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劳动价值论由提出到科学化的过程

合集下载

试论述劳动价值论由提出到科学化的过程

试论述劳动价值论由提出到科学化的过程

论文题目(试论述劳动价值论由提出到科学化的过程)学生游庆学指导教师徐树林专业经济学班级 10经济学号 20104841052012年11月12日试论述劳动价值论由提出到科学化的过程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内容,曾经对人类历史产生深刻影响,劳动价值论正是随着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

一、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思想(一)威廉·配第与比埃尔·布阿吉尔贝尔威廉,配第(1623-1687)作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于1662年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名著《赋税论》。

在该书中可以看到许多劳动价值论的思想,这些思想在书中现得比较分散,而且在一些论述中也比较浅尝则止。

但是,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己经产生,虽然在使用上还不是很严明。

所以马克思称赞他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下面一段文字是威廉·配第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的集中的体现:“假如一个人在能够生产一蒲式耳谷物的时间内,将一盎斯从秘鲁的银矿采出来的白银运到伦敦来,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

如果发现了新的更丰富的银矿,因而获得二盎斯白银和以前获得一盎斯白银同样容易,那么,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现在谷物一蒲式耳售价十先令,和以前一蒲式耳售价五先令,同样低廉。

”很显然,在这段文字中威廉,配第将劳动作为物品的价值的来源,同时也将劳动作为了价值的尺度。

文中的白银的贬值正是由于白银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耳引起的。

在这段文字中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关于单个物品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的理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来,但是已经隐约可见。

同时,在下面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剩余价值的概念。

“假定一个人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在一块土地上面栽培谷物:即假定他能够做为耕种这块土地而需要的种种工作,如挖掘、犁、耙、除草、收割、将谷物搬运回家、打脱筛净等等;并假定他有播种这块土地所需的种子。

我认为,这个人从他的收获之中,扣除了自己的种子,并扣除了自己的食用及为换取衣服和其他必需品而给予别人的部分之后,剩下的谷物就是这一年这块土地的当然的正当的地租;”这里威廉·配第的地租的概念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的剩余价值的概念十分相似.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马点思的劳动价值论对这些咨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继承关系。

资本论之劳动价值论

资本论之劳动价值论

②缺陷和错误不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把使用价值和价值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值。在阐述价值决定时,掺杂了主观因素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成
①提出了在资产阶级所能允许的限度内最为彻底的劳动价值论正确划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认识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没有使用价值就不会有交换价值坚持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指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泉,价值不不由工资、利润和地租构成考察了决定价值的劳动:一是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二是直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的区别;三是每个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和必要劳动的区别
四、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比较(一)边际效用价值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论(罗英)1、关于价值计量——商品价值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决定交换比例,这必须以它能够计量为前提,而只有同质的东西才能够在量上进行比较,这是确定交换比例的基本原则——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只有量上的差别——边际效用价值论违背了确定交换比例的基本原则,商品的效用是不能计量的
(1)交换价值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灵魂(樊纲)(2)市场价格是卖价与买价的均衡 (唐思文)(3)效用价值论不等于主观价值论 (胡义成)
(1)生产力价值论——价值是人力、物力、自然力的三元函数。 (丁建中)(2)要素价值论——商品价值是商品效用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商品价值源泉问题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源泉问题。新价值论体现了“天人合一”原则,与要素价值论一脉相通。 (晏智杰)
5、对以上问题的重新认识是否导致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重新认识?由此是否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新认识?如何重新认识?
(三)当前国内价值理论流派1、坚持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释现实2、重新定义劳动,重建劳动价值论3、价值理论的出路是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融合,其中前者决定需求,后者决定供给,两者均衡形成均衡价格4、重新定义价值,重建价值理论5、价格是真实的,价值是多余的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说白了,它讲的就是劳动对于生产和社会财富创造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劳动是我们生存的基础,谁不辛苦工作,谁就得吃苦头。

但这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在转动,简单来说,劳动不是万能的,但没了劳动,什么都成空谈。

咱们得了解一下劳动本身。

你想啊,劳动不是单单指你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写报告,或者站在工地上搬砖。

它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所有的生产活动。

从你种地、养牛、卖菜,到那些在科研实验室里费劲心思搞技术创新的人,都是劳动的一部分。

用简单的语言来说,劳动就是人们通过双手和大脑创造财富的过程。

所以,你干得越多,贡献得越大,财富自然就越多,照这个理,劳动的价值也就出来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个疑问,劳动是不是越多越好?其实不是。

你看,假如你每天都在不停地打扫卫生,那是劳动,但如果没有任何创新和提高,干的再多也只是填补了别人做的缺口。

这就好比你一直往一个桶里加水,结果发现桶底有个大洞,水全漏了,永远也填不满。

这就说明,单纯的劳动并不等于高价值,只有有效的劳动才能真正创造财富。

所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劳动的质量远比劳动的数量重要。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更强调的是劳动的社会意义。

你想,如果所有人都不去努力工作,社会上怎么会有商品、服务、甚至基本的社会秩序呢?所以每一份劳动都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你看啊,开个餐馆的厨师、修个车的技师、教个孩子的老师,甚至是个清洁工,他们的劳动最终都会影响到周围的人。

其实大家的辛苦工作都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

劳动价值论提到的就是这一点:每个人的劳动,虽说看似微不足道,但加起来就能推动社会的前进。

更有意思的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还会提到资本的作用。

咱们有时候常听到人家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不假,资本确实能加速生产过程。

可咱们得清楚,资本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还是劳动。

资本只是让劳动变得更高效、更专业。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一个人用手工具做一把椅子可能要花好几个小时,但如果你有了电动工具,时间就能大大缩短。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价值论最初是由古典经济学派创立的,但是由于他们的方法论上的错误,导致了古典经济学的两个难题:即价值规律同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矛盾;价值规律同有机构成不同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马克思通过对这两个矛盾的研究与揭示,从而最终地完成了劳动价值论的深刻变革过程。

一、方法论变革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理论的变革,同他特殊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

与以往的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政治经济学的全部范畴赋予了新的内容。

马克思转移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其劳动价值论乃至整个经济学的创立,都是在社会性这一研究视角内进行和完成的,他在经济学上的成功,也是由于他这种立足于社会现实的研究方法的结果。

马克思是以科学的社会视觉来构造劳动价值论的。

从商品的物质属性中抽象出内在的社会关系来,把商品的使用价值理解成自然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马克思还用社会性视角分析了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价值的变动关系,分析了价值形式在历史上的演化历程,证明了商品的交换是卖者让渡使用价值获得价值,买者让渡价值获得使用价值的过程。

在物与物的交换的外壳下,隐藏着人与人交换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从社会性视角出发,构建了劳动价值论。

二、“人本”立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人为本”建立的。

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在商品价值决定和价值的计量问题上,马克思“以人为本”,分析了人的劳动过程的二重性,找到了商品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劳动者”为本的思想,在劳动价值论中他充分肯定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以劳动力商品作为分析的钥匙,通过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的论述,和劳动与资本买卖关系的表面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指出了劳动力商品特殊效用价值,寻找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充分赞扬了劳动的意义和劳动者的意义。

三、价值观变革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目标。

劳动价值论从提出到科学化的发展过程

劳动价值论从提出到科学化的发展过程

(一)、劳动价值论的萌芽古希腊时期,奥古斯丁提出了“公平价格”概念,而从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实际上的平均价格。

而马格努将公平价格看成是与生产商品时的劳动耗费相等的价格,认为只有劳动耗费相等的物品才可以相互交换。

他第一次提出了应该以劳动耗费作为商品交换之基础的理论。

同时马格努也是第一个提出用劳动耗费来解释物品的价格,他认为只有劳动耗费相等的物品才可以相互交换,这标志着“劳动价值论”开始萌芽。

(二)、亚里士多德的劳动价值理论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讲到公平,还对商品的价值形式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任何其他商品来表现,它们之间具有等一性,货币使商品成为同类或相等的。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交换均等性,也就是最早强调商品内在的同质性,即价值是基础,这是价值规律的最初讨论。

亚里士多德的价值论,认为物品分为直接使用的物品和用于交换的物品,直接使用的物品具有使用价值,而交换的是剩余产品,具有交换价值。

并且认为物品交换背后一定有其等同性,为后来价值等同性做了早期铺垫。

这也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阿奎那的经济思想阿奎那关于公平价格的思想,认为商品与货币具有均等性,而均等的基础就是劳动量。

公平价格取决于劳动、效用及供求关系。

中世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交换一般在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人们对自己的商品和别人的商品各耗费多少劳动都比较清楚,交换比例也是根据耗费的劳动来决定的,这是所说的“公平价格”实质上是与价值相符合的价格。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价格常常脱离价值。

阿奎那提出用“公平价格”来确定商品的价值,但他对“公平价格”的理解又是非常混乱的,其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主观价值论和供求价值论的混合体。

二、英国古典经济思想时期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及科学化西欧古代和中世纪还处于简单商品生产阶段,能够作为商品进行生产和交换的只是社会全部产品中的一小部分,价值规律还没有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压倒一切的支配地位,人们对商品价值的认识受到极大的限制。

试析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试析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试析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论文关键词: 劳动劳动价值论价值创造价值分配论文摘要:劳动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概念,它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统一,包括科技和管理在内的脑力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

要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要在现实中把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区分开来。

我国私营企业主的劳动具有生产劳动和剥削劳动两重性,但一定范围内的剥削是合理的,因而也是合法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矛盾及其规律、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基本特点的重要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它不仅要运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而且还要运用于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

江泽民指出: “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网“深化”就是坚持,就是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

不发展,就会使理论失去活力,无法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不坚持,就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回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和认识。

”网“深化”就是坚持,就是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

不发展,就会使理论失去活力,无法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不坚持,就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回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根据当时的实际,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揭示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基本矛盾。

马克思本人对劳动价值论就有一个从创立到展开的过程;1883 年马克思去世之后,恩格斯也曾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新情况和经济科学发展的新材料,对劳动价值论作出了新的发展;21 世纪初,列宁根据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对垄断价格和价值规律的新作用作了创新性的研究,拓展了对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视野。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形成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形成

3、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 或比例……”“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 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4、价值 “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们剩下来的只是同一的幽灵 般的对象,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结晶,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 类劳动耗费的单纯结晶。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 类劳动力, 就是价值—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商品中包含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劳动、抽象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 值。”
二、劳动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最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后来表 明,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 的那些特征。商品中包含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 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此,在这里要详细地加以说 明。”P85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 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 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 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三、价值量
1、同类商品: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P86 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 3、商品生产的劳动可以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专门 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指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有一 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商品的价值由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的,所以计 算价值量时候,要把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进行计算。同一时间内复杂劳 动要比简单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量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区别不是自然和生 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条件决定的,因此是相对的。交换的比例是交换 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及其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及其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基石之一,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和保障。

当前,在关于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识的讨论过程中,有很多学者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的看法,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合理建议。

但是,也存在很多片面的认识,有的甚至借“深化认识”之名,行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实。

为此,本文仅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及其发展方面谈点看法。

一、当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些片面认识当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存在一些片面认识,甚至存在一些错误说法。

例如,有的说,不只是劳动创造价值,而是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

有的说,也不只是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创造价值,而是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而且科学、技术、知识也创造价值。

有的说,不仅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而且各种非生产要素、非经济因素也创造价值。

有的说,我们以前没有全面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既包含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也包括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等于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有的甚至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估计和判断之所以“失误”,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劳动价值论的“偏颇”,我国的极左倾向和极左思潮的一个深层次根源也在于劳动价值论的“偏颇”等等。

以上说法中的任何一种说法,实质都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

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就不可避免地直接否定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恩格斯1883年3月17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的这两大发现,实际上就是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否定劳动价值论,就必然否定剩余价值论。

否定剩余价值论,也就必然否定马克思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试论述劳动价值论由提出到科学化的过程)学生游庆学指导教师徐树林专业经济学班级 10经济学号 20104841052012年11月12日试论述劳动价值论由提出到科学化的过程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容,曾经对人类历史产生深刻影响,劳动价值论正是随着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

一、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思想(一)威廉·配第与比埃尔·布阿吉尔贝尔威廉,配第(1623-1687)作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于1662年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名著《赋税论》。

在该书中可以看到许多劳动价值论的思想,这些思想在书中现得比较分散,而且在一些论述中也比较浅尝则止。

但是,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己经产生,虽然在使用上还不是很严明。

所以马克思称赞他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下面一段文字是威廉·配第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的集中的体现:“假如一个人在能够生产一蒲式耳谷物的时间,将一盎斯从秘鲁的银矿采出来的运到伦敦来,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

如果发现了新的更丰富的银矿,因而获得二盎斯和以前获得一盎斯同样容易,那么,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现在谷物一蒲式耳售价十先令,和以前一蒲式耳售价五先令,同样低廉。

”很显然,在这段文字中威廉,配第将劳动作为物品的价值的来源,同时也将劳动作为了价值的尺度。

文中的的贬值正是由于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耳引起的。

在这段文字中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关于单个物品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的理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来,但是已经隐约可见。

同时,在下面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剩余价值的概念。

“假定一个人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在一块土地上面栽培谷物:即假定他能够做为耕种这块土地而需要的种种工作,如挖掘、犁、耙、除草、收割、将谷物搬运回家、打脱筛净等等;并假定他有播种这块土地所需的种子。

我认为,这个人从他的收获之中,扣除了自己的种子,并扣除了自己的食用及为换取衣服和其他必需品而给予别人的部分之后,剩下的谷物就是这一年这块土地的当然的正当的地租;”这里威廉·配第的地租的概念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的剩余价值的概念十分相似.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马点思的劳动价值论对这些咨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继承关系。

比埃尔·布阿吉尔贝尔(1646-1714)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是重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他的经济学著作《谷物论》中体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

“当土地和劳动产出它们所能生产的最多的产品时,公众的繁荣就能达到最高峰。

”从这个句子的表述中可以看到比埃尔·布阿吉尔贝尔认为土地和劳动是繁荣的源头,但是这种提法是很浅显的。

作为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比埃尔·布阿吉尔贝尔更多的是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而不是明确的对劳动创造价值作出分析。

这一点可以在下面这段话中看出:“我们相信并且强调,法兰西的唯一利益,正如世界上其它一切国家的利益那样,在于一切土地都精耕细作并充分施肥……以及一切全靠劳动维持生计的人没有荒废片刻的时间,也从不投闲置散。

”(二)亚当,斯密与大卫·嘉图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经济学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资产阶级划时代的作品,在经济学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对于他的前辈的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对于价值的构成进行了更为仔细和深入的分析。

亚当·斯密首先明确的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

“应当注意,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

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它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

亚当.斯密在明确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以后,进一步的提出了三个关于交换价值的问题并且进行了降为深入的讨论。

“为了探讨支配商品交换价值的原则,我将努力阐明一下三点:第一,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换言之,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格的,究竟是什么? 第二,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第三,什么情况使上述价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时高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值,有时又低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换言之,使商品市场价格或实际价格,有时不能与其自然价格恰相一致的原因何在?”以上的三个问题足见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体系比之他的前辈经济学家们有很大的进步。

他沿着劳动创造价值的思路在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后,进一步的讨论了交换价值的判断尺度是什么以及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波动的问题。

在亚当·斯密后面的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种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劳动价值论,即,亚当·斯密把劳动作为一切商品的价值的源泉。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有这样的论述:“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来说,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使用的劳动量。

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既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他的辛苦和麻烦。

对于已得此物但愿用以交换他物的人来说,它的真正价值,等于因占有它而能自己省免并转加到别人身上去的辛苦和麻烦。

”在讨论了价值的来源之后,在该书的第六章,亚当·斯密论述了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其中亚当·斯密把社会分为蒙昧社会和发达社会‘对于蒙昧时期,作者并不考察土地和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所以亚当·斯密讲到“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劳动的全部生产物都属于劳动者自己。

一种物品通常应可购换或支配的劳动量,只由取得或生产这物品一般所需的劳动两来决定。

”而对于土地和资本参与生产以后,亚当·斯密将商品的价格分为了三个部分也就是地租、利润和工资。

亚当·斯密以谷物价格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其中,一部分付给地主的地租,另一部分付给生产上所雇用的劳动者的工资及耕畜的维持费,第三部分付给农业家的利润。

谷物的全部价格,或直接由这三部分构成,或最后由这三部分构成。

;.有观点由此而否定了亚当·斯密对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坚持,这是错误的观点。

因为在分析的同时,亚当·斯密论述到“必须指出,这三个组成部分各自的真实价值,由各自所能购买或所能支配的劳动量来衡量。

劳动不仅衡量价格中分解为劳动的那一部分,而且衡量价格中分解成为地租和利润的那些部分的价值。

””可见,在亚当·斯密看来劳动是所有价值的唯一的来源。

但是,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对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没有给出明确的分析论述,所以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找不到明确的关于类似于剩余价值的概念的论述。

对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亚当。

斯密是完全认识到了的。

以下的两段文字足以为证:“也许有人说,资本的利润只是特种劳动工资的别名,换言之,不外是监督指挥这种劳动的工资。

但利润与工资截然不同,它们受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原则的支配,而且资本的利润同所谓监督指挥这种劳动的数量、强度与技巧不成比例。

”“而这资本所有者,虽几乎没有劳动,却希望其利润与其资本保持一定的比例。

所以,在商品价格中,资本利润成为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劳动工资绝不相同,而且受完全不同的原则的支配。

”马克思正是在继承了亚当。

斯密的这些关于价值构成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创造性的构建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以之来说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大卫·嘉图继承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的思想。

他的主要的思想表现在其代表《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中。

在该书卫。

嘉图对于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作出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中最清晰的阐述,并且扩大了劳动价值论讨论的围。

例如,他在该书的第一章第三小节中论述到了“影响商品价值的不仅是直接投在商品上的劳动,而且还有投在协助这种劳动的器具、工具和工场建筑上的劳动。

”14接下来,在第四节中论述到了“投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决定商品相对价值的原理,因使用机器及其他固定耐久资本而有了很大的变更”的情况。

对于大卫·嘉图的具体分析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劳动价值论接下来就在马克思那里发展成为一个更为完善的有机的体系了。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年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结晶,其涵盖的容非常丰富,在论证推理上一丝不苟,并且利用剩余价值的理论对制造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进行了充分的说明。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领域中最为完整的价值构成理论。

本部分主要的阅读资料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的容。

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考和分析非常多,而本文只是对于劳动价值论中与价值构成相关的理论进行了简要回顾。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马克思的分析是从商品开始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一开始就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同志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之后,马克思首先考察了使用价值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易于理解的。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

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在对使用价值进行了简单讨论之后,马克思引入了另外一个概念,就是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接下来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即,两种具有使用价值的的商品进行交换时交换的比例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在这个交换等式中用以衡量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的那个同质的东西是什么。

通过分析考察。

马克思明确的提出了价值这个概念。

“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

它们剩下来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结晶,即不管以那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耗费的单纯结晶。

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

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一一商品的价值。

”’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一部分的论述主要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思想。

而马克思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价值和交换价值进行了区分。

具体而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没有价值就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而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这一观点马克思在第一章第三节中给予了充分的说明。

由于本文考察的是价值构成相关的部分所以就不详细叙述这个容了。

(二)劳动的二重性一劳动的二重性是马克思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杰出的创新。

是价值构成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体系的构建都是以马克思对劳动的二重性的充分的认识为基础的。

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也是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建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