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相关标本检测结果分析

合集下载

天祝藏族自治县2011~2015年动物间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天祝藏族自治县2011~2015年动物间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天祝藏族自治县2011~2015年动物间鼠疫监测结果分析摘要】目的:通过监测动物间鼠疫疫情,掌握天祝县鼠疫疫源地内动物疫情流行态势,为鼠疫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通过监测啮齿动物和媒介昆虫种类、数量、生态变化,检测宿主血清鼠疫F1抗体,开展动物和昆虫材料鼠疫菌培养,获得数据、资料,通过阳性结果判定动物鼠疫疫情。

结果:旱獭平均密度0.64只/公顷,染蚤率59.78%,平均总蚤指数1.70匹/只。

检测旱獭血清鼠疫F1抗体520份均为阴性,犬血清118份阳性1份,滴度1:128,阳性率0.85%。

649份旱獭材料、584组1103匹蚤鼠疫菌培养均为阴性。

结论:鼠疫F1抗体检测结果2013年1份犬血清阳性,鼠疫菌培养均为阴性,仍存在发生鼠疫的潜在危险。

【关键词】鼠疫;监测结果;分析【中图分类号】R1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391-02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是以发病急、病死率高、传播速度快为特征的烈性传染病,并能引起人间猛烈流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为了防止天祝县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2011~2015年按照《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开展了全面、系统的动物鼠疫监测工作,积累了大量监测资料,同时建立了鼠疫的预警机制。

1.基本情况天祝县位于东径102°02′至103°、北纬36°30′至37°35′之间,东接景秦,南连永登,西与青海省毗邻,北至古浪、武威。

境内祁连山的冷龙岭东延山脉横贯东西,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海拨2040~4874米。

分寒冷半湿润和寒冷半干旱两种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0℃。

植被以种生植物为主,主要有针阔叶混交林,矮小灌木,高山草甸草原,高山草原。

1963被判定为喜马拉雅旱獭(以下简称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疫源地面积5362.8平方公里,全县19个乡镇均有分布。

动物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动物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动物鼠疫监测结果分析了解该疫源地动物鼠疫区域界限、分布范围、相关宿主动物、媒介昆虫构成和动物鼠疫流行规律等,为鼠疫防治、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

结果2001~2009年鼠疫IHA血清检测阳性179份,阳性率为7.21%,其中2002年阳性率最高,达17.45%, 2001~2009年鼠疫细菌学检验检菌率为0.63%,媒介昆虫组检菌率为0.66%,染疫动物有5科(亚科)6种,疫情主要分布在俄多玛乡和呷依乡,监测结果证实该县存在青海田鼠疫源地,可能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结论石渠县青海田鼠动物鼠疫呈持续流行态势。

1889年,科学家Buchner在青海省折曲河一带发现了一些体形中等、耳小、尾短、爪强大、体背暗棕灰色,并适应挖掘活动的啮齿类动物,最终被确定为啮齿目、田鼠科、田鼠属动物。

它们主要分布于四川、青海2省,栖息于海拔3700~4800m之间的草地,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种[1]。

1997年,在四川省石渠县率先发现了青海田鼠间鼠疫动物病的流行[2]。

2000年卫生部组织中国疾控中心鼠疫布氏菌病防治基地、四川省卫生防疫站、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甘孜州卫生防疫站和石渠县卫生防疫站,对石渠县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并确定为国家级鼠疫监测点。

为了进一步了解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性质和鼠疫动物病的流行规律,于2001-2009年间对该疫源地进行了系统监测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分析资料来源于2001-2009年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监测工作总结。

1.2 被检材料2001-2009年动物鼠疫监测采集到的各种动物材料。

1.3 试剂鼠疫IHA检测试剂、干燥赫氏琼脂培养基、鼠疫噬菌体均购自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4 检测方法鼠疫细菌学检验和鼠疫IHA检测试管法,均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鼠疫诊断标准(WS279-2008)》技术操作规范进行。

鼠疫调查分析

鼠疫调查分析

鼠疫调查分析2009年四川省德格县鼠疫流行态势,为该疫源地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按照“全国鼠疫总体规划”和“四川省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主要传播媒介为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染疫动物2种,分别为喜马拉雅旱獭、牧犬;分离菌株12株,均来自旱獭,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血清3份,1份来自旱獭,滴度为1:1280,2份来自牧犬,滴度分别为1:80、1:320,鼠疫反向血凝试验(RIHA)阳性9份,均来自旱獭,最高滴度为1:819200,最低滴度为1:16000。

结论2009年德格县动物鼠疫维持流行状态。

2007-08四川省德格县更庆镇上、下压巴村地区发生喜马拉雅旱獭动物鼠疫疫情后[1],经进一步调查,德格县被确认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2]。

根据要求四川省于2008年成立了德格鼠疫省州县联合调查工作队长期驻扎德格县,进行疫源地相关情况的调查和动物间鼠疫的监测工作。

为进一步明确该疫源地动物鼠疫区域界限、分布范围、流行规律及与此相关的宿主动物、媒介昆虫构成,为鼠疫防治、监测工作提供依据,在总结2008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进行了更为缜密的调查研究工作,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检验材料旱獭、藏系绵羊、家猫、五趾跳鼠、社鼠、草狐等检验标本来主要来自德格县更庆镇、柯洛洞乡、八邦乡、阿须乡、打滚乡、龚垭乡、三岔河等。

鼠疫诊断试剂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布基地和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生产。

作者单位:1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31)2 德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 甘孜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作者简介:吴朝学,男,医师,自然疫源性疾病控制1.2 方法采用路线法(以步行或骑马直线或曲线向前先行进,由起点开始计时,同时地面上能见到的喜马拉雅旱獭数量。

视野宽度以每侧50~100m,路线长度按步行3km/h、骑马5km/h计算),通过统计踏查面积和见獭数,计算獭密度;采用5M笼夹法(前后左右间隔5M、同一方向、当天黄昏布放夹笼,次日晨收取,计算鼠种与数量)和定点观察法(选取某乡村某条沟/山脊,分别按照月-旬-天的某时段,选择上/下午某个时段观察动物活动频率、进行数量收集)明确动物种群结构和野外夜行鼠情况;对捕获宿主动物进行梳蚤,鉴定蚤种类,统计获蚤数、染獭数,计算獭染蚤率((带蚤獭数/总獭数)×100%),蚤指数(蚤总数/獭数);细菌培养按照常规方法进行[3~5];血清学检验按常规方法进行[6];动物种群结构调查5m笼夹法,定点观察法;动物鉴定按《青海经济动物志》[7]进行;蚤类鉴定按《青藏高原蚤目志》[8]进行。

2014—2016年白城市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2014—2016年白城市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2014—2016年白城市鼠疫监测结果分析目的为规划和确定鼠疫监测的重点区域,预测预报及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全市各监测点开展黄鼠生态监测,黄鼠及野外夜行鼠数量、媒介监测和黄鼠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并对2014—2016年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2014—2016年,黄鼠共计调查1 728个样方,捕鼠1 022只,鼠密度逐年递减,由2014年的0.63降至2016年的0.55,平均密度为0.59只/hm2;小型鼠共捕获363只,捕获率为0.96%,优势种为黑线仓鼠;梳检黄鼠3 215只。

检出带蚤鼠1 246只,染蚤率38.76%,获蚤2 612匹,蚤指数为0.81;探洞3 549个,带蚤洞589个,染蚤率16.60%。

获蚤1085匹,蚤指数为0.31;梳检小型鼠362只,染蚤鼠77只,染蚤率21.27%,获蚤168匹,蚤指数0.46,优势种为二齿新蚤和黄鼠蚤;观察黄鼠2 463只,雄性1 211只,雌性1 252只,雄:雌为1:1.03;观察的2 463只黄鼠中,1龄黄鼠641只,占26.0%,2龄黄鼠1 441只,占58.51%,3龄黄鼠329只,占13.36%,4龄黄鼠146只,占5.93%,无5龄黄鼠;观察914只雌性黄鼠,妊娠894只,妊娠率为97.81%,胎鼠及子宫斑数6 616,平均胎鼠及子宫斑数7.40;2014-2016年全市实际共捕黄鼠276 318只,完成任务的115.13%,用间接血凝方法共检测33 688份黄鼠血清,结果全部为阴性。

全市共对7 083份黄鼠脏器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采集的蚤全部进行分类,共计117组1 228匹,进行鼠疫菌分离培养和动物实验,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该市大部分地区黄鼠密度较低,但局部地区还存在密度偏高的情况,小型鼠密度偏低,优势种为黑线仓鼠,鼠体和洞干蚤的数量较少,季节消长符合规律。

2014—2016年鼠疫疫源地监测区域内未检出阳性材料,疫情处于稳定状态。

甘南州近年来鼠疫监测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甘南州近年来鼠疫监测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甘南州近年来鼠疫监测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张建伟;张宏;吴得强;席进孝;格鹏飞【期刊名称】《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年(卷),期】2008(23)4【摘要】目的通过对甘南州近年来鼠疫监测血清学检测结果的分析,预测该疫源地旱獭鼠疫复燃的可能性。

方法对1990年以来鼠疫监测中应用IHA、RIP和ELISA 方法,检验该块疫源地的动物及人血清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该地区鼠疫流行现状。

结果夏河县自1991年至今用IHA方法检出22份旱獭阳性血清,用ELISA方法检出1份人阳性血清(滴度为1∶64);碌曲县用RIP方法检出2份旱獭阳性血清;历史鼠疫疫源地玛曲县用RIP方法检出1份犬阳性血清。

结论该块旱獭鼠疫疫源地已渐入复燃期,应进一步加强当地旱獭鼠疫的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开展牧羊犬血清鼠疫FI抗体检测,同时开展历史鼠疫疫源性的调查。

做好群众以"三报三不"为主的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鼠疫防治全员培训,严防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

【总页数】3页(P285-287)【关键词】甘南州;鼠疫;血清学;结果分析【作者】张建伟;张宏;吴得强;席进孝;格鹏飞【作者单位】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6.8【相关文献】1.三种方法检测鼠疫抗体在准噶尔盆地鼠疫监测中的应用与分析 [J], 热娜·吐尔地;雷刚;布仁明德;孙石;阿不力米提·买托呼提;王信惠;廖力夫;徐秉臣2.三种方法检测鼠疫抗体在准噶尔盆地鼠疫监测中的应用与分析 [J], 热娜·吐尔地;雷刚;布仁明德;孙石;阿不力米提·买托呼提;王信惠;廖力夫;徐秉臣;3.乌鲁木齐河大西沟流域2000年~2009年鼠疫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 [J], 陈文亮4.全国鼠疫重点监测点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1991~1995) [J], 浦清江;史书文;王平5.2004~2005年鼠疫全国及省级重点监测点血清学检验质量控制分析 [J], 王忠惠;吕景生;赵斌;刘亚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若尔盖县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若尔盖县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若尔盖县鼠疫监测结果分析对2006-2010年若尔盖县鼠疫监测结果及其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建立与完善四川省鼠疫监测数据库提供科学的依据。

方法按照“四川省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对若尔盖县开展监测工作,采用SPSS对检测结果做统计学检验,从检测结果及其重要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该地鼠疫现况及未来可能性。

结果若尔盖县鼠疫监测动物以旱獭、高原鼠兔和牧犬为主,媒介以谢氏山蚤、斧形盖蚤和同鬃蚤为主,旱獭是鼠疫菌主要宿主,2006、2007、2010年旱獭密度分别为0.58、1.68、0.09只/ha,平均密度0.12只/ha,3年旱獭平均染蚤率为43.85%,平均蚤指数为2.70,所获标本进行的细菌学检验、间接血凝试验(IHA)和反向血球凝集试验(RIHA)得到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5年监测结果表明若尔盖县鼠疫疫情发生可能性较小,但是应该综合考虑调查路线、鼠疫监测工作的间断性及监测人员专业性与稳定性因素,以及与若尔盖县临近的疫区现况,通过进一步改善监测工作细节,提高监测质量。

1983年四川省开始对若尔盖县周边地区(红原县、松潘县)进行鼠疫流行病学调查,1986年首次在该地区检出牧犬血清鼠疫放射免疫沉淀实验(RIP)阳性材料,1986年又在该县检出旱獭IHA阳性材料1份,滴度l:20,1993年,若尔盖县正式被列为四川省鼠疫监测点,每年由卫生厅、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定专业人员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对该地开展鼠疫监测工作。

本文对2006-2010年若尔盖县“十一五”期间鼠疫监测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做一阶段性分析。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检验材料有旱獭、高原鼠兔、牧犬、狗獾,主要来自若尔盖县唐克乡梭磨沟、辖曼乡卡加村、白河牧场确克村。

鼠疫诊断试剂由中国疾控中心鼠布基地和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生产,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统计软件为SPSS13.0。

1.2方法监测工作按照《四川省鼠疫监测方案(2005-2010年)》[1]及实施细则开展,细菌培养按照常规方法[2-4]进行,IHA和RIHA按常规方法[5]进行;动物种群结构调查5m笼夹法(前后左右间隔5m、同一方向、当天黄昏布放铗笼、次日晨收取,计算鼠种与数量)和定点观察法(选取某乡村的某条沟/某山脊,分别按照月-旬-天的某时段、选择上午/下午某个时段,观察动物活动频率、进行数量收集),动物鉴定按《青海经济动物志》[6]进行;媒介昆虫种群结构调查:将捕获动物用乙醚麻醉、用梳子对动物体来回多次梳蚤,蚤类鉴定按《青藏高原蚤目》[7]志进行。

永嘉县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永嘉县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对 象 与 方 法
1 对象 主要 对历 史 鼠疫 区桥 头 镇 、瓯 北镇 、枫
只 ,室 内 鼠密 度 平 均 为 94 % ;室 外 共 布 鼠 笼 .9 60 4 0笼 次 ,捕 鼠 6 5 只 ,室 外 鼠 密 度 平 均 为 5 1. 3 ,见 表 1 02 % 。
表 1 鼠密 度调查
林镇 等乡镇 5 m 范 围 内的 村庄 进 行 鼠疫 监 测 ,还 k 对交通要 道 、人 口流动大 的界坑 乡与 岩头镇 进行 鼠
疫监测 。
2 方法
2 1 鼠密 度调查 .
捕 鼠 以铁丝 笼 为工 具 ,油 条为
诱饵 ( 野外有 时用番薯) ,室内按一间 2 3 0— 0m 布笼 1只 ,野 外在 田埂上 每 5m投 笼 1只 ;每次监 测时 ,室内、外各布鼠笼 10 ,均晚放晨收,连 0只 放 3夜 (04年后 室外连放 2夜 ) 20 ,计 算 室 内外 鼠 密度 。对 捕获 鼠种进 行种 群分类 。 2 2 鼠体 蚤及 染蚤 率 将 捕获 鼠经 乙醚麻 醉后 进 . 行 检蚤 ,要求 检蚤 2 0只 以上 ,进行 蚤 种 鉴定 与 分

别 为 7 7 % 和 0 24 。检 获 的蚤 类 中以缓 慢 细蚤 3 .75

江预防医学 2 1 年第 2 卷第 1 期 00 2 0
Zeag r ete ei n ̄Ot 00 o2 ,N.0 hjn e nv M d i i P v i e e c .2 1,Vl 2 o1

2 3 室 内游 离蚤调 查 选 择有 代表性 房 间 ,每 间 . 布 粘蚤纸 5张 ,四角 及 中 央各 布 1 ,晚 放晨 收 。 张
计算染蚤率和总蚤指数 。

2018年西藏自治区鼠疫监测工作质量考核结果分析

2018年西藏自治区鼠疫监测工作质量考核结果分析

2018年西藏自治区鼠疫监测工作质量考核结果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西藏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南部,被誉为“世界屋脊”。

由于其地处高原,气候寒冷,是鼠疫等传染病的高发区。

为了及时监测和控制鼠疫的传播,西藏自治区政府每年都进行鼠疫监测工作,以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

2018年,西藏自治区对鼠疫监测工作进行了质量考核,以评估各地区的监测工作情况和效果。

通过对各地监测数据和工作报告的评估,查看监测工作是否严格按照规定落实,是否存在漏洞和不足之处,以及如何改进和加强监测工作。

本文将对2018年西藏自治区鼠疫监测工作质量考核结果进行详细分析,探讨监测工作的情况、质量考核结果、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以及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西藏自治区未来的鼠疫监测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鼠疫监测工作情况分析一、监测范围西藏自治区作为高原地区,鼠疫疫情一直备受关注。

监测工作主要覆盖了自治区的各个县区和乡镇,涵盖了牲畜、野生动物和人类。

监测工作的范围广泛,且定期进行,有效地提高了对鼠疫疫情的监测能力。

二、监测手段西藏自治区鼠疫监测工作采用了多种手段,包括现场调查、采样测试、实验室检测等。

通过定期组织监测人员深入田间野外进行调查和样品采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实验室检测技术不断更新,确保监测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监测成果经过一年的监测工作,西藏自治区取得了显著成果。

监测数据显示,鼠疫病原体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范围得到了初步控制,人类感染鼠疫病例数量显著下降。

可见,监测工作在预防和控制鼠疫疫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监测问题监测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监测覆盖面还需进一步扩大、监测手段需更加多样化、监测数据分析和应用仍需加强等。

这些问题需要监测部门和相关机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2.2 质量考核结果质量考核结果分析部分,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根据2018年西藏自治区鼠疫监测工作质量考核结果显示,整体服务质量较为稳定,监测数据准确性较高,监测范围覆盖面积较广,监测设备运行状态良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鼠疫相关标本检测结果分析
分析2007-2010年德格县鼠疫自然疫源地相关标本的检测结果,为四川省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鼠疫常规监测中的喜马拉雅旱獭等材料进行鼠疫菌分离培养、鼠疫间接血凝实验(IHA)和鼠疫反向血凝实验(RIHA)。

结果2007-2008年,细菌培养活体喜马拉雅旱獭223份,分离鼠疫菌2株,细菌培养自毙喜马拉雅旱獭汉89份,分离鼠疫菌27株;IHA检测喜马拉雅旱獭血清229份,阳性血清4份,IHA检测牧犬血清105份,阳性血清7份,IHA监测藏系绵羊血清117份,阳性血清0份;RIHA检测喜马拉雅旱獭脏器悬液89份,阳性32份,阳性率36.00%。

结论2007-2010年每年都分离出鼠疫菌,说明四川省德格县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处于活跃期,应加强人间鼠疫监测,防止人间鼠疫发生。

德格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2007年该县发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并确定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1~2]。

2007-2010年在德格县展开常规鼠疫监测,现将标本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2007-2010年,旱獭标本来自德格县更庆、柯洛洞、龚亚、汪布顶、八帮和阿须6个乡镇;旱獭、牧犬和藏系绵羊血清来自德格县更庆、柯洛洞、龚亚、汪布顶、八帮和阿须6个乡镇;蚤、硬蜱等媒介昆虫为旱獭体表检获。

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鼠疫F1抗体IHA试剂盒、鼠疫F1抗原RIHA试剂盒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生产,赫氏干燥培养基由北京陆桥生产,效期内按说明书使用。

1.3 检测方法
1.3.1 细菌培养无菌条件下解剖旱獭,将肝、脾等脏器切面直接点种于平板内,用接种环三线法划线,放入培养箱,培养温度为28℃。

每只动物的肝、脾各接种1个平板。

平板连续观察3d,每天记录,无可疑鼠疫菌生长即为阴性。

1.3.2 脏器悬液制备将旱獭肝脾组织以无菌剪刀取大约1g于离心管内,加3%甲醛兔血清生理盐水1ml研磨,然后加甲醛兔血清生理盐水稀释制成1:10脏器悬液,1000 r/min离心5min,取上清供试验用。

1.3.3 血清学检查IHA和RIHA按常规方法进行[3],阳性判定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诊断标准鼠疫诊断标准(WS 279-2008)[4]执行。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离培养2007-2010年鼠疫细菌学检验活体旱獭223份,分离鼠疫菌2株,阳性率为0.90%;细菌学检验自毙旱獭89份,分离鼠疫菌27株,阳性率为30.33%。

细菌学检验谢氏山蚤、斧型盖蚤和草原硬蜱等昆虫媒介材料2076只,均未检获鼠疫菌(表1,表2)。

2.3 反向血凝试验RIHA检测旱獭材料89份,阳性32份,阳性率为36.00%,其中2007年RIHA检测阳性结果共10份1:200、1:400、1:800、1: 3200、1:6400、1:51200各1份,1:1600和1: 25600各2份;2008年RIHA检测阳性结果共9份1: 12800和1: 204800各1份,1: 51200和1: 409600各2份,1:6400 3份;2009年RIHA检测阳性结果共9份1:819200、1: 409600、1:1600、16400和1: 3200各1份,1: 12800和1: 51200各2份;2010年RIHA检测阳性结果共4份1:81920、1: 20480、1:163840、1:5120各1份。

3 讨论
鼠疫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5~8]。

四川省于1997年判定为青藏高原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9]。

2007年四川省德格县又判定为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该疫源地的主要宿主为喜马拉雅旱獭、牧区和藏系绵羊,主要寄生蚤为谢氏山蚤、斧
型盖蚤。

疫源地的面积扩大,防治难度加大,鼠疫防治工作任务越来越艰巨[10]。

2007-2010年每年都有鼠疫菌检出,鼠疫细菌学检验活体旱獭223份,分离鼠疫菌2株,阳性率为0.90%,细菌学检验自毙旱獭89份,分离鼠疫菌27株,阳性率为30.33%,分离的鼠疫菌都来自旱獭,而且活体旱獭和自毙旱獭体内都分离出鼠疫菌,动物间鼠疫每年都发生,分离出鼠疫菌的乡镇由2007年的更庆镇扩大到2009年的更庆镇、柯洛洞乡和八帮乡[11],更庆镇每年都分离出鼠疫菌,说明鼠疫疫源地非常的活跃,加大鼠疫疫源地的监测力度,防治人间鼠疫的发生。

细菌学检验谢氏山蚤、斧型盖蚤和草原硬蜱等昆虫媒介材料2076只,均未检获鼠疫菌,这也许是因为蚤感染鼠疫菌到蚤类消化道形成菌栓之前宿主就已经死亡,感染蚤又继续寄生在其他活体旱獭,未在自毙旱獭体表检获染疫蚤,所以未分离出鼠疫菌。

IHA检测旱獭血清229份,阳性血清4份,检测牧犬血清105份,阳性7份;检测藏系绵羊血清117份,全部阴性,旱獭滴度最高为1:10240,牧犬最高滴度为1:2560。

说明当地牧犬已经染疫,这主要与牧犬捕食自毙和活体旱獭有关系,而且牧犬与当以农牧民群众接触密切,加强宣传教育,严防传入人间。

IHA检测绵羊血清,未检获阳性血清。

但是2008年应用胶体金技术检测动物标本140份,阳性19份,其中32份藏系绵羊血清中检查出鼠疫阳性抗体8份说明绵羊已经染疫[12]。

RIHA检测旱獭材料89份,阳性32份,阳性率为36.00%,有些自毙旱獭的RIHA检测阳性,但未分离出鼠疫菌,也许与被检材料过于腐败、鼠疫菌量极少,细菌培养时没有取到有鼠疫菌的组织或者鼠疫菌已经死亡有关[13]。

通过对2007-2010年德格县鼠疫自然疫源地检测结果分析,动物鼠疫每年都有发生,说明四川省德格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处于活跃期,应当提高警惕,加强监测和健康教育力度,严防止人间鼠疫鼠疫发生。

4 参考文献
[1] 汪立茂,罗志丹巴,岳琦,等.四川省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发现与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6):601-605.
[2] 罗志丹巴,段勇军,汪立茂,等.四川省德格县旱獭鼠疫流行病学调查[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08,6(4):180-182.
[3] 耿贯一. 流行病学(续编). 实验室方法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0-36.
[4]WS 279-2008鼠疫诊断标准[S].2008.
[5] 李敏,王国钧,崔百忠,等. 1996-2005年青海省鼠疫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6,25(6):622-664.
[6] 王虎,焦巴太,王国钧,等.青海省囊谦县人间肺鼠疫爆发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5(9):684-686.
[7] 江布,王祖郧.青海省囊谦地区鼠疫流行概况及防治对策[J].地方病通报,2003,l8(2):88.
[8] 罗松达卫,李超,王祖郧.青海高原首发人间鼠疫病例分析[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2,2l(3):199-201.
[9] 刘振才,海荣,李富忠,等.青藏高原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发现与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1,16(6):321-327.
[10] 马汉维.现阶段鼠疫防控的重点地区及应采用的主要措施[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8,23(1):68-70.
[11] 祁腾,汪立茂,刘谊,等.2009年德格鼠疫自然疫源地检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1):35-37.
[12] 汪立茂,毛素玲,杨长虹,等.2007-2009年四川省旱獭鼠疫流行病学监测[J].预防医
学情报杂志,2009,25(11):896-901.
[13] 刘谊,罗志丹巴,汪立茂,等.2008年德格鼠疫自然疫源地实验检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26(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