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输注在临床中的应用
血小板临床输注

半抗原机制:药物小分子与血小板膜蛋白结合,形成 新的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 而破坏血小板。
怀疑患者因应用药物而导致血小板减少症时,应准备相 应的药物。如果为液体剂型,可以直接使用。如果为固体剂 型,需要将其破碎、溶解于蒸馏水中。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
• 实验数据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
• 实验结果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
处
区分HLA、HPA抗体
理 组
二磷酸氯喹可以破坏血小板膜上HLA抗原。
包被血小板后,处理组板条中加入2滴二磷酸氯喹;对照组 板条加入2滴生理盐水,37℃水浴30分钟,洗板三次,然后继续 检测
未处理孔 阳性 阳性 阳性 阴性 阴性
处理孔 阴性 阳性 弱阳性 阴性 阳性
抗体类型 HLA抗体 HPA抗体 HLA抗体(+ HPA抗体) 无相关抗体 重新实验,查明原因
PN
氯喹处理组 盐水对照组
邓晶、夏文杰、叶欣、徐秀章、邵媛、陈扬凯、丁浩强、罗广平、王嘉励(广州血 液中心临床
输血研究所)热带医学杂志 2012年11月第12卷第11期 • 文中观点:
通过收集22例临床上确诊为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IT)的患儿为研究对象, 采用 ELISA 方法检测患儿及其父母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应用 PCR-SSP法对患儿及父 母进行 HLA及HPA基因分型,根据相应的抗原进行抗体特异性分析。结果22例NIT患 儿中,14 例是由于同种免疫性因素引起的,其中 27.3%(6例)由 HLA抗体引起 ,13.6%(3例)由HPA抗体引起,22.7%(5例)由HLA+HPA 抗体引起 ;9.1%(2 例)由于被动免疫性因素引起;27.3%(6例 )由自身抗体引起 。其中,同种免疫性 抗体以抗 HLA-A2、19,抗-B40 及抗 HPA-3a多见。 • 结论: 在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主要以父母血小板血型不合引起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为主,临床产前诊断预防和产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抗血小板药的临床应用

抗⾎⼩板药的临床应⽤抗⾎⼩板药的临床应⽤⼀、动脉⾎栓形成的危害性动脉⾎栓形成主要发⽣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动脉⾎管⾎栓形成在临床上可导致⼼绞痛、⼼肌梗死、缺⾎性脑卒中和周围⾎管闭塞症等常见多发病。
⼼脑⾎管栓塞是常见的病死原因,在我国⼈⼝的死因中约占半数。
⼆、⾎⼩板激活和动脉⾎栓形成⾎⼩板是由巨核细胞⽣成的⾎液中3种有形成分之⼀。
⾎⼩板在初期⽌⾎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正常⾎管内⽪细胞有抗⾎栓形成作⽤,⾎管受损破裂后⾎⼩板可黏附聚集于⾎管裂⼝处,形成⽌⾎栓⼦⽽达到初期⽌⾎。
在动脉粥样硬化时,由于斑块破溃从⽽激活⾎⼩板,⾎⼩板在破溃处黏附、聚集,并可黏附⽩细胞形成⽩⾊⾎栓。
因此,⽩⾊⾎栓和⽌⾎栓⼦的形成机制是相似的,不同之处是⽩⾊⾎栓发⽣于内⽪受损但⾎管未破裂,⽽⽌⾎栓⼦是形成于⾎管裂⼝处。
⾎⼩板黏附是通过其膜糖蛋⽩Ⅰb与⾎管性⾎友病因⼦(vWF)结合,进⽽与内⽪下组织结合⽽发⽣的。
激活的⾎⼩板膜糖蛋⽩IIb和IIIa形成复合体,通过纤维蛋⽩原与另⼀⾎⼩板的膜糖蛋⽩IIb/IIIa 复合体结合⽽出现⾎⼩板聚集体。
激活的⾎⼩板还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如ADP,TXA2,PF3等,可促进聚集体进⼀步发展,增⼤并且为凝⾎过程提供反应平台。
粥样硬化斑块和⽩⾊⾎栓使⾎管腔狭窄并影响⾎流,从⽽在局部可使⽣成的凝⾎酶积蓄达到有效浓度,使纤维蛋⽩原转变为纤维蛋⽩,并⽹络红细胞等形成红⾊⾎栓。
因此,动脉⾎栓的结构特点是⽩⾊⾎栓的头部和红⾊⾎栓的尾部。
从动脉⾎栓的形成过程可见,⾎⼩板的激活是动脉⾎栓形成的始动物,若能控制⾎⼩板不被激活即可阻⽌或延缓动脉⾎栓的形成。
三、抗⾎⼩板药的作⽤机制60年代初发现⼆磷酸腺苷(ADP)可以引起⾎⼩板聚集,因此建⽴了⽐浊法测定⾎⼩板聚集性,为体外分析⾎⼩板功能开辟了新途径。
当时,发现了不少可以促进⾎⼩板聚集的物质,如肾上腺素、凝⾎酶、⾎清素(5羟⾊胺)和胶原等。
随后,由于分⼦⽣物学、分⼦免疫学的发展,对⾎⼩板黏附聚集机制有了深⼊的了解。
血小板抗体检测和相容性血小板输注的应用

血紫癜 (T ) P P 相符合 。 对血小板输注疗效 的评价 , 由于血小板
输 注后 患 者 出血症 状 不易 量化 ,故 以血小 板恢 复 百分 率
的 1 3例 进 行 2次 以 上 血 小 板 输 注 治 疗 的血 液 病 及 肿 瘤 患 1
上普遍采用机采血小板输注 , 但有妊娠史 的女性或 多次输血
的患者 , 易产生同种免疫 , 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T 。本文 P R) 通过对 1 3例多次输注 机采血小板 的患者进行 血小板抗体 1
展 , 腔镜 、 腹 宫腔 镜 下 处 理 子宫 肌 瘤 已成 为手 术 发 展 的方 向 , 具 有 创 伤 出血 少 、 复 快 的 特 点 。 恢
[ ] 黎培毅 , 4 刘宏伟 , 杨延林 . 腹式筋膜 内子宫 切除术. 用妇产科 实
杂志,9 8 1 ( )3 . 19 ,4 1 :6 [ ] 唐 良萏 , 5 卞度宏.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 的处理 . 实用妇产 科杂志 ,
被检测 。
1 统计 学 处 理 . 4
A O血 型不合而导致血小板破坏 l。若血小板输 注后 1h的 B 5 l C I7 , C< . 应首先考虑免疫 因素所 致 ; 1h的 C I 数在正 5 若 C指
常范 围内, 2 而 4h的 C I45 则应考 虑非免疫性 因素所致 。 C < ., 本研究结果显示 4 . 69 %患者出现 P R, T 与文献 [ ] 6 报道在多次 输血 和慢性血小板减少 患者 中 ,有 3 %一0 0 7 %出现血小板输
为正常卵巢组织。我院在全子宫切除术时是否切 除卵巢 已采 取非常慎重的态度 。术中应仔细检查双侧卵巢 , 若正常 . 原则 上予 以保 留。
参 考 文 献
输血在临床上应用有哪些

输血在临床上应用有哪些输血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通常用于处理失血、贫血等疾病。
输血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维持血容量和血液成分的平衡,并改善身体机能。
在临床上,输血的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多个领域。
下面将重点介绍输血在临床上的几种常见应用。
一、急救和手术在急救和手术中,输血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
对于严重失血的患者,及时输注血浆、红细胞等成分可以迅速恢复血容量,维持足够的氧气供应,防止发生休克等危急症状。
手术过程中,输血也常常用于补充手术中的失血量,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二、贫血治疗贫血是由于红细胞数量、形态或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组症状,输血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加快红细胞再生,改善贫血症状。
对于某些原发性贫血病患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经常需要定期输血以维持正常生活和工作。
三、器官移植器官移植手术是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治疗方法,而输血在器官移植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器官移植手术前后,患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包括器官捐赠者和接受者。
输血可以帮助移植术后患者迅速恢复血液功能,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四、恶性肿瘤治疗对于一些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本身、抗肿瘤药物等原因,可能会出现白细胞减少、贫血等情况,此时需要输血以改善患者的血液状况。
通过输血,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增强对肿瘤的抵抗力,为进一步的治疗创造条件。
五、出血性疾病在一些特定的出血性疾病中,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输血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通过输注血小板浆,纤维蛋白原等成分,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出血,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六、其他应用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外,输血在临床上还有许多其他应用,如大面积烧伤、贫血性心脏病、新生儿窒息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都可能需要输血来辅助治疗,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综上所述,输血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多个领域,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传染疾病、过敏反应等。
血小板输注原则

血小板输注原则1. 血小板输注概述血小板是控制出血的重要成分,而某些疾病或医疗操作可能导致患者的血小板数量过低或功能异常,进而引起出血症状。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考虑给患者输注血小板。
2. 适应症血小板输注的主要适应症是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症状,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手术后出血、产后出血、创伤性出血、溶血性尿毒症综合症等。
同时,近年来,血小板输注也被用于治疗某些免疫介导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 输注血小板的属性血小板输注的血制品主要由新鲜供血者的全血制备而成,通常称为单采血小板制品。
这种制品在制备过程中不含冻干、冷冻等步骤,因此血小板的活性能够得到有效保留,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更为明显。
4. 输注血小板的原则在进行血小板输注前,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条件进行评估,并根据具体需要制定输注方案。
一般来说,根据输注目的不同可以区分为预防性、治疗性和急救性输注。
(1) 预防性输注:针对于一些易出血的手术或治疗操作,医生有时会在手术前或操作前给患者输注一定量的血小板,以预防术后或操作后的出血。
(2) 治疗性输注:针对于已经发生出血症状的患者,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输注,包括输注的剂量、次数、时间等。
(3) 急救性输注:针对于出血严重或威胁生命的患者,需要进行急救性输注。
此时医生需要尽快找到血库中符合条件的血小板,进行输注。
5. 输注血小板的注意事项(1) 风险评估:在进行血小板输注前,医生需要详细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出血风险,避免因输注血小板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2) 监测血小板数量:输注血小板后需监测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输注。
(3) 特殊群体:对于孕妇等特殊群体,需要谨慎使用血小板输注。
6. 结语血小板输注是控制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需要谨慎使用,避免因输注产生其他不必要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血小板输注前,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条件进行评估,并根据具体需要制定输注方案。
血小板输注操作规程

血小板输注操作规程目前血小板制品有两种,一是从全血中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二是单采血小板。
当使用的剂量相同时,二者具有相似的止血效果。
临床上血小板输注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或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
一、适应症和相对禁忌证(一)适应证是否要输注血小板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血小板的计数和功能以及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来综合考虑。
根据血小板输注的目的不同,临床上又分治疗性血小板输注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l治疗性血小板输注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输注血小板制品以达到迅速止血目的称为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主要有以下几种临床情况:(1)血小板生成障碍引起血小板减少:这是血小板输注的主要适应证,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髓抑制或衰竭,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导致出血;血小板计数和出血程度是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的主要依据。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5~20)×109/L 时,常有自发性出血,多需要进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2)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因库存全血或红细胞中无有功能的血小板,大量输血时会引起稀释性血小板减少。
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可根据患者自体血容量被替换数来推测。
一般来说,输注一个循环血量的血液,患者自体血小板约剩余35%-40%。
虽然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微血管出血,但接受1~2个循环血量的输血很少发生这种情况,只有当继续输血,血小板进一步被稀释而致血小板计数更低时,有出血倾向或伴有出血时才需要输注血小板。
(3)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有的患者,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和阿司匹林类药物所致血小板功能障碍等,虽然血小板计数正常,但功能异常。
当这些患者出现威胁生命的大出血时,需要输注血小板以及时控制出血。
2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是指通过输注血小板使各种血小板生成障碍患者(如恶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移植等)的血小板计数提高到某一安全水平,防止出血。
临床大部分血小板输注是预防性的,但血小板究竟低到什么程度才需要预防性输注,目前尚无统一的阈值。
血小板输注注意事项

血小板输注注意事项血小板输注是一项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或者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患者。
在进行血小板输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血小板输注是通过将新鲜冷冻血小板或洗涤血小板注入患者的体内来提高血小板计数。
因此,输注血小板前需要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注血小板的血型符合患者的血型,避免出现输血反应。
其次,血小板输注需要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输注前应通过可靠的方法检查血小板的质量和污染情况。
输注时,医护人员应正确佩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的输血器和输液装置,保持输注过程的无菌环境。
再次,血小板输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输注速度和剂量。
输注速度过快可能导致血小板堆积引起血栓形成,输注速度过慢则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和体重等因素来合理确定输注速度和剂量。
另外,由于血小板的寿命较短,一般为5-9天,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多次输注。
但是,过于频繁的输注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感染等。
因此,在进行血小板输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合理确定输注间隔和输注次数。
最后,血小板输注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
输注后的第30分钟至1小时内,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寒战、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注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同时,在输注后的几天内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情况,以及注意患者是否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总之,在进行血小板输注时需要注意以上几点内容,以确保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护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同时,患者和家属也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正确理解和接受输血治疗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治疗效果。
医院临床输血适应症指南

临床输血适应症---陆晓柒为了规范指导临床各科室科学、合理用血,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临床输血适应症。
(一)内科输血指南一、红细胞: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血红蛋白<60g/L或红细胞压积<0.2时可考虑输注.二、血小板: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输注指征:血小板计数>50×109/L 一般不需输注血小板10-50×109/L 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血小板计数<5×109/L 应立即输血小板防止出血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有出血表现时应一次足量输注并测CCI值。
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11)×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注:输注后血小板计数为输注后一小时测定值.CCI>10者为输注有效。
三、新鲜冰冻血浆:用于各种原因(先天性、后天获得性、输入大量陈旧库血等)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
一般需输入10~15ml/kg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四、新鲜液体血浆:主要用于补充多种凝血因子(特别是Ⅷ因子)缺陷及严重肝病患者。
五、普通冰冻血浆: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
六、洗涤红细胞:用于避免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和避免输入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素、蛋白质等),包括对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七、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主要用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0.5×109/L、并发细菌感染且抗菌素治疗难以控制者,充分权衡利弊后输注。
八、冷沉淀: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vWD),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因子Ⅷ缺乏症患者。
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输注在临床中的应用【摘要】本文阐述了血小板制剂的分类、血小板输注适应症及用法。
在临床应用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血小板制剂,严格按照血小板的适应症给予临床输注,掌握剂量与用法,注重疗效观察,以取得良好的止血效果。
【Abstract】This article clearly spelled out the category of the platelet and the indications and usage of platelet transfus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we should use platelet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given clinical indications and usage for platelet transfusion, pay attention to observe the effect in order to obtain a good effect to stop bleeding.【Key words】platelets; indications; dosage and usage; effec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以及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所致出血最有效的方法,故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1 血小板制剂临床中输注的血小板制剂,主要有浓缩血小板(PC)和单采血小板两种。
浓缩血小板多采用多份全血分离制备而来,根据制备方法又分为手工分离制备和专用血液成分制备机分离制备。
单采血小板制剂采用专用血液细胞分离机从单个个体采集。
根据存储方式不同,血小板制剂,又分为常规保存和冰冻保存两种。
1.1手工制备血小板手工分离血小板是对血液成分的有效利用,避免了血液资源的浪费、制备工艺简单,成本较低。
但因血小板含量低,一个治疗量需输注多个供者的PC,易输入多种抗原,增加了患者输注过程中感染和发生免疫反应的风险。
1.2单采血小板血小板来源于单一供着。
这一技术不但增加了血小板的供应量,献血员暴露少,而且减少了输血感染和发生免疫反应的风险。
对某些重症血液病,如骨髓移植患者预防出血或止血,能取的较满意的效果。
也可以为已产生同种抗体的患者,选择HLA及血小板血型相匹配的供血者的血小板。
1.3根据存储方式不同,血小板制剂,又分为常规保存和冰冻保存两种。
常规保存方式为22℃振摇。
单采血小板的常规保存方式保存时间最长可达5天;而由多个供着手工采集血小板应于4—6 h 内输注【1,2】。
冰冻保存多以二甲基亚砜为保护剂,-80℃低温保存。
即刻止血效果好,保存时间长,可达2年【3】,并能及时供给,输注安全,主要用于自体血小板冻存或紧急输注。
1.4针对输注血小板所导致的临床并发症,人们还采取了多种方法制备血小板。
如γ辐照血小板,能降低同种免疫反应和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疾病;洗涤血小板,可有效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病毒传播,减少过敏反应;白细胞去除血小板,能避免或减少同种免疫反应、免疫抑制及肺微血栓的发生等,提高了临床输注血小板的安全性。
2血小板输注适应症2.1血小板生成障碍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例如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药物性骨髓损害等。
血小板数量与临床出血程度是决定血小板输注的重要因素,通常将血小板输注的阈值定为血小板计数在20×109/L 以下【4】。
血小板数低于50×109 /L时,某些病人也可发生少量出血,如皮肤紫癜,鼻腔或口腔出血,在一般止血措施无效的情况下,也可考虑输注血小板。
2.2急性血小板减少:例如大量输血,体外循环,严重感染(细菌,病毒)等所致的急性血小板减少伴有严重出血者。
2.3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疾病,如巨大血小板综合症,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性血管假血友病,药物,肝肾疾病等引起的血小板功能异常。
由于先天性血小板功能异常患者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会产生抗体或无效性输注,因而只有当患者有严重出血或有外伤需做手术时才用血小板输注止血。
3剂量与用法血小板输注剂量可按患者体重或体重表面积来计算。
对无血小板输注无效,无其他可引起血小板消耗的疾病时,按每10kg体重输血小板2个单位(400ml 全血制备)或每平方米BSA输血小板8个单位计算,1个60kg体重的患者输血小板12个单位,1小时后可提升血小板数50×109/L。
为了确保血小板上升的效果,成人一次一般应输PC12-16个单位,甚至更大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输入血小板存活期约为5天,故应每2-3天输一次直至出血停止。
血小板输注注意事项:1)原则上要求ABO血型相合,育龄妇女要求Rh系统相合。
在缺乏ABO相同血型血小板时,可输异型血小板,但要求ABO血型相容且其含红细胞数少于5ml,否则应作交叉配血。
2)输注多个供血者的PC时,输注前通过无菌混合器将数袋血小板逐一汇总到一个袋内输注;也可单袋分别输注,输注后应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袋,使粘附于袋壁的血小板输入而不至于浪费。
3)血小板输注应用过滤器快速输入,严禁向PC内添加任何溶液和药物。
4)输注血小板可有发热、寒战、皮疹等不良反应,此时不易用阿司匹林等药物。
5)血小板输注后计数不升高,可能是已产生血小板抗体即所谓血小板输注无效,应检测受者的HLA抗体,血小板特异性同种抗体。
此时最好输注HLA相合,交叉试验阴性的机采血小板。
6)由于冷冻保护剂DMSO有毒性,尤其是对儿童患者毒性更大,因此选用冷冻血小板时要慎重。
4 疗效观察4.1 临床止血效果血小板输注并不单是为了提高计数,而主要是为了达到止血目的。
在一些能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的患者中输入血小板,虽然输入后血小板计数仍不高,但能使出血情况有所改善。
4.2 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5]: 输注有效者CCI应大于10.计算公式如下:CCI=[(输注后血小板数-输注前血小板数)×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体表面积(m2)=[体重(kg)0.425×身高(cm)0.725×71.84] ÷1000, 或: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4.3 血小板输注回收率回收率%=[(输注后血小板数-输注前血小板)×血容量L]÷输入血小板总数×2/3,输注后1小时血小板的回收率应大于60%,24小时应大于40%。
这是因为输入的血小板有1/3进入脾脏血小板储存池中。
4.4 根据血小板计数估测输注效果血小板输注1小时及24小时升高都满意,说明剂量足够和治疗量有效。
两者不增加,除有可能剂量不足外,最可能的原因是免疫作用引起的无效性。
如果输注1小时的计数升高满意,24小时计数下降或又回到输前水平,可能是由于出血,感染或脾肿大等原因引起。
由此可见,输后1小时血小板计数有助了解输入的血小板数量是否足够,协助了解是否为无效性血小板输注;输后24小时血小板计数可了解血小板存活期,并决定血小板输血的频率。
5 影响疗效的因素5.1脾脏肿大,脾脏肿大患者要比正常人血小板破坏增多30%,且在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上升缓慢,故血小板的输入量也要增加。
5.2感染严重感染时常合并血小板减少,常需要加大血小板输注量[6]。
5.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或消耗性凝血障碍,必须加大血小板输注量,并随时注意输注频率。
5.4输注无效的原因,输注剂量不足,免疫原因,血小板未震荡或过分震荡,供血者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
6讨论在临床应用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血小板制剂。
血小板抗体一旦产生,将给患者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所以,血小板的选用务必慎重。
对于不需长期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可以选用ABO相合的手工血小板;对于需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则需选用加工处理的血小板,对于已出现血小板同种免疫的患者,则应选用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阴性、单一供血者的血小板或冷冻保存的自体血小板。
总之,为了充分利用无偿献血资源、及时满足患者治疗需求,应科学合理地使用不同的血小板制剂, 严格掌握血小板的适应症,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参考文献[1]Leytin V, Allen DJ, Gwozdz A, et a.l Role of platelet surface glycoprotein Ibαand P-selectin in the clearance of transfused platelet concentrates[J].Transfusion, 2004, 44(10): 1487—1495[2]Sandgren P, ShanwellA, GullikssonH. Storage ofbuffy coat-derived platelets in additive solutions: in vitro effects of storage at4℃[J]. Transfusion, 2006, 46(5): 828—834[3]赵树铭. 血小板的制备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9):728-731.[4]Gaydos LA, Freireich EJ, MantelN.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 between platelet countand hemorrhage in patientswith acute leu kemia[J]. N Engl JMed, 1962, 266(3): 905—909[5]白志刚.血小板输注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实用医技杂志, 2006,13(4):579.[6]宋雪.血小板输注后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检验,1999,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