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0中考化学复习试题:专题六_第14、15题实验探究题_含答案

专题六第14、15题实验探究题(必考)

专题解读

安徽中考第14题常以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为载体,侧重实验报告的阅读、完成、给予信息的运用与挖掘。只要能掌握一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以及反应中的现象,读懂命题者的意图,此类试题就可以解决。

安徽中考第15题常以教材中某一个重要知识点为载体,侧重于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法等化学思维方法的运用。此类试题注重基础探究且综合性较强,附加题更是在基础探究上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发散思维进一步考查。

控制变量法:对于受多个因素制约的问题,把其他变量统一,只讨论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对问题影响的方法。如影响金属与酸反应速率的因素有金属活动性、酸溶液的浓度、温度、金属颗粒大小等,因此若要研究金属活动性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则必须控制温度、酸溶液的浓度、金属颗粒大小等因素相同,然后选用不同的金属来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对比实验法:对比实验法是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实验现象的比较分析,探究一个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进而得出相应结论的方法。如探究盐酸中哪种粒子使石蕊溶液变红,可在已知盐酸中含有H2O、H+、Cl-的前提下,向不同溶液中(含有H2O、H+、Cl-)滴加石蕊溶液,通过对比排除H2O和Cl-,从而证明H+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分类猜押训练

类型一教材实验拓展研究

(2011、2010、2008.14;2016、2009.15)

一有关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拓展

1. (2016蚌埠九中一模)某化学学习小组借助下列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及相关试剂粗略测量空气中O2的体积百分数。

第1题图

(1)实验前用10%的H2SO4溶液清洗铁钉至有气泡产生。用H2SO4溶液清洗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试管剩余空间和导管的体积为40 mL,导管截面积约为1 cm2,形成稳定液柱时,读取读数为8.2 cm。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

(3)实验时发现上述测量过程因反应较慢耗时较长,对其影响因素作如下分析:

【提出假设】假设一:溶液的pH不同;

假设二:NaCl溶液的浓度不同;

请你再提出一种假设,假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进行实验】借助上述实验装置,通过取体积、浓度相同NaCl溶液调节溶液的pH获得了如下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为缩短实验测定时间,pH的最佳范围是____________。【实验反思】当pH=2时,没有观察到稳定液柱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注意:如果能正确回答下列问题,将奖励4分,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请你设计实验,探究NaCl溶液的浓度对铁生锈速率的影响。

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里常利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的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请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探究红磷燃烧后,氧气是否有剩余,设计并完成实验。

第2题图1

由此可得,足量的红磷燃烧后,气球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水提供的热量能引燃白磷,主要利用白磷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3)在进行上述实验后,用测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浓度为3.21%,用红磷或白磷________(填“能”或“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利用铁粉、炭粉、氯化钠等物质也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2),8分钟后测得的数据如表:

请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氯化钠可以加速铁粉与氧气的反应,但不参与反应,其作用类似于________。

二、有关物质燃烧的拓展

3.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

【实验结论】步骤①证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有________;步骤②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小组成员小芳同学认为步骤②不严谨,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题图

【实验拓展】蜡烛燃烧还可能生成CO,为验证这一猜想,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a端置于蜡烛的焰心,用酒精灯加热b端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蜡烛燃烧不充分有一氧化碳生成。其中棉

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010安徽)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某小组同学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如下探究。

(Ⅰ)定性研究: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 s 后取出,观察到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碳化。

(1)写出碳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上述现象得出结论:外焰温度最高,你认为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定量研究:乙和丙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分别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得酒精灯各层火焰平均温度如下表。

(3)由上表得出结论________(填“焰心”、“内焰”或“外焰”)温度最高。

(4)结合定量研究结论,下列图示中加热方法(试管夹未画出)最合理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Ⅲ)交流反思:不仅酒精灯的各层火焰温度不同,而且相同火焰层温度也有差异。

(5)造成乙、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两点即

可)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化学教师李老师发明了如图所示的增氧酒精灯,使用时将二氧化锰催化双氧水产生的氧气通入灯芯座的增氧孔,这时能观察到焰心的酒精剧烈燃烧,火焰发白。

第5题图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将细铁丝放到普通酒精灯火焰处加热一会儿,铁丝只发红,但没有燃烧起

来;再取一根相同的细铁丝放到酒精喷灯处加热,只是红热,也没有燃烧起来;另取一根相同的细铁丝放到增氧酒精灯白色火焰处,铁丝立刻剧烈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同铁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请写出如图中双氧水分解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一:细铁丝为什么能直接在增氧酒精灯上燃烧呢?

【猜想与假设】(1)猜想1:因为有氧气通入到灯芯中,因此增氧酒精灯火焰周围充满了纯氧;

(2)猜想2:因为增氧酒精灯火焰温度高;

(3)猜想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1)小飞同学认为猜想1不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猜想2,小舜同学用热电偶温度计,测量普通酒精灯外焰的最高温度为560℃;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约为1 000℃;增氧酒精灯的白色火焰处温度约为1 000℃。因此,小飞认为猜想2也不正确。

(3)综上,小君认为猜想3正确。

【反思与评价】(1)为什么普通酒精灯的火焰是桔黄色的,而增氧酒精灯的火焰是白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增氧酒精灯的火焰温度是________(填“外焰”或“焰心”)最高。

三、有关氧气制取与性质的拓展

6. (2015河北)同学们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制取结束清洗仪器,发现加热高锰酸钾的试管内壁有用水洗刷不掉的黑色固体。

问题一:黑色固体是什么?

【实验验证】向未洗净的试管中加入某种液体,产生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证明上述判断正确,加入的液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用什么洗掉MnO2?

【交流讨论】MnO2与BaCO3、Mg(OH)2、Fe2O3、P2O5、Cu中的某一种物质组成最相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物质能与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推测MnO2也能与稀盐酸反应。

【实验验证】向未洗净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黑色固体没有变化。

【交流讨论】实验说明同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MnO2有什么化学性质,用什么试剂清洗呢?同学们请教老师后决定用草酸(H2C2O4)溶液试一试。

【实验验证】向未洗净的试管中加入草酸溶液,黑色固体果然被除去,同时发现产生许多气泡。

问题三:生成了什么气体?

【交流讨论】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产生的气体可能为CO2、CO、H2、O2等。

【实验验证】经检验,产生的气体是CO2,检验CO2气体的操作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提高】以上探究活动中,清除试管内壁附着的难溶物的思路是: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了解其化学性质,然后选择合适试剂进行清洗。

四、有关二氧化碳制取与性质的拓展

7.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碳酸钠粉末,粒状大理石、稀盐酸、浓盐酸、稀硫酸这几种药品,探究哪两种药品的反应适合在实验室制取CO2。请你参与下列的探究并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上述酸和碳酸盐的反应是否适合在实验室制取CO2?

【方案设计】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浓盐酸不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CO2,你认为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后大家设计了如图1三个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第7题图1

(2)根据探究结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拓展与迁移】(1)由上述探究可知,在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时,要考虑诸多因素,例如反应速率要适中,便于收集等。请你再写出一种需要考虑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2是一种灭火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其中用碳酸钠和浓盐酸反应来产生CO 2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题图2

8. 小亮同学在学习CO 2性质有一些疑问。对此展开了探究。

探究一:二氧化碳灭火浓度的探究。

【查阅资料】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 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根据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可知:在一定的压强和一定的温度时,当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就不再溶解,因此二氧化碳也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设计并实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忽略不计)

(1)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数据分析,二氧化碳灭火的浓度大约在________之间,用燃着的小木条验证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否可靠?______(填“是”或“否”)。

探究二:CO2能否支持实验室常见金属镁的燃烧。

实验:将燃着的镁条插入充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仍在燃烧。生成物除白色MgO外,还有一种黑色固体。

(3)此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

(4)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实验你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1)小王用如图1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进行探究。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出问题】二氧化碳能否支持燃烧?

【猜想假设】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第9题图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氢氧化镁均是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

②MgO+2HCl=== MgCl2+H2O

③MgCl2+2NaOH=== Mg(OH)2↓+2NaCl

【实验探究】

①如图2中镁带剧烈燃烧,冒出白烟,有黑色固体生成,并放出大量的热。

②为检验生成物的成分,做如下实验。

③为了回收Ⅱ中的白色沉淀,证明沉淀完全的实验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写出步骤、试剂、现象和结论)。【反思提高】实验室中由某些活泼金属引起的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应用细沙灭火。

五、有关金属性质的拓展

10. (2016芜湖三模)三毛同学家中水龙头锈蚀烂了,去超市买了水龙头,从说明书上了解到该水龙头是铜质镀铬的,他想起在学习金属性质时用到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没有铬,为了了解铬与常见金属铝、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铬(Cr)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在空气中表面能生成抗腐蚀性的致密氧化膜。铬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

硫酸亚铬(CrSO4)溶液。铝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无色的硝酸铝溶液。【预测】三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

①Cr Al Cu;②Al Cr Cu;③Al Cu Cr

【实验过程】取大小相同的三种金属薄片,用砂纸打磨光亮。

【考考你】

(1)用砂纸打磨金属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三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清认为只要选用三种药品进行实验就可以得出三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这三种药品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归纳】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某化学兴趣小组准备探究金属铁的化学性质,请你参与。

探究一:【查阅资料】①铁锈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②Fe+Fe2(SO4)3=== 3FeSO4;③Fe(OH)2

为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Fe(OH)3为难溶于水的红褐色固体。

【实验】向放有铁钉的烧杯中加入稀硫酸,一段时间后才产生气体,随即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铜,搅拌后,逐渐出现红色固体,随后还有气体产生,溶液呈浅绿色,一段时间后反应停止。【分析】(1)上述实验中所用铁钉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加入氧化铜后出现红色固体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3)铁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将上述反应停止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同学们对滤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滤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进行猜想】(4)猜想①:________________;

猜想②:FeSO4和CuSO4;

猜想③:FeSO4和H2SO4。

【交流讨论】(5)有同学认为猜想②错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探究】(6)请你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分析及结论

六、有关酸、碱、盐的拓展

12.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酸与碱之间是否发生反应进了实验探究。

探究一:酸和碱之间能发生反应

稀盐酸和NaOH溶液混合没有明显现象,小丽同学按图1进行实

第12题图1

验,证明了盐酸和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两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二:酸和碱反应过程的热效应

在滴加稀盐酸过程中,利用温度传感器测量实验过程中烧杯内液体温度的变化情况。

如图2为该反应中温度与滴加的稀盐酸质量变化关系的理论值和测量值的曲线比较情况。【讨论与分析】

第12题图2

(1)图示说明实验中测得的反应放出的热量比理论值______(填“高”或“低”)。

(2)请指出造成理论值和测量值差异的一点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温度达到最高值后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若答对下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拓展与延伸】

(4)实验小组欲进一步探究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放热快慢的因素,你认为有哪些呢?请提出猜想,并证明。

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2016安顺)糕点疏松剂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碳酸氢钠,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探究实验一】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用玻璃棒蘸取碳酸氢钠溶液滴在pH试纸上并与

________对比,读出其pH值约为10。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探究实验二】碳酸氢钠能否与酸反应: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

【探究实验三】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取一定量的碳酸氢钠放在铜片上加热,如图所示。

第13题图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

(2)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通过进一步实验来确定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的成分。限选试剂及仪器:稀盐酸、氯化钙

请分析上述操作①中不能用澄清石灰水替代氯化钙溶液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结论,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2016河池)Na2CO3和NaHCO3有很多相似的化学性质,例如它们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________气体。某学习小组对它们的鉴别方法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呢?

【查阅资料】(1)NaHCO3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和两种氧化物。

(2)Ca(HCO3)2可溶于水。

(3)通常状况下,NaHCO3是一种白色晶体,溶解度小于Na2CO3的溶解度,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可生成NaHCO3。

【作出猜想】猜想一:可用酚酞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猜想二:可用加热的方法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猜想三: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猜想四:可用CO2气体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小组同学一致认为猜想一不正确,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请你与小组同学一起探究。

【问题讨论】同学们对实验2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从物质在溶液中解离出不同离子的微观角度分析,Na2CO3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本质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石灰水与NaHCO3溶液也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老师指出其反应原理较复杂。有待于今后学习中进一步探究。【拓展应用】除去固体Na2CO3中混有的少量NaHCO3,可用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表示

类型二教材实验中意外现象的探究

(2015、2014、2011.15)

15. (2016合肥38中一模)小光同学在2016年合肥中考理科实验操作“氢氧化钠溶液的性质”实验中,向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发现刚开始时无明显现象,继续滴加后才出现蓝色絮状沉淀。小光思考这是什么原因?与同学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作出假设】假设:CuSO4溶液中含有少量的稀硫酸

【实验过程】

【交流与反思】通过实验探究,你获得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2016漳州)【题干】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段镁条(已擦去氧化膜),再向试管中加入一

定量的盐酸,镁条表面有________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问题】为了再次观察上述反应现象,小林同学用较长的镁条重做上述实验,但发现了异常现象:试管中出现了白色沉淀。

【实验验证1】小林同学针对两次实验的不同,设计对比实验方案,探究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得出结论】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________有关。 【追问】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①20℃时,100 g

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镁54.8 g ; ②镁能与热水反应产生一种碱和氢气; ③氯化银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做出猜想】猜想一:镁; 猜想二:氯化镁;

猜想三:氢氧化镁,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拓展延伸】足量镁与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会经历从酸性到碱性并且碱性逐渐增强的过程,从而促使白色碱式氯化镁的生成。

17. 过氧化钠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药品,为浅黄白色颗粒,在空气中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过氧化氢,接着过氧化氢又能分解放出氧气。

(1)请写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区别水和过氧化氢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为了证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发现溶液变成了红色,可是过一会儿红色消失了。

【提出问题】什么原因导致溶液先变红再褪为无色?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可能是无色酚酞溶液变质导致溶液褪色;

猜想2:可能生成的过氧化氢使溶液褪色。

【实验与结论】(1)猜想1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对,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猜想2,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并验证:

[注意:若答对下列问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讨论交流】老师提醒同学还有其他原因也会导致溶液先变红再褪为无色,你认为可能还与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有关。

18.小明做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实验时,因通入CO2时间较长,发现变浑浊的溶液又变澄清了,于是想进一步探究,请你与他一起完成下列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又变澄清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1)CaCO3可与CO2和H2O发生反应:CaCO3+H2O+CO2=== Ca(HCO3)2;

(2)CaCO3在825 ℃以上才能分解;

(3)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500 ℃。

【讨论交流】(1)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相关资料分析,你认为相同温度下,Ca(HCO3)2的溶解度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CaCO3的溶解度,所以变浑浊的溶液又变澄清了。

(3)小明联想到老师讲过NaHCO3受热易分解的知识,他推测Ca(HCO3)2受热也会分解,于是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实验验证】(1)取适量变澄清的溶液于另一试管,对其加热时,观察到溶液未沸腾前有无色气泡冒出,同时溶液变浑浊。将试管静置、冷却至室温后,固体不消失,这说明小明的推测是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的。

(2)取少量(1)中的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生成。

(3)将(1)中试管内剩余物加热蒸干,得到白色固体,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有大量气泡生成。【实验分析】你认为上述(3)中得到的白色固体的成分应该是________(填字母)。

A. CaO

B. CaCO3

C. Ca(HCO3)2

【拓展应用】(1)硬水中常含有较多Ca(HCO3)2、Mg(HCO3)2,日常生活中常采用________的方法降低其硬度。

(2)在家中,要去除水壶内的水垢,可选用________(填字母)。

A. 纯碱溶液

B. 食盐水

C. 食醋

19.为研究铝和铜的金属活动性,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将铝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反应的现象。写出铝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芳将铝片放入浓氯化铜溶液中,看到有大量气泡逸出,且在一段时间内气泡越来越快,收集该气体可点燃,则生成的气体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芳在(2)实验中,还观察到在铝片与浓氯化铜溶液反应时还有“白色沉淀”这一异常现象出现。

【提出问题】铝片与浓氯化铜溶液反应出现白色沉淀,其组成是什么?

【查阅文献】①AlCl3为无色透明晶体或白色而微带浅黄色的固体,易溶于水和乙醇。

②CuCl(氯化亚铜)为白色固体,不溶于水、乙醇;溶于浓盐酸且溶液变褐色;溶于浓氨水且溶液变蓝色。

【提出假设】

假设a:该白色沉淀可能含有____________;

假设b:该白色沉淀可能含有AlCl3;

假设c:该白色沉淀可能含有Al。

【得出结论】由实验①可判断假设c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再结合实验②和③可得出该白色沉淀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若答对第(4)小题将奖励4分,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4)室温时,小芳将等质量的相同铝片分别放入同体积的氯化铜溶液和硫酸铜溶液中,发现铝片和氯化铜溶液反应较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更剧烈。

【发现问题】为什么铝片与氯化铜溶液反应比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更剧烈呢?

【提出假设】①Cl-的存在使铜盐和铝

的反应容易进行;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为验证假设①是否正确,请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芳在实验室中做KMnO4加热制取O2的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束时,经计算分析,她发现用排水法收集到的O2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Ⅰ:反应生成的MnO2分解放出O2;

猜想Ⅱ:反应生成的K2MnO4分解放出O2;

做出上述猜想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下列实验:

(1)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MnO2,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MnO2的质量不变,则猜想________错误。

(2)第二组同学取K2MnO4在250℃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该组同学选择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实验发现,KClO3固体加热制取O2的反应速率很慢,但如果将KMnO4固体与KClO3固体混合加热,则KClO3的分解速率大大加快。请说明KMnO4在KClO3的分解反应中是否作催化剂,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若答对该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实验发现,K2MnO4受热只能部分分解,经分析可能是生成物K2O对其分解产生影响。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某兴趣小组成员比较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大小。将表面打磨过的铁丝放入10%的硫酸铜溶液中,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实验中,同学们发现铁丝表面出现黑色附着物这一异常现象。

【提出问题】铁与硫酸铜反应出现的黑色附着物的组成是什么?怎样才能在铁钉表面直接得到红色的铜?

【查阅文献】①铁丝属于铁合金;②铜粉一般为红色,颗粒极小时为黑色;③硫酸铜在溶于水时,极少量与水反应生成硫酸和氢氧化铜(称为水解反应),新制的氢氧化铜易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

【猜想与假设】假设a:该黑色附着物可能含有__________;

2020中考化学复习《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测试题(含答案)

《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小军同学在做碘遇淀粉变色的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没像课本中描述的一样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A.向老师请教B.查找有关资料,探究原因 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D.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他实验2.在两个烧杯(一杯装清水,另一杯装盐水)中各放入一个同样大小的萝卜条.过一段时间,观察到甲、乙两个杯里的萝卜条的形态如右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盐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 B.乙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浓盐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 C.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 D.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 3.进行化学探究是学好化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下列因素与化学探究有关的是()①提出合理假设或猜想②设计探究实验步骤 ③详实记录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④合作进行化学实验⑤形成总结性报告 A.①③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手直接取用固体药品 B.把鼻孔凑到集气瓶口闻气味 C.品尝一种白色固体的味道 D.把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入指定容器 5.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O2,生成固态的P2O5,进入集气瓶的水约为体积的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 C.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 6.从反应原理和产物纯度二个角度考虑,下列制取Fe2(SO4)3溶液的方案中最佳的是( ) A.过量的Fe粉与稀硫酸反应,过滤 B.过量的稀硫酸与Fe2O3反应 C.过量的Fe2O3与稀硫酸反应,过滤 D.过量的Fe粉与CuSO4溶液反应,过滤 7.除去下表物质中含有的杂质,所选试剂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8.只用水无法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A.炭粉、二氧化锰B.淀粉、氯化钠 C.冰糖粉、硫酸铜D.碳酸钙、氯化钙 9.“NaCl+CO2+NH3+H2O=NaHCO3+NH4Cl”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的重要反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NaHCO3是纯碱 B.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溶质只有NH4Cl C.配制饱和食盐水时,可通过搅拌来提高食盐的溶解度 D.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的作用是使溶液呈碱性,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 10.利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2020中考化学复习《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检测题(含答案)

《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检测题 一、单选题 1.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表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则可选择的干燥剂为() 2.若某实验制取的CO 2 A.NaOH固体B.NaOH溶液C.浓硫酸D.生石灰 3.化学实验中常常出现“1+l=2”或“l+l≠2”的有趣现象。下列符合“l+l=2”的事实是( ) A.常温下,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L B.室温下,1g硫粉在l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g二氧化硫 C.室温下,1g木炭在1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g二氧化碳 D.室温下,1g红磷在l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g五氧化二磷 4.在“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中,某同学取一段纱窗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的氧气中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你认为造成此实验失

败的原因不可能是() A.收集到的氧气量太少或纯度太低 B.铁丝生了锈 C.集气瓶底部没有放少量水或细沙 D.铁丝一端没有系火柴梗 5.下列装置能达到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6.如图所示的实验能证明土壤中含有空气的是() 7.小明同学在家里设计了以下“课外实验”方案,其中不可行的是 A.用加明矾的方法把硬水变成软水 B.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获取炭黑 C.将6B铅笔芯连在电路中,接通电源后使灯泡发亮 D.将鸡蛋浸入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中除去鸡蛋壳,制“无壳蛋” 8.为了初步确定某种铁矿石的种类,取该铁矿石用盐酸溶解,有气体放出,这种铁矿石的名称是() A.磁铁矿 B.赤铁矿 C.菱铁矿 D.大理石 9.观察酒精灯燃烧时,小明的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火焰分三层,内焰最亮 B.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将烧杯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

2020年安徽省芜湖市九年级化学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实验探究题练习(1)(Word版含答案)

实验探究题 1.镁能与NH4C1溶液反应,不仅生成一种盐,还有气泡产生。为确定气体的成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下列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镁能与NH4C1溶液反应生成何种气体? 【猜想与假设】小华说:生成气体可能是HCl、NH3、H2中的一种或几种。 (1)小华作出上述猜想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 【进行实验】修正后该小组同学认为:该气体可能含有NH3和H2或NH3,他们设计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现象与结论】(2)A中观察到_________,证明生成气体含有NH3; 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①干燥气体;②_________。 C中有肥皂泡飘到空中,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肥皂泡,有爆鸣声,说明生成的气体还含有 _______。 【实验反思】(3)写出Mg与NH4C1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4)氨气极易溶于水,上述实验中有氨气逸出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2.[2018安庆二模]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某脱氧剂的成分(由两种单质组成)及利用该脱氧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 (1)探究脱氧剂成分 【实验观察】脱氧剂为灰黑色粉末,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有红棕色固体生成。 【实验猜想】根据颜色变化,猜想该脱氧剂中含有(填化学式)。 【实验探究】另取一定量的脱氧剂,将已验证的成分分离,取剩余固体与少量CuO混合,置于如图1所示装置中加热,一会儿观察到黑色固体变红色,同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根据现象,写出左边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使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前应先;请写出具体操作步骤。 【实验过程】步骤1:在注射器中放入足量脱氧剂粉末(体积为2 mL),封闭; 步骤2:打开弹簧夹,将活塞向右拉至22 mL处,关闭弹簧夹; 步骤3:不断轻轻晃动注射器,至活塞位置不再发生变化。 【数据处理】反应后充分冷却,注射器活塞停留在mL处,(固体体积变化忽略不计),计算得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上述实验测定过程至少需要重复两次,其目的是。 【实验评价】与燃烧红磷法相比,脱氧剂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优点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训练: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题 1小杨往NaOH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无明显变化,他和小组同学以“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为课题进行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1)小杨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继续往上述试管逐滴滴入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现象,证明滴加的稀硫酸过量。 (2)小杨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测得溶液pH为10,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后,测得溶液pH为9,证明酸碱能发生反应。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小杨的实验不能得出酸碱能发生反应,请分析其理由并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实验二(3)按照“证明反应后NaOH消失了”这个角度,同学们又设计了实验二,利用NaOH 溶液、CuSO4溶液、稀盐酸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其中试剂丙是。2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实验室常用药品(或溶液)对“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探究。 知识卡片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氯化铜易溶于水。 实验探究 (1)方案Ⅰ:某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 mL NaOH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 ①实验结论。 ②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③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若观察到有少量气泡出现,请分析产生气泡的可能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方案Ⅱ: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取2 mL 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若稀盐酸过量

2020中考化学复习《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测试题(含答案)

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为了加快过滤速度,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不断搅拌 B.蒸发食盐水时,等蒸发皿中水分蒸干后停止加热 C.洗净的胶头滴管倒放在试管架上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旋紧胶塞后,先将导管一端浸人水中,再用双手捂住试管外壁2.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于铁粉的氧化。有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前必须检査装置的气密性 B.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C.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9.6% D.不用等温度计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就可以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3.某环保监测站取刚降下的雨水,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其pH,数据如下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雨水酸性逐渐减弱B.雨水的酸性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 C.酸雨会腐蚀机械设备和建筑物D.硫和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4.下列实验操作和目的有错误的是( )

A.A B.B C.C D.D 5.小明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A.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B.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黑色物质的成因 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D.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6.小明同学在化学课上用磁铁吸引来区分铜和铁,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猜想假设 B.设计实验方案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7.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下列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不一致的是

安徽省2020中考化学复习试题:专题六_第14、15题实验探究题_含答案

专题六第14、15题实验探究题(必考) 专题解读 安徽中考第14题常以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为载体,侧重实验报告的阅读、完成、给予信息的运用与挖掘。只要能掌握一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以及反应中的现象,读懂命题者的意图,此类试题就可以解决。 安徽中考第15题常以教材中某一个重要知识点为载体,侧重于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法等化学思维方法的运用。此类试题注重基础探究且综合性较强,附加题更是在基础探究上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发散思维进一步考查。 控制变量法:对于受多个因素制约的问题,把其他变量统一,只讨论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对问题影响的方法。如影响金属与酸反应速率的因素有金属活动性、酸溶液的浓度、温度、金属颗粒大小等,因此若要研究金属活动性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则必须控制温度、酸溶液的浓度、金属颗粒大小等因素相同,然后选用不同的金属来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对比实验法:对比实验法是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实验现象的比较分析,探究一个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进而得出相应结论的方法。如探究盐酸中哪种粒子使石蕊溶液变红,可在已知盐酸中含有H2O、H+、Cl-的前提下,向不同溶液中(含有H2O、H+、Cl-)滴加石蕊溶液,通过对比排除H2O和Cl-,从而证明H+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分类猜押训练 类型一教材实验拓展研究 (2011、2010、2008.14;2016、2009.15) 一有关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拓展 1. (2016蚌埠九中一模)某化学学习小组借助下列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及相关试剂粗略测量空气中O2的体积百分数。 第1题图 (1)实验前用10%的H2SO4溶液清洗铁钉至有气泡产生。用H2SO4溶液清洗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试管剩余空间和导管的体积为40 mL,导管截面积约为1 cm2,形成稳定液柱时,读取读数为8.2 cm。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 (3)实验时发现上述测量过程因反应较慢耗时较长,对其影响因素作如下分析: 【提出假设】假设一:溶液的pH不同; 假设二:NaCl溶液的浓度不同; 请你再提出一种假设,假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进行实验】借助上述实验装置,通过取体积、浓度相同NaCl溶液调节溶液的pH获得了如下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为缩短实验测定时间,pH的最佳范围是____________。【实验反思】当pH=2时,没有观察到稳定液柱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020年安徽中考化学必考题实验探究题《 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word版有答案)

安徽中考化学必考题实验探究题《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 一、历年中考真题: 1、(2019?安徽)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分别做了镁、铝、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 (1)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铝比铜_________(填“强”或“弱”)。写出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芳同学做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发现试管中出现灰白色沉淀,该小组同学对灰白色沉淀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假设一:含有氯化镁 假设二:含有镁粉 假设三:含有氢氧化镁 …… 【查阅资料】①氯化镁易溶于水; ②在一定条件下,镁可与冷水缓慢反应。 【设计并进行实验】各取少量灰白色沉淀加入2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得出结论】由实验1可知,假设___________不成立;由实验2可知,沉淀中不含________。假设三__________(填“成立”“可能成立”或“不成立”)。 【实验反思】实验后同学们请教老师得知,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是碱式氯化镁,碱式氯化镁受热易分解产生氯化氢气体。于是小芳再取少量灰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热,并将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滤纸条悬于试管口,预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 注意:若答对第(3)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3)为探究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和去除氧化膜的镁带,观察实验现象,并测量溶液pH的变化。结果见下表: 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描述溶液pH变化的规律并解释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对生成碱式氯化镁的条件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证明猜想: 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金属活动性顺序,铝比铜活动性强。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溶液和氢气。(2)【设计并进行实验】在一定条件下,镁可与冷水缓慢反应,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沉淀未见减少,说明不含易溶于水的氯化镁,则假设一不成立。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说明不含镁粉,因为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氢氧化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会出现沉淀全部溶解,没有气泡产生,则假设三可能成立。 【实验反思】灰白色沉淀的主要成分是碱式氯化镁,碱式氯化镁受热易分解产生氯化氢气体,小芳再取少量灰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热,并将蘸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滤纸条悬于试管口,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能使紫色石燕溶液变红色,预期的实验现象是滤纸条变红。 (3)④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稀盐酸反应完,镁继续与水缓慢反应生成碱性溶液,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pH由2.0-10.0逐渐增大,镁与盐酸反应,消耗盐酸使溶液pH增大,盐酸消耗完后,镁继续与水缓慢反应使溶液呈碱性。

2020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实验探究题(答案不全)

实验探究题 一、化学实验报告及填写 (1)化学实验报告的格式。 实验名称;实验目的。 表1-3-5 实验的内容和装置图观察到的现象结论、解释和化学方程式 (2)化学实验报告的填写:①根据实验现象,做好记录,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养成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②填写时要注意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解释的不同。 (3)解答这类题目的一般思路是: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或实验假设)→实验步骤、装置→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和实验结论。 二、化学实验设计 (1)化学实验设计的原则:①科学性原则;②可行性原则;③安全性、节约性原则;④效果明显。 (2)化学实验设计的内容:①实验目的;②实验原理;③实验用品;④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⑤实验注意事项; ⑥实验记录;⑦实验结果与讨论。 三、探究题类型 (1)过程方法类探究 该类题型的特点是先结合一定的情境提出探究课题,然后针对课题呈现出过程或方法中的一部分,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来完善过程或方法中的另一部分。解答时要在充分考虑探究课题的基础上,根据呈现出的部分过程或方法去加以完善。 (2)全过程类探究 该类试题的特点是对科学探究基本过程进行全方位考察,体现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实践经验和亲自体验,始终围绕提出的问题,用观察到的现象和纪录的数据、事实进行推理和判断,思维要具有开放性。 (3)时事类、信息给予类探究 【例题1】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均正确的一组是()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A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某无色 气体的集气瓶中 木条复燃该无色气体为O2 B 将某气体燃烧,在火焰上方罩一个 冷而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该气体一定为H2 C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H2SO4 D 将水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烧杯外壁发烫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 【例题2】按下列装置实验,不能达到对应目的的是() A.收集H2 B.O2验满 C.配制20%的Ca(OH)2溶液 D.除去CO中的CO2 【例题3】某研究小组发现,维C泡腾片(保健药品,主要成分见图1)溶于水,有许多气泡产生(如图2)。该小组同学进行如下探究。 探究一:该气体的成分。 【猜想与假设】小华说:该气体可能是CO2、O2、CO、H2、N2;小明说:不可 能含有N2,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芳说:不可能含有CO和H2, 因为从药品安全角度考虑,H2易燃易爆,CO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小组同学认为:该气体可能含有CO2、O2中的一种或两种。 实验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该气体中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安徽中考化学题型:第14题-实验探究题(有答案)

安徽中考化学题型:第14题-实验探究题 一、实验探究 1.(8分)做完“铁在氧气里燃烧”实验后,小冬同学有两个疑惑不解的问题,于是她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问题1]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有没有铁呢? 【查阅资料1】 ①自然界中铁的氧化物主要是Fe3O4和Fe2O3两种(FeO极易被氧气氧化为Fe2O3); ②铁的氧化物均能溶于酸的溶液,如盐酸、硫酸等; ③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但铁的氧化物不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④铁与酸的溶液反应(如盐酸、硫酸等),有气泡产生。 (1)【实验探究】 将冷却后的黑色物质碾碎,装入试管,加入________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说明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含有铁。 (2)【问题2】铁燃烧的产物为什么不是Fe2O3呢? 【查阅资料2】 ①Fe3O4和Fe2O3的分解温度、铁的熔点见表: Fe3O 4Fe2O 3 铁 分解温 度/℃ 1538 1400 ﹣ 熔点/℃﹣﹣153 5 ②Fe2O3高温时分解成Fe3O4。 ③Fe2O3的颜色为红棕色。 【理论探讨】 根据实验现象,并结合表中数据,可推知铁在氧气里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应在________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Fe2O3已分解,所以铁在氧气里燃烧的产物是________。 (3)【拓展延伸】实验中为了防止集气瓶炸裂,必须________; (4)Fe2O3高温分解成Fe3O4和氧气,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5)有些超市的食品密封包装盒的透明盖内放有黑色的FeO粉末,若粉末的颜色________,就说明包装盒破损进气,这样售货员就能及时发现并处理。2.(7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家用普通干电池中含有的物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剥开电池时闻到氨味且发现有黑色物质.【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氨味?黑色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能闻到氨味说明含有铵盐(如NH 4Cl);黑色固体可能有铁粉、氧化铜或二氧化锰. (1)【实验探究】同学们分别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I.小聪取适量黑色物质与________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嗅到强烈氨味,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测,观察到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 实验II.小敏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溶解,静置后________,取不溶物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试管中,再 加入过量稀盐酸 无气泡生成,溶液不 变色 ________ ②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另一支试 管中,再加入________溶液,向上 述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________ 黑色粉末中含有二 氧化锰 (2)【交流讨论】步骤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10分)暖贴的发热材料主要由铁粉、活性炭、食盐、水等物质构成。 暖贴内部发热材料的截面图 【提出问题】 发热材料中各主要物质起到了什么作用? 【猜想与假设】 Ⅰ. 铁粉生锈,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 Ⅱ. 活性炭能加快铁粉氧化的速率。 III. 食盐能加快铁粉氧化的速率。 【进行实验】 【解释与结论】 (1)铁生锈的条件是________。 (2)已知铁粉在一定条件下生锈,发生氧化反应的产物可能是Fe(OH) 3,该

2020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强化练习卷: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实验探究题 类型一物质组成的探究 1. [2019·眉山]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取用NaOH溶液时,发现瓶口有白色粉末状物质,该小组质疑该NaOH 溶液可能已变质,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 没有变质Ⅱ. 部分变质Ⅲ. 完全变质溶液中溶质NaOH NaOH、Na2CO3Na2CO3 探究过程 (1)取一定量的该NaOH溶液,加入足量的,有气泡产生,说明猜想Ⅰ不成立。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 (2)重新取一定量的该NaOH溶液,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观察到的现象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是,则说明猜想Ⅱ成立。若将CaCl2溶液换为Ca(OH)2溶液是否可行,判断并简述理由: 。 结论与反思 NaOH易与空气中的CO2反应而变质,故应注意密闭保存。 2. 老师从实验室带来了7瓶不同的无色溶液(如图3-6-6),其中3、7号试剂瓶标签完全破损,4、5号试剂瓶标签部分破损。已知,3、4、5、7号溶液分别是NaOH溶液、Na2CO3溶液、石灰水、CaCl2溶液中的一种。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进行了下述实验: 图3-6-6 (1)分别取3、4、5、7号溶液于4支试管中,向其中分别滴加1号溶液,发现3、4、5号溶液变红,说明这三种溶液呈(填“酸性”“碱性”或“中性”)。由该实验可确定的溶液为(写出试剂瓶编号及相应的溶液名称)。 (2)分别取4号、5号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加入足量的2号溶液,发现均有气泡产生,小组同学利用上述试剂,经过下述实验最终确定了两溶液的成分。 操作步骤及现象结论 4号溶液是Na2CO3溶液,5号溶液是变质的NaOH 溶液

(3)资料:Ca(OH)2+NaHCO 3CaCO 3↓+NaOH+H 2O ;NaOH+NaHCO 3Na 2CO 3+H 2O 。 取3号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的6号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浑浊,过滤,则滤液中溶质的组成可能为 NaOH ;Na 2CO 3; (将其他情况补充完整)。 3. [2019·遂宁]草酸(H 2C 2O 4)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在170 ℃以上易分解,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确定草酸 分解产物,做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草酸的分解产物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CO 、CO 2;猜想②:CO 、H 2O ;猜想③:CO 2、H 2O 、H 2;猜想④:CO 、CO 2、H 2O 。 经小组同学分析得出上述猜想 一定是错误的。 查阅资料 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固体,遇水会变成蓝色。 进行实验 该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3-6-4所示的实验过程(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 图3-6-4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分解产物从左至右 依次通过各装置 A 中无水硫酸铜变蓝 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②错误 F 中无水硫酸铜 G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④正确 问题解答 (1)装置C 的作用是 (2)写出装置E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交流反思 为防止污染环境,该实验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4. 为了测定水的组成,选用图3-6-5中的装置回答问题(氢气用盐酸和锌制得)。 图3-6-5 (1)为准确测定水的组成,防止杂质干扰,正确的连接顺序为己→ →丙。 (2)乙装置的作用是 。

2020中考化学复习《实验探究和设计》专项检测题(含答案)

《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检测题一、单选题 1.已知草酸(H 2C 2 O 4 )晶体与浓硫酸共热发生化学反应: 224242 H C O CO CO H Δ O ↑++ 浓硫酸 。某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正确连接装置,进行实验,可以验证m g某混合气体 的成分是CO 2、H 2 O和CO,并粗略测出每种气体的质量(每套装置限用一次,无水硫酸铜遇水分 变蓝)。连接装置后先通一段时间氮气,再继续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的连接顺序依次为混合气体→E→C→B→D →A→尾气处理 B.实验时应先通混合气体后点燃酒精喷灯 C.计算CO的质量时,既能根据A中燃烧管内固体减少的质量计算,也可根据A中澄清石灰水增加的质量计算,二种方法均准确 D.通过装置B、C、D在反应前后增加的总质量可以得出CO 2 的质量 2.如图是探究铁锈蚀条件的装置。调节L端与R端的液面高度一致,塞紧木塞,一周后观察。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b管中铁钉一样会锈蚀 B.L端与R端液面高度仍然保持一致 C.该实验能说明铁锈蚀只与水有关

D.若将a管中的水改为食盐水能加快铁的锈蚀 3.壹元钱的硬币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有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就这些同学的“认为”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实验B.观察C.假设D.做结论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最多 B.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植物叶片发黄应施加磷肥 D.碳酸氢钠俗称苏打,是发酵粉成分之一 5.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6.工业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宜的方法是() A.煅烧石灰石 B.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C.木炭燃烧 D.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7.为验证“加热碳酸氢铵”所发生的变化,小郑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观察到碳酸氢铵固体消失,无水硫酸铜变蓝,浸有酚酞试液的棉球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温馨提示: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遇水变蓝。) A.实验中棉球变红,说明生成 NH 3 B.该实验能体现环保的设计思想 C.该实验设计复杂,只需把碳酸氢铵直接放于蒸发皿加热,固体消失可证明发生分解

2020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实验探究题

2020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实验探究题 1.粮食、蔬菜、肉类、豆制品等食物是我们日常营养的主要来源。菠菜营养丰富,豆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钙盐等,但民间有“菠菜、豆腐不宜同食”的说法。某化学兴趣小组针对此说法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①菠菜含有丰富的铁、草酸盐、碳酸盐等;②草酸钙(CaC2O4)不溶于水,不易被人体吸收;③醋酸不与草酸钙反应,但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等。 (1)(提出猜想)“菠菜、豆腐不宜同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2)(实验探究) 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 (3)已知气体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醋酸的化学式可简写为HAc。写出步骤④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5)白色沉淀B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可见菠菜中的草酸盐能与钙盐反应生成草酸钙。 (反思与应用)家庭中常常将菠菜放在开水中烫过后再烹饪,其目的是________。 2.某化学活动小组同学发现,不同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即使实验现象相同,其变化的实质也可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Ⅰ:在集气瓶底部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再将注射器中的水注入瓶中,振荡。 实验Ⅱ:向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现象分析)上述两个实验过程中,U形管中液面均出现________(填“左高右低” 或“左低右高”)现象,其中实验Ⅰ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实验Ⅱ发生了化学变化,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归纳总结)相同的实验现象既可以由物理变化引起,也可以由化学变化引起。 (拓展延伸)在探究白色固体的组成时,也需考虑相同现象是否存在着本质区别。 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白色固体的成分,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 步骤1:甲同学取一定量的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后振荡,触摸试管外壁,没有感觉到放热现象,说明白色固体中没有________。

2020届初三中考化学复习专题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考试测试卷(解析版)

2020届初三中考化学复习专题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考试测试卷(解析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如图所示:甲瓶中盛放的是浓硫酸,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若关闭阀门 I、打开阀门II,紫色小花不变色;若关闭阀门II,打开阀门I,紫色小花() A.变红色B.变蓝色C.变白色D.不变色 2.两份质量相等的碳,一份与足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另一份与氧气反应全部生成一氧化碳,则前者与后者消耗的氧气的质量比为() A. 3:4 B. 3:8C. 2:1 D. 1:2 3.工业生产粗硅的化学方程式是SiO2+ 2CSi+ 2CO,该反应中表现还原性的是() A. SiO2 B. C C. Si D. CO 4.我省中考理科综合试卷的客观题部分实行计算机阅卷,考生答题时必须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2B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 A.木炭B.石墨C.焦炭D.铅 5.下列物质或方式中的“碳”,主要不是针对碳单质的是() A.碳素墨水B.打印碳粉C.低碳生活D.石墨碳棒 6.下列有关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实验中,只和它的物理性质有关的是()A.B.

C.D. 7.“低碳生活”有望成为新的时尚流行全球。“低碳生活”是指工作生活中所耗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的是() A.多用电子邮件、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 B.多用一次性消费品 C.将普通灯改为节能灯,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D.购物自带环保布袋,不用塑料袋 8.实验室制取CO2有以下步骤:①连接好装置;①向试管中小心放入几小块石灰石;①向试管中小心注入适量稀盐酸;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①收集产生的气体;①用燃烧的木条检验集气瓶是否收集满CO2,以上操作按由先至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①①①①①B. ①①①①①①C. ①①①①①①D. ①①①①①① 9.已知:CuO+2C2Cu +CO2↑。下图表示一定质量的CuO和C固体混合物在受热过程中各物质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t1时,开始发生反应 B. t1和t2时,固体中铜元素质量保持不变C. c是固体混合物的质量D. d是二氧化碳的质量 10.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经检验装置气密性合格后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中考2020年冲刺化学复习方案专项06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验探究试题及解析

专项(六) 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验探究 类型一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的探究 1.已知NaOH容易与空气中的CO2作用而变质。小军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固体后,设计方案,对这瓶NaOH固体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图G6-1 (1)上述实验操作的名称分别是:①,④。 (2)根据上述实验,可以确定该固体(填“已”或“未”)变质。 (3)步骤③中加过量氯化钙溶液的目的是。 (4)若测得E的pH=7,则A的成分是,若测得E的pH>7,则A的成分是。 类型二氢氧化钠变质程度的探究 2.[2019·郴州]甲、乙、丙三位同学对一瓶实验室久置的NaOH溶液变质程度进行实验探究。 (1)甲同学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2~3滴酚酞溶液,观察到,他认为该溶液未变质。 (2)乙同学查阅资料获知,Na2CO3溶液遇指示剂变色与NaOH溶液相同,认为甲同学的检验方法不正确。乙同学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他认为已完全变质。写出此现象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 (3)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严谨,他的猜想是。他用如下实验方案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①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先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存在(填化学式)。 ②静置后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3滴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存在 (填化学式)。 3.由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明显现象,对此同学们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常温下,氢氧化钠、碳酸钠在乙醇中的溶解性如下表:

溶剂乙醇 溶质氢氧化钠碳酸钠 溶解性易溶难溶 方案设计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G6-2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图G6-2 实验探究(1)溶液配制。 甲溶液:将一定质量氢氧化钠固体加入到一定体积的乙醇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其成为饱和氢氧化钠乙醇 溶液。量取一定体积乙醇要用到的仪器是,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乙溶液:将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加入到一定体积的75%的乙醇溶液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其成为不饱和的氢氧化钠乙醇溶液。判断甲、乙溶液形成的现象是。 (2)进行实验。按图G6-2所示加入药品后进行实验。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装置的作用是,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实验结论(3)由此小明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反思交流(4)小刚同学认为小明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还应补充的实验 是。 (5)若将C中甲溶液换成乙溶液进行实验,C中可能无明显现象发生,原因可能是。

2020年九年级化学考点复习演练——专题六:燃料及其应用(含答案)

2020九年级化学考点复习演练——专题六:燃料及其应用 考点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前常将汽油(含C8H18等)喷成雾状,可以() A.减少O2消耗量 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 C.减少CO2生成量 D.使C8H18等分子变得更小 2.下列混合气体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 A.氢气、氮气B.二氧化碳、氧气 C.氢气、氧气D.二氧化碳、氮气 3.下列关于化学知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 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本身质量不变,化学性质可以改变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途径之一 D.天然气可以作燃料 4.如图所示为实验室模拟粉尘爆炸试验。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下列干燥的粉末,点燃蜡烛,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肯定观察不到爆炸现象的是() A.煤粉B.面粉C.镁粉D.大理石粉 5.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 6.A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1)(2)。通过对比铜片上和水中白磷的实验现象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

考点二:灭火原理 1.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水浇灭 B.桌上的少量酒精着火,迅速用湿布盖灭 C.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D.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2.下列与生活相关的事件中处理正确的是() A.室内着火应开窗通风 B.电器着火立刻浇水 C.打开生锈的锁可以用铅笔芯粉末 D.发现煤气泄漏,应打开排风扇通风 3.以下是常用的危险品标志,装运酒精的包装箱应贴的标志是() 4.某机关的一间档案室突发火灾,较适合在此情况下灭火的器材是() A.泡沫灭火器B.干粉灭火器 C.消防水龙头D.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5.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书档案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燃气泄漏时,应立即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6.2010年4月20,位于墨西哥湾的一个石油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然后慢慢沉入海底。之后发生漏油,每天多达5000桶以上,已持续了一个多月。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