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室生物安全与防护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是一项涉及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对象、环境和社会的安全工作,关系到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为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防护结合预防为主,防护结合是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应从源头上预防生物危害,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严格执行实验室操作规程,做到规范操作;配备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和个体防护装备,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过程中不受生物危害的影响。
2. 分类管理,分级防护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应根据实验生物材料的危害程度、实验操作的复杂性、实验环境的安全性等因素,实行分类管理,分级防护。
实验室生物安全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
一级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最为简单,四级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最为严格。
实验室应根据实验生物材料的危害程度和实验操作的复杂性,选择合适的生物安全等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 全面防护,重点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应全面考虑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对象、环境和社会的安全,采取全面的防护措施。
全面防护包括:实验室个体防护装备的配备和使用,如生物安全服、防护眼镜、口罩、手套等;实验室环境的安全保障,如生物安全柜、实验室通风系统、消毒设施等;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如实验废液、实验废物等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如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报告、调查、处理和总结等。
4. 科学规范,严格监督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应遵循科学规范,严格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个体防护要求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个体防护要求一、基本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的PPE应符合《个体防护装备配备的基本要求》(GB/T 29510—2013):1.实验活动过程中存在感染性危害因素时,实验人员应佩戴PPE。
2.依据风险评估结果购置和配备相应的PPE。
3.实验室应为实验人员购置、配备、发放具有相应防护功能的PPE。
4.为实验人员购置、配备、发放和使用的PPE 除符合安全性能要求外,应兼顾舒适、方便和美观。
5.需要配备多种防护装备时,应考虑使用的兼容性和功能替代性,避免防护失效。
二、生物安全实验室PPE 使用原则(一)BSL-1实验室在BSL-1实验室进行有害材料操作时应戴手套,穿戴工作服,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必要时,如从液氮中取物品、超声处理、细胞破碎处理等戴面屏、口罩或眼罩、耳部防护用品等。
操作具有腐蚀性或刺激性化学物品时,应在通风橱(柜)内进行,实验人员应佩戴防酸碱手套,必要时加防酸碱围裙、防酸碱鞋、防毒口罩/面具等。
(二)BSL-2实验室由于《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规定中有部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可在BSL-2实验室操作,因此在BSL-2实验室进行病原微生物实验操作时,除符合BSL-1实验室的PPE要求外,尚需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以上医用防护口罩,穿实验室用工作服、后系带式手术服或医用防护服,必要时可佩戴双层手套、面屏或护目镜、专用鞋或鞋套。
(三)BSL-3实验室在BSL-3实验室进行病原微生物实验操作时,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个人防护装备的配置及使用程序。
PPE 包括N95或以上医用防护口罩、眼罩或防护面屏、一次性医用防护服、双层手套、一次性帽子、工作鞋、鞋套或靴套。
必要时使用正压呼吸装置、防水围裙等。
有特殊实验操作时可加戴其他防护用品。
在外层医用防护服内,穿着可重复使用的工作服(如棉质长袖分体工作服)。
(四)BSL-4实验室在BSL-4实验室进行病原微生物实验操作时,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个人防护装备的配置及使用程序。
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及涉恐事件应急预案

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及涉恐事件应急预案Ⅰ目的为保证我院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发生生物安全事件、涉恐事件时,做到应急准备充分,信息渠道畅通,指挥系统有效,反应机制灵敏,遏制生物安全事件危害的进一步扩大,有效预防、快速应对和及时控制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危害和损失,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稳定。
Ⅱ范围适用于我院实验室内发生的与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的,危害实验室人员及社会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在实验室操作、运送、储存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违规操作,发生病原微生物意外泄漏造成人员暴露、环境污染等生物安全事件。
Ⅲ预案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其可能造成事故或者影响临床工作正常开展,危及患者及时、正确诊治,以及院内感染流行、环境污染等紧急事件。
本预案主要针对以下突发事件:(一)高致病原、危险品泄漏事件。
主要包括高致病性病原体微生物的泄漏、意外接触或可能感染、暴发传染病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以及毒物、高危害性化学物质、致癌物污染环境等。
(二)院内感染流行事件。
主要包括某高致病原菌(或耐药株)在医院内特定区域发生传播、院内感染等。
一、工作原则(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二)医院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三)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四)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五)加强教育提高素质二、应急处理机构及职责(一)组织机构在医院业务副院长的统一领导下,由医务科指挥协调,处理发生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成立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领导小组。
组长:xxx副组长:xxx成员:各实验室工作人员职责: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负责启动和实施该预案,决策指挥,调动人员,全面部署、实施应急处置工作。
三、预防、预警和报告(一)预防1.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对实验室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和实验室安全行为应做出明确规定。
生物安全个体防护--培训

40
例3
化学品外溢溅出
立刻冲洗 紧急喷淋 相关临床科室处臵
41 41
42
例4
针刺和其他利器(涂片、 玻璃器皿等)损伤
最容易发生针刺损伤的情况是双手回套针帽,没有正确收集、 处理利器。 1.挤压:自然出血后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 的血液。 2.清洗: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如果是粘膜,用大量生理盐 水冲洗。 3.消毒: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 4.包扎:局部包扎伤口。
泄漏
标识
提示用语 放臵方向
! 必须在符合生物安全规定的场所中进行包装
17
(4)标本处理过程中的防护
• 应防止/避免吸入感染性颗粒。 离心 感染性颗粒出自离心机使用时,并可在 空气中传播。 , 离心感染性材料时,使用戴帽离心管和可密闭的 离心桶,离心结束后20分打开离心机盖。
经过培训的人员使用 安全操作 防护手套、口罩
49
(2)血液或体液飞溅到未受损皮肤的急救措施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不要摩擦皮肤 (3)口部暴露后的急救措施 立即吐出液体 反复用水或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口腔 不要用肥皂或消毒剂
2024年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一、引言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临床实验室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为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技能,加强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二、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的重要性1.降低生物安全风险: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有助于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降低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发生。
2.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通过生物安全培训,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生物安全操作规程,确保自身安全。
3.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生物安全培训有助于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
4.促进实验室质量提升:加强生物安全培训,有助于提高实验室检测质量,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三、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内容1.生物安全基础知识:介绍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生物安全等级划分、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装备等。
2.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与标准:解读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
3.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
4.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技术:培训实验室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如样本的采集、运输、处理和检测等。
5.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与设施:介绍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正常运行。
6.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处置:培训实验室工作人员掌握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方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四、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的实施与评估1.制定培训计划: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需求和工作人员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2.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采取线上培训、线下培训、实操演练等多种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PPT课件

临床实验室内小气候
• 临床实验室在工作过程中可能造成实验室 环境的污染,如离心、混匀、接种、制片、 移液、加样等均可产生气溶胶污染,标本 喷溅等可直接污染皮肤粘膜及实验台面和 地面等 • 另外,啮齿动物、昆虫等也都可携带并传 播微生物病原体,给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 带来威胁
临床实验室内小气候
• 临床实验室的标本或生物材料中可能携带 的潜在病原微生物往往是未知而多样的 • 根据处理和检测的标本不同、检测目的和 方法不同,临床实验室藏匿的具有潜在感 染能力的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存在形式 亦不同
临床实验室岗位安全风险
• 采血岗位:针刺、喷溅、气溶胶污染污染 • 呼吸道标本采集岗位:飞沫和气溶胶污染 • 标本运送、接收岗位:容器表面污染、标 本泄露和泼洒污染 • 标本离心岗位:离心管破碎或盛装过满造 成标本泄漏、、离心结束前的制动过程中、 可产生大量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气溶胶颗粒 • 其他岗位:标本污染、泄露、气溶胶污染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 根据使用的一级和二级防护屏障的不同,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iosafety level,BSL)分为四级。 • 按防护水平由低到高排列即: 一级生物安全水平(BSL-1) 二级生物安全水平(BSL-2) 三级生物安全水平(BSL-3) 四级生物安全水平(BSL-4)
实验室、办公室等场所地面要湿式拖扫,禁止 干拖干扫。可用0.1%过氧乙酸拖地或0.2%0.5% 过氧乙酸喷洒或拖地消毒剂的用量不少于 100ml每立方米,拖把应专用,污染区和清洁区 不得混用。
常用消毒方法
C.物体表面的消毒:
1.实验台面、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门把手、实 验记录夹等可用0.2%-0.5%的过氧乙酸喷洒或有效氯为 1.0g/L-2.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消毒作用 10-15min。
生物安全实验室与生物安全防护

•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 播或传播途径不明,或未知的、危险的致病因子。没有预防 治疗措施。
实验室感染的传播链
容器中的病原体 泄漏 传播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4 生物危害评估 当实验室活动涉及传染或潜在传染性生物因子时,
应进行危害程度评估。危害程度评估应至少包括下列内 容:生物因子的种类(已知的、未知的、基因修饰的或 未知传染性的生物材料)、来源、传染性、致病性、传 播途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感染剂量、浓度、动物实 验数据、预防和治疗。
感染途径/感染剂量
规程/设备 规程/设备 个人防护装备
易感宿主 潜伏期
预防接种 医学监测
生物安全防护 (bio-safety containment)
是指避免生物危险因子,特别是偶然的和有 意利用的生物因子,对生物体包括实验室工作者 在内的伤害和对环境的污染的意识和措施。实验 室 生 物 安 全 防 护 分 为 一 级 防 护 ( 屏 障 ) (primary barriers)和二级防护(屏障)(secondary barriers)。
• 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域外应当有存放外衣和私人物品的设 备。
• 每个实验室都应该有洗手池,可能的话应供应自来水, 洗手池最好安装在出口处。
• 实验室的窗子和门入口处应安装防媒介昆虫和啮齿动物 的纱窗和挡板。
适用于对人或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
• 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BSL-3)
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 病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可能已有预防传染的疫苗
生物安全管理与防护PPT

2006.1.11 2005.12.28 2005.4.30 2004.11. 12 2障接触病毒或细菌科研人员医疗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4.5.9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
2003.12.26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
2003 .11. 20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生物安全柜(YY0569—2005) 生物安全柜(JG170—2005)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3版) 感染性物质运输 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 指令2000/54/EC 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第3版) NIH重组DNA分子相关研究指南 生物危害一级防护:生物安全柜的选择、安装和使用(第2版)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4版)
2002年以来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目录
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
2006. 8.15 2006.3.8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 病原微生物室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2003. 10.15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2003.10.15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实验室暂行管理办法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的毒种保存、使用和感染动物模型的暂行管理办法
精品课件
2003.10.10 2003.6. 16 2003.5.6 20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