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_宋永昌

合集下载

生态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生态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生态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常琳娜;高丹;周嘉【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1(27)26【摘要】为了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为了把环境保护的意识渗透到生态城市规划的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在生态城市规划的早期阶段充分考虑环境的影响,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鉴于生态城市规划在国内外都很盛行,笔者以哈尔滨市为例,针对生态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参照宋永昌等人提出的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适合生态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系统,即采用适合生态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数学模型,对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进行定量分析,该方法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将生态综合指标分为生态系统结构、城市功能和城市协调度3个目标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细化评价因子,通过矩阵运算确定其权重和指标数值,再根据适当的评价标准,得出评价结论。

本研究运用此方法系统,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生态城市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

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哈尔滨市生态化程度一般,并指出其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环境影响减缓对策。

【总页数】6页(P254-259)【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哈尔滨市;方法系统【作者】常琳娜;高丹;周嘉【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地理环境遥感监测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师范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8【相关文献】1.环境影响评价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J], 汪惠阳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及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与研究 [J], 侯廷建;杨瑜3.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J], 高丹;常琳娜;周嘉4.基于城市规划层面的绿地控制研究\r——以哈尔滨市为例 [J], 顾韩;李芷汀;郑文裕5.基于城市规划层面的绿地控制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J], 顾韩; 李芷汀; 郑文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分析研究

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分析研究

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分析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干预的有机结合体,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因此,如何评估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成为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工具,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从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分析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先要确定评价指标,然后通过指标权重设置和方法应用,进行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的构成城市生态系统是由各种有机结构和功能关系组成的系统,其评价指标也应该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常,可以从城市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三个维度来构成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

在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可以考虑空气、水、土壤质量,以及噪声、光污染等生态环境指标。

在资源利用方面,可以考虑水资源、土地利用、能源消耗等指标。

在经济社会方面,可以考虑城市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等指标。

通过适当的组合,形成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2. 指标权重的设置方法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需要通过权重设置来确定各个指标对总体评价结果的影响大小。

一般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权重设置。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能够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定量地进行权重分配。

熵权法则是利用信息熵原理来确定权值,通过对信息量度量,得出每个指标的权值。

通过权重设置,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价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3. 方法应用城市生态系统评价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和综合评价,得出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目前,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进行应用。

智慧生态城市的指标与评价体系

智慧生态城市的指标与评价体系

1.1 生态城市的概念
(二)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 ❖ 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Yanitsky(1981)首次提出了生态城(ecop
olis)的思想 ❖ 1975年,美国Register等成立了“城市生态(urban ecology)”组
织,以“重建城市和自然的平衡”为目标。 ❖ 2002年8月在中国深圳举行的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上发表了
1.2 生态城市的内涵
❖3. 高素质、多样化的城市社会生态文明
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提倡节约资源和能源 的可持续消费方式,公众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生态 道德观;
❖4. 高水平、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具有现代化、高水平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发达的 交通体系;迅捷的信息网络;可持续的能源、资源 利用体系;发达的污染处理设施和技术;完善的市 政服务系统等等。
第三层次为指标层,用来反映准则层的具体内容, 是由数量众多的单项评价因子来体现。
1.智慧生态城市的指标与评价
1.1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 1.2 生态城市的评价
1.2 生态城市的评价
(一)评价标准的选择 ❖ 确定指标的标准值是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核心内容。
在有些已经有了国家的、国际的或经过研究确定的标准, 有些指标,如:人均期望寿命、万人具高等学历人数、 劳动力文化程度、绿色产业占GDP比重、环保投资占GDP 比重等并没有一定的标准。 (二)评价模型以及综合指数运算 ❖ 常用的系统评价方法主要有经验评估法、综合分级评分 法、标准指数加权综合模型评价法以及评价信息系统等。
环境目标,也有增长、结构优化目标,还有公平效率目 标。 ❖ 设计生态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必须满足这些目标。 按照资源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经济支持系
统—社会支持系统的思路构筑系统指标体系框架; 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强调对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和协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_宋永昌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_宋永昌

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王祥荣,祝龙彪(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上海200062)摘要:本文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方面构建了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方法,并选择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香港等五个沿海城市进行了城市生态化程度的分析。

关键词: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中图分类号:X8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264(1999)05-0016-04前言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0是一个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

改变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它既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特征,即生物群落和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能力,但它同时又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上层建筑所制约,而与一般自然生态系统有所不同。

因此,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1];城市中人的活动既要服从生态学的基本规律,同时又是和城市经济、城市社会紧密联系的,因而城市也可以说是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2]。

不管采用哪个概念,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

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

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1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包含的因子极多,对它进行生态学评价不可能包罗无遗,必须在其中选择若干因子作为评价指标。

指标选择的原则应注意因子的综合性、代表性、层次性、合理性以及现实性。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

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

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

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

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

生态市——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
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2)、全市80%以上的县达到生态县建设指标, 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并获 命名。 (3)、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 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并为一级行 政单位,乡镇有专职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环 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含县级市)党委、政府领 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2. 文化层次 生态城市作为承载社会文化的建筑空间, 展示着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观念、理想 和抱负。 从宏观上看,生态城市文化的主流是人 -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从微观上看,生态 城市文化又是多元化的,反映人类丰富多 样的社会生活。
3. 经济层次 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是集约内涵式的, 重视质量和综合效益,肯定自然资源是有 价值的,承认经济与环境都是重要的,体 现社会平等和环境责任,经济活动(生产、 生活、流通、分配)是有益于社会和环境 的,资金是“清洁”的、合乎伦理的(不 是通过掠夺生物圈而获取),经济成果的 分配是公正的,不是服从于少数人或资本 的利益。
生态省——定义
生态省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 级行政区域。生态省建设的具体内涵是 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与生态经 济学原理,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抓住产业结构 调整这一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区域生态 与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 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基本实现区域社 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 果: 在农业社会中,城市与农村空间混沌并存; 在工业社会中,城市与农村发展极不平衡, 形成二元对立结构; 在现今的生态文明中,城市与农村相互融合, 协调发展,从而形成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第18卷第6期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8N o.6 2008年JOURNA L OF UNIVERSIT 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8 ・城市发展论坛・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柳兴国(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摘 要: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许多城市都在致力于寻求解除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资源压力增大及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加强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十分重要。

首先,就是要正确把握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特点,明确生态城市的科学定义。

其次,综合分析与研究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29;C912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42(2008)06-0015-06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众说纷纭。

基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领域,相关人士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我国目前的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正处于由开始到完善的过渡过程中。

[1](P8-9,P29-33)相对而言,国内比较认同的生态城市定义是:生态城市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互惠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建设的具有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工业污染排放严格、市政建设协调、城市环境优美、生活安全舒适、人们安居乐业、信息交流快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是经济—环境—社会的有机统一体。

1.从生态哲学角度看。

生态哲学是从广泛关联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展示一个相互依赖、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它向我们阐释了一种新的伦理观与道德观,即人不能受大自然的制约与约束,同时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有机组成的一部分,不能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应互惠共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总量削减率 、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削减率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 、环境噪 声达标区 覆盖率 、工业 废气达标 率 、民用型 煤气普及 率 、工业固 体
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危险废物处置率 ;空气质量 :大气环境质量的评价也涉及许多不同因子 , 鉴于我 国城市大气污染 主要为煤烟型 污染 ,
因此目前选用最富代表性的 SO2 浓度作为评价指标 ;自然保留地面积 :城市中自然保留地是指国家级或地方级的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 森 林公园等 , 其面积比例越大 , 表明人与自然的协调程度越高 ;土地产出率 :土地产出率以单位面积土 地上的产值计算 , 它体现了土地面 积
载力协 调 。 概言之生 态城市应该是 环境清洁优 寿命 、万人具高等学历人数 、土地产出率 、人均保
美,生活健康舒适, 人尽其才 , 物尽其用 , 地尽其 利 , 人和自然协调发展 , 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
险费 、环 保投资 占 GDP 比重 等并没 有一 定的标 准 , 而且有的指标并非越多越好 , 或越少越好 , 呈
废水处理率(市域) 工业废气处理率(市域)
% %
100.00 100.00

资源

配置
百人电话数(市区) 人均生活用水(市区) 人均生活用电(市区)
部/百人 L/ d
kw·h/d
76 .00 455.00 8 .00
生产
人均 GDP(市域)
元*
400000 .00
万元 GDP 能耗(市域) 吨标煤/ 万元 0 .50
前言
以及现实性 。 根据以上原则建立一个具有四个层次结构的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 , “城市”是一个生态系 指标体系(图 1), 最高级(0 级)指标为生态综合指
统 , 是人为改变了结构 。改变了物质循环和部分 数 , 其下的一级指标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结构 、功能
改变了能量转化的 、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的生态 和协调度 ;二级指标是在一级指标下选择若干因
续性
城乡收入比值
册/万人 %
件/万人 % %
0-1
34000 .00 100.00 0 .05 2 .50 2 .50 1 .00
*元 、万元(RM B)
3 .3 一级指标数值的计算
一级指标指数(Ui )是根据其所 属各二级指 标数值乘以各自的权重后进行加和 , 计算公式如
下:
n
Ui =i∑ =1 ViWi 其中 :Vi —为某一二级指标的 ViWi 数值 ;
当指
标数值越大
越好

,
Q
i
=1
-S Si
i -Ci -Min
m
Vi =(i∑=1 Qi)/ m 其中 :Qi —为某三级指标指数值 ;
m —为该二级指标所属三级指标的项数 。
18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2 卷 5 期 1999 年
表 1 生态城市指标的标准值
项目(地域)(单位)
单位
标准值
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 东京现状值 参考东京 、纽约 、巴黎 、香港 、圣保罗 、汉城 、台北七城市的平均值 巴黎 、东京 、大阪 、汉城 、新加坡 、香港 、台北七城市的平均值 东京现状值 香港现状值 香港现状值 根据香港、广州等城市标准 接近国际大城市就业最好年份的失业率 可达到的最大值 东京 、汉城 、莫斯科的现状值 国家标准 外推值 根据发达国家现状值外推 根据发达国家现状值外推 根据缩小城乡差别的要求
表 2 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
指标等级 指标名称 权重 指标名称 权重 指标名称 权重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
结构 人口结构 基础设施 城市环境 城市绿化
0 .372 功能 0 .325 协调度 0 .303 0 .260 物质还原 0 .310 社会保障 0 .320 0 .230 资源配置 0 .360 城市文明 0 .310 0 .270 生产效率 0 .330 可持续性 0 .370 0 .240
根据以上原则拟定的当前城市生态评价标准 值见表 1 。
3 标准值的计算及评价分析
当指标数值越小越好时 , Qi =1 -MCaix--SSi i 其中 :Si —为某三级指标的标准值 ;
Ci —根据评价城市选取的某三级指标的现状
值; Max —所 选 相 关 城 市 指 标 中 最 大 值 乘 以
根据调查资料 , 按上述公式即可计算得出各
级指标评价结果 , 再进一步对综合指数进行分级 ,
以确定城市的生态化程度 。参照国内外的各种综
合指数的分组方法 , 设计了一个五级分级标准 , 并
给出相应的分级评语(表 3)。
收入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 。 城市的发展趋势是城市乡村化 、乡 村城市化 , 两 者日渐融 合 , 两者的 差距将逐 渐减小 , 这 是城乡协 调
发展的方向 。
(1)凡已有国家标准的或国际标准的指标 , 尽 量采用规定的标准值 ;(2)参考国外具有良好特色 的城市的现状值作为标准值 ;(3)参考国内城市的 现状值 , 作趋势外推 , 确定标准值 ;(4)依据现有的 环境与社会 、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 , 力求定量化作 为标准值 ;(5)对那些目前统计数据不十分完整 , 但在指标体系中又十分重要的指标 , 在缺乏有关 指标统计数据前 , 暂用类似指标替代 。
其中选择若干因子作为评价指标 。 指标选择的原 的确定就比较困难 , 为了适应当前评价的要求 , 现
则应注意因子的综合性 、代表性 、层次性 、合理性 拟定以下几项原则供制定标准值时参考 :
本文获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项目资助 。 收稿日期 :1999 -07 -01
宋永昌等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和产品的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 , 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技术结构 , 是衡量城 市总体功效 的一个指 标 ;劳保福 利占工资 比重 :劳保 福利是社 会
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 , 可以用来衡量城市的协调性;城市卫生达标率 :城市卫生达标率包括环境 卫生 、市容卫生 、绿 化 、除害 、单位及居 民
区卫生等达到一定程度的指标 , 可按国家爱卫会对卫生达标评比的等 级分类 , 确定 卫生达标 率 ;城乡收 入比 :城乡 收入比是 指农民人 均
Wi —为某一二级指标的权重 ;
n —为该一级指标所属二级指标的项数 。 3 .4 生态综合指数的计算
生态综合指数(ECI)是将各一级指标数值乘
以各自的权重 , 再进行一次加和 , 计算公式如下 :
n
ECI =i∑=1 ViWi 其中 :Vi —为一级指标 ViWi 数值 ;
Wi —为某一一级指标的权重 ;
50 为满分 μg/ L dB(A)
28 .00 16 .00 90 .00 50 .00 15 .00 <50 .00
城市 绿化
人均公共绿地(市区) 绿化覆盖率(市区)
自然保留地面积率(市域)
m2/ 人 %
%
16 .00 45 .00 12 .00
物质 工业固废无害处理率(市域)
%
100.00
还原
系统 。 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 , 合理的土地利用 , 良好的环境质量 , 充足的绿地系
2 指标标准的制定
统 , 完善的基础设施 , 有效的自然保护 ;功能高效
在进行城市生态评价时需要对各项评价指标
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 、物力的经济投入 、人力的充 确定其标准值 , 有些指标 , 例如 :大气环境 、水环
系统 , 它既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特征 , 即生物群落 子所组成 ;三级指标又是在二级指标下选择若干
和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 以及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因子组成 。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功能和协
和信息传递的能力 , 但它同时又受社会生产力和 调度都是由许多因子组成的 , 其中有些因子可以
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上层建筑所制约 , 而 定量并且容易定量 , 而有些因子是难以定量或者
分发挥 、物流的畅通有序 、信息流的快速便捷 ;关 境 、土壤环境等已经有了国家的 、国际的或经过研
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 、社会关系协调 、城乡协 究确定的标准 , 对于这些指标可以直接使用规定
调 、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 、环境胁迫和环境承 的标准进行评价 , 但是有些指标 , 例如 :人均期望
社会紧密联系的 , 因而城市也可以说是社会 、经济 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2] 。 不管
随着对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和日益深入以及 统计资料的不断完备 , 二级指标 , 特别是三级指标
采用哪个概念 , 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 都可以不断地修改和补充 。目前采用的各项指标
该是结构合理 、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 概括如图 1 。
17
图 1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图
注 :万人具高等学历人数 :是指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包括在校生)的人数 , 其比例越 高 , 社会智能化程 度越高 , 城市文明 程
度越高 , 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污染控制综合得分 :污染控制采用 1995 年 37 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指标 , 包括水污染 排
摘要 :本文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 、功能和协调度三方面构 建了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 , 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方
法 , 并选择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香港等五个沿海城市进行了城市生态化程度的分析 。
关键词 :生态城市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 :X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1264(1999)05-0016 -04
效率
土地产出率(市域)
万元/km2 70000 .00
社会
人均保险费(市区)

失业率(市区)
%
保障 劳保福利占工资比重(市区)
%
2100.00 1 .20 50 .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