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麻醉处理专家共识[荟萃精制]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麻醉处理专家共识[荟萃精制]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麻醉处理专家共识[荟萃精制]

22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2017)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2017)曲元刘志强刘野(共同执笔人) 李师阳李爱媛杨承祥沈晓凤陈新忠赵晶胡明品姚尚龙(负责人)徐世元徐铭军(共同执笔人) 黄绍强黄蔚屠伟峰 近年来,产科临床麻醉和研究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的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和仔细评价相关证据,在2008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如:择期剖宫产麻醉前禁食水的要求、高危产科麻醉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产科困难气道的处理原则、产科围术期血液保护等,撰写了2017版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一、妊娠期生理改变 1.心血管系统 (1)孕妇总循环血容量增多,妊娠33周(32~34周)达高峰。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荷,对有心脏疾病的产妇,易诱发心力衰竭、肺充血、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2)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心排血量在产后最初阶段达峰值。心排血量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约500ml/min,甚至达到700~800ml/min,是导致产科出血短时汹涌的主要原因。 (3)妊娠24周以后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下腔静脉,5%~10%的

孕妇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 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当从仰卧位改成侧卧位时,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症状即解除。 (4)妊娠期高动力性循环使心音加强,正常妊娠中可出现心脏收缩期杂音、心肌轻度肥厚、后期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ST段以及T 波非特异性改变等体征,但均属正常现象。 (5)剖宫产时,娩胎后腹腔压力骤降,回心血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入有效循环,使心脏负荷加重。 2. 呼吸系统 (1)在妊娠期间,孕妇功能残气量减少20%~30%,使孕妇氧的储备能力明显减少。同时,由于孕妇本身代谢增加,孕妇氧耗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20%。储氧能力的减少和氧耗的增加使孕妇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麻醉时应保障孕妇充足的氧供。 (2)分娩疼痛可致孕产妇每分钟通气量增加达20L/min,PaCO2下降10~15mmHg,血pH可达到以上,存在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碱中毒现象。 (3)妊娠期间,孕妇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处于充血状态,容易出血和水肿。因此,气道可能比评估的更加困难,全麻气管插管操作容易引起黏膜出血,推荐选用比非妊娠妇女常规使用气管导管直径更细的型号(如~),尽量避免经鼻吸痰。 3.血液系统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教案资料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王秀丽王庚(执笔人)冯泽国江伟张兰绍辉金良徐 懋郭向阳(负责人) 目录 常用抗凝药的基本药理 常用凝血功能检测指标 使用抗凝药行区域麻醉的风险评估及建议 近年来,区域麻醉,尤其是外周神经阻滞在临床应用上发展很快。同时,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平时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其造成的凝血异常增加了区域麻醉的风险。本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和众多麻醉专家的临床经验,结合近年来预防及治疗心脑血管及深静脉血栓的用药趋势和区域麻醉的应用趋势,给予密切结合临床的建议,供各位麻醉医生和相关医务人员参考。 在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很低。但对于使用抗凝药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血肿的风险有所增加。一旦发生椎管内血肿或深部血肿,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截瘫、神经损伤、大量失血、压迫气管等。

对于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的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时机很重要。麻醉医生应该掌据常用抗凝药的基本药理,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该类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风险降到最低。但不同的患者对药的的代谢有区别,所以凝血功能检查也很重要。结合抗凝药的药理和凝血功能的检查指标有助于麻醉医生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 一、常用抗凝药的基本药理 临床常用抗凝药可分抗血酶药,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中草药和抗抑郁药也有改变凝血功能的作用。下面简述各类药的基本药理作用。 (一)抗凝血酶药 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 (1)肝素(UFH):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后者对活化的Ⅱ、Ⅸ、Ⅹ、Ⅺ和Ⅻ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从而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可被鱼精蛋白中和而失去抗凝活性。UFH在低剂量(≤5000U)使用时即可抑制Ⅸa,因此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可以了解其抗凝程度。此外,UFH 可能会引起血小板减少,长时间使用需复查血小板计数。血管外科及心脏外科手术中常用药物。

2021年22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2017) 欧阳光明(2021.03.07) 曲元刘志强刘野(共同执笔人) 李师阳李爱媛杨承祥沈晓凤陈新忠赵晶胡明品姚尚龙(负责人)徐世元徐铭军(共同执笔人) 黄绍强黄蔚屠伟峰 近年来,产科临床麻醉和研究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的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和仔细评价相关证据,在2008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如:择期剖宫产麻醉前禁食水的要求、高危产科麻醉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产科困难气道的处理原则、产科围术期血液保护等,撰写了2017版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一、妊娠期生理改变 1.心血管系统 (1)孕妇总循环血容量增多,妊娠33周(32~34周)达高峰。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荷,对有心脏疾病的产妇,易诱发心力衰竭、肺充血、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2)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心排血量在产后最初阶段达峰值。心排血量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约500ml/min,甚至达到700~800ml/min,是导致产科出血短时汹涌的主要原因。

(3)妊娠24周以后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下腔静脉,5%~10%的孕妇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 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当从仰卧位改成侧卧位时,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症状即解除。 (4)妊娠期高动力性循环使心音加强,正常妊娠中可出现心脏收缩期杂音、心肌轻度肥厚、后期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ST段以及T波非特异性改变等体征,但均属正常现象。 (5)剖宫产时,娩胎后腹腔压力骤降,回心血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入有效循环,使心脏负荷加重。 2. 呼吸系统 (1)在妊娠期间,孕妇功能残气量减少20%~30%,使孕妇氧的储备能力明显减少。同时,由于孕妇本身代谢增加,孕妇氧耗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20%。储氧能力的减少和氧耗的增加使孕妇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麻醉时应保障孕妇充足的氧供。 (2)分娩疼痛可致孕产妇每分钟通气量增加达20L/min,PaCO2下降10~15mmHg,血pH可达到7.5以上,存在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碱中毒现象。 (3)妊娠期间,孕妇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处于充血状态,容易出血和水肿。因此,气道可能比评估的更加困难,全麻气管插管操作容易引起黏膜出血,推荐选用比非妊娠妇女常规使用气管导管直径更细的型号(如6.0~7.0mm),尽量避免经鼻吸痰。 3.血液系统

最新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近年来,产科临床麻醉和研究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的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和仔细评价相关证据,在2008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如:择期剖宫产麻醉前禁食水的要求、高危产科麻醉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产科困难气道的处理原则、产科围术期血液保护等,撰写了2017版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一、妊娠期生理改变 1.心血管系统 (1)孕妇总循环血容量增多,妊娠33周(32~34周)达高峰。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荷,对有心脏疾病的产妇,易诱发心力衰竭、肺充血、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2)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心排血量在产后最初阶段达峰值。心排血量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约500ml/min,甚至达到700~800ml/min,是导致产科出血短时汹涌的主要原因。 (3)妊娠24周以后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下腔静脉,5%~10%的孕妇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 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当从仰卧位改成侧卧位时,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症状即解除。

(4)妊娠期高动力性循环使心音加强,正常妊娠中可出现心脏收缩期杂音、心肌轻度肥厚、后期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ST段以及T 波非特异性改变等体征,但均属正常现象。 (5)剖宫产时,娩胎后腹腔压力骤降,回心血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入有效循环,使心脏负荷加重。 2. 呼吸系统 (1)在妊娠期间,孕妇功能残气量减少20%~30%,使孕妇氧的储备能力明显减少。同时,由于孕妇本身代谢增加,孕妇氧耗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20%。储氧能力的减少和氧耗的增加使孕妇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麻醉时应保障孕妇充足的氧供。 (2)分娩疼痛可致孕产妇每分钟通气量增加达20L/min,PaCO2下降10~15mmHg,血pH可达到7.5以上,存在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碱中毒现象。 (3)妊娠期间,孕妇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处于充血状态,容易出血和水肿。因此,气道可能比评估的更加困难,全麻气管插管操作容易引起黏膜出血,推荐选用比非妊娠妇女常规使用气管导管直径更细的型号(如6.0~7.0mm),尽量避免经鼻吸痰。 3.血液系统 (1)妊娠期血容量开始增加,但血浆容量的增加(1000ml)超过红细胞的增加(500ml),孕妇多呈稀释性贫血状态。 (2)白细胞在妊娠8周起轻度上升,之后稳定在10~12×109/L

2020年麻醉医师协会(英国)(AA) 恶性高热指南主要内容(全文)

2020年麻醉医师协会(英国)(AA) 恶性高热指南主要内容(全文)指南建议 1.出现无法解释的进行性增高的ETCO2,应该高度怀疑恶性高热。 2.必须在术前访视时记录所有需要全身或局部麻醉的患者个人和家族麻醉史。 3.管理恶性高热的原则是立即逆转反应并处理反应的后果。 4.逆转恶性高热过程的三种方法应同时应用:消除触发剂;静脉注射丹曲林;冷却身体。 5.在所有进行全身麻醉的地方都应该有活性炭过滤器。 6.丹曲林的初始剂量为2–3 mg/kg,此后每5分钟追加1 mg/kg,直到达到治疗目标。 7.恶性高热治疗目标是ETCO2低于45mmHg,核心体温低于38.5℃。 8.当患者出现疑似恶性高热反应时,负责该病例的麻醉医师有专业责任将患者直接转诊至该国的恶性高热三级评估单位。 9.出院前,应告知患者恶性高热对他们及家人的影响。

10.患恶性高热风险增加的患者不得接触强效吸入麻醉剂或琥珀胆碱。 指南速览 01恶性高热诊断特征 MH主要的临床特征是由过量的二氧化碳产生,这在机械通气患者中表现为ETCO2增加(即使麻醉师试图通过增加分钟通气量来控制ETCO2),在自主呼吸患者中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加,随后ETCO2增加。无法解释的、意想不到的二氧化碳产量增加应该会提醒麻醉师注意MH反应的可能性。在MH过程中,不可能通过增加微小通气量来轻松控制ETCO2。排除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瑞芬太尼的情况,二氧化碳生成增加将伴随着心率增快——心率的上升趋势比达到特定值更有用。无法解释的二氧化碳蓄积和心率增加足以诊断为疑似MH,应当积极开展MH治疗。 如果在MH反应开始时已监测了患者的体温,我们会发现在高度怀疑患者发生MH之前其体温已经开始升高,但在开始治疗前体温不会超过正常上限。在二氧化碳产量增加之前的温度升高不会由MH反应引起,但是已经发热的患者也有发生MH反应的可能性。

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指南

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指南 【定义】 低体重新生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 LBW)指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2 500g的新生儿,不论是否足月或过期。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低体重新生儿接受外科治疗的机会增多,存活率日趋增加。由于低体重新生儿的解剖、生理发育不成熟,术前合并症多,对麻醉手术的耐受性差,麻醉风险大,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意外的发生几率高。因此,要求麻醉科医师,除了要掌握麻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掌握低体重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特点,尽可能保障低体重新生儿围术期的安全。 【与麻醉相关的病理生理特点】 1、呼吸窘迫综合征 低体重新生儿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容量减少,可并发肺气肿以及肺间质水肿。呼吸功能不稳定、易发生呼吸暂停,易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缺氧和高碳酸血症。 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低体重新生儿由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局部过度膨胀或膨胀不良,可表现为持续性呼吸困难。机械通气如设置不当,可引起压力性或容量性肺损伤以及氧中毒,导致肺部

进一步病变。 3、胎粪吸入性综合征 表现为呼吸功能不全、肺炎和窒息。当呼吸停止超过15~30秒时,常有心动过缓和紫绀。 4、持续性肺高压 低体重新生儿的肺血管反应性增高,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可增加肺血管阻力,肺高压和血管高反应性可导致右向左分流和发绀。心脏发育异常、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性综合征、膈疝和链球菌B败血症等。 5、动脉导管未闭 低体重新生儿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仍然开放,保留着胎儿循环导致左向右分流,常常引起心力衰竭。 6、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小肠结肠粘膜缺血损伤可以导致肠管坏死、肠穿孔,临床表现为肠管扩张、血便、酸中毒和感染性休克。 7、胃食管返流 所有新生儿都存在生理性返流,而病理性返流可以导致生存困难、呼吸异常,包括支气管痉挛或窒息、食管炎、溃疡和胃肠出血。 8、黄疸 主要是由于胆红素生成过多、胆红素结合障碍或排泄减慢造成。低体重新生儿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常超过15mg/dl。

5-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17)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17)邓小明朱涛李天佐李伟彥李金宝严敏张卫杨承祥姚尚龙胡浩郑宏郭曲练(负责人/执笔人)黄文起黄宇光董海龙在麻醉恢复过程中,由于麻醉的作用和手术创伤的影响,患者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疗。麻醉后监测治疗的主要任务是监测治疗全麻后苏醒的患者、镇静镇痛术后或麻醉手术后全身情况尚未稳定的患者,保障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间的安全,改进麻醉后监护质量,以改善预后。本专家共识不作为强制性标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或部分采用。 一、麻醉后监测治疗 麻醉后监测治疗是指对住院或非住院患者在麻醉或镇静镇痛下实施外科手术或诊断性、介入检查或治疗,在麻醉苏醒和恢复期以观察和处理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为重点的医疗活动。 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 PACU是现代医院麻醉科的独立医疗单元。它具有以下特点:①靠近手术室或其它实施麻醉或镇静镇痛的医疗场所,以缩短手术后病情不稳定患者的转运时间。②需配备专业人员及相关医疗仪器设备。③为刚结束麻醉和手术的患者在转入普通病房、特护病房或ICU、直接出院回家前提供监测与治疗。 在没有设置独立PACU的医院和某些医疗单位,所有接受麻醉或镇静镇痛的患者都应该在指定区域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麻醉后监测治疗。 三、PACU的功能 1.麻醉后患者的苏醒和早期恢复; 2.术后早期治疗,包括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现和治疗; 3.改善患者情况,以利于其在ICU、特护病房或普通病房的进一步治疗; 4.评估和决定患者转入ICU、特护病房、普通病房或直接出院回家的指征和时间; 5.特殊情况下(如需要紧急再次手术)对患者状况进行术前处理和准备。 四、PACU的管理和人员职责

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

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2017) 万茹马正良马虹邓小明朱涛严敏李天佐(共同执笔人)杨承祥闵苏张洁张铁铮欧阳文(共同执笔人)周星光(共同执笔人)周燕丰郑宏闻大翔,姚尚龙徐军美徐建国郭曲练(负责人/共同执笔人)黄文起黄宇光董海龙程智刚潘楚雄 1909年英格兰James Nicoll医师最早提出日间手术(ambulato ry surgery/day surgery)概念,随着国际日间手术协会(The Inter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mbulatory Surgery,IAAS)成立,日间手术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手术管理模式。日间手术具有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外科床位周转、降低院内感染、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优势,已得到患者、医护人员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关注和肯定。由于日间手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流动性大、周转快,对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为临床麻醉提供指导和帮助,以利于日间手术的顺利开展。 一、日间手术的概念 患者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24h)之内完成的手术,除外在医师诊所或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和急诊手术。特殊病例由于病情需要延期住院,住院时间最长不超过48h。 然而,在日间手术时间界定上,应考虑我国国情及不同地区医疗水平的差异,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日间手术模式。 二、开展日间手术及麻醉的基本条件 开展日间手术的手术室环境、设备、设施等条件应与住院手术室一致。必须配备各类常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用药及抢救药品,以及具备成熟的抢救流程。手术医师、麻醉科医师、手术室护士及相关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获得医院及相关部门授权。 三、日间手术种类 总的原则:宜选择对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手术风险相对较小、手术时间短(一般不超过3h)、预计出血量少和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程度轻及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的手术。

影像引导肝脏肿瘤热消融治疗技术临床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

影像引导肝脏肿瘤热消融治疗技术临床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 肝脏肿瘤热消融是指通过热效应原位灭活肝脏肿瘤的局部治疗方法,包括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 MWA)、冷冻消融(cryoablation, Cryo-A)、激光消融(laser ablation, LA)、超声消融(ultrasound ablation)等。多在影像引导下经皮穿刺实施,具有操作简便、微创、精准、疗效确切等优点,也可在腹腔镜下或开放术中完成,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肿瘤消融在我国属于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为规范肝脏肿瘤热消融技术操作,确保医疗安全,国家卫计委委托中国医师协会组织国内肿瘤消融治疗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认真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本共识以射频消融为代表,同样适合于微波消融,并可为其他消融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一、适应证[1,2,3,4,5,6,7,8,9,10,11,12] (一)肝脏恶性肿瘤 1.完全消融(complete ablation):(1)原发性肝癌:单发肿瘤,直径≤5 cm;多发(数目≤3)肿瘤,最大直径≤3 cm。(2)肝脏转移瘤:原发病灶已得到有效控制、无肝外其他部位转移或肝外转移灶稳定、肝内病灶预期能完全消融。 2.姑息消融(palliative ablation)目的在于最大限度消减肿瘤负荷、缓解肿瘤引起的症状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1)原发性肝癌:无法完全消融、无消融治疗禁忌证,射频消融可单独应用,也可联合其他疗

法进行综合治疗。(2)肝脏转移瘤:存在肝外其他部位转移时可在全身治疗的同时行肝内病灶消融。 (二)肝血管瘤 直径>5 cm、有临床症状。 二、禁忌证[1,2,3,4,5,6,7,8,9,10,11,12] 1.肿瘤弥漫分布。 2.侵犯邻近空腔脏器。 3.肝功能Child-Pugh C级。 4.无法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 5.合并活动性感染,尤其是胆系感染等。 6.顽固性大量腹水、恶液质。 7.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8. ECOG分级>2级(表1)。 表1 ECOG体力状况分级 9.意识障碍或不能配合治疗。 三、消融手术室要求与布局[13] (一)要求

最新临床诊疗指南麻醉(精品收藏)

目录 第一章麻醉科建制,任务及临床工作常规制度 第一节麻醉科的建制 第二节麻醉科的任务 第三节临床麻醉日常工作常规 第四节麻醉仪器设备 第五节麻醉科工作常规制度、麻醉质量控制、各级医师和护技人员职责 第二章麻醉前病情估计和术前准备 第一节麻醉前病情分级 第二节常见伴随疾病的评估与准备 第三章麻醉前用药和辅助用药 第一节麻醉前用药 第二节辅助用药 第四章麻醉装置 第五章麻醉监测 第一节呼吸功能监测 第二节心电图监测 第三节血压监测 第四节中心静脉压 第五节血气分析 第六节肌肉松弛药作用监测 第七节全麻药浓度监测 第八节体温监测 第六章麻醉药品管理 第一节麻醉性镇痛药 第二节全身麻醉药和麻醉辅助药 第三节一般药物的管理和使用 第七章部位麻醉方法及选择

第一节神经阻滞适应证与禁忌证 第二节常用神经阻滞 第三节蛛网膜下腔阻滞 第四节硬膜外阻滞 第五节骶管阻滞 第八章全身麻醉 第一节吸入麻醉 第二节静脉麻醉 第三节肌肉松弛药 第四节麻醉性镇痛药 第五节拮抗药 第六节气管内麻醉 第九章气管插管术 第十章全身麻醉并发症及处理 第十一章输液 第十二章输血与自体血回输 第十三章颅脑外科麻醉 第十四章胸内手术的麻醉 第十五章分娩镇痛的麻醉 第十六章小儿麻醉 第十七章休克病人的麻醉 第十八章创伤病人麻醉 第十九章氧治疗 第二十章疼痛治疗 第二十一章麻醉恢复室 第二十二章重症监测治疗室 第一章麻醉科建制,任务及临床工作常规制度 第一节麻醉科的建制 1. 麻醉科是一个重要的临床科室,独立建制,直属院领导。

2. 麻醉科医护人员的编制按所承担的临床、教学、科研任务和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手术科室的床位与手术台比例为20 :1,手术台与麻醉科医师比例为 1 : 1。5。开展疼痛门诊治疗增加编制2人.麻醉恢复室的床位与手术台比例不低于1:3。应配备麻醉科护士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加强麻醉药品、器械用品、麻醉机、监护仪器的管理维修保养工作. 3。麻醉科应有良好的人才梯队,且结构比例合理,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各职称比例以1:3: 5:7较为恰当.科主任应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担任. 4. 医院应建立麻醉后恢复室,亦称麻醉后监护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对麻醉手术后的病人进行短时间严密观察和监护,待呼吸、循环功能稳定,意识淸醒,保护性反射恢复后方送回病房.对保证麻醉手术后安全和提髙医疗质量非常重要。 各医院麻醉科应建立疼痛门诊或开展疼痛治疔。 第二节麻醉科的任务 根据卫生部1989年12号文件精神,麻醉科是二级学科,一级临床科室。担负以下四项基本任务: 1. 临床麻醉接受各种手术及诊断性检査的麻醉,维护病人麻醉和手术期间的生理功能。 2。急救复苏参加各科危重病人和呼吸心跳停止病人的急救工作,即心肺脑复苏。 3。重症监测治疗和麻醉恢复负责管理病人麻醉后的恢复,待病人苏醒无异常,送回病房,如病情危重需进一步加强监测治疗则直接送入ICU,并参加和管理重症监测治疗。 4. 疼痛治疗进行术后镇痛及慢性疼痛和癌性疼痛的诊治,开设疼痛门诊和病房。

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指南

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指南(2017版) 新生儿是指产后28天内的小儿,孕龄<37周出生者为早产儿,孕龄>42周者为过期产儿,介于之间的为足月儿。孕龄23~27周出生为极低胎龄新生儿。低体重新生儿(low birth weight newborn, LBW)指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2500g的新生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接受外科治疗的几率增多,存活率日趋提高。由于其具有特殊的解剖特点,生理发育尚不完全成熟,生理储备功能低下,且常并发各种合并症,新生儿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差,麻醉风险大,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意外的发生率高。因此,要求麻醉科医师除要掌握麻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掌握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以保障患儿围术期安全。 一、新生儿期与麻醉相关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 1.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呼吸功能常不稳定,容易发生呼吸暂停,主要与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有关。尤其是低体重新生儿,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肺泡表面张力增加,因而容易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可并发肺气肿、肺容量减少以及肺间质水肿。 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早产儿的一种慢性肺部病变。诊断依据包括胸部X片的异常及矫正胎龄36周仍需氧气支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可能与慢性炎症或感染有关。部分患儿存在肺外周血管的肌层发育异常、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室肥大。早产儿肋间肌发育极差,加之膈肌I型纤维少,因此易发生呼吸衰竭。 3.胎粪吸入性综合征 也称为胎粪吸入性肺炎,主要是胎儿在宫内或出生过程中吸入染有胎粪的羊水,发生气道阻塞、肺内炎症和一系列全身症状,严重者发展成呼吸衰竭或死亡,多见于足月儿和过期产儿。主要表现为呼吸功能不全和窒息。当呼吸停止超过15s~30s时,常有心动过缓和发绀。 4.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出生后肺血管阻力持续性增高,肺动脉压超过体循环动脉压,使由胎儿型循环过渡至正常“成人”型循环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心房和(或)动脉导管水平血液的右向左分流,临床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心力衰竭等症状。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常发生于肺小动脉中层平滑肌发育良好的足月儿和过期产儿。高危因素包括缺氧、高碳酸血症、酸中毒、感染、低体温和早产等。临床上可合并见于心脏发育异常、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性综合征、膈疝和B型链球菌脓毒症等患儿。 5.动脉导管未闭 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存在的动脉导管保留着左向右分流的胎

颅脑外伤患者的麻醉管理指南(2014)

颅脑外伤患者的麻醉管理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王天龙王国林(负责人)王保国王海云石学银许幸李恩有陈绍辉孟令梅徐世元郭曲练黄立宁黄焕森梁伟发(执笔人)韩如泉 目录 颅脑外伤定义和分类 颅脑外伤的病理生理 颅脑外伤的麻醉管理 总结 颅脑外伤,又称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约占全身创伤的20%,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在各种类型的创伤中位居首位。随着高速交通工具的应用、建筑事业的发展,以及各种运动损伤的增加,当今社会颅脑外伤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从急诊抢救室、手术室、神经放射介入治疗室、到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麻醉医生参与了颅脑外伤患者管理的各个环节。本指南旨在指导麻醉医生对颅脑外伤患者做出快速正确的评估,采取及时有效的围手术期管理,避免继发性神经损伤

的发生,以改善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为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一、颅脑外伤定义和分类 1、定义指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造成的损伤。 2、分类 (1)原发性颅脑外伤:指机械撞击和加速减速挤压作用于颅骨和脑组织立即造成的局灶性或弥散性损伤,主要有:脑震荡、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及下丘脑损伤。 (2)继发性颅脑外伤:通常在原发性颅脑创作后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后发生的神经组织的进一步操作。继发性损伤包括:①全身情况: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或低血压;②形成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血肿或血肿增大;③持续的颅内高压症状。脑缺血和缺氧是导致和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原因。 二、颅脑外伤的病理生理 1、中枢系统①在原发性脑创伤的局灶性区域,脑血流(CBF)和脑代谢率(CMRO2)降低。随着颅内压(ICP)升高,颅内更多的组织出现低灌注和低代谢。②当ICP持续升高时,CBF的自主调节能力被削弱;同时合并的低血压将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缺血。③血脑屏障破坏导致

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区域麻醉风险评估指南

大不列颠和爱尔兰麻醉医师学会(AAGBI)、产科麻醉医师学会(OAA)和英国区域麻醉学会(RAU K)近日联合发布了“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区域麻醉风险评估指南”,旨在为麻醉医师提供有用、简要的临 床指导。相关内容于2013年9月发表在《麻醉》(Anaesthesia)杂志上。 随着区域麻醉的普及、抗凝药用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增多和各种药物使用不断增加,凝血功能异常患者 行区域麻醉风险是否增加是麻醉医师面临的问题。如果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行区域麻醉风险增加,麻醉医 师需要进一步评估,它是否达到需要调整或避免使用区域麻醉的程度。一般情况下,无凝血功能异常患 者行区域麻醉后很少发生严重并发症。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行区域麻醉过程中发生出血并发症的风险增加,但其增加程度可能很小。此类患者出血并发症罕见意味着很难准确评估与凝血功能异常相关的并发症发 生率,也无法依据确切数据为患者和临床医师提供建议。因此,在制定相关指南时,只能依赖专家意见、病例报告、队列研究、药物性质、药物达到血浆峰浓度时间及其半衰期等资料。 目前针对使用抗凝药或预防血栓形成药物患者区域麻醉指南已有很多,其中包括2个重要的指南,它们 分别由美国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会(ASRA)或欧洲区域麻醉和疼痛治疗学会(ESRA)发布。但这2 个指南均未关注非椎管内麻醉或因其他原因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该指南综合考虑了凝血功能异常(由给药或由病理原因所致)与椎管内麻醉和外周神经阻滞相关出血等 危险因素。该指南通过4个表格阐述了主要内容。表1列出了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行椎管内麻醉和外周神 经阻滞时的相对风险,表2为调整凝血功能的药物推荐,表3列出了产科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行区域麻醉 的相对风险,表4指出在特殊情况下(如创伤、脓毒症或大量输血等)对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行区域麻醉 的风险。 该指南盖了区域麻醉的所有方式,同时也包括凝血功能异常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有用、简要的临床指导。虽然该指南基于先前指南和抗凝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资料制定,但其内容却 相当简单明了。 先前关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区域麻醉风险评估临床指南提供的建议通常较为绝对化。例如,先前指南指出,不可为血小板计数<75×109/L的患者行区域麻醉,可以为血小板计数>75×109/L的患者行区域麻醉。不过,血小板计数为74×109/L和76×109/L的患者行椎管内麻醉的风险或转归可能并无显著差异。该指 南强调,患者风险呈由“正常风险”到“极高风险”的连续变化趋势。麻醉医师须在综合考虑患者个体状况后,正确理解和使用该指南,而不应将该指南的建议简单理解为某些操作是禁止或可行的。凝血功能异常,无论严重与否,通常是区域麻醉的相对禁忌证。但临床医师可能面临这样的状况:尽管使用区域麻 醉会显著增加患者风险,但其替代麻醉方式(通常为全身麻醉)会带来更大风险。对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应参与是否行区域麻醉的决定,也应为有决定能力的患者提供相关信息。 该指南建议,考虑对已有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行区域麻醉时,应由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进行操作。尽管 无确切数据支持,此建议得到AAGBI、OAA和RAUK工作组的支持。因为经验丰富的区域麻醉医师需较少次尝试便可成功完成阻滞操作,从而降低与此相关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可由初学者为“正常风险” 的患者进行阻滞操作,由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为“风险增加”的患者行阻滞。

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2014)

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王天龙王国林(负责人)王保国王海云石学银许幸孙 立李恩有陈绍辉孟令梅徐世元郭曲练黄焕森梁伟民韩如泉(执笔人)裴凌 目录 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二、运动诱发电位 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四、肌电图 五、脑电图 六、附录 神经系统具有通过电化学活动传递信息的独特功能,意识状态改变时(例如昏迷、麻醉),可以通过监测电化学活动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然而,传统的生理监测(例如血压和血氧)仅能作为反映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间接参数。术中神经生理学监测虽然不能取代唤醒试验,但可以发现那些改变神经功能的手术操作或生理学内环境变化,监测处于

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了解神经传递过程中电生理信号的变化,从而帮助手术医师及时、全面的判断麻醉状态下患者神经功能的完整性,提高手术操作者的术中决策力并最终降低手术致残率。除了手术因素,生理学管理和麻醉药物的选择也会影响神功能。我们应当重视所有团队成员(例如外科医师,麻醉医师和神经电生理监测医师)的努力。 目前,神经处外科手术中常见的电生理监测技术包括: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lpotentials,MEP),脑干听觉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s),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和脑电图(electroencelphalogram,EEG)等。 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刺激外周神经引发的感觉冲动经脊髓上传至大脑,在整个传导路上的不同部位放置记录电极,所记录的神经传导信号经监测仪信号放大器放大后的波形就是SSEP。SSEP头皮记录电极的入置基于10-20国际脑电图电极放置系统进行定们(见附图7-1)。

低血容量休克病人的麻醉

低血容量休克病人的麻醉 潘继超,男,42岁,因外伤后不省人事半小时入院。PE:BP90/45mmhg,P106次/分,R27次/分。表情淡漠,意识尚清,呼之能应。呼吸浅表,自诉胸闷喘憋。右上腹皮肤擦伤,见皮下瘀斑,腹肌紧,叩诊移动性浊音阳性。拟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快速开放三条静脉通路,给予地塞米松20mg,咪唑安定3mg,丙泊酚60mg,芬太尼0.2mg,仙林8mg快速诱导插管,机械通气。插管后血压尚能维持在95/60mm Hg 左右。进腹后见腹腔内大量新鲜不凝血及凝血块,同时有多处出血灶,短时间内共吸引出4000ml左右,同时血压开始下降,最低致54/35mmHg,并对麻黄素,多巴胺升压效果不明显,加快补液、输血速度同时泵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7ug/kg/h血压维持不住。此时患者颈动脉搏动几乎摸不到,遂给予副肾素1mg,3mg正肾素1mg间断推注,效果显著。血压上升到86/45mmhg.正肾素副肾素泵注,同时泵注多巴胺2ug/kg/min。17:56测血气:Hg b6.5g/L,HCT17%,PH7.19,B E-11.2mmol/L,lac7.1mmol/l k+2.8mmol/L,Ca1.02mmol/L,PO2318mmHg,PCO242mmHg,SO2100%。说明患者存在代谢性酸中毒,给予5%sb250ml.术中探查见肝破裂,脾破裂,胃破裂,胰腺横断伤。18:46查血气Hgb7.8g/L,HCT23%,PH7.27,BE-5mmol/L,k+3.8mmol/L,iCa0.98mmol/L,PO2184mmHg,PCO232mmHg,SO2100%。5%sb150ml.手术历时3.5小时,术中出血约15000ml尿量

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躁动的研究进展

七氟醚结构式为CH2F·O·CH(CF3)2。因其无色透明、无恶臭味、诱导及苏醒迅速、对心血管及呼吸功能影响小 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小儿麻醉。但临床应用发现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以下简称躁动)发生率可高达10%~80%。躁动对患儿围手术期管理极其不利,可导致各种并发症及意外,降低医护人员及家长的满意度。因此,预防小儿七氟醚麻醉后的躁动对于提高麻醉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躁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七氟醚麻醉躁动的发病机制 七氟醚麻醉后发生躁动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多种因素参与术后躁动的发生,目前的研究认为术后疼痛、麻醉药的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等因素均与躁动有关。张先龙等证实,完善的椎管内麻醉可以明显降低七氟醚麻醉小儿疝 修补术后躁动的发生率。而Costi等报告七氟醚麻醉下小儿影像学检查同样可以出现躁动。可以认为疼痛是躁动的高危因素,但疼痛是否参与躁动的发生仍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麻醉状态下脑部某些区域的连通性发生改变与躁动发 生有关。脑的连通性在患者思考时处于静息状态,在集中于外部环境(如执行一项运动功能)时处于运动状态,两 种状态分别称为静息功能连接网络和执行控制网络。一般情况下,两种状态不能同时起作用且存在负相关性。研究 发现丙泊酚可使这两种状态共存,并且这一现象被认为是导致麻醉状态下信息整合改变的重要原因,而七氟醚对静 息功能网络有较强抑制作用。 此外,成年人七氟醚麻醉后(0.5 MAC)首先出现身体同侧而不是双侧静息功能网络的恢复。基于以上研究,我们 猜测吸人麻醉药(如七氟醚)和静脉麻醉药对脑功能网络的不同作用导致了这两类药物苏醒期临床表现的差异。另 有学者从神经受体水平对七氟醚麻醉后引起的躁动进行了研究。Lim等对大鼠七氟醚麻醉后的过度兴奋行为研究发现,这种行为学反应的发生可能是因为七氟醚能够强化大脑新皮质中某些1一氨基丁酸(1-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神经元的除极反应或激动效应,这些神经元与意识和觉醒有关。比较发育早期(出生后前两周)和成熟 阶段,GABA结合大脑新皮质神经元相应受体后表现出不同的效应,发育早期神经元呈现出除极或激动效应;而成 熟阶段神经元则表现出超极化或抑制效应。基于以上结果,可以认为七氟醚可能是通过强化新皮质质中GABA能神 经元的除极或激动效应而诱发麻醉后超兴奋行为。 2.躁动的评价与诊断标准 躁动特异性的症状包括经常踢脚、扭动身体、头向后仰、眼神凝视、与周围环境缺乏交流且无法安抚。临床上诊断 躁动要依靠综合评价、特异的症状及高危因素,并排除其他引起这些症状的潜在原因,如疼痛、遮挡眼睛、呼吸困 难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学者们对躁动提出了多种评价方案,包括Watcha评分、Aono’S评分及五步评分法评分 系统等,鉴于其大多为主观评分方法,在临床研究中不够准确。而儿童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量表(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 scale,PAED)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小儿术后躁动的客观评分方案。关于PAED评 分诊断躁动的临界值,有学者将PAED≥16分定义为躁动,近年来有研究者将PAED≥12分定义为躁动。 3.躁动的预防 3.1芬太尼及其衍生物 芬太尼及其衍生物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阿片类药物。阿片受体包括μ、κ、δ和σ。其作用以μ受体的镇痛作用为主,但同时因其他受体的作用会出现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苏醒延迟等副作用。许多情况下术后躁动与疼痛密切 相关,因此探索既可以有效预防躁动又能较少发生阿片类药物副作用的用法及剂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方向。Liang等研究了芬太尼(1μg/kg)和舒芬太尼(0.1μg/kg)预防眼科手术患儿七氟醚麻醉后的躁动效果。结果发现芬太尼组 躁动发生率为36.67%,舒芬太尼组为30%,对照组为63.33%。重度躁动的发生率在芬太尼组为23.37%,舒芬太 尼组为6.67%,对照组为36.67%。虽然其实验方法对躁动有预防效果,但对降低躁动发生率并不理想。Kim等将105例七氟醚麻醉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的患儿分为3组,分别给予阿芬太尼10、20 μg/kg和安慰剂。与安慰剂组 相比,阿芬太尼组谵妄、躁动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而阿芬太尼10 μg/kg与20 μg/kg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儿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阿片类镇痛药在减少躁动和术后镇痛方面确切有效,但许多麻醉 医师在小儿麻醉中更愿意尽量少用中长效麻醉镇痛药,以避免低龄患儿苏醒时间延迟、恶性呕吐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这也导致了许多躁动是由于术后疼痛所致。 3.2丙泊酚 丙泊酚作为临床最常用的静脉全身麻醉药,具有苏醒快、残余麻醉作用少、止吐及使用经济、方便、利于恒速泵注 等优点。其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认为主要是通过增强GABA的作用从而产生镇静、催眠与遗忘作用。Aouad等

《肌肉松弛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问题解答

《肌肉松弛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问题解答 遵循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安排,2009年5~11月在我国一定的地区进行了《肌肉松弛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巡讲和解读,现将讨论时与会者所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集中解答。 一、关于非去极化肌松药残留肌松作用的拮抗 1、麻醉期使用非去极化肌松药,手术结束时是否需常规拮抗? 尽管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中、短时效肌松药,并对其药理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化,但术后肌松药残留肌松作用仍时有发生,严重者可致残或危及生命。2009年9月在上海召开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时,Miller R教授在专题报告中曾提到一项纳入86,9483例患者的大样本研究显示,术后积极拮抗肌松药残留肌松作用能够有效降低麻醉风险。《专家共识》建议“术毕无明确指征显示肌松药阻滞作用已完全消退,应进行肌松药残留阻滞作用的拮抗”,这里没有说明是否需“常规”拮抗,但是很明确,要求术中给予肌松药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认真评估是否存在着残留肌松作用,如果存在残留肌松作用,必须拮抗之,并要严密观察患者情况。 2、用新斯的明-阿托品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残留肌松作用时,因阿托品作用起效比新斯的明快,是否应该先给新斯的明,然后再给阿托品? 用新斯的明-阿托品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残留肌松作用时,《专家共识》建议“须同一注射器给予新斯的明和阿托品”,是由于根据新斯的明和阿托品影响心率的作用起效时间分别注药可产生心率增快和减缓的大幅度变化,对稳定血流动力学不利。拮抗前如心率超过100bpm,可以适当减少给予阿托品的剂量(新斯的明2.5mg和阿托品1.0mg),如心率低于55bpm,可以适当增加给予阿托品的剂量(新斯的明2.5mg和阿托品1.5mg),但必须连续监测心率的变化,当心率有明显减缓趋势时,再按需静注阿托品,以稳定心率。 3、在无肌松药效应监测的情况下,术毕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最佳时机?在无肌松药效应监测情况下,术毕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最佳时机应在给予中作用时间肌松药30min后或长作用时间肌松药50min后,患者开始有自主呼吸

凝血机制异常病人的麻醉

青岛市中心(肿瘤)医院凝血机制异常病人的麻醉指南 【概述】 1.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的监测 (1)出凝血异常的临床表现 ①自发性和轻微创伤后出血难止。 ②广泛性出血。 ③出血反复发作和出血持续时间较长。 ④围手术期无法解释的顽固性出血。 ⑤一般的止血药物治疗效果较差。 ⑥病人有出血史或家族性出血史。 (2)传统的实验室检查方法: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B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凝血酶原时间(PT)、ACT、凝血酶时间(TCT)、D-二聚物、纤维蛋白裂解产物(3P 试验)等。 (3)血栓弹力图(TEG):传统的出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测项目只是以发现血凝块为目标,难以动态直观的对出凝血功能进行监测。而TEG则能动态连续评估血小板(PLT)和凝血级联反应相互作用,以及血液中其他细胞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对血浆因子活性的影响,全面分析血液凝固与纤溶的整个过程。临床上TEG主要用于①监测PLT功能;②测定纤维蛋白溶解活性;③明确并诊断凝血因子缺乏或不足;④指导和观察血液成分用于出凝血异常的治疗和效果;⑤高凝状态、DIC诊断。 (4)Sonoclot分析仪:是监测血栓形成黏滞动力学变化的一种新型仪器。其核心是一套极敏感的黏弹性系统,从凝血的机械角度对血栓形成(凝血)做出直观描述,自动定量和定性,以曲线图形表达。曲线可反映初期凝血形成时间(ACT)、纤维蛋白形成速率(凝血速率,正常值15~45U/min)和血小板功能(凝血收缩达峰值时间,正常值<30min)。Sonoclot仪有助于直接对凝血过程的发生与发展作出判断。 2.危险程度的评估 (1)PLT异常:任何手术前都要进行PLT检测,确定PLT数量或质量异常,这对某些特殊手术如神经外科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尤为重要。总的认为①PL T>70×109/L且PLT 功能正常者,术中和术后发生异常出血的可能性小;②PLT>50×109/L者能经受肉眼可及的手术,较大型或急诊手术前为了安全应将PLT提升到(50~70)×109/L以上;③PLT<50×109/L者有可能会发生创面渗血难止;④PLT<30×109/L或伴PLT 功能减退者,术前可有皮肤、粘膜出血征象,手术创口广泛渗血;⑤PLT<20×109/L 者即使不实施手术也会发生自发性出血。继发性PLT减少时,只要解除病因或将PLT 提高到70×109/L以上,即可实施各种手术。原发性PLT减少患者施行脾切除、剖宫产和其他外科手术前,也应做好充分准备。大多数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与所使用的药物有关(如阿司匹林),有时PLT功能减退可持续1周,此类病人术前至少应停药8天以上。血管性假血友病(vWD)实际上并不是PLT 缺乏或功能缺陷,而是因为血浆中缺乏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防治vWD病人出血无须输注PLT,通常给予新鲜冷冻血浆(FFP)、冷沉淀物或去氨加压素即可提升vWF。要求手术前血浆F Ⅷ激活物(FⅧ:C)水平达到20%~25%,特殊情况时(伴感染或存在抗FⅧ抗体)则须达到60%~80%。 (2)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手术、麻醉期间是否会发生异常出血,取决于手术、麻醉操作所涉及的部位有无扩张的毛细血管存在,以及术中止血是否完善。国内统计表明,此类病人术中异常出血的发生率近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