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由于必修三的历史内容非常多,为了能够系统而有步骤地学习这个模块的历史,我们要经常梳理学过的知识点。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

集权专制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

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高中历史必修三标志性事件

1、圆周率的精确度曾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数学水平。

2、《诗经》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3、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4、1898年9月21日的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5、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6、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7、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标志着电视艺术的诞生

8、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宗教改革的开始。

9、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10、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11、量子力学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是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12、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标志着生物进化论诞生。

13、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公映其拍摄的影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归纳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亡。

民国再共和,代代续炎黄。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暴收。

汉末三分归入晋,朝称南北阻江流。

隋开天下遭唐灭,五代十国战乱稠。

宋统中州元虏代,明清过后帝王休。

三皇五帝

伏羲渔畜八卦传,燧人取火去腥膻。

神农辨药播五谷,黄帝分州制井田。

颛顼平定九黎乱,帝喾仁威天下安。

尧置鼓木喜闻过,舜称至孝复称贤。

夏朝

大禹水平九鼎成,万民归启赖贤明。

太康承父家天下,寒浞行奸覆夏庭。

颠沛少康兴祖祚,昏庸孔甲匿龙精。

桀从妹喜荒淫事,四百四十殿宇倾。

商朝

汤除桀暴定八方,亳邑为都始立商。

太甲去昏赖伊尹,盘庚改殷效成汤。

武丁梦说得良弼,帝纣伐苏为女郎。暴虐奢糜纵妲己,亲离众叛自燔亡。西周

姬发灭纣都镐京,封赐诸侯四海平。刑废成康周公力,穆王八骏天下行。厉防民口终奔彘,真惠共和周复兴。褒姒幽王烽火戏,犬戎马踏骊山倾。春秋战国

平王迁洛启东周,王命不行霸主遒。齐桓晋文兼秦穆,宋襄楚庄演春秋。燕韩赵魏秦齐楚,赫赫七强战不休。秦本附庸渐强大,灭周并六统金瓯。秦朝

六国皆灭统华疆,嬴政自骄号始皇。独揽大权分郡守,统一文字兼度量。筑城凿墓劳民力,焚书坑儒断史纲。陈胜揭竿初举义,汉刘楚项破咸阳。汉朝

除秦灭楚汉刘邦,帝后无由戮楚梁。吕雉临朝累诸吕,文景治世灭七王。武皇拓土民遭敛,王莽更新命被戕。光武中兴迁洛邑,传及献帝东汉亡。三国两晋

东吴西蜀属孙刘,北魏曹丕把汉谋。司马迁曹成一统,八王乱政五胡蹂。两都率陷建康继,江左偏安丧北州。淝水破秦得暂保,宋刘逼禅东晋休。南北朝、隋朝

朝分南北划长江,宋齐梁陈据建康。北魏东西分两魏,北齐废主东魏亡。

周承西魏收齐土,隋篡北周并陈疆。筑苑凿河天下乱,三十九载覆朝堂。唐朝

高祖昏庸屡信谗,变生玄武手足残。太宗纳谏贞观治,武后改周李氏残。神勇玄宗清女祸,繁荣盛世号开元。乱由安史都迭陷,惧祸昭宣让逆藩。五代十国

五代梁唐晋汉周,北方更替五十秋。十国割据南天下,南唐篡吴闽楚收。前蜀早亡接后蜀,依辽北汉晋阳愁。南平南汉兼吴越,后蜀南唐作宋囚。宋朝

陈桥兵变代柴周,偃武修文是弱由。辽夏与金邻作寇,靖康之变帝成囚。康王即位开南宋,秦桧杀飞令铁羞。联蒙灭金实谬策,四十五载丧残瓯。元朝

蒙古称皇铁木真,成吉思汗震西垠。太宗纵马驰欧地,世祖更元掳宋君。僧比王侯乱刑政,儒同娼丐辱斯文。烽烟四起群雄反,大漠难藏顺帝身。明朝

太祖金陵创大明,功臣屠戮少余丁。燕王靖难夺侄位,睿帝巡边陷虏营。严魏蠹国戚灭寇,崇祯悬树李侵京。吴贼卖祖山河变,江北江南属大清。清朝

太祖兴清顺入关,扬州嘉定骨成山。康乾盛世雍承启,嘉道弱朝咸续延。

鸦战外加权丧尽,天国内耗力消残。垂帘慈禧维旧政,炮震武昌宣统迁。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1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历史背景: (1)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 (1)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 (2)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3)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意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形成。

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过程: (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3)发电机不断完善,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 2、影响: (1)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 (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过程:

历史高中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大全

历史高中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大全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那么你知道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有哪些吗?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历史高中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历史高中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内容: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内容: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2)意义: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内容:①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②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意义: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内容:①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②物质的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③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④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意义: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智者学派 1、产生背景

(1)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探索主题:人和人类社会。关注对象:关注人们之间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3、思想主张 (1)强调人的价值,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3)在社会道德方面,主张个人应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二、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1、苏格拉底 (1)主张 ①关注人的伦理道德,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重建道德价值观。 ②重视教育,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2)地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柏拉图 (1)思想主张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②在《理想国》里根据智慧品德把人分为几等,各尽其责。 (2)地位: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亚里士多德 (1)思想主张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②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2)地位: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历史高中必修三重难点 (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仁”“礼”学说,推行“德治”,以六经(后为五经)为基本文献;战国时孟子提出四种道德规范,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强调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一、从“无为”到“有为”(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最全归纳1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高中历史必修三新课标知识点解读人民版

必修三新课标知识点解读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新课标知识点解读人民版 必修三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李悝、商鞅、韩非子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孔子:A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B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孟子:A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学说B“君轻民贵”的思想。荀子:A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B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汉代儒学 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朱熹:理比气更根本,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归为一,这就是“太极”。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4、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李贽:A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黄宗羲:A批判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认为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B、在具体制度方面,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C反动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顾炎武:A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A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几乎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由于必修三的历史内容非常多,为了能够系统而有步骤地学习这个模块的历史,我们要经常梳理学过的知识点。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 集权专制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点之一,内容涉及到中国古代史、现代史以及世界史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包括三大王朝、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期。其中,三大王朝是指夏、商、周三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三个历史时期。 对于这三大王朝,必须掌握它们的开创者、时代背景及其贡献等方面的知识。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开创者分别是禹、汤、周武王,他们都是在当时的混乱局面下,通过努力创造了自己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体系,使得中国古代文明得以延续。 此外,还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段,出现了诸如孔子、墨子、老子等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这个时期,各国之间并不断固定,许多城市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另外,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期也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例如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王莽之乱、唐朝的开元盛世等,每个时期的高潮和低谷都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

二、现代中国史 现代中国史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着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等,每个事件都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 对于这些事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它们的背景和发展过程,进一步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例如辛亥革命是在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政治变革,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五四运动则是在十九世纪初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现代中国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经历着非常艰难的时期,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则是中共对民主革命的继续,同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篇章。 三、世界史 高中历史必修三涉及的最后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世界史。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学习许多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例如,罗马帝国、中世纪、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世界大战等等。每个事件都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世界整体历史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对于这些事件,我们需要学习它们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过程。例如,罗马帝国作为西方文明的起点,对世界历史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工业革命则是在18世纪中期开始的,

高中历史必修三详细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春秋晚期孔子(仁;德政,等级的礼,首创私学有教无类,性相近) 发展:战国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战国荀子(性恶论;仁义说;君舟民水) (2)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春秋晚期老子(道为万物本原;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发展:战国庄子(万物相对;精神上的自由) (3)墨家 春秋晚期墨子(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代表平民 百姓) (4)法家 韩非子(依法治国,迎合了大一统专制) 李斯,商鞅 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经过 (1)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 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代表:A北宋程颢、程颐(以理为核心,把理和儒家伦理道德相结合) B 南宋朱熹(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著书:《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 (2)陆王心学 代表:A陆九渊(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方法论:求真理只需内心反省。主观唯心主义) B王守仁(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方法论:致良知,克服私欲;知行合一。主观唯心主义) 儒家思想成为南宋后官方哲学 4、明清时期

(1)李贽(反对孔子思想,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 (2)反对君主专制与经世致用 代表:黄宗羲(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践求真) 王夫之(唯物思想) 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 1、林则徐,魏源“师夷”思想(19C40-50y)鸦片战争中 抵抗派 代表: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著书:《海国图志》 实践:无 作用:引导人们了解世界 2、中体西用(19C60-90y 1856-1860)内忧外患 地主阶级洋务派和顽固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 实践: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作用:近代化第一步,经济工业化 3、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变革的思想(19C90末1894-1895)民族工业 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民族资产阶级 代表:康有为 著书:《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否定专制思想基础。 梁启超(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著书:《变法通议》 严复(民主君仆) 著书:《天演论》 特点:将儒家学说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

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知识点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儒家孔子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⑵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 ⑶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⑴“仁政”学说;⑵君轻民贵。 荀子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⑵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⑴“道”是世界的根本;⑵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齐物”、“逍遥”。法家韩非⑴“法”、“术”、“势”结合;⑵加强君主集权;⑶主张变法。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3、相关人物创立者集大成者 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王阳明) 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 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⑶学术上:“经世致用”。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发明概况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发明:西汉。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 1、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2、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 指南针发明:战国——司南(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保证。火药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实践有关。使用:唐末用于战争。作用:改变人类作战方式;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中国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 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是相对封闭和狭隘的,这主要是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它 源自于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人们在对待自然和社会问题时必须保持一种谦虚、尊重和和谐的态度,以便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2.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涉及到人类 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阴阳五行以阴阳之道为基础,五行之说为主要内容,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出了诸如“物极必反”、“有所不为”等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命运观 中国古代的命运观认为,人的一生受到命运的支配,表 现为“生有命,死有时”,人类生存与命运密不可分。古人认为,人的命运由天、地、神、人以及前世今生等多方面因素决定,因此必须求助于神仙、佛菩萨等超自然的力量来化解人生难题,摆脱命运的羁绊。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变革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始终受到宗族、氏族等传统关系的影响,交替出现的封建、中央集权和分权等政治体制也反映了不同时代政治制度的差异。 1.封建制度 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基于宗法制度,以宗族和氏族为基础,实行分封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封建王朝是中央政府和地方诸侯的共同组成部分,汉朝的王莽时期和北魏的孝文帝时期等是封建制度发展的顶峰。 2.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政治体制之一,它在唐朝和宋朝等时期得到了完善和发挥。中央集权制度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评定了科举制度,注重法律制度和官员选拔,达到了统治国家和士族的目的。 3.分权制度 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格局上。在分权制度下,诸侯互相对立,独立行政,但又不能脱离中央政府的掌控和统一。 三、中国古代的外交和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的外交和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中外关系的发展路径和变迁。中国古代的外交和文化交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外贸易 中外贸易是中国古代外交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印度和西域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交织纵横,货物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要点梳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要点梳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是中国近代史,主要讲述的是晚清时期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程,以及这段历史中各种思想、文化、政治和社会变革。历史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历史是无从逃避的现实,历史是潜藏着宝贵财富的矿山。那么,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部分历史,我们需要怎么掌握这些知识点呢? 一、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 (1)中国近代史的划分 省时的写作技巧:中国近代史按照内容可分为三个重要时期,即鸦片战争前的鸦片战争前期,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辛亥革命前期和辛亥革命后的现代史时期。 (2)中国近代史的国际接轨 省时的写作技巧: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被称为“航海时代”,西方列强开始对外扩张,中国在这个时期逐渐成为被列强侵略的对象之一。 (3)城市化进程和中西文化的交融 省时的写作技巧:国际接轨,特别是人员交流的加剧,意味着中西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一些西方思想、科学、文化等传入中国,引发了新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复兴运动,如“洋务运动”、《大公报》的创办等。 二、鸦片战争前的殖民地压力

(1)西崽子的侵略与中华帝国的危局 省时的写作技巧:19世纪初,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关键的一个时期。同时,中国自身内部矛盾不断,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严重落后。 (2)鸦片战争的爆发和中国的命运 省时的写作技巧: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直接导致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建立,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步。 (3)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西方列强的优势 省时的写作技巧: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存在文化和经济差异,中国走向现代化面临文化和现实的巨大挑战。 三、中国近代史的启蒙者 (1)洋务运动的兴起 省时的写作技巧:19世纪8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它是一种反侵略保国的现代化运动,在洋务充分热潮下,一批新兴产业的兴起,使中国走向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2)再论中西文化的交融 省时的写作技巧:19世纪90年代,西方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中国,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使得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和西方思想推动的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 (3)变法运动的失败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每一位学习历史的人都喜欢引用这句话,通过阅读历史上的治乱兴衰,沧海桑田,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让人知所进退,清醒头脑,所以学好历史对于认识历史趋势非常重要。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 很多高中生参加必修三的历史考试时,考试成绩总不理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完全掌握好课本知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诗歌、小说和戏剧 (一)(18世纪)浪漫主义 1、特点: ①富有幻想和激情,用丰富的想象对现实世界进行鞭挞 ②崇尚民主自由 2、背景: ①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中叶,是欧洲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的年代 ②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欧洲并没有出现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 ③人们对社会的失望和对现实的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3、代表作: ①英国拜伦:《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被喻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特色: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 创作特点: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塑造一些追求个人幸福、爱情、自由的人物,人称“拜伦式英雄”。 ②英国雪莱:《西风颂》,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③德国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④法国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4、影响:

①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作品对下层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 ②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③尽管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改变世界的'愿望落空,但仍给人鼓舞; ④为欧洲文坛树立一面光辉旗帜。 高中历史必修三必备知识 一、(18世纪)批判现实主义 1、特点: ①真实地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 ②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罪恶 ③追求人道主义理想 ④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的决定作用 ⑤热衷于塑造与赞扬英雄和正面人物 2、背景: ①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财富迅速增加 ②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赤贫化,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罪恶现象惊人增加③文学上人们不满足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要求描写现实生活 3、代表作: ①法国巴尔扎克(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人间喜剧》(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②俄国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③法国司汤达:《红与黑》 ④英国狄更斯:《双城记》 4、影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他们的作品提供了认识社会人生的镜子,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19世纪中叶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背景:19世纪中叶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建立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美好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直接行动。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概括整理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概括整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战国期间的百花怒放 认识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 (春秋 )、庄子 ; 儒家:孔子 (春秋 )、孟子、荀子 ; 墨家:墨子 ; 法家:韩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看法 孔子: 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后期鲁国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开创人,开创个人讲学,暮年编订古代文化 文籍。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看法: A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以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惜,和睦相处 ;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重申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随意刑杀。

C 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一 个人的行为切合礼的要求。 D 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 A 主张推行“德政”。 B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 主张“性善论”。 荀子: A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 B 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 提出“性恶论”,重申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令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后期,儒学 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汉代儒学 认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 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专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系统。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以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增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一致来稳固政治上的一致。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 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治学说:A、仁(仁者 ) B、礼(―克己复礼) C、为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治学说:**而治 3、: ①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而无不为,积极**)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4、新儒学的影响:有利于君主和巩固国家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3】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广泛传播使儒学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家思想互相渗透。 3、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梳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题: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一、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含义: 从起源上讲,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从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3、国家的性质,又是由占统治阶级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 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 广泛性:民主主体广泛;民主权利广泛。 (2)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7、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8、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民主:“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这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2)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3)人民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统治阶级的民主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1、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宪法。(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2、人民民主专政新的时代内容: (1)突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 (2)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了; (3)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 (4)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第二框题: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一、政治权利与自由 1、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 2、权利和自由的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3、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由于必修三的历史内容非常多,为了能够系统而有步骤地学习这个模块的历史,我们要经常梳理学过的知识点。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篇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1.十四五世纪, 意大利的一些工商业城市,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追求现世的享乐,对当时统治文化思想的教会不满。一场思想变革首先在意大利出现。 二、文艺复兴 1. 背景(l) 经济:意大利的一些工商业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 政治: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追求现世的享乐。 (3) 文化:接触到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和典籍。 2. 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3. 核心: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4. 成就:(l) 文学三杰:①薄伽丘的代表作《十日谈》, 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 主张发展人的个性。②但丁:代表作是《神曲》,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③彼特拉克:代表作是《歌集》, 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2) 艺术;达?芬奇等大师(美术三杰)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 5. 扩展:16世纪, 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6.影响:使更多的人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皇

的统治。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篇2 (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仁”“礼”学说,推行“德治”,以六经(后为五经)为基本文献;战国时孟子提出四种道德规范,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强调“天有行常”和“知天命而用之”,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秦汉时期:秦代“焚书坑儒”,儒学受到压制;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 (3)宋明理学: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南宋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动了理学的新发展 (4)明末清初:李贽等人挑战传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驱,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没有超出儒家思想的范畴 (5)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1)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①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②儒家大一统观念和仁政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基本准则,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③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注重气节、品德,凸显了人性的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①侧重于探究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影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既促进又阻碍)②儒家思想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接受工业文明和现代化进程有不适应一面;③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对学术自由和思想解放有一定的束缚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篇3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想推动下的戊戌变法 1、变法背景: (1)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性潮流 ①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政治上: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