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处理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烧结过程物理化学反应课件PPT

平衡水分:
当一种物料与一定温度及湿度的空气接触时,物料势必会放出 或吸收一定量的水分,物料的含水量会趋于一定值。此时,物 料的含水量称为该空气状态下的平衡水分。
平衡水分代表物料在一定空气状态下的干燥极限,即用热空气 干燥法,平衡水分是不能去除的
2021/3/10
6
5.1 水分在烧结过程中的行为与作用
2021/3/10
9
5.1 水分在烧结过程中的行为与作用
(五)水分的冷凝
烧结过程水汽的冷凝现象 由于废气一步降低,致使其水蒸气分压(Pg)大于物料表面上的饱和蒸汽 压(Ps)废气中的水汽再次返回到物料中,即在物料表面冷凝下来,导 致烧结料层中部分物料超过原始水分,而形成所谓“过湿带”。
烧结废气的露点约60℃左右。
物
的 矿 化
KHCa总 O C Ca a游 总 O O Ca残 O 10 %0
与烧结温度,石灰石和矿石粒度,碱 度或矿石与熔剂的比例等有关
2021/3/10
15
5.2 烧结过程中固体物料的分解
(三)氧化物的分解
2M2O (s)2M (s)O2 H 0
K P p
O2(M2O)
当Po2>P'o2 ΔG<0,氧化物分解; 当Po2<P'o2 ΔG>0,氧化物生成; 当Po2=P'o2 ΔG=0, 体系趋于平衡;
2021/3/10
17
5.3 烧结过程中氧化物的还原及氧化
(一)铁氧化物的还原
(1)标准状态下还原反应的热力学条件
MO+N=M+NO
利用氧势图进行分析,凡位于下图 下面的元素,都能够还原在它上面 的一些元素的氧化物。
在氧势图上CO的生成自由能曲线与众不同的走向,
物理化学处理PPT课件

③孔口直径约为9~12 mm,设于支管两侧,与垂线呈 45O角向下交错排列。
④干管横截面与支管总横截面之比应大于1.75~2.0。当 干管直径于300mm时,干管顶部也应开孔布水,并 在孔口上方设置挡板。
⑤孔口总面积与滤池面积之比称为开孔比,其值可按下
式计算:
f 100% Q / v 1 100% q 100%
生水头损失的主要部分。
d80——通过滤料重量80%的筛孔孔径(mm) 反映粗颗粒尺寸 不均匀系数K80——表示粗细颗粒差别的大小或不均匀程度。 (通常要求K80 <2.0)
砂粒级配对滤池的运行的影响 :
砂样颗粒大小K80越大,则大小颗粒差别越大, 颗粒越不均匀。这对过滤和反冲洗都会产生不利 影响,因为K80较大时,大小颗粒掺杂的结果,过 滤时会降低滤料层的孔隙率,影响滤层的含污能 力以及增加过滤时的阻力,反冲洗满足细颗粒膨 胀要求,粗颗粒将得不到很好清洗;若为满足粗 颗粒膨胀要求,则细颗粒可能被冲出池外。
F
Q / q 1000
1000v
大阻力配水系统构造尺寸计算的依据
f
o
2
f
na
2
0.29
式中:ω0 —干管截面积,m2 ωa —支管截面积,m2 f—配水系统孔口总面积,m2
上式说明:①大阻力配水系统配水的均匀性只与干管 截面积、支管截面积、支管个数、孔口总面积等有关, 而与其它因素无关。②当将对冲洗效果产生影响。
滤料组成 不均匀系数
K80 <2.0 <2.0
<2.0
<1.7
<1.5
<1.7
厚度 (mm)
700 300~400
400 450 230 70
物理化学整理PPT0-25393页PPT

pVZnRT pVmZRT
(1) Z的意义:压缩因子。Z与1的差值 代表气体对理想气体的偏差 程度,理想气体的Z=1。
pVZnRT pVmZRT
(2) 如何求Z:Z不是特性参数,随气体状态而改变 Z = f(T, p)
Z pVm 代入对比参数 ( pcpr)(VcVr)
RT
R(TcTr )
启示:f (pr, Vr, Tr)=0。即不同气体如果它们具有相同的pr 和Tr,则Vr必相同。称它们处在相同对比状态。
2. 对比状态原理: 处在相同对比状态的各种气体(乃至 液体),具有相近的物性(如摩尔热容、 膨胀系数、压缩系数、黏度等)。
三、用压缩因子图计算实际气体 (Calculation of real gases with compression factor figure)
2. 分压定律: 对理想气体混合物
pBpBx nVR xB T(nB V )xR TnB V RT
∴ 在理想气体混合物中,任意组 分气体的分压等于同温下该气体 在容器中单独存在时的压力
§1-2 实际气体 (Real gas)
一、实际气体状态方程 (Equation of state for real gas)
z
xy xz zxxy
大纲(一) 气体的PVT关系
•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2、理想气体混合物 • 3、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 • 4、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 5、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大纲 考试要求
(一) 气体的PVT关系 •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混合气体的性质
pcVc RTc
prVr Tr
Zc
prVr Tr
∴ Zf(Zc,pr,Tr)
Zc: Critical compression factor
(1) Z的意义:压缩因子。Z与1的差值 代表气体对理想气体的偏差 程度,理想气体的Z=1。
pVZnRT pVmZRT
(2) 如何求Z:Z不是特性参数,随气体状态而改变 Z = f(T, p)
Z pVm 代入对比参数 ( pcpr)(VcVr)
RT
R(TcTr )
启示:f (pr, Vr, Tr)=0。即不同气体如果它们具有相同的pr 和Tr,则Vr必相同。称它们处在相同对比状态。
2. 对比状态原理: 处在相同对比状态的各种气体(乃至 液体),具有相近的物性(如摩尔热容、 膨胀系数、压缩系数、黏度等)。
三、用压缩因子图计算实际气体 (Calculation of real gases with compression factor figure)
2. 分压定律: 对理想气体混合物
pBpBx nVR xB T(nB V )xR TnB V RT
∴ 在理想气体混合物中,任意组 分气体的分压等于同温下该气体 在容器中单独存在时的压力
§1-2 实际气体 (Real gas)
一、实际气体状态方程 (Equation of state for real gas)
z
xy xz zxxy
大纲(一) 气体的PVT关系
•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2、理想气体混合物 • 3、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 • 4、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 5、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大纲 考试要求
(一) 气体的PVT关系 •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混合气体的性质
pcVc RTc
prVr Tr
Zc
prVr Tr
∴ Zf(Zc,pr,Tr)
Zc: Critical compression factor
物理化学ppt课件

态函数就有单一定值,状态不变它不变)。
状态改变了,不一定所有性质都改变,但性质改 变了,状态一定改变。
例:理气的等温过程:(P1,V1)→(P2,V2) 状态改变了,T不变
3 状态改变时,状态函数的变化量只与变化的始末 态有关,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14
状态函数在数学上具有全微分的性质。
若x为状态函数,系统从状态A变化至状态B:
经验定律特征: 1. 是人类的经验总结,其正确性由无数次实验事实
所证实; 2. 它不能从逻辑上或其他理论方法来加以证明(不
同于定理)。
4
4.热力学研究方法
严格的数理逻辑的推理方法,即演绎法 (1) 广泛性:只需知道体系的起始状态、最 终状态,过程进行的外界条件,就可进行相 应计算;而无需知道反应物质的结构、过程 进行的机理,所以能简易方便地得到广泛应 用。
Ⅱ AⅠB
有: xⅠ xⅡ xⅢ xB xA
xA Ⅲ xB
dx 0
AB A
微小变化
若如x,理y想,气z皆体为:状V态函nR数T,且即z:=Vf(x,fy)(,p,T则) :
p
15
16字口诀: 异途同归,值变相等;周而复始,数值还原。
☻单值、连续、可微的函数――具全微分性质
z z( x, y )
1.2 热和功
热(heat)
体系与环境之间因温差而传递的能量称为热, 用符号Q 表示。
功(work)
体系与环境之间传递的除热以外的其它能量都 称为功,用符号W表示。功可分为体积功W和 非体积功W’两大类。
符号规定: 系统吸热,Q>0;系统放热,Q<0 。 系统得功,W>0;系统做功,W<0。
23
热和功的特点:
状态改变了,不一定所有性质都改变,但性质改 变了,状态一定改变。
例:理气的等温过程:(P1,V1)→(P2,V2) 状态改变了,T不变
3 状态改变时,状态函数的变化量只与变化的始末 态有关,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14
状态函数在数学上具有全微分的性质。
若x为状态函数,系统从状态A变化至状态B:
经验定律特征: 1. 是人类的经验总结,其正确性由无数次实验事实
所证实; 2. 它不能从逻辑上或其他理论方法来加以证明(不
同于定理)。
4
4.热力学研究方法
严格的数理逻辑的推理方法,即演绎法 (1) 广泛性:只需知道体系的起始状态、最 终状态,过程进行的外界条件,就可进行相 应计算;而无需知道反应物质的结构、过程 进行的机理,所以能简易方便地得到广泛应 用。
Ⅱ AⅠB
有: xⅠ xⅡ xⅢ xB xA
xA Ⅲ xB
dx 0
AB A
微小变化
若如x,理y想,气z皆体为:状V态函nR数T,且即z:=Vf(x,fy)(,p,T则) :
p
15
16字口诀: 异途同归,值变相等;周而复始,数值还原。
☻单值、连续、可微的函数――具全微分性质
z z( x, y )
1.2 热和功
热(heat)
体系与环境之间因温差而传递的能量称为热, 用符号Q 表示。
功(work)
体系与环境之间传递的除热以外的其它能量都 称为功,用符号W表示。功可分为体积功W和 非体积功W’两大类。
符号规定: 系统吸热,Q>0;系统放热,Q<0 。 系统得功,W>0;系统做功,W<0。
23
热和功的特点:
物理化学幻灯片PPT课件

大体而言,物理化学为化学诸分支中,最讲求数值精确和 理论解释的学科。
.
2
物理化学的形成
物质的化学运动形式和物理运动形式是相互联系的。早期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并没有 十分明确的分工。化学家波义耳在物理学上曾做出十分重要的贡献;而物理学家牛顿 在化学上虽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但却全盘接受了波义耳的化学思想,他用在炼金术 和化学上的时间比用在物理学上的时间还多。既是物理学家又是化学家的罗蒙诺索夫 就曾使用过“物理化学”这一术语,还提出了这门学科的性质和研究范围。
1887年,阿累尼乌斯提出电解质稀溶液的电离理论
.
24
关于电化学
一个伽凡尼电池, 两个电极用盐桥连 接以传递离子。外 电路中产生电流。
.
25
科学家的故事
1800年,伏打用锌片与铜片夹以盐水浸湿的纸 片叠成电堆产生了电流,这个装置后来称为伏打电堆 ,他还把锌片和铜片放在盛有盐水或稀酸的杯中,放 多这样的小杯子中联起来,组成电池。他指出这种电 池“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电”,“不预先充电 也能给出电击”。
物理化学
PHYSICAL CHEMISTRY
胡泽伟 杨 靓
.1Leabharlann 物理化学是什么?物理化学是一门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物质体系化学行为的原 理、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近代化学的原理根基。
物理化学家关注于分子如何形成结构、动态变化、分子光 谱原理、平衡态等根本问题,涉及的物理学有静力学、动 力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等。
初步发现
1748年法国人诺勒发现渗透现象 1827年法国人杜特罗夏定量测定了渗透压
1877年德国浦菲弗发现 PV = KT(K 为常数)
进一步发展
1886年范霍夫建立起稀溶液理论
揭示出拉乌尔公式中常数的热力学意义
.
2
物理化学的形成
物质的化学运动形式和物理运动形式是相互联系的。早期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并没有 十分明确的分工。化学家波义耳在物理学上曾做出十分重要的贡献;而物理学家牛顿 在化学上虽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但却全盘接受了波义耳的化学思想,他用在炼金术 和化学上的时间比用在物理学上的时间还多。既是物理学家又是化学家的罗蒙诺索夫 就曾使用过“物理化学”这一术语,还提出了这门学科的性质和研究范围。
1887年,阿累尼乌斯提出电解质稀溶液的电离理论
.
24
关于电化学
一个伽凡尼电池, 两个电极用盐桥连 接以传递离子。外 电路中产生电流。
.
25
科学家的故事
1800年,伏打用锌片与铜片夹以盐水浸湿的纸 片叠成电堆产生了电流,这个装置后来称为伏打电堆 ,他还把锌片和铜片放在盛有盐水或稀酸的杯中,放 多这样的小杯子中联起来,组成电池。他指出这种电 池“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电”,“不预先充电 也能给出电击”。
物理化学
PHYSICAL CHEMISTRY
胡泽伟 杨 靓
.1Leabharlann 物理化学是什么?物理化学是一门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物质体系化学行为的原 理、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近代化学的原理根基。
物理化学家关注于分子如何形成结构、动态变化、分子光 谱原理、平衡态等根本问题,涉及的物理学有静力学、动 力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等。
初步发现
1748年法国人诺勒发现渗透现象 1827年法国人杜特罗夏定量测定了渗透压
1877年德国浦菲弗发现 PV = KT(K 为常数)
进一步发展
1886年范霍夫建立起稀溶液理论
揭示出拉乌尔公式中常数的热力学意义
(推荐)《物理化学课件》PPT课件

23
p 1 C1 p
V p*p VmC VmC p*
V—T、p下质量为m的吸附剂吸附达平衡时吸附气体的体积; Vm—T、p下质量为m的吸附剂盖满一层时吸附气体的体积; p*—被吸附气体在温度T时成为液体的饱和蒸气压; C—与吸附第一层气体的吸附热及该气体的液化热有关的常数。
BET公式的重要应用是测定和计算固体吸附剂的比表面积。
lnn1 n2
L RV T(0)(h2h1)g
式中,n1和n2分别是高度为h1和h2处粒子的浓度,ρ和ρ0 分别是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密度,V是单个粒子的体积, g是重力加速度。
41
如果分散粒子比较大,布朗运动不足以克服沉降作用时, 粒子就会以一定速度沉降到容器的底部。
f1 43r3(0)g
半径为r,速率为u的球体在粘度系数为η的介质中运动时所 受阻力为
(1)电动现象
在外电场作用下,分散相与分散介质发生相对移动的现象, 称为溶胶的电动现象。
电泳:在电场作用下,固体的分散相粒子在液体介质中作 定向移动。
电渗:在电场作用下,固体的分散相粒子不动,而液体介
质发生定向移动。
43
44
(2)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 1.吸附 如果溶液中有少量电解质,那么溶胶粒子就会吸附离子。
K b*
RT
此式表明,吸附量为一恒定值,不再随浓度而变化,吸附 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1 A
L
31
(4)表面膜 溶液表面正吸附现象不只可以在气-液界面上发生,它可以 在任意两相界面,如气-固、液-液、液-固界面上均可以发 生上述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相对浓集和定向排列,其亲水的 极性基朝向极性较大的一相,而憎水的非极性基朝向极性 较小的一相。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制备各种具有特殊功用 的表面膜。
p 1 C1 p
V p*p VmC VmC p*
V—T、p下质量为m的吸附剂吸附达平衡时吸附气体的体积; Vm—T、p下质量为m的吸附剂盖满一层时吸附气体的体积; p*—被吸附气体在温度T时成为液体的饱和蒸气压; C—与吸附第一层气体的吸附热及该气体的液化热有关的常数。
BET公式的重要应用是测定和计算固体吸附剂的比表面积。
lnn1 n2
L RV T(0)(h2h1)g
式中,n1和n2分别是高度为h1和h2处粒子的浓度,ρ和ρ0 分别是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密度,V是单个粒子的体积, g是重力加速度。
41
如果分散粒子比较大,布朗运动不足以克服沉降作用时, 粒子就会以一定速度沉降到容器的底部。
f1 43r3(0)g
半径为r,速率为u的球体在粘度系数为η的介质中运动时所 受阻力为
(1)电动现象
在外电场作用下,分散相与分散介质发生相对移动的现象, 称为溶胶的电动现象。
电泳:在电场作用下,固体的分散相粒子在液体介质中作 定向移动。
电渗:在电场作用下,固体的分散相粒子不动,而液体介
质发生定向移动。
43
44
(2)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 1.吸附 如果溶液中有少量电解质,那么溶胶粒子就会吸附离子。
K b*
RT
此式表明,吸附量为一恒定值,不再随浓度而变化,吸附 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1 A
L
31
(4)表面膜 溶液表面正吸附现象不只可以在气-液界面上发生,它可以 在任意两相界面,如气-固、液-液、液-固界面上均可以发 生上述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相对浓集和定向排列,其亲水的 极性基朝向极性较大的一相,而憎水的非极性基朝向极性 较小的一相。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制备各种具有特殊功用 的表面膜。
中科大物理化学优质ppt课件下载

五、涉及相关研究领域的一些较有影响的机构 理论化学(量子化学):吉林大学(唐敖
庆);北京大学(徐光宪);北师大、上 海冶金所、复旦大学等。
反应动力学:中科院化学所(朱起鹤)、 大连化物所(何国钟)等。
电化学:武汉大学(查全性),厦门大学 (田昭武),南京大学(高鸿),北京大 学(高小霞)等。
本课程主要应用了热力学方法和统计力 学方法,至于量子力学方法,主要在物 质结构部分(本课程不包括)涉及。
八、课程的基本内容
物理化学的内容非常广泛,有些分支实际上已 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例如:化学热力学、 反应动力学、胶体化学、表面化学、电化学 等等。本课程只把它们作为某些章节进行初 步介绍。
• 当新的事实与原先旧有的理论发生矛盾, 即不能为旧理论所解释时,就必须修正 旧理论,甚至抛弃旧理论而重新建立新 理论。如此,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又 深了一步。
• 例如:从牛顿力学 量子力学,即宏 观到微观的发展。
3. 充分重视实验事实
在物理化学研究中,由于其研究 对象的特殊性(化学现象),所 以应当充分重视实验事实的重要 性。
这就需要人们根据物质结构的知识,在 合成所需性能的新材料方面提供方向和 线索;
要了解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本质问题, 必须了解物质的内部结构,这些问题的 研究是物理化学的另一分支— 物质结构。
• 以上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是实现化学、 化工新工艺的理论基础;物理化学的研究 成果,对现代基本化学工业的整个生产过 程的建立,起到重要的作用。
理论化学、结构化学实验室(量子化学) 低维化学物理(表面与催化实验室) 胶体电化学实验室
七、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1.一般实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首先观察现象,或在一定条件下重现
自然现象 — 实验,从大量的实际、 实验事实,总结出它的规律性,再以 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 — 定律。
工业废水处理知识PPT演示课件

航天推进剂使用《航天推进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374-93
磷肥工业《磷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5580-95
烧碱、聚氯乙烯工业《烧碱、聚氯乙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 准》GB15581-95
2024/3/9
18
污染物其性质与控制方式分为:
第一类污染物:指总汞、烷基汞、总镉、总铬、六 价铬、总砷、总铅、总镍、苯并()芘、总铍、总银、 总 放射性和放射性等毒性大、影响长远的有毒物质。
1073 (61.1%)684 (38.9%) 806 (53.8%)693 (46.2%)
1999 1389 692 (49.8%)697 (50.2%)
2000 1445 704.5 (48.8%)740.5(51.2%)
工业3/9
11
我国在60年代开始污染治理,到90年代已经修 建了3万多套工业废水处理设施。但未能充分发 挥效益。原因:
(1)技术:由于设计和技术原因,导致处理效 率低下,也缺少工业废水处理设计规范、严格的 设计审核制度和资格审查制度,运行和维修存在 困难。
(2)管理:主管部门对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缺乏 了解:企业废水处理设施未纳入企业管理计划; 基层环保人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上层次低。
2024/3/9
12
(3)设备方面:环保设备厂技术 弱,材料质量不过关,售后服务 差,一旦设备损坏就放置。
2024/3/9
4
另外还可以根据处理难易 程度和危害性分:
(1)易处理危害性小的废水 (2)易生物降解无明显毒性的废
水 (3)难生物降解又有毒性的废水。
2024/3/9
5
(二)工业废水造成环境污染的种类: 含无毒物质的有机废水和无机废水的污染; 含有毒物质的有机废水和无机废水的污染; 含有大量不溶性悬浮物废水的污染; 含油废水产生的污染; 含高浊度和高色度废水产生的污染; 酸性和碱性废水产生的污染; 含有多种污染物质废水产生的污染; 含有氮、磷等工业废水产生的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
EA
图 44--22 相互作用势能与颗粒距离关系
(a)双电层重叠; (b)势能变化曲线
胶体的布朗运动能量大于排斥能峰时,胶体颗粒 能发生凝聚。
以上理论称为DLVO理论。 只适用于憎水性胶体,由德加根(Derjaguin)
兰道(Landon)(苏联,1938年独立提出〕,伏维 (Verwey)、奥贝克(Overbeek)(荷兰,1941年 独立提出)。
4、 硫酸铝的混凝机理
不同pH条件下,铝盐可能产生的混凝机理不同。何种作 用机理为主,决定于铝盐的投加量、pH、温度等。
实际上,几种可能同时存在。
pH<3 简单的水合铝离子起压缩双电层作用;
pH=4-5 多核羟基络合物起吸附电性中和;
pH=6.5-7.5 氢氧化铝起吸附架桥;
如果分子量不同的两种高分子物质同时投入水中,分子 量大者优先被胶粒吸附;如果先让分子量较低者吸附然后再 投入分子量高的物质,会发现分子量高者将慢慢置换分于量 低的物质。在给水处理中,因天然水的pH值通常总是大于3, 故压缩双电层作用甚微。
5、影响水混凝的主要因素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 ①原水性质,包括水温、水化学特性、杂质
性质和浓度等; ②投加的凝聚剂种类与数量; ③使用的絮凝设备及其相关水力参数。
(1) 水温影响
水温低时,通常絮凝体形成缓慢,絮凝颗粒细小、 松散,凝聚效果较差。其原因有: ①无机盐水解吸热; ②温度降低,粘度升高――布朗运动减弱; ③水温低时,胶体颗粒水化作用增强,妨碍凝聚; ④水温与水的pH值有关。
(一) 水中胶体的稳定性
胶体稳定性:是指胶体粒子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悬 浮状态的特性。
❖胶体稳定性分“动力学稳定性”和“聚集稳定”两 种。
❖动力学稳定性:无规则的布朗运动强,对抗重力影 响的能力强。
❖聚集稳定性包括:①胶体带电相斥(憎水性胶体); ②水化膜的阻碍(亲水性胶体)
❖ 在动力学稳定性和聚集稳定两者之中,聚集稳定 性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起关键作用。
(2)吸附-电性中和 Adsorption-charge neutralization 这种现象在水处理中出现的较多。指胶核表面
直接吸附带异号电荷的聚合离子、高分子物质、胶 粒等,来降低电位。其特点是:当药剂投加量过多 时,电位可反号。
2.吸附架桥 Polymer bridge formation 吸附架桥作用是指高分子物质和胶粒,以及胶粒与 胶粒之间的架桥。
(二 混凝机理
1.电性中和作用机理
(1)压缩双电层
加入电解质,形成与反离子同电荷离子, 产生压缩双电层作用,使ξ电位降低,从而胶 体颗粒失去稳定性,产生凝聚作用。
压缩双电层机理适用于叔采-哈代法则, 即:凝聚能力离子价数6。
该机理认为电位最多可降至0。因而不 能解释以下两种现象:①混凝剂投加过多, 混凝效果反而下降;②与胶粒带同样电号的 聚合物或高分子也有良好的混凝效果。
滑动面
胶 核
の
Ⅱ
ζ
Ⅰ
δd
图44--1 胶体双电层结构示意
1. 胶体颗粒的双电层结构
❖ 胶核(胶体分子聚合而成的胶体微粒),表面吸附 了某种离子(电位形成离子)而带电,由于静电引 力,势必吸引溶液中异号离子到微粒周围(反离 子),这些反离子同时受到静电引力和热运动扩散 力。
❖ 吸附层Stern layer(随胶核一起运动)―― 靠近胶 核表面处,异号离子浓度大,结合紧密
(2) 水的pH和碱度影响
水的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程度,与混凝剂种类 有关。混凝时最佳pH范围与原水水质、去除对象 等密切有关。 当投加金属盐(铝盐、铁盐)类混凝剂时,其水解 会生成H+,但水中碱度有缓冲作用,当碱度不够时 需要投加石灰。
石灰投量估算方法: Al2(SO4)3+3H2O+3CaO=2Al(OH)3+3CaSO4 可见,投加1mmol/LAl2(SO4)3的需石灰3mmol/L。 [CaO]=3[a] – [x] + [δ] (3-13) 式中[CaO]:纯石灰CaO投量,mmol/L; [a]:混凝剂投量,mmol/L; [x]:原水碱度,按mmol/L,CaO计; [δ]:保证反应顺利进行的剩余碱度,一般取0.250.5mmol/L(CaO)。(不可过量!) 一般石灰投量通过试验决定。
能,分别由静电斥力与范德华引力产生。
❖ 图中可看画出胶体颗粒的相互作用势能与距离之间 的关系。当胶体距离x<oa或x>oc时,吸引势能占 优势;当oa <x< oc时,排斥势能占优势;当x=ob 时,排斥势能最大,称为排斥能峰Emax。
排
斥
r
r
势
Er
能
ER
E
Emax
(a)
0a
c
间距x
吸
引
Ea
势
=0时称等电状态.此时排斥势能消失
❖ ξ电位:胶体滑动面上的电位,称作动电位。
❖ 带负(正)电荷的胶核表面与扩散于溶液中的正 (负)电荷离子正好电性中和,构成双电层结构 (The electrical double layer)。
❖ ξ越大,扩散层越厚,胶体颗粒斥力大,稳定性 强。
❖ 2. 胶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
胶体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于排斥能与吸引
❖ 扩散层Diffuse layer(大部分运动时被甩掉,甩掉 后剩下的面,叫滑动面)―― 离胶核远,反离子浓 度小,结合松散。
结构式:
反离子层
胶核+吸附层 +扩散层
胶粒
胶团
滑动面上的电位,称为电位,决定了憎
水胶体的聚集稳定性。也决定亲水胶体的水 化膜的阻碍,当ξ电位降低,水化膜减薄及至 消失。
❖ ψ电位 :胶核表面上与外层溶液内部之间形成的 总电位差。
高分子絮凝剂投加后,可能出现以下两个现象:
①高分子投量过少,不足以形成吸附架桥;
②投加过多,会出现“胶体保护”现象,见下图。
胶粒 高分子 胶粒
胶粒 排斥
高分子 排斥
高分子
图 46--35 架桥模型示意
图 46--46 胶体保护示意
3.网捕或卷扫
金属氢氧化物在形成过程中对胶粒的网捕与
卷扫。所需混凝剂量与原水杂质含量成反比,即当 原水胶体含量少时,所需混凝剂多,反之亦然。
物理化学处理
v 一、 混凝机理
❖ 混凝:水中胶体粒子以及微小悬浮物的聚集过 程称为混凝,是凝聚和絮凝的总称。
❖ 凝聚coagulation :胶体失去稳定性的过程称 为凝聚。
❖ 絮凝flocculation :脱稳胶体相互聚集称为絮 凝。
❖ 混凝过程涉及:①水中胶体的性质;②混凝剂 在水中的水解;③胶体与混凝剂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