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贫困问题与政策

合集下载

社会问题:解析城市贫困化的原因与对策

社会问题:解析城市贫困化的原因与对策

社会问题:解析城市贫困化的原因与对策1. 简介城市贫困化是指在城市中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和相应的社会经济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城市贫困化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2. 城市贫困化的原因2.1 经济结构变迁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结构逐渐转向服务业和技术驱动型产业。

这导致了工业劳动力失业或收入下降,造成了城市中的失业人口增加,进而诱发了贫困现象。

2.2 城镇化进程不平衡中国近年来推进以及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但这一过程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一些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但由于技能匹配度低和薪资水平不高,导致他们在城市中陷入贫困。

2.3 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资源在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方向及机会上起重要作用。

然而,许多城市仍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这导致了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限制了他们未来脱贫的机会。

2.4 社会福利及保障体系不完善城市贫困化还与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有关。

许多贫困人口缺乏基本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使其无法应对生活中的意外情况或疾病,从而导致更深层次的贫困化。

3. 解决城市贫困化的对策3.1 聚焦教育优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领域投入,确保所有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此外,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等措施帮助失业人员重新就业,从而减少城市中的失业人口。

3.2 改善社会福利及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是解决城市贫困化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政府可以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经济援助,同时完善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确保贫困人口能够享受基本社会保障。

3.3 促进经济多元化鼓励城市发展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例如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和创业文化的培育。

这将增加就业机会,并提供更多途径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

3.4 加强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积极推进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确保城市发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合理分配城市资源,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来提高贫困群体的居住条件。

我国城镇贫困现象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城镇贫困现象的现状及对策

商业经济评论经济导刊582011 / 05贫困并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的普遍问题。

就算在美国这样的世界第一强国也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中。

对于不同的国家贫困也有不同的定义,在我国是用绝对贫困来定义的。

所谓绝对贫困就是指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取得维持仅仅是物质生活所必备的需要,那么该家庭就处于贫困状态。

因此,绝对贫困也叫生存贫困,是指收入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准的状况。

之所以采用绝对贫困这个定义,是因为绝对贫困具有一定的使用范围。

对发达国家而言,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处于绝对贫困状况的人很少。

即使由于突发事件或其它原因使有的人陷入绝对贫困,也能很快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救济,这种绝对贫困是暂时的。

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有一部分人的温饱问题没有得以解决,政府也不能短时间内解决,实际上我国目前实现的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小康。

尽管贫困根据不同的思想体系、不同的学科可以划分为很多类别,但绝对贫困的概念更具有现实性,它能更加准确地概括这些贫困者的生活境况,为此,这里就采用绝对贫困的定义。

现阶段我国城镇中存在的贫困问题社会学家划分为了新的十大阶层,其中【关键词】 中国,城镇,贫困,贫困阶层,贫富差距我国城镇贫困现象的现状及对策文 | 陈锡萍可以看到一般工人、农民、失业者和半失业者排在了最后,这些也正好是贫困阶层的主要人员。

贫困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形势严峻。

在我国,又把贫困阶层分为农村贫困阶层和城镇贫困阶层两种。

贫困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各方面都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首先,收入差距拉大。

收入差距问题的实质是贫富差距扩大。

我国社会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农村居民之间的差距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消除。

据媒体报道,我国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差距已达15倍之多。

在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同时,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日趋拉大。

城市贫困问题与反贫困行动探析

城市贫困问题与反贫困行动探析

269区域治理LIVELIHOOD城市贫困问题与反贫困行动探析*长江大学 王家亮摘要:贫困问题不仅存在于农村,城市也有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十分复杂,阻碍社会前进。

文章先从中国城市贫困的阶段、群体探讨了这一问题的现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其次讨论了城市反贫困行动成果和不足之处,最后就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从战略、制度、政策、行动四个方面试图提出一些可行建议。

关键词:城市贫困;致贫因素;反贫困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2-0269-0003《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18—2019年)》指出2019年有97%的贫困人口脱贫,全国减贫人数超1100万人,中国脱贫攻坚行动取得了关键性的成就。

国家领导人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上指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7亿多人脱贫,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70%。

农村贫困是脱贫攻坚的难点和重点,但城市贫困同样值得引起关注。

蒋贵凰/宋迎昌[1](2011)采用绝对值法和恩格尔系数,参照低保情况,估计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贫困人数分别为756万、1657万、1717万、845万,中国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庞大。

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城镇人口是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乡村人口是除此以外的全部人口。

赵丽红/薛新娅(2010)将城市贫困定义为生活水平达不到平均水平,只能维持远远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的状况。

在解决途径上,魏后凯/王宁(2013)认为需完善当前城市反贫困的基础,吸取农村参与式扶贫经验,走参与式反贫困道路。

颖涛(2003)指出需建立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多个层次、逐步统一的城市反贫困行动体系。

对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具有很大意义。

一、城市贫困问题现状据统计,全球城市人口数量从2007年开始超过农村,预计城镇人口将不断增加,到2030年达到50亿人。

城市化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亚、非洲的城市人口将达到最多。

Ravallion ,Chen和Sangraula (2007)分析了近90个中低收入国家数据,估计全球城市居民中有1/3是穷人,占世界贫困总人口的1/4。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分析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分析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分析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说到贫困,一般人都会想到农村、农民的贫困,政府的扶贫开发工作也主要针对农村贫困来进行。

由于各种原因,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的贫困人口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约合体制改革将我国带入了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化的趋势日益显著,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一、城市贫困人口的概念(一)城市贫困的定义在国内学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中国城市贫困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城市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性地低于社会的常规生活标准。

(二)城市贫困人口的概念根据国家标准,通常认为城市贫困人口是指,收入低于所在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非农业人口。

而对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定有多种方法,包括恩格尔系数法、市场菜篮子法和生活形态法等,这些方法都是从绝对标准出发的。

而相对标准通常是根据居民家庭抽样调查的资料,按家庭收入水平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然后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分成若干等,最末等即为贫困户。

二、现阶段城市贫困人口的现状(一)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状况1 社会构成。

大体可分为四类人员:第一类是“三无”人员,即长期以来由政府民政部门给予救济的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或法定扶养人无扶养能力的居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民政对象,第二类是贫困的失业人员,即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居民,第三类是贫困的在职和下岗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即在职人员领取工资、下岗人员领取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领取离退休金或养老保险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居民;第四类是其他的贫困人员,即由于除上述以外的其他原因而使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居民。

2 性别与年龄构成。

一般来说,由于城市女性人口在实际生活中与男性人口相比就业机会较少、收入较少、教育程度较低、专门技能较差,而老年丧偶者又较多(因女性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等原因,因而大城市贫困人口总体上是性别比偏低,即女性比重较高。

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分析中国是一个拥有巨大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自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然而,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贫困问题仍然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之一、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并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国贫困的定义。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贫困是指人们生活在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环境中,缺乏食物、住房、教育和健康保健等基本资源。

根据国际上通用的贫困线标准,大约15%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条件中。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进行了广泛的扶贫工作,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2024年以来,中国成功脱贫了超过7000万贫困人口。

然而,仍然有大约3000万人口生活在贫困中,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

其次,城市贫困主要是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城乡差距以及缺乏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引起的。

城市贫困人口通常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农民工和下岗工人,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低工资、无稳定工作和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

此外,城市贫困还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福利和机会。

对于城市贫困问题,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努力改善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

其次,政府加大了对城市贫困地区的资源投入,提供就业和培训机会,帮助贫困人口融入城市社会。

此外,政府还推进了户籍制度,放宽了城市落户政策,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机会。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中国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首先,扶贫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政策执行不到位、腐败现象和信息不对称等。

此外,贫困问题也与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有关,需要通过和调整来解决。

总之,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仍然存在,但通过政府的努力和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贫困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未来,中国应进一步改进扶贫政策的执行,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并通过和调整来解决贫困问题所根源的社会结构问题。

共同富裕的挑战城市贫困问题

共同富裕的挑战城市贫困问题

共同富裕的挑战城市贫困问题共同富裕的挑战:城市贫困问题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引来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

然而,城市里也存在着严峻的贫困问题。

要实现共同富裕,应该积极应对城市贫困问题。

本文将就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和对策进行论述,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城市贫困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诸多因素。

主要原因如下:1.1 能力不匹配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农村劳动者进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但由于教育水平较低,很难获得高薪就业机会。

缺乏技能和知识成为他们面临的障碍。

1.2 城市留守儿童问题参与城市劳动的年轻家庭普遍面临着照顾留在农村的子女的问题。

由于流动性工作性质和城市的高生活压力,这些父母很难提供足够的关怀和教育。

这导致了城市留守儿童的数量增加,他们的生活条件大多较差,容易陷入贫困的泥潭。

1.3 城市负面选择城市中的高房价和生活开销使得一部分居民很难维持生计,他们只能选择低收入的工作,这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贫困问题。

二、应对城市贫困问题的对策解决城市贫困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几个应对城市贫困问题的对策:2.1 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能力和就业机会,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职业培训和教育的投入。

为劳动力提供更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具备适应城市需求的能力。

2.2 优先安置城市留守儿童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建立完善的城市留守儿童保障体系,提供良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

优先安置城市留守儿童的家庭可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并缓解捉襟见肘的生活状况。

2.3 提升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通过政府购房补贴、低收入家庭救助计划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等措施,提升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减轻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机制。

三、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具体方案3.1 促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缩小城市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着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大农村地区的产业扶持和投资力度,降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资源的公平配置。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研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同时,城市贫困问题也愈加突出。

如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贫困形成机制、城市贫困现象及其特点和对策三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进行探讨。

一、贫困形成机制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其形成机制比较复杂,包括市场力量、政府干预力量和社会力量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市场力量是促进城市化的重要力量,但市场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市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并不是完全正面的。

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贫困人口,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失去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而市场机制对此并不能提供充分的解决方案。

政府干预力量对城市化进程有很大影响,但国家、地方、社区等各级政府对城市化进程的干预力量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力量也是造成城市贫困的原因之一。

社会力量包括城市贫困人群的社会背景、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等。

城市贫困人群往往只能从事低收入的零散工作,缺乏稳定的收入保障和福利保障,加之缺乏社会关系的支持,使得他们处于被边缘化、孤立化和贫困化的状态。

二、城市贫困现象及其特点城市贫困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严重问题,它具有以下的特点:1.城市贫困问题涉及面广,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巨大。

据统计,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数量预计在1000万人以上。

2.城市贫困人口的特点较为突出,主要包括零散务工人员、农民工、退休人员、低收入职工和受灾人员等。

3.城市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十分艰难,他们往往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区域或城中村,住房条件差、就业机会少、教育和医疗条件落后。

4.城市贫困人群的分布面不均,城市中心区的贫困人员较少,而城市的外围及城中村区域的贫困人员较多。

三、对策尽管城市贫困问题比较复杂,但仍有一些对策可以尝试。

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和企业可以联合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城市贫困人口的技能水平,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分析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分析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分析
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尽管中国成功取得了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提供具体解决方案。

首先,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来到陌生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然而,由于缺乏教育、技能或资本,这些莫名其妙的市民很难找到高薪的工作。

此外,新移民和官员们可观的收入差距也是城市贫困的一个原因。

最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行业开始逐渐淘汰,造成一部分人员失业以及贫困化。

其次,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改善城市贫困人口的状况。

其中,改善城市贫困人口的住房条件是关键的一步。

目前,一些城市的住房价格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承受能力,政府应该考虑制定相关的政策以保障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住房需求。

此外,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岗位机会和培训课程,帮助这些人获得工作技能。

除了这些,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计划也是减少城市贫困人口的重要措施。

最后,作为社会主体的市民也可以做出贡献。

城市贫困人口通常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面临困难。

因此,市民们可以通过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传递爱心和温暖,让贫困人口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组织和慈善机构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城市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通过多方面措施来解决。

政府应该给出更为有效的政策支持,市民们也应
该积极参与到城市贫困人口的帮助中。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与政策[ 吴波(1982—)男,四川遂宁人,博士研究生,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信息工程师。

电邮:bobby0506_cn@] 摘要: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贫困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发生的原因、现象、当前政策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反贫困的政策应分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对贫困人口的救济;二是避免贫困人群陷入贫困陷阱;三是要从城乡统筹的角度进行政策制订。

关键词:城市贫困;反贫困urban poverty and policy in chinawu boabstract:urban poverty is a new emergence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rapid economy growth after opening and reform.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factors involved in urban poverty incidence, phenomena of it and problems remaining in current policies. then suggestions proposed when making anti-poverty policy lies in three aspects: first, a well-definedsafety-net should be constructed; second, poverty trap ought to be avoid, and the last, rural-urban co-ordination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keywords: urban poverty; anti-poverty城市贫困在传统意义上指城市里的三无人员,即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的人群。

自1990年代之后,大量的下岗工人的出现和农村的过剩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了城市贫困的两个主要群体,城市贫困问题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通常被成为“新城市贫困”(new urban poverty)。

城市贫困的成因1、经济制度改革由于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的社会经济与福利政策的分割,包括城市的全就业、单位福利、分房、国家政策和低廉的公共产品,使得在1990年代之前中国的贫困问题研究一直将视线集中在农村[1]。

改革开放之后,非公有制经济体的产出的份额从1980年的20%增加到2000年的75%(ssb,2001),极大刺激了经济发展并提供了就业机会。

同时使得受各种福利重压的国有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效益低下、连年亏损。

为此,1996年起中国政府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为企业减轻负担,如将医疗、居住等福利从企业剥离,改由社会保险机构和私人提供(中国发展报告,1997)。

同时,国有和集体所有企业的资产流失和来自其他经济体的竞争,造成1千多万工人下岗(中国发展报告,1997),这些下岗工人由于受到来自农村的劳动力的冲击、技能和年龄与工作不匹配,导致难以再次就业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4]。

下岗工人和农民工被认为是改革开发后新城市贫困发生的主要人群[2]。

据2000年的统计资料,1亿4千万的农村劳动力,占中国人口11.6%,涌入城市。

由于城乡二元政策、劳动技能较低、教育程度不高和缺乏人际关系,导致这些人的收入低、缺少社会保障,从而成为新城市贫困的人群[4]。

2、社会安全网络不完备根据获得资源的方式不同,福利政策可分为三种模式:市场交换、二次分配和人际相助[1]。

在西方国家,市场交换是主要得到资源的途径,由供需关系确定收入水平与获得资源的途径;二次分配包括社会捐助,公共住房和社会安全系统。

人际互助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相互间交换以获得资源。

在中国,由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没有真正做到应保尽保,而农村移民则被长期排除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导致对于一些贫困人口而言市场交换和二次分配两种途径都行不通。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单位福利制度的取消,城市居民失去了传统的隐性福利,如医疗、住房、教育等,cheng fang和xiaobo zhang等表明,在这三个方面的支出增加使得贫困人群陷入贫困陷阱之中,对抗风险的能力下降[3]。

此外,尹海洁指出由于贫困家庭缺乏与社会高位节点的有效链接,致使经济资源无法向低位节点流通[5]。

城市化进程使得中国城市的阶层分异开始在空间中体现出来,使得贫困人群与社会主流越发脱节[1][8]。

这就意味着对于贫困人口而言,他们既不能通过市场交换获取资源,也无法参与二次分配,更无法通过人际互助获得资源,这使得他们的贫困状况难以改变。

城市贫困的表现与测度城市贫困的表现城市贫困问题是与低收入、低消费状况、就业、居住条件、健康、教育甚至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等相关的多维度的问题。

经济收入低,生活困难研究者们表明,城市贫困人口的消费结构不合理,恩格尔系数高,一些高档耐用消费品如电脑、摄像机、空调等的普及率低,甚至尚处在空白阶段。

住房制度改革后,城市贫困人口无法负担高额的房价,同时公共租赁房制度在2003年之后名存实亡,导致贫困人口的居住条件差,其特征是建筑质量差、自建房、居住面积小[1][3]。

社会隔离从城市贫困的成因来看,可以推知贫困人口存在一定的共性。

事实上,shenjing he和yuting liu等指出,贫困率高发生率出现在具有如下特征的人群之中:大量失业人口的家庭;中年人(40-60岁);教育程度低;在非正式产业部门或自谋职业;居住在自建房中的人[4]。

guo chen和chaolin gu等对南京2001年的家庭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贫困人口中占最大比例的是下岗工人,占样本中65%。

其次是长期处于失业状态的人,这些人通常工作能力低、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城市户口或是刑满释放人员[1]。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迅速发展,城市空间不断重构,城市的用地布局的变化导致中产阶级和先富阶层离开原来破旧的小区,从而使得贫困人口和高位节点的连接断裂,社会出现明显的断层[5]。

贫困代际遗传不同阶层间的居民流动性对社会稳定的意义重大。

高梦滔对西宁市、兰州市、白银市的城市居民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仅有35%的低保家庭青年一代能够跳出贫困的陷阱。

shixiong cao和xiuqing wang等指出,贫困区域的教育质量一般较低,而城市居民往往接受在城市中日渐重要的专业,如计算机、金融等的专业训练,而农村家庭则更重视非技能的培训,导致教育差距加大[6][7]。

这表明在中国,贫困的代际遗传已经出现。

贫困的空间聚集与逆城市化现象经济快速发展与中国迅速的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联。

中国传统的城市空间是以用地性质的功能进行安排的,如今这种功能划分正在变化[8]。

随着市场的引入,城市空间的重新组织导致社区出现分异,混合社会阶层的社区开始消失。

这对于那些收入低、社会联系弱、居住选择面窄的贫困人群而言,具有负面影响。

居住在中心城中的城市贫民,由于生活成本相对低、更靠近工作地,往往不愿离开原居住地。

随着中高收入者为寻找更优质的居住环境搬离中心城,低收入者逐渐在中心城中聚集,导致逆城市化。

城市贫困的测度贫困通常用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来测度,绝对贫困线由最小充分卡里路确定,由恩格尔曲线对其进行估计,多在发展中国家使用。

deaton指出,绝对贫困线的不足之处在其不确定性,食品与其他商品的替代关系也没有得到描述[10]。

世界银行提出,在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以每天2150卡里路能量为最低能量摄入标准来计算贫困线。

khan和riskin发现中国1988年的贫困发生率为8.8%,1995年为8%[11]。

另一种常用的基于卡里路测度绝对贫困线的方法是世界银行提出的人均每天1美元标准。

以1985年购买力平价指数为基础,将1美元转换以本土货币和价格为特定国家划出贫困线。

cheng fang和xiaobo zhang等认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比农村高,因此建议使用1.5美元作为城市贫困线[3]。

另一个常用的贫困测度指标,是被称为贫困人头数或贫困发生率、贫困差距指数和fgt指数。

这三个指数的都可以用下式表达:当α=0时,上式为贫困发生率,α=1时为贫困差距指数,α>1时就是fgt指标。

贫困发生率是低于贫困线z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它的缺陷是没有考虑到处于贫困线以下人群的贫困程度。

贫困差距指数则克服了这一不足。

fgt指标则更进一步测度出贫困人口之间的转移[12]。

当前的城市反贫困政策存在的问题覆盖范围不够城市贫困的救助的覆盖范围不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做到应保尽保,guo chen和chaolin gu等表明,南京有大量的下岗工人家庭挣扎在贫困线上,由于不满足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条件而没有得到救助[1]。

都阳和albert park对上海、武汉、沈阳、福州和西安五个城市2001年和2005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城市低保没有应保尽保,贫困人口中最贫困的20%得到了80%的社会救助[13]。

另一方面,农村流动人口在官方的统计口径中没有出现。

由于城乡二元分割,农民工在收入低,然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没有覆盖到他们。

这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城市贫困的严重程度。

贫困瞄准的标准为了准确的瞄准贫困,首先要确定贫困线如何划定。

通常采用的是世界银行的1美元标准,当然也有研究者指出以1.5美元作为标准。

cheng fang和xiaobo zhang等表明,以1美元标准为贫困线时,从1992年到1998年,中国的贫困发生率为2%左右,当标准变为1.5美元时,1992年的贫困发生率为14%左右,到1998年降低至9%左右,但每个时期都远高于1美元标准[3]。

其次,贫困者的消费结构中食品的支出占比重较大,高于官方统计cpi的比例,因此在确定了平价购买力美元之后,还应该根据贫困人口的消费偏好确定cpi,以恰当的划定贫困线。

张全红指出,在 2美元的贫困线下,分别以官方 cpi和低收入者 cpi为标准,通货膨胀会使贫困人口的增加从390184 万人变为 781168 万人 ,脱贫金额上升1151 亿元变为4101 亿元 ,两者的差距达到 2 倍和3倍[17]。

因此,采用什么标准作为贫困线,以及用哪种cpi划出的贫困线和确定贫困人口将造成的巨大差异,意味着不同的计算方法对于国家的资源投入、受救助贫困家庭的范围和程度造成极大的影响。

安全网络不健全在国有企业改革前,城市居民的住房、养老,包括子女入学、医疗等等都可能是完全由所在单位提供。

在国企改革之后导致大量的下岗工人失去固定收入的同时,也失去了其他的社会福利。

除了最低生活保障之外,城市贫困人口的住房、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并没有得到解决[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