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综述
NatureImmunology综述:m6A作为一种新的免疫系统调节剂

NatureImmunology综述:m6A作为⼀种新的免疫系统调节剂背景:RNA修饰是RNA分⼦化学成分的转录后改变,具有改变RNA功能的潜能。
虽然RNA中已鉴定出100多个不同的变化碱基,但其中⼤多数局限于⾮编码RNA,特别是转移RNA和核糖体RNA。
然⽽,有报道称在哺乳动物信使RNAs中发⽣了⼀些明显的修饰。
其中,最普遍的内部修饰碱基是N6-甲基腺苷(m6A)。
然⽽,由于缺乏在转录本上精确定位m6A的⽅法,以及缺乏关于产⽣和识别m6A残基的细胞因⼦的信息,这⼀领域受到了很⼤的限制。
m6A在调控mRNA命运中的作⽤及其在多种细胞类型中的功能重要性已被⼴泛研究,m6A正在成为⼀种⼴泛的调控机制,在多种⽣理过程中调控基因表达。
简介:2020年5⽉,来⾃以⾊列魏茨曼科学研究学院的Ziv Shulman和Noam Stern-Ginossar 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Immunology(IF: 23.53)杂志上发表题为“The RNA modification N6-methyladenosine as a novel regulator of the immune system”的综述[1]。
本⽂总结了最新发现的N6-甲基腺苷 (m6A)在调控免疫的各个⽅⾯的功能,包括免疫识别,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激活,以及细胞命运的决定。
还讨论了⽬前该领域遇到的⼀些挑战,并描述了揭⽰m6A的免疫功能及其作⽤机制的未来⽅向。
主要结果:m6A-介导的分⼦机制。
使⽤m6A机制成分的特定缺失的研究表明,m6A调节了mRNA⽣命周期的许多⽅⾯。
m6A修饰的mRNA的路径开始于转录过程中,开始于m6A的写⼊和消除。
随后,核m6A阅读器可以影响mRNA的剪接和输出,并可能影响其他核过程。
m6A输出到细胞质后,会影响mRNA的稳定性、翻译和定位,这些影响主要是由胞质m6A阅读器介导的。
图1:细胞m6A机制及其潜在的分⼦功能。
自身免疫性肝炎综述

自身免疫性肝炎综述预医07(2),朱水生0702501263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个以肝实质损伤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多见,临床表现多样,有肝酶持续性升高、球蛋升高、多种自身抗体阳性。
病理改变为以汇管区淋巴细胞性碎屑坏死为基本特点的慢性活动性肝炎。
在鉴别诊断上常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自身抗体和肝穿病理进行综合判断。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和自身免疫性胆管炎(autoimmune cholangitis.AIC)统称为自身免疫性肝病[1],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被称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局外综合征(outlier syndrome)。
当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合并存在时,称为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
局外综合征和重叠综合征共占自身免疫性肝病的18%[2]。
自身免疫性肝炎也常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炎和硬皮病等[3]。
一、临床表现自身免疫性肝炎70%以上为女性。
可见于各年龄段,发病高峰14一60岁,多呈慢性迁延性病程。
长期疲劳是病人最多的主诉,乏力、低热、厌食、厌油腻等类似病毒性肝炎的症状较为普遍,有时伴有右上腹隐痛,不伴有皮肤搔痒,一些病例早期因仅表现有关节痛和皮疹就诊于骨科和皮肤科[4]。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尚可,80%病例存在黄疸,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等较普遍。
后期进展为肝硬化时出现巨脾、腹水、腹壁浅表静脉曲张等。
二、实验室检查1.肝酶检查血清转氨酶ALT、AST水平明显升高,而血清γ一谷氨酸转肽酶(γ-GT)与碱性磷酸酶(AKP)正常或仅轻度升高。
2免疫学检查高γ一球蛋白血症几乎见于每例患者,以lgG升高最为明显,血清中多种非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肿瘤细胞免疫组化综述

临床病理工作中,我们常用到“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但是许多单位只写阳性结果,不写临床意义,其结果对临床帮助不大,因为许多医生不懂得这些结果的意义,因此建议大家在出此类报告时,把“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的意义打印在报告中,以增加病理报告的使用价值。
1、恶性肿瘤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全套4项:P-gP,GSTπ,TOPOⅡ,Ki-67。
2、乳癌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全套7项:P-gp,GSTπ,TOPOⅡ,Ki-67,ER,PR,C-erbB-2。
3、意义:标记物--作用--阳性部位--临床意义多药耐药基因蛋白(P-Gp)--药泵作用--胞膜/胞浆--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长春花碱、长春新碱、紫彬醇、泰素帝。
谷光甘肽S转移酶(GST π)--解毒作用--胞浆--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顺铂、氮芥、环磷酰胺、瘤可宁。
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靶点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越有效:蒽环类抗生素和鬼臼毒素类,如VP16、替尼泊苷、玫瑰树碱、新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阿霉素、VM26。
阳性率高者对VP16尤其有效。
雌激素受体(ER)--性激素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对内分泌治疗越有效,预后越好。
孕激素受体(PR) --性激素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对内分泌治疗越有效,预后越好。
C-erbB-2--癌基因产物--胞浆--阳性率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
ER、PE阳性而C-erbB-2也阳性者,用三苯氧胺治疗效果不好。
Ki-67--细胞增殖标志--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增殖越快,恶性程度越高。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
PCNA(增埴细胞核抗原)。
CEA 多数腺癌表达CEARb (retinoblastoma视网膜母细胞瘤) 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调节细胞周期。
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综述

第 2 卷 第 4期 l 20 0 2年 8月
安
徽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Vo N O 4 l2l Au g 200 2
J 0URNAL OF ANHU ITCM COLL EGE
多 糖 的免 疫 调 节 作 用 综述
免 疫 应 答 。研 究 表 明 , 多 多 糖 具 有 显 著 的 体 液 免 疫 调 节 作 许 用 。唐 巍 然 等 - 利 用 氢 化 可 的 松 免 疫 功 能 低 下 小 鼠 模 型 1 ]
伤活性无 明显作用。 此外在脾 细胞与脂多糖 ( P )刀豆 蛋 白 L S、
A C n 、 羊 红 细 胞 ( R C) 起 培 养 以 及 在 R MI14 ( o A) 绵 SB 一 P 一6 0 中单 独 培 养 4 情 况 下 , B 种 L P均 能 明 显 促 进 小 鼠 脾 细 胞 的增
促 进 作 用 , 著 增 加 快 速 老 化 模 型 小 鼠 S M 脾 细 胞 中 抗 显 A 体 生 成 细 胞 的 数 目, 高 脾 细 胞 产 生 抗 体 IG 的 水 平 。 关 升 g 相 的研 究还 表 明, B L P对 C TL细 胞 特 异 性 杀 伤 P 1 细 胞 的 杀 8瘤 5
多糖 ( o schr e 是 由 单 糖 之 间脱 水 形 成 糖 苷 键 , P l acai ) y d 并 以 糖 苷 键 线性 或 分 枝 连 接 而 成 的 链 状 聚 合 物 。 一 般 将 少 于 杂 。 齐 春 会 等 - 从 六 味 地 黄 汤 中分 离 获 得 活 性 部 位 C 4 纯 3 A, 化 得 到 活 性 多 糖 C 4 化 学 分 析 表 明 C 4 系 主 要 由 半 乳 糖 A A. 醛 酸 和 葡 萄 糖 醛 酸 组 成 的 酸 性 多 糖 , 醛 酸 含 量 为 9 % 。药 糖 6
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展与现状研究综述

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展与现状研究综述作者:陆静兰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4期摘要:临床免疫学检验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一门具有显著应用性质的学科,该学科涉及内容及范围都非常广泛,与免疫类型疾病病发机制、诊断治疗、预防,免疫学基础检测知识、实际应用、操作技巧等都存在密切联系。
目前我国临床免疫学检验已经被纳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同时也在临床检验诊断专业课程中占据重要位置。
本文主要阐述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生发展及应用现状,希望能够给予相关工作者一些借鉴。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发展与现状;研究我国第一本包涵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的教科书与20世纪80年代末问世,在经过漫长的20年时间才逐渐获得该领域专家及研究者的一致认同[1]。
免疫学检验在我国临床医学领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该学科的发展能够对生命与医学等其他学科产生影响。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寻觅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涉及内容逐渐延伸至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各个领域,与此同时,其他学科在操作过程中使用到临床免疫学检验的频率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由此也奠定了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在现代医学中的独特地位[2-3]。
1. 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现及发展临床免疫学检验学科发现及组建时间已经有一百多年时间,形成于一系列抗细菌感染实验研究中,最初在19世纪80年代期间有一些学者针对传染病患者及免疫动物进行研究,发现两者血清里都存在具有特异性质的结合病原体,另外还存在促进这些结合病原体形成的物质,学者将这些结核病物质统一定义抗体,具备推动形成抗体的物质则定义为抗原[4]。
1896年A.Sicad与G.Widal收集获取伤寒患者血清,并通过实验使其与伤寒杆菌相互反应,最终经由两者产生特异性凝集现象来诊断患者伤寒情况,自此开辟了免疫学和医学检验相互结合应用的先例。
19世纪末期,德国化学家Ehrlich发表体液免疫理论学说,俄国动物学家Metchnikoff发表细胞免疫理论学说,两方各有拥护者导致免疫机制长期处于争论中。
【Nature、Cell聚焦】癌症免疫疗法“最新综述”

【Nature、Cell聚焦】癌症免疫疗法“最新综述”近几年,癌症免疫疗法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然而尽管这一突破性的技术给科学界带来了很大的惊喜,也吸引了一大批制药企业加入这一领域,但包括检查点抑制剂、过继细胞疗法、癌症疫苗在内的各项技术仍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障碍。
近期,Cell、Nature等杂志发表了多篇癌症免疫综述,共同探讨了推动免疫治疗发展的方法。
目前免疫治疗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免疫细胞疗法。
简单说就是抽取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把肿瘤的特征“告诉”免疫细胞,在体外诱导出可能具有杀伤肿瘤能力的细胞,再输回患者体内进行“战斗”。
此类疗法包括LAK,DC,CIK,DC-CIK,CAR-T,TCR-T,NK,CAR-NK,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等等。
但是经过十数年的研究,大浪淘沙始到金,眼下有出色作用的是CAR-T,TCR-T这两种细胞治疗方法。
另一种是免疫检测点阻断剂药物。
这些药物能使癌细胞周围削弱免疫系统的信号失效,使免疫细胞不被蒙蔽,继续攻击肿瘤细胞。
如抗体阻断CTLA-4以及PD-1通路,能阻断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欺骗”,让T 细胞恢复对肿瘤细胞识别和杀伤的能力。
魏则西托香港朋友带回来的产生疗效的“靶向药”Keytruda正属于PD-1抗体药物,是被美国FDA批准的首个PD-1抗体药物。
本文中,盘点了近期癌症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
Science:癌症免疫疗法重大突破,利用他人的T细胞抵抗癌症doi:10.1126/science.aaf2288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荷兰癌症研究所、挪威奥斯陆大学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癌症免疫疗法上取得新的突破,他们证实即便一个人自己的T 细胞(一类免疫细胞)不能够识别和抵抗他们自身的肿瘤,但是其他人的T细胞可能会做到这点。
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5月19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argeting of cancer neoantigens with donor-derived T cell receptor repertoires”。
浅谈《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开展综述教学

合培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面,并且重点培养了学 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 的强化 ; 加入“ 卓越工程师 教 育培 养计 划 ” , 实行 校 企联 合 的方式 着 重培 养 了学 生 的实 践动手能力 , 提高 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 赛, 以 培养 学 生创 新 思 维 为导 向 , 积极 加 强 创新 意 识 、 创 新
表1 综 述 教 学 与传 统 教 学成 绩 比较
分 数 段 分组 I 1 不 及格率 平 均成 绩
<6 0 6 0 6 q 7 0 7 9 8 0 8 9 9 0 1 0 o
( a ) P >O . 0 5 , v s ①; ( b ) P <O . 0 5 , v s ①a n d ②
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的能力和基本的科研 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 , 从而提 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 免疫学 ; 综述教 学; 教 学方法
中 图分 类号 : G 6 4 2 . 4 1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3 8 — 0 0 6 3 — 0 2
一
2 . 综述教学基本流程 。教师第一次课 向实验班学生讲 明综述教学 目的、布置查阅综述基本格式作业一学生查 阅
综 述 后相 互补 充形 成基 本 格式 ,教 师确 认一 学 生 自选 有关 免疫 学 的兴 趣 点 查 阅 文献 , 拟 出研 究 主 题 ( 可 以多 个 ) 一 与
、
综述 教 学 的概 念
综述教学就是在《 医学免疫学》 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有 关免疫学的某个研究主题 ,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 行收集整理, 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 , 清理与分 析, 并 对 所研 究 的 问题在 一定 时 期 内 已取 得 的研 究状 况 、 成 果、 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 、 评 论与阐述 , 进而确定一个研究主题 , 收集整理专题文献 , 阅 读与挖掘文献内容 , 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 建构与阐明 专题研究发展趋势。使学生通过撰写综述增强其学习兴趣 和 自主 性 、 文 献查 阅 能力 和基 本科 研 思维 能力 , 从 而提 高学 习效 果 。 二、 综 述教 学 过程 1 . 教学分组。以我校 2 0 0 9 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 1 个合 班( 6个小班共 1 9 8人 ) 为对 照班 , 采 用传统方式教 学 ; 在 2 0 1 0 级 临床 医学 本 科 学 生 的 医 学 免 疫 教 学 中 随机 挑 选 1 个合班( 6个小班共 1 9 2 人) 实施了综述教学 , 为实验班 , 另 阶段 ,我校与长机科技公司的合作也获得湖北省教育厅 的 认可 , 并成功人选“ 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 三、 鼓励参加科技竞赛 鼓励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 ,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 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的有效途径 ,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 需要。 我 国教育相关部门根据培养创新人才 的需要 , 举办 了 如挑战杯 、 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 、 全 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 重大科技竞赛 , 旨在引导和鼓励高校学生刻苦钻研 、 勇于创 新 。为 培养 实 践能 力强 、 创新 能 力强 的应 用 型人 才 , 辽 宁 工 业大学构建 了多层次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机制 ,建立 了科技 竞赛 的保证措施 , 取得了丰硕成果嘲 。 我校汲取辽工大经验 , 在校 内探索科技竞赛机制。各学院每年定期开展具有学科 专业特色的科技竞赛活动 ,学校每学年也会举办创新杯等
文献综述 免疫印迹法

免疫印迹法近年发展综述摘要:简述了免疫印迹法的原理和方法,并对近年来的应用作了简要概括,使读者能对免疫印迹法的近年发展有一定的认识,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作展望。
关键词:免疫印迹法小分子蛋白间接疫荧光法 HIV抗体糖尿病前言:蛋白免疫印迹法自发明以来,发展迅猛,本文对其近年来的发展作了简要概述。
正文:1原理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blot)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乔治·斯塔克发明,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特异性抗体对凝胶电泳处理过的蛋白样品进行着色,再通过分析着色的位置和深度获得目的蛋白在样品中的表达情况信息[1-3]。
蛋白免疫印迹技术集凝胶电泳、蛋白转印和免疫学标记等三部分于一体,在现代生物医学中广泛应用[4,5]。
2方法简述该项技术通过聚丙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目的蛋白质标本,并将其转移到固相载体(例如硝酸纤维素膜,聚偏二氟乙烯膜等)上,固相载体以非共价键形式吸附蛋白质,且能保持电泳分离的多肽类型及其生物学活性不变,以固相载体上的蛋白质或多肽作为抗原,与相对应的单克隆或者多克隆抗体起免疫反应,再与酶标记的二抗起反应,经过底物显色检测电泳分离的特异性目的蛋白成分与含量[6-8]。
3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自发明以来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物学研究中的蛋白质定性和半定量分析[9]。
3.1免疫印迹法、酶联免疫法及放射免疫法对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的比较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81例糖尿病患者胰岛自身抗体,将结果与酶联免疫法测定的GAD-A、ICA,放射免疫法测定IAA结果进行比较。
结论是放射免疫法检测IAA、酶联免疫法检测ICA阳性率均高于免疫印迹法,免疫印迹法检测GAD-A阳性率则高于放射免疫法[10]。
3.2检测小分子蛋白的实验条件优化研究探讨免疫印迹法不同参数对小分子蛋白检测效果的影响,从而优化并获得最佳实验条件。
方法:比较不同转膜电压和时间、转移缓冲液甲醇含量、不同化学发光剂对小分子蛋白的检测效果。
结论是选用高电压、短时间组合,选择含20%甲醇转移缓冲液和飞克级化学发光剂信号均有助于小分子蛋白免疫印迹检测[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细胞的免疫负调节机制作者:余国清,余小丽,李桥,邱越,张鑫,王怀萍,胡祖倩作者单位:563003 遵义医学院2011级临床k-3班【摘要】免疫抑制功能异常往往导致淋巴细胞异常增生、持续活化等,并引起自身免疫病。
阐明免疫抑制机理对了解自身免疫病的病因,以及治疗自身免疫病、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肿瘤等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抑制免疫系统的负调节机制已有较多研究,尤其是T细胞活化的调节负调节机制。
【关键词】T细胞;细胞因子;免疫系统;负调节机制【引言】免疫系统作为机体防御系统的核心,具有极其完善的调节机制,可识别各种抗原,诱发免疫应答,并最终将之清除。
在一系列正性应答同时,还存在有各种细胞因子的参与,如:IL-4、IL-10、IL-13、IFN、TGF-B。
CTLA-4、Fas/FasL、CD4+CD25+也参与了T细胞的免疫负调节机制,两者之间的平衡推动着机体免疫反应的正常运转。
免疫系统的负调节机制,一方面可调节活化信号传导的方向、状态;另一方面,参与免疫应答防止超敏反应的发生。
前者是细胞内活化信号不同功能的体现,或者是诱导针对变应原无反应性,也可以有不同活化信号参与调节;后者则是全面抑制免疫反应,可以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使免疫反应终止。
尽管诱导免疫系统活化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但近年来,抑制免疫系统的负调节机制也有了较大进展,笔者主要针对免疫效应的中心细胞一T细胞活化中的负调节机制作一综述。
1、 CTLA-4[1]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cytotoxi. 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ng 4, CTLA-4 )是一T细胞活化的负性调节分子。
最初认为CTLA-4与CD28协同为T细胞的活化提供一阳性共刺激信号,后来的证据表明CTLA-4信号对T细胞的活化起抑制作用。
CTLA-4在控制T细胞活化中的关键作用可通过CTLA-4缺陷小鼠所表现出的致命淋巴细胞增殖疾病而得到很好的说明。
在各种各样体内外系统中都证明CTLA-4对T细胞反应起关键的负性调节作用。
2、 Fas/FasL信号途径Fas是一种广泛表达的膜表面受体,负责调控组织的稳定和免疫反应,几种组织包括脾、淋巴结、肝、肺、肾和卵巢均能持续表达Fas。
Fas在组织细胞的表达和功能直接与细胞的生长和自我更新相关,Fas主要以膜受体形式存在,但也可通过转录水平的不同拼接方式产生可溶性Fas分子,对Fas诱导的PCD有抑制作用[1]。
FasL为分子量40KD的II型膜蛋白,属于TNF家族。
过去认为只有激活T细胞才表达FasL, 随后发现其他几种细胞也产生和释放这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神经元细胞、甲状腺细胞、视网膜基质细胞、唾液腺腺泡细胞和小鼠睾丸的足细胞。
而且许多细胞在受刺激的情况下也可表达FasL,如感染HIV的巨噬细胞、用乙醇处理的肝细胞、化疗药治疗下的白血病细胞、针对肿瘤转移的不同类型细胞等[1]。
当Fas与FasL以三聚体形式结合后,即可诱导表达Fas的细胞发生凋亡。
目前认为Fas和FasL间相互作用结果的可能形式有:① 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凋亡,这是最常见的凋亡形式, T细胞(主要是CD8+细胞)表达FasL,使表达Fas的靶细胞凋亡;②T细胞与T细胞之间的凋亡:T细胞在激活后可表达Fas,也可表达FasL,导致相互作用的T细胞一方面死亡或双方死亡,机体可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下调免疫反应的目的;③靶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凋亡,靶细胞既可表达Fas也可表达FasL,导致一方死亡或双方死亡。
Fas和FasL表达于不同的细胞导致的凋亡称Trans型凋亡,表达于同吮细胞导致的凋亡称cis型凋亡,这些不同形式的凋亡可能都属于机体为了降低局部炎症坏死的破坏、或降低局部免疫反应,使活化的淋巴细胞凋亡,下调免疫反应所致[2-4] 。
3、 IL-10白细胞介素10(IL-10)最初被定义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 cytokine synthesis inhibiting factor, CSIF ),由Th2细胞分泌,能抑制Th1细胞合成IL-2,IFN-α的一种可溶性物质。
随后发现IL-10可由多种细胞分泌且参与多种细胞的生物调节,如免疫细胞、炎症细胞、肿瘤细胞、血液细胞等[5]。
IL-10作为一种理想的抗炎因子,一方面抑制炎性细胞的激活、迁移与粘附;另一方面抑制炎症因子的合成与释放。
在败血症性休克综合征中,细菌脂最近分离出的JAK/STAT抑制基因家族新成员,反馈抑制细胞因子诱导的JAK/STAT信号的启动[6],IL-10能快速启动SOCS3基因转录(在IL-10刺激后15 min即出现SOCS3的mRNA表达),从而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多种炎症因子的生成及其效应。
4、 IL-4IL-4是辅助T细胞衍生的细胞因子,它在抗Ig抗体存在时能刺激静止B细胞的增殖,纯化的IL-4也能扩大静止期B细胞和增加MHC-II类分子的表达,IL-4最初称为B细胞刺激因子,尽管CD4+T细胞是IL-4的主要来源,但它也可以由已激活的肥大细胞产生。
到目前为止,IL-4的大多数效应已经在小鼠中进行了研究,小鼠IL-4在四种主要细胞类型中已经显示了重要的效应:①IL-4是B淋巴细胞的一种生长和分化因子,且可能是B细胞对蛋白性抗原应答时增殖和抗体分泌所必需的,IL-4也是促使IgE发生速发型超敏反应的主要介质。
②IL-4是一种CD4+T细胞克隆的自分泌生长因子,它分泌IL-4、IL-5、IL-6,IL-4可以刺激在胸腺中正发育生长的T细胞。
③IL-4是一种肥大细胞生长因子并与IL-3协同刺激肥大细胞增殖。
④IL-4也是一种巨噬细胞激活因子,但其在单核吞噬细胞上的效应不如IFN-α的效应强, 在某些情况下,IL-4可以拮抗IFN-γ介导的巨噬细胞的激活和抑制IL-1和TNF的产生。
5、 TGF-B转化生长因子B(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 TGF-B )最先是在肿瘤生物学领域作为一种促生长因子被发现的,后来发现它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及病理过程,其作用形式也多种多样。
是一种抗炎细胞因子,可能由抑制性T细胞所产生。
机体在发生RA时这类抗炎细胞因子起内源性自我保护的作用。
TGF-B可能是切断免疫应答的一种信号,引起T细胞合TGF-B的信号可以导致它们发挥抑制细胞免疫的作用。
用T细胞活动的强效抑制剂 Chebulagic acid 治疗RA 动物,症状的减轻,伴随IL-6减少和TGF-B的明显增加[7],说明TGF-B有重要的抗RA作用。
近年来,研究热点集中在TGF-B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可能起到的作用。
TGF-B较其他细胞因子有更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可以抑制B细胞、T细胞、NK细胞、LAK细胞及活化巨噬细胞的增殖分化;抑制Th1细胞分泌IFN-α、TNF-A、IL-2,也可抑制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8]。
在巨噬细胞中,TGF-B可拮抗TNF-A及IFN-α活性;诱导T细胞凋亡;调节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抑制IL-2受体(IL-2R)及IL-12受体(IL-12R)的表达;抑制B细胞分泌IgG及IgM;改变不同粘附分子的表达,干扰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抑制抗原递呈细胞(APC)表面MHC-I类及II类分子表达[9]。
TGF-B作用复杂,一般认为它是一种负性免疫调节因子,但在体内、外某些特定条件下,它又表现出正向免疫调节作用。
另外,Chen等发现CTLA-4与配体结合可以刺激TGF-B分泌增加。
T细胞激活依赖于共刺激通路,即T细胞表面CD28/CTLA-4与APC表面B7-1/B7-2的结合,其中CTLA-4起到负性调节作用。
试验中CTLA-4对正常鼠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达到95%,而对TGF-B基因缺陷鼠抑制作用仅为38%,用抗TGF-B单抗可完全阻断抑制作用。
有人于变应性脑脊髓膜炎(EAE)恢复期亦可观察到B7-1、CTLA-4及TGF-B表达的增加。
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CTLA-4与TGF-B协同,对免疫反应起着负性调节作用,还有人提出CTLA-4的负性调节作用正是通过TGF-B实现的[10]。
6、干扰素(IFN)6. 1 IFN-βIFN-β是通过免疫调节来发挥作用的,能拮抗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表面表达MHC-II类分子,这样就遏制了抗原提呈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激活;IFN-β能抑制T细胞的增殖,减少IL-2受体A链、CD2、转铁蛋白受体在激活T细胞表面以及减少T细胞产生IFN-α。
INF-β可用于治疗MS,其可能机制是抑制T细胞增生,阻断血脑屏障,通过细胞粘附作用干扰T细胞入脑以及上调抗炎细胞因子。
如上调IL-12受体B2链和趋化因子受体CCR5[11],IFN-β还可通过IL-10的免疫抑制特性而发挥作用,IFN-β还可促进激活的CD+T细胞和单核细胞分泌IL-10。
IFN-β1b是非糖基化人类重组干扰素,它能降低多发性硬化症(MS)病人的复发率,延长病情缓解时间,减缓疾病的进展,并与治疗开始时临床致残程度无关。
IFN-β1a是全糖基化的重组干扰素,与人类天然干扰素相似。
IFN-β1a能降低MS病人的复发,延缓和预防MS相关性脑萎缩, 长期治疗效果更明显。
IFN-β1a治疗最重要的特点是降低MS的致残率,这是迄今唯一能专门降低反复发作型MS病人致残率的治疗手段。
6. 2 IFN-T是一种新型的干扰素,称为I型滋样层干扰素[IFN-T]。
IFN-T通过诱导细胞周期抑制基因产物p21WAF1,能抑制细胞从G0、G1期进入S期,从而具有强大的抗细胞活性能力。
IFN-T可通过诱导CD+T细胞产生IL-10、TGF-B而发挥作用,IFN-T能缓解EAE的病情进展[12]。
6. 3 IFN-γIFN-γ是单核巨噬细胞的潜在激活因子,它直接诱发酶的合成,使巨噬细胞杀灭吞入的微生物。
IFN-γ增加MHC-II类分子的表达,导致广泛的细胞类型表达MHC-II类分子。
因此,IFN-γ通过促进MHC-II类来限制CD4+辅助T细胞的激活放大免疫应答的识别阶段。
在体内,IFN-γ通过识别阶段的作用,而增加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
IFN-γ直接促进T和B淋巴细胞分化,它是促进CTL成熟且也刺激B细胞分泌抗体的细胞因子之一,在小鼠,它导致B细胞产生IgG2A。
IFN-γ不是淋巴细胞的生长因子,时常抑制淋巴细胞,特别是抑制B细胞的增生,在小鼠,IFN-γ能拮抗IL-4介导的IgE效应。
IFN-γ可激活中性粒细胞、NK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促进CD4+ T淋巴细胞粘附和使淋巴细胞通过形态学致变渗出血管。
IFN-γ能抑制滑膜细胞增殖、减少血管翳形成、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关节软骨下骨破坏,抑制Th2细胞增殖,下调体液免疫反应,降低机体对自身免疫反应[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