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文献综述#精选

固定资产文献综述#精选
固定资产文献综述#精选

文献综述:

固定资产在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占很大比率,有效合理的管理固定资产十分重要。随着企业现代化发展,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上需要作出适应的变化。许多学者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行过分析并发表了建议,他们的研究意义只有一个就是: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质量,从而节约资金的浪费,以有限的资源发展无限的可能。

在固定资产管理理论中主要有固定资产全流程管理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固定资产全流程管理是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上而产生的一种管理理论,它是从整体出发,从固定资产的预置到清理,每一步都在管理之中,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优的状态。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主要是通过投资决策指标的计算,进行分析、判断投资的可行性。

基于对以上管理理论的研究,许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分析了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陆琼莉《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策略》中认为:固定资产管理的优劣,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随着企业的发展,要建立精细化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在这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从宣传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到建立科学量化的易执行的管理工作程序,使企业人员不仅懂理念同时会操作。

苗晓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中认为: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可以促进企业对现有资产的利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利用率,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对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段慧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探析》中认为:现在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大同小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预置方案不够到位,重视申请购置经费轻视了资产的优化配置,不仅如此有些固定资产未经审批自行购入;财务规则变更之后,未及时进行相应的转换以及说明;总账与固定资产明细账相符,明细账与实物不相符;总账与固定资产明细账不相符,明细账与实物不相符;部门机构的设立不够完善,缺少专人管理固定资产。

陈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创建节约型企业》中认为:固定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中最易被忽视的地方,不管上级的要求多严格,下面的人员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并不在意,并且也没人监督,这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观念淡薄。

改变这一现象的办法只有加大宣传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让人意识到固定资产是企业的物质基础以及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施绮《电网设备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认为:项目管理产生的需求也就是固定资产的预置是资产管理的初期,后期是固定资产的运行以及维护。因此应通过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严格管理,改变原有的独立管理,建立实时动态,精细化管理。

叶月红《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认为: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是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主要是为了强化管理意识、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的需要、管理手续的需要。他认为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在于认识上的片面性、制度上的不完整性、购置上的重复性以及管理上的随意性。对于这些问题他提出了一些对策,比如:把基础管理做好;严格盘点制度;加强专岗的设置;采用多种形式盘活闲置固定资产;实行集团化管理;加强重大固定资产的预置审核。

许莉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有益探索》中认为: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要求主要有:固定资产的完整性的保证;提高利用率以及保证完好程度;优化固定资产配置;合理选择折旧方式;重视购置计划的制定。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重磅】文献综述3000字

文献综述 ——成都沁和布业有限公司融资租赁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推动力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融资困难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创业和持续发展。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难题。融资租赁作为一种以融资为主线,融资和融物相结合,兼顾金融与贸易的新型金融模式,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推动中小企业广泛使用融资租赁,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促进小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从而取得更好的发展。 一、国外研究现状 1952年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开创了现代租赁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末融资租赁业开始高速成长,自此,租赁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继信贷之后的第二大企业融资渠道。美国在融资租赁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整体研究状况和发展规律如下: 第一,国际融资租赁正在受到亲睐:当前,美国融资租赁业有一种向国际融资租赁业发展的趋势,特别是随着资本和商品的输出,发达的融资租赁也步入国际技术贸易领域,并不断扩大,在其金融租赁总额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第二,融资租赁持续高速发展并且租赁服务趋于全面:(1)融资租赁方式多样,直接融资租赁,杠杆融资租赁等;(2)出租物几乎无所不包,从单一设备到整个机器工厂,甚至某个细小零件;(3)服务对象形形色色。 第三,多元化的融资租赁经营被普遍采纳:美国企业在开创多元化经营方式时几乎都考虑到了融资租赁业务。与此同时,融资租赁企业的大批涌现,加剧了融资租赁市场竞争,迫使原有融资租赁企业向其他领域渗透,以保持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二、国内研

(完整word版)企业并购文献综述总表

企业并购文献综述总表 作者时间文章名字视角理论方法 实证 结论(应用) 样本期 限 数量所用模型 贺虹吕凡2008.01 对并购协同 效应含义及 计算方法的 认识 协同效应 的含义及 计算方法 规范我国并购协同效应的计 算可以从企业价值评估 和业绩评价的理论方法 着手,例如EVA、BSC、 DCF、股价收益评估、财 务数据等 朱宝宪吴亚君2004.09 企业协同效 应的计算 国内外协 同效应的 实证研究 中的计算 方法 规范协同效应的多种计算方 法发展较成熟的是在异 常累计基础上计算以及 从业绩改变角度着手衡 量,评价新模型和国内 的两种方法在计算的合 理性以及准确性上则需 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1

夏新平宋光耀1999.03 企业并购中 协同效应的 计算 内部、外部 计算模型 对协同效 应的计算 规范两种模型各有利弊,不 能忽视企业的市场价值 及交易成本,必须使用 正确的折现率和恰当的 考察时间点,排除非并 购因素对净增加现金流 和股票交易价格的影 响。另外,对并购前后 的市盈率的变化还有待 进一步的研究. 董运宝2006年并购的协同 效应分析并购协同 效应的概 念、内容 规范并购的协同效应包括 了经营、管理、财务、 无形资产及产业协同。 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不合 理,公司治理结构不健 全,组织管理方式落后, 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并 购中,通过发挥协同效 应的作用加以改善。 2

张秋生周琳2003.06 企业并购协 同效应的研 究与发展 国内外协 同效应理 论研究 规范研究协同效应的微观运 作机理,应用价值评估 的理论与方法量化,结 合我国企业并购的实际 情况,实证检验若干影 响协同效应实现的关键 因素。 方芳闫晓彤2002年中国上市公 司并购绩效 与思考 上市公司 财务和会 计数据 核心 竞争 理论 实证2000年 发生并 购公司 的1999 年-2001 年的财 务数据 80 横向并 购:46 纵向并 购:10 混合并 购:24 对每个样本3年选 取9个指标:每股 现金流量、每股收 益、资产负债率、 主营业务利润率、 净资产收益率、销 售净利润率、总资 产报酬率、流动比 率、速动比率。 将指标按并购前一 年、并购当年、并 购后一年分别做因 子分析 横向并购的绩效明显优 于纵向和混合并购。并 购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 和产业整合手段正在发 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但 目前上市公司的并购过 程存在着很多问题 3

关于租赁业务的文献综述

关于租赁业务的文献综述 一、前言 租赁业是古老而新兴的行业,这一特点决定我们不可忽视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对于有 悠久历史的经济活动,要从历史的研究中发现其规律性,探索其必然趋势。因此,我 们将从租赁业的历史出发来综述其产生、发展、特点、种类、意义以及国内外开展租 赁业务的情况,从而为我国租赁业发展产生的问题提供参考。 二、租赁的基本概念 租赁是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的一种信贷关系。它是由财产所有者(出租人),按契约规定,将财产租让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根据契约按期缴纳一定租金给出租人,出租人对财产始终保有所有权,承租人只享有使用权的经济行为。 三、租赁业务的历史发展 租赁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信用形式。他经历了由古代租赁、传统租赁、到现代租赁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古代租赁是一种古老的实物信用形式,租赁的目的主要是出租人和承租人互相交换使用物件,以满足对物件使用价值的需要。租赁双方没有采取固定的契约形式确定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也没有固定的形式。 传统租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其目的仍是为了获得物件的使用价值,但其与古代租赁相比,出租人和承租人之间已经采取契约方式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有关租赁的法律条文也陆续出现。在科学技术和工业大生产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租赁设备逐渐被现代化设备所取代,如现代交通运输工具、通信设备等。但在传统租赁下,租赁的目的仍然是使用设备本身,租赁设备也只是只租不售。 现代租赁是二战后在美国发展起来,后日渐风行欧美日等发展国家。现代租赁是融资和融物相结合,并以融资为目的的租赁。任远(2009)对现代租赁还做了如下的补充:租赁业务实质上被企业在资本投资中当做获得设备使用权的一种融通资金手段,以取得经营业务所必须的资金。这种金融和贸易相结合的筹措设备资金的新手段被称为租赁融资,并与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并列成为一种独立的信用形态——租赁信用。 四、现代租赁业务的概念 戴国强(2007)对现代租赁业务做了如下阐述:现代租赁也称金融租赁或融资租赁,它是以融资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融资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就租赁目的而言,承租人是为了进行设备投资而进行的租赁的。第二,就租赁期而言,承租人在租赁期满后,对租赁设备有停租、续租、留购的权利;同时,融资租赁的期限较长且是不中断的。第三,就租赁物而言,租赁的设备是承租人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而选定的具有一定规格、性能、型号的生产设备。总而言之,现代租赁是具有融资和融物双重性能的信用交易。 谢太峰(2007)对租赁业务做了更为生动形象的阐述:租赁业务是以融资资金为目的的租赁,一般先由承租人自行从供货处选好所需设备,并谈妥交易条件,然后找出租人要求出租人按谈妥的条件向供货商购买设备,得到设备的所有权,然后与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承租人取得设备使用权,并按期交纳租金。 五、现代租赁业务的特点 谢太峰(2007)对现代租赁业务的特点进行了提炼和概括,他认为现代租赁租赁业务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①现代租赁业务是一项至少涉及三方当事人(出租人、承租人、供货商)并至少由两个合同(买卖合同和租赁合同)构成的三边交易。②拟租赁的设备有承租人自行选定,出租人只负责按照用户的要求给予融资便利,不承担设备缺陷、延迟交货等责任好设备维护的义务。③出租人在基本租期内只讲设备出租给一个特定的用户,出租人从

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探讨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课题地来源 固定资产是企业进行循环发展中非常重要地生产劳动资料,它在不断被消耗地同时也得以源源不断为企业带来利润,会计准则中通过对固定资产地静态折旧以计算消耗,并通过折旧方法对消耗进行补偿[].通常来说,固定资产地折旧是按月进行计提(或提取),并按照会计准则计入企业运营成本或者企业生产成本,而在这之中关键地一环就是对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地选择,折旧计算地科学性,合理性保证了企业地所得税地缴纳和利润表地编制.所以,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地探讨成为了会计发展中重要问题之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课题地主要内容 通过对固定资产折旧地影响因素地分析,来判断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这四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地利弊和因折旧所带来地企业运营中所面对地税收及现金流问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课题地研究意义 固定资产地一个重要属性,就是使用期限长,其效益地体现是一个长期地过程,不是一次性实现其效益地,也就是说固定资产地成本是逐期分摊,转移到它所生产地产品或者提供地劳务中去,这也符合企业所得税中收入与支出配比地原则要求.所以,固定资产需要按照规定计提折旧,以确定企业所实际发生地成本.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文献综述 我国采用年限平均、工作量、双倍余额递减或者年数总和等折旧方法.在美国,企业在会计上普遍采用直线折旧法,而纳税申报时采用加速折旧法,会计上较为复杂地业务不是固定资产折旧本身,而是因会计和纳税申报采用不同地折旧方法而出现地时间性差异.英国地固定资产折旧普遍采用直线法,而年数总和法很少采用.日本地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普遍采用税法规定地折旧年限.允许采用地折旧方法包括: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和产量法,普遍用地方法是余额递减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固定资产地折旧不仅关系到资产本身地价值问题,也关系到企业运营多个层面地问题,固定资产折旧是对资产流转损耗地计量[],准确客观地按照一定地方法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能够更加真实地反应企业地运行成本和此阶段地利润,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提高企业地发展能力.企业应当根据通过此固定资产可带来地经济效益地实现方式来采取合理地,准确地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从而规避掉企业发展中地风险因素,增强企业地运营能力和生产能力.以使企业地经营活动更加有效地进行,增加企业价值.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研究路径论文(设计)框架 【摘要】固定资产折旧是企业运营中非常重要地一环,采取何种方式对企业地固定资产折旧,关系到企业地利润率,所得税等多个方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提纲 固定资产折旧地定义与现状 固定资产折旧地定义 固定资产折旧地现状 影响固定资产折旧地因素 不同折旧方式地比较 年限平均法 工作量法 加速折旧法 余额递减法 年数总和法

资产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资产管理系统研究综述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发展,各种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已开始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提高企业事业单位的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此对领域研究也是丰富多彩。 企业资产管理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盘活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实现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将资产的申购、使用、维护和处置的管理与折旧、估值等财务处理实现账实一体化的管理 本人尝试对资产管理系统研究领域内主要观点和开发技术方案进行归纳分析。本文首先从资产管理系统基本概述展开,然后对资产管理系统的开发工具和技术、结构设计、功能设计以用安全性分析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最后扼要的分析总结,力求为人们进一步研究资产管理系统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和参考方案。 关键词盘活资产;管理;一体化; 前言 一、企业内部资产管理现状 任何的管理首先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也是一样。一直以来,企业无论是在发展还是在管理方面都提出了要创新、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企业经常要对各种资产的统计以供分析使用,然而由于计算量非常大,通过人力去登记、计算、查找,正确率无法保证,而且还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长年累月积攒起来的材料过多,不易保存,也容易丢失和损坏。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如何找到一种好的办法既提高准确率,又可以省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还可以使材料积累起来供以后综合分析使用呢?在当今社会,以高科技为标志的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选用现代化手段解决上述问题是再适合不过的了!于是,在管理领域建立一系列管理信息系统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随着信息活动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的确立和信息产业的崛起信息资源管理(Informetion Resouces Management,简称IRM)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和独立的学科逐渐发展起来。如何积极开发、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广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成为推动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管理信息系统正是应用计算机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它是一个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进行电子数据处理的人——机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具有管理和支持决策的功能利用计算机能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巨大数据流收集组织起来。经过处理转换为对各部门不可缺少的数据,经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使其变为各级管理人员做出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总之,管理信息系统用于管理中可以大大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使管理更加程序化、科学化。 2 企业内部资产管理概述 人们普遍使用计算机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但是在需要许多人一起协同工作的现代工作环境中,我们更需要提高我们的整体工作效率,利用网络通讯基础及先进的网络应用平台,建设一个安全、可靠、开放、高效的信息网络和信息管理电子化系统,为管理部门提供现代化的日常办公条件及丰富的综合信息服务[2],实现资产管理自动化和资产分配处理自动化,以提高管理水平。传统的分配模式主要以纸介质为主,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显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如何实现信息处理的自动化逐步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以及团队的协同运作等无法完美的实现,极大地限制了工作的效率。Internet/Intranet的迅猛发展,为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团队的协同运作提供了技术的保证[3],同时也预示着网络化时代来临。 软件操作界面友好、使用灵活、易操作,是一套通用性、实用性非常强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该系统广泛适用于电子、电器、医药、服装、建筑、物资、化工、商贸、超市、旅游、机械、建材、科技、通讯等各类企业公司,及机关、事业单位、学校、研究所等机关事业型单位。可用于资产调配管理、财务统计分析等方面,对于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避免资产流失具有良好的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国内研究现状

文献综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经济管理制度是高度集中的,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权力高度集中,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也随之无法分散。既然政府要控制有关的人权、财权和物权,也必然要承担相应的事权和职责。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惟一主体是政府,直接配置社会资源、组织和管理社会活动,则逐渐形成了国家所有、国家经营、国家管理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的模式,导致政府和事业单位一体化。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没有明确划分,这一时期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财务制度体系,和行政单位共同执行1988年颁发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郑哗,2005) 直至1989年,财政部颁布了《关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财政部(88)财文字第634号通知),标志着事业单位独立的财务制度体系开始建立。同年颁布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对于预算管理单位的分类,在原来的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和差额预算管理单位基础上增加了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这为后续的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条件。(童建良、单惟婷,1998) 1997年起执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取代了1989年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若干规定》。《规则》提出取消了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三个种类的划分,要求所有的事业单位都是接受财政补助的单位。事业单位之间的预算管理等级差异转变成了补助数额大小的数量差异。(金素文,1998) 行政单位会计在1998年以前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分立,与事业单位会计相融合成为单位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事业单位进入市场,会计不仅要核算预算资金的领报,而且要核算自行组织的收入、支出,以及收支的盈亏情况,形成与原事业行政单位会计不同的事业单位会计。为适应政企分离,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行政单位主要执行政府的管理职能,行政单位会计主要核算和监督拨付预算资金的取得、运用,形成与事业单位会计不同的行政单位会计。因此1997年5月财政部制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1997

资本结构文献综述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资本结构文献综述(2007年—2015年) 1文献综述 1.1国内文献综述 从2007年到现在,我国学者对于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和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上,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们采取的方法各有不同,有的分行业,有的分地区,有的推行实证研究,有的采用理论研究,呈现出各放异彩的景象。以下是相关的研究成果。 (1)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研究 王斐(2008)以36家房地产上市公司1999—2006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资料,对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他结合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用静态和动态的Panel Date模型,以广义最小二乘法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估计,再采用滞后一期的因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对资本结构调整模型进行估计。最后得出以下结论:①房地产上市公司当期的资本结构受上一期的影响,并且同一期间不同的房地产公司间的负债行为具有相关性;②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与开发水平、产生内部资源的能力、成长性、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负相关,与股权集中度、公司规模正相关,与证券的系统风险关系不显著;③土地储备水平与长期负债水平正相关,但与流动负债水平和总负债水平负相关;④实际税率仅对流动负债水平的选择有负的影响,但对长期负债水平和总负债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高弘(2009)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她以1999—2007年A股非ST非金融保险类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现状特征、决定机制以及动态调整这样三个维度予以展开,最终得出:①公司规模与负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②公司成长性对负债水平影响的方向不确定③固定资产比例与负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④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负债水平呈显著负相关⑤实际税负对

财务战略文献综述

公司财务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财务战略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财务战略管理内涵、研究领域及方向进行综述,以了解财务战略管理研究动态和方向,丰富财务战略管理相关知识。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及模式的大变革,对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也逐渐的升级,每个变革对新的经济战略管理内容及新理念的出现都具有较大推动作用。结合历史背景,在实践的考察背景下,对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进行述评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内外关于财务战略的研究 (一)国内外关于财务战略管理内涵的研究 企业战略是适应现代经济高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正确的战略管理思想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基本保证,而战略上的失误将会导致企业损失乃至失败。战略管理的内涵非常丰富,下面引用国外一些专家和学者的观点: (1)国外财务战略内涵研究文献综述 美国学者W.H.纽曼(W.H.Newman)认为,企业战略是确定长远的主要任务,以及为完成这一任务而采取的主要行动。 美国学者J.希格根思(J.Higgins)认为,战略管理是设法协调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并同时完成企业使命的过程。 美国学者拜亚斯(L.L.Byars)则认为在经营中运用战略这个词:是用来描述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实现它的目标和使命。大多数组织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可以有若干种选择,战略就与决定选用何种方案有关。战略包括对实现组织目标和使命的各种方案的拟定和评价,以及最终选定将要实行的方案。 英国学者卢斯.班德在《公司财务战略》中认为:财务战略为企业通过采用最适当方式筹集资金并且有效管理这些所筹集资金的使用,包括企业所创盈利再投资或分配决策。战略与战略管理的思想的外延也极为广阔,它可以具体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企业财务战略就是战略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目前国外对“企业财务战略”这个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认识。财务战略涉及到企业战略和财务管理两大领域,但是在财务战略的起点、目标以至具体含义上仍没有

文献综述

设备维护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1研究目的及意义 1.1设备维护管理的目的 设备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装备,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设备高效率、长周期、安全、经济地运行,来保证企业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企业中,设备管理搞好了,才能使企业的生产秩序正常,做到优质、高产、低消耗、低成本,预防各类事故,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安全生产。 加强设备管理,有利于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对于大型的厂矿企业,一台关键设备出故障,就会导致全系统中断生产,生产损失很大。 加强设备管理,还可对老、旧设备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合理地做好设备更新工作,加速实现工业现代化。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规模日趋大型化、现代化,机器设备的结构、技术更加复杂,设备管理工作也就显得更加重要。 1.2设备维护管理的意义 设备管理是保证企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化生产的基础,它标志着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它对保证企业增加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发展品种、产品更新换代和降低成本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搞好设备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搞好设备管理对一个企业来说,不仅是保证简单再生产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而且对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消耗、保护环境、保证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设备管理应当是包括对设备这两种运动形态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

前者由设备管理部门(机械动力部门)承担,后者由财会部门承担。 设备管理是工业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设备管理,合理地选择设备,正确地使用设备,精心保养、修理设备,使设备经常保持完好状态,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的下正常进行。 加强设备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的经济效果。由于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由人操纵机器设备,由设备直接完成的,因此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消耗、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的技术状况.同时,由于机器设备的日益大型化、精密化、自动化,设备投资越来越大,与机器没备有关的费用,如折旧费、维护费等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因此管好设备对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有着重要作用。 设备维护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维护管理作为子系统,与质量、工艺、生产、安全、环保一样,构成了整个企业管理的大系统。它的任务就是要保证为企业提供最优的技术装备,使企业的生产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基础上。设备维护在制造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工作。只有加强设备管理,搞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现场管理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奠定基础。 (2)设备管理是企业进步的重要保障。企业要进步就必须配备先进的、适用的设备用来作为基础,而设备作为生产工具本身又是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内容。 (3)设备维护管理有利于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设备管理直接影响到生产的稳定、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投资效益。 (4)设备管理有利于固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从价值构成上看,设备价值是固定资产总价值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报道,在国有企业的资产中,设备的价值占70%左右,因此,搞好设备管理就管住了固定资产的大部分。 (5)设备管理是做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前提和基础。现实中很多企业出现的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都是由于设备技术落后,设备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

财务会计确认理论文献综述

财务会计确认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会计确认是会计基本程序的首要环节,没有会计确认,会计其他流程的工作就无法展开。会计确认基础理论决定了会计核算主体何时将本单位具体的经济业务记录为何种要素,从而准确、及时、有效的将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这一基本目标。本文通过对会计确认的定义、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比较及其局限性的分析,提出对我国现行财务会计确认基础的改进。 关键词: 会计确认基础;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一、会计确认的概念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首次对会计确认做出权威性定义,在其1984年发表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中认为,“确认是将某一项目, 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等之类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个财务报表的过程,它包括同时用文字和数字描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之中。对于一笔资产或负债,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同时提出了会计确认的四个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发布的文告《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也对会计确认进行了定义,认为“确认是指将符合要素定义和确认标准的某一项目列入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的过程,它涉及到以文字和金额表示一个项目并将该金额计入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的总额。”一个符合定义的项目应满足:(1)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经济利益极有可能流入或流出该企业;(2)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被计量。 我国对会计确认的研究始于20世纪 80年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葛家澍教授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所谓会计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辨认应予输人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数据,确定这些数据应加以记录的会计对象的要素,进一步还要确定已记录和加工的信息是否全部列人会计报表和如何列人会计报表”。同时还指出,“会计确认实际上要进行两次,第一次解决会计的记录问题,第二次

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探讨---开题报告

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探讨 1 研究背景 1.1 课题的来源 固定资产是企业进行循环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生产劳动资料,它在不断被消耗的同时也得以源源不断为企业带来利润,会计准则中通过对固定资产的静态折旧以计算消耗,并通过折旧方法对消耗进行补偿[1]。通常来说,固定资产的折旧是按月进行计提(或提取),并按照会计准则计入企业运营成本或者企业生产成本,而在这之中关键的一环就是对固定资产折旧方式的选择,折旧计算的科学性,合理性保证了企业的所得税的缴纳和利润表的编制。所以,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探讨成为了会计发展中重要问题之一。 1.2 课题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来判断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这四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的利弊和因折旧所带来的企业运营中所面对的税收及现金流问题。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固定资产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使用期限长,其效益的体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次性实现其效益的,也就是说固定资产的成本是逐期分摊,转移到它所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劳务中去,这也符合企业所得税中收入与支出配比的原则要求。所以,固定资产需要按照规定计提折旧,以确定企业所实际发生的成本。 2 文献综述 我国采用年限平均、工作量、双倍余额递减或者年数总和等折旧方法。在美国,企业在会计上普遍采用直线折旧法,而纳税申报时采用加速折旧法,会计上较为复杂的业务不是固定资产折旧本身,而是因会计和纳税申报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而出现的时间性差异。英国的固定资产折旧普遍采用直线法,而年数总和法很少采用。日本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普遍采用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允许采用的折旧方法包括:直线法、余额递减

资本结构文献综述

资本结构文献综述(2007年—2015年)1文献综述 1.1国内文献综述 从2007年到现在,我国学者对于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和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上,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们采取的方法各有不同,有的分行业,有的分地区,有的推行实证研究,有的采用理论研究,呈现出各放异彩的景象。以下是相关的研究成果。 (1)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研究 王斐(2008)以36家房地产上市公司1999—2006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资料,对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他结合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用静态和动态的Panel Date模型,以广义最小二乘法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模型估计,再采用滞后一期的因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对资本结构调整模型进行估计。最后得出以下结论:①房地产上市公司当期的资本结构受上一期的影响,并且同一期间不同的房地产公司间的负债行为具有相关性;②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与开发水平、产生内部资源的能力、成长性、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负相关,与股权集中度、公司规模正相关,与证券的系统风险关系不显著;③土地储备水平与长期负债水平正相关,但与流动负债水平和总负债水平负相关;④实际税率仅对流动负债水平的选择有负的影响,但对长期负债水平和总负债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高弘(2009)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她以1999—2007年A股非ST非金融保险类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现状特征、决定机制以及动态调整这样三个维度予以展开,最终得出:①公司规模与负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②公司成长性对负债水平影响的方向不确定③固定资产比例与负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④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负债水平呈显著负相关⑤实际税负对

国企改革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国有企业改革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摘要 所谓国企改制,是指将国有企业改制为企业法人,即有独立的董事、监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企改制的目的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为主要形态,以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前提的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改制是当前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在三十年的国企改革过程中,大部分国有企业经过改制都提高了效率,焕发了新的活力。但与此同时,国企改革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本文拟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整理,总结我国国企改革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作者的思考,以期对今后的国企改革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制法律问题

文献综述:国有企业改革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我国的国企改制开始于1978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但是国企改制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的复杂过程,其中存在着各种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例如:在资产评估方面,由于存在着不规范操作和监管不严等,出现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在产权交易方面,缺乏透明度;在法律适用方面,改制依据主要是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法院审理相关案件存在困难;除此之外,还存在着由于利益关系调整而引起的劳动纠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国企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在对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方面,由于操作不规范、监管不力等原因,导致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资产评估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涉及国家出资企业的资产流转、交易等过程中,合理评估相关资产的价值,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促进公平交易、防止国有资产损失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国企改制评估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对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有些企业聘请的资产评估机构没有资质;或虽有资质但迁就被评估企业,进行高值低估;资产评估的范围包括改制企业的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但是在评估过程往往存在如下几种情况:只注重对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评估,而对专利权、非专用技术、商标权、特许经营权和商誉等极具价值和增值潜力的无形资产按极低的价格评估或不评估也不说明理由。 而意图从事改制企业经营的人往往从个人私利出发,将企业多年积累的无形资产,试图从企业的资产总额中除去,以达到降低购买股权成本的目的,从而侵占国有资产,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还有的从事改制企业经营的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投机钻营,虚增债务或虚减资产,并通过拉关系、托人情等方式,尽量降低所评估的资产价值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要想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1

本科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会计学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小企业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长久问题。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但是,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小企业,而且至今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解决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有利于中小企业在危机中求得生存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及促进我国经济走出困境,尽快实现复苏。因此,对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和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并根据当前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以及借鉴以往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的有效对策,结合金融危机这个国际大背景,尝试性地找出一些现实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预期目标: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国人民都热切企盼经济能够尽快复苏,而中小企业则是促进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中坚力量。中小企业如何跨越金融危机这个坎,关键是缓解或最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构建有针对性的融资体制。本文立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提倡采用多种有效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特别是要利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以使我国中小企业真正摆脱融资困境。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经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因此,国内外一直没停止过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国外的研究首先是从信息不对称开始分析的。Stiglitz和Weiss(1981)认为,由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起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所以银行贷款供给不一定是贷款利率的单调增函数,这样在竞争均衡下也可能出现信贷配给。

资产减值文献综述

资产减值文献综述 【摘要】资产减值是现代会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后,我国也有了独立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随着国内、国外对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逐渐深化以及资产减值准则应用的逐步规范,我认为有必要对这一会计上非常重要的方面进行文献综述的研究。 【关键词】资产减值文献综述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资产减值会计的必要性。长期以来,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高估资产价值是我国企业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资产减值为资产的真实价值提供了量度,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也避免了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 (2)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性。企业通过确认资产价值,不仅可以消化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提高资产的质量,也能使企业根据其实际情况合理地预计可能带来的损失,有利于提高资产的效益,降低潜在的风险,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同时,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出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财务状况,以此规范市场信息行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文献。资产减值会计思想始现于文艺复兴时期,在当时的商业会计实务中,人们对存货的计价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进入19世纪后,存货的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法为英美两国会计学权威所推崇,标志着资产减值会计思想的萌芽。 在通货膨胀时期严重的时期,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的背离越来越严重,因此不少学者提出以重置成本、资产售价净值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等为基础来计量资产。Henry Sweeney也在《稳定币值会计》(Stabilized Accounting)一书中指出,会计报表应对价格变动做出全面的反映。 20世纪60年代,一些会计学者提出了变异的重置成本会计计量方法。Edwards和Bell(1961)在其《企业收益的理论和计量》(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Business Income)一书中提出,过去的价格与企业未来经营活动无关,未来价格则是一种推测,只有现时价格才是客观和相关的。因此他们认为资产应是某一时点上的价值,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资产的现时价格上。 FASB于1995年3月发布了SFAS121《长期资产的减值、处置的会计处理》,但是,由于SFASl21的制定缺乏对具体实施长期资产减值的实际指导,可操作性不强,导致了一些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FASB又于2001

零库存管理的文献综述

零库存管理的文献综述 零库存管理并不是指以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物品的储存数量真正为零,而是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实现库存量的最小化。所以“零库存”管理的内涵是以仓库储存形式的某些种物品数量为“零”,即不保存经常性库存,它是在物资有充分社会储备保证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特殊供给方式。 “零存货”管理模式拥有的优越性 (1)可减少存货资金的占用量,减少机会成本,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传统的存货管理方法容易导致大部分流动资金被存货所占用。而在“零存货管理”方法下,每天的生产经营结束后存货的库存量为零,存货占用的资金也降低到了最低限度,这样就大大减少了企业流动资金的投入,节约了企业的资金。(2)可降低存货的储存成本与管理费用。传统的存货管理方法必须要保存一定数量的存货以备不时之需,就必然会发生储存成本以及存货的保管费用。而“零存货管理”的方法,由于存货数量为零,从而避免了储存成本的发生,减少了固定资产的占用,降低了储存成本。(3)可防止企业存货拍卖变现损失和跌价损失,保证了企业资金的正常流动及回收。传统的存货管理方法,由于存货流动性较差不容易变现,容易发生存货变现损失和跌价损失。而在“零存货管理”方式下,企业中的原材料、零部件,在产品以及产成品的库存均为零,大大加强了流动资产的流动性。(4)可对生产实现全面的质量控制。“零存货管理”必须要注重企业的质量管理,才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只有加强了企业质量管理,废品才能大大地减少,才能相应地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才能更好地保证“零存货管理”的正常实行,而“零存货管理”为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供了动力,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零库存管理各行业中的利用,不同作者提出不同的观点。 1、朱文英,马天山在《零库存管理理论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中提出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制造企业在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可以应用零库存管理策略解决企业的诸多问题。以供应链节点上的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剖析目前理解误区的基础上阐述了零库存和零库存管理的相关理论,提出对"零库存"可以从物理和法律两个层面来理解;重点分析了供应链节点上制造企业实施零库存管理的条件和具体策略及其主要保障。 2、李婧,李苏剑在《零库存生产及实现方法》提出以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中的库存管理为切入点,在简要介绍库存概念和库存管理策略的基础上,提出零库存及零库存生产方式的概念,重点探索了零库存的实质和意义以及给出企业具体实现零库存的几种方法。 3、李如姣在《生产物流实现零库存的一种有效途径》库存是资产也是万恶之源,沉重的库存负担,不仅占用大量的资金,更难与现代企业的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追求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采购供应模式相匹配。库存问题已不再仅表现为企业库存管理的能力,更上升为企业与供应商的协作关系,在供应链上许多企业都在探讨行之有效的库存管理方法。零库存是生产企业追求的最佳库存状态,如何实现零库存有许多具体的方法和管理策略。主要详细介绍了生产物流实现零库存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寄售零库存法。 4、唐优泉,李卫红,王艳梅在《生产企业内部“零库存”实施的探讨》中提出在生产型企业中实施零库存能有效降低生产企业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和产品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对我国实施"零库存"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提出了企业内部"零库存"管理成功实施的几个必备条件,并对生产企业内部"零库

税法文献综述

税法文献综述 题目: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一、概述 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批准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提交的增值税转型改革 方案,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我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由生产型增值税转为国际上通用的消费型增值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负责人2008年11月1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一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允 许企业抵扣其购进设备所含的增值税,此举将消除我国当前生产型增值税制产生的重复征税因素,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在维持现行税率不变的前提下,是一项重大的减税政策。本文对此作出了概述,并简要分析这一举措对企业效 益的影响。 二、主题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征收增值税的国家都实行消费性增值税,只有中国 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从满足财政收入需要看,生产型增值 税因进项税额扣除的范围小,税基较大,在税率相同的条件下,比消费型增值 税能取得更多的财政收入。但也存在一些缺陷: 一是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的税款不予抵扣,造成了谁投资谁就要纳税,不利于鼓励投资; 二是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企业之间税负不平衡、不公平,特别是高新技术 产业和基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大,税收负担重,不利于产业政策的实施。 另外,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先进设备可以免税,而国内生产的设备所含 税款不能抵扣,也影响内资企业的竞争能力。为消除重复征税因素,刺激投资,拉动内需并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自2004年7月1日起,对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等八大行业实施了增值税转型试点,并通过采取投资过快增长行业

暂不纳入试点范围和实行增量抵扣等办法,较好地解决了部分行业过热和财政 减收两个突出问题。从试点情况看,改革效果已初步显现,今后将逐步在全国 范围内推开。 在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税制下,企业所购买的固定资产所包含的增值税税金,不允许税前扣除;而如果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则意味着这部分税金可以在 税前抵扣。世界上采用增值税税制的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的都是消费 型增值税。因为它有利于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因而颇受企业的欢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08年将继续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研究制定 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方案。增值税转型其实是给企业减负,导向上是鼓励企业设 备更新和技术升级,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增值税转型对纳税企业到底会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是否仅涉及到所得税?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把生产型增值税(税改前)和消费型增值税(税改后)税基进行比较: 如甲企业购入机器一台,价值10万元,增值税1.7万元。假设该机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0,采用平均年限法对其计提折旧,所 得税税率为33% 在生产型增值税形式下,甲企业在购入机器设备时不允许抵扣增值税,会 计处理是增加固定资产11.7万元。在该机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里,每年的折旧额为1.17万元。该笔费用可以冲减利润,即每年可以使甲企业少缴所得税 1.17×33%=0.386万元,折算成年金现值为0.386×6.1446(年金现值系数) =2.3724万元。 随着机器设备的使用,它的价值转移到产品当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而 形成销项税额,这部分销项税额虽然不是甲企业负担而是由甲企业产品的购买 方负担,但税务机关确实对该机器设备重复计征了增值税。总的看来,甲企业 购买机器设备实际上缴的税款为增值税1.7万元,折旧抵减收入共少缴所得税2.3724万元。 在消费型增值税形式下,甲企业在购入机器设备时的增值税允许作为进项 税额抵扣,会计处理是增加固定资产价值10万元。在该机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里,每年的折旧额为1万元。该折旧额每年可以使甲企业少缴所得税 1×33%=0.33万元,折算成年金现值为0.33×6.1446(年金现值系数)=2.0277万元。由于在购入时增值税已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因此不存在重复计征的问题。对于甲企业来讲,它没有负担增值税,折旧额抵减收入共少缴所得税2.0277万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