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热学部分总结

大学物理热学部分总结
大学物理热学部分总结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09级四班

姓名:蒋双福

学号:0906020423 教师:朱卫华

时间:2010.10

大学物理热学部分总结

热力学基础

(一)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1)热力学系统:由大量分子、原子组成的宏观物质,简称系统

2)孤立系统:与外界不发生任何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热力学系统。

3)封闭系统: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的系统

4)开放系统:与外界同时发生能量交换与物质交换的系统。

5)状态参量:描述热力学系统状态的物理量。

6)热运动:大量分子无序的运动。

7)宏观量:从整体上描述系统的状态量,一般可以直接测量,包括广延量和强度量。

广延量(可以累加):M(摩尔质量)V(体积)E(动能)

强度量(不可以累加):P(压强)T(温度)

8)微观量: 描述系统内微观粒子的物理量。

如分子的m(质量)、d(直径)、v(速度)、p(动量)、ε(能量)

.1

m m H g

=

01325

15=

Pa

atm760

10

*

9)热力学第零定律表述:如果两个热力学系统中的每一个都与第三个热力学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两个系统彼此也处于平衡状态。

10)温度;处在同一热平衡状态的所有热力学系统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宏观特性,这一特性可由这些系统的状态参量来描述,这个状态参量被定义为温度。

温度是表征系统热平衡时宏观状态的物理量。

11)温标:定量描述温度的数值表示方法。

摄氏温标 单位为摄氏度(C 0) 热力学温标(开尔文温标) 单位开(K ) 热力学温标与摄氏温标的换算关系:

t C K T +=015.273/ (1)

12)平衡态:一定量的气体,在不受外界的影响下, 经过一定的时间,系统达到一个稳定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称为平衡态 。(特点,温度相等) 13)准静态过程:在热力学过程中的每个中间状态都无限接近于平衡态。如活塞缓慢移动的汽缸的过程,可在V p -图表示。

14)非静态过程:中间状态为非平衡态的过程,不可在V p -图表示。

15)V p -图上的一个点,表示一个平衡态,V p -图上一条曲线,表示一个准静态过程。

16)当质量一定的气体处于平衡态时,其三个参量P V T 并不互相独立,而是存在一定的关系,其表达式称为气体的状态方程,一般可表示为: 0),,(=T V p f (2)

17)理想气体的状态参量T V P ,,三者之间关系的状态方程:

2

2

2111T V p T V p =

(3) 18)阿伏伽德罗定律:当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具有相同的体积,而当温度为273.15K ,压强为标准大气压1.013*510Pa 时,1mol 任何理想气体的体积为3310*4.22m V -=。

19)气体处Pa P K T 50010013.1,15.273?==时的状态称为标准状态。设置质量为m ,摩尔质量为M 的理想气体从状态),,(T V p 经一系列变化过程到达标准状态

),,(000T V p ,根据(3)有

0000T V P M m T V P T PV m =

= 令00T V

P R m =,则有 RT M

m

PV =

(4) 11..31.8--=K mol J R ,称为摩尔气体常量,(3)式被称为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20)一定理想气体的疯子质量为0m ,分子数为N ,并以a N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12310022.6-?=mol N a ),则气体质量为0Nm m =,气体的摩尔质量为

0m N M a =,代入(4)得 T N R V N V RT m N Nm V RT

M m p A

A ===00 令1231038.1--??==K J N R

k A

,称为波尔兹曼常数,令V

N

n =

为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并称n 为分子数密度,有

n k T p = (5)

洛施密特常量:标准状态下理想气体的分子数密度为3251069.2-?m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1)系统内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势能之和称为系统的内能。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势能与分子间距有关,也应该与系统的体积有关。分子无序运动动能的平均效果与系统的温度有关。所以气体的内能是温度T 和体积V 的函数。

2)理想气体内能只与温度有关,RT i T E E ν2)(==理理。

3)热力学第一定律,做功和热传递 W E Q +?= (6)

对于非静态微小过程而言,可以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写成微分形式: dW dE dQ += (7)

4)准静态过程中的功

①.F 为气体作用在活塞上的压力,p 为气体压强,S 为活塞面积,活塞移动了dl 距离,从而气体的体积增加了dV ,对外所做的元功为

p d V p S d l dl F dW ==?= (8)

②.若气体体积从1V 变化到2V ,则系统对外做功为 ?=2

1V V p d V W (9)

12V V >时,气体膨胀,系统对外做功,0>W 12V V <时,气体被压缩,外界对系统做功,0

5)准静态过程中的热量

①.在热量传递的某个微过程中,热力学系统吸收热量dQ ,温度升高了dT ,则定

义为

dT dQ

C =

(10)

单位质量的热容为称为比热容,记作c ,其单位为11--??kg K J ,设系统的质量为

m ,则有 cm C =

②.一个质量为m ,摩尔质量M 的系统,在某一微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 dT C M

m cMdT M m dQ m ==

(11a) 当温度从1T 升高至2T 时,其吸收的热量为 dT C M

m

Q m T T ?

=21

(11b)

M

m

为系统物质的量,cM C m =称为摩尔热容,摩尔热容的定义式:

)(dT

dQ

m M C m =

(12) 微小过程,热量的计算公式为 dT C M

m

dQ m =

(13) ③.理想气体在状态变化过程中体积保持不变时,其摩尔热容为 R i

dT dQ m M C V m V 2

)(,==

(14) m V C ,称为定体摩尔热容,R 为摩尔气体常量,i 是气体分子自由度 i 的取值表 不同气体

单原子分子(He Ne ) 双原子分子(2O 2H ) 多原子分子(2CO 4CH )

i 的值

3

5

6

理想气体在状态变化过程中压强保持不变时,其摩尔热容为 R i

dT dQ m M C P m p )12

()(,+==

(15) m P C ,为定压摩尔热容

6)准静态过程中的内能变化

①.以理想气体在状态变化过程中体积的过程为例,由于这一过程中,系统做功为零(0==pdV dW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的增量等于过程中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由11式,可得内能增量的微分表达式 dT C M

m

dE m V ,=

(16a) ②.对质量为m ,摩尔质量为M ,定体摩尔热容m V C ,恒定的理想气体,系统内能的增量为

)(12,,1221

T T C M

m dT C M m E E m V m V T T -==-?

(16b)

上两式又可以表示为

R d T i

M m dE 2

=

(17a) )(2

1212T T R i

M m E E -=

- (17b)

(三)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1)等体过程

①.系统体积保持不变的过程称为等体过程。等体过程的特征方程为:

恒量==V

R M m T p 此方程在V p -图上可以表示为一条垂直于V 轴的直线,这条直线称为等体线。 ②.在等体过程中,由于0=dV ,因此0==pdV dW ,即系统对外不做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系统在等体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V Q ,它等于内能的增量,即 )(12,12T T C M

m

E E Q m V V -=

-= 式中物理量的脚标V 表示相应的过程为等体过程,将R i

C m V 2

,=

代入上式,并考虑到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4),可得等体过程中热量和内能增量的关系式:

)(2

12T T R i

M m E Q V -=

?==V p p i )(212- (18)

2)等压过程

①.系统在压强保持不变的过程称为等压过程,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得到等压过程的特征方程为

恒量==p

R M m T V 此方程在V p -图上可以表示为一条平行于V 轴的直线,这条直线称为等压线。 ②.在等压过程中系统对外界做功为

?-==2

1

)(12V V V V p pdV W (19a)

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上式有可以表示为 )(12T T R M

m

W -=

(19b) 系统内能变化与过程无关,因此等压过程中内能的增量也可以表示为(17)的形式 )(2

12T T R i

M m E -=

?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设系统在等压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

)()12

()()(2)(12121212T T R i

M

m T T R M m T T R i M

m

W

E E Q p -+=-+-=

+-= (20a) 或)()12

(12V V p i

Q p -+= (20b)

式中物理量的脚标p 表示相应的过程为等压过程。 由(11)也可以表示为:)(12,T T C M

m

Q M P p -=

(21) 由式(20)和式(21)可以得到定压摩尔热容的计算(15)

在等压过程中,理想气体吸收的热量,一部分转换成系统内能,另一部分转换为系统对外界所做的功。

3)定体摩尔热容与定压摩尔热容的关系

由(14)式和(15)式得:R C C m V m p +=,, (22)

摩尔气体常量R 在数值上等于mol 1理想气体在等压过程中温度升高1K 时对外做的功。

m p C ,与m V C ,的比值称为比热容比

i

i C C m

V m p 2

,,+=

=

γ (23) 理想气体的γ、m p C ,、m V C ,理论值

单原子 双原子 多原子 i

3 5 6 γ

1.67

1.4

1.33

m p C , 2

3R 25R R 3

m V C ,

2

5R 2

7R R 4

4)等温过程

①.系统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称为等温过程,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得到等温过程特征方程: 常量==

RT M

m

pV 此方程在V p -图上可表示为在第一象限内的一条双曲线,由上式可知,温度越高,式中的恒量值越大,曲线离两坐标轴越远。

②.在等温过程中,由于温度保持不变(0=?T ),因而内能也保持不变(0=?E ),因此系统吸收的热量完全用来对外做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有T Q W =。由功德一般计算式(9)和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4),可计算出等温过程的功为

2

112ln ln 1

21

2

1

p p RT M m

V V RT M m

dV V

RT M m pdV W V V V V =

=

==??

(24)

③.设等温过程中系统吸收的热量为

2

112ln ln p p RT M m V V RT M m W Q T ==

= (25) 对于等温过程,由关系式(11)可得 T C M

m

Q m T T ?=

, 式中的m T C ,称为等温摩尔热容,当0→?T 时,T Q 却不为零,因此必有 ∞→=

T m T dT

dQ

m M C )(, (26) 理想气体等温过程中系统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对外界做功。

5)绝热过程

①.在状态变化过程中,系统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这样的过程称为绝热过程。绝热过程在V p -图上是一条曲线,因为在绝热过程中0=dQ ,所以有0=+?W E ,亦即W E -=?或W E =?-

绝热过程中系统所做的功可以表示为 )(2

12T T R i

M m E W Q --

=?-= (27) ②.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进行绝热膨胀的微过程可表示为 dT C M

m

pdV m V ,-

= 又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4)两边求微分得 R d T M

m

V d p pdV =

+ 将上式两边中的dT 消去,并整理后可得

V d p C p d V R C m V m V ,,)(-=+ 因为R C C m V m p +=,,,

γ=m

V m

p C C ,,,所以上式可改为

0=+V

dV

p dp γ

对上式积分可得

1C pV =γ (28a) 由(4)式和上式联立,可得

2C TV =γ (28b)

31

C T

p =-γγ (28c)

(四)循环过程

1)循环过程:指系统经历了一系列状态变化以后,又回到原来状态的过程。 正循环:循环过程沿顺时针方向,系统对外所做净功为正--------------如热机。 逆循环:循环过程沿逆时针方向,系统对外所做净功为负------------如制冷机。 W Q Q =-21 (29)

(Q1为系统吸收的热量,Q2为系统放出热量,W 为对外做的净功,0=?E ) 2)热机效率:1

2111Q Q Q W

-=-

=η (30) 3)制冷系数:2

12

2Q Q Q W Q e -=

=

(31) (注意,Q1为在高温热源放出的热量,Q2为从低温热源吸收的热量) 4)卡诺循环:整个循环过程是由两个等温过程与两个绝热过程构成的。 ①.卡诺循环效率公式:1

21211T T

Q Q -=-

=η (32) (由低温热源T2与高温热源T1决定) ②.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2

12

T T T e -=

(33)

(T2为低温热源,T1为高温热源)

(五)热力学第二定律 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1)可逆过程:使系统逆向重复原过程的每一状态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同时消除了原过程对外界引起的一切影响的过程。

2)不可逆过程:如果系统不能重复原过程的每一状态恢复到初态,或虽然可复原,但不能消除原过程对外界产生的影响的过程。

非平衡态到平衡态的过程是 不可逆的,如气体的自由膨胀。 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

①.开尔文表述:不可能制成这样的一种热机,它只从单一的热源吸取热量,并将其完全转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②.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4)卡诺定理:

①.定理1——在相同的高温热源和相同的低温热源之间工作的一切可逆热机效率都相等,工作物质无关。

121211T T Q Q -=-

=η (34)

②.定理2——在相同的高温热源和相同的低温热源之间工作的一切不可逆热机,其效率都小于可逆热机的效率,于是有

12

1T T -

≤η (35)

5)微观态数目Ω:设总分子数为N ,A 室中有n 个分子,则()!!!n N n N -=Ω(2

N

n =时,Ω最大)

6)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自然进行的过程是由热力学概率小的宏观状态向热力学概率大的宏观状态进行的。

一切不可逆过程都是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的方向进行的。

7)熵(S ):

①.定义:热力学概率,单位1-?K J ②.是组成系统的微观粒子无序性的量度。 ③.波尔兹曼关系式:Ωk S ln = ④.孤立系统处于平衡态时熵最大 ⑤.熵是个状态量,可以叠加,2121ln ln ln S S k k k S +=Ω+Ω=Ω= (36)

8)克劳修斯熵公式: ①.等温过程

()CV kN S ln = (37)

12ln

V V R M m

S =? (38)

T Q S =

? 称为热温比 ②.任一热力过程:

T dQ

dS ≥

(39)

??≥=?B

A B

A T dQ

dS S (40)

即热力学系统从A 态变化到B 态,在任意可逆的过程中,其熵等于该过程中热

温比T dQ 的积分;而在任意一个不可逆过程中,其熵大于热温比T dQ

的积分。

9)熵增加原理:

孤立系统中的熵永不减少:对于可逆过程,其熵不变;对于不可逆过程,其熵要增加 .

02

1

=≥??

T dQ

S (41)

熵增加原理成立的条件: 孤立系统或绝热过程。

气体动理论

(一)气体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很熟了,可忽略):

①.宏观物体都是由大量不停息地运动着的、彼此有相互作用的分子或原子组成 。

②.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③.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与斥力)。

2)统计规律:大量偶然事件在整体上所呈现的规律(某个分子的运动具有偶然性,大量分子的运动具有规律性)。

3)可以对微观量求统计平均的方法来得到宏观物理量。 4)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①.分子可视为质点。

②.除碰撞瞬间, 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在两次碰撞之间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弹性质点(碰撞均为完全弹性碰撞)。 ④.分子的运动遵从经典力学的规律。

(二)气体状态方程的微观解释

1)理想气体压强的统计意义:

①.p=2

0x v n m ( 0m 为分子质量,n 为总分子数密度)

各方向运动概率均等:

===z y x v v v (42)

2

222

31v

v v v ===z

y

x

(43) 2

222z

v v v v ++=y x (44)

②.压强公式:

k

32

εn p = (45)

(v m k 2

021=ε,为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

③.道尔顿分压定律:平衡态下混合气体的压强等于各种分子组分压强的总和。

∑=+++===i

i k P kT n kT n kT n n nkT P 213

2

ε (46)

2)温度的微观意义:

①.是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大小的度量,

T ∝k ε

②.

kT

m 23212k ==

v ε

nkT p = ③.温度是大量分子的集体表现,个别分子无意义,温度一样,气体平均平动动能大小的度量一样。

(三)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

1)自由度:物体在空间的位置所必需的独立坐标数目. 实例:

2)能量均分原理:在温度为T 的平衡态下,物质分子的每个自由度都具有相同

的平均动能,其值为kT

21。

i 个自由度分子的平均动能为

.kT i

k

2=ε (47)

3)理想气体的内能计算公式:

RT

i M m E 2

= (48)

i 平动 转动 总个数 火车运动 1 0 1 飞机起飞 3 0 3 轮船运动 2 0 2 单原子分子 3 0 3 双原子分子 3 2 5 多原子分子

3

3

6

T

R i M m E ?=?2 (49)

(四)麦克斯韦速率分布

1)麦克维斯速率分布函数:

①.

v

v v v d d 1lim

)(0N

N N N f =

??=→?,物理意义为表示在温度为的平衡状态下,速

率在附近单位速率区间的分子数占总数的百分比 .

②.速率位于 区间的分子数为:

v

v v v d )(2

1

f N N ?=? (50)

③.速率位于 区间的分子数占总数的百分比为:

④.

1d )(d 0

==??∞

0v v f N N N

曲线下包围的总面积表示整个速率区域内的

分子出现的概率应为1.

⑤.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

2

22

32

e

)π2(π4)(v v v kT

m kT

m f -= (51)

(气体确定,只与T 有关),物理意义为速率在v 附近单位速率区间内的分子出现的概率。 2)三个统计速率:

21v

v →2

1v v →v

v v v v v d )()(21

21?=→?=?f N

N S

①.平均速率:

dv v f v N

vdN v )(0

?

?∞

=

=

(52a)

M

RT

M kT m kT v 60.1880===ππ (52b)

②.方均根速率:

M

RT

M RT m kT 73

.13302

===v (53)

③.最概然速率:

M

RT M RT m kT 41

.1220p ===v (54)

(与分布函数f(v)的极大值相对应的速率)

④.三者的大小比较

p

v v v >>2 (55)

(五)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碰撞频率

1)分子的平均碰撞速率:单位时间内一个分子与其他分子发生碰撞的平均速率,用Z 表示。

2)单位时间的平均碰撞次数:

n v d Z 2π= (理想情况) (56)

n d Z v 2

π2= (实际上) (57)

3)平均自由程:分子与其他分子连续两次碰撞的之间自由通过的路程的平均值,用λ表示。

Z

v t

Z t v =

??=

λ (58)

n

d Z v 221πλ== (59)

p

d kT 2

2πλ=

(60)

(完整word版)大学物理气体动理论热力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详解

第12章 气体动理论 一、 填空题: 1、一打足气的自行车内胎,若在7℃时轮胎中空气压强为4.0×510pa .则在温度变为37℃,轮胎内空气的 压强是 。(设内胎容积不变) 2、在湖面下50.0m 深处(温度为4.0℃),有一个体积为531.010m -?的空气泡升到水面上来,若湖面的 温度为17.0℃,则气泡到达湖面的体积是 。(取大气压强为50 1.01310p pa =?) 3、一容器内储有氧气,其压强为50 1.0110p pa =?,温度为27.0℃,则气体分子的数密度 为 ;氧气的密度为 ;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为 ;分子间的平均 距离为 。(设分子均匀等距排列) 4、星际空间温度可达 2.7k ,则氢分子的平均速率为 ,方均根速率为 ,最概然速率 为 。 5、在压强为51.0110pa ?下,氮气分子的平均自由程为66.010cm -?,当温度不变时,压强 为 ,则其平均自由程为1.0mm 。 6、若氖气分子的有效直径为82.5910cm -?,则在温度为600k ,压强为21.3310pa ?时,氖分子1s 内的 平均碰撞次数为 。 7、如图12-1所示两条曲线(1)和(2),分别定性的表示一定量的 某种理想气体不同温度下的速率分布曲线,对应温度高的曲线 是 .若图中两条曲线定性的表示相同温 度下的氢气和氧气的速率分布曲线,则表示氧气速率分布曲线的 是 . 8、试说明下列各量的物理物理意义: (1) 12kT , (2)32 kT , (3)2i kT , (4)2 i RT , (5)32RT , (6)2M i RT Mmol 。 参考答案: 1、54.4310pa ? 2、536.1110m -? 3、25332192.4410 1.30 6.2110 3.4510m kg m J m ----???? 4、21 21121.6910 1.8310 1.5010m s m s m s ---?????? 图12-1

大学物理热学总结

大学物理热学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大学物理热学总结 (注: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仅供参考。 ) 教材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物理学》热力学基础 1、体积、压强和温度是描述气体宏观性质的三个状态参量。 ①温度:表征系统热平衡时宏观状态的物理量。摄氏温标,t表示,单位摄氏度(℃)。热力学温标,即开尔文温标,T表示,单位开尔文,简称开(K)。 热力学温标的刻度单位与摄氏温标相同,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T/K=273.15℃+ t 温度没有上限,却有下限,即热力学温标的绝对零度。温度可以无限接近0K,但永远不能达到0K。 ②压强:气体作用在容器壁单位面积上指向器壁的垂直作用力。单位帕斯卡,简称帕(Pa)。其他:标准大气压(atm)、毫米汞高(mmHg)。 1 atm =1.01325×105 Pa = 760 mmHg ③体积:气体分子运动时所能到达的空间。单位立方米(m3)、升(L) 2、热力学第零定律:如果两个热力学系统中的每一个都与第三个热力学系统处于热平衡,则这两个系统也必处于热平衡。 该定律表明:处于同一热平衡状态的所有热力学系统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宏观特征,这一特征可以用一个状态参量来表示,这个状态参量既是温度。3、平衡态:对于一个孤立系统(与外界不发生任何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言,如果宏观性质在经过充分长的时间后保持不变,也就是系统的状态参量不再岁时间改变,则此时系统所处的状态称平衡态。 通常用p—V图上的一个点表示一个平衡态。(理想概念) 4、热力学过程:系统状态发生变化的整个历程,简称过程。可分为: ①准静态过程:过程中的每个中间态都无限接近于平衡态,是实际过程进行的无限缓慢的极限情况,可用p—V图上一条曲线表示。 ②非准静态过程:中间状态为非平衡态的过程。

(高考必背)原子物理和热学知识点总结

原子物理 一、波粒二象性 1、热辐射:一切物体均在向外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温度有关。故叫热辐射。 特点:1)物体所辐射的电磁波的波长分布情况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即同时辐射各种 波长的电磁波,但某些波长的电磁波辐射强度较强,某些较弱,分布情况与 温度有关。 2)温度一定时,不同物体所辐射的光谱成分不同。 2、黑体:一切物体在热辐射同时,还会吸收并反射一部分外界的电磁波。若某种物体,在热辐射的同时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叫做黑体(或绝对黑体)。在自然界中,绝对黑体实际是并不存在的,但有些物体可近似看成黑体,例如,空腔壁上的小孔。 注意,黑体并不一定是黑色的。 热辐射特点 吸收反射特点 一般物体 辐射电磁波的情况与温度,材 料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 既吸收,又反射,其能力与材料的种类及入射光波长等因素有关 黑体 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 分布只与黑体温度有关 完全吸收各种入射电磁波,不反射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1)温度一定时,黑体辐射的强度,随波长分布有一个极大值。 2)温度升高时,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均增加。 3)温度升高时,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 4、能量子:上述图像在用经典物理学解释时与该图像存在严重的不符(维恩、瑞利的解释)。普朗克认为能量的辐射或者吸收只能是一份一份的.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νεh = )1063.6(34叫普朗克常量s J h ??=?。由量子理论得出的结果与黑体的辐射强度 图像吻合的非常完美,这印证了该理论的正确性。 5光电效应:在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发 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光电效应由赫兹首先发现。 爱因斯坦指出: ① 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能量子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为ε=h ν,其中h=6.63×10-34 J ·s 叫普朗克常量,ν是光的频率; ② 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上时,一个光子会被一个电子吸收,吸收的过程是瞬间的(不超过10-9 s )。电子在吸收光子之后,其能量变大并向金属外逃逸,从而产生光电效应现象;

大学物理之热学公式篇

热 学 公 式 1.理想气体温标定义:0 273.16lim TP p TP p T K p →=?(定体) 2.摄氏温度t 与热力学温度T 之间的关系:0 //273.15t C T K =- 华氏温度F t 与摄氏温度t 之间的关系:9325 F t t =+ 3.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RT ν= 1mol 范德瓦耳斯气体状态方程:2 ()()m m a p V b RT V + -= 其中摩尔气体常量8.31/R J mol K =?或2 8.2110/R atm L mol K -=??? 4.微观量与宏观量的关系:p nkT =,23kt p n ε= ,3 2kt kT ε= 5.标准状况下气体分子的数密度(洛施密特数)253 0 2.6910/n m =? 6.分子力的伦纳德-琼斯势:12 6 ()4[()()]p E r r r σ σ ε=-,其中ε为势阱深度 , σ= ,特别适用于惰性气体,该分子力大致对应于昂内斯气体; 分子力的弱引力刚性球模型(苏则朗模型):06 000, ()(), p r r E r r r r r φ+∞

大学物理热力学论文[1]

《大学物理》课程论文 热力学基础 摘要: 热力学第一定律其实是包括热现象在内的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则是指明过程进行的方向与条件的另一基本定律。热力学所研究的物质宏观性质,特别是气体的性质,经过气体动理论的分析,才能了解其基本性质。气体动理论,经过热力学的研究而得到验证。两者相互补充,不可偏废。人们同时发现,热力学过程包括自发过程和非自发过程,都有明显的单方向性,都是不可逆过程。但从理想的可逆过程入手,引进熵的概念后,就可以从熵的变化来说明实际过程的不可逆性。因此,在热力学中,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关键词: (1)热力学第一定律(2)卡诺循环(3)热力学第二定律(4)熵 正文: 在一般情况下,当系统状态变化时,作功与传递热量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如果有一个系统,外界对它传递的热量为Q,系统从内能为E1 的初始平衡状态改变到内能为E2的终末平衡状态,同时系统对外做功为A,那么,不论过程如何,总有: Q= E2—E1+A 上式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意义是:外界对系统传递的热量,一部分

是系统的内能增加,另一部分是用于系统对外做功。不难看出,热力学第一定律气其实是包括热量在内的能量守恒定律。它还指出,作功必须有能量转换而来,很显然第一类永动机违反了热力学第一定律,所以它根本不可能造成的。 物质系统经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又回到初始状态,这样的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称为循环过程,或简称循环。经历一个循环,回到初始状态时,内能没有改变,这是循环过程的重要特征。卡诺循环就是在两个温度恒定的热源(一个高温热源,一个低温热源)之间工作的循环过程。在完成一个循环后,气体的内能回到原值不变。卡诺循环还有以下特征: ①要完成一次卡诺循环必须有高温和低温两个热源: ②卡诺循环的效率只与两个热源的温度有关,高温热源的温 度越高,低温热源的温度越低,卡诺循环效率越大,也就 是说当两热源的温度差越大,从高温热源所吸取的热量Q1 的利用价值越大。 ③卡诺循环的效率总是小于1的(除非T2 =0K)。 那么热机的效率能不能达到100%呢?如果不可能到达100%,最大可能效率又是多少呢?有关这些问题的研究就促进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 第一类永动机失败后,人们就设想有没有这种热机:它只从一个热源吸取热量,并使之全部转变为功,它不需要冷源,也没有释放热量。这种热机叫做第二类永动机。经过无数的尝试证明,第二类永动

大学热学知识点总结

热学复习大纲 等温压缩系数 K^-1 (dV )T V d P 体膨胀系数 P p = -( dV )p p V dT p 压强系数O V =2(业)V p dT =1 ('d L)p 通常 ot v =3。 l dT 热力学第零定律 B 没有接触,它们仍然处于热平衡状态,这种规律被称为热力学第零定律。 1) f 选择某种测温物质,确定它的测温属性; 经验温标三要素: ) 选定固定点; 经验温标:理想气体温标、华氏温标、兰氏温标、摄氏温标 (热力学温标是国际实用温标不是经验温标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p 0V 0 R=-— =8.31J / mol K T 0 ?M = Nm ,M m = N A m k = R 1.3^10^3 J / K n 为单位体积内的数密度 N A N A =6.02 X1023 个 /mol 理想气体微观模型 1分子本身线度比起分子间距小得多而可忽略不计 23 洛喜密脱常数 :n o = — m A = 2.7Xio 25 m A 22.4X10 距离: 1 1 "3 Q =( 25 )3 m =3.3X10 m 2.7X10 1 1 3 3 3M m 3 二0 r =( --- ) =(—-—)3 =2.4X10 m '4 兀 n '4 兀 PN A 2、 除碰撞一瞬间外,分子间互作用力可忽略不计。分子在两次碰撞之间作自由的匀速直线 运动; 3、 处于平衡态的理想气体,分子之间及分子与器壁间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碰撞; 4、 分子的运动遵从经典力学的规律 :在常温下,压强在数个大气压以下的气体,一般都能 很好地满足理 3) 进行分度,即对测温属性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作出规定。 线膨胀系数a :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只要 A 和B 同时与C 处于热平衡,即使 A 和 空/亘量 T pV =\RT =—RT M m p = nkT 标准状态下分子间平均 1 U)3 n o 氢分子半径

大学物理_热学试题

大学物理热学试卷 一、选择题: 1、三个容器A 、B 、C 中装有同种理想气体,其分子数密度n 相同,而方均根速率之比为 ()()() 2 /122 /122 /12::C B A v v v =1∶2∶4,则其压强之比A p ∶B p ∶ C p 为: (A) 1∶2∶4. (B) 1∶4∶8. (C) 1∶4∶16. (D) 4∶2∶1. [ ] 2、温度为T 时,在方均根速率s /m 50) (2 12±v 的速率区间内,氢、氨两种气体分子数占总分 子数的百分率相比较:则有(附: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定律: v v v ?????? ? ? ?-?? ? ??π=?22 2 /32exp 24kT m kT m N N , 符号exp(a ),即e a .) (A) ()()22N H //N N N N ?>? (B) ()()22N H //N N N N ?=? (C) ()()22N H //N N N N ??温度较高时()()22N H //N N N N ?

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点总结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第二、分子运动论初步知识 1.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单位:焦(内能也称热能) 5.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内能就越大。 6.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7.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8.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9.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10.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11.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12.比热(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3.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4.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完整版)大学物理热学习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一定量的理想气体贮于某一容器中,温度为T ,气体分子的质量为m 。根据理想气体的分子模型和统计假设,分子速度在x 方向的分量平方的平均值 (A) m kT x 32= v (B) m kT x 3312 =v (C) m kT x /32 =v (D) m kT x /2=v 2.一定量的理想气体贮于某一容器中,温度为T ,气体分子的质量为m 。根据理想气体分子模型和统计假设,分子速度在x 方向的分量的平均值 (A) m kT π8= x v (B) m kT π831= x v (C) m kT π38=x v (D) =x v 0 3.温度、压强相同的氦气和氧气,它们分子的平均动能ε和平均平动动能w 有如下关系:(A) ε和w 都相等 (B) ε相等,w 不相等 (C) w 相等,ε不相等 (D) ε和w 都不相等 4.在标准状态下,若氧气(视为刚性双原子分子的理想气体)和氦气的体积比V 1 / V 2=1 / 2 ,则其内能之比E 1 / E 2为: (A) 3 / 10 (B) 1 / 2 (C) 5 / 6 (D) 5 / 3 5.水蒸气分解成同温度的氢气和氧气,内能增加了百分之几(不计振动自由度和化学能)? (A) 66.7% (B) 50% (C) 25% (D) 0 6.两瓶不同种类的理想气体,它们的温度和压强都相同,但体积不同,则单位体积内的气体分子数n ,单位体积内的气体分子的总平动动能(E K /V ),单位体积内的气体质量ρ,分别有如下关系: (A) n 不同,(E K /V )不同,ρ不同 (B) n 不同,(E K /V )不同,ρ相同 (C) n 相同,(E K /V )相同,ρ不同 (D) n 相同,(E K /V )相同,ρ相同 7.一瓶氦气和一瓶氮气密度相同,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相同,而且它们都处于平衡状态,则它们 (A) 温度相同、压强相同 (B) 温度、压强都不相同 (C) 温度相同,但氦气的压强大于氮气的压强 (D) 温度相同,但氦气的压强小于氮气的压强 8.关于温度的意义,有下列几种说法:(1) 气体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的量度;(2) 气体的温度是大量气体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具有统计意义;(3) 温度的高低反映物质内部分子运动剧烈程度的不同;(4) 从微观上看,气体的温度表示每个气体分子的冷热程度。这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A) (1)(2)(4);(B) (1)(2)(3);(C) (2)(3)(4);(D) (1)(3) (4); 9.设声波通过理想气体的速率正比于气体分子的热运动平均速率,则声波通过具有相同温度的氧气和氢气的速率之比2 2 H O /v v 为 (A) 1 (B) 1/2 (C) 1/3 (D) 1/4 10.设图示的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在相同温度下氧气和氢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令 ()2 O p v 和 ()2 H p v 分别

大学物理电磁学公式总结

大学物理电磁学公式总结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静电场小结 一、库仑定律 二、电场强度 三、场强迭加原理 点电荷场强 点电荷系场强 连续带电体场强 四、静电场高斯定理 五、几种典型电荷分布的电场强度 均匀带电球面 均匀带电球体 均匀带电长直圆柱面 均匀带电长直圆柱体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 六、静电场的环流定理 七、电势 八、电势迭加原理 点电荷电势 点电荷系电势 连续带电体电势 九、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势 均匀带电球面 均匀带电直线 十、导体静电平衡条件 (1)导体内电场强度为零;导体表面附近场强与表面垂直。(2)导体是一个等势体,表面是一个等势面。 推论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表面 推论二导体表面附近场强与表面电荷密度关系

十一、静电屏蔽 导体空腔能屏蔽空腔内、外电荷的相互影响。即空腔外(包括外表面)的电荷在空腔内的场强为零,空腔内(包括内表面)的电荷在空腔外的场强为零。 十二、电容器的电容 平行板电容器 圆柱形电容器 球形电容器 孤立导体球 十三、电容器的联接 并联电容器 串联电容器 十四、电场的能量 电容器的能量 电场的能量密度 电场的能量 稳恒电流磁场小结一、磁场 运动电荷的磁场 毕奥——萨伐尔定律 二、磁场高斯定理 三、安培环路定理 四、几种典型磁场 有限长载流直导线的磁场 无限长载流直导线的磁场 圆电流轴线上的磁场 圆电流中心的磁场 长直载流螺线管内的磁场 载流密绕螺绕环内的磁场 五、载流平面线圈的磁矩 m和S沿电流的右手螺旋方向 六、洛伦兹力 七、安培力公式

八、载流平面线圈在均匀磁场中受到 的合磁力 载流平面线圈在均匀磁场中受到的磁力矩 电磁感应小结 一、电动势 非静电性场强 电源电动势 一段电路的电动势 闭合电路的电动势当 时,电动势沿电路(或回路)l的正方向, 时沿反方向。 二、电磁感应的实验定律 1、楞次定律:闭合回路中感生电流的方向是使它产生的磁通量反抗引起电磁感应的磁通量变化。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中的表现。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当闭合回路l中的磁通量变化时,在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为若时,电动势沿回路l 的正方向,时,沿反方向。对线图,为全磁通。 3、感应电流 感应电量 三、电动势的理论解释 1、动生电动势在磁场中运动的导线l 以洛伦兹力为非电静力而成为一电源,导线上的动生电动势 若,电动势沿导线l的正方向,若,沿反方向。动生电动势的大小为导线单位时间扫过的磁通量,动生电动势的方向可由正载流子受洛伦兹力的方向决定。直导线在均匀磁场的垂面以磁场为轴转动 。平面线圈绕磁场的垂轴转动。 2、感生电动势变化磁场要在周围空间激发一个非静电性的有旋电场E,

大学物理热学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导论 1. 宏观描述方法和微观描述方法 热力学是热物理学的宏观理论,而统计物理学则是热物理学的微观理论. 2. 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 在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下,经过足够长时间后系统必将达到一个宏观上看来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这才是平衡态 判断是否平衡态的标准:有无热流与粒子流. 力学平衡条件:通常情况下,表现为压强处处相等 热学平衡条件:温度处处相等(无热流) 化学平衡条件:无外场作用下,系统各部分的化学组成处处相同 只有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同时满足力学平衡条件、热学平衡条件和化学平衡条件的系统,才不会存在热流与粒子流,才处于平衡态。 3.热力学第零定律和温标 热力学第零定律的物理意义:互为热平衡的物体之间必存在一个相同的特征-----它们的温度是相同的 温标是温度的数值表示法 建立经验温标的三个要素: (1)选择某种测温物质,确定它的测温属性(某种属性随着冷热程度的改变而单调、显著的改变) (2)选定固定点(如水的沸点为100℃,冰的正常熔点是0℃) (3)进行分度 水的三相点温度为273.16k,冰点温度为273.15k 热力学温标为基本温标 摄氏温标、理想气体温标和热力学温标 4、物态方程 处于平衡态的某种物质的热力学参量(如压强、体积、温度)之间所满足的函数关系称为这种物质的物态方程,或称状态方程。物态方程都显含有温度T。 只有在压强趋于零时的气体才是理想气体,在理想气体条件下,一切不同化学组成的气体在热学性质上的差异趋于消失。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R=8.31普适气体常量另一形式:p=nkT 能严格满足理想气体物态方程的气体才是理想气体,理想气体虽然是一种理想模型,但常温

大学热学知识点总结.doc

热学复习大纲 α αααβ3 )(1 )(1 )(1 )(1 ====- =V p V V p p T T dT dl l dT dp p dT dV V dP dV V K 通常线膨胀系数压强系数体膨胀系数等温压缩系数 热力学第零定律: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只要A 和B 同时与C 处于热平衡,即使A 和B 没有接触,它们仍然处于热平衡状态,这种规律被称为热力学第零定律。 为单位体积内的数密度恒量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n K J N R k m N M Nm M K mol J T V p R nkT p RT M M RT pV T pV A A m m /1038.1,/31.823000-?===?==???? ? ???? ====νmol N A /1002.623个?= 理想气体微观模型 1、分子本身线度比起分子间距小得多而可忽略不计 m N M n r m m n L m m n A m 10313 1 931 25 31 03 253 3 230104.2)43()43(103.3)107.21()1(:107.210 4.221002.6:-----?===?=?==?=??=πρπ氢分子半径距离标准状态下分子间平均洛喜密脱常数 2、除碰撞一瞬间外,分子间互作用力可忽略不计。分子在两次碰撞之间作自由的匀速直线 运动; 3、处于平衡态的理想气体,分子之间及分子与器壁间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碰撞; 4、分子的运动遵从经典力学的规律:在常温下,压强在数个大气压以下的气体,一般都能很好地满足理想气体方程。 处于平衡态的气体均具有分子混沌性 单位时间内碰在单位面积器壁上的平均分子数

(完整版)大学物理热学习题附答案

、选择题 1.一定量的理想气体贮于某一容器中,温度为 T ,气体分子的质量为 m 。根据理想气体的分子模型和统 计假设,分子速度在 x 方向的分量平方的平均值 2.一定量的理想气体贮于某一容器中,温度为 T ,气体分子的质量为 m 。根据理想气体分子模型和统计 假设,分子速度在 x 方向的分量的平均值 都相等 (B) 相等, w 不相等 (C) w 相等, 不相等 4.在 标准状态下,若氧气 (视为刚性双原子分子的理想气体 比 E 1 / E 2 为: (A) 3 / 10 (B) 1 / 2 (C) 5 / 6 (D) 5 / 3 5.水蒸气分解成同温度的氢气和氧气,内能增加了百分之 几 (A) 66.7% (B) 50% (C) 25% (D) 0 6.两瓶不同种类的理想气体,它们的温度和压强都相同,但体积不同,则单位体积内的气体分子数 n , 单位体积内的气体分子的总平动动能 (E K /V),单位体积内的气体质量 ,分别有如下关系: (A) n 不同, (E K /V)不同, 不同 (B) n 不同,(E K /V)不同, 相同 (C) n 相同, (E K /V)相同, 不同 (D) n 相同, (E K /V)相同, 相同 7.一瓶氦气和一瓶氮气密度相同,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相同,而且它们都处于平衡状态,则它们 (A) 温度相同、压强相同 (B) 温度、压强都不相同 (C) 温度相同,但氦气的压强大于氮气的压强 (D) 温度相同,但氦气的压强小于氮气的压强 8.关于温度的意义,有下列几种说法: (1) 气体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的量度; (2) 气体的温度是 大量气体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具有统计意义; (3) 温度的高低反映物质内部分子运动剧烈程度的不 同; (4) 从微观上看,气体的温度表示每个气体分子的冷热程度。这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A) (1)(2)(4) ; (B) (1)(2)(3) ; (C) (2)(3)(4);(D) (1)(3) (4); 9.设声波通过理想气体的速率正比于气体分 子的热运动平均速率,则声波通过具有相同温度的氧气和 氢气的速率之比 vO 2 /v H 2 为 (A) 1 (B) 1/2 (C) 1/3 (D) 1/4 10.设图示的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在相同温度下氧气和氢气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令 v p O 2 和 vp H 2 分别 (A) v x 3k m T 2 1 3kT v x 2 (B) 3 m (C) v x 3kT/m 2 (D) v x kT /m 1 8kT 8kT 8kT 1 8kT v x v x (A) m (B) 3 m (C) 3 m 3.温度、压强相同的氦气和氧气,它们分子的平均动v x (D) v x 0 和平均平动动能 w 有如下关系: (A) 和 w (D) 和w 都不相等 )和氦气的体积比 V 1 / V 2=1 / 2 ,则其内能之 (不计振动自由度和化学能 )?

大学物理电磁学知识点汇总

稳恒电流 1.电流形成的条件、电流定义、单位、电流密度矢量、电流场(注意我们 又涉及到了场的概念) 2.电流连续性方程(注意和电荷守恒联系起来)、电流稳恒条件。 3.欧姆定律的两种表述(积分型、微分型)、电导、电阻定律、电阻、电 导率、电阻率、电阻温度系数、理解超导现象 4.电阻的计算(这是重点)。 5.金属导电的经典微观解释(了解)。 6.焦耳定律两种形式(积分、微分)。(这里要明白一点:微分型方程是 精确的,是强解。而积分方程是近似的,是弱解。) 7.电动势、电源的作用、电源做功。、 8.含源电路欧姆定律。 9.基尔霍夫定律(节点电流定律、环路电压定律。明白两者的物理基础。)习题:13.19;13.20 真空中的稳恒磁场 电磁学里面极为重要的一章 1. 几个概念:磁性、磁极、磁单极子、磁力、分子电流 2. 磁感应强度(定义、大小、方向、单位)、洛仑磁力(磁场对电荷的作用) 3. 毕奥-萨伐尔定律(稳恒电流元的磁场分布——实验定律)、磁场叠加原理(这是磁场的两大基本定律——对比电场的两大基本定律) 4. 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重点)。 5. 磁矩、螺线管磁场、运动电荷的磁场(和毕奥-萨伐尔定律等价——更基本) 6. 稳恒磁场的基本定理(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理——与电场对比) 7. 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重要——求磁场强度) 8.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安培力、安培定律积分、微分形式)

9. 安培定律的应用(例14.2;平直导线相互作用、磁场对载流线圈的作用、磁力矩做功) 10. 电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电场力);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洛仑磁力);重力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引力)。 11. 三场作用叠加(霍尔效应、质谱仪、例14.4) 习题:14.20,14.22,14.27,14.32,14.46,14.47 磁介质(与电解质对比) 1.几个重要概念:磁化、附加磁场、相对磁导率、顺磁质、抗磁质、铁磁 质、弱磁质、强磁质。(请自己阅读并绘制磁场和电场相关概念和公式 的对照表) 2.磁性的起源(分子电流)、轨道磁矩、自旋磁矩、分子矩、顺磁质、抗 磁质的形成原理。 3.磁化强度、磁化电流、磁化面电流密度、束缚电流。 4.磁化强度和磁化电流的关系(微分关系、积分关系) 5.有磁介质存在时的磁场基本定理、磁场强度矢量H、有磁介质存在时的 安培环路定律(有电解质存在的安培环路定律)、磁化规律。 6.请比较B、H、M和E、D、P的关系。磁化率、相对磁导率、绝对磁导 率。 7.有磁介质存在的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例15.1、例15.2)、有磁介质存 在的高斯定理。 8.铁磁质(起始磁化曲线、磁滞回线、饱和磁感应强度、起始磁导率、磁 滞效应、磁滞、剩磁、矫顽力、磁滞损耗、磁畴、居里点、软磁材料、 硬磁材料、矩磁材料)(了解) 习题: 15.11

电磁学公式总结

大学物理电磁学公式总结 ?第一章(静止电荷的电场) 1.电荷的基本性质:两种电荷,量子性,电荷守恒,相对论不变性。 2.库仑定律: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 F =kq1q2 e r= r2 3.电力叠加原理:F=ΣF i , q0为静止电荷 4.电场强度:E=F q0 5.场强叠加原理:E=ΣE i 用叠加法求电荷系的静电场: E=(离散型) E=(连续型) 6.电通量:Φe= 7.高斯定律:=Σq int 8.典型静电场: 1)均匀带电球面:E=0 (球面内) E=(球面外) 2)均匀带电球体:E==(球体内) E=(球体外)

3) 均匀带电无限长直线: E= ,方向垂直于带电直线 4) 均匀带电无限大平面: E=,方向垂直于带电平面 9. 电偶极子在电场中受到的力矩: M=p×E ? 第三章(电势) 1. 静电场是保守场: =0 2. 电势差:φ1 –φ2= 电势:φp =∫E 鈥r (p0)(p) (P0是电势零点) 电势叠加原理:φ=Σφi 3. 点电荷的电势:φ= 电荷连续分布的带电体的电势:φ= 4. 电场强度E 与电势φ的关系的微分形式: E=-gradφ=-▽φ=-(i +j +k ) 电场线处处与等势面垂直,并指向电势降低的方向;电场线密处等势面间距小。 5. 电荷在外电场中的电势能:W=q φ 移动电荷时电场力做的功:A 12=q(φ1 –φ2)=W 1-W 2 电偶极子在外电场中的电势能:W=-p?E

?第四章(静电场中的导体) 1.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E int=0,表面外紧邻处Es⊥表面或导体是个等势体。 2.静电平衡的导体上电荷的分布: Q int=0,σ=ε0E 3.计算有导体存在时的静电场分布问题的基本依据: 高斯定律,电势概念,电荷守恒,导体经典平衡条件。 4.静电屏蔽:金属空壳的外表面上及壳外的电荷在壳内的合场强总为零,因而对壳内无影响。?第五章(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1.电介质分子的电距:极性分子有固有电距,非极性分子在外电场中产生感生电距。 2.电介质的极化:在外电场中固有电距的取向或感生电距的产生使电介质的表面(或 内部)出现束缚电荷。 电极化强度:对各向同性的电介质,在电场不太强的情况下 P=ε0(εr-1)E=ε0X E 面束缚电荷密度:σ’=P?e n 3.电位移:D=ε0E+P 对各向同性电介质:D=ε0εr E=εE D的高斯定律:=q0int 4.电容器的电容:C=Q U

(完整word版)大学物理热学总结

大学物理热学总结 ( 注: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仅供参考。 教材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物理学》) 热力学基础 1、体积、压强和温度是描述气体宏观性质的三个状态参量。 ①温度:表征系统热平衡时宏观状态的物理量。摄氏温标,t 表示,单位摄氏度(℃)。热力学温标,即开尔文温标,T 表示,单位开尔文,简称开(K )。 热力学温标的刻度单位与摄氏温标相同,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T /K=273.15℃+ t 温度没有上限,却有下限,即热力学温标的绝对零度。温度可以无限接近0K ,但永远不能达到0K 。 ②压强:气体作用在容器壁单位面积上指向器壁的垂直作用力。单位帕斯卡,简称帕(Pa )。其他:标准大气压(atm )、毫米汞高(mmHg )。 1 atm =1.01325×105 Pa = 760 mmHg ③体积:气体分子运动时所能到达的空间。单位立方米(m 3)、升(L ) 2、热力学第零定律:如果两个热力学系统中的每一个都与第三个热力学系统处于热平衡,则这两个系统也必处于热平衡。 该定律表明:处于同一热平衡状态的所有热力学系统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宏观特征,这一特征可以用一个状态参量来表示,这个状态参量既是温度。 3、平衡态:对于一个孤立系统(与外界不发生任何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言,如果宏观性质在经过充分长的时间后保持不变,也就是系统的状态参量不再岁时间改变,则此时系统所处的状态称平衡态。 通常用p —V 图上的一个点表示一个平衡态。(理想概念) 4、热力学过程:系统状态发生变化的整个历程,简称过程。可分为: ①准静态过程:过程中的每个中间态都无限接近于平衡态,是实际过程进行的无限缓慢的极限情况,可用p —V 图上一条曲线表示。 ②非准静态过程:中间状态为非平衡态的过程。 5、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一定质量的气体处于平衡态时,三个状态参量P.V .T 存在一定的关系,即气体的状态方程()0,,=T V P f 。 理想气体p 、V 、T 关系状态方称2 22111T V P T V P =,设质量m ,摩尔质量M 的理想气体达标准状态,有 00000T V P M m T V P T PV m == 令00/T V P R m =,则有理想气体状体方程 RT M m PV = 式中1131.8--??=K mol J R ,为摩尔气体常量。

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有机化学 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 能够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各种类型化合物: 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烯炔,脂环烃(单环脂环烃和多环置换脂环烃中的螺环烃和桥环烃),芳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酰卤,酸酐,酯,酰胺),多官能团化合物(官能团优先顺序:-COOH >-SO3H >-COOR >-COX >-CN >-CHO >>C =O >-OH(醇)>-OH(酚)>-SH >-NH2>-OR >C =C >-C ≡C ->(-R >-X >-NO2),并能够判断出Z/E 构型和R/S 构型。 2. 根据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写出相应的结构式或立体结构式(伞形式,锯架式,纽曼投影式,Fischer 投影式)。 立体结构的表示方法: 1 )伞形式:COOH OH 3 2)锯架式:CH 3 OH H H OH 2H 5 3) 纽曼投影式: 4)菲舍尔投影式:COOH 3 OH H 5)构象(conformation) (1) 乙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重叠式。 (2) 正丁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对位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全重叠式。 (3) 环己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椅式构象。一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的椅 式构象。多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最多或大基团处于e 键上的椅式构象。 立体结构的标记方法 1. Z/E 标记法:在表示烯烃的构型时,如果在次序规则中两个优先的基团在同一 侧,为Z 构型,在相反侧,为E 构型。 CH 3 C C H C 2H 5CH 3C C H 2H 5Cl (Z)-3-氯-2-戊烯 (E)-3-氯-2-戊烯 2、 顺/反标记法:在标记烯烃和脂环烃的构型时,如果两个相同的基团在同一侧, 则为顺式;在相反侧,则为反式。 CH 3C C H CH 3H CH 3C C H H CH 3顺-2-丁烯 反-2-丁烯3 3 3顺-1,4-二甲基环己烷反-1,4-二甲基环己烷

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总结

电磁学部分总结 静电场部分 第一部分:静电场的基本性质和规律 电场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态,它同实物一样也具有能量、 动量、质量等属性。静电场的物质 特性的外在表现是: (1) 电场对位于其中的任何带电体都有电场力的作用 (2) 带电体在电场中运动,电场力要作功 ——电场具有能量 1、描述静电场性质的基本物理量是场强和电势 ,掌握定义 及二者间的关系 F q o 2、反映静电场基本性质的两条定理是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 q i ° L E dr 0 要掌握各个定理的内容,所揭示的静电场的性质,明确定理中各个物 理量的含义及影响各个量的因素。重点是高斯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3、应用 (1) 、电场强度的计算 E _J__ a) 、由点电荷场强公1 式4 。『「0 及场弓E 叠加原理 i 计算场强 电场强度 电势 U a W a q o E dr a

、离散分布的点电荷系的场强 E E i i 二、连续分布带电体的场强 厂 dE dq r E dE 2 r o 4 o r 其中,重点掌握电荷呈线分布的带电体问题 b )、由静电场中的高斯 定理计算场源分布具有高度对称性的带电体 的场强分布 一般诸如球对称分布、轴对称分布和面对称分布,步骤及 例题详见课堂笔记。还有可能结合电势的计算一起进行。 c )、由场强和电势梯度之间的关系来计算场强(适用于电势容易计算 或电 势分布已知的情形),掌握作业及课堂练习的类型即可。 U U U E gradU U ( i j k ) x y z (2)、电通量的计算 a ) 、均匀电场中S 与电场强度方向垂直 b ) 、均匀电场,S 法线方向与电场强度方向成?角 q 「i 。 r i

精选-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总结

电磁学部分总结 静电场部分 第一部分:静电场的基本性质和规律 电场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态,它同实物一样也具有能量、动量、质量等属性。静电场的物质特性的外在表现是: (1)电场对位于其中的任何带电体都有电场力的作用 (2)带电体在电场中运动,电场力要作功——电场具有能量 1、描述静电场性质的基本物理量是场强和电势,掌握定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电场强度 电势 2、反映静电场基本性质的两条定理是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 要掌握各个定理的内容,所揭示的静电场的性质,明确定理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及影响各个量的因素。重点是高斯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3、应用 (1)、电场强度的计算 a)、由点电荷场强公式 及场强叠加原理 计算场强 q F E a a a r d E q W U 0 i S e q S d E 0 1 r d E L 020 41r r q E i i E E

一、离散分布的点电荷系的场强 二、连续分布带电体的场强 其中,重点掌握电荷呈线分布的带电体问题 b)、由静电场中的高斯 定理计算场源分布具有高度对称性的带电体的场强分布 一般诸如球对称分布、轴对称分布和面对称分布,步骤及例 题详见课堂笔记。还有可能结合电势的计算一起进行。 c)、由场强和电势梯度之间的关系来计算场强(适用于电势容易计算 或电势分布已知的情形),掌握作业及课堂练习的类型即可。 (2)、电通量的计算 2041i i i i i i r r q E E 0 204d r r q E d E U gradU E ) (k z U j y U i x U

a)、均匀电场中S 与电场强度方向垂直 b)、均匀电场,S 法线方向与电场强度方向成q 角 c)、由高斯定理求某些电通量 (3)、电势的计算 a)、场强积分法(定义法)——根据已知的场强分布,按定义 计算 b)、电势叠加法——已知电荷分布,由点电荷电势公式,利用 电势叠加原理计算 第二部分: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一、导体的静电平衡状态和条件 导体内部和表面都没有电荷作宏观定向运动的状态称为静电平衡状 态。 静电平衡下导体的特性: (1)整个导体是等势体,导体表面是个等势面; (2)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导体表面附近场强的大小与该 表面的电荷面密度成正比,方向与表面垂直; (3)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在外表面。 P P r d E U r dq dU r q U U i i i 0044

大学物理课程总结报告

大学物理课程总结报告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大学物理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这学期主要上的是力学基础中的机械振动以及机械波,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波动光学。下面我就一一总结一下各个章节的主要知识点。 机械振动这一章主要是讨论简谐振动和振动的合成,并简要介绍了阻尼震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以及非线性振动。物体在某固定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它是物体一种普遍的运动形式,任何一个具有质量和弹性的系统在其运动状态发生突变时都会发生振动。这一章算是力学中计算比较复杂的一个章节,而且还要结合图像进行分析,所以学起来比较困难。 机械波算是机械振动的一种延伸,如果在空间某处发生的振动,以有限的速度向四周传播,则这种传播着的振动称为波,机械振动在连续介质内的传播叫做机械波,电磁振动在真空或介质中的传播叫做电磁波,近代物理指出,微观粒子以至任何物体都具有波动性,这种波叫做物质波,不同性质的波动虽然机制各不相同,但它们在空间的传播规律却具有共性。这一章主要就是讨论了机械波的波动运动规律。 气体动理论基础是统计物理最简单、最基本的内容。这一章介绍了热学中的系统、平衡态、温度等概念,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阐明平衡状态下的宏观参量压强和温度的微观本质,并导出理想气体的内能公式,最后讨论了理想气体分子在平衡状态下的几个统计规律。 热力学基础这一章用热力学方法,研究系统在状态变化过程中热与功的转换关系和条件,热力学第一定律给出了转换关系,热力学第二定律给出了转换条件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说明了系统吸收的热量,一部分转化成系统的内能,另一部分转化为系统对外所做的功。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关于自然过程方向性的规律,即不可能制成一种循环动作的热机,它从一个单一温度的热源吸收热量,并使其全部变为有用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波动光学主要就是讲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光的干涉主要就是介绍几个比较著名的实验以及结论,比如杨氏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劈尖干涉,牛顿环。光的衍射就是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能绕过障碍物的边缘继续前进,这种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就是光的衍射,它为光的波动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其中也有比较著名的实验,比如单缝夫琅禾费衍射,圆孔衍射等。 最后我想说大学物理做为一门基础学科,即使我们认为它对于自己的专业用处不大,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