易引起流行性感冒大流行的病原体是

A.甲型流感病毒

B.乙型流感病毒

C.丙型流感病毒

D.副流感病毒

45.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不包括

A.输血

B.注射

C.呼吸道

D.母婴垂直传播2007年

25.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是

A.猩红热

B.扁桃体炎

C.咽峡炎

D.风湿热

28.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的肝炎病毒式

A.甲肝病毒

B.乙肝病毒

C.丙肝病毒

D.丁肝病毒2006年

32.对机体有保护作用的HBV抗体是

A.抗-HBs

B.抗-HBcIgM

C.抗-HBe

D.抗-HbcIgG

33.最容易发生抗原变异可在人群中造成大流行的微生物是

A.结核分枝杆菌

B.霍乱弧菌

C.流感病毒

D.麻疹病毒2004年

42.可经口感染的微生物是(不定项)

A.甲型肝炎病毒

B.霍乱弧菌

C.痢疾志贺菌

D.流感病毒

常见物质的检验

常见物质的检验(一)常见气体的检验 (二)常见离子的检验

下列各组中的物质,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KNO3 NaCl NaOH B. KOH Na2CO3 HCl C. KNO3 NaOH FeCl3 D. AgNO3 BaCl2 HNO3 体验思路:能否共存就是离子间能否反应,离子的鉴定也是利用其发生的复分解反应,B项CO32-和盐酸电离的H+反应放出气体,C项Fe3+和NaOH电离的OH-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D项Ag+和Cl-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故答案为A。 思考2:推断可能存在的离子 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Na2CO3、CuSO4、CaCl2、Na2SO4、NaCl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取部分该固体溶于水,可得到澄清的无色溶液,再向其中加入BaCl2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HNO3沉淀部分消失,回答: (1)该固体一定含有、一定不含、可能含; (2)写出其中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思路:物质的推断应该看成离子的推断,离子是由物质电离的,离子有物质必然有。由第一步得到澄清的无色溶液,推断无CuSO4因为它电离的Cu2+在溶液中为蓝色,加BaCl2产生白色沉淀且加硝酸后部分溶解,则必有两种以上沉淀,不溶的部分必为BaSO4,溶的部分为BaCO3,所以Na2CO3、Na2SO4一定有,又因为Na2CO3和CaCl2不能共存,所以CaCl2一定没有,剩下NaCl可能有。这样后面的两个反应也很明显了。 过程:(1)Na2CO3、Na2SO4;CuSO4、CaCl2;NaCl (2)略。 思考3:设计鉴别离子的试验方案 如上题,体验2中NaCl是可能含有的物质,请设计实验证明其是否存在。 思路:本实验实际为检验Cl-是否存在,所以很多同学马上想到:加入AgNO3溶液和稀硝酸,但却没有考虑到溶液中已经有CO32-和SO42-硝酸虽可溶解掉CO32-但AgSO4微溶于水且不溶于硝酸,在溶液中也可能会产生沉淀干扰Cl-检验,所以应先设计方案除去SO42-,这样就想到了先加 Ba(NO3)2溶液除去SO42-再加AgNO3溶液和稀硝酸就可以确定Cl-是否存在了。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免疫调节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免疫调节 1.[2019·全国卷III] (11分)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__(填“抗体”或“抗原”)。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________。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答案(11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抗体 (2)A、D(3分)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4)发作迅速、消退较快 解析(1)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四组小鼠分别用抗原甲和抗原乙进行刺激后,会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要产生再次免疫应答,则需再次注射与初次注射时相同的抗原,即A组和D组小鼠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初次免疫后,机体会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后,这些记忆细胞会迅速

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A组小鼠经抗原甲刺激后产生了相应的抗体,抗体分布在血清中,再次加入抗原甲后,抗体能够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 (4)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2018·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 C.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D.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 答案B 解析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形成效应T细胞,A错误;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机体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新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从而发挥免疫效应,B正确;健康人的T细胞如果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会被患者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攻击,C错误;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骨髓瘤细胞和针对某抗原的相应B细胞产生的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可生产大量的单克隆抗体,D错误。 3.[2017·全国卷Ⅰ]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答案C 解析若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乙酰胆碱或呼吸抑制剂,则第一次注射时小鼠就会出现相应症状。若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第一次注射不会引起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而在第二次注射时,小鼠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机体会发生过敏反应,释放组织胺,出现皮肤红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4.[2017·天津高考]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中学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

常见物质的检验、鉴别及气体的吸收方法 检验O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含量较多)检验空气等气体中含量较少的氧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现象:燃着的木条正常(继续)燃烧。(不使用带火星的木条,因为不能复燃) 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验满氧气:氧气已收集满。 排水法:若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则氧气已收集满。 鉴别O2、空气、N2(或CO2等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H2(或CO、CH4等可燃性气体):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几瓶气体中。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的气体是 O2,使燃着的木条正常燃烧的气体是空气,使燃着的木条火焰熄灭的气体N2是(或CO2),能被点燃产生蓝色火焰的气体是H2(或CO、CH4)。 用燃着的木条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 检验H2: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壁上有水珠凝结。 依次通过灼热的CuO和硫酸铜粉末。 现象:黑色的CuO变成红色,白色硫酸铜粉末变成蓝色。 验满氢气: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不能验满;排水法收集氢气验满方法与氧气相同。 检验H2O(水蒸气):通过硫酸铜粉末。现象:白色硫酸铜粉末变成蓝色。 吸收H2O(水蒸气):通过浓硫酸。(液体干燥剂吸水效果比固体干燥剂好) 检验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验满二氧化碳: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若燃着的木条火焰熄灭,则二氧化碳已收集满。(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吸收CO2:通过NaOH溶液。(吸收效果比石灰水好)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再向烧杯内倒入澄清石灰水。 检验CO:现象:发出蓝色火焰,烧杯壁上没有水珠凝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依次通过灼热的CuO和澄清石灰水。 现象:黑色氧化铜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检验CH4:用燃着的木条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再向烧杯内倒入澄清石灰水。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壁上有水珠凝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检验气体顺序:先通过硫酸铜粉末检验水蒸气,再通过某溶液检验其它气体。 如:检验塑料灼烧后生成的气体中含CO2和水蒸气的顺序:先将气体通过硫酸铜粉末(检验水蒸气)→再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CO2)。

高一化学:常见物质的检验

常见物质的检验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 [导入] 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

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 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 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Cl—: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讨论]在完成相关实验时,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请结合实验过程及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实验1:试纸为何要润湿?实验2:为何要加稀硝酸?实验3:为什么要加稀盐酸? [补充实验] 碳酸钾、碳酸钠分别与硝酸银、氯化钡溶液反应,并分别滴加酸溶液。 结论:氨气溶于水才能电离出OH—; 检验Cl—加入稀硝酸是为了避免CO32—的干扰; 检验SO42—加入稀盐酸是为了排除CO32—的干扰。 [小结] 什么是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应根据物质独有的特性,要求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可靠。 你还能回忆出哪些物质的检验方法呢? 要求:能够独立、准确地回顾出一些物质检验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归纳出有关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生回忆常见物质的检验:碳酸盐、酸、碱、淀粉、丝绸制品等。

免疫调节高考题

2010-2017年部分免疫调节高考题整理 (2010全国新课标卷T2)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 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D.一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答案】B 解析: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而效应T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2011高考大纲卷T5)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答案】C (2011年新课标卷T30)(10分)回答问题: (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_______(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 (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白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值、分化形成的_______细胞可以产生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________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上述免疫属于________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1)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含有? (2)B? 浆? 记忆? 特异性。 【解析】分泌蛋白先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初步合成,然后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依次进行加工、包装和运输。这反应了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协作,也是反应生物膜在结构与功能方面相互联系的实例。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鉴别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鉴 别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一)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1、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6]一氧化碳: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烧杯内壁无水珠生成,然后将烧杯迅速倒转,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一氧化碳. [7] 氮气:将燃烧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熄灭,然后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不变浑浊。 2、离子的检验. (1)酸液(H+):⑴用紫色石蕊试液或PH试纸 ⑵活泼金属(如:镁条、锌粒等) ⑶不溶性碱(如:氢氧化铜等) ⑷某些金属氧化物(如:铁锈) [5]碳酸盐(如:碳酸钠等) (2)碱液(OH-):⑴紫色石蕊试液或无色酚酞或PH试纸

⑵某些可溶性盐(如:硫酸铜、氯化铁) (3)盐酸和Cl-:用AgNO3溶液和稀HNO3,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4)硫酸和SO42-:硝酸钡溶液Ba(NO3)2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BaCl2 区别Cl-和SO42-:先用 Ba(NO3)2溶液再用AgNO3溶液 (5)CO32-:用盐酸和石灰水 (6)铵盐(NH4+):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7)Cu2+:用可溶性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8)Fe2+:用可溶性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9)Ca2+:用可溶性碳酸盐(如:碳酸钠)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钙离子 *相关例题 [1]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2]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3]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4]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五年真题】2020版高考生物:专题17 免疫调节(含答案)

专题十七免疫调节 考点一免疫系统的调节与功能 1.(2015·福建卷,2)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C.效应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死亡 D.促进T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依题意患者体内过度激活的效应T细胞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死亡而发病应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患者的胰岛素水平应低于正常水平,B 错误;效应T细胞直接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C错误;免疫增量剂促进T细胞增殖将导致效应T细胞数目增多,继而加重病情,D错误。 答案 A 2.(2015·天津卷,2)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 C.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鸡霍乱病原菌能引起鸡产生特异性免疫过程,所以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错误;在选择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是本来就存在的,而选择是定向的,第一次注射前,鸡中本来就存在抗性个体和非抗性个体,注射鸡霍乱病原菌后选择了抗性的个体,故抗性个体并非鸡霍乱病原菌诱导产生,B错误;第一次注射后,在抗原的刺激下,鸡体内产生

2010年经典高中物理模型--常见弹簧类问题分析

常见弹簧类问题分析 高考要求 轻弹簧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以轻质弹簧为载体,设置复杂的物理情景,考查力的概念,物体的平衡,牛顿定律的应用及能的转化与守恒,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此类命题几乎每年高考卷面均有所见.应引起足够重视. 弹簧类命题突破要点 1.弹簧的弹力是一种由形变而决定大小和方向的力.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时,要注意弹力的大小与方向时刻要与当时的形变相对应.在题目中一般应从弹簧的形变分析入手,先确定弹簧原长位置,现长位置,找出形变量x 与物体空间位置变化的几何关系,分析形变所对应的弹力大小、方向,以此来分析计算物体运动状态的可能变化. 2.因弹簧(尤其是软质弹簧)其形变发生改变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在瞬间内形变量可以认为不变.因此,在分析瞬时变化时,可以认为弹力大小不变,即弹簧的弹力不突变. 3.在求弹簧的弹力做功时,因该变力为线性变化,可以先求平均力,再用功的定义 进行计算,也可据动能定理和功能关系: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求解.同时要注意弹力做功的特点:W k =-(21kx 22-21kx 12),弹力的功等于弹性势能增量的负值.弹性势能的公式E p =2 1kx 2,高考不作定量要求,可作定性讨论.因此,在求弹力的功或弹性势能的改变时,一般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角度来求解. 下面就按平衡、动力学、能量、振动、应用类等中常见的弹簧问题进行分析。 一、与物体平衡相关的弹簧问题 1.(1999年,全国)如图示,两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 1和m 2,两轻质 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 1和k 2,上面木块压在上面的弹簧上(但不拴 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慢向上提上面的木块,直到它刚离 开上面弹簧.在这过程中下面木块移动的距离为( ) A.m 1g/k 1 B.m 2g/k 2 C.m 1g/k 2 D.m 2g/k 2 此题是共点力的平衡条件与胡克定律的综合题.题中空间距离的变化,要通过弹簧 形变量的计算求出.注意缓慢上提,说明整个系统处于一动态平衡过程,直至m 1离开上面的弹簧.开始时,下面的弹簧被压缩,比原长短(m 1 + m 2)g /k 2,而m l 刚离开上面的弹簧,下面的弹簧仍被压缩,比原长短m 2g /k 2,因而m 2移动△x =(m 1 + m 2)·g /k 2 - m 2g /k 2=m l g

2018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讲免疫调节检测

专题5第3讲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 1.巴西奥运会曾一度受到寨卡病毒的威胁。寨卡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无逆转录酶),新生儿小头症和其他神经系统病变的密集出现与其流行存在密切联系。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为了研究该病毒的致病机理,可用含有各种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大量培养该病毒B.该病毒被吞噬细胞识别处理的过程体现了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C.该病毒进入人体后会与浆细胞结合,从而抑制其增殖 D.若患者痊愈后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2.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 B.艾滋病、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会危及生命 D.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 3.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7N9中的“H”指红细胞凝集素,“N”指神经氨酸酶。目前已发现,H有18种形态,N有11种形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遗传物质发生变异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外 B.在患者体内,“H”和“N”属于抗原,可以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病毒在患者体内合成“H”和“N”时,所需要的原料都来自人体细胞 D.为患者注入治愈者的血清,可清除被感染的细胞,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4.如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①有特异识别功能,吞噬病菌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B.细胞②和细胞③都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C.免疫活性物质都来自免疫细胞,如图中的物质Ⅰ和物质Ⅱ D.细胞①将抗原呈递给细胞②,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5.根据现代免疫概念,下列物质属于抗原的是( ) A.给贫血患者输入同型红细胞悬液中的红细胞 B.自身生成的白细胞

经典高中物理模型--打木块模型之一

l v 0 v S v 0 A B v 0 A B v 0 l 滑块、子弹打木块模型之一 子弹打木块模型:包括一物块在木板上滑动等。μNS 相=ΔE k 系统=Q ,Q 为摩擦在系统中产生的热量。②小球在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竖直平面内弧形光滑轨道上滑动 :包括小车上悬一单摆单摆的摆动过程等。小球上升到最高点时系统有共同速度(或有共同的水平速度);系统内弹力做功时,不将机械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因此过程中系统机械能守恒。 例题:质量为M 、长为l 的木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现有一质量为m 的子弹以水平初速v 0射入木块,穿出时子弹速度为v ,求子弹与木块作用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解:如图,设子弹穿过木块时所受阻力为f ,突出时木块速度为V ,位移为S ,则子弹位移为(S+l)。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 0=mv+MV ① 由动能定理,对子弹 -f(s+l )=2022 121mv mv - ② 对木块 fs=0212-MV ③ 由①式得 v=)(0v v M m - 代入③式有 fs=2022)(21v v M m M -? ④ ②+④得 f l =})]([2121{21212121202202220v v M m M mv mv MV mv mv -+-=-- 由能量守恒知,系统减少的机械能等于子弹与木块摩擦而产生的内能。即Q=f l ,l 为子弹现木块的相对位移。 结论:系统损失的机械能等于因摩擦而产生的内能,且等于摩擦力与两物体相对位移的乘积。即 Q=ΔE 系统=μNS 相 其分量式为:Q=f 1S 相1+f 2S 相2+……+f n S 相n =ΔE 系统 1.在光滑水平面上并排放两个相同的木板,长度均为L=1.00m ,一质量 与木板相同的金属块,以v 0=2.00m/s 的初速度向右滑上木板A ,金属 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0.1,g 取10m/s 2。求两木板的最后速度。 2.如图示,一质量为M 长为l 的长方形木块B 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其右端放一质量为m 的小木块A ,m <M ,现以地面为参照物,给A 和B 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初速度 (如图),使A 开始向左运动,B 开始向右运动,但最后A 刚好没有滑离 B 板。以地面为参照系。 ⑴若已知A 和B 的初速度大小为v 0,求它们最后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⑵若初速度的大小未知,求小木块A 向左运动到最远处(从地面上看)到出发点的距离。

常见物质的检验与鉴别.docx

第一讲常见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1.掌握常见物质检验、分离和提纯的方法。2016,卷甲12T; 2.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鉴别。2015,卷Ⅰ26T(1)(2) 常见物质的检验[ 学生用书 P236] [ 知识梳理 ] 一、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①H +、② Fe3+、③ Fe2+、④ Al 3+、⑤ NH +4、⑥ Cu2+、 ⑦N a +、⑧ K +、⑨ Ag + 将上述符合相应现象的离子的代号填入下表: 试剂与方法现象被检离子产生红褐色沉淀② 产生白色沉淀→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③NaOH 溶液开始生成白色沉淀→加至过量沉淀溶解④ 生成蓝色沉淀⑥NaOH 溶液并加热生成可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⑤KSCN 溶液溶液呈红色②KSCN 溶液→氯水开始无明显现象,再加氯水或双氧水时溶液呈红色③盐酸→稀硝酸生成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⑨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①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⑦

火焰呈浅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⑧二、常见阴离子的检验 ①OH -、② Cl -、③ Br-、④ I-、⑤ SO24-、⑥ SO23-、⑦ CO23-、⑧ HCO -3、⑨ SiO 23-、⑩ AlO -2将上述符合相应现象的离子的代号填入下表: 先加氯化试剂与方法现象 先产生沉淀,后溶解,生成的气体能使品红溶 被检离子品红溶液⑥ 钡溶液,液褪色 再加稀盐品红溶液,澄清先产生沉淀,后溶解,生成的气体不能使品红 ⑦酸,生成石灰水溶液褪色,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的气体分无沉淀生成,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澄清石灰水⑧ 别通入 先加氯化钡溶液,再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浊 产生沉淀,且不溶于稀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 产生浅黄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 产生黄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 ⑤ ② ③ ④ 续表 试剂与方法 氯水,四氯化碳 石蕊试液酸碱指示剂 酚酞试液 稀盐酸 现象 下层呈橙色 下层呈紫红色 变蓝色 变红色 生成白色胶状沉淀 生成白色絮状沉淀,盐酸过量时溶解 被检离子 ③ ④ ① ⑨ ⑩ 三、常见气体的检验1.可燃性气体的检验

化学《中考专题复习常见物质的检验和鉴别》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专题复习 中考类型:选择题物质检验与鉴别(必考) 中考要求:综合应用:能够分析知识之间联系和区别;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能根据某些常见物质的性质进行物质的检验、鉴别和净化。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离子(物质)的鉴别方法 2:学会利用物质或离子的特性差异来区别物质(离子) 【学习过程】: 壱、构建动场: 现有失去标签的五瓶溶液,分别是氯化铁、硫酸铜、稀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钠溶液中的一种,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选择适当的方法和试剂把它们区别出来。(要求现象要明显,操作要尽量简便易行) 学生活动一:小组合作交流设计方案。 学生展示:小组展示设计的实验方案、方法。 【归纳总结】:常见物质的检验、鉴别方法。

4 3 学生活动二:【自主学习】重点知识:常见离子的检验 1. 硫酸根离子(SO 2-)的检验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先加入 ,观察是否有 ,再 加入 ,观察沉淀是否溶解。 2. 氯离子(Cl -)的检验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先加入 ,观察是否有 ,再 加入 ,观察沉淀是否溶解。 3. 碳酸根离子(CO 2-)的检验 在试管中加入Na 2CO 3 固体,然后加入稀盐酸,并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

3 4 , 有关的反应方程式: , 小结:碳酸根离子(CO 2-)的检验:取少量固体或溶液于试管中,先 加入 ,观察是否有 ,再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 灰水,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 4.铵根离子(NH + )的检验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 先加入 溶液、加热,闻是否有 气味产生,在试管口放一片湿润的 ,若变 色,则含有 铵根离子。 【典型例题讲解】 1.(07 济南)下列试剂中,能把 KOH 溶液、稀硫酸、CaCl 2 溶液一次鉴 别出来的是( ) A.KCl 溶液 B. K 2CO 3 溶液 C. NaNO 3 溶液 D.稀盐酸 2. (17 济南)某无色溶液 X 是稀盐酸、稀硫酸、NaOH 溶液、Na 2CO 3 溶 液中的一种,取三份等质量的 X 溶液, 向其中分別加入酚酞试液 、

高考生物试题分类汇编 免疫调节

2012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生物 专题16免疫调节 一、考纲要求内容: 1.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二、试题详解 1.(2012海南卷)16.关于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中存在T细胞 B.T细胞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 C.HIV感染人体可使T细胞数量下降 D.在抗原的刺激下T细胞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2(2012北京)4.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A. 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 B. 浆细胞产生杭体的作用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 效应T淋巴细胞的作用 3(2012重庆)3.麻疹病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B 【解析】疫苗作为抗原,具有大分子性,A错误;疫苗作为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

细胞免疫,也就是能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B正确;淋巴因子为T细胞释放,C错误;与抗体结合的病毒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过程,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4.(2012广东)5、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B .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 .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 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D .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5(2012四川)3.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处理方式检 测结果 实验组用肺癌细胞抗原处理M细胞后,分离出M细胞与胸腺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再分离出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 养部分淋巴细胞能杀伤肺癌细胞 对照组未经处理的胸腺淋巴细胞与肺癌细胞混合培养淋巴细胞均不能 杀伤肺癌细胞下列对该实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实验证明M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 B.经M细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 C.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增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的淋巴因子 D.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特异性识别肺癌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6(2012江苏)12.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 B.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D.大规模畜时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免疫力 【答案】B

2020年高考 一轮复习 人教版 免疫调节系 学案.doc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免疫调节系学案【最新考纲】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Ⅱ)。 考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见学生用书P147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免疫细胞的种类与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唾液、泪液、胃液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都不是体液,而属于黏膜的分泌物,是第一道防线。 (2)第一、二道防线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①防卫:抵制病原体的攻击。 ②监控:及时发现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 ③清除:将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作为抗原清除掉。 整合提升 巧记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诊断辨析 (1)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 细胞和B 细胞。( √ ) (2)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 ) (3)B 细胞和T 细胞的起源与发育场所均相同。( × ) (4)非特异性免疫因为是先天性的,所以要比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更重要和强大。( × ) 热图解读

如图为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③和①分别是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它们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________,之所以种类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④是________细胞,可由__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分化而来。 (3)吞噬细胞能参与第几道防线? (4)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吗?都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吗? 提示(1)B T 相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浆 B 记忆 (3)吞噬细胞可以直接吞噬杀灭病原体,是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同时吞噬细胞又参与第三道防线,能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 (4)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但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抗体和淋巴因子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而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考向一免疫细胞的来源和作用分析 1.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解析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B细胞和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细胞,普遍分布于血液和淋巴液中,B正确;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等,C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D正确。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检验方法

1.常见气体的检验 2.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Na+、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们的火焰分别呈黄色、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Mg2+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Mg(OH)2沉淀,该沉淀能溶于NH4Cl溶液。 (5)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6)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 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7)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8)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2Fe2++Cl2=2Fe3++2Cl- (9)Fe3+能与 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 Fe(SCN)3溶液,能与 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 (10)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 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

生成。 3.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 (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 (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9)HCO3-取含HCO3-盐溶液煮沸,放出无色无味CO2气体,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向HCO3-盐酸溶液里加入稀MgSO4溶液,无现象,加热煮沸,有白色沉淀 MgCO3生成,同时放出 CO2气体。 (10)PO43-含磷酸根的中性溶液,能与AgNO3反应,生成黄色Ag3PO4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 (11)NO3-浓溶液或晶体中加入铜片、浓硫酸加热,放出红棕色气体。 4.几种重要有机物的检验 (1)苯能与纯溴、铁屑反应,产生HBr白雾。能与浓硫酸、浓硝酸的混合物反应,生成黄色的苦杏仁气味的油状(密度大于1)难溶于水的硝基苯。 (2)乙醇能够与灼热的螺旋状铜丝反应,使其表面上黑色CuO变为光亮的铜,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乙醛。乙醇与乙酸、浓硫酸混合物加热反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饱和Na2CO3溶液,有透明油状、水果香味的乙酸乙酯液体浮在水面上。 (3)苯酚能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的三溴苯酚沉淀。能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紫色溶液。 (4)乙醛能发生银镜反应,或能与新制的蓝色Cu(OH)2加热反应,生成红色的 Cu2O沉淀。 5.用一种试剂或不用试剂鉴别物质 用一种试剂来鉴别多种物质时,所选用的试剂必须能和被鉴别的物质大多数能发生反应,而且能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常用的鉴别试剂有FeCl3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稀H2SO4、Cu(OH)2悬浊液等。 不用其他试剂来鉴别一组物质,一般情况从两个方面考虑: ①利用某些物质的特殊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等),首先鉴别出来,然后再用该试剂去鉴别其他物质。 ②采用一种试剂与其他物质相互反应的现象不同,进行综合分析鉴别。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二) 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 教学目的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实验现象分析和实验数据处理等方法 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教具准备【实验1、2、3、4仪器、试剂】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怎样检验某固体物质是否为碳酸盐? 2、怎样区别纤维与蛋白质? 讲述可以根据不同原子、分子或离子的某些特征反应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讲授新课】 一、物质检验的要求和步骤: 讲述物质的检验——根据其目的和要求的不同,通常可分为: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 1、鉴定、鉴别和推断的比较 不同点相同点 鉴定一定要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对其组成进行全分析,对于离子化 合物而言,即不仅要检出阳离子,又要检出阴离子:如鉴定某一 物质是否是硫酸钾。 均要根据待检物质的 特征反应,选用适当 的试剂和方法,准确 观察反应中颜色变 化、沉淀的生成或溶 解、气体的生成、焰 色等现加以判定。 鉴 别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进行区别的过程。 推断通过已知实验事实,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理,确认被检验是什么物质或什么物质可能存在,什么物质一定不存在的过程。 2、物质检验时对反应的一般要求――所用方法简便,反应现象明显: (1)反应要有良好的选择性,反应速率要快,并能反应完全。 (2)反应要有明显的外部特征:如溶液颜色的改变,沉淀的生成或溶解、气体的生成等。(3)要排除干扰物质的影响。 3、物质检验的基本步骤: (1)对试样进行外观观察:主要目的是利用被检验物质的颜色和状态,对可能含有的组分进行推断,进而排除某些组分存在的可能性。 (2)试样的准备:不论是固体试样,还是液体试样,都只能取少量用于配制溶液或用于检验。(3)检验:各取少许溶液,根据要求在试样中加入已知成分和性质的试剂,并根据所发生的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考真题分类题库2018年知识点13免疫调节含解析

知识点13 免疫调节 1.(2018·江苏高考·T9)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 C.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D.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 【解析】选B。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及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相关知识。T淋巴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效应T细胞是T淋巴细胞在内环境中遇到抗原刺激分化而来,A项错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中,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受到抗原刺激而迅速增殖分化有关,B项正确;人体器官移植或细胞移植需要进行配型,否则会出现免疫排斥反应,反而不能达到增强免疫的效果,C项错误;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只需将筛选出的特定的杂交瘤细胞大量培养即可,而不一定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D项错误。 2.(2018·北京高考·T29)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 (1)癌细胞具有无限__________的特点。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可激发机体的__________系统发挥清除作用。 (2)研究人员进行的系列实验如下: 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 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 实验一: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iPSC、DB7(一种癌细胞)和MEF(一种正常体细胞) 细胞细胞与抗体的结合率(%)血清iPSC DB7 MEF 免疫组77 82 8 空白组10 8 9 ①比较表中iPSC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的结果可知,免疫组的数值明显__________空白组的数值,说明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②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DB7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综合表中全部数据,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iPSC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__________免疫。 (3)研究人员另取小鼠进行实验,验证了上述推测。下图为实验组的实验过程及结果示意图。请在下图中选择A或B填入④处,从C~F中选择字母填入①~③处。 (4)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__________。 【解析】(1)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可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